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精选8篇)
1.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篇一
我国目前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势和前景
今年三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延续了上季度的跌势。剔除随机因素后,景气指数创下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新低。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煤炭产业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始于去年11月份的煤炭产业经济形势骤变,至今已延续三个季度之多。其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区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增速减缓,压力加大。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煤炭下游产业普遍不景气,对煤炭需求不旺,导致煤炭供给相对过剩,加之“十一五”期间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更加剧了这一矛盾。为解决煤炭供给相对过剩引发的市场交易清淡、价格疲软、库存增大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应急性的限产政策,并且已经要求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集团等14家大型煤炭企业要“加强自律,不违规建设、不违法生产、不超能力生产;坚持按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合理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努力维护煤炭市场稳定;严格履行合同,不争抢市场、不搞恶性竞争”。然而,在此情况下,三季度原煤产量不仅没减,反而同比增长20.3%,增速较上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而原煤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销售利润率反而降低了4个百分点。
这表明,煤炭限产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些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未能就控制产能集中释放和产量过快增长达成共识,主动限产,反而在暗中增加产量,大搞薄利多销。这应引起管理层重视。
另外,煤炭市场在10月份中旬前后出现企稳迹象,煤炭价格在615元/吨左右徘徊,连续几日出现小幅上涨。有人据此认为煤炭经济正在企稳,市场底部业已形成。这种判断为时过早。之所以煤炭价格在此点位企稳主要是因为市场煤价已跌至重点合同煤价位。目前我国煤炭市场依然实行重点合同煤与一般市场煤的价格双轨制,其中,重点合同煤价是政府政策价,也是市场需求主体的心理支撑价位,同时也接近当前煤炭生产企业的盈亏临界点。
煤炭产业景气下滑的底部究竟在哪?这还有待观察,只要导致这次煤炭产业经济形势骤变的主要因素没有发生好转之前,都不能轻易地言底。随着四季度冬储煤和冬季用煤高峰的到来,煤炭市场短期内会有所回暖,价格也会出现小幅上涨。但由于导致这次煤炭产业经济形势骤变的主要原因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煤炭产业景气度仍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
阻止煤炭产业经济继续下行,仍为煤炭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煤炭产业稳中求进仍是煤炭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结合煤炭产业经济客观实际,当务之急是要严控产能集中过快释放,调节市场供需相对过剩的矛盾。有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清费立税工作,为煤炭产业出台一些支持性、给予性的政策;在市场失灵迹象逐渐明显的背景下,加大干预力度和政府规制力度。煤炭企业要形成合力,抱团取暖;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要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搞好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动力。
2.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篇二
我国经济增长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行状态。2011年第一季度增速为9.7%, 第二季度跌到9.5%, 第三季度跌到9.2%, 第四季度是8.9%, 跌到了9%以下;2012年第一季度为8.1%, 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不断加大。怎样实现稳定增长, 尤其是把增长稳定在7%这个底线以上, 实现7.5%的目标。对儿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希望能够救市, 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以上即达到7.5%:另一种思路强调借这次机会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 在深度调整中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我坚决反对救市, 困为这次我们没有救市的能力。救市需要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而这两个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
1. 从货币政策来看
到2011年底,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85.7万亿元, GDP是47.3万亿元, 已经达到190%还多,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2007年和2008年的150%左右, 已经偏高。根据研究, 发达国家的贫币供应量与GDP比例达到100%后开始回落, 如美国这一比例现在是51%。很明显, 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如果要动, 只能调整一下存款准备金率 (Deposit-Reserve Ra tio) 而已, 把2011年的21%调整到19%左右, 这种状况是微调, 不是救市。
2. 从财政政策来看
积极的财政政策, 就是借债来刺激经济。使用财政政策有一个上限, 就是借债的余额, 其最高限度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 现在使月财政政策的空间也不大。我国目前的借债余额有两种说法。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地方债务为10万亿元~11万亿元, 中央政府债务为4万亿元~5万亿元, 加起来就是16万亿元左右, 相当于GDP的37%左右。但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结果, 现在各种债务加起来已经达到28万亿元, 相当于GDP的70%。使用财政政策也没有救市的可能。
我国目前稳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对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怎样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从稳增长的阶段来看, 目前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的体制红利已经吃完, 现有的体制很难保证再有7%以上的增长速度。只有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才能产生新的内在性的增长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尽快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调整, 重点是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1) 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 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平等的社会组织。我国没有民间组织 (非政府组织) 法, 民间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讲还缺少法律平台, 所以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和企业这两大社会组织。按照目前的体制, 政府一直在领导企业, 这实际上就搞错了, 应该是各司其职:企业依法经营, 政府依法管理。毛泽东时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政府是搞无产阶级专政的;邓小平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府搞经济建设。下一步政府要退出经济建设的中心, 成为一个社会公共管理主体, 困为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的中心, 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
(2)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机制。所谓市场就是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资源在企业的平等竞争中得以配置。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主体, 政府要参与资源配置, 不能采取行政的方式, 而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我国资源配置有三项离不开政府:土地、公共建设项目、政府消费。如土地不能审批而必须拍卖, 公共建设项目不能审批而必须招标, 政府消费要进行市场采购。土地、公共建设项目和政府消费只有彻底走向市场配置;才能充分释放企业之间竞争的活力。
(3) 政府必须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既然不是领导企业的主体, 而是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就不能搞审批制, 而要转向备案制。备案制就是政府主要公布准入条件, 只要符合条件, 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事这种经营活动, 在政府备案即可。
(4) 政府的公共权力要受到一定约束。人类社会由三大权力体系构成:人权体系、产权体系和公权体系 (公共权力包括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 三者是相互制衡的, 不能相互侵犯, 如公共权力不能侵犯产权权力, 不具有司法权力的政府行政机构不能查封企业财产, 就是司法机构如果没有立案也不能查封。这样是要保护企业, 保护企业的产权权力, 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
(5) 企业对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既然是平等的社会组织, 任何一方都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 即企业可以告政府。最近调研的时候有人说:不告收拾我, 告就更要收拾我了。这显然不行。既然已经赋予企业完整的法律诉讼权, 企业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
(6) 政府不能作为国有产权所有者的代表。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的所有者代表, 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是这种管理产权的政府机构和它管理的企业永远是政企不分;二是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的所有者代表, 就成为一些企业的后台老板 (而有的企业没有后台老板) , 同时政府又是社会公共管理主体, 在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时, 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在发达国家, 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财产权的都是各种资产管理公司, 它是企业, 而不属于政府。
(7) 政府征税应以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税收不应该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依据, 而应该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 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需要成本, 应该收税;而收多少税, 要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要解决企业的税收负担问题, 一定要调整税收依据, 否则企业很难再有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8) 政府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 而不是一个赢利机构, 所以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投资的是公共产品, 赢利项目应该由企业来投资。如修一条高速公路, 不收费就是公共产品, 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如果收费进行商业运作, 就应该由企业来投资。界定政府和企业投资权限的标准, 就是政府投资的是公共产品, 商业运作要交给企业。
2. 关注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民营经济是深化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实际上遇到两个障碍。
(1) 理论障碍。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尤其是资本不创造价值。按照这个理论, 民营经济就具有了剥削的性质, 让资本拥有者分得那么多收入, 他们就一定会考虑自己的未来, 担心什么时候会动手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影响的就不是投资的问题, 而是民营企业积极性的问题。现在很多“富二代”对接班没有兴趣, 原因是创业的一代和第二代的诉求不一样, 创业的一代因为穷只管干好解决生存问题, 第二代早已解决了生存问题, 害怕接班之后成为剥削阶级, 这需要解决的是平等、民权、民主的问题。因此, 理论上的改革迫在眉睫。理论改革很难, 能不能有震撼人心的调整很关键。如果没有振奋人。C的调整, 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2) 法律障碍。首先是宪法障碍。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 其他所有制经济如何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其发展的主体地位已经有所区别了。既然宪法有差别, 民法、刑法等也难以做到平等对待。这个问题最近争民大, 有人提出是否可修改成我国实行混合经济。所有经济成分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任何一种成分都有其劣势和优势,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这个提法比较好, 哪一种经济成分为主体, 有四个评价指标, 即看其对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和技术创新的贡献。
154《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 (中旬刊) 总第704期
按照这四个指标来评价, 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占主体地位。2004年到现在民营经济的增长贡献是63%以上, 对税收的贡献是60%以上, 对就业的贡献是80%以上, 技术专利的绝大部分也属于民营经济。
3. 解决二元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还是城乡二元经济。一般来讲, 二元经济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所以从增长的角度看, 必须要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二元经济的解决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以下三个一体化的统一。
(1) 城乡价格形成机制一体化.即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致。现在的情况是, 一产生通货膨胀就认为是农产品涨价造成的, 就打压农产品价格。其实, 放开农产品价格、加大对穷人的消费补贴, 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而动辄打压农产品价格, 农民难以依靠生产、销售农产品富裕起来。困此, 城乡价格形成机制要一体化, 而市场是形成商品价格的基础。
(2) 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即农村人和城里人应该平等享受国家的民生支出。民生就是三件事, 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 应该平等地享受。现在农民进城打工只有就业机会, 没有社会生存机会, 困为不能享受城市的民生投资。最近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留守儿童, 我国现在有6500万留守儿童, 因隔代抚养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被父母带进城但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城市孩子上学的学校差异较大, 会使孩子心理产生落差。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 未来人生将是一种什么状态, 这个问题需要研究。
(3) 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现在城乡的产权制度不一样, 如城里的人买了房子有产权, 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 而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城里人办企业有产权, 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 而农民的耕地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也就是说, 农民的两部分财产 (房子与耕地) 都没有产权, 没有产权就很难有财产性收益, 所以很穷。这背后的问题是土地制度。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 城里的土地是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土地是小产权, 国有土地才是大产权。为了完成工业化、城市化, 只好强拆迁强征地, 结果引发了重要的社会矛盾, 且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既不能怪地方政府, 也不能怪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用暴力手段反拆迁反征地, 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不合理, 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资源和利益到底怎么配置与分配, 确实需要认真研究。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获得一种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靠货币投放, 而是靠增长方式的调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外需、人口红利和投资, 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三大元素, 而目前这三大增长元素的力量已经弱化。外需已经很难支持我国经济的增长, 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 并且劳动力价格还要高速上涨, 同时, 也不可能再靠投资继续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的背后一定是货币多投放, 财政多借债, 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已没有运作空间。
原来维持增长的这三大元素已经逐渐消失, 需要寻找新的拉动增长的元素, 这就是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推动型, 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 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支撑型。增长方式转变说起来容易, 也容易形成共识, 但是真正运作起来很难。
以技术创新为例, 这是从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的关键, 但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技术创新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实验室经济问题。实验室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美国人讲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是物质基础, 困为任何人离开这种实验室经济都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实验室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 近一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另一个是人才制度。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 人才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这种人才制度是以强调人的差别为核心的。它强调人是四种差异的统一:天赋的差别决定能力的差别, 能力的差别决定岗位的差别, 岗位的差别决定收入方式的差别, 收入方式的差别决定收入水平的差别。它是以差别为核心安排这种制度的, 这种理念在我国实行难度比较大。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为什么大部分走不出来, 因为要走出来必须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而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问题, 而是整个民族思维的创新, 没有这种创新理念确实很难走出来。所以研究增长方式转变是中长期目标, 短时期通过调整把速度维持在我们所要求的水平上是可以的, 彻底的转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增长方式转变要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 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 因为老百姓消费水平低的原因还是收入太低。要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 调整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这种调整背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四、调整经济结构
从短期看, 两个产业的问题很大:房地产和服务业。这两个产业必须调整, 因为这两个产业在短期内调整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研究房地产业不能绝对化或政治化, 调整房地产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房价回归理性;另一个是让房地产业继续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阶层, 房地产业的调整应该从“一刀切”走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如计算房地产的价格收入比, 收入是指一年几百万元。几十万元还是几万元的收入?房价是指高档房还是普通房的价格?如果只讲平均价格和平均收入说明不了问题, 而是要区别对待。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是穷人没有住房的问题, 即保障性住房的问题, 但是保障房的价格不能统计在房地产价格里面, 因为官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另外一个是普通房价的问题, 要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服务业调整起来见效比较快, 对近期有意-义。服务业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消费性服务业, 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主要表现为餐饮和商贸;第二类是商业性服务业, 这是个很宽泛的产业概念, 从金融机构、投资银行, 到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会议中心、培训机构等都属于商业性服务业;第三类是生产性服务业, 即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的服务业, 如有的企业为所有钢厂服务, 或调整工艺流程以实现节能环保, 或在钢水出口处加一种原料而成为一种新的产品等;第四类是精神性服务业, 即为精神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精神服务也是一个宽泛的产业概念, 娱乐、影视、旅游、文化出版等都属于这一类。这四大类服务业对经济增长f&%意义, 而且在短时期内会对增长有贡献。因此, 短时期的稳增长要力。大对服务业的调整。我曾经研究过, 如对服务业减税1元钱, 可以让它的产值增长6元钱。
从中长期来看, 结构调整主要是两个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增长主要依靠这两个产业的调整。我国是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 不是现代制造业大国, 现代制造业市场已经被美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主体瓜分。从增长角度来看, 我国要从传统制造业转向现代制造业。如我国是飞机需求大国, 现在空中客车公司年产量的20%、波音公司年产量的27%卖给了中国, 如果我们能自己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多大!同时, 我国也是装备需求大国, 石化设备的75%是进口的。我国制造业的调整一定要注意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 而且现在是调整的最好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困为这些产业既具有战略性又是新兴的, 对经济增长将具有更大的意义。如新材料将影响到许多产业。欧洲实验室宣布发现了反物质材料, 加拿大实验室2010年宣布发现趋光速材料, 两个英国人发现了超薄材料, 这将影响许多产业的发展。最近全世界都在讨论第三次工业浪潮, 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三者的融合会加速人类社会第三次工业化进程。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中长期来看, 我们要把握好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重点;从短期来看, 则要调整好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如果能够把握好, 在2012年~2013年两年内能够对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实行最佳调整, 让增长速度维持在7%以上, 实现7.5%是没有问题的。
3.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篇三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一)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1%、7.9%、8.9%,第三季度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2.8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12.4%,比一、二季度分别加快7.3个和3.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2008年7~8月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前八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0.6%,降幅比前两个月和前五个月分别收窄26.7个和12.2个百分点,其中6、7、8三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9%。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万亿元,由上半年同比下降2.4%转为增长5.3%,其中9月份增幅为33%。
(二)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200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下,农村市场消费加快,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贡献率比2008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6%,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是3.7、3.8和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投资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和38.1%,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居民服务、公共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均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需求弹性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2009年1~9月我国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9月份出口1159.4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单月出口额新高,同比下降15.2%,为2009年最低降幅,环比增长11.8%;加工贸易进口由3月、6月分别下降29%和20%,回落到9月份下降6.9%。总的来看,随着稳定外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和国际市场趋稳,我国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降幅有所收窄。
(三)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2009年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2008年11月份38.8%的低点回升54.3%;其中,出口订单指数为53.3%,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比二季度提高9.9个点。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88,比2009年3月份的最低点提高2个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4%,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当月环比涨幅达到0.6%,已连续六个月上涨。
(四)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2009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其中夏粮比上年增产52亿斤,早稻增产33亿斤;畜牧业生产继续增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截至2009年8月底,基本建成近1500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标准粮田4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解决约22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8.5万户,建成农村沼气项目231万个、农村公路约7万公里、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0.3万公里;建成约1.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3000多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近2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五)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软件、医药制造、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正在陆续下达。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装备制造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前八个月,火力发电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同比下降6克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88%。
(六)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9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到2009年8月份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状况总体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0.5%和9.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2009年年底前将覆盖10%的县(市、区、旗);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009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一)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高达71.2%。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达94.8%;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了4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为51.95%。仅就内需增长而言,投资贡献69.9%,消费贡献30.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比较突出。并且,当前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就业、收入分配等积极性国家调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素,未来农村稳定增收、保持消费继续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如果支持措施不到位,消费需求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二)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外贸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等较好的趋势,但9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仍高达15.2%,对美国、欧盟贸易额同比下降仍分别高达15.8%和19.4%。2009年前三季度在对GDP的贡献中,投资为94.8%,消费为51.6%,净出口为-46.4%。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好的几个年份中,2006年为19.3%、2007年为19.7%,2005年为24.1%。要恢复到对GDP的贡献达到最好的水平还有不少的距离。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虽然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亚洲国家已经相继在一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预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出现正增长,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2009年9月共有19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等,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左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亿吨左右、电解铝、造船、化工等也存在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问题。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产能高端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问题
1.房地产等存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压力。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2009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7%。2009年从6月以来,我国房价已连续四个月同比上涨,涨幅逐月扩大;环比已连续七个月上涨。
2.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有可能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应对危机的特别政策,在现阶段总需求和总供给严重失衡、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目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不一定必然要导致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滞后期一般大约是8个月至13个月。但是,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尽管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下,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会引起攀比式、补偿式、预防式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3.金融领域有潜在风险。目前信贷较大规模投放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里,集中度比较高、使各类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如果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在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造成一些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从而带来金融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加大等。
关于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从扩大政府投资转变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以发挥政府投资的直接推动作用转变为发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对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杠杆作用。
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等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2.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将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面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特别是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贷投放重点从配套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根据经济回升和价格变化情况,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调结构、保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创业投资和地方债券市场,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稳定人们生产与消费预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防止消费和市场性投资的下滑,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
(二)继续巩固经济回升的增长势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以保持内部需求稳定增长为重点,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扩大。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办法。落实好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有关方面认为,外贸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消费0.68个百分点,可拉动投资0.74个百分点。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稳定外需的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竞争力提升。继续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外贸生产及进出口结构。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对外实行出口升级和进口的替代战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发,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金融体系、垄断行业、资源产品价格等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推动各地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抓好涉及企业的收费清理整顿,严格按照规定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4.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篇四
我国造纸工业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思考(修改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纸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世瞩目.全国纸和纸板年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据中国造纸协会发表的<中国造纸工业报告>中统计资料,全国纸和纸板总产量为4950万吨,比4300万吨增长15.1%.
作 者:胡宗渊 作者单位:中国造纸学会刊 名:天津造纸英文刊名:TIANJIN PAPER MAKING年,卷(期):27(4)分类号:F4关键词:
5.目前世界的能源形势 篇五
我们所处的时代堪称“能源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能源,世界能源形势的热点问题更是举世瞩目。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采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采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大发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为此,美国采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资源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迅速展开,尤其是美、日、中等国都在大力开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样机已经上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出现氢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到本世纪中期,人类有望进入“新能源时代”。
6.对我国目前腐败问题的认识 篇六
就我们所知的,自习总书记上台之后,我国在贪污腐败问题上下大力气,下狠功夫,“苍蝇老虎一起打”是新一届党中央给我们吃的一粒定心丸。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何在中国腐败会如此受重视,为何如此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头痛、让人民气愤。
众所周知,贪污腐败是个世界性难题,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府都无法避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现象,从人性的角度上看,这是人类欲望的伴生产物,我们没有有效的办法去遏制它,只能用理性去压制它,以期减少它为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在我国,腐败问题如此让人头疼的原因都在哪里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社会,作为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是滋生腐败的思想基础。
2、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经验,因此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及措施。我们熟知的纪检委可能是目前我们体制内最直接的监管机构,鉴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行政部门冗杂的现状可能难以有效的行使其监察职责。
3、国家处在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交叉时期,我们体制内的一些不健康因素逐渐暴露出来,很多官员或者其他实权级人物在体制内养成的一些不良作风渐渐显露,使其贪欲滋生,最终步入贪腐的深渊。
4、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改革需要实行权力下放,各级党政
机关职权得到加强,而我国的相关法制建设进程则相对滞后,未能及时形成严厉有效的相关法律监督管理体系。致使各级党政机关内部难以有效防控贪腐。我国贪腐惩治重心在于惩治贪腐犯罪而非贪腐防控,行政职权部门人员没有明确的防贪防腐意识。
针对以上原因,我觉得我们因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贪腐防控:
1、加强思想教育。从多方面深层次加强全民防贪防腐和各级行政机构内部的纠正官本位思想教育,以期从思想基础上断绝贪腐滋生的土壤。
2、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政府部门冗杂的现状,完善不健全体制,使体制内部一些不健康因素及早暴露出来并加以清理改制,以期从体制角度断绝贪腐滋生的土壤
3、建立多方面的监管机制。使政府行政权利间交叉监督尽可能避免一权独大的现象。同时加强现有监管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形成打击贪腐的铁拳!
7.目前我国市级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七
“新兴媒体”就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无线通讯网络、卫星接收信息等途径,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接收媒体, 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对应, 它是以数字压缩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 利用它的大容量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能够跨越地域限制的全球化的新媒
视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气象频道可根据“天气资讯获取目的”调查结果, 提炼预报信息的种类, 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如增加旅游天气、交通出行天气、户外活动天气、体育比赛天气等专项天气服务节目或专栏。
3.2依据受众心理, 合理分配节目时长。
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媒介专项研究部2012年上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57.19%的观众认为气象节目时长控制在3-5分钟较为合适, 27.24%观众认为气象节目市场控制在3分钟以内较为合适;而认为气象节时长应超过7分钟的观众则很少 (见图8) 。而这样的受众需求也恰恰是由于气象信息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决定的。气象信息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资讯, 根据信息类型和受众需求的不同, 其信息具有一定的小众性。也就是说, 只有有需求的人才会收看气象预报类节目, 其目的也是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即可, 强调的是“看结果”而非一般新闻资讯的“看过程和结果”。而这一点, 美国气象频道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由于其“本地八分”出现在每小时的08分、18分、28分、38分、48分和58体。“新兴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媒体, 同时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点是伴随着传播速度的越来越快速, 信息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信息接收终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传播成本逐渐减少;第二点是人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主动参与的热性越来越高涨, 信息的传播已经从传输者为核心领域的时期转换为接收者为核心的时代。
新世纪伊始, 我国迎来了崭新的互
分, 这样就人为将每一段的节目控制在8分钟之内。而在节目内, 每一种预报信息一般也不会超过5分钟, 一般在3分钟左右。另外, 其预报信息和新闻资讯交叉出现, 也可以起到缓解收视疲劳的作用。由此看来, 只有考虑受众心理承受, 合理安排气象节目的时长, 才能提高信息的到达率。
3.3加强本地信息的更新频次。
目前, 本地天气在中国气象频道全天节目中, 仅占据10%, 观众每30分钟才可以收看到一次, 每次3分钟。而美国气象频道的本地节目在全天节目中15%, 观众每10分钟可以收看到一次, 每次1.5分钟左右。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媒介专项研究部2012年上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天气预报内容方面, 观众首要关注“本地天气预报” (69.02%) 、其次为“本地天气实况” (35.2%) , 两者的联网新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网络版晋升为人民网, 新华社网站也变成了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网站也进行了全面的更新调整等。各个地方省市也开始了网络建立, 如湖南的芒果网等。
在此期间, 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发展在2001年也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呈现而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2003年颁布的《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和《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
比例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可见, 本地天气应该是中国气象频道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从目前的播出频次来看, 显然不够密集。因此, 可以根据受众收视率时段的区分, 加强某些重点时段, 特别是早、午、晚时段的本地节目;同时, 在实时节目较少的下午时段和夜间时段也可以适当增加本地天气的播出频次。
应该说, 无论是美国气象频道还是中国气象频道, 其共同点都是提供其气象服务的媒体。这一点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 它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的性质体现的更加明确, 同时承担专业信息转化的功能也更加明确。因此, 无论在节目设置, 还是内容编排、表达形式上, 都应该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 将专业信息分解并转化为实用性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从而提高频道的辨识度和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天气预报系列节目满意度调查报告 (2012年度上半年) .央视市场研究·媒介专项研究部, 2012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北京100081)
时间表》分别确定了电视节目平台、传播平台、服务平台和监督平台的一系列完整体系和同步数字化的任务。2003年也被广电总局称为“网络发展年”和“广播发展年”。
2005年, 我国开始进入“博客时代”。“程怡举博客”、“小丫跑两会”、“柴静观察”等博客的陆续开通, 使得“博客”这个新产物逐渐称为大众的“新宠”。据统计, 下面这些比较热门的新兴媒体目前都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博客 (blog) , 播客, 微博, 搜索引擎, e-mail, 网站, 网络杂志, 手机报, 移动设备 (手机短信、平板电脑等) , 数字电视, 卫星电视, 网络电视, 无线上网, 网络虚拟社区等等。
“新兴媒体”以它独特的新载体、新形式、新资料源源不断的涌现, 尤其是今年来各种移动设备新媒体的发展日渐成熟, 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更加的方便快捷。与此同时, 每一种“新兴媒体”又都能够同“传统媒体” (如电视广告、动画、新闻) 相互融合, 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推动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2 我国市级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于“新兴媒体”如此迅猛的发展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顺应大的潮流和趋势, 我国市级媒体的发展也将随着这个大的浪潮向前发展。根据目前“新兴媒体”发展速度之快, 影响层面之广, 涉及领域之全面, 使得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相对不完善。我国“新兴媒体”的发展与国际化新兴媒体的发展相比还比较缓慢, 也比较落后, 在“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探索方面, 我们应该同时注意到:我国“新兴媒体”的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 给我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进步空间, 我们就可以从实践经验中, 对政治政策、法律法规不断的进行修正和完善。
2.1“制度优先”保证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新媒体时期, 信息的传播在跨越地理限制的同时, 更是跨越了传统媒体的限制, 跨越了大众年龄差异等等。广大群众一方面拥有了自主发布、选择信息的权利, 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完全暴露在大量的信息中, 特别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 大量的信息一直充斥着他们的成长空间。所以, 必须主动地净化信息环境、规定传播途径, 为新兴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也为大众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当前看来, 国内首先在政策规范、合理监管方面, 距信心媒体的快速发展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样也就出现了太多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网络侵权、诈骗等等问题。
在怎样应付数字化信息发展的问题上, 西方国家都是采取制定主动应对的手段, 基本做到"制度优先"。在20世纪90年代, 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中, 欧盟在1997年修改了《电视无国界指令》, 并同年出版了《电信、媒体、信息科技融合以及管制执行中的绿皮书》, 首先提出了规范新兴媒体的三种常规形式;2000年欧盟颁布《电子商务指令》, 主要用于监督管理互联网上的经济活动;为了适应发展要求, 2002年, 欧盟颁布《电子通信网络与服务的统一监管框架》, 根据技术中和的要求, 统一管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其他电子通讯网络, 施行公平公开透明化的网络传播。2007年, 欧盟在考虑到各个国家现行的模式下, 又颁布了《视听媒体服务指令》进行统一管理, 并要求"线性视听媒体服务"和"非线性视听媒体服务"都遵循有关信息提供的基本准则。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初期, 互联网和移动媒体普遍处于发展阶段, 发展与规则的不相适应, 会影响媒体传播的发展进程, 但目前来看提早做好的规章政策还是有利于新型媒体的发展的。
2.2 资源整理, 多项结合, 规范有序, 快速发展
根据现有的管理机制, 我国现有的政策制度起源于各式的立法观念, 所以, 两个部门对政策法规理解和实施各不相同。随着目前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 实现新兴媒体的统一监督管理。
新兴媒体在政策规范保障其健康发展之后, 还需要更加有效的资源整理和创新思想来保障它的持久的发展源泉。详细的讲, 政府方面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介入和调整宏观调控, 在保障市场开放性和言论自由度的同时, 不仅要规范媒体行为也要规范缺失监督者的大众参与的公共空间;学术人才尤其是在经济、政治、社会、传播、文化等领域, 要善于引用专业知识, 一方面尽量减少新兴媒体资源配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其敏感性的分析发现新兴媒体有关的领域的问题, 共同维护、共同调节新兴媒体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用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自主研发成果, 为新兴媒体的更快发展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兴媒体相互结合发展;公共大众要学会自我约束, 遵守道德标准, 对自己的言行负好责任。
3 总结
我国市级媒体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新兴媒体的发展形势更显良好, 我们必须把握新兴媒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 使之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推动器。近期, 国家相关部门将加快启动新兴媒体研发的重大工程, 加大对新兴媒体发展关键技术方面的投入, 加快制定有关新兴媒体发展和管理的重大政策, 以投入、项目、技术、管理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 推动我国新兴媒体的更快更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变得更为迅速。以互联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也逐渐占据了媒体行业的主流舞台, 成为了媒体发展的主要传播手段,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我国目前媒体发展现状的研究, 分析出了我国市级媒体在大趋势的引导下未来所必然发生的趋势走向。
关键词: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未来,市级媒体,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叶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2]陆晔.WTO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组.现代传播, 2010
[3]张亚勤.全球媒体产业现状、趋势与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8.试析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篇八
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当时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启动内需的十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增长、促发展”成为当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去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还有不确定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水平的。
然而,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进,中国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房地产市场泡沫泛起,住房价格非理性走高;资本市场炒作投机严重,风险凸显;农副产品市场历史上罕见地也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特别是去年7月份后,通胀率不断攀升,物价持续走高,中低收入者生活负担和压力明显增加。面对热钱、流动性过剩、货币泛滥和通胀、投机炒作等,许多专家都在呼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迅速转向。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整个经济增长又进入逐渐上行通道,通过货币政策转向既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能为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寻求动力。
综上,2008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转变幅度之大,十分少见,但是其经验和教训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今后的调控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化经济环境的前提不足。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其前提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 与绝大多数其他市场经济体情况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人为的行政手段创建, 而不是通过市场自身的演化发育成熟而形成的。因而我国市场仍然缺乏弹性,即IS曲线和LM曲线过于陡峭,私人投资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不敏感,使乘数效应达不到宏观调控的初始设计的水平。同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制度,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变,更多的扮演服务型政府角色而不是仅仅通过行政命令来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涉。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短期性、时滞性,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显著。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常是短期政策,并且通常变化比较剧烈,由于政策实施具有时滞性,因此,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它的影响力一般是由弱渐强,往往越往后效果越明显,而对当期的影响并不显著,各项经济指标可能在短期内不降反升,导致政府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后短期效果并不显著。
(三)忽视微观规制的宏观调控,以宏观调控来代替市场的调节作用。
比如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多少”无论是大多数经济理论还是大部分经济历史都证明市场机制对此有很好的调节能力,如果产能在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下基本是不会过剩的。相反,“产能过剩”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经常被提及,这其中就与我们忽视了微观规制的宏观调控有关。以钢铁行业为例,产品的价格是按照市场定价的水平来销售,但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矿产资源、能源、信贷资金、劳动力等就得受到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正常的自然资源税、环境税、能源税等没有开征,形成了高利润以及对未来收益的高预期,加上各级政府对GDP增长政绩观的推波助澜,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
(四)“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增大。
从近年宏观环境看,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极度繁荣,尤其是股市疯狂上涨,创造流动性功能凸显,同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外储增幅高达43.3%,货币投放迅速扩大,流动性泛滥。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都采取了共同对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5次降息,同时将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2009年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M2增速高达27.7%,创15年来新高,比近年来平均增速多10个百分点,但物价出现了负增长悖论。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朗,金融危机抑制的需求充分释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刺激需求,下半年物价普遍上涨,CPI节节攀高。“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这些物价热门字眼相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经济结构存在问题突出。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间不协调。我国这几年经济之所以在如此困难的经济大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较高、较快的发展,其中投资,特别是这几年固定资产的投资贡献率就非常高,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处于投资导向阶段,201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投资的贡献率是54.8%,出口的贡献率是7.9%。它们分别拉动GDP增长3.9、5.6和0.8个百分点。而在2009年,消费、投资、出口各拉动GDP增长4.6、8、和3.9个百分点。此次危机中我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很大,经济内外需求失衡,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重创,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刺激内需,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显得十分重要。
三、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逐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自由选择和分散决策的大环境。
宏观调控政策的正常实行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大致上都是利己的,都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而宏观调控政策大多时候还是体现了“精英决策”,不可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因而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不是经济活动主体的服从,而是公平竞争;不是经济活动管理部门的代替,而是公平竞争;不是经济活动集中统一决策,而是经济活动主体分散决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二)完善宏观调控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
由于存在政策效应的时滞,而事前和事中的宏观调控显然比事后调控更有效率,尽量避免事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早期的宏观调控往往是事后的调节,随着宏观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干预经济的经验积累,目前通过事中的调控技巧在提高。根据经济周期的某些规律性和观测宏观经济波动的先期指标变动情况,较早地调整和使用财政货币政策,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进行微调。这种事中的调控如果是成功的,会使经济周期的波幅缩小,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事前和事中的宏观调控水平,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
(三)加强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的密切配合。
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经常是今年和去年的不一样,甚至下半年和上半年的都不一样,调控政策的方向经常是变化的,因而宏观经济理论提出“相机抉择”“逆经济方向行事”的宏观调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市场经济的规则及其秩序进行维护,对市场上的微观主体行为确立一种制度性的规范和制约,这也就是微观规制。“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离开了一定的微观规制所确立的制度环境和微观主体的行为规范及其主要行为反应方式,这些宏观政策的效果就会成为零、为负或者高度不确定。”
(四)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防止并化解流动性过剩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危机。
当前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宏观经济的重点,针对流动性过剩所表现出的通胀,今年也提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为了减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货币政策这方面着手,发行央行票据对冲过剩流动性,加强财政债券和央行票据联合干预,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银行信贷规模缩小货币乘数;实施公开市场业务,从根本上直接减少货币供应量;加息应慎重,因为从外部性的影响来看,加息或对加息预期定会吸引大量热钱流入,加剧流动性;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道义劝告。从财政政策来说,减少投资的规模,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必须适当加以控制,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不是长久之计,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长期来看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未来长时期内,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激内需。
历年宏观调控过程中,我国财政投资虽然取得积极效果,但也会加剧“流动性过剩”,同时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效果不佳,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依然庞大(如下图所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因而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内需,这才是经济发展稳定发展的长久之策。
(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重点关注热点问题。
首先关于房价关于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严厉,但是每调控一次,大多数时候房价就上涨一次。国家出台相关调控政策的初衷毋庸置疑,只不过效果有点让我们普通民众失望。笔者认为调控不应该调控正常的需求,而应该调控投机性的需求。事与愿违,我们的有些调控措施恰恰抑制了正常的消费需求而又没有对那些投机性的需求进行一个很好的控制。经济很热,需要调控,但恰恰又给普通老百姓造成了困难,调控效果并不理想。这个问题有待解决。对于当下比较热议的“限购令”,截止2011年3月4日,全国已有31个城市相继实施了限购令。从调控手段分析,限购属于行政命令,在投资投机者大量购房的现实条件下,暂停购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城市的房价也趋于稳定,部分城市楼市甚至“急剧降温”。以上海为例,中房信数据显示,上海一手商品住宅的2月份成交量为17.2万平方米,而去年12月的高峰期成交量为140万平方米;成交均价也从去年12月的2.508万元/平方米的高位,回落到2月的2.0946万元/平方米,跌幅达16.5%。据中原地产统计,2月上海一手住宅成交1635套,合17.78万平方米,环比分别下跌81.15%、82.80%。“限购令”毕竟是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从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就,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这才是长久之计。
其次关于就业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国务院已经连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社会各界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报道,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约为75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用工荒,这个时候国家就应该拿出魄力和决心来解决,比如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保补贴来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就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等。
总之,我国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总体是有效的,只要我们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的进行改进,定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和谐稳定。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推荐阅读:
目前我国的军事力量06-22
我国目前医疗改革现状08-09
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型式主要种类11-13
对目前工作的看法08-14
城投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08-26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0-11
目前法院执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07-18
目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5
浅谈目前电镀废水处理的几种方法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