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李白:玉阶怨

2024-09-10

唐诗之李白:玉阶怨(精选3篇)

1.唐诗之李白:玉阶怨 篇一

李白《玉阶怨》鉴赏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文解释】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词语解释】

却下:还下。

玲珑:形容空明凄清。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首诗没有写一个“怨”。诗人描写一个女子久久站在结了露水的台阶上思念的情形。以女子望月的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不经意间已经将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诗中不见人物姿态与心理状态,作者好象也无动于衷,只是描写人物行动,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2.玉阶怨原文翻译赏析 篇二

玉阶怨原文翻译赏析1

玉阶怨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注释①罗袜:丝织的袜子。 ②却下:放下。

赏析: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玉阶怨原文翻译赏析2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赏析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首两句是说,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末两句是说,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內,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是一味的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下来以后,却更难消受这凄苦无眠之夜,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形容水晶帘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功力,以隔帘望月,衬托了人之幽怨。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乎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并且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得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之笔抒情,常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在写作理论上,俄国作家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就是说作者应该与所写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客观,无声嘶力竭之弊。本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艺术上有幽邃深远之美。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注释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放下。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注释

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3.唐诗之李白:玉阶怨 篇三

古代诗歌鉴赏总离不开意象和意境,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下面以谢眺的《玉阶怨》为例,可以具体分析一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身份)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性格—具体分析)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意义)

而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又要注意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这首诗题为“玉阶怨”,而全篇不着一个怨字,虽不着一个怨字,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怨意。所以读之,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一个阅读者要进入诗歌,必须“把诗当作诗”来阅读,也即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懂得诗歌这一文学类型的基本特性,具有诗歌的“文体感”。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开始一个阅读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步:揣摹每个词语,逐个把握诗的意象。

第二步:将意象联系起来,运用想象,将意象系统还原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并充分感受这种外观形式。

第三步:对画面提供的信息进行聚合、提升、梳一,产生出“主题”――可能是比较外部的或直接的那一种意义。

第四步:深入诗的内在结构,进一步体悟诗人的匠心,探寻它与生命世界的透明敞亮之点。

上一篇:邮箱礼仪心得下一篇:2024春电工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