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2024-07-27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精选8篇)

1.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篇一

新闻发言人培训体会

本人于5月24日至31日参加了由中宣部举办的全国县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布网络培训班的学习,认真聆听了新闻发布学界、业界知名专家的精彩讲解,对新闻发布的流程与规范、新闻发言人沟通技巧、新闻发布内容策划与管理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我认为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要把握积极正面的原则

无论是正面的事情还是负面的事情,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时,都要奠定积极正面的主基调。正面的事情要尽量陈述其正面意义,突出成效、强化亮点,适当赞誉;负面的事情也要积极应对,强化正面引导,重点表明妥善处理的鲜明态度,说明切实可行的处理举措,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信任。

二、要把握客观准确的原则

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发布每一条新闻,做好每一次发言。新闻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斟酌、推敲,力争做到客观、准确,力争做到全面、详实地反映事情的全部过程,尽量就事论事,不发表与主题无关的言论,不发表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任何评论,把最真实的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

三、要把握及时迅速的原则

事情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调查事实真相,掌握一手资料,认真组织新闻材料,经审核无误后及时进行发布。特别是某一事件的主要负责单位,要抢先发布新闻,抢占舆论高地,把控舆论导向。同时要注重媒体覆盖,在各级各类媒体都要抢先发布,形成舆论优势。

四、要把握敏锐主动的`原则

新闻发布以及新闻发言的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这就需要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者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洞察力,既要陈述事实、又要讲究技巧,准确判断舆情走势,从纷繁复杂的评论、提问中迅速识别出带有攻击性或别有企图的言论,并有效化解矛盾,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入歧途,要牢牢把握新闻发言的主动权。

五、要把握充分准备的原则

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要做到有备而战。对于突发事件,要提前建立一整套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情况,按照既定方案妥善处置,避免自乱阵脚,抢先形成权威发布,并根据舆情走势做好后期跟踪发布。对于可预见或者有计划的事件,可以利用情况熟悉的优势,提早筹备新闻发布有关事宜,在活动开始前就准备好新闻通稿、新闻发言提纲等各类材料,全面做好事前营造氛围、事中实时报道、事后总结发布等各项工作,形成完整的新闻发布体系。

2.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篇二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萌芽与兴起, 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网络舆论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的结合, 最早可追溯到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政府上网, 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 政府在网上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为公众提供办事的便利, 并通过网络接受民主监督。1998年底, 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47个部委 (直属单位) 信息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到2008年底, 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 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分别达到99%和92%。在此基础上, 各级政府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纷纷开通了网上信箱, 为民众通过网络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便利, 这类网上信箱可以看作是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雏形。

而近年来在各地兴盛起来的网络问政, 则是各级政府以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网站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官民沟通新模式。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网络舆情催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成为思想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网络被越来越多的民众视作表达自身意愿和对政府政策及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因此, 构成了对政府的现实压力, 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

政府要想有效化解此种压力。必须创造一种能够与民众进行良性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与诉求,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规律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可以比一般的新闻发言人更好更快地了解民意、引导和把握舆论, 从而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网民、网络舆论“零距离”接触的尝试, 是在网络舆情下催生的。

2、“网络民意”一旦形成对舆论的走向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于此形成网络舆情, 从目前调查到的中国网民数量来看, 网民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力量。网络舆情一旦形成, 它爆发的突发性对政府的及时反应速度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有些网络舆情偏激、失范。但在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 经由网民传播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最终呈现的事件图景大多证实当初网民对事件的质疑是合理的, 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是国家赖以建立其合法性的诸多价值观在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一个补充, 以政府信息传播代替人际和群体的信息传播, 更有效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

3、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建立专职与兼职、常任与临时相结合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和机制, 定期举办网络新闻发布会, 对群体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增强与广大网民的沟通与互动。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涵义

作为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完整的团队, 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馈。网络发言人一般是由各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 或者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挑选工作人员代表政府发言。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民发布的帖子进行跟踪回复, 旨在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意义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创立, 对于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而言, 都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官民充分互动的良好范式。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循环互动, 构建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 既是政务信息传播、社情民意沟通的过程, 也是政府实施舆论引导与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种直接的官民接触, 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得以提升, 社会治理结构也更加趋于合理。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延展。减少传统媒体的中介环节, 不仅可以迅速及时地对网络民意做出反馈, 节省信息公开的成本, 还可以更加充分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更直接地传达政府信息与权威声音, 消解矛盾, 正确导引舆论。而社会公众随时随地的网络舆论表达与社会监督, 又会使政府社会治理更趋规范与合乎民意。

五、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的问题

1、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现实发言人的“网络版”

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发言普遍存在着不及时、发言打官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发言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网络新闻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民意“逼”出来的, 缺乏主动性

往往形同虚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多半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网络舆情, 并不是为了尊重和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要取得民众的信赖, 必须切实解决民众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这一制度落实到实处。

六、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站在政府层面就是要完善制度建设, 把一切切实可行的践行下去;而从发言人主体考虑就是要提高发言人的综合素质。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规范日常工作机制, 用制度形式明确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复、跟踪等工作程序和人员分工, 规范网络舆情收集与回复机制, 做好与网民的沟通协调, 理顺政群沟通渠道, 消除网民对政府可能存在的偏见, 营造良好的政群关系。建立舆论跟踪反馈机制, 关注与当地政府和部门相关的网络舆论报道, 做好重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及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化解网络谣言。

2、网络新闻发言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工作态度来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增强主动性, 明确自身定位, 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发布, 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虽然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的初衷是应对公众对一些事件的质疑, 而不是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但是, 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进程中, 发言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方能尽其应尽之责,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工作技巧上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力求做到两点:一是掌握与网民平等交流的发言方式, 以网民熟悉的、能接受的方式发言, 以网民悦服的方式发言, 而不是类似于领导训话似的发言, 更不是说一通官话、套话;坦诚地与网民进行互动讨论, 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做到与网民有来有往, 赢得网民信任, 保障沟通效果。二是把握网络语言与行政语言的有机结合度。网络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有其自身的媒介特性, 发言人必须熟悉, 否则便流于老套死板;同时, 因为发言人的行政功能, 发言必须准确有效, 否则就会流于油滑, 有损“发言人”的应有形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缘起、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含义、现状, 以及对它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 从问题中再寻找到一些解决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舆情,民意,政务网站,责任问责制

参考文献

[1]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2]甘纪华.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种新策略[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0 (7) .

[3]侯迎忠.网络新闻发言人刍议[J].现代传播, 2010 (5) .

[4]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3.白宫新闻发言人 篇三

据笔者查到的资料,白宫新闻发言人起源于1900年,为了应付每天充斥在白宫大门和周围街道的众多记者,麦金利总统专门任命了一位助手每天向守候在白宫外面的记者做一次简报。这就是最初的新闻发言人。

但是,直到艾森豪威尔时代,他的新闻秘书吉姆·海格蒂还只有一名助手。肯尼迪的新闻秘书皮埃尔·赛林杰最初也只有一名助手,后来增加到两名。尼克松总统对白宫的传播架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组沿用已久的新闻办公室,还增设了新的传播办公室。传播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与总统有关的宣传:城郊报纸、专业报纸和与行政系统的各公关办公室的协调。新闻办公室的负责人是新闻秘书,外加3名副秘书、1名传播办公室主任和1名副主任。福特执政期间,政府机构开始了膨胀:除了新闻秘书,还有2名副手、7名助理、1名专职对外联络的总统助理和1名副助理。卡特上台后,膨胀的势头仍然不减:新闻秘书手下有13名负责白宫新闻事务的助手。如今,白宫25个办公室各司其职,另外还有专门负责战略策划和新闻的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新闻官。

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被大家认为是除了总统外最繁重的,可以说是担任着白宫第二棘手工作的人。小布什总统第一任新闻发言人弗莱舍,工作强度非常之大。他相继经历了2000年异常激烈的总统选举、两次重新计票、“9·11”事件、安然公司破产丑闻、炭疽邮件事件、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等,一直如履薄冰,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做好发言人的工作,弗莱舍每天5点就要起床,首先看当天报纸和其他媒体的报道,设想记者可能会提的问题,上午和记者们有一个15分钟的非正式见面会,下午有一个正式的记者招待会。每天还要参加很多会议,听取并消化总统的讲话,然后再查资料进行相应的准备,并随时根据总统的日程安排调整自己的时间。有人说,他的每个工作日都像马拉松一样漫长。

白宫新闻发言人,每天两次站在火线上接受新闻界的轰炸和煎熬。无论总统因为什么事情在媒体头条上掀起了狂澜,他们总是处于风暴的中心,受到总统和记者的两面夹击:一方要求消息发挥正面影响,另一方却要揭发反面消息。面对两方面的夹击,白宫新闻发言人的选择更多的是替总统说话。弗莱舍除了清楚、准确地传达布什的政策外,还严格遵守布什政府关于保密的原则,不管记者们如何变换方法提问,他总能绕开那些敏感的问题。布什对他能驯服“敌意深重的”媒体相当欣赏。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也是这样,被记者们描述为和蔼可亲,性格直爽以及对布什忠诚。

除了工作压力巨大之外,白宫新闻发言人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弗莱舍给接替他的麦克莱伦留下一件防弹衣。这件防弹衣是一任一任白宫发言人传下来的。

曾担任38年白宫记者,任白宫记者团团长的海伦·托马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优秀的新闻秘书都得准备两副面具:一副面具代表的声音来自白宫、总统、政权、联邦政府和合众国。这些责任充满了危险的陷阱,说话时必须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另一副面具相对较易于掌握,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我认为新闻秘书有责任保证美国人民每天都能得到真实的消息,并且他有责任与那些阻挠人民获知政府行为实质的内部势力做斗争。”

面对新闻界时,政府的信誉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新闻发言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代表政府说话时要有信心,有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尊敬,值得信赖。另外,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能坦率、冷静、专业而又客观地处理备受争议的事情,创造宽松的气氛。当记者想深入报道某件事,他会指出正确的方向。

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如果失去了信誉,可以说就失去了一切。罗纳德·泽格勒就是一例。泽格勒在29岁时担任了尼克松总统的白宫新闻发言人,以围堵孤立那些敢于追根问底的新闻记者而臭名昭著,再有就是他铁石心肠、空口白牙板着脸撒谎的能力。对于美国媒体来说,他就是水门丑闻的丑恶代言人。在收回尼克松政府的某个立场时,泽格勒说现在的声明是“有效的”,从此为政治谎言安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当一位记者穷追不舍问他以前的声明是否为“无效的”时,泽格勒说“是”。泽格勒到死还是坚称他没有对美国新闻媒体知情不报。他说:“如果我的回答听起来让人糊涂,那是因为这些话都是让人糊涂的,当时的情况是让人糊涂的。而我没有权力做那个将事情讲清楚的人。”罗纳德·泽格勒像一名士兵一样为他的总统效力,而他像保镖为保护主人付出生命一样为尼克松牺牲了自己的名誉。他被美国新闻界永远记取的是他的忠诚,然而毫无诚信可言的忠诚屡次被历史证明是个人的悲剧和时代的危险。

分析历任白宫新闻发言人,可以发现,虽然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但在很多地方有

相同之处:

新闻专业背景,理解新闻工作。了解新闻,知道记者需要什么,对新闻发言人来说很重要。白宫新闻发言人基本上都有新闻专业背景。艾森豪威尔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哈格蒂过去从事新闻工作时备受同行敬重。肯尼迪总统的新闻秘书皮埃尔·塞林杰以前在《旧金山纪事报》当过记者和编辑,后来到《科利尔》杂志任调查记者。林登·约翰逊总统的新闻秘书乔治·里迪曾作为合众社的记者采访过约翰逊总统。另两位新闻秘书——比尔·莫耶斯有新闻学位,在爱丁堡大学读过研究生;乔治·克里斯琴曾是得克萨斯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国际新闻社工作过。福特总统的第一个新闻秘书杰瑞·特尔霍斯曾是受人敬重的新闻工作者。后来的罗恩·内森曾在合众国际社和全国广播公司工作过。里根总统的新闻秘书拉里·斯皮克斯在几家报社当过编辑。克林顿总统的传播办公室主任大卫·格根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做过总编辑。新闻秘书乔·洛克哈特出生于记者家庭——他的父母都在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工作,他本人也曾是电视台记者。

良好的政治学修养,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卡特总统的新闻秘书乔迪·鲍威尔曾在埃墨里大学学习政治学。里根的新闻秘书马林·菲茨沃特有20多年为政府服务的经验。克林顿总统的传播办公室主任大卫·格根为三届政府服务过。很多新闻秘书都曾为参议员、总统候选人工作过多年,熟悉政府的运作。小布什总统的发言人弗莱舍过去21年一直在做共和党人的发言人,1982年他大学刚毕业就担任了纽约州一名众议员候选人的发言人,后来,他还曾担任过一名共和党参议员的发言人及众议院拨款委员会通联主任。接替他的斯科特·麦克莱伦,早在1994年布什担任得州州长时,就是州长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布什参加总统竞选时,麦克莱伦是其随行新闻秘书。

4.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篇四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信息迸发的时代,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能够为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x 月x 日-x 月 x 日,集团公司在 xx 成功举办宣传干部学习十九大精神培训班,我有幸参加培训,学到很多知识,收益匪浅。下面就这几天的紧张学习培训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一、多探索多发现 《工人日报》主任编辑尹晓燕老师讲,新闻的特点是“真、新、短、快、活、强”,其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新闻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客观描述事实,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宣传人员,不能只局限于坐在办公室“奋笔疾书”,还要多去现场转转,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物都能写出亮点新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和探究,锻炼自己发现新闻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己发现新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写出真新闻、好新闻。

二、多阅读多积累 文字工作靠日积月累,要想把新闻写活,必须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断积累。平时多看书、多读报,在看的时候,遇到精彩的内容,就要随时记录下来,从中学习写新闻的技巧,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使新闻写作从量变到质变,才能达到新闻写作水平提升的效果,特别是对《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铁道建筑报》等主流媒体下大功夫。

三、多动脑多思考 新闻写作的关键是创新,只有善于发现,求新求亮,才能让新闻稿件“一击即中”。要选角度,挑视野,精心提炼,立意新颖,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增强新闻信息的可读性;要设计吸引人的标题,精彩的标题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多沟通多交流 新闻写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做到与时俱进,多沟通多交流,多向同行请教,多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提高宣传效率。同时,应加强新闻媒体互动联系,分析新闻媒体稿件需求,有针对性集中策划宣传稿件,“撒网捕鱼”,投其所好,写出富有特色的小新闻。

本次集团公司举办的宣传骨干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既系统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又学习了新闻、消息、通讯等的写作技巧,还学习了采访和摄影,可谓收获颇丰。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掌握了写作、采访和摄影的技巧,但是要把宣传做好,关键还需要靠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努力。

接下来的日子,我会仔细研究老师们的课件,真正的学

通学透,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宽阔的视野,更务实的态度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各项工作的能力,为公司、集团公司的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经验交流发言材料范文(2)。

一、多看多学习。经典著作、优秀范文这是必不可少的,最便捷的就是锌业内刊。这些年内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写作高手也越来越多,最主要的是内刊的稿件写的都是咱们身边的事,作者也都是咱们身边的人,非常真实,非常亲切,是很容易接受的,是值得咱们学习、借鉴、提高的读物。

二、多写多练。要想写好文章没啥秘诀,就是多写多练,写多了就知道如何抓重点,如何展开,如何收尾。重点是如何才能不跑题。

三、多琢磨,培养灵感。写新闻类的稿件时,要抓住事件的重点、亮点叙述,次要的可以一带而过,不然的话就显得冗长累赘,面目不清。写散文或主题征文时,怎样避开千篇一律,让人眼前一亮,我的做法是,确定主题后,先不急着点题,选一个切入点,像讲故事一样,慢慢展开,让大家都看进去之后,再直抒胸臆,点题、升华之类的手段一齐上。当然了,写文章和人的写作风格、写作习惯,甚至性格都有

关系,有的人写文章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春风化雨一般缓缓入心;有的人擅长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词语精美,礼花绽放一般摄人心魄。不管哪种风格,只要顺着思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琢磨,多体会,抓住灵光一闪的瞬间,那将是我们辛苦付出之后最值得回味的东西。

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经验交流发言材料范文(3)

写好宣传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拟好标题,吸引眼球。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如何让读者在众多的信息中关注我们的报道,题目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题目除了通俗易懂外,还可以运用修辞方法力求凝炼生动,必要时再加上副题。例如《上班的除夕夜》,这一标题在除夕夜这一特定的节日中,它的文化意蕴显而易见,再加上“上班”,通过这个标题,主题一目了然。再如《欢庆三八节 温暖到车间》语言简洁,把主要事件,活动地点意义都概括了出来。还有《战“疫”中那一缕缕暖阳》,这一标题一语双关,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好的题目,就如一个人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

二 是挖掘素材,推陈出新。我们常年累月上班,工作生活就是那些事儿,你写我写大家都写,你知我知大家都知。如何把平凡的事写出不一样的效果,我认为这就需要创新,翻出新意。例如《战疫中那一缕缕暖阳》,材料琐碎,也没有较为集中的事件,我就确定了整个公司集体,来一组人物的群体像,展现我们汉锌人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敬业精神,用“节日的坚守”“特殊的礼物”“逆行的天使”“飘扬的党旗”“女工的风采”“坚实的后方”6 个小标题,写了各个层面的人物,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事件不大,但中心有高度。再比如《劳动让环境变了样》,我写了车间植树,抓了特定的场景描写,深化了活动的意义,在题目中就让人一目了然。

三是小事件,大视野,深意义。车间的事每天都是那些,看起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只要细加琢磨,变换角度去想、去写,就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车间喷洒消毒液,在疫情期间是一个常规工作,我们司空见惯了,事情很小。我就写了《电锌一车间:强化疫情防控,从坚持做好消毒杀菌开始》的新闻报道,对消毒杀菌工作又进行了延伸,加上了环境卫生整治的琐事,上升到了车间大家庭理念上,把消毒和日常的卫生打扫联系在一起,最后在结语上落脚到“营造了健康的环境,有力保障了全体职工的生命安全”上,突出了安全这一重中之中的工作。再如《增添一抹绿,共建好家园》,就车间的绿化工作,通过实地的劳动照片,把主题

确定为“企业的环保理念,社会责任和担当”,起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四是扣牢写作的灵魂:主题。新闻宣传要紧扣时政,热点话题。例如 1 月过年坚守岗位的敬业,新春的祝福活动,2 月的战疫情、“稳产复工”,3 月的三八节,绿化植树等。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及时,深度挖掘,不能就事论事,事件的意义主题要正确、集中、深刻。

还有几点应注意的细节:语言上既可以直叙其,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让语言活起来,增加耐读性,特别是开头要有特色。例如《戮力同心 共同战疫》,开头我是这么提炼语言的:“疫情汹汹,蔓延全国;汉锌公司,挥戈亮剑。前方,防控一线党旗飘扬;肩上,担当职责坚实如磐;车间,运转保产如火如荼。在举国上下抗击严峻疫情的日子里,我们电锌一车间干群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用坚实的脚印留下了这场阻击战中最美的华章。”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图片拍摄主题要突出,要顺光拍摄,注意回避污点(背景杂乱,缺乏美感),要抓拍瞬间感人的细节亮点。写事不要面面俱到,像流水帐一样。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写好高潮和关键人物。在记事基础之上,点明事件的意义。在手法上,除叙述外,可以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例如我在写《防控保产我助力,清理管道在行动 》时,一改以往平白的表达,采用了诗化的语言和特定的环境

铺垫,这样写道:“年的余韵还未褪色,团圆的温馨依然令人怀恋;病毒的侵袭令人谈之色变,灰色的阴霾仍旧心存余悸;三班的运转夜以继日,工作的疲劳还未散去;春天的大地还未苏醒,劳动者的号角已经吹响。汉锌人节日的坚守巍然不动,汉锌人防控保产已经出发在路上。”读来没有了枯燥乏味。对整个事件我用了场景:“天蓝色工装上污渍点点,黝黑的脸庞上汗滴颗颗,红色的安全帽里热气蒸腾,缕缕可见的鬓丝银光闪亮。汗水和灰尘成了一流的化妆品,有节奏的敲击奏响了最和谐的音符。”寥寥数语,让读者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只要用心宣传,倾情写作,就一定能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发现美,就一定能用笔成就自己,宣传他人,提升单位形象。

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经验交流发言材料范文(4)

新闻宣传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传播企业文化的平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我有以下五点感悟:

一、加强学习,保持创造力。范长江曾说,“广博的知

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想这记者也就不大好当了!”我想,对于从事企业宣传员的我们,也同样适用。要想不断输出新鲜的、高质量的稿件,就要多阅读、多思考,这样才能保证不会江郎才尽。我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多关注一些高质量的公众号,比如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澎湃新闻、党建公文、秘书写作等;还可以每天抽点时间摘抄、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我会利用睡前的时间,翻看几页书,或者在网页或知乎上搜索某个话题的优美句子,然后进行摘抄,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备忘。

二、多写多练、提升业务能力。多写多练是写好新闻宣传报道的基础,是提高业务能力最基本的方法。新闻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看得多了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来。我们只有敢于下手、多写多练习,才能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找到技巧和灵感,逐步培养、提高我们的新闻敏感性,进而写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新闻稿。

三、摆正态度,保持宣传欲望。作为车间的一名宣传员,做好车间的宣传则是本职工作。既然是本职工作,我就要努力将它完成好。做好宣传工作,对内,要多搜集一线新闻,加大对车间先进人物先进工作方法的宣传,树立良好榜样,加强内部凝聚力;对外,我们日常撰写的稿件或拍摄的图片,就成了向外展示我们车间的一个窗口,要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刻地传递出良好的、具有正能量的车间形象。我们的职责就是始终保持宣传欲望,随时传播正能量。同理,我想公司也是如此。

四、围绕中心工作,确保新闻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对于车间日常发生的事件,我们应该及时的去搜集素材,进行报道。比如,车间检修、开车,都是很好的素材。或者在固定的节日,比如植树节、劳动节等,可以以此为契机对车间先进人物或事例进行报道;再者,如特定的事件,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在此期间,公司公众号和内刊上也刊登了许多关于疫情防控的优秀稿件。我们要提高新闻敏感性,把握时机,确保时效性。

五、主动出击、深入一线寻找素材。我是去年八月中旬调到硫酸车间的。刚到车间的时候何主任就嘱咐我要多转现场,多深入一线,只有了解了车间的生产工艺后,以后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从一开始的简单框架描述,到后来认识了更多的设备、操作,再到现在可以比较清楚地描写出一次现场工作报道,我也的确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正如毛主席所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自己吃一吃。

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经验交流发言材料范

文(5)

关于如何做好企业的宣传工作,我受现在对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要求的启发,来说说感受。“想干事”是一种态度,“能干事”是一种胸襟,“会干事”是一种能力,“干成事”是一种结果。在宣传报道方面,找了对应的 4 个词与大伙儿一起分享:用心、用力、用情、用功。

用心 —— 主动找。干事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蚂蚁式的——蚂蚁搬家,看见啥搬啥,先搬回家再说,这是一种机械式的干事方法;第二种是蜘蛛式的——先织好网,然后守株待兔,网到什么算什么,这是一种思维定式的干事方法;第三种是蜜蜂式的——遍采百花,然后加工、酝酿,奉献出香甜的蜂蜜,这是一种有机合成式的干事方法,这正是我们应倡导的、花心思的干事方法。

深思熟虑、博采众长,梳理分析、取其精华,精心打造、力求完美,这就是用心干事的过程。用心并不只限于花心思,还包括用恒心、用匠心。用恒心,就是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匠心,就是要有工匠精神,刻苦钻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举例:汉中锌业微信公众号 2 月 25 日《坚守防控最前线,保障平安稳生产——公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记》(作者:季晓斌)从“公司党委周密部署、白衣战士冲锋在前、平安卫士严防

死守、后勤保障全力以赴”4 个方面,从全民战役的角度,广角式描绘了公司抗疫全景图。不用心,不主动去发掘,这么好的素材就会从你身边溜走。

用力 —— 抓关键点。钉子为什么能钉入坚硬的墙?就是因为找到了着力点,把劲用到最关键、最要害的地方,若眉毛胡子一把抓,空使蛮力、傻力,肯定是白耗力气。举例:公司最常见的宣传题材:一是各级领导的检查调研;二是车间设备设施的检修抢修。报道形式差不多,内容也差不多,似乎千篇一律,看多了,很难引起读者注意。那该怎么办?我觉得一定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具体的事情,把枝枝蔓蔓砍掉,突出每一次的不同点、核心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才能引起读者注意,达到效果。

用情 —— 重爱与感情。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举例:汉中锌业微信公众号 3 月 9 日《战“疫”中那一缕缕暖阳》(作者:高晓玲)中 6 个小片段:节日的坚守,特殊的礼物(尤其是荆梓琛的故事让人印象特别深刻),逆行的天使,飘扬的党旗,女工的风采,坚实的后方,处处都展现了汉锌员工的大爱无声、大爱无疆。近期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量报道,许多文章总是让人潸然泪下,如《英雄,欢迎回家》等,大家都可以去感受。

说到文章的用情,再扯一点远的:说说宋代词人李清照词作中浓浓的情。她的词流传千年,依然让人时时品味,欲

罢不能。命运赋予她如夏花般绚烂的幸福,也给了她秋叶般凋零的凄苦。我们来看看她在南渡前和南渡后两首截然不同的词作,体味其中由幸福日子的活泼、俏皮、柔媚,相思情深到乱世飘零的身心俱疲、愁苦心碎、一盏孤灯独抱浓愁待天晓的巨大变化。(南渡前):《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南渡后):《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遭遇靖康之难,时局动荡,国运维艰,生活急转直下,国破家亡,夫死再嫁却遇渣男,飘零江南。苦难成就艺术。但她始终带着对往昔最美好的追忆,虽人生并不完美,爱情也有遗憾,饱经沧桑后,心中依然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仍愿相信过往生命中的那些爱与美。因词作用情至深,她的身影翩然飞进了自己那些不朽的清丽辞章中。她,从来不曾真正远去,传颂千年。

那宣传工作,怎么用情?我觉得,我们的情是爱党之情、爱国之情、为民之情、敬业之情,只有始终带着忠诚、带着理想、带着责任、带着情怀去做事,你会时时处处发现身边

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你去发掘、去赞扬,好的报道的素材自然就有啦。

用功 —— “功夫在诗外”。过硬的功夫,需要日积月累、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刻苦磨炼。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要多读书——现代资讯太发达、太方便,尤其是智能手机,占用大量碎片化时间,有句话说:“这辈子最深情的眼神,都给了手机屏幕。”但这些信息,匆匆而过,能留下什么?流逝的只有年华、浪费的却是生命。电子阅读始终无法替代书本阅读的体验和效果。多读书,始终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表达能力的第一选择!你要相信,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要重实践——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过程,理论就是苍白的、无力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无止境,功夫提高无止境。举例:我在写关于国企改革方面的材料时,会查阅以前的职代会报告、领导曾经的讲话、各种会议纪要、党委政府文件中有关这方面的大量素材,领悟、吸收、借鉴,有时候甚至为了一句话,会翻阅十多篇文章去查证,力求表达准确无误。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但当作品完成那一刻,轻舟已过万重山。“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当浮一大白!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谢谢大家耐心听。愿历遍山河,依然《人间多值得》,未来可期。让我们眼界广一点,视野

5.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篇五

为把医院新闻发布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定《XX医院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医院新闻发布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发布内容

(一)医院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

(二)医院当前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三)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四)医院的政风行风建设,医德医风教育情况。

(五)社会关注的与医院相关的热点问题。

(六)重大突发性事件。

(七)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事实说明。

(八)其它需要发布的事项。

三、发布程序

新闻发布具有其权威性,须经院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决定。

(一)新闻发布会一般由医院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信息。重要新闻信息由主管领导发布。

(二)网上发布新闻信息一般由医院新闻发言人审核后网传。重要新闻信息由主管领导审核后网传。

四、发布范围

新闻发布范围分院内和院外两种,标准相同。

五、组织部门

新闻发布活动由医院党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其它职能部门予以配合。

6.新闻发言人 篇六

发言人的形象就是党委的公共形象〃发言人的发言效果直接关系党委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样的独特责任与使命〃注定让党委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不好当〃至少要过好这样三关。语言风格关

立场是党委的〃语言是自己的。发言人若不能把党务信息很好地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就注定难以胜任这个职位。这势必考量着发言人的智慧和胆量。许多信息政策性、敏感性很强〃又规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转化不好就面临着表述错误的风险〃照本宣科则会让人听着味同嚼蜡。释疑解惑关

在这个透明化时代〃党委新闻发言人同样会面临公众的信息质询〃必须对一些热点敏感新闻事件作出回答。“无可奉告”可能会激起舆论反弹〃“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能会引发更

新闻发言人范丽青

多质疑〃“踢皮球”则会让人认为这是党的不良作风折射〃终究于党委形象不利〃倘若用“躲猫猫”办法恐怕只会引起公愤。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释疑解惑〃也表明党委信息公开和接受公众群众监督的决心有多大。危机公关

对于党委新闻发言人来说〃这种危机公关并不仅仅意味着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也不是要去当好灭火队长〃而是要熟谙传播规律〃具备相当传播素养。如此〃发言人才能和媒体实现平等对话〃并最终达到既坚守各自立场又各取所需。

新闻发言人必要条件 编辑

新闻发言人:必须拥有高媒商

环球时报:高智商、情商、媒商是官员基本素质

随着新媒体兴起和社会舆论多元化发展〃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学会和媒体〃包括新媒体打交道〃即尽快提升智商、情商和媒商。

一个人的能力素养由多方面构成。2009年里〃有一种说法〃一个成功的人〃除了具备我们熟知的智商和情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媒商。这里的媒商就是媒介素养〃它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更应是官员能力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

自2009年来〃屡屡出现的“雷人官话”现象〃折射出部分官员媒介素养缺失、执政理念失范。“雷人官话”被媒体广为传播后〃让一些干部产生了“媒体恐惧症”〃生怕祸从口出〃或“三缄其口”〃或“退避三舍”。这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从根本来说〃还是官员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所致。

不能否认〃由于一些媒体记者的不专业〃对报道对象的言论〃根据需要剪裁〃刻意炒作不当言论〃导致报道对象的言论脱离特定语境〃给当事人造成伤害。但一些官员由此将自己言论失当、能力不济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媒体〃既不客观〃也于事无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言为心声〃言语不当〃除口误外〃主要是认识上存在误区、表达上不讲策略、行为上不够成熟所致。

一些官员面对媒体不会说话〃是因为对媒体的特点、功能认识有误区。他们惯于管控媒体〃不能平视媒体。“应对”媒体本身的看法〃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敌意〃这反映出对媒体认识的错位。媒体是传播平台〃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鼓”〃也可“呼”〃喜欢言之有物的话。在新媒体时代〃微博等草根媒体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舆论能量。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适应、不习惯是必然的〃受伤害也不意外。

一个会对媒体说话的官员〃懂得语言传播策略〃熟知信息的传播过程〃了解媒介的诉求与传播机制〃会说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其次〃对所发布的信息负有把关责任〃既要满足媒体和公众的需求〃又要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说适当的话;再次〃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懂得分场合说话。如果言论严重偏离民众的生活认知与感受〃自然无法让公众接受〃甚至被“顶回去”。一个会说话的领导〃不仅眼里要有媒体〃更要有群众。这样说话〃才有对象意识。了解群众的情绪和想法〃是会说话的前提。

十八大之后〃新一代领导人率先垂范〃要求转作风〃改文风。面对媒体〃官员必须说实话〃更要会说话。说实话〃就是不说空话、少说套话、忌说假话;会说话则要掌握分寸、熟悉规律、把握语言策略。总之〃在新媒体时代里〃媒商将是一个成功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之一。[11]

如何拥有高媒商----新闻发言五度原则

媒商〃是指“媒体智慧”〃英文为“Media Quotient”〃指企业高层或政府官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智商让你具备做事的能力〃情商让你具备做人的能力〃而媒商则是让你具备做公众人物的能力。媒商这个概念由危机公关专家游昌乔先生于2006年率先提出〃并由此总结了“新闻发言五度原则”〃又称“媒商---新闻发言五度原则”〃或“媒商五度原则”。

游昌乔先生所提出的“媒商--新闻发言五度原则”具体指:

一、高度:

作为公众人物〃必须在以下两点有认识上的高度:

1.公众人物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理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公众人物要么掌握公共权力〃要么拥有大笔财富〃要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要么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应〃直接影响到公共事务〃因此公众人物必须要理解并接受公众对他们提出的高于普通人的道德和行为标准。与他们有关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就不仅仅是在于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和知情权〃而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要。公众人物善待公众、善待社会〃接受媒体监督〃是应尽的义务。

2.引导社会舆论、实现社会正义是媒体的责任。媒体作为公器〃有其独立性和公信力〃媒体有义务告诉公众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曾指出〃民众需要借助媒体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公众人物们究竟在做些什么〃因此〃媒体必须能够自由地“彻查公众人物的品行和作为“。

据《法制日报》2002年12月19日报道〃原中国足球队队员范志毅因上海《东方体育日报》登载他涉嫌赌球的报道〃状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犯名誉权一案〃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对范志毅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一审法院的部分判决内容如下:“2002年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第一次打进世界杯〃国足在世界杯上的表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范志毅系中国著名球星〃自然是社会公众人物〃此期间关于国足和范志毅的任何消息〃都将引起社会公众和传媒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其消息来源并非主观臆造〃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看〃旨在连续调查赌球传闻的真实性。即使范志毅认为报道指名道姓有损其名誉〃但在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作为公众人物的范志毅〃对于可能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忍受。从表面上看〃报道涉及的是范志毅个人的私事〃但这一私事与社会公众关注世界杯、关心中国足球相联系时〃这一私事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的一部分〃当然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调查〃行使报道与舆论监督的权利〃以期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并无不当。”

这个判决书值得所有公众人物熟读之〃熟思之。第一〃媒体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媒体错了〃请参照第一条。因为媒体代表着公众〃媒体的背后是公众的知情权。而代表公众〃是道德的至高点〃无人能够侵犯。

二、态度:

人们会原谅一个犯错误的孩子〃但不会原谅一个不认识错误的孩子。每个公众人物〃在面对媒体时〃始终得记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一是态度〃第二是态度〃第三还是态度。

1998年1月1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向陪审团秘密作证时〃断然否认了是否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的询问。但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克林顿在撒谎。8月17日晚10时整〃克林顿在白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就自己在莱温斯基性丑闻案中误导美国人民而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对所发生的事情负全部责任。克林顿道歉之后〃妻子希拉里原谅了他〃并得到了美国百姓对他的同情〃民众对他的支持度上升了6个百分点。1999年2月13日〃克林顿在白宫再次发表道歉声明〃他说:“对自己引发这些事件的所作所为和因此而给国会和美国人民增加的沉重负担〃我是如此深深地感到抱歉。“

美国人最终原谅了这个绯闻总统。他道歉了〃证明他“反省错误”了。他们觉得〃宁可要一个有缺陷的人性化的总统〃也不要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国家领袖。

说回到唐骏〃为何就不能为年轻时所犯的错误向大家道个歉<你只要认识到你之前的错误〃你就依然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但你却让我们所有人失望了。

三、风度:

保持低调谦逊〃不要忘本〃任何时候都不要得意忘形。上帝欲让其灭亡〃必会先让其疯狂。郭德纲之所以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最根本还是忘了根本。赵本山自走红以来〃自己成为全国人民春晚最期待的人物〃而其本山传媒也风生水起〃实际上〃他所经历的是是非非也是此起彼伏〃一波接一波。从范伟与他分道扬镳〃再到“炮轰央视“〃再到“春晚后台打小沈阳耳光”〃再到“涉黑“传闻〃每次事件都引发了媒体与大众的高度关注。但是在危机公关方面〃赵本山的确修炼不凡。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赵本山深悟〃低调谦逊才是最佳王者之道。“要知道自己是打哪儿来的”、“我就是一农民〃咱不能忘本“。无论在哪种场合〃赵本山都告诫弟子“人红不能迷失”〃而正是这种自始至终的清醒〃让这朵黑土地上的奇葩近二十年长开不败。与郭德纲的“无德“相较之下〃被指责为忘恩负义的周立波便有风度得多。与大哥关栋天翻脸后〃周立波在公开场合向公众表达了歉意〃还坦言自己是小孩子脾气〃“即使不合作了〃也是好朋友。”。周立波曾将自己与郭德纲比为咖啡与大蒜〃这样看来〃咖啡与大蒜差别还是蛮大的呢。

四、气度:

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是宽容者的通行证〃狭隘是狭隘者的墓志铭。2005年9月〃崔永元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时说:“我们台一个主持人在做谈话节目〃采访一位艺术家〃这个艺术家很投入〃很忘情〃主持人也在现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个主持人出来后却说„这傻×今天真配合‟“。这件事情再度激发起崔永元的愤世嫉俗:“有些人根本不配当主持人〃他们没有这样的人格。但是观众看不到这些。后来〃我在看这个节目时〃那个主持人在哭〃我就想呕吐。真恶心〃太恶心了=”很多人都将《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对号入座。但朱军在接受采访时一句话否认了这个猜测:“小崔肯定不是在说我〃因为我肯定没说过那样的话“=他说〃自己做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在背后对人评头论足〃“假如有话我肯定当面说”。问他和小崔是否有“梁子“〃朱军一脸无辜地回答:“我们关系挺好的呀〃他还上了好几次我的节目呢=对了〃他第一次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就是在《艺术人生》里〃下了台我还特感动地跟他说:„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朱军说〃小崔私底下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我跟他没太深的接触〃说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朱军对小崔的感情是两个字——“钦佩”。

朱军这个三段论式的回答真够老辣的〃至少没让小崔跳起来继续舌战到底〃将一场信誉危机〃化解于无形。

五、尺度:

不要过激反应〃不要自我纠结。不要给大家任何理由让自己成为话题〃更不要让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只要你在话题中心〃就会继续遭受伤害。

郎咸平〃“郎监管“、“斗士”、“教父“;“流氓教授”、“三无教授“……褒贬不一。郎咸平则自认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当郎咸平把针对被质疑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结果不断向媒体批露〃从而造成这些企业在舆论上的被动和股市上的下跌时〃对所有被质疑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危机。实际上〃郎咸平当年在挥剑直指顾雏军时〃同时还有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但是这三位企业的当家人却采取了不同的危机公关招数。

1.张瑞敏的吸星大法。吸星大法的绝窍在于无论对方使多凶猛的力〃用多怪异的招〃都被自己无声无息地吸纳了。就海尔MBO事件〃郎咸平“四问海尔管理层”〃认为海尔避开地方政府“看管“〃海尔在玩MBO猫鼠游戏。对此海尔是除了略微解释一下“持股会”之外〃态度非常明确〃我做我的企业〃把企业搞好了〃业绩说明一切。这种态度无疑是明智的。毕竟海尔无论是集团积极上市〃还是内部改革改制方面〃都不允许有半点闪失。因此张瑞敏采用吸星大法〃沉默是金〃不做应对〃声称“我们只管低头做事〃事情做好了〃自然一切都好了。“

2.李东生的太极拳。太极拳的精要在于以柔克刚〃以阴制阳。郎咸平认为TCL创业的22年〃李东生由几乎身无分文演变到身价近12亿元〃成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TCL发展的过程实际是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被炮轰之后〃TCL集团则向媒体发来6点意见质疑郎咸平的报告。不过〃TCL集团明确表示〃这些意见是董秘陈华明个人的〃不代表公司〃公司董事长李东生也不对此回应。与此同时〃TCL积极与郎咸平、机构投资者及媒体积极地进行沟通〃使信息更加充分和透明〃甚至TCL的董秘还跟郎咸平在电视上做“秀”——互送书籍〃共同做节目〃惺惺相惜。TCL的太极术可谓出神入化〃最后终于避开了郎的锋芒。

7.新闻发言人应“时刻准备着” 篇七

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并不轻松, 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个极具挑战性、艰巨性, 压力很大的职位。而要适应工作的要求, 新闻发言人需要有着“时刻准备着”的心理状态。这种准备, 可以分为日常的准备、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准备、发布新闻时的准备等三个阶段。

一、做好日常准备, 确保招之即来、来即能上

除处置危机临时指派的新闻发言人外, 常设的党务、政务新闻发言人, 作为一种长期的角色, 一般都有相对固定人选, 而且其常规的新闻发布或新闻吹风, 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 虽然目前各地的新闻发言人多为兼职, 党政部门多由党委办、政府办、党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 (如正、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部长等) 兼任, 但因为所从事的发言人工作, 代表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对外的声音和宣传的导向, 事关重大, 因此兼职者还是应该牢固树立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意识”, 日常即注意做好心理准备和角色准备, 确保遇有突发事件需要发布新闻时, 能够招之即来, 来即能上。

(一) 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曾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认为, 新闻发言人必须“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内知国情, 外知世界;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王国庆指出, “新闻发言人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悉本部门业务、工作情况及相关政策”。而要具备这些条件, 就离不开日常的学习和积累。只有长期保持“我是发言人”的心理状态, 才能时时留意、处处留心, 才能在认知规律中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 搜索和掌握到其他岗位人员可能认为与工作关系不大而忽略的内容。

(二) 要熟练掌握新闻发言人的业务技能

新闻发言人工作, 政治性、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 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方针原则要了然于胸并贯穿到工作中去, 确保做到: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 要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处置、公开透明、积极主动、以人为本。而在具体操作中, 则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为每次面对的事件不一样, 面对的记者群体可能也不一样, 因此, 对每例个案, 既要把握好官方的口径, 也要研究媒体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学会找到“宣传”与“新闻”的契合点, 学会用新闻的视角和语言来传达拟发布的内容, “把政治价值变成新闻价值” (传媒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语) 。

(三) 要与新闻界广交朋友

新闻发言人离不开与媒体打交道, 平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于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在新闻发布现场, 来的都是熟悉的面孔, 或事先有过接触的记者, 那么现场的氛围相对会较为融洽, 在沟通交流上也较顺畅。而如果彼此陌生, 在沟通上难度就大得多, 甚至易因磨合不顺形成对立心理。而这种广交朋友, 不唯是平时提供必要的采访条件和合规的接待, 还包括日常有意识地加强沟通互动。平时当地有什么好新闻、好线索, 发言人知道了, 主动告诉记者, 让记者有东西可以采写、甚至可以捕捉到好新闻, 这是记者们十分看重和感念的东西, 也是能够密切彼此联系的有效形式。像福建省德化县的新闻发言人, 就经常在微博和微信上发布有关德化的第一手新闻信息和图片, 与在新闻界的朋友圈分享, 这些实用的资料帮了媒体朋友不少忙, 这位发言人的“粉丝团”也迅速增多。

二、做好临战准备, 迅速进入角色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往往预示着新闻发言人应该上场了。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信息披露不充分, 很容易演变成媒体危机, 进而成为公共危机、政府危机。这方面的惨痛教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政府部门越来越意识到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等重要, 应该要一手抓处置, 一手抓舆论引导。而舆论引导的任务, 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新闻发言人肩上。养兵千日, 用在一时。突发事件也是对新闻发言人的考验。接到事故灾难的警报, 新闻发言人也需要迅速进行心理调适。

(一) 思想认识要到位

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普及的时代、在网络无远弗界的时代, 代表主管部门出面的新闻发言人, 其声音有着天然的权威性, 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应善于发挥这一优势,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抢占先机, 通过发布及时、权威、充分、翔实的信息, 牢牢把控住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如果发言人对自身的职能认识不足或工作做得不到位, 行动慢上几拍, 错失了发布权威信息的良机, 那么当各种猜想、疑虑、揣测、谣言、讹传、主观臆断、小道消息满天飞时, 迟到的权威准确的声音, 反而易被嘈杂的声音所淹没。如果权威不说, 就会道听途说;如果没有官方消息, 就会有小道消息。而一旦不实的观点先入为主, 真实的观点人们可能反而不相信, “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情形并不罕见。被高校选为舆论传播负面事例的“黄金高事件”, 就是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回应, 让当事人有机会把自己宣扬塑造成“反腐英雄”。虽然后来司法机关认定其贪腐行为证据确凿, 并绳之以法, 但很长时间里, 有些不明底细的受众对“反腐英雄沦为阶下囚”还是觉得难以置信。可见, 舆论一旦出了偏差, 要纠偏就得花上几倍几十倍的工夫, 代价很大。

(二) 迅速启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公安部著名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博士再三强调一个观点:“新闻发言人, 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制度, 一种机制。新闻发言人的成功, 除了自身要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外, 更重要的是后面有一个团队的支撑。”这种机制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 按照《信息公开条例》, 满足大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因此启动这一机制, 既要着眼于信息源的准确披露, 还要着眼于互动环节的回应。媒体的背后是公众, 媒体代表公众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困惑、推断, 新闻发言人都有责任予以解答和回复。那种事故发生时, 就想要“捂、封、堵、塞”的做法, 是违反《信息公开条例》的。动辄出动警力、动用公权力、采取强制措施, 简单粗暴地禁止媒体报道、勒令噤声的做法并不可取, 反而可能给当地政府部门的形象减分, 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在外宣上, 也是同样的道理。西方记者当得不到来自西藏的正式渠道的信源时, 不仅会引用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言辞, 甚至移花接木, 把尼泊尔的寺院及僧人当作是西藏的。后来我们国家宣传部门主动组织西方媒体驻华记者到西藏采访拍摄, 有了现场实录的镜头, 各种谣言不攻自破, 造假的画面立马被戳穿了。

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中, 新闻发言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要有勇气和底气让整个团队配合自己, 让整个处置机制运作起来。特别是要敢于要求和主动提醒相关负责人, 让自己进入事件处置的决策圈, 这样才能够保障自己掌握权威准确的信息, 了解事件处置的全过程。新闻发言人进入决策圈, 一方面可以反映舆论关注的焦点, 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内情, 有助于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这能够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三) 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新闻发言人要代表官方发言, 就必须做足事前的功课:尽快赶到现场, 尽量深入调查研究, 尽可能搜集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如果自己对事件的基本情况不甚了然, 两眼一抹黑, 赶鸭子上架般地发布新闻, 面对记者的询问, 根本就答不上来, 这种发布会的效果可想而知。像“瓮安事件”, 当事女孩跳水自杀, 3天后的发布会上, 记者发现新闻发言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一核心事实。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件, 铁道部发言人也是赶到温州后即匆匆忙忙上台, 因为不熟悉情况, 才会冒出“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这样的“雷语”, 结果使新闻发布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只有干巴的通稿、没有实质性新闻内容的发布会, 是最令记者恼火的。新闻发言人不能“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在发布会前做足功课, 掌握尽可能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有料”的发布会是受欢迎的。像有次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德国记者问:“据我们了解, 上海地面下沉的情况控制得不好……”国家环保总局发言人指出:不但上海地面下沉的情况不好, 河北地下水的超采情况也相当严重。他主动披露了一些记者们尚不知道的例子, 这是记者们最为欢迎的。

三、做好发布准备, 与记者形成良好互动

平素的积累准备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研备战, 为新闻发布会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但新闻发布会召开前的酝酿筹备阶段, 同样离不开精心的准备。

(一) 策划设置议程

新闻发布会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有效新闻宣传形式, 要善于设置议题。发布会的主题是什么, 程序如何, 时间节奏如何把握, 地点选在哪里, 由谁主讲、由谁补充, 邀请哪些媒体, 这些都需要进行策划。特别是要找准政府部门想要说的、群众关心的、媒体感兴趣的这三者的交汇点, 发布会才能富有实效。“议程设置”已成为现代传播中左右舆论的重要方式, 通过主动发布和强化某个议题, 会强化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形成舆论的强势。要主动引导舆论, 必须注重“议程设置”, 同时在发布会上对中心内容, 也应适时予以重复, 强化媒体记者的印象。此外, 时间和地点, 对发布会的效果均有影响, 比如选在上午召开, 利于记者赶在报社截稿前发回稿件;避开周五, 以免稿件刊发于双休日。像有关故宫修缮的发布会, 选在故宫开, 有利于记者拍摄现场画面。

(二) 策划自身形象和肢体语言

毋庸讳言, 新闻发言人其实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因此在发型、服装、首饰、仪表等诸多细节上均应该细心考量, 要恰当得体。比如发布空难事故的新闻, 就应该穿深色西装、表情凝重, 如果穿得很花哨, 不经意间还面带微笑, 就很不合适。形体语言还要注意礼仪, 新闻发言人请记者提问时, 如果用指头点人, 或用钩手指来示意记者, 会被视为不礼貌, 只能用手掌做个请的手势才适宜。李希光教授指出, 新闻发言人要学善于“用表态制造新闻, 表态等于行动性的表演, 是一种表演性的语言”, 像谴责、祝贺、怀疑、同意、警告、遗憾, 等等, 在做这样的表态时, 需要辅以表情、声调、手势等, 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而这些都需要发言人在会前做好肢体语言和表演技巧的策划和设计。西方新闻界更推崇这种表演元素, 他们认为, 好的新闻发布, 应该是“戏剧性的、有声色的、视觉的 (可视化的) ”。

(三) 做好会前的演练

业界研究表明, 有经过模拟演练和彩排的发布会, 成功率明显较高, 就算突然遇到刁钻古怪的问题或有记者突然发难质问, 也较能从容应对。因此发言人最好能够争取时间, 把记者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列出来, 并寻求团队的帮助, 确定回答的口径。这种演练越充分, 出纰漏的概率就越小。当然, 发言人不可能包打天下, 尤其要争抢时效, 争抢事件发生后舆论引导的“黄金一小时”,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掌握到全面准确的信息, 但这不要紧, 因为新闻信息可以滚动发布, 获释新的进展后可以及时公开, 信息虽是碎片化, 但在媒体手上却可以接成一个完整的拼图。新闻发言人要学会用信息来调控媒体, 通过不断披露信息来影响报道。

(四) 讲究应答技巧

国新办前发言人王国庆说过, “新闻发言人要把记者当作合作者和客户, 把你的产品推销给他们, 通过他们提供给公众”, 因此新闻发布会不能是居高临下的领导报告式、工作总结式、情况通报式的讲话, 更不能搞成新闻发言人的“一言堂”。业界认为, 发布会的情况介绍要简洁明了, 留出更多的时间与记者互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 最好是每个问题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组织材料, 确保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如果是接受电视采访, 那么最好是控制在三十秒内, 如果时间还有盈余, 可以把讲过的内容再复述强调一下。这样确保讲的都是重点, 省去了记者再筛选过滤的工夫。像美国白宫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 共35分钟, 回答了82个问题。有一场12分钟的发布会, 回答了20个问题。虽然国情不同, 但这种注重答问的发布形式, 值得借鉴。

在应答中, 应该提供些干货, 有说服力的数据+生动事例, 这是记者最为喜欢的。特别是外国媒体, 更喜欢挖新闻背后的故事。如果发言人能够生动地讲述故事, 那么其发布的内容更易被记者采用。面对记者的敏锐追问, 发言人当“早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 真话可以不全讲 (因为保密和知晓范围的限制) , 但假话绝不要讲。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不清楚的内容就不要胡乱搪塞, 可以坦承:对原因和事态进展还在调查之中, 目前还不清楚, 但“一有确切的情况, 将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轻易不要拿“无可奉告”这样的官方语言来回应记者, 这样会显得傲慢无礼, 同时回应“无可奉告”反而容易让记者们认为是在掩盖什么, 会被误解为“此地无银”。

8.徐宁:“新闻发言人不是花瓶” 篇八

徐宁的出现,让“养眼”的美女记者有了PK的对象——美女新闻发言人。

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圈内,徐宁作为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和上海新闻发言人焦杨以及北京新闻发言人唐龙并称为“中国新闻发言人的三朵金花”。

当然徐宁对于记者从来不会用“PK”这个词,“记者是我的朋友”。

牛刀小试

徐宁,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南京市团委副书记,分管新闻宣传工作,“那时就和媒体有了很多接触。因为对媒体不是特别了解,就去南京大学新闻学院读了在职研究生班”。

此后,徐宁从南京团市委调至南京市药监局任副局长,兼药监局新闻发言人。

2002年10月南京药监局正式成立。同年11月,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李源潮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的活动,机关排名在倒数第5位以下的,就要“动班子”——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戒免谈话。

药监局正好排在倒数第5位。

讨论分析评议落后的原因,局里感到,药监局新成立,市民对于药监局的工作职能不是很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对药监局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哪些是药监局必须做的,哪些并不完全属于药监的工作范畴——比如药价,不是南京药监局一家能够左右的事情,而药品虚假广告的处理职权也不在药监……

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徐宁随即展开了大量的宣传、公关工作。

2002年2月28日《南京晨报》刊出《药监局局长承认药监工作不到位》的新闻报道:“昨天上午,在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首个局长接待日上,普通百姓与局长就药品与企业和市民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对话……王局长表示,目前药监局的工作还是没到位,药监局在年内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专项治理:打击制售假劣药品、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取缔无证经营药品行为;查处违法出租、出借、转让证照及坐堂促销等非法经营行为……”

诚恳的态度借助媒体的广为传播,南京药监局的良好形象在市民心中逐渐树立起来。

开局艰难

“一身黑色套装,一头干练的短发,脸上略施粉黛,举手投足间透着几分文雅,面对记者们的轮番提问,徐宁始终面带微笑……”南京媒体这样描述徐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2007年8月5日,已经升任南京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徐宁,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依然记得第一次进行新闻发布是在2003年10月13日。

其实,刚刚开始的新闻发言工作,并不是媒体看上去的那么光鲜,“没有人愿意出席新闻发布会,也没有部门愿意提供相关信息。”

徐宁分析,原因在于中国的官场文化——最初,南京市政府各部门都认为,开新闻发布会,说不好有压力,说得好也有压力。中国官场一般讲求 “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政府部门的领导怎么可以到电视上去夸夸其谈呢?

但是最终南京各区县、各部门还是形成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谁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变成了一种习惯;南京市政府原定每个月不少于2次新闻发布会变成了平均每周一次,每年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场次在60次左右。

南京各部门的领导们也终于习惯了在电视及其他媒体上“露露脸”。

毕竟媒体面向大众,通过媒体,是政府与大众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直面危机

做南京的新闻发言人并不容易,南京既有《南京零距离》这样响当当的品牌电视新闻节目,还有《现代快报》、《江南时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大大小小近十份市属、省属乃至中央所属媒体,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全国闻名。即便只是一个市级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还是需要面对N多媒体和记者,以及N的N次方个问题。

“《现代快报》隶属新华社,《江南时报》隶属人民日报社,它们的新闻分别是要发到新华网以及人民网的。凌晨,往往是南京这边报纸还没有出来,那边这两份报纸的新闻就已经挂到了相应的网站上,而第二天全国的报纸、网站都会有转载,影响很大”。徐宁坦言自己新闻工作的不可轻疏。

让徐宁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的两次城市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

2月5日早晨6时左右,因地铁施工,距离南京市中心新街口附近发生50~60平方米的局部塌陷,造成地下自来水管断裂、煤气管道破裂,同时溢漏的煤气遇火星引发大火。

恰巧,香港凤凰卫视、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外媒体的记者正在南京,了解南京市政府的信息公开情况。

发生了什么?有无人员伤亡?政府做了哪些工作?谁的责任?是不是疏忽意外?对责任人如何查处……记者提出太多的问题。

10:40召开新闻发布会。水、电、气、市政、消防、房管等8家相关部门都到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承诺天黑前恢复供电,做晚饭前恢复供水;房管局对受灾居民楼做了检测,房屋质量没有问题;安监部门已经组成了事故调查小组,调查结果一旦出来,即会向媒体公布……

面对危机事件,政府采取了滚动发布新闻的方式,交通恢复、地铁施工恢复等等都及时告之媒体,徐宁理所当然始终在第一线。

5月28日上午8时左右,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和纪念馆东路交叉口的地铁2号线茶亭站西基坑东端土体发生滑坡。9点之前施工方现场清点人数发现2人失踪。

“一有发现人的消息,第一时间通报媒体”,10点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在事故现场指挥搜救;而徐宁也同时到达事故现场。

12点,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地铁建设指挥部、消防、公安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

下午1点半,记者分批进入事故现场。有记者得到消息称现场挖掘发现被困人员,徐宁立刻进行核实,还在记者就餐之时,徐宁便匆匆赶到,进行了一次临时的新闻发布——刚才挖掘有进展,发现了工人的工具包,而工人尚未找到。

下午4点,发现两名工人死亡。徐宁随后进行了第三次新闻发布。

南京的记者们通过几次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采访,普遍感觉到,政府新闻发布的频率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多,态度越来越坦诚。

徐宁认为,新闻发布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经过几次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后,他们在总结思考如何更及时、准确、积极地发布相关信息,“人找到到了没有,人的生命状况如何?这类问题是市民最关心的,必须予以回答,不可回避”。

比较幸运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绝不是花瓶,一方面,政府设新闻发言人,就是希望新闻发言人传达政府面向公众的积极的声音的,他们不会允许新闻发言人是花瓶,同时,媒体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他们也绝不允许新闻发言人是花瓶”。

“一个记者朋友跟我开玩笑,我做南京新闻发言人的时候,南京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没有出恶性突发事件。”

上一篇:策划部职责下一篇:以阳光为话题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