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歌欣赏

2024-10-01

思乡诗歌欣赏(共13篇)

1.思乡诗歌欣赏 篇一

1、《乡愁》

作者: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2、《思乡词》

作者:刘星辰

一抹晚霞

带走了白日的阳

一杯浓酒

却带不走丝丝的伤

一池杨花青莲水

一捧秦淮笼沙月

芊芊细手弄青云

盈盈笑语叹歌声

回忆无奈秦汉月

此身落魄巴蜀地

日日伤怀悔不该

步步维艰道苦难

入乡随俗实不易

悔来无济异乡人

人不寐冷月如霜

心难安家在何方

3、《月夜思乡》

作者:贾源

今晚饮一壶月色

想念蛙声鼓响

向着故乡的方向

北方的风带着惆怅

一路的风尘碌碌

似淡淡的银色清光

世事的艰辛

都燃烧在胸膛

一杯久聚的愁绪

饮醉了天上的月亮

看不清四周的景物

朦胧着泪眼如霜

梧桐咋绿还黄

斑驳在衰老的池塘

不见了树上的鸣蝉

无法对着故乡吟唱

4、《思乡夜》

作者:迷失的稻草人

不经意的一抬头

天上的月儿不知何时

又开始圆了

柔和的月光使我又想起

父亲的嘱咐

母亲的叮咛

在出租屋的白炽灯下

怀念千里外那盏熟悉的灯光

和灯光下慈祥的面容

今夜

母亲是否又独依门栏

遥望着我曾离去的方向

说:又一年了……

而我只有就着乡愁

用廉价的老酒

把自己灌醉在

月色最美的这些晚上

醉吟着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思乡愁》

作者:夣中锝涙

月牙弯弯思乡愁

问候远方父母泪

儿,对着家乡方向

再次泪流满面

随着夜色渐渐入夜

城市的星空

依旧是那么炫丽夺目

家乡的那一片天

一片足迹踏便

熟悉的脚步声

一步一步地醒来

多少年了,不变的是你们温暖的话语

儿啊!要注意好身体

儿啊!不要挂念我们

儿啊!你要好好工作

脑海里辗转难眠

第二天

我便踏上了征程

晃悠悠地

数不清是多少日日夜夜

那夜,那晚

我真的回来了

爸爸妈妈

此时,新年的钟声已然敲起

2.思乡诗歌欣赏 篇二

关键词:杨慎,贬谪,思乡词

对杨慎贬谪滇云, 一直以来就有多种看法。清人王照《升庵先生祠堂记》载:“公始戍雁门……然雁门疾苦似未足以尽公之穷, 而世庙衔之未息, 遂改窜于滇之永昌。”认为是嘉靖皇帝对杨慎的怨恨甚深, 以致改贬戍雁门而为永昌。丰家骅先生推测杨慎贬戍之地定在滇云, 是有人为杨慎谋划的。杨慎谪戍滇云, 其中隐情是云南“远离政治斗争中心, 朝廷难以知情, 杨慎在那里可以得到相对的自由和安宁, 也比较安全”, 同时“云南离四川比较近, 人事上可以得到一些关照”。

滇云地处边陲, 为蛮荒瘴疠之地, 历来是贬谪充军之畏途, 民间就流传着“宁充口外三千里, 莫充云南碧鸡关”的歌谣。滇云成为了杨慎回京与归乡的必然距离, 不论是嘉靖皇帝的有意安排, 还是同人的精心策划, 贬谪滇云都成为杨慎人生与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事件。

杨慎谪戍滇云, 离家乡新都较近, 受滇云当政者的关照, 杨慎曾四次得以戎檄为由返回新都与家人短暂团聚, 甚至晚年能移居于四川泸州。然而, 嘉靖皇帝给杨慎的处罚是“永远充军烟瘴”, 这是明代流放中罚及子孙的最重一种刑罚。这样, 在杨慎贬谪滇云的三十多年里, 有偶与家人的短暂相聚之乐, 更有故乡近在咫尺却无法归还的思乡之痛, 这种“万水千山经岁别, 远似星津”的特殊情形, 使杨慎的思乡情感更加强烈, 归乡愿望更加急迫。“故乡咫尺即天涯”, 对家乡的深沉眷恋, 对亲人的深沉思念, 急切的思归情绪, 成为了杨慎谪滇词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对家乡四川的深沉眷恋在杨慎词中表现为对四川山水风物历史人文的细致描写和深刻记忆, 锦江烟水、岷峨山川、青城锦绣、浣花春水、临邛太守、西蜀文君、太史杨雄、诗仙太白、坡仙苏轼等等, 成为杨慎词作中频频出现的内容。如《江城子》:

滇南春似锦江春。水鱼粼。柳蛾颦。千树梨花, 花底草如茵。晴日暖风浓胜酒, 熏媚眼, 醉游人。

柔丝弱絮软红尘, 惜芳辰, 倦游身。啼鸟惊心, 何事唤归频。不是不归归未得, 愁望远, 泪沾巾。

词起即写滇南春景之美, 游鱼徜徉, 垂杨依依, 梨花烂漫、芳草如茵, 天朗风和, 勃勃的生机浓浓的春意让人沉醉, 似乎杨慎也沉醉其中享受着滇云的无边美景。但“滇南春似锦江春”中“似”字就点出杨慎眼中看到滇云之美景, 心中浮现的却是家乡之山川, 滇云之春与锦江之春如此相似, 使人在刹那中误以为身在家乡, 在迷离中得到短暂的抚慰, 然而“似”又是清醒地认识到滇南毕竟不是家乡, “他乡虽好不如家”, 清醒理智使短暂的迷离沉醉变得凄凉弥漫, 短暂的迷离沉醉使清醒的理智变得痛彻心扉, 美丽的滇云景色、热闹的滇云风物, 更衬托出杨慎的孤寂凄凉。词的下阕清楚地点出在这良辰美景之中的游子, 心中毫无兴致, 只有万般疲倦,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禽鸟的声声啼鸣, 宛如亲人对游子归家的声声催促, 让人目眩魂惊。“不是不归归未得”, 词人含着血泪写出了身不由己有家难回的无奈处境。

故乡明明近在眼前, 却又如同远在天涯。时光流逝, 返乡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词人依旧身不由己地漂泊异地。漫长而无望的贬谪生活里, 思乡成为杨慎词作中最低回哀婉的旋律, 而每个节序佳会更成为杨慎痛苦难捱的时刻。如《江城子·丙戌九日》:

客中愁见菊花黄。近重阳, 倍凄凉。强欲登高, 携酒望吾乡。玉垒青城何处是, 山似戟, 割愁肠。

寒衣未寄早飞霜。落霞光。暮天长。戍角一声, 吹起水茫茫。关塞多愁人易老, 身健在, 且疏狂。

“丙戌”为嘉靖五年 (1526) , 是杨慎谪滇的第二年, 重阳佳节而人独在异乡, 菊花遍地金黄, 倍增凄凉。不用登高已是乡思满怀, 但词人还是勉强自己携酒眺望, 想看看故乡高高的青城山却看不到。“山似戟, 割愁肠”化用唐代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中“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的句子, 滇云四周耸峙的崇山峻岭峭拔山峰, 如同无数锋利的剑戟, 自己的“愁肠”似乎就是被它们割断, 形象地写出了重九登高触目伤怀, 百感交集愁肠欲断的情形。戍边的寒衣还未寄到, 滇云边陲却已早是清霜满地, 太阳落得早而夜暮变得格外漫长。戍角的悲鸣激荡起茫茫烟水, 孤寂凄凉笼罩的滇云边陲使人更添悲愁。杨慎不禁劝慰自己“关塞多愁人易老, 身健在, 且疏狂”, 这不过是强打精神, 故作豪迈, 其背后依然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鸟飞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是中国人思乡恋家情结的生动写照。漫长的贬谪生活中, 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杨慎无处回避的情愫, “绝塞不知登览兴, 故乡惟许梦魂通”, 在四川最让杨慎魂牵梦萦的就是新都故园, 新都乡下有世耕庄, 杨慎年轻时与家人曾在此居住生活, 《望江南》词八首把杨慎思念故园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兹录其中四首:

故园好, 最忆世耕亭。樵斧丁丁惊鹳雀, 钓丝袅袅立蜻蜓。百曲建长瓴。来往惯, 蓬户不教扃。山屐过时穿嫩癣, 野航移处破浮萍。炬火晚荧荧。

故园好, 最忆力耕亭。径路喜逢樵叟话, 蹊田一任牧童经, 浑不限畦町。螺涧底, 鸣玉漱清泠。千里清风来曲几, 一方明月挂疏棂, 倚枕酒初醒。

故园好, 最忆是龙门。洞底渔舟藏夜壑, 山头佛剎挂朝暾。暧暧远人村。登陟处, 萝磴几回扪。檐葡林中消永日, 松篁影里荫芳尊。归路已黄昏。

故园好, 最忆是中洲。宛在中央浑绝俗, 登兹四望可销忧。丘壑擅风流。凉吹满, 六月早知秋。仙侣泛花曾共醉, 野人刻竹记同游。何日问归舟?

词以“故园好”起, 一连八阕, 反复咏叹, 声声感慨, 在词人的记忆里故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一切都深深地印在词人的脑海里。世耕亭的野航炬火、力耕亭的清风明月、约耕亭的细竹花馨、阅耕亭的鹭渚凫汀、恩波的天鹅菡萏、毘江的古寺红叶、龙门的渔舟萝磴、中洲的野人刻竹依然历历在目, 鲜活生动。词人的记忆里, 似乎樵斧砍柴的丁丁声、鹳雀受惊的鸣叫声还在耳边清晰地回响, 蜻蜓轻盈地停在钓丝上的景象还在眼前生动的出现, 踏过鲜嫩苔藓留下的木屐印迹还在脚下真切地发生……故乡的一切成为词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在词人的记忆里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熟悉、温暖舒畅, 一旦触动便汩汩滔滔倾泻而出, 捂暖心窝。词末“何日问归舟”是词人灵魂深处最强烈的渴望, 是词人心底最深沉的呐喊, 这一倾词人全部生命宇宙之力的呐喊如霹雳乍起, 使词人对故园的美好追忆戛然而止, 不得不清醒地去面对“千里有家归未得, 可怜长作滇南客”的残酷现实。回忆越美好越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对故园回忆越细腻越显示出词人现实处境孤寂凄凉。

如果说四川的山水人文和新都的故园记忆是维系杨慎思乡情愫的纽带, 那么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故乡友人的依依情谊则是杨慎思乡情愫产生的主要根源。杨慎贬谪滇云后家乡亲人成为沉挚的牵挂, 其中最牵挂的是继室黄娥。黄娥 (1498—1569) 字秀眉, 四川遂宁人。其父黄珂出身进士, 曾累官至兵部尚书, 黄娥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自幼博通经史, 娴于诗文词曲。正德十四年 (1519) 黄娥成为杨慎继室, 与杨慎志同道合, 夫妇诗词唱和, 伉俪情深。杨慎贬谪滇云后, 黄娥长期在新都侍奉家人, 操持家务, 其《寄夫》诗哀婉秀丽, 脍炙人口, 全诗为:“雁飞曾不到衡阳, 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 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 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 何日金鸡下夜郎。”而杨慎一首《千秋岁·壬寅新正二日寿内》词则寄托了对继室黄娥的深深眷恋:

瑶池阿母, 本是神仙侣, 谪向人间官府。住摄提, 贞孟月, 中子逢初度。琅宵宴, 春回北斗斟云醑。

麟笔春秋谱, 彤管毛诗语。女洙泗, 闺邹鲁。五福中天聚, 百袟从今数。最难得, 芝兰庭下斑采舞。

词题中“壬寅”指嘉靖二十一年 (1542) , 杨慎已55岁。这是写给继室黄娥的祝寿之词。上阕为祝寿之语, “神仙侣”遭遇“谪向人间”, 既是对黄娥非同凡俗的气质赞美, 又隐含了对黄娥坎坷人生的同情。“琅宵宴, 春回北斗斟云醑”一句言用北斗斟满春酒为黄娥献寿, 似乎是天人共贺、万物欢腾的一场祝祷, 想象奇特, 气势贯注。下阕则是对黄娥才德铺叙赞美。“麟笔春秋谱, 彤管毛诗语”写黄娥的文史才学。“洙泗”指孔子, “邹鲁”指孔子、孟子, 杨慎借此来赞美黄娥德才堪比圣人。而“芝兰庭下斑采舞”则写黄娥持家的才能。“芝兰”生于阶庭, 喻指家中子弟有出息, 这里指黄娥能够严格培养教育家中子弟;“斑采舞”即“斑衣戏彩”之意, 指黄娥孝顺父母公婆。全词感情真挚, 情意深藏。

杨慎对家乡的思念在词中还表现为“归”、“回”、“还”、“返”等字眼的大量出现, 仅“归”字就出现了六十余处, 如“归期又误菊花丛”写出了归乡希望落空的哀伤;“归思满琴心, 幽恨难禁”借琴音寄托思乡之情;“千里有家归未得”写出了故乡近在咫尺却无法归去的贬谪之痛;“屈指归期重叠算”写出了对回归家乡的渴望;“问归舟, 云朋霞友, 共结采真游”写出了词人盼望回归故里, 与朋友畅游山水的梦想;“伴我归心和别梦, 只有银蟾”写出了词人饱受思乡之痛与离别之苦的折磨。与此同时, 杨慎常以“离人”、“客”、“游人”自称, 如“十里亭, 五里亭, 长短亭边暮雨零, 离人不忍听”写出了离别亲人的孤苦生活;“满城开遍粉西施, 节近重阳客未知”写出了身在异乡时光流逝的伤痛;“客中冬至夜偏长, 寒炉坐拥待晨光”写出了漂泊他乡长夜难捱的凄苦情形。杨慎词中把自己的贬戍生活表述为客居滇云, 既是对贬戍这一带有深沉政治伤痛词语的委婉表述, 也是体现出其内心深处对议礼遭贬的回避, 更是传递了杨慎对自己的贬谪身份强烈的排斥意识。

贬谪滇云后, 对家乡故园、亲人故旧的深深眷恋成为杨慎贬谪词作中的主旋律, 对家乡故园的思念成为了杨慎重要的精神寄托, 对亲人故旧的思念成为杨慎倾诉贬谪情绪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由龙云纂《高峣志》, 《中国方志集成·乡镇专辑28》,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2]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4]王文才、万光治.杨升庵丛书[M].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8.

[5]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6]尹守衡.明史窃[M].明代传记资料丛刊本,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3.思乡诗歌欣赏 篇三

一、了解这类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词主要有四种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思念亲友。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分析诗人思乡的缘由

一般引起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缘由有:

1战乱频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远隔千里。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久守边塞。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为宦未归。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旱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三、诗人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1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4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妙喻传情:乡愁

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四步: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4.关于思乡的诗歌 篇四

给轻盈的脚步

粘上了庸俗的污垢

都市的繁华

如污水生成的泡沫

留给记忆残缺难以触摸

东奔西跑

唯一沉重的只有心中的乡愁

那些灯红酒绿

那些炫歌媚舞

只是为了暂时掩饰寂寞

夜深人静以后身边的繁华随即就会谢幕

在生硬的街巷行走

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根深入肥沃的泥土

城市的街灯亮如白昼

孤独的心有时也会误入歧途

借一杯酒的温度

我捂热了那条回家的山路

如波的麦浪翻涌着浪涛

遍地野花盛开的妖娆

熟悉的窗口

一盏孤灯还在亮着

坐在门口的母亲把我的乳名默默的唤着

那双粗糙的双手

让我心生愧疚

一弯新月斜倚在树梢

满墙的蔷薇

随风轻轻的摇

那只黑色的狸猫

越过矮墙没入了暮色

除了风,梦将不会被惊扰

我这样想着的时候

泪水已经悄然滑落

要不是远处汽笛起落

我真不想回忆就此停靠

记不清已经多少次,多少个不同的角落

我的泪水,漫过城市的喧嚣

把故乡的名字

5.摘抄思乡爱国的诗歌 篇五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看哪,

这是奴隶!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6.试论中国古代思乡诗产生的根源 篇六

一、文化根源

1. 农耕社会, 安土重迁。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 使得中国人安土重迁, 故土难离, 离开故土也要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所以, 滞留他乡往往会觉得不稳定和无着落, 而对故土、对以往生活的忆念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慰藉, 成为灵魂寄托之所在。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会赢得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喜爱?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为何偏要说故乡的月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 为何偏要说得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 这大概是因为它切合了人们那化不开的乡土之情。

2. 注重亲情, 年节团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宗祠的传统, 自身的命脉和宗亲远源相续, 超越时空, “家”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始终归拢着中国传统的长幼亲情。无论走多远, 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归处, 亲人永远是思念的源泉。中国人重亲情, 所以更在乎团圆, 逢年过节, 家人团坐, 叙叙奔波劳碌之苦, 忆念往昔美好时光, 家族亲情在年节的聚谈中得到延续。而此时游子若滞留他乡, 孤灯相伴, 形影相吊,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或是“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孤独寂寞便油然心生。王维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 道出了游子佳节之日强烈的乡思情。

二、社会根源

1. 交通不便, 通讯不便。

现代社会, 便利的交通工具、先进的通讯设备已将人类联接为一个整体, 遥远的距离, 早已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 但在古代, 在靠人力和畜力去挑战距离的漫长时期, 在通讯只能靠鸿雁、驿使传书的时代, 一旦离乡, 长路漫漫, 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 乡书谁人递?在无数个节日或月圆的晚上, 漂泊游子怎能抑制无边的思念?这应该是思乡诗如此之多、如此动人的最重要的原因。《菩萨蛮》:“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一定能让有离乡体验的人心生无限怅惘。

2. 宦游漂泊, 羁旅怀乡。

我国古代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文人, 为了追求功名、建功立业, 往往抛妻别友, 赶赴京城谋职。而一旦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 或滞留京城, 或远赴任所, 还有相当一部分文人被贬谪至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身居举目无亲之所, 无人慰藉, 呼天不应, 叫地不灵, 这些痛苦境遇, 常常会使诗人涌起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本欲为平叛效力, 却被困长安,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读这首诗, 只有联系诗人穷愁潦倒、壮志难酬却又执着地奔走于家国之路的一生, 才能理解其中的苦味。

3. 战乱频仍, 征人思乡。

人类社会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文明的, 自从有了人类, 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改朝换代、外敌入侵、内乱爆发, 不管战争原因如何, 对于战士们或战乱中逃难的人民来说, 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两种残酷的现实:一种是与亲人、家乡的远别, 另一种是最终的流血与死亡。而当这愁思和恐惧同时占据他们的思想时, 他们对亲人和家乡的怀念也就分外强烈, 因为这时的家乡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团圆和温暖, 而且意味着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和平与安全。即使在和平时期, 战士也要长年戍守边防, 青壮离别, 战士戍楼空望月, 家中红妆守空帏, 相思可想而知。高适的《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尽了征人思妇的悲愁。

思乡的产生源于离乡, 而离乡却是人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的不得不为的选择, 我们总有那么多为了前途而继续追求的理由, 更何况人生还有那么多被迫离乡的无奈。所以无论今人还是古人, 思乡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痊愈的病症, 因为对乡土的眷恋, 对故园的深情, 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骨髓之中。无论我们走多远, 无论时空如何变迁, 故园将是我们永远的依恋。

参考文献

[1]萧涤非, 程千帆, 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6.

7.程垓思乡词研究 篇七

关键词:程垓 宋词 南宋

一、前言

苏轼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宋代蜀词的大旗,让蜀地也成了宋词的重镇。然而巨星之下,容易掩盖其他巴蜀词人的风采。其实宋代著名的蜀籍词人还有张孝祥、魏了翁、程垓等人。但张孝祥的籍贯有争议,魏了翁以寿词居多,影响了成就,只有程垓既是籍贯明确的蜀人,作品也入选了清末民初朱祖谋编辑的《宋词三百首》,是苏轼之外最值得关注的蜀籍词人。“正伯不失为宋词一名家”(梁启超语),却在宋词研究中长期被世人所忽视,可谓遗珠之憾。

程垓,字正伯,南宋眉州(四川眉山)人,和苏轼是同乡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有《书舟词》一卷存世。他平生未登仕途,以布衣终老,故生平事迹和生卒年份难以考证。程垓今存词约一百五十七首,多为春怀秋怨、男女情爱、羁旅乡思之作,属于婉约一派,且语言通俗浅显,和苏轼词风差异较大。程垓曾远赴临安,有近二十首羁旅相思之作,能集中表现程垓词的一些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程垓的基本情况和南宋蜀地文化的部分概貌。

二、程垓思乡词的主要内容

程垓的思乡词常以羁旅内容入词。这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蜀中,生活较为安定,去临安的远行,路上的风霜跋涉,对他来说感受尤深。《浪淘沙令·山尽两溪头》:“且是芙蓉城下水,还送归舟。”“载我相思千点泪,还与青楼。”描写行程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程垓孤独感非常强烈,词中多处写到这种孤寂,如《好事近·资中道上无双堠感怀作》“只有路旁双堠,也随人孤只。”在旅途中望见记里程的土堆,欲诉说心中愁绪亦无人听,寂寞凄凉,只觉天地之间,唯独“双堠”和自己。在外孤独的另一面即是恋家,程垓在思乡词中爱写孤独,说明他的求宦之心并不强烈。

程垓生平不详,词作未有编年,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去京城游历,应该是壮年时期。而程垓的思乡词却有一个特点,常常将伤时嗟老之感渗入词中,最为典型直接的如《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

此词为程垓词之代表之一,为《宋词三百首》等众词选所辑录。词中因长年羁旅他乡又近迟暮之年,故感叹春光易逝,借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年华老去的感叹。上片感时伤春,下片忆旧事,抒发迟暮之感。全词以“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为统领句,凝练地表现了乡思嗟老的主题。其他像“老来方有思家泪”“吾老矣,心事几时休”等句都有叹老伤时的成分。如此浓重的叹老意识,说明程垓未出仕而心已归田,求官并不是其毕生的追求。

程垓虽然是一介布衣,心中仍怀忧国之心与壮志难酬之痛,在思乡词中亦有此声。如《凤栖梧·门外飞花风约住》“忧国丹心曾独许”,直述忧国报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怀乡伤春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思乡与忧国交织,内涵深厚凝重。程垓的词风以婉约为正宗,但时而闪现的忧国情怀,却让其词有抑郁顿挫之感。

三、程垓词对苏轼的承继

程垓属于婉约派,其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婉绵丽”(冯煦语)来概括,其羁愁乡思词也“情致绵邈”(王易语),少有粗豪之作。所以有研究者拿北宋婉约名家周邦彦的词作来比较,力证程垓受其影响。笔者认为,从程垓思乡词来看,他学习苏轼的地方更是我们不该忽视的。

以程垓的代表作《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为例,这首词与苏轼的名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韵脚一致,且程词的“柳困花慵,杏青梅小”“恨星星、不堪重记”与苏词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恨西园、落红难缀”相似度非常高,更像是有意学习。

苏轼曾在杭州为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程垓游历临安时,曾写过一首《满庭芳·时在临安晚秋登临》,这首词几乎就是在与前辈乡贤苏轼隔空对话。苏轼刚到杭州有诗云:“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五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程垓写道“旧信江南好景”,对江南好景的憧憬当是来自苏轼的这句诗。苏轼曾说自己“语音犹自带吴侬”(《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程垓则反其意写道:“吴侬未识,蜀客已情孤。”而这首词末尾的“三更雨梦,依旧绕庭梧”,更是直接化用苏轼与苏辙互相思念、相约归乡的句子:“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程垓在临安期间,与苏轼心灵相契之深。

程垓《凤栖梧·门外飞花风约住》中有句:“蜀客望乡归不去,当时不合催南渡。”此处的“南渡”应该不是指宋室南渡,偏安江南,否则语义突兀,与上下文毫无联系。但如果说是作者“蜀客”南渡,又似乎与地理方位不一致,从蜀到吴,应该是东游而不是南渡。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联系苏轼的诗句“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就迎刃而解了。苏轼从中原到江南为官,所以称自己是“蜀客南游”,程垓从蜀中到纬度一致的江南,不是南渡而自称南渡,正是用了苏轼的说法。这个解释并不牵强,也有程垓的作品为证,在《凤栖梧·送子廉侄南下》中他写道:“闻道吴天消息好。”把到吴地称之为“南下”,于地理并不准确,但从程垓对苏轼写词的承继来说,就可以理解了。

程垓思乡词里苏轼的影子还有很多,如“水合天浮”来自苏轼的“江远欲浮天”(《同王胜之游蒋山》),“载我相思千点泪”来自苏轼的“欲寄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别徐州》,情景几乎一模一样。而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程垓《凤栖梧·客临安,连日愁霖,旅枕无寐,起作》下半阕:

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剑在床头书在几,未甘分付黄花泪。

再看苏轼的《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下半阕: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两词的韵字大部分相同,结构、形式都高度相似,这一切,不能用巧合来解释。

程垓词和苏轼词整体风貌与内容其实差异颇大,但在思乡词中,程垓却多次直接化用、有意学习苏词,只能说明程垓在思念家乡的时候,很容易想起前辈乡贤苏轼的作品。梁启超因为程垓的词句“不知家在锦江头”“且是芙蓉城下水,还送归舟”,断定程垓是蜀人,但表示不能肯定程垓是眉山人,而通过上述程词与苏词的对比,笔者认为,程垓是眉山人无疑。

四、程垓笔下的家乡风貌

程垓是眉山人的证据还直接体现在他的词作中,如《蝶恋花·自东江乘晴过蟆颐渚园小饮》,不仅词中“雨回绿野清还丽”和苏轼怀念家乡的句子“雨后春容清更丽”(《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如出一辙,而且程词里“拄杖不妨舒客意”,说明这是程垓老年的作品。蟆颐山位于眉州东郊,程垓没有出仕,只能解释为回到了家乡并终老于此。

也正因为肯定了程垓是眉山人,他的代表作《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里的那句“回首池南旧事”就应该有新的认识。几乎所有对该词的注解赏析都没有完美解释“池南”到底是哪里。笔者认为“池南”系传抄讹误所致,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城南”。考诸苏辙《小桃源》诗的断句:“仿佛城南路,繁香扑市桥。”宋代的眉州城南应该是一个繁华胜游、仕女如织的地方。直到元初,汪元量到了眉州,还专门到了城南,有诗为证:“眉州城外小桃源,行入三岩涧水喧。”(《小桃园入三岩观园》)程垓在这样的城南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于情于理才是合理的解释,如果是“池南”则不知所云。

程垓自号书舟,词里也多次出现“书舟”,如“安得小书舟”“新画阁,小书舟”等,作者如此喜爱“书舟”,并非无源之本。南宋眉州与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合称三大版雕印刷中心,是蜀刻的重镇。程垓的字号与词里反复出现的“书舟”正是这一文化盛景的反映。

五、结语

程垓是南宋蜀籍词人中成就较高、存词数量较多的一位。历代著名词选对其作品多有著录,在近代,梁启超还曾专门为他的词集写过跋文。本文将程垓作品与苏轼作品对比,确定了程垓的籍贯确为眉州,其作品也反映了宋代眉州的一些文化特征。笔者相信,随着对宋词研究的深入和领域的拓宽,程垓这样一位风格独特、成就也较突出,却被忽视的蜀籍词人,将在四川词学研究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清)朱祖谋.宋词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清)梁启超.饮冰室书话[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3] 朱存红.程垓《书舟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7.

[4] (明)毛晋.宋名家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 王易.王易词曲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6]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7] 唐圭章.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作 者:何倩,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8.思乡的现代诗歌简短 篇八

慢慢点燃指间的烟

明灭着孤单的心事

缭绕着思乡的情

聆听着

窗外的风

吹过无踪

飘落的黄叶

满天飞舞

心中

阵阵颤动

人生犹如落叶

四处漂泊

何时何处安落

何时方可安静

母亲打来了电话

亲切的问候

令我心倍感温暖

关心的嘱咐

让我心不再无依孤单

亲人啊,亲人

为了生活

为了孩子

我选择了漂泊

虽然受尽了苦难

时常以泪洗面

为了不让亲人担心

仍然坚强的展露

欢笑的容颜

亲人啊,亲人

我也时时刻刻的牵挂

我也时时刻刻的思念

多么希望

时时刻刻和你们一起

朝夕相伴

可是现实中

却不能和你们相依相随

唯有遥望明月寄相思

9.对比让思乡情更切 篇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巧妙的对比让浓浓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首先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其次是诗人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通过对比把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节日的热闹与王维的孤独的对比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期而至,它带给人们的是欢乐,“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长安城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从“一大早”和“便”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人们对盼望已久的重阳节早已做好庆祝的准备,很早就忙活开了,大家你说我笑,嘘寒问暖。初次离家的少年王维,对于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在热闹的气氛中显得格外不协调,孤身独处,仿佛被人们遗忘了。“离开”“来到”“两年了”写出了王维一人做客他乡的孤独,这里的一闹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王维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二、人们的兴高采烈与王维内心的寂寞的对比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重阳节里家家户户都出门登高,无论老人还是孩子,人们享受的是那份天伦之乐。此情此景,怎能不让王维想到自己?没有亲人的搀扶,没有亲人在身边谈笑,没有亲人的问候,拥有的只是无边的孤独与寂寞。王维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已有思亲之苦,两相对比,更显生疏、清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感就愈加增强了。

三、昔日亲人团聚的欢愉与今日天各一方的牵挂的对比

如此深切的思念让王维回想起以前在家乡过重阳节时的情景。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到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喝酒,作诗,畅述人生理想,谈天说地,真是其乐融融。从“每逢”二字来看,年年如此,岁岁如此,从不间断。然而,今非昔比,“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见……”想得越多,思念越深,“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亲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亲人们正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一定也在想念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吧。孤独感久受压抑,至此尤甚,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思亲情结化作一首诗,一吐为快。

10.思乡诗歌欣赏 篇十

1.高韶青

高韶青六岁时开始学习二胡, 是当今最优秀最创新的二胡大师之一, 是中国现代二胡音乐的代表。他结合了各个国家音乐的精华, 并把这些音乐融入二胡之中。他的代表作品有“秋韵”、“随想曲”、“中国畅想曲”。

2.创作背景

《思乡》是200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创作的, 又叫《二胡随想曲》。它是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国际比赛二胡决赛的委约作品, 作品旋律优美, 具有高难度技巧。

二、思乡音乐作品分析

1.曲式结构

思乡是单乐章多段体结构, 可分为七个乐段。乐曲开头1-23小节, 是一段钢琴开始的引子。全曲可以说是前八小节的一种延伸和变化重复, 亦或者说是一种变体。引子的第13小节开始是对第1-8小节的一种上移四度的变化模仿。最后落在C大调主和弦的三音上和第一段的第一个音形成纯八度的连接。而第8小节的音和第9小节的音同为mi, 第12小节和13小节的音同为la这给听众带来一种延续的感觉, 仿佛思乡之情连延不断。

乐曲第二段是24-61小节。24小节开始是以引子为原型的又一个高八度模仿变化, 并继续延用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手法使曲子连贯。33-34小节就用相差八度的mi来进行连接。从34小节开始又重复一遍, 并在41小节开始加花变奏直至引出一连串八分音符的新材料到达一个小高潮, 从52小节开始又回到主题句结束。

乐曲的第三段从61-80小节。在二胡最后一个高音5开始钢琴紧接着就响起了加花主题旋律, 并用十六分音符级进作为连接的桥梁, 将曲子急速推向又一个新高潮, 高潮之后连接的又是主题材料, 再接八分音符达到另一个小高潮之后结束。

乐曲第四段从81-126小节。这一段乐曲开头就是自由地十六分音符引入, 84小节开始表情术语变为“激动地”思念家乡的这种感情仿佛又递进了一层, 84-90这一段中所使用的材料在前一段65小节可以找到它的原型。从91小节开始钢琴伴奏使用了震音, 而旋律声部是抒情的优美的, 95小节开始是91小节的移调模仿。使人听过感觉是在回忆家乡往事, 脑海中的画面一个一个浮现像放电影一般, 又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故事, 而震音就像放映机一样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再往后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排列, 像大海里起伏的波浪般此起彼伏, 体现出心系家乡之情。

乐曲第五段是127-195小节。这一段乐曲的开头钢琴的伴奏两个后十六分音符加上一个八分音符组成的跳音, 旋律声部以高音re开头131小节开始向上二度模进, 134小节又向上二度模进, 之后出现三连音, 同时钢琴声部响起了主题材料。

乐曲第六段是196-238小节。重复再现第一段。而伴奏变成小河流水一样的旋律。相较于第一段的伴奏思乡更切。

乐曲第七段是239-282小节。十六分音符夹杂着左手拨弦结束整曲。

2.调式调性

运用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 C大调代表温和平稳舒缓,

3.旋律分析

《思乡》的主旋律是高韶青自创。全曲以”3、6、3”为骨干音展开, 高韶青这首主旋律有很多的连线符, 将相同的音连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附点音符, 给人以延续的感觉。倘若断开, 会使听者感到曲子生硬。这首曲子诸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手法。

4.和声

《思乡》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声, 简练、协和、自然。如:和弦式、伴奏式、分解式、复调式。

5.节奏节拍

思乡这首作品中拍号变换十分频繁。有4/4 3/4 2/4 5/4 6/8 9/8 4/8 3/8 5/8 6/4, 这样交替进行所带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表达曲子思乡的主旨。

三、思乡的艺术价值

1.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音乐是用声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美好的音乐可以滋润和抚慰人的心灵, 激烈的音乐使不好的情绪得到宣泄, 内心保持平和。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带给人最直接的影响, 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思乡》集优美旋律与高难度技巧为一体。全曲如一首精美的散文诗, 时而细腻、时而洒脱, 将乡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对个体产生巨大影响。

2.社会价值

音乐作品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高韶青的《思乡》, 采用单乐章多段体结构, 借景抒情, 富情于景, 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反映音乐家的游子心境和桀骜不驯的性格,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乐曲表达着对祖国、民族、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对人世间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音乐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认识和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在整体社会的功效,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人文感化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审美价值

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对于《思乡》会演奏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感受歌曲的情。夜已安静, 妈妈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等待游子归来, 脸上充满温馨爱意, 灶上还热着可口的饭菜。达到平稳、柔和、连贯的统一, 认识到气氛与旋律中音程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光要学会怎么去发现歌曲中的美, 还要了解不同美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

4.历史价值

《思乡》在创作上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 以旋律发展为中心, 结合西方音乐和声写作手法, 把不同的音乐风格幻化为多变的表现方式, 并充分挖掘二胡在节奏上的表现力, 给人带来了全新的听觉冲击。乐曲演绎得时代感从一个小的主题发展成为庞大的结构, 同时借鉴了西方弦乐器的演奏技法, 将二胡细腻委婉的情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些创新对二胡甚至民乐的发展都将产生至关重大的意义。

摘要:本文以《思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入手, 通过对《思乡》这一二胡随想曲的本体分析, 总结其对个人、社会、对建立审美以及对历史的价值及影响, 也为二胡爱好者提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

关键词:高韶青,二胡,思乡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析高韶青的三部二胡随想曲[J].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论文, 2012.

11.浅谈台湾现代思乡题材的诗歌 篇十一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心中崇尚的“孝”的观念与情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道出了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的思乡情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思乡之情,连月都是故乡的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对在家乡时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这区区小事都牵肠挂肚,深挚地表达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心路历程:叶落归根,去者还乡,走回归程,给自己的一生划个圆满的句号,这或许是许多漂泊者的最终归宿。可见,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那就是风靡于台湾的“乡愁文学”。在台湾的“乡愁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湾思乡题材的现代诗歌,其中不乏此类诗歌的代表人物如:余光中、洛夫、纪弦等。以下是我对这类诗的代表作的赏析和理解。

余光中的《乡愁》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有关思乡的佳作。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歌的最后,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他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这首诗不愧为台湾思想题材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作。

洛夫的《边界望乡》以其古典而鲜明的意象承载起他独特而跳跃的思维,以突兀的诗句去撞击读者的心灵,以全新的嗓门去唱响一曲古老的思乡之歌。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 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这首诗歌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现代诗歌中运用古典意象。一是杜鹃。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泪。同样,诗人这里运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三是鹧鸪。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氛围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作者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着这三个古典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可谓巧妙。其次是对语言的处理上的别样效果。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尾段“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这首诗用古典意象并融合了作者现代的对语言的别样处理,唱响了一首经典的只属于洛夫的独特的现代乡愁诗。

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构思独特,采用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诗的第一节写“一片槐树叶”,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它沾着故国的“泥土”,也许它是故国的槐树林中很普通的叶子,可是它带着故国的香味,故国的温厚,故国的气息,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也就成为“故乡美与善”的珍贵象征,所以它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的一片;又因为它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成为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诗人每每看到它,就会带着一丝回忆的酸涩感觉,就会觉得对故乡的思念正在烧灼自己的心灵,就会让思绪情不自禁地随它回到故乡去,它身上的纹络像故乡的年轮,带着沧桑和回忆,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想流泪”的一片槐树叶。诗的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诗的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诗的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作者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啊啊”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全诗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弥漫着一种浓重的寻根念祖、返本思归的家园情结。

12.思乡诗歌欣赏 篇十二

漂泊是一列火车

是南来北往的.离别

清晨出发 日暮抵达

吐出一缕心烟温暖旅途和站台

哼出一串歌哨驱散寒冷和孤寂

我没有一颗骚人的心

去期待一朵花开

我没有一份墨客的情

去流连一片星光

也许 异乡

正有一群青鸟在聿福筑巢

可是 故乡

我情愿将我盼肉体连着魂魄

埋葬在你

千年榕树根伸向地心的最深处

然后 发酵成

一把春天最普通的泥土

等待满船海峡东岸邮寄出的祝褐。

来萌发西岸一地金色的希望

让一切漂泊疲倦的叶子归来吧

化成一只只斑斓的蝴蝶

栖息在你昌茂的枝头

岁月如歌 纵然再

吟唱一千年一万年

蝴蝶依旧斑斓

而我爱得如此深沉的故乡啊

13.浓浓思乡情 拳拳爱国心 篇十三

欣欣教育基金会和芦村小学联姻缘,缘于美籍华人居秉溶先生身前的心愿: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

于是,2003年居秉溶先生的子女在省侨办的协助下找到了祖籍所在地宝应县柳堡镇芦村邬杨庄。5月初,欣欣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和居秉溶子女到芦村考察,当下决定捐赠1万美元给芦村小学。2004年,芦村小学教学楼破土动工,“居秉溶教学楼”随之落成,有效缓解了芦村小学教学用房紧张的压力。

2006年10月,欣欣教育基金会向学校发来了《图书馆(室)需求调查表》,并根据反馈提供了包括人文社科、益智类读物共1000余本,价值人民币3万余元。

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风暴影响,欣欣教育基金会意欲再次捐赠10万元人民币未能达成,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

2014年到2015年,由欣欣教育基金会捐赠的微机室及教师数字化办公系统落户芦村,采用的是美国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价值达35万元人民币;同时,欣欣教育基金会还出资5万元人民币为班级添置橱柜,方便学生阅读;又出资1.9万元改善食堂蒸饭车和校园文化标牌,提高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和设施水平。

除了对改善校舍等硬件设施的投资捐赠外,欣欣教育基金会自2005年起还推出了奖学金,以帮助贫困的优秀学生直到初中毕业;并不断探索如何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先后推出了暑期英语、电脑教师培训、学校读书月读书计划、校长培训等项目。

十年来,人们看到的是芦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教育质量不断改善,感受到的是欣欣教育基金会以及所有捐赠华侨华人的浓浓思乡情和拳拳爱国心。因此,人们更愿意把芦村小学叫做“欣欣小学”。

(宝应县外侨办推荐)

(责编 陈 啸)

上一篇: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下一篇:镇原县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