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

2024-07-31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通用9篇)

1.《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 篇一

精选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复习试题

练习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农业生产B.人们生活C.交通D.旅游

2.下列天气预报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

3.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4.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华迪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

16℃、14℃、4℃。据此,完成5~6题。

5.华迪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14℃B.17℃C.25℃D.10℃

6.该日的平均气温是()

A.10℃B.14℃C.16℃D.8℃

7.如图,当甲地的气温为18℃时,乙地的气温大约是()

A.12℃B.15℃C.18℃D.21℃

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为()

A.从高纬 度向低纬度降低

B.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C.从亚洲中部向两极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9.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A.赤道地区B.青藏高原 C.亚洲北部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1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 B.交通出行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11.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

C.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D.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12.图中点A是_____,降水_____。()

A.背风坡,少B.迎风坡,多 C.背风坡,多D.迎风坡,少

13.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4.我国东南部的气候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16、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7月 B.7月、1月 C.6月、12月 D.8月、2月

17、有关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B、一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C、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D、沿海湿润地区年温差大

18、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多的是( )

A、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 C、大陆内部 D、山地背风坡

19、全世界降水空间分布是:( )

A、由两极向赤道减少 B、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多于西岸 D、内陆降水多于沿海

20、 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

A.气压和风力 B.气温和降水 C.温度和降水 D.气温和温差

21、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湿润。下列与这一气候特征相一致的气温、降水坐标图是( )

2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 B.阴雨天气 C.阴转晴天气 D.晴转阴天气

23.有关下列天气符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冰雹,②阴,③雷雨,④阵雨 B.①冰雹,②阴,③多云,④雷雨

C.①阴,②冰雹,③阵雨,④雷雨 D.①冰雹,②雷雨,③阵雨,④阴

24.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25.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洋影响增大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D.各地降水量减少

26.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七月 B.一月 C.八月 D.二月

27.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

C.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D.温带地区降水多

28.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

A.赤道和中纬地区 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和大陆内部地区 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29.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各月平均降水量 C.各年最高降水量 D.某一年的降水量

读右图分析完成30~32题

30.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31.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

A.全年高温多南 B.全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2.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印度半岛 C.亚马孙河流域 D.澳大利亚中部

33.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气候寒冷。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洋流分布

34.世界气温分布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人类活动

3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

(2)亚洲中部的_______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___。

(3)南半球的20℃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纬线)接近。

(4)由以上分析,你认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

36.读“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1)A地____月份降水最多,约为______毫米,______月份降水最少,约为_____毫米。

(2)B地7月份降水约为_____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_____月。

(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

37.读四幅“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_____,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是_____。

(2)乙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

(3)四种气候类型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

(4)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图。

(5)北京的气候与_______相似。

38、读《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斜线部分的类型是 。请描述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的分布规律: 。这种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

A、非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2)图中有大片沙漠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分布在热带 附近的大陆 地区。

(3)请写出图中温带地区A、B、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布是:A. B.

2.《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 篇二

一、上海地区季节气候特点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上海位于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四季更迭对交通行车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春季升温快、倒春寒、阴雨绵绵,大雾天较多,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夏季高温、高湿、多暴雨和台风的气候特点,常常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诱因;初秋的台风、暴雨,晚秋的大雾等引起的交通事故也为数不少;近年虽暖冬频频出现,但是冰雪天气仍是上海地区冬季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同时,大雾、阴雨天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另一大因素。由此可见,气候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大。上海市2007年上半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 260起,死亡539人,受伤2 193人,其中大量事故与不良天气有关。

上海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表明,雨、雾、雪等不良天气对上海交通安全影响较大。在这样的不良天气条件下,道路溜滑,路面摩阻系数降低,道路条件也变得较差。道路条件和不良天气,是导致驾驶员操作错误和判断交通情况失误的伴随原因。为此,有必要对不良天气影响下防止交通事故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二、上海地区气象状况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分析

本文将气象规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上海市近十年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气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在此项研究中,采用分级加权方法,将每日的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物损等进行分别加权、分级计算,计算出每日的交通事故指数P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经过长期分析、对比和验证,得出以下日交通事故指数P的公式:

式中:P为日交通事故指数;A为日事故次数;B为日死亡人数;C为日受伤人数;D为日直接物损;a,b,c,d分别为级数,各项值分成9级。

某日的P高,则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严重程度高;反之,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严重程度低。

通过以上公式,可分别计算出雨、雾等各种气象环境条件下的日均交通事故指数。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雨是影响交通安全最大的一个气象因素。交通事故的多少与雨量有关:中雨时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最大,暴雨则最小;两者的曲线关系为抛物型(见图1)。初雨日的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比雨日还高。

(2)雾是春、秋、冬季影响交通正常运行的一种不良天气。冬季,雾对交通影响的程度较大。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轻雾天气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比大雾天高。

(3)冬季冰雪天气仍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下雪第二天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最高。

(4)冬季最低气温的变温值代表着冷空气来临的强弱。变温值≤-4℃时,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最高。

(5)春季温高、湿大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日平均气温≥17℃且日均相对湿度≥85%时,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最高。倒寒潮也会严重影响交通。

(6)夏季高温酷暑虽对交通安全有些影响,但并没有高温、高湿对交通影响大。28℃≤当日最高气温<30℃且日均相对湿度≥85%时,日均交通事故指数最高,比最高气温≥35℃高温天气的日均交通事故指数高0.27。

三、不良天气条件下的行车安全对策

1. 雨天行车安全之对策

雨是引发交通事故最普遍的一个不良天气因素,雨中行车安全的隐患多,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雨对路面有影响。日降水量≥10毫米时,路面一般都有积水,此时轮胎与路面之间摩擦力减小,汽车的制动距离变长,侧滑的可能性增大,方向控制易失灵。一旦有险情,难以刹住车。尤其是转弯时,最易发生交通事故。

针对这种情况,雨天行车必须严格控制车速,严禁高速急转弯和急刹车。行车应根据路况,尽可能地加大侧向间距。当前轮侧滑时,可将方向盘朝产生侧滑的相反侧转动;当后轮侧滑时,应将方向盘朝侧滑的同侧转动。

公路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路面附着系数进行调查,对附着系数偏低的路面及时加以恢复。一时难以恢复的应报告交通管理部门,采取设立标志等管理措施。

加强路面维护保养,防止积水。对事故多发地点,必须经常冲洗路面,除去污染物。

(2)雨天能见度低,司机视线容易受阻。毛毛雨时,空气水平能见度低;狂风骤雨时,雨刮器常常不能刮尽玻璃上的雨水,造成司机视线模糊。同时,雨天路面行人大多撑起雨伞,阻碍司机的视线,因此,雨刮器要经常检修。

当天气阴沉或夜间下雨时,可使用防雾灯,并尽可能地不开前大灯,以防雨的反射而形成眩目的光幕。当降水太强、能见度太低时,应及时选择安全地点停车“躲雨”。此时,要打开示宽或紧急事故灯,以防行人或其他车辆碰撞。

郊县农村小路与公路,特别是与高速公路交接的路口,应在距路口100米的地方设立醒目的路标,提示司机雨天减速。

2. 雾天行车安全之对策

大雾天气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比较高。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急剧增加,大雾诱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呈迅猛上升的趋势。雾天之所以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主要与较低的能见度对司机视线影响有关,也与车速、车况有关,更与司机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关。雾天行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大雾天气司机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精力集中,耐心忍让,多鸣号、少超车。

(2)大雾天气司机由于担心突然情况,一般不愿意把目光从道路上移开。司机多半不看车速仪表,依赖自己对速度的感觉,以为减速很多,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专家研究发现,95%的司机将雾中的车速作了偏小的估计。为此,大雾天气司机除了严守交通秩序外,还要保持科学的心态,既要关注前方,又要关注车速表,切实做到“慢”字当头。

(3)当大雾天气黄浦江上轮渡相继停航、隧道车辆拥堵时,要实行公交车辆优先通行原则,减轻隧道交通压力。

(4)大雾天气上海嘉定、松江的交巡警支队要加强对沪宁、沪嘉、沪杭高速公路的巡视,及时停放抛锚车辆,采取管理措施,必要时关闭高速公路。

3. 寒冷天行车安全之对策

当强冷空气袭击上海并伴有冰雪天气时,对行车安全的危害首先表现在路面的改变。冰雪使路面更加湿滑,车辆行驶困难。为此,一方面要加紧对路面的清理,另一方面车速一定要放慢,不可突然加速。寒冷天更多的则是对车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车辆启动困难。原因有三:一是低温使润滑油的黏度增大,发动机各摩擦件的摩擦阻力增大,曲轴箱的搅油阻力增大,发动机难以启动;二是低温时汽油的黏度和相对密度提高,燃油雾化不良,大部分燃油以液体进入汽缸,造成混合气过稀,燃烧速度慢,不易启动;三是蓄电池的容量下降,启动力矩减小。

(2)发动机启动后,暖机时间长。运行中工作温度偏低,进入汽缸的混合气和燃油不能很好地雾化,高压火化弱,热效率下降,使动力性能降低。

针对以上情况,应对车辆预热保温。一般冬季车辆每日放水,第二天启动时应加注90℃~95℃的热水预热。此外,还有蒸气预热、远红外辐射等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汽车放在封闭的车库里,加注防冻油。

车辆在起步后的几公里内应低速行驶,使传动机件摩擦受热后再逐渐换入高速挡。须防止车辆过载和加速机件磨损,驾驶中应提前处理情况,缓慢使用制动。

4. 高温、高湿天行车安全之对策

上海地区晚春初夏经常会出现高温、高湿天气。这种天气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驾驶员在这一时期往往心情比较容易烦躁,生理上容易困倦疲劳,精神也不容易集中,由此形成违章占路行驶、不按规定让行、高速转弯、盲目超车等错误行为,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这种天气情况下,驾驶员一定要高度集中思想,注意观察路面,减速行驶,不开英雄车、违章车、超载超速车;出车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遇到倦困时,可以暂时停车休息以振作精神。

3.在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篇三

在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我在实践中使用了好几种方法,最初我认为天气预报符号很简单就先让学生背天气符号,再让他们读天气预报图;第二次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第三次是我指导学生边讲含义边画天气符号,赋予简单的符号以生动的内涵然,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然后再让学生以天气播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选秀天气播报员的活动。前后对比发现,第三次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高,而且掌握得又牢固又灵活。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天气符号简笔画画完,学生便纷纷举起手要进行天气预报表演,学习的兴致非常高昂。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似乎没有优劣之分。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正是我们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我感到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产生来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天气预报人人关注,这是学习的动力,不必再说。我们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对画天气符号简笔画那么投入。我想一是关注,但更多的是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这几项加起来就折射出老师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教学方法的切实和灵活,因此学习效率也就非常好。

4.天气与气候 教学设计(定稿) 篇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

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三、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5.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篇五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若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运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现就古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总结一下,以利于教师教学应用。

一、讲大气现象

1、大气逆辐射。(1)大气逆辐射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2)大气逆辐射弱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3、垂直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4、山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5、坡向与太阳辐射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

二、讲天气系统

1、冷锋。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 2 过夜如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是快行冷锋。快行冷锋移速大,锋面坡度大。降水特点:快行冷锋来临时,出现雷阵雨天气。也可狂风暴雨,持续时间短,雨过天晴。冬季则产生降雪天气,雪后即晴。

2、暖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4、暖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描写的应是暖锋降水。

3、江淮准静止锋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5、昆明准静止锋。“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 3 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6、对流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是对对流雨的描写。对流雨是世界四大降水形式之一,因是冷暖气流呈上下对流运动而成云致雨而得名。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以热带赤道地区最为常见。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对流雨的来势虽然急骤,但多在地表流失,对土壤侵蚀严重;好在历时不会太久,雨区也不会太广,如适时而降,对看天田作物仍不无贡献。对流雨虽然降雨时间短,但大雨滂沱,往往因排水不及,而成淹水现象。

7、地形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三、气候特征及区域差异

1、夏雨型气候。“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 4 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南北气候差异。“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5、气候的南北差异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6、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着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 5 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四、气象灾害

1、春旱。“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空梅。“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3、沙尘暴。“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 6 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6.龙游县雷电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篇六

关键词:雷电天气,气候特征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电具有大电流、高电压、瞬态波等特性。其能量释放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其主要以直接雷击、雷电过电压、静电放电、雷击电磁脉冲等多种形式表现。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 随着龙游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信息化技术 (微电子产品) 的应用, 雷电灾害对人身财产安全, 公共服务设施, 文化遗产等威胁越来越大[1]。2010-2013年, 据不完全统计, 龙游县发生雷击事故10余起, 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雷击引起人员伤亡事故2起。深入研究并掌握龙游地区雷电的发生规律, 为有效减少雷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文物和财产损失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龙游县气象观测站1973-2013年雷电资料、2003-2013年Micaps资料来源衢州市气象局。本文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电气候特征

2.1.1 雷电日数年际分布

通过对龙游县1973-2013年逐年雷电日数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龙游地区年平均雷电日数为49 d, 其中雷电发生最多的为72 d, 出现在1987年;雷电发生最少的为29 d, 出现在1988年。从图1中可以看出, 90年代以前, 雷电发生频率较高, 基本都超过49 d。2000-2009年, 雷电发生频率明显减少, 均在49 d以下, 但2010以后雷电发生频率开始上升至49 d以上。

2.1.2 雷电日数月际分布

通过对龙游县1973-2013年雷电发生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初雷日平均为2月25日, 初雷日最早为1月6日, 发生在2000年;初雷日最晚为4月15日, 发生在2008年。雷电平均终日为10月5日, 终雷日最早发生在8月23日, 出现在2001年;终雷日最晚发生在12月19日, 出现在1979年[2,3,4]。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累计发生雷电日数7月最多, 为465次, 8月次之, 为417次。7月雷电发生日数最多年为1975年, 共出现21 d。累计发生雷电日数12月份最少, 仅为4 d。

2.2 雷电天气特征

从雷电日数月际分布看, 3-5月也是雷电多发集中时段, 普查1998-2013年3-5月的资料发现, 当高空大气环流呈经向型, 在贝加尔湖地区有强高压脊, 脊前西北急流强盛, 强冷空气沿脊前下滑南压, 同时强劲的西南急流带来暖湿空气 (见图3) , 冷暖空气在北纬30°N一带势均力敌。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雷电, 一般是会伴有强对流及短时强降水天气。

7-8月是雷电发生最强时期, 普查1998-2013年7-8月的资料发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浙江盛夏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而在有雷电发生时, 龙游大都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 其边缘往往又有弱切变存在, 午后受热对流影响, 形成强对流天气, 伴有雷电发生。其主要特点为发生时间大多数在午后, 生命史较短, 往往仅有1~2 h[5]。

3 结论与讨论

第一, 龙游县1973-2013年平均每年发生雷电日数为49 d。平均初雷日为2月25日, 终雷日为10月5日。龙游县雷电发生主要时段为3-5月和6-8月。

第二, 3-5月雷电发生时, 高空大气环流呈经向型, 伴有西北急流和强盛的西南急流, 冷暖空气在北纬30°N一带势均力敌[6,7]。

第三, 7-8月是雷电多发期, 龙游大都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 其边缘往往有弱切变存在, 发生时间大多数在午后, 生命史较短, 往往仅有1~2 h。

第四, 通过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 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避免人员伤亡, 经济财产损失, 为科学防雷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志桃.青海省民和县近50年雷暴活动规律分析[J].现代农业, 2012 (9) .

[2]李锁玲, 孟瑞娟, 孙秋生, 等.菏泽市近51年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3) .

[3]李维强.青海省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与防雷[J].青海气象, 2000 (1) .

[4]郭卫东, 王振宇, 朱西德.青海省雷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青海气象, 2008 (2) .

[5]吕玉旺, 白福, 彭海东.玉树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对策[J].青海气象, 2009 (S1) .

[6]许小峰.雷电灾害与监测预报[J].气象, 2004 (12) .

7.天气与气候评课稿 篇七

今天有幸听了屈少标老师对人教版地理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执教过程,教学前郑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总的看来,本节课算是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看法如下: 教学中的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

(2)、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3)、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4)、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5)、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6)、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

(7)、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对课件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导致上课的顺序与课件有不符的地方。

(2)、教师教态不够自然大方,语言的表达还可以更加精练准确,同时,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顺畅,教师教学的激情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3)、课堂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较少。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导子中学

8.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篇八

王丹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一、教学预设

【教材版本】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1课时)【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材分析】

在了解世界海陆分布之后,认识世界环境的地区差异就成为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在天气和气候一节中,教材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生应该了解的天气和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个逐步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2、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大气环境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学法指导】自主、讨论、展示、总结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我把游戏融进课堂,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实施过程

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排序,按照天气-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气候的顺序进行,确保知识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爸爸去哪》雪乡视频

设计意图:熟悉的节目,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进入课堂。【讲授】环环相扣 推进新课

环节一 大话天气 寻定义

围绕“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让学生描述在上学路上所感受的天气状况。教师总结后,指导学生在书上对天气定义做上标记。

设计意图:描述当天当地的天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节二 预报天气 认符号

自主完成天气预报内容,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天气?

2)卫星云图上的符号又代表什么含义? 教师配合课件讲解风向标。活动:我秀秀 预报天气

设计意图:预报天气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过渡:现在人们不仅关注天气变化还关注着空气质量。

PPT展示宜都轻度污染景观图,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环节三 析说天气 知特点

PPT展示一则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不仅和生活有关还和生产相关。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

承转:我每天都在关注天气,可有一天……

设计意图:教师讲述自身经历,得出天气多变的特点,使课堂更有亲和力。环节四 话说气候 道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展示云南普者黑和宁夏沙坡头景观图。设计意图:鲜明的对比,直观的感受,让气候稳定的特点更突出。环节五 快速天空 找区分

指导学生填图,教师参照板书强调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练习】环节六 全班PK赛 扫难点

ppt展示含有12个罗马数字的表格,每个数字可以超链接一个题目。12个题目中有判断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句,2个综合题目,还有惩罚题目(手绘风的符号)。全班分12个小组,小组4人为单位答题,并选一人为代表为他组选题。

设计意图:人人参与,调动全班积极性。通过竞赛检验学生重点知识掌握情况。【作业】环节七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布置三个课后作业。

1、请你概括一下宜都的气候特点。

2、请你绘制宜都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

3、请你收集和天气或气候有关的谚语。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设计意图:题目1描述宜都气候特点,联系生活。

题目2检测天气符号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

题目3收集天气和气候谚语,联系生产生活。体现地理学科特点与生活有用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

三、课后反思 自我挖掘

本课通过七个环节完成天气和气候的学习。首先歌曲和视频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通过朗读任务卡,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明确学习任务。第一环节用一句简单的英文“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提问,在英译汉的同时学生有一个短暂思考的过程。思考自己对当天当地天气的感受。之后寻找天气的定义和第二环节预报天气识符号是熟悉教材的过程,在经过小组探究把图文材料结合在一起探讨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天气的特点。快速填空是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法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差别。游戏环节一是在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二是通过游戏达到检测目的。现对本节课优、缺点总结如下: 主要优点

1)基础扎实,重点突出

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模块的学习,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落实。同时巧妙应用游戏一环将本节最突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分,用不同的语句呈现,个别语句还要求学生分析原因。有效构建了本节知识脉络,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度。2)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充分

从导入《爸爸去哪》雪乡视频,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势导入,水到渠成。

3)教学过程流畅

本节课,以“雪乡”为导,“今天天气怎么样”为铺垫,激趣引思,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中探讨,快速天空等环节落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描述宜都气候特征、手绘天气预报、收集天气谚语,更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体现。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大话天气,析说天气,学以致用等环节,对这点有较好的体现。5)有创新

主要表现在:全班PK赛等环节。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讨论的仍不够充分。2)板书应更明细化。

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更情景化。

9.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篇九

从出生地来看,副热带高压的老家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受海陆影响,它的身体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不均的高压带。而预报员口中常说的“副高”特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

在气象学中,通常使用500百帕图上的588位势等高线来指示它的动向和强度,而脊点和脊线则是用来标记其具体移动路径。其中,等高线上最西边的一个点被称作为西脊点,可以反映影响东亚地区副高位置的东西变化,脊线位置反映影响东亚地区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

某阶段副热带高压位置以及我国高温、降水分布示意图 作者:李慧 丁茜

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夏季主要活跃在东经130°至180°、北纬20°至30°之间。但它个性极不安分,喜欢到处“遛弯儿”。历史监测资料显示,副高在夏季的平均脊线位置最北可控制北纬35°附近地区,最南可至北纬15°;夏季平均西伸脊点最西可到东经80°,最东可缩至东经150°。

它长得有点儿像“海带”,呈东西扁长形状。有时它的主体出现断裂,在东亚地区则呈现“块状”特征;有时还会一不留神儿向西跑远,与非洲副高相连以“带状”现身。

进入夏季,副高主要盘踞在我国华南、江南、江淮、黄淮等东部季风区。鼎盛时期,势力还扩张到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

翻开副高这位“网红”的“简历”,高温、暴雨和台风可谓它职业生涯的三大“代表作”。地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富含充沛的水汽、热量与能量,副高在其中充当的角色相当于“传送带”,是大气环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系统。副高所到之处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这是因为在它的系统内部,气流呈下沉趋势,且气压梯度有所减小,风力也微乎其微,在这种状态下,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大气温度明显攀升。近期我国南方地区“高烧不退”正是它“作的怪”。

附:

图解“副热带高压”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图: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示意图

对高温的影响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天气晴朗,高温少雨。

对台风的影响

台风路径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是其引导气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位置移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华南前汛期:5月中旬-6月上旬,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比较偏南(20°N以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

江淮梅雨:6月中旬-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跳到长江流域,脊线维持在22-25°N,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华北、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达到最北位置,脊线维持在30-35°N,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关于高考地理气候特点及成因的简答题考点,这里都有!

1. 为什么亚洲季风气候最显著?

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著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 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

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 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 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

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3)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

(4)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7. 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8. 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和向北延伸到赤道的原因?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9.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

本区域身居内陆,既受不到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的影响,又无法受到大陆西岸三圈环流中西风的影响,故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内陆荒漠区。

10. 纳米布沙漠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1)受南非高原地形的阻挡,干热气流不可以影响到东海岸。

(2)东岸地区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充沛的水汽。

11. 红海两岸成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两岸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蒸发旺盛,炎热干旱。且红海的水面狭窄,不能给两岸地区带来降水。

12. 加利福尼亚沙漠的成因?

受副高的影响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13. 澳大利亚中西部成为沙漠气候的原因?

受副高、信风带以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14. 刚果盆地雨林气候的成因和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处于南北纬10o之间,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1)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来自几内亚湾的气流,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在沿海有降水,但难以进入东非高原。

(2)西南气流本较浅薄,进入东非高原就更薄,故降水少,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夏南冬时处于18oN,北冬南夏时向南移,经过东非高原的时间短,降水量少。

15. 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16.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且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故降雨较多。而西岸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离岸风,故降水较少。

17.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夏季时,受到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冬季时,东北部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海洋吹来,水汽较充足,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加大了其水汽的含量,故澳大利亚东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8.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纬度低,气温高。

19.与同纬度的印度半岛相比,为什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而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

阿拉伯半岛三面被陆地所包围,常年受到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风从陆地吹到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

印度半岛三面为海洋,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风从北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带来充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使印度半岛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且此时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气流向四周辐散,影响印度半岛,使其降水少,形成干季。

20.东部非洲赤道地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沿岸的暖湿水汽难以进入东非高原,使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1.非洲几内亚湾北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22.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而在其他洲分布面积狭小的原因?

地中海沿岸地区刚好处在开口向西的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的时候,水汽能进入地中海并影响沿岸地区。而其它地区则受地形的影响,面积较狭小的。

23.日本气温南北差异大,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

(1)日本地形狭长,地形复杂,南北所处纬度不同,故南北气温差异大。

(2)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是:日本的季风性气候具有海洋性。日本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与列岛排列方向一致,均为南北延伸。夏季时,东南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较多,西北部位于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冬季时,西北部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大,使西北地区冬季的降雪较多,而东南部处于背风一侧,降水少。但总的来说,日本降水西北较东南少。

24.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大的原因?

朝鲜半岛南北所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较低,且沿岸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离海较远且纬度较高,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故冬季气温较低,属温带季风气候。

25.爪哇岛冬夏季风向的差异和原因?

夏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吹东南季风,冬季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北季风,影响爪哇岛。成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6.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原因?

亚欧大陆东西所跨过的经度范围最广,地形较复杂,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较难进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且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故亚欧大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7.蒙古和哈萨克形成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表现?

蒙古和哈萨克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冬季离亚洲高压寒冷中心较近,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故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8.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地形:北美洲的基本地形由三部分组成:西部的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和山地。

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干燥。

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中心气流可影响到北美洲北部东海岸地区,且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的经过,减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时,因北美所处大陆面积及大西洋的面积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小,故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较小,夏季风的势力较亚洲弱,不能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使其夏季降水较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29.伊朗沿海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冬季时受到亚洲高压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时,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但受到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季风所经海区面积狭小,不能给沿海地区带来降水,故形成了全年温差较大,降水量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0.伊比利亚半岛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梅塞塔高原,北部、南部为山地,地形闭塞,为盆地状高原地形。冬季因地势高,使高原内部成为相对高压,从大西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不能进入高原,故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31.沿北纬60度从北欧——东西伯利亚气温变化的原因?

沿北纬60度从北欧到东西伯利亚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越往东西伯利亚,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原因:北欧地区地形较平坦,地处西风带,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年温差较小;往东西伯利亚方向,经过的地形区有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西所跨经度范围广,内部受海洋的影响小。仅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夏季短而温暖。

32.中国南方成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原因?

中国南方正好处在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吹强大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把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到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故使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33.奥伊米亚康—维尔霍扬斯克地区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1) 纬度较高,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奥伊米亚康的大致位置是(63oN,143oE),根据它的纬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o34′。在面积相同时,正午太阳高度为3o34′的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只及正行太阳高度角为90o的地方的61‰,也只及其在夏至日的76‰(夏至日,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53o26′)。

(2) 日照时间短

冬至日,该纬度的昼长少于5.5小时,从12月至次年1月,正是奥伊米亚康日照时间最短的时段。

(3) 海拔较高

奥伊米亚康盆地海拔在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中西伯利亚高原,根据对流层的气温递减率可知,海拔高应是该地成为北半球“寒极”原因之一。

(4) 盆地地形更易形成寒冷中心

盆地地形,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由上可知,这个“寒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4.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狭长的原因?

西风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影响范围变小,呈狭长分布。

35.南、北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大的原因?

北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大的原因: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岸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平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拉丁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大的原因:

①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

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本区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成为气流东西方向运行的屏障,对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东侧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随信风深入大陆内部,直达安第斯山麓,使这一地区降水丰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较高,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36.摩尔曼斯克港冬季成为不冻港的原因?

因为沿岸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有影响,增温增湿,所以成为不冻港。

37.英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

英国地处大西洋东部,温暖湿润的气流使英国形成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降雨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业比较发达。东南部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英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

38.德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和原因?

德国地势南商北低,呈阶梯状,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异。

(1)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农村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马铃薯,经营比较粗放,人口较为稀疏。

(2)南部高原山地,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较长,盛产葡萄、烟草、水果,以及用于制造啤酒的啤酒花。河谷两侧的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人口较稀少。

39.法国西北—东南气候差异和原因?

西北:常年受到中纬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东南:为中央高原,受地形的影响,水汽难以到达此地,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40.欧洲气候总是温和湿润的原因?

大部分位于北纬35度至60度之间,位于北温带的西风带内,西南濒临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海洋深入大陆,沿岸又有北大西暖流经过,且山脉和平原多呈东西方向延伸,西风易把暖湿空气送进大陆内部。

41.冰岛气候南北差异的原因?

北侧受到东格陵兰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气候寒冷。南侧受到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气候较温凉湿润。

42.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到挪威北极圈内的原因?

受强大的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给沿岸地区带来暖湿的气流。

43.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较多,且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北季风,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降水。冬季,副高北移,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44.澳大利亚东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1)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2)位于大分水岭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

45.澳大利亚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地处热带地区,冬季受东南信风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夏季受中纬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46.澳大利亚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地处25oS~35oS的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吹东南季风,降水较多,冬季吹西北季风,降水少。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降水较多。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7.澳大利亚东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地处中纬地区,常年受中纬西风的影响,受海洋影响较大,终年温和湿润。

澳大利亚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处在亚热带大分水岭迎风坡,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澳大利亚中西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中西部又是平原、高原地形,西岸有寒流流经,决定了中西部为热干的热带沙漠气候。

48.澳大利亚西南部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地处30oS以南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49.澳大利亚南回归线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原因?

西部:受副高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东部:受季风、东南信风以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50.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纬度西高东低的原因?

西部:受强大的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气候带的分布偏北;

东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气温较低,气候带的分布偏南。

51.古巴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古巴岛年降水量大约在1000—1500毫米之间,(东部和北部迎东北信风,降水较多,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与南部为背风地区,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52.墨西哥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墨西哥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且本地地形为高原,地势较高,来自于东侧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的暖湿难以进入内陆影响墨西哥。因此形成了热带草原。

53.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纬度西高东低的原因?

西部:受强大的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气候带的分布偏北;

东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气温较低,气候带的分布偏南。

54.古巴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古巴岛年降水量大约在1000—1500毫米之间,(东部和北部迎东北信风,降水较多,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与南部为背风地区,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55.墨西哥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墨西哥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且本地地形为高原,地势较高,来自于东侧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的暖湿难以入内陆影响墨西哥。因此形成了热带草原。

56.墨西哥南部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

墨西哥南部地处热带,常年受东北信风的控制,东北信风经过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且东部受到强大的圭亚那暖流的影响,降水丰沛,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57.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处受到赤道低压的控制,形成多雨的湿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处受到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且该处为高原地形,水汽难以进入,故形成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58.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北是热带雨林气候,以南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1)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北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充沛,加上沿岸有赤道逆流的影响,增温增湿,降水充沛,故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赤道以南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冬季降水少,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南移的影响,降水较多,故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59.南美洲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南北方不同成因)

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地处安弟斯山脉的背风坡,山脉阻挡了西风带水汽的进入。且此地的西风为离岸风,比较干燥。东部沿岸地区为寒流经过,水汽含量少。

北段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位置,故降水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荒漠的成因:湿润的中纬西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使得背风坡地区出现焚风效应,降水稀少,形成了距海很近的温带荒漠区。

60.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

因南半球在该自然带分布区没有大陆。

61.南极洲比北冰洋冷的原因?

南极洲地处南极寒带,而且是地势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洲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率大,获得太阳辐射量少;而北冰洋为海洋,热容量较大,故南极洲比北冰洋冷。

62.为什么世界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上而在北纬20—30度的撒哈拉沙漠?

赤道地区虽地处热带,全年高温,但因其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云层较厚,降水丰沛,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而撒哈拉沙漠地处热带地区,全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气温较赤道地区高。

63.印度乞拉朋齐降水量大的原因?

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屏障,尤其是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西南季风由海洋吹来的湿热气流,使饱含水汽的气流被迫上升,凝结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乞拉朋齐正位于这个地区的卡西山脉南坡,海拔1313米的地方,它的东西两旁均为山地,仅南面向孟加拉湾开口,地形如同漏斗状谷地,夏季南面的季风涌入,到山坡便形成倾盆大雨。

64.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的原因?

(1)常年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且沿岸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轮廓破碎,多半岛,使暖湿气流能深入欧洲内陆,使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更广。

65.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非洲大陆北宽南狭,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特别广阔,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东北部紧邻西亚,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又加剧了非洲北部气候的干热程度。南非高原的广大地区被回归高气压所控制,虽然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东南风的影响,在高原的东南边缘降水较多,但在高原内部的雨阴处降水却较少,形成了卡拉哈里沙漠。在同纬度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又受到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而多雾。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海湾,受海洋的影响较少,这也是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66.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67.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68.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

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69.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70.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71.中国西南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时,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带北移后偏转为西南季风,影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

72.中国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

准静止锋天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系发展在锋上,有明显的降水。例如,我国华南、江淮地区的准静止锋,大多是由于冷锋减弱演变而成,天气和冷锋相似,只是锋面坡度更小,云区、降水区更为宽广,其降水区并不限于锋线地区,可延伸到锋面后很大的范围内,降水强度比较小,为连续性降水。由于准静止锋移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江南地区这种天气的写照。这种阴雨天气,直至该准静止锋转为冷锋或暖锋移出该地区或锋消失以后,天气才能转睛。初夏时,如果暖气团湿度增大,低层升温,气层可能呈现不稳定状态,锋上也可能形成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另一类是主要云系发展在锋下,并无明显降水的准静止锋,例如昆明准静止锋,它是南下冷空气为山所阻而呈静止状态,锋上暖空气干燥而且滑升缓慢,产生不了大规模云系和降水,而锋下的冷空气沿山坡滑升和湍流混合作用,在锋下可形成不太厚的雨层云,并常伴有连续性降水。

我国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华南、西南和天山北侧,出现时间多在冬半年,对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天气的影响很大。

73.海南岛气候东西差异的原因?

主要受地形的影响。东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一侧,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雨较多;西侧位于山地的背风坡一侧,气流下沉,降雨较少。

74.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成为湿润区的原因?

纬度较高,蒸发小,冬季有积雪,融化时可补充水量,故较湿润。

75.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成半干旱区?

处于开口向西的槽状地形,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达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南坡后,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为半干旱区。

76.西藏东南部降水多的原因?

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较多。

77.台湾火烧寮降水多的原因?

台湾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火烧寮位于南北绵延的台湾岛山脉的基隆南面、基隆河发源地的迎风高地上,受地形的影响,成为我国降雨最多的地方。

78.青藏高原气候特点、成因?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山气候,气候特点是高寒。

成因: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海拔高,受气温的直减率的影响,故气温低。地势高,夏季风难以影响此地,降水少。

79.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的时间和影响的地区?

4~5月雨带控制在华南地区;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带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雨带控制在华北、东北地区。

80.中国西北地区成为干旱区的原因?

地处我国内陆,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81.四川盆地冬暖夏凉、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温的原因?

受盆地地形的影响。四川盆地北面有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秦岭、大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故冬季气温较同纬地区高;

82.中国三大火炉的成因?

夏季处于副高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散热,故成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83.海南夏季不是全国最热的地区的原因?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云层较厚,降雨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高。

在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在30oN左右,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该地区气温反而更高。

84.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且地势低,地形的屏障作用强,气流下沉增温所致。

85.漠河冬季全国最冷的地区的原因?

地处53oN我国的最北端,冬季昼最短夜最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且处于西伯利亚西北季风寒冷气团的首当其冲位置,故成为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区。

86.青藏高原夏季最冷的原因?

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故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87.中国梅雨成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上一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下一篇:五一见闻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