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导学预习(3篇)
1.木兰诗导学预习 篇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自主预习案】
1、知识链接:《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DD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2、说说你以前所了解的木兰,你认为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注音:机杼( ) 可汗( ) _ 鞍鞯( _)
辔头( ) 鸣溅溅( )_ 金柝(_ )
燕山( ) 旧时裳( )
4、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你喜欢吗?跟小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曾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投巨资搬上卡通银幕,并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她是谁?(学生回答)对,她就是花木兰。那么大家想知道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感知-----了解木兰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找一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细读品析----感受木兰
3、勇敢试一试: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译)
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找学生解释)
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同学们应该知道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4、仔细找一找: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找出文中语句分析。
5、用心品一品:
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6、快乐背一背:
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回顾历史----寻找木兰。
历史上不独有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女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一些中外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
2、学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拓展检测案】
一 填空题
《木兰诗》选自 (代)___ 编的____ 是___ _朝时_____ 。它与 _____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木兰当户织( ) 2惟闻女叹息( _)
3军书十二卷(_ ) 4愿为市鞍马( )
5旦辞爷娘去(_ )6万里赴戎机( )( )
7朔气传金柝(_ )8策勋十二转( _)
9赏赐百千强(_ ) 10出郭相扶将( _)
11关山度若飞(__ )12对镜帖花黄(_ )
三 原文填空
1 文中表现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特有的事物表现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表现家人对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富有喜剧色彩,给人意想不到效果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13表现木兰出征时矛盾心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问答题
1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2 怎样理解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她真的是分别到四个集市去准备这些出征用品吗?
3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
4本文有些数词,如“十二”、“十年”等,这些数词的用法有什么特点?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
5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6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7 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8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9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10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
11谈谈你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
12 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答案梳理:
【自主预习案】
二、5、诗中详细刻画了她作为普通女性的形象。
(三)、穆桂英、梁红玉、居里夫人等
【拓展检测案】
三、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___________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_____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 4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7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9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10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1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征兵,父亲年迈,弟弟幼小。
2文中运用了排比、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木兰紧张而有序的购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战马和马具。
3文章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旦辞”、“暮至” 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
4文中“十二”、“十年”等是虚指,不是实指,以确定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确定的含义, 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_ ________________ 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6同意。因为木兰当初代父从军是以为木兰热爱亲人,热爱祖国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因为木兰热爱和平的幸福生活。
_______7不失真实,因为作者这样构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愿望,渴望塑造一位传奇性的女英雄,反应自己内心的思想。
____ 8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9 吟唱者以双兔为喻,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木兰多年从军中未被发现时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征战归来,不慕荣利,自愿过劳动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2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容华,机智,警觉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奇女子。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别诗导学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和抒情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送别类诗歌的能力。(重点)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对诗歌中美好情感的体悟陶冶情操。(难点)教法分析:
本课以学生的练习、探究、归纳、整理为主,教师做总结概括,明确重点。
课前预习案
一、送别诗的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⑵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⑶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
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二、介绍送别诗的由来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那么这些离愁别绪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课堂学习案
三、概括总结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
1、分析所给诗歌中的情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依依不舍及对友人的关切和自己内心的孤独、茫然、失落。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情感:朋友间的难舍难分与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离别时的不舍及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眷恋及对友情的赞美。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在不舍的离情中表达诗人志节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情感:不舍的离情,勉励晚辈朋友流景易逝,要珍惜寸阴,早日成就功业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情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2、教师总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共同情感:离别时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个性情感:对朋友的关切、自己内心的孤独、落寞和茫然、对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表达诗人的志节等。
四、概括总结送别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我们明确了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之后,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作者是怎样将这些情感展现给我们的呢,送别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呢?
1、分析所给诗歌中划线句子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正衬)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反衬)
赠别二首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托物寓情(蜡烛)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直抒胸臆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比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实结合
2、教师总结: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寓情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等
3、总结概括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送别诗的鉴赏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掌握了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类型、抒情方法以及常见的意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练习中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尾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情感,2分)。
**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2分)。
3.木兰诗导学预习 篇三
要点1: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要点说明】
【典例分析】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虞美人》和《苏幕遮》。
【答案】《虞美人》中用以乐景写写哀的手法选取“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欢快的景象,来衬托现在的凄惨处境,表达内心的哀愁。来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苏幕遮》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快乐。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典例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简介】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答案】 “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解析】
试题分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答案】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 1 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解析】
要点2:探究怀古诗词的情感。【要点说明】
怀古诗的内容一般为: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怀古诗的一般主题是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典例分析】
结合《扬州慢》的主要情感,探究怀古诗的主题。
【答案】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典例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这首曲子上片意在咏史,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咏史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揭示古往今来的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成过眼云烟、一场梦幻,即使曾经尊贵、繁华都会最终成空;另一方面.为下片述怀言志作铺垫。【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咏史诗的内容进行分析。(2)从下片内容看,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案】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诗酒自娱、悠闲宁静、淡泊无为的人生追求。【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要点3:探究怀古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要点说明】
【典例分析】
结合《扬州慢》探究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答案】(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在寒气中吹着,号角之声,萦绕在空城上方,久久不散。运用了以动衬静,用空城中凄清的号角声来反衬扬州的空寂、凄清,而渐黄昏则点明时间为傍晚时分,渲染了一种凄迷,迷蒙的气氛。寒字不仅体现乐声令人寒,更重要的是体现作者心寒。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想象杜牧见到扬州城的衰败,他的惋惜、遗憾,即使杜牧再有才华,可是再难以写出富有深情的诗句。(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仍在,桥下水波荡漾,清冷的月光,映着寂寞的夜空,想那桥边红药,年复一年开着,不知为谁生长。用桥边红药与今日败落的景象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出自己内心的悲伤。【典例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案】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怀古诗的主题和艺术特征的共性。(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解析】
要点4:探究花间派词的艺术。【要点说明】
注意花间派的特征,主要是语言清新明丽,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结合这两首词解释这些特征即可。【典例分析】
结合《菩萨蛮》和《长相思》探究花间词人的词的特征。
【答案】《菩萨蛮》一词,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长相思》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典例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纳兰性德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东风那惜小眉弯。芳草绿波吹不尽,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粉泪偷弹。倚楼谁与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二,梦见犹难。
(1)上片“东风那惜小眉弯”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抒情主人公埋怨东风无情,人生易老,写出了主人公因遥山阻隔,不得与心上人相见的绵长愁情。(3分)【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简析题可结合着运用的修辞手法,指出其表现的主人公情感即可。“惜”字把“东风”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惜”可理解为“怎么会怜惜”,故形象的体现出主人公的埋怨之意。(2)词的下片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1分)②伤心孤独,(2分)③对心上人的思念。(1分)【解析】
【趁热打铁】
一、(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新高三上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各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给出了鉴赏的角度“两种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风与雪的斗争,而诗人又与风雪斗争,颇具战斗气息,放达无拘无束,风格豪迈,表现了作者抗风斗雪的啸傲气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鉴赏题,鉴赏的对象是“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考生首先应明确鉴赏语言的角度,然后再针对涉及的诗句进行逐句分析。鉴赏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描写角度等。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即“两种修辞手法”,目标明确之后考生再来分析诗句中所写的内容,来判断使用的修辞。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湖”“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 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孤寂寒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11分)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毛奇龄,清代词人。②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③征衣:旅人之衣。
1.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请简述。(5分)
2.有人评价本词“别有凄凉”,作者是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到三点即可。去年家里出发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5分)
2.①今昔对比,透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②借景抒情,营造氛围:芦叶、风雪、残 烛、盘山、秋色等景物苍凉、萧瑟,物物含情,充满凄凉。(6分)【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分析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残烛”“照征衣”“北望迷”“书远”“稀”“天涯”等词语;分析“思念”“迷惘”“惆怅”之情。而第二问可结合着关键词“去年”“又是一年”“驿馆”“长安”“天涯” 等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分析作答。
②
③
① 6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残烛”“照征衣”“北望迷”“书远”“稀”“天涯”等词语分析“思念”“迷惘”“惆怅”之情。还要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诗歌中时空的转换,注意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应从诗歌中找到能体现“别有凄凉的词句,然后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首先点明抒情的手法“对比”和“借景抒情”,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对比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三、(2017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1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答案】
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2.“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 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6分)【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作用题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还要答结构作用,赏析句子既要答其内容,还要分析写法特点,甚至句子作用。思考的角度如下:先看与标题的关系——开篇点题、照应标题,再看所写内容——交代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接着看所写景物的作用——渲染„„氛围,烘托„„的心情,如有情感词,且与下文的情感一致,则为奠定情感基调,最后看与下文的关系。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这是考查炼句的技巧。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句题的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常用的表现手法: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2. 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3.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四、(2017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文后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宗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1.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5分)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
①1.①背井离乡的思乡之愁;②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③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
2.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辉,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根据诗歌中运用的关键词加以分析。由注释可知,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故“闲愁几许”之一应为“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云外哀鸿”“归不去”“斜日荒城”表现出了作者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答题时,可先分析关键词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再答“愁”的内涵。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中选取描写景物的词语,然后根据诗歌意境进行感悟,答题时可结合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体会这些意象的作用。很明显,意象词有乱山、斜日、荒城、暮鼓。由“乱、斜、荒、暮”这些词语便能体会出凄凉的氛围,作者通过渲染这种荒凉凄凉的气氛来衬托内心的凄凉孤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主要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由“乱、斜、荒、暮”这些词语便能体会出凄凉的氛围,作者通过渲染这种荒凉凄凉的气氛来衬托内心的凄凉孤寂。
五、(2017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1.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词都写到怎样的梦境,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 1.(5分)由实及虚,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答出“由实及虚,虚实结合”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2.(6分)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由消散的情感;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清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答出梦境是怎样的各1分,“梦”表现了什么样感情的,各给2分。)【解析】
1.试题分析:答出虚实的顺序,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解释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梦境的内容,然后分析通过梦境表达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木兰诗导学预习】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树林和草原预习导学案07-22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10-08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姚述尧2,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08-11
木兰诗重点08-14
木兰诗原创08-24
木兰诗标准翻译07-10
木兰诗编成故事08-17
《木兰诗》翻译原文08-31
《木兰诗》句子分析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