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12(精选8篇)
1.美术鉴赏12 篇一
脑子里不断冒出
一个个古怪的问题;
眼睛里充满
一个个有趣的神奇。
明明是一辆无轨电车,
他们却说是长辫子阿姨;
明明是座电视发射塔,
却说是威力无比的.魔术师。
他们常常会异想天开,
想上天想下海想入地,
男孩子说:“有一天我要飞上火星,
看那里有没有水和空气。”
女孩子说:“我要把卖火柴的小女孩,
从天上请回来,
让她在中国安家落户,
天天都有吃不完的烤鹅和烧鸡。”
12岁的男孩,
总想做赖宁式的英雄,
却抱怨没有遇到山火,
没有碰到歹徒的袭击。
有时,也想像大哥哥那样,
潇洒得让人眼气,
让女孩也夸一句“真帅”,
让大人们都说他脱了孩子皮。
踢足球,争着去当中锋,
开中队会,争着当主持,
男孩子说:“不敢开拓进取,
将来准没有出息。”
女孩想的却比男孩实际,
每天每天都从小事做起。
她们说:“‘小太阳’就要发光发热,
把温暖送到每人心里。”
在家里帮妈妈洗衣、刷碗、扫地,
爸爸感冒了,赶紧拿出体温计;
在外面,助人为乐,
还把攒下的零钱寄到灾区。
女孩也想打扮自己,
让男孩夸一句:“真美”,
走进商店,两眼像蝴蝶儿
在花衣上飞来飞去。
2.美术鉴赏12 篇二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再创造活动,美术素质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 余秋雨先生对艺术素质考核的点评成为一大看点, 每每看到他无奈的表情和听到他说“你这样回答我就有点着急了, 这个中学课上都讲过。”难倒选手的多是美术和文学方面的考题, 虽然选手都是音乐专业的, 和这些知识接触不多, 但是考题都是基础知识题, 我们这些做基础教育老师的也该着急了。
美术鉴赏教学在我国各类美术院校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 新课程体系下中小学美术材料中鉴赏部分的比例也在加大, 并且内容丰富, 更有系统性。鉴赏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学生认识美术这门学科的钥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解释和用有趣故事的讲授或是理顺历史脉络, 而是更深层地把握作品特征和价值, 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认知。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学习可以了解有关美术的各方面知识, 并在对作品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中获得审美教育,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为以后的个人成长和职业需要打下良好基础。所以,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正确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新课程教学新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质。这里, 我想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不是对作品涵义简单陈述、复制, 而是一种自发的再创造过程;是引导学生面对美术作品开展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活动。更具体地说是认识作品, 掌握作品的创作意图, 理解作者表达的信息, 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 受到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传统美术鉴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式地讲解, 像构图, 色彩, 作者生活、背景和小故事等介绍, 最终多是教师自己在鉴赏给学生谈感受。而学生在条件不足 (无图片资料) 的情况下无法感受作品。就是有图片, 但美术种类很多, 像笔触、笔墨、线条、色彩, 刀法等众多的艺术语言, 学生在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的情况下, 是很难理解其中味儿的。他们只能在以后看书时见到类似老师所讲的一种“权威性”解释。这样就会抹煞作品提供的多种微妙信息, 也会压抑每个学生在鉴赏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鉴赏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让学生上课时以作品本身为主, 提出自己感兴趣, 记忆深刻的画面, 或把有问题作品指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逐个说明, 或与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往正确的认识思路上去引导。这样, 虽然教师讲话不是很多, 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也不会把美术鉴赏的“美术性”变成“文学性”。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襄相授, 也不是滴水不漏, 而是凭着一个园丁的智慧, 观察判断, 既给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大胆提问、讨论, 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解答。
从认识上来说, 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 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受力进行训练和培养。但为了更好地实现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在视觉作用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更深层地体味作品某种深刻的内在意蕴和感染力, 仅仅针对作品讲作品, 就画论画, 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例如, 在鉴赏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大屠杀》, 单看这幅画也可以体会人民的愤怒和侵略者的疯狂, 画面色彩对比强烈, 矛盾冲突激烈。但是如果把类似的一幅莫奈画的《枪毙马克希莫连皇帝》, 内容和构图都相似的画面, 比较着去鉴赏这两幅作品, 那么, 戈雅的画面表现的暴力与反暴力的强烈矛盾冲突印象深刻, 画面的色彩和整体气氛是不言而喻的, 鉴赏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人们不能无视视觉的首要作用, 但是如果鉴赏者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历史有所了解, 那么同样的形象就会有更无限丰富的内涵, 对美术中的现象也就会感到是合理的、自然的。比如, 讲印象派绘画的画面色彩和视觉感觉这个问题, 学生从古典绘画过渡到印象派艺术上很难理解, 而老师如果说明印象产生的时间及当时工业技术的发展, 照相技术的产生, 光谱分辨色的技术发现和快节奏的生产方式是形成印象派绘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类似照相的古典主义绘画被照相技术取代, 新的视觉感受必然产生, 科学又为绘画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艺术品需求量增加, 人们对古典艺术的长时间观察而感到视觉疲劳, 对新的视觉感受的画面有所追求, 而印象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并形成气候, 并逐步推动色彩绘画的发展。学生对印象派绘画艺术也就理解了, 同时画面内容, 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是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过程。
在现代日本初中美术教育的内容中, 有关鉴赏活动教学, 是课上提出有争议的临摹鉴赏, 其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先分析后临摹, 对画面的构成, 色彩、形象造型、表现方法、主题表达进行分析, 掌握各种构图的方法, 黄金律在形式上产生的效果等这些“神秘”的东西, 然后自由临摹, 在临摹中发现很多重要东西, 特别是各种绘画语言, 可谓是“百看不如一临”。这种感性和理性的交替进行鉴赏教学促进了学生与作品更高层次上的交流。这种鉴赏学习虽然在我国现阶段教学中难以实施, 但是, 我想绘画教学的很强示范性, 鉴赏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把理论、技法学习融入鉴赏教学, 不把鉴赏独立化, 老师常把名画挂在学生面前讲解技法, 让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鉴赏成为一体。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 很少甚至根本没接触美术, 在鉴赏时对每幅作品更不可能去临摹, 在上鉴赏课中讲到某种美术类型, 学生往往如堕雾中。老师要做到能意会, 善言传, 可身教, 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既对作品的“神秘“不会感到不可理解, 也对老师感到由衷佩服, 可谓“亲其师, 信其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对美术作品的领悟力, 为鉴赏其它艺术门类提供一种感觉,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观念的更新, 方式方法新颖, 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但这些观念的具体体现, 新颖的方法能取得实效, 较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电化教学手法多样, 知识容量大, 有很强吸引力, 它容易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多媒体电脑教学, 利用Authorware或Powerpoint等简单的电化教育手段就可以实现简单的文字音像编辑, 再结合photo shop进行图像处理, 在课堂上随时都可以实现, 图象大小处理及整体与局部的互换, 或进行模糊处理, 实现离开形象而作画面色彩构成分析等处理, 再配适当的音乐, 学生思维很容易进入老师所设计的鉴赏氛围中。再作简单的动画切换, 增强现场感, 丰富画面表达形式, 还有和教材配套的课件使用效果会更好, 学生在这种很轻松、愉快有趣的环境中就可以自由地想象, 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 美术鉴赏的学习就会通过这些现代手段取代原来的幻灯、投影, 这些疲惫单一的鉴赏模式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富有吸引力。但是手段毕竟是手段, 而且是辅助性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要靠教师来统一协调, 教师随机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 要特别留意, 学生对画面的转换的反映, 要适时启发, 并用先知者的智慧, 提出讨论的知识点, 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决不能作机械放映师, 形成冷漠的人机对话式教学。
美术鉴赏历来就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结构下的美术教材中鉴赏内容分配很全面。现代美术教育不仅仅限于培养艺术家, 而且在于培养有审美鉴赏力的民众, 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目标的实现, 正确的鉴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它可以使美术作品在社会中获得价值和生命;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美术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美术修养、审美能力, 社会知识和观察力、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美术鉴赏”教学小议 篇三
学生中经常有发一些网络上的图片给我看,问我怎么样。这些图片多是一些电脑制图,不提图片立意、构图、形象、色彩等细节,画面整体效果就十分不理想,但他们总是因为先受了打动,觉得好看才来问我的。
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也许不大贴切,也非妄断人深浅,但道理大概是这样:正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好的作品,或者说接触和见识真正好的作品还不够多,导致对美术作品鉴赏方面的体验不够丰富,所以接触到在任一角度稍稍满足自身审美偏好的形式或内容就很“受用”,认为特别好。
我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建议从来都是“要看就看最好的”。这是提高眼界和欣赏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我们学绘画时候,要临摹写意花鸟作品,就应该直接临摹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哪怕从小品里选简单的入手,绝对比选择速成类出版物进行临摹的长远效果好。大师们的文化积淀,长期创作,各种情感和经验都透过笔头渗透到了作品的角角落落,从立意到构图、笔墨用线、敷彩设色等都见真功夫,临摹他们的作品,就像找到了这一方面最好的老师。当然在临摹绘画作品中渐渐可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而对于鉴赏方面则不必担心,眼界和欣赏水平当然是越广越高的好。
在拓宽眼界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道路上,“介绍者”——教师、“鉴赏者”——学生须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从鉴赏者角度出发,第一,重在积累,积淀。要先多见识人类审美经验中业已认可的经典美术作品,并清楚其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由。跟从“最好的老师”积累下的审美经验是良好基础。其二,要多了解当代的艺术创作环境,多元的情感与风格,提炼真正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其三,即是最“虚无缥缈”却至关重要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有助于我们分辨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从而选“对”审美对象。
作为“搭建平台”将非美术专业学生们的眼光引向真正艺术殿堂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首先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不论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我们先要了解学生本身学习的专业及知识结构,对美术方面的认知水平,再调整和制定教学方案。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普遍影响当代大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的网络资源。现在的大学生早已适应了所谓“快图文化”,集中注意力比较需要直观刺激。教师上课时课件上再多详细的文字,教师本身再生动的讲解,都不及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更“吸睛”。与其抱怨不如顺应这样的变化,合理地筛选、整合与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这也正好切合我们在美术鉴赏课,甚至整个艺术鉴赏普及中的目的,要学生更多直观地见识到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原作真品是极难接触到的,最方便快捷的资源便是网络。
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展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资料插入到课堂中效果很好,学生对艺术家实际创作中的“匠心独运”以及“精湛技艺”都惊叹不已。这样不仅了解了某项艺术门类,还能够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构思与制作过程和一部分创作背景,使学生鉴赏的角度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懂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应流于表面,更要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并结合欣赏者自身的情感来进行。
我在筛选工艺美术方面的视频资料时发现相对来讲比较有深度而趣味化的资料多来源于国外,特别是日本制作的工作室录影或综艺节目质量相当高。而我国国内针对此类工艺的视频资料更多是类似科教风格的,没有人文内涵,甚至是为乡村致富的“农广天地”类型。社会大众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差别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日本可将工艺美术制作搬上作为大众娱乐功用的综艺节目荧屏,而国内连专业工作室的创作图像资料都很少有拍摄,大众接触不到。我们作为提供认识平台的教师,有责任将质量高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不但筛选海量的网络资源,还要深入到各专业高校、工作室收集大量直观资料,确保非专业的学生、大众,通过我们接触到的美术作品及相关内容是真正高水平的。
另外更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利用的是网络文化衍生出的关于艺术的“新”文化资料。
我举近年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小顾聊绘画”与“民国画事”,两者都分别有新浪微博账号与微信公共账号,前者在网络上获得成功后还出版了图书。我关注它们是看到“小顾聊绘画”为西方一些不同时期的绘画大师虚拟出一个共同的微信群,“民国画事”则为民国时期国内绘画、文艺界的大师和名人虚拟了微信朋友圈,均用诙谐、调侃和一些时下流行的语言,结合图片将所有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前者将诸如梵高、莫奈、德迦、雷诺阿、克里姆特、卡拉瓦乔、毕加索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大师的性格、生活、绘画语言风格生动揭示在我们面前,最终甚至调侃了少年希特勒追求艺术道路未果的往事。后者则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李叔同、溥心畬、潘玉良、刘海粟、吴湖帆、方绍麐、张大千等等民国时期书画界名流的生活轶事、师承关系、绘画风格以幽默风趣的图文形式展现出来。两者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这些从事美术专业相关教学工作的人,从未想过原来美术史还可以这样讲出来。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深度适中,形式更轻松活泼,语言更具时代感,显然比听单纯枯燥的美术史更有兴趣。我在课堂中引入了这些图文,学生会先被形式、语言吸引,经过我讲解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再看,笑声连连。对于这些资料,讲解是必要的,因为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引出相关知识,并且有些内容属作者为连贯上下杜撰,也要说明,以免学生断章取义或误解。
提起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是为了好的教学效果,为他们开阔眼界、积累积淀美术相关素养的前提。我们也不能一味以兴趣为中心将“前菜”当成了“主菜”。对传统的、当代的,各种来源的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将真正的美术作品及文化普及给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4.美术鉴赏12 篇四
究(3)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3)”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 鲁 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改革是一次涉及美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 “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模式”、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的“问题教学法”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等都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 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 为 “ 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 学会怎样学习” 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国际教育界流行的“You do,you understand”的思想,也体现了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其意义有: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开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仔细调研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和探究,即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四、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1.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探究目标 —— 建立问题情境 —— 形成假说——整合资料 —— 得出结论 —— 小结反思”。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2.建立问题情境 —— 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就会精神颓废,感到头昏脑胀,无异于一种苦役,甚至会对学习厌而生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3.合作探究 —— 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画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
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议一议等,对所要欣赏的画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 “乐在学中”。
5.美术鉴赏12 篇五
摘要:
关键词:美术
西方艺术
中国画
美育的意义
这学期我选修了薛文勇老师的美术鉴赏课,本来只是修着玩玩的心态去的,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感觉我自己是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和美术这类艺术根本无法挂钩。可是近半学期的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带到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尤其是课堂上老师的幽默谈吐、漂亮的PPT、精明的视频让我受益匪浅。这些都让我对美术鉴赏有了新的认识。
美术鉴赏 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谈了,什么是美术,艺术,鉴赏以及为什么要学美术、会艺术、会鉴赏。通过他的一席话使我了解了学习美术的必要性。下面结合资料信息来了解美术鉴赏的含义。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说,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在这方面,科学可能要逊色得多。因为科学主要诉诸于人的理性,如果处理不当,会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说∶“盖举世唯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美术活动一般而言,必须与人的理智发生联系,这几乎是无争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中科学原则的确立,就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而视觉又是人的主要感觉。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所需要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所获得的。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也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
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善于运用自己的视觉,这样既使得信息量相对减少,更使得生活的情趣大为降低。科学与美术一样,均需用眼,但两者运用的方式并不一样。科学只是将世界的表象作为导向把握其本质的一个途径,美术同样注意世界的本质,但似乎更为注意对世界表象的观察和玩味。我们的眼睛应该既看事物的本质,又看事物的外表,在这方面似乎只有美术家做得最好。一般人在儿童时期,还比较注意事物的外表,而一旦长大就抛弃了这一良好的习惯。
而所谓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又称“美育”——美术教育。美术鉴赏有助于人的全面思维。美术鉴赏通过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审美感受,造就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修养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而在谈美术鉴赏之前先讲讲艺术是什么。艺术,此前一直以为只是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直到选修了这堂美术鉴赏课后才对艺术有了一个大概的系统 的正确的认识。艺术不仅仅是人们在温饱之后才会有的消遣,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生存就有艺术的存在。比如远古象形字就是艺术。从网上得到的艺术定义为: 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艺术是一个空泛、混乱的词,通常需要更加空泛的 语言来描述这个词,结果导致人们知道有艺术这个词,却不知道艺术具体指的是什么;一个不能统一的概念,实际上人类不统一的感知系统才是 这个词的基础,也导致了艺术的相对有限性。然而,人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给出了定义:
1、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艺术 是创作主题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显现。
3、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对艺术的含义,还有一种相对抽象一点的诠释:所谓艺术,就是指人 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循一定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结果。
而美术鉴赏的含义呢?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 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而经过了一学期《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欣赏到了许多中西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风格,对西方美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特点和与东方艺术的异同。
首先接触的是东方绘画,主要是中国画。对于此,我也有了一些了解: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而通过半学期的课程,我也了解到西方造型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为了栩栩如生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主题的绘画中表现最突出。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地表现事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自画像》、拉斐尔的《圣母图》虽然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很像,表现真实的一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在我欣赏的众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它的神秘让我深陷其中……当我们注视画面上部分时,我们能感觉得到弯曲的嘴角,淡淡的微笑,然而当我们直视画面中蒙娜丽莎嘴巴时,那微笑又仿佛消失一样。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这神秘的微笑就是达芬奇利用了独特的技巧巧妙地勾勒出来的。数百年来,我们不断寻找那神秘微笑背后的故事……在反复欣赏幅画,我不得不感叹西方艺术的高超,并为达芬奇的才能所倾倒。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发明能创造神秘微笑的技巧,创造了让世人迷恋的《蒙娜丽莎》……
在课堂中鉴赏的绘画作品中,我还喜欢拉斐尔的圣母画。他的一系列圣母图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我喜欢圣母的慈祥,深情注视的目光,孩子的纯真、浪漫。在一系列的圣母图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整体画面极具古典美,神圣,温馨。仿佛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里的温暖互动,深情的母爱。在《阿尔巴圣母》首先给我们整体画面感觉宁静、祥和。我喜欢这幅作品犹如天国仙境的背景,置身其中的圣母深情注视着她的孩子,孩子正天真玩耍。从画面传递的幸福是我们感觉得到的美。
对于这学期选修的这门美术鉴赏。我觉得这门课我选的很正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鉴赏的能力,知道好与不好,知道好在哪不好在哪。这样我们这些思维偏逻辑的人也能以艺术家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一切,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路,问题说不定会迎刃而解。
而大学开设美术鉴赏课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刻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专一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6.美术鉴赏 篇六
系
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
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
名:蔡晓亚
学
号:105010640030
上课时间:周日7-8节
什么是美?如果说要给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觉得是很难表达出它的神韵和内涵的。美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最美好的东西,她是柔软的,她是无法言状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就会体会到很多很多的美——大自然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心灵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就像卡西尔说的“美的品格和本性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解释,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思想上的回归。
我是觉得,欣赏美和判断什么是美是一个人的本能,就像我觉得人本能是好奇的,喜欢未知的是一样的。我很想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看待美,分析美,特别是那些先哲们是怎样讨论美的,比如论语上关于美的经验的那句话,说一个人要先学诗,再学礼,可理解为先用最单纯的方式领会美,再知道规则,结合西方对美学的看法,我觉得很精妙。
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以前有些了解,只是没有看过他对美的看法著作中的原话,他说美的背后有美的理念,我很早就赞同这种方式;当然他的理念论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在罗素看来,至少一点是现在都在用的,就是一个事物和其形式是不同的。
爱与美的关系,很多人都想过吧,因为美才爱,还是因为爱才美,我觉得对于亲历的具体事物这要是想清楚了,心理上会有踏实和深刻的感觉,然而却远离了最初的、单纯而美好的、最真实的东西,是可惜的——有很多事情都是知道的越多就越不好。是否得不到的东西,才想拼命追求;得到了反而放弃?人有很多天生的缺陷,是他自己无法克服的,这点可能就是吧。
说花红和花美从词性来讲是一样的,红是表达事物性质的形容词,美是表达主体情感的感叹词,表达花红时说红,表达花美时却可以说“啊”,一个“啊”字表达了对花的无以言表的赞美,我觉得非常贴切。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美术都具有鲜明的色彩,各个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体验展现他们对美的认识,并将他们眼中的美记录、流传下来让后人们品评、欣赏。
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的美术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用他们的体验阐释对美的理解。中国封建时代的人物画家中最著名的当推东晋顾恺之,他的《女史箴图》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动连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代张宣的《捣练图》描写贵族妇女的风俗画。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描写纵情声色的贵族生活。另一幅杰出的作品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他把汴河的繁华景象构成长卷格式的风俗画,汴河上的各种人物、景物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对古代工程技术也做了正确的描画,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南朝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山水画的画家宗丙、王微,其后又有唐代张藻,把山水画又推进了一步,他们还都写下了山水画论,从此山水画在东方持续发展,直至今日。自五代以后则及其丰富,如荆浩的《国庐图》,关全的《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董源的《潇湘图》;宋代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范宽的《雪景翰林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图》等不列盛举。这些山水画都有博大与精微相结合的特色,体现着东方的上水美学观。画鸟画家有五代的黄荃、徐熙,宋代的赵佶、翟白、赵昌等。自汉魏发展起来的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最盛,题材属宗教内容,但也不同程度的反映着时代思想和现实,显示出中古时代中国美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元代以后,文人画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庞大而重大的一个支脉,实际上成为主流,他的流风余韵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画强调画家要有画外功,即文学修养。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画中有许多艺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如此多的美术文化财产创造出了中国美术史的辉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美术或者说艺术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展现出来的,这样的作品给人的美的感受是生动可感的,让欣赏这些艺术的人们能带着自己的体验进入其意境中感受艺术之美,寻找自己的体验和美。
对于我来说,我不像那些哲学家或者诗人那样对美有深刻的理解,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体验,只有自己体验了,自己才会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才会对美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一些没美的体验、认识以及理解。
曾经见过这样一副画,苍白的流水,苍白的雾,还有雾中若隐若现苍白的树木,这样一副画,给你的或许是平淡的心境,可是入眼的那一刻,你难道不是震撼着的吗?在那一片苍茫中,你的灵魂你的所有悲欢在那一刹那间凝聚,然后淡开,就像那苍白的远山近水一样,慢慢晕开一片心的芬芳和涟漪。若非如此,它又如何进入你的心呢?所以是灵魂的触及还是视觉的流连,在乎你的心有多深入。就要看你的体验有多深,是否全身心的如入那种美的意境中。
我认为,大红大紫不仅仅只是火爆和性感,还有自信和智慧在里面。更甚者,你可曾体会到一个红衣女子渴望被安抚的软弱?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约翰.伊顿教授描绘了受不同色彩刺激的红色。他说: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底子上,红色变成一种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了似的。教授的见解是源于他深刻的体验,正因为他有深刻的体验,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去正确理解美,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
以前见过一张照片,是一轮红日悬在山峰之上。有人说是朝阳,有人说是夕阳。我却坚持说是朝阳。他们断言是因为我内心喜欢朝阳的,所以才会主观臆断。其实是以为我觉得那轮红日太热闹了,没有夕阳的那份宁静致远。即使是在寂静的破晓,可是那份未经受雕琢和世俗的红,还是太热闹了。我是喜欢夕阳的,喜欢“一场愁醉酒醒后,夕阳却照深深远”的那种恍若隔世的淡然和出尘。也喜欢浓夏的傍晚,红日点燃滚滚红尘的爱和幸福,一切存在都变得珍贵,火一样的燃烧俗世,生命变得热烈而深刻。不过,我最喜欢的应该还是橘黄色落日。安静的,温柔的,像慈悲而悲伤的母亲,深情的凝视时间下的牵挂,为时间的所有存在和消失祈祷。这就是我的体验、我的感受,因为体验不同,所以认识不同,所以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见解也就不同,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美就是一种体验,我们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无需为了迎合别人而不忠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只有我们忠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享受!
7.谈谈美术鉴赏教学方式 篇七
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材整体结构的了解, 在第一单元 (主要是介绍美术鉴赏学习的方法、美术作品的特征) 授课时, 我选择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要有一定语言驾驭能力, 教师要在宏观的角度中聚焦到一个点, 然后展开,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实在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再则, 要学习美术技法和内容有机结合。在讲授过程中, 可以通过讲述与提问、讨论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中来, 讲述中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 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 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当小老师
课本的第二单元是介绍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 这一部分每课内容结构基本相同, 通过对比也容易掌握知识内容, 可以尝试学生当小老师的授课方式, 让学生做小老师, 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具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学习策略。例如:需要我们对教学任务事先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列出几大块内容, 让学生来选择、事先准备, 通过中西对比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熟悉内容过程最好是小组式, 这样, 不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而且,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搜集资料、熟悉教材内容。在上课过程中, 不一定只让学生在台上讲, 可以由小组讨论、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 方式灵活。还有, 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老师时时关注, 关键时候做合理地引导。
三、感受教学法的应用
第三单元是一个纵向的比较, 如:古希腊、罗马美术与文艺复兴美术、后印象主义以及西方现代美术。由于在这几课中, 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需要大家了解, 在教学中, 我注重感受教学法的应用。先让同学们自己感受不同时期或不同派别作品的特征。感受作品这一环节不可缺少, 但是只有学生自己的感受, 恐怕他们未必都能够真正理解作品, 所以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意象主义和抽象主义”的作品时, 只是看画面, 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真正的内涵, 所以就需要老师对该作品所属的流派、作者等一一介绍, 当然为了先让同学们感受, 可以借助各种手段, 如:简短视频介绍、配相同时期或相关的音乐。
四、利用多媒体, 收集资料, 在网络中鉴赏美术
对于现代生活中的设计、现代建筑的多样风格等内容, 更适合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和学习。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通过多媒体来完成, 而美术鉴赏教学更加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教师喜欢上网收集教学资料, 现代的学生也喜欢上网, 并成为一种现代的学习方法。通过上网查询, 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
五、在实践中鉴赏美术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 教学手段主要是看图片, 然后就是学生发言, 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学生感到乏味, 教师也觉得疲惫, 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几分钟尝试”活动就是针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而设的,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 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教师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应具有较大的宽容性, 比如在讲授《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时, 可要求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自己设计一个器皿造型及装饰图案, 即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几分钟后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与众人分享。这类作业要求在设计时目标明确, 作业长宽六厘米左右, 便于完成, 作画工具简单, 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显著。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被展示出来时, 都非常激动, 有成就感, 同时增加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8.谈谈美术鉴赏教学方式 篇八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教材整体结构的了解,在第一单元(主要是介绍美术鉴赏学习的方法、美术作品的特征)授课时,我选择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要有一定语言驾驭能力,教师要在宏观的角度中聚焦到一个点,然后展开,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实在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再则,要学习美术技法和内容有机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与提问、讨论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中来,讲述中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当小老师
课本的第二单元是介绍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这一部分每课内容结构基本相同,通过对比也容易掌握知识内容,可以尝试学生当小老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做小老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具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学习策略。例如:需要我们对教学任务事先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列出几大块内容,让学生来选择、事先准备,通过中西对比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熟悉内容过程最好是小组式,这样,不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搜集资料、熟悉教材内容。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只让学生在台上讲,可以由小组讨论、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灵活。还有,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老师时时关注,关键时候做合理地引导。
三、感受教学法的应用
第三单元是一个纵向的比较,如:古希腊、罗马美术与文艺复兴美术、后印象主义以及西方现代美术。由于在这几课中,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需要大家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感受教学法的应用。先让同学们自己感受不同时期或不同派别作品的特征。感受作品这一环节不可缺少,但是只有学生自己的感受,恐怕他们未必都能够真正理解作品,所以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意象主义和抽象主义”的作品时,只是看画面,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真正的内涵,所以就需要老师对该作品所属的流派、作者等一一介绍,当然为了先让同学们感受,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如:简短视频介绍、配相同时期或相关的音乐。
四、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在网络中鉴赏美术
对于现代生活中的设计、现代建筑的多样风格等内容,更适合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和学习。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通过多媒体来完成,而美术鉴赏教学更加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教师喜欢上网收集教学资料,现代的学生也喜欢上网,并成为一种现代的学习方法。通过上网查询,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
五、在实践中鉴赏美术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教学手段主要是看图片,然后就是学生发言,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惫,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几分钟尝试”活动就是针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而设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教师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应具有较大的宽容性,比如在讲授《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自己设计一个器皿造型及装饰图案,即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几分钟后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与众人分享。这类作业要求在设计时目标明确,作业长宽六厘米左右,便于完成,作画工具简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显著。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被展示出来时,都非常激动,有成就感,同时增加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12】推荐阅读:
美术鉴赏答案07-16
大学生美术鉴赏07-13
美术鉴赏第七课07-17
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08-24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07-10
中外美术鉴赏的心得体会07-03
高中美术_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案_湘教版08-06
诗歌鉴赏之物象鉴赏06-30
水手歌词鉴赏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