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共6篇)
1.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 篇一
本教材选自湘教版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课书,内容比以往有所变化,根据教材设置,我作以下教材分析
一、关于区域的选择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二、关于区域编排的逻辑结构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认识区域位置、联系、环境,讲述不同区域的不同关系 第三部分建设永续的美丽中国
三、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
.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2.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 篇二
关键词:不同版本,速度,认知发展,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
一、三种版本教材“速度”描述的比较
1.三种版本教材“速度”的描述
(1)人教版教材[1]中速度描述
人教版教材使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给出速度计算公式和速度的物理意义,没有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2)苏科版教材[2]中速度描述
苏科版教材给出了速度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没有使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也没有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3)上教版教材[3]中速度的概念出现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上教版教材给出速度计算公式和速度的物理意义,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比值定义法的思想体现不明显。
2.三种版本教材“速度”的描述差异
比较上述三种教材,它们的主要差异有两点:
(1)是否使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
(2)是否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同一个概念,不同版本教材描述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点差别呢?这是由速度这个概念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速度是学生惟一历经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学段学习的一个“特殊”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和提高。初中“速度”作为一个过渡性概念,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它的理解与认识的不同,导致描述方式出现差异。
二、从高中“速度”看初中“速度”
1.高中对速度的认识
在高中,与速度直接相关的物理量有四个: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它们的定义如表1 所示。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在直线运动中,用位移定义速度,认识其矢量性,形成平均速度的认识。再用极限或微分的数学方法将平均速度发展成瞬时速度。
2.对初中“速度”的认识
(1)初中“速度”的内涵
初中“速度”是一个过渡性概念,它将发展成高中的平均速度。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对速度概念认知的发展过程如图4 所示。
学生在初中“速度”的认识基础上,融入矢量性的知识后,用位移定义速度,将初中速度发展成高中的平均速度。所以,表1 中高中的四个“速度”中与初中速度直接对接的是平均速度,即初中速度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前身”。
因此,初中速度应该是高中平均速度中除矢量性外的其他内容,即初中速度就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2)将初中“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1 中,质点的路程s与经过这一段路程所用时间△ t的比值,即,定义的是平均速率。当质点沿曲线运动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其平均速率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这时平均速率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它们的意义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在初中,如果不限定于直线运动,直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种定义方式定义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如果再将这一定义应用在曲线运动中,虽然教学时不向学生提及平均速率的概念,但这时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对速度的定义所形成的是高中平均速率的认识,他们会在无意识中将初中速度定位成高中的平均速率,后续学习中将自然地将其发展成平均速率。这样的发展轨迹偏离初中速度的发展方向。而将初中速度的定义及应用都限定在直线运动中,就可避免学生对初中速度的认识产生上述偏差。
虽然初中教学中我们不要求学生区分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初中速度作为一个过渡性概念,我们给学生的定义即使是阶段性的,也必须是严谨的,不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偏离发展方向的、错误的认识。
因此,在初中定义速度时,应将其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上教版教材(图3)中在定义速度时加上“直线运动”的限制条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三、三种版本教材速度描写的分析
人教版教材(图1)中,突出比值定义法的思想,但表述过于简单,未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学生容易将概念定位成高中的平均速率,不利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这样的描写可能使初中学生在潜意识中对速度概念的构建“偏离正道”。
虽然人教版教材在定义速度时,没有加上直线运动的条件,但在本章教材的小结“学到了什么”[1]中又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如图5 所示。
很显然,该处对速度定义时,编者考虑了初中速度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定义更严谨、更科学、更规范,既体现比值定义法的思想,又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差错。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将图1 与图5 比较后,对图5 中为什么加上“直线运动”的条件提出疑问。因此,教材编写时,与其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如在图1 中对速度定义时直接加上“在直线运动中”的限定条件,使教材描述前后一致。
苏科版教材(图2)中,描述比较谨慎,为避免将学生带入平均速率的误区,没有用比值定义法对速度进行定义,也就未能体现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教材中只将v=s/t说成速度的计算公式,会使学生对其认识仍只停留于小学数学的认知水平,没有从物理量的角度来研究速度,未能体现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描写会导致初中学生对速度概念的构建“短了一截”。
在2012 年改版时,除速度外,教材中其他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都使用比值定义法,唯独速度是个例外,可能编者的意图是为避免学生将“初中速度”定位成高中的平均速率。
上教版教材(图3)中,将速度的定义限定于直线运动,可避免学生将其应用到曲线运动中去,从而避免学生将概念定位成平均速率,概念的描写相对合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考虑到概念的后续发展,严谨规范。只是教材中,比值定义法思想体现不明显,使得学生对速度概念的构建因教材描写的“羞羞答答”而“缺了一角”。
四、优化初中“速度”教学的策略
1.突出比值定义,突显思想方法
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导出物理量的一种方法。速度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初中教学应有别于小学数学和生活中的认识,要让学生从科学规范定义的角度对其形成科学的认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速度,让学生明确v=s/t是速度的定义式,而不只是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体现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思想。
根据导出物理量的定义要求[4],初中“速度”的定义为: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性定义),在直线运动中其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s跟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定量定义)。依其定量定义可得出速度的定义式为:v=s/t。
2.限定直线运动,避免误入歧途
由前文分析已知,初中速度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大小,则定义式中v=s/t的路程s就必须等于位移的大小。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其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v=s/t定义的就不是平均速度大小,而是平均速率,这与初中速度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因此,在定义初中速度时,加上物体沿直线运动的限定条件,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初中速度才是高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初中教学中也不要将速度的定义应用于曲线运动,这些问题在高中会用平均速率和线速度的概念进行研究和分析。初中学生对速度知识的认知不完备,他们不具备解决曲线运动问题所需的知识,如果初中教学时向前跨出一步,让学生将其运用于曲线运动,他们通过自身的思维对概念进行自我建构,将初中速度定位成平均速率,形成错误的认识,不利于高中“速度”概念的建立。
3.理解两种“速度”,利于初高中衔接
“速度”与“平均速度”是初中学生在本章学习中遇到的两个概念,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在无意间将它们进行了“割裂”,使学生误以为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速度”。上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尤为明显。上教版教材分别在两种运动中给出两种速度,互不关联,彼此独立。人教版教材的本章小结“学到了什么”[1]中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定义速度(如图5 所示)后,却又另起一行:“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似乎在暗示学生,速度与平均速度是有区别的,它们只能分别运用在各自对应的运动中。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误认为此处的平均速度与此前的速度是两个概念,从而错误地认为速度是用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只是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它们是有区别的。
为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两种“速度”,有利于初中“速度”的发展,在给出平均速率概念后,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统一两种“速度”
教学中在平均速度的概念出现后,我们要回过头来让学生重新认识速度的定义,使他们认识到不管“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所定义的都是平均速度,知道速度与平均速度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初中它们是一致的,此前速度定义的就是平均速度。
第二步,比较两种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时间选择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时间选择有关。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对两种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比较,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片断教学可利用人教版教材中图1.3-3[1](如图6 所示)。
先让学生计算图6 中两种运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如表2。
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表2 两种运动中每一段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得出以下结论:(1) 匀速直线运动中每段的平均速度与全程平均速度相同;(2) 变速直线运动中每段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变速直线运动全程平均速度与每段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形成以下认识:(1)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所选时间无关;(2) 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所选时间有关,只能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三步,留下发展空间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讨论:
(1)全程与各段的平均速度相比,哪种方式计算的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更准确?
(2)要使描述汽车运动快慢更准确一点,计算平均速度的时间应如何选取?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计算平均速度时所选取的时间越短,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物体运动快慢越准确的结论。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然会产生新的疑问:计算平均速度时如何才能使时间取得更短呢?这就为高中瞬时速度的教学留下思维的悬念、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综上所述,在初中“速度”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概念在初高中的衔接,从利于学生对概念认知的发展方面来设计教学。用比值定义法的思想定义速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量与生活(或小学数学)中的“速度”的不同;不突破直线运动的范围,避免初中学生潜意识中将其界定成高中的“平均速率”;认识定义的是平均速度,其描述的准确程度依赖于时间t的选取,为高中平均速度发展成瞬时速度的教学留下伏笔。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刘炳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
[3]张越,徐在新.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四版本教材城市地理内容比较 篇三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4.高中各版本教材目录 篇四
必修1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再别康桥
徐志摩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三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包身工
飞向太空的航程
必修2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囚绿记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我有一个梦想
《左传》
《战国策》
司马迁
鲁
迅
巴
金
梁秋实 周婷
杨兴 夏
衍
贾永
曹智
白瑞雪
朱自清
郁达夫
陆
蠡
屈
原
《古诗十九首》
曹
操
陶渊明
王羲之
苏
轼
王安石
蔡元培
马丁
路德
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必修3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2
祝福
鲁
迅 3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二单元
蜀道难
李白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
并序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谜
宇宙的边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必修4 第一单元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吟
(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
(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白居易
《荀子》 贾谊 韩愈
周立明
卡尔
萨根 加来道雄
关汉卿
曹
禺
莎士比亚
《孟子》
拿来主义
鲁迅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洛姆 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蒙
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信条
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2
苏武传
班
固 13
张衡传
必修5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
并序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说“木叶” 谈中国诗
第四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
3宇宙的未来
语文版教材目录
第一册
第一单元 用事实说话 1 落日——朱启平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3 唐山大地震(节选)——钱刚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4 中国现代诗二首
(一)死水——闻一多 再别康桥——徐志摩 5 中国现代诗二首
(二)雨巷——戴望舒 寂寞——卞之琳
范
晔
施耐庵 契诃夫 沈从文
陶渊明
王
勃
庄
周李
密
朱光潜
林
庚
钱钟书
梁思成
刘易斯 托马斯
史蒂芬
霍金
中国当代诗二首 我遥望——曾卓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 7 铸剑—— 鲁迅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9 不会变形的金刚——毕淑敏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10 赤壁赋——苏轼 11 陈情表——李密 项脊轩志——归有光 13 *兰亭集序——王羲之
第一单元 精魂动天
1我的回忆(节选)——孙中山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曹聚仁 3居里夫人传(节选)-艾芙·居里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4李白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杜甫诗四首 兵车行 登岳阳楼 登高 旅夜书怀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 *诗六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终南山——王维 燕歌行——高适 石头城——刘禹锡 李凭箜篌引——李贺 锦瑟——李商隐 第三单元 修辞立其诚 8箱子岩——沈从文 9跑警报——汪曾祺 10巩乃斯的马——周涛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11鸿门宴——司马迁 12淝水之战——司马光 13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1 4*崔杼弑其君——《左传》
第二册
第三册
第一单元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 2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曼
昆 3 *痛与不痛的秘密——韩济生 第二单元 珠星碧月彩云中 4词三首
(一)八声甘州——柳 永
声声慢——李清照
虞美人——李 煜 5词三首
(二)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
六州歌头——张孝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6元曲五首
正宫·醉太平刺世——张可久
越调·天净沙 秋——白 朴
双调·大德歌 春——关汉卿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王实甫
双调·夜行船 秋思——马致远 7 *诗五首
登快阁——黄庭坚
书愤——陆 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 启
论诗(其二)——赵 翼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 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 8山地回忆——孙 犁 9宝黛初会——曹雪芹 10巨翅老人——马尔克斯 第四单元 万物静观皆自得 1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2阿房宫赋——杜 牧
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 14*滕王阁序——王 勃
第四册
第一单元 我思故我在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2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3荣誉与爱荣誉——罗家伦 第二单元 诗言志 4《诗经》四首
氓(卫风)
伐檀(魏风)无衣(秦风)鹿鸣(小雅)
5离骚(节选)—— 屈 原 6孔雀东南飞(并序)7 *诗三首
短歌行(其一)—— 曹 操
白马篇——曹 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人生如舞台 8雷雨(选场)—— 曹 禺 9窦娥冤(选场)——关汉卿
10哈姆莱特(选场)—— 莎士比亚 第四单元 铁肩担道义
11劝学(节选)—— 《荀子》 12师说——韩 愈
13与高司谏——书欧阳修 14 *原君——黄宗羲
第五册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1论雅俗共赏——朱自清 2谈中国诗——钱钟书
3读《鲁滨孙漂流记》——伍尔夫 第二单元 番石榴飘香 4外国诗二首
(一)迷娘曲——歌 德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华兹华斯 5外国诗二首
(二)帆——莱蒙托夫 信天翁——波德莱尔 6外国诗二首
(三)豹———在巴黎植物园 ——里尔克 蛇——玛丽·奥利弗
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 7春末闲谈——鲁 迅 8汉家寨——张承志 9古瓷器——兰 姆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0论修身——《论语》 11论民本——《孟子》 12神游物外——《庄子》 13*祸兮福兮——《老子》
粤教版教材目录
必修一
一、1.我很重要
毕淑敏
2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王海桐
3“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陈廷一
二、4.华罗庚
顾迈南
5罗曼·罗兰(节选)
茨威格
6留取丹心照汗青
卞毓方
8我的回顾
爱因斯坦
三、9荷塘月色
10散文两篇
霞
我的家在哪里?
11拣麦穗
12我与地坛(节选)
13沙田山居
四、14《诗经》两首
静女
氓
15离骚(节选)„
16孔雀东南飞(并序)
17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18汉乐府两首
上邪
饮马长城窟行
19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必修二
一、1.我的母亲
2冰心:巴金这个人
3论握手
二、4毛泽东词两首
沁园春·长沙
忆秦娥·娄山关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死水
闻一多
朱自清
冰心
张洁
史铁生
余光中
屈原
老 舍
吴泰昌
莱·亨特
再别康桥
徐志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 青
热爱生命
食 指
双桅船
舒 婷
6外国诗歌四首
致大海
普希金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底片
希姆博尔斯卡
黑八月
沃尔柯特
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欢乐
雨巷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山民
8歌词四首 长江之歌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那就是我 晓 光
弯弯的月亮 李海鹰
三、9议论散文两篇
窗
门菱角的喜剧渐鱼书说不尽的狗
四、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与妻书逍遥游(节选)论毅力(节选)
必修3
一、黄山记巩乃斯的马瓦尔凳湖(节选)
二、4 说数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6 寂静的春天这个世界的音乐
8足不出户知天下
何其芳 戴望舒
焦 桐
韩 东
胡宏伟
黄霑
钱钟书 莫 利
秦 牧
丰子恺
柯 灵
孙绍振
杜 牧
苏 轼
归有光
林觉民
梁启超
徐迟
周涛
亨利·梭罗
沈志远
叶永烈
雷切尔.卡森
刘易斯.托马斯比尔.盖茨
《庄子》
三、9 祝福
鲁迅项链
莫泊桑
11微型小说两篇
等待散场 刘心武
差别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斯 12 荷花淀
孙犁春之声
王蒙
四、14唐诗五首
山居秋瞑 王维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登高 杜甫
石头城 刘禹锡
锦瑟 李商隐 蜀道难
琵琶行(并序)
17宋词四首
雨霖铃 柳永
念奴桥.赤壁怀古 苏轼
声声慢 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8诗词三首
虞美人 李煜
书愤 陆游
扬州慢 姜夔
19元曲三首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南吕】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必修4
一、时评两篇
车队与红灯 徐勤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江南客 论“雅而不高”
呼唤生命教育
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拿来主义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米洛斯的维纳斯
三、李白
白居易 李景阳 张云飞
恩格斯
胡锦涛
鲁迅
吴功正 清冈卓行
宝玉挨打
曹雪芹阿Q正传(节选)
鲁迅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失街亭
罗贯中棋王(节选)
阿城
四、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劝学(节选)
过秦论
师说
晏子治东阿
谏太宗十思疏
必修5
一、钱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中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二、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心随飞翔
王光荣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冯春梅 刘程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访李政道博士
甘地被刺
三、雷雨(节选)
哈姆莱特(节选)
城南旧事(节选)
长亭送别
等待戈多(节选)
四、鸿门宴
陈情表
段太尉逸事状
游褒禅山记
郑伯克段于鄢
报任安书(节选)
鲁人版教材目录
第一册
《荀子》
贾谊
韩愈
刘向
魏征
王则柯
林其屏
沈杰
陈锡添
沈英甲
闵捷
曹禺
莎士比亚
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王实甫
萨缪尔·贝克特
司马迁
李密
柳宗元
王安石
《左传》
司马迁
劝学 《荀子》 第一册 2 师说 韩
愈
第一册 自读 谈读书 朱光潜 第一册 3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第一册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第一册 自读 悼念乔治·桑 雨果 第一册
告别沈从文 王佳斌 第一册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第一册 6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一册 自读 荷塘风起 颜元叔 第一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一册 8 荷花淀 孙 犁 第一册 9 赤壁之战 司马光 第一册
自读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第一册 活动资源 古人的名字 柳士镇 第一册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第一册
卜居 《楚辞选》 第一册
逆境论 弗兰西斯·培根 第一册
青春万岁(诗序)王蒙 第一册
给女儿的信 B·A·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册
第二册 赤壁赋 苏轼 第二册 2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第二册 3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二册 自读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二册 4 张衡传 范晔 第二册 5 论无性造人 托马斯 第二册 自读 短文两篇 沈致远 第二册 6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第二册 7 蒙娜丽莎的魅力 傅雷 第二册
自读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乔治·桑 第二册 8 套中人 契诃夫 第二册 9 鸿门宴 司马迁 第二册 自读 项链 莫泊桑 第二册
梦 卡夫卡 第二册
活动资源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 第二册
“值得一战” 唐纳德·亚当斯 第二册
文学经典的魅力不会消失 谢冕 第二册
用文学经典滋润下一代 钱理群 第二册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张汝伦 第二册
第三册 1 陈情表 李密 第三册 2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第三册 自读 项脊轩志 归有光 第三册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第三册 3 屈原列传 司马迁 第三册 4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第三册 5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第三册 自读 文天祥千秋祭 卞毓方 第三册 6古诗二首 氓 《诗经》 第三册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第三册 7 祝福 鲁迅 第三册 自读 窦娥冤 关汉卿 第三册 8 都江堰 余秋雨 第三册 9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三册
自读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第三册
第四册
1宋词二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第四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第四册 2 六国论 苏洵 第四册 3 阿房宫赋 杜牧 第四册
自读 金字塔感言 夏多布里昂 第四册 4 滕王阁序 王勃 第四册 5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第四册 6新诗二首 雨巷 戴望舒 第四册
错误
郑愁予
第四册
自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 第四册 7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第四册 8 雷雨 曹禺 第四册
自读 小狗包弟 巴金
第四册
边城 沈从文 第四册 9 报任安书 司马迁 第四册 10 富有的是精神 谢冕 第四册 自读 苏武传 班固 第四册
西西弗的神话 加缪 第四册
第五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第五册 2 离骚(节选)屈原 第五册 自读 哦,香雪 铁凝 第五册
远方 许达然 第五册 3 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五册 4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 第五册 自读 长亭送别 王实甫 第五册 中外诗歌四首 致橡树 舒婷 第五册
公园里 雅克·普雷韦尔 第五册
当你老了 叶芝 第五册
小花 普希金 第五册 5 逍遥游(节选)《庄子》 第五册 6唐诗三首 蜀道难 李白 第五册
登高 杜甫 第五册
锦瑟 李商隐 第五册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第五册 8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第五册 自读 华盛顿的选择 傅国涌 第五册
苏教版教材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相信未来 食指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河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杨子
我的四季 张洁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我的五样 毕淑敏
第二单元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劝学(节选)荀子
师说 韩愈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第三单元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老舍
我心归去 韩少功
乡土情结 柯灵
乡关何处
前方 曹文轩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感悟自然
赤壁赋 苏轼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 梭罗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
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亨利
生命之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
鸟啼 [英]劳伦斯
第二单元 和平的祈祷
遭遇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黑暗中的心迹 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
历史画外音
图片两组
第三单元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六国论 苏洵
阿房宫赋 杜牧
千古江山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永志不忘
落日 朱启平
必修二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天津日报》
第四单元 慢慢走,欣赏啊
一花一世界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亡人逸事 孙犁
永远新的旧故事
祝福 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
总借俊眼传出来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必修三
第一单元 祖国土
江山多娇
祖国山川颂 黄药眠
长江三峡 刘白羽
肖邦故园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颂歌的变奏
发现 闻—多
北方 艾青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祖国土 [苏联]阿赫玛托娃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烈士的抉择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五人墓碑记 张溥
底层的光芒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老王 杨绛
殉道者的歌
离骚(节选)屈原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俄]普希金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美]惠特曼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
审视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朴
认识和沟通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乔治·萨顿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陈炎
拿来与接纳 拿来主义 鲁迅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翁乃群
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仔细理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鸿门宴 司马迁
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庄子
必修三
非攻(节选)墨子
必修三
必修四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英名与事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德]恩格斯
我有一个梦想 [美]马丁·路德·金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文
第二单元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灵魂的对白
雷雨(节选)曹禺
美与丑的看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雨果 人性在复苏
辛德勒名单(节选)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诗从肺腑出
蜀道难 李白
登高 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锦瑟 李商隐
词别是一家
虞美人 李煜
蝶恋花 晏殊
雨霖铃 柳永
声声慢 李清照
文以气为主
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秋声赋 欧阳修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在演讲厅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奥林匹克精神 [法]顾拜旦
问答之间
作为偶像
白发的期盼(节选)
交锋时刻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梁思成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
必修五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探索与发现 《物种起源》绪论
[英]达尔文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杨焕明
奇异的自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斑纹
周晓枫
美丽的创造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俞孔坚
第二单元 此情可待成追忆
如泣如诉 陈情表
李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执子之手 长亭送别
王实甫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英]莎士比亚
旧日时光 旧日的时光
[英]罗伯特·彭斯
箭与歌
[美]朗费罗
别离
冯至
第三单元 直面人生
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渔父
《楚辞》
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苦难中的尊严 论厄运
[英]培根
直面困难(节选)
周国平
第四单元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心连广宇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必修五
伟大的情思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法]帕斯卡尔
5.北京市高中英语各区教材版本 篇五
一、教材版本
教材版本全称:
人教——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科——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北京出版社
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岳麓——岳麓书社出版社 中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教A和人教B的区别:基本没区别,A版解立体几何用几何法,B版用向量法。
二、教学进度
北京主城区选用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人教版教材分为必修1-6册和选修7-8册;北师大版教材分为十一个模块,必修1-5,其余为选修模块;特别注意的是选用北师大版教材模块6虽然为选修,但大多数学校会把其作为必修教材学习,有的学校甚至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将模块7和模块8列入教学计划。
不论是选用北师大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一般个学校的教学进度为一学年4本教材,即一学期2本教材,具体如下;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人教必修1和必修2;北师大版模块1和模块2,下学期学习人教版必修3和必修4;北师大版模块3和模块4。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学习必修5和必修6;北师大版模块5和模块6,下学期学习人教版选修7-8;北师大版模块7和模块8.高中三年级大部分学校进入总复习,而部分学校会将北师大版选修模块大体学习一遍,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注:有的学校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就进入了一轮复习,将人教选修7-8和北师大版模块7-8的内容插入复习阶段贯穿讲解。
三、相关考试
1、各区的模块考试(难度:易),部分重点院校同时会自主命题考察。
2、各校的月考(难度:中等,重点校难度高)
3、高三春季会考(难度:易)
4、每年一月份各区会有综合性的期末考试(难度:易)
5、每年的4月份各区会有一模考试(难度:中等)
6、每年的5月份各区会有二模考试(难度:中等)
6.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 篇六
2011年12月28日,经过三次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2012年秋季正式执行)。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正版文件。2012年7月,我看了省教科院组织的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读,对专家们细致入微的剖析,下面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修改更趋时代特征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三、课程目标的修订更加系统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修订,既降低了要求,又增加了新的目标要求。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并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四、“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更能易懂实用
1.课程内容修订的三种情况
“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例如,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
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课程内容。例如,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第三,调整了活动建议,整理、归并,删去了难以实施的活动建议,由修订前的58条活动建议减少到 24条,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制作简易地球仪”; “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
五、感受《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的变化
1.增加了教材内容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
上P11);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3);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10);等等。
2.精简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3);等等。
3.更新了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7)。
4.调整了教材内容
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5—27);等等。
5.校准了教材内容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七下P68—69)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优化了教材活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特别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7.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七下P73)、正文“文化与旅游”(七下P92)、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2)等。
六、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紧扣课程改革理念,紧密联系生活
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
2.要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80)、“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4—85)、“ “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3),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 等。
3.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教学中,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这将利于为国家乃
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例如,“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七下P4)、“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上P80—8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8)、“俄罗斯”(七下P85—89)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5.要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获得情况,而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推荐阅读:
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法及优势论文08-05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新旧教材对比10-21
2018年全国文综卷3地理答案与解析08-30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06-22
初中教材人教版全套07-22
女娲补天初中教材08-23
初中小说说教材稿09-06
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研究10-01
上海初中语文+数学教材目录07-17
初中音乐校本课程教材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