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2024-10-07

有效课堂实施方案(共8篇)

1.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篇一

为全面推进构建有效课堂,根据五年工作规划,特订XX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课堂教学品质和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制订构建有效课堂工作的五年计划,接受教育局对以教导主任为主要对象的部分骨干教师的首期培训。组织教师完成不少于20学时的有效课堂启动培训。全面启动以提高效率为主旨的“有效课堂新模式”创建活动,修订、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形成有效课堂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实施办法

1、安排教师首期培训,组织教师完成20学时的有效课堂启动培训。

2、全面启动以提高效率为主旨“有效课堂新模式”创建活动。

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

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交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

摒弃四个无效——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

课堂教学要富于激情,要把学习方法的引导作为重要的目标,引领学生科学地读书、思考、审题、解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每位教师每学年要在本校至少上一节有效课堂的展示课,并接受学校组织有效课堂的随机检查。

3、修订、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按《教育教学月工作量化评分方案》评价教师,并与津贴挂钩。

4、构建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

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档案。每期组织一次以教研组为主的有效课堂评价。

5、实施校长、主任推门听课制

校长和教导主任每期至少听课20节以上,深入了解教与学的实情,提高指导教学的针对性,每月详细点评一次。对发现低效或无效课,要找执教者整改,一周后重听随堂课。

6、建立有效课堂的动力机制

学校建“以学评教”的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倾听学生和家长意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每期组织1次以问卷和座谈为主要方式的“评教”活动。

2.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如何实施,语文课堂,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新课标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 紧扣单元目标, 体现阶段目标, 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 用好教材, 研究学生, 写好教案, 做到脑中有纲, 腹中有书, 目中有人, 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 避免了“天马行空, 架空分析”的现象, 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那么怎样改革教法呢?我认为, 改革教学方法, 必须抛弃旧的程式化模式, 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 要因人施教, 因文定法。我在讲读课中往往采用如下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1.“展示教学目标”。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2.“以纲就本查预习”。

要求学生三看 (看重点、看提示、看课后练习) , 一读 (读课文) , 一提问 (提问疑难点) , 从而使学生明确重点、难点, 熟悉课文, 找出疑难点, 明确了学习方向。

3.“自主探究质疑”。

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书自学教材后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有困难的提出疑问供小组讨论。

4.“共同讨论谈看法”。

要求学生就在自学中的疑问展开全班讨论, 各抒己见, 共同解决, 如有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请老师帮忙。

5.“教师点拨、引导”。

班上大部分同学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要给予点拨、引导、解决。因为有前面学生预习、自主合作、探究做铺垫, 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精讲发挥主导作用, 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

6.“科学训练、落实基点”。

训练, 首先要求有层次性。其次,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其三, 训练方式要多样化, 将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训练有机结合, 让学生练的省时、省力, 收效大。

当然, 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 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 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 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 而对于学习语文,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 也有了疑难点, 这样在老师讲课时, 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听, 带着问题听, 这样既加深了印象, 又增强了记忆。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 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举两得。

四、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 任课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体, 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 使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学生交流分成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应多用后两种以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教学则是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有机结合。合作探究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 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 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 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 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探究, 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 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需注重营造互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参与, 勇于表达。营造民主氛围, 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 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提供环境, 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 实现目标。

五、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 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 教师在教学中, 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 通过创设视听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充分体验成功, 感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 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 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 他们兴高采烈, 心里像喝了蜜一样, 反之, 他们兴致索然。成功, 像一支兴奋剂, 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 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 我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 取得进步时, 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 优秀作品 (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 ,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 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 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 篇三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用好课吸引学生,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如:课堂教学的精彩导入;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实施精密的分层教学。

二、对学生严格要求,有良好的课堂纪律

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否则,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课堂上要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保证。教师一方面要跟学生讲明课堂倾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学会倾听。

四、课堂上要关注每位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切不可高高在上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看学生是否在听课?教师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

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方法入手,是赢得学生心灵的最大秘诀。课堂是属于教师主导的课堂,不要一味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应首先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欢迎吗?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六、注重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及时适度的反馈,将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如最常见的反馈手段表扬与批评。

七、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知识

我们整堂课是围绕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会学,我们最好在每节课进行十分钟左右的目标测试。当堂目标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

八、注重为人师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自然的教态、准确生动的表达、灵活敏捷的反应,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九、师生的情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

十、重视对课堂管理的反思和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内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进行教学设计、善于把握教学内容,还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课后的管理。

4.有效课堂活动方案 篇四

一、组织管理

1. 学校成立“有效课堂”主题研讨活动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严格管理。

组长:张建华 副组长:宋建祥 张志明

组员:吴粮钢 史雷春 陈 亮 王金根 吴春良 陆 勇 陶兴荣

2. 教务处主要负责计划方案的制定,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安排,调研课、示范课、研讨课的安排,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及各类竞赛及考试研究。教科室主要负责课题研究,课堂观察,讲座沙龙,征文及推荐工作。

二、研究目标

1. 通过“有效课堂”的系列研究,探寻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规律。

2. 通过引导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 通过“有效课堂”的探索,营造有特色的教研文化。

、具体工作

1、强化备课组制度,提高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组是实施教学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是保证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学校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校规定:

备课组活动必须做到“四定”;

(1)定时间:每周活动一次,如有特殊情况,由备课组长临时召集。

(2)定主讲:每次活动,均由一名教师担任主讲,其他成员应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定内容:每次活动,必须对上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下一周教学的内容、教学进度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要求做到基本统一;每逢测验、考试时,还要对试卷的出题要求进行讨论,对测验、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

(4)定地点:每次活动的地点要基本固定。

备课组的教学要求要做到“五统一”;

(1)教学进度统一;(2)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的深度、广度基本统一;(4)作业布置的内容基本统一;(5)测验、考试统一。

2、认真组织各类课堂调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调研课: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有序地在各年级中开展课堂调研活动。高三年级在九月份完成,高

一、高二年级争取在十一月底前完成。

(2)示范课:总结、推广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组织各级各类学科、学术带头人、aa级和a级优质课教师、百节好课教师、示范课教师、教研组长等开示范课,让骨干教师有展示的机会,让青年教师有观摩学习的机会,示范课开设时间一般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

(3)课堂观察研讨课

各教研组推荐1~2名教师为代表,作为本教研组本学期的课堂观察研讨课开设者。

各组名额:语文、数学、英语每组推荐2名,其余各组每组推荐1名。课堂观察研讨课教师开课时,请电教室人员帮助全程录像,然后,请有关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观看录像并研讨。

(4)对外展示课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兄弟学校建立教学互动交流活动。主动展示我校的课堂教学,请专家及同行把脉、指点。

(5)徒弟教师汇报课

参加对象:作为徒弟的青年教师。

上课时间:初定第十二周评比形式:由开设汇报课的青年教师届时到教务处申报汇报课课题,教务处

牵头组成考核小组。考核优秀者学校将发获奖证书予以鼓励。

(6)继续开展人人参与的开课、听课、评课工作

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开设一堂公开课(包括示范课、课堂观察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对外展示课,但不包括调研课),教研组长要组织做好评课研讨工作。

3、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成长的高效性。

(1)继续实行新教师的导师制,为有关新教师配好业务指导教师。

(2)期中对上岗三年以内新教师进行备课本检查、展览、评比,从而达到促进提高的作用。

(3)徒弟教师汇报课

(4)继续做好青年教师把握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本学期,将继续举办部分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青年教师解题能力竞赛,时间十二月中下旬。具体安排届时另行通知。

4、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提升校本教学的实效性。

本学期,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参加第二届市优秀校本课程的评比工作。

重点建设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高

一、高二物理备课组具体负责,由教研组长带领物理教研组完成申报的文字材料工作。其它校本课堂同时开设并做好补充修正。

5、加强对各级各类考试的研究和分析,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1)各教研组、备课组把好各种校内考试的命题关

①要坚持科学命题

②要坚持任课教师自行命题

③每次测试后、备课组、每个任课教师要坚持做好成绩统计及数据分析工作,找出成功与不足,制定有效教学措施。

(2)加强对高考的研究

①认真研究高考方案及本省和各地的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加强对考试说明的学习研读,对照高考试题进行比较,筛选出对学生有用的资料。

②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学科、高三各学科备课组认真做好复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周,让师生明确每一步复习的计划、目标和任务,加强训练的针对性。

6、做好竞赛组织辅导工作,力求第二课堂的高效性。

有关教研组、备课组,特别是高二年级的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本学年有奥赛任务,应当及早做好参赛选手的选拔和辅导,高一年级也应及早做好准备,文科类的竞赛进来也越来越多,如省高中生

作文大赛、创新作文大赛、英语能力竞赛等等,有关教研组、备课组都要积极做好学生参赛的组织和辅导工作。

7.及时总结反馈,延伸有效教学的生命力。

5.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篇五

实施方案

崔云希望学校

2011年4月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

实施方案

崔云希望学校《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董立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崔云希望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它是由原来的大境沟中学和小学在2003合并组成。刚刚走过8年的历史。现有教职工46人,在校学生近200人。是浑江区红土崖镇的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在25—47岁之间,他们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对工作充满激情;这里的学生来源乡镇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进行了区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体验式学习的尝试与研究”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考成绩不断进步,各教研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都选择一个相应的子课题展开了各学科课堂模式试验研究。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落实有效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不能 1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厌学以及学困生,学科不及格的学生增多。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关心、牵挂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关注学习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在此背景下,我校全体师生愿意进一步探索“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以构建高效课堂的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堂细节,以快乐为根本。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高效课堂。为全区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出表率并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有关素质教育的意义、核心、目标在理论上已十分清晰。新课程教材的试行就是贯彻和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得力举措。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想充分完成课程标准要求虽有理论指导却缺乏具体性,尤其在落实有效教学,达成“三维目标”的实现上更是困难重重。进行“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使教学方式更为有效化。

(二)实践价值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 2

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解决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4.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问题是各年级各个学科如何解决有效教学的“六个问题”,构建高效课堂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理论目标

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经过研究,各学科都能找寻出适于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形成有说服力和效果的经验,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内容要求。

(二)实践目标

通过对“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的研究”的实施,以及制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探讨学习的规律及内在机制,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 3

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建立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符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有效教学突出解决的“六个问题”进行,即:

1.教学氛围创设如何让学生身心愉悦。2.教学目标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

3.教学重点、基础知识怎样在教学细节中落实。4.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自主发展。

5.教学流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有效教学如何在动态中生成。

我们将以上六个问题作为课题的抓手和着力点、突破口,力求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有创新和突破。每学期学校都有围绕课题而进行的子课题研究活动,全体教师都根据学校的主课题,积极参加活动,分解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有效教学六个问题的解决,去构建高效课堂。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要在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和实践,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来不断地进行总结。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鉴于前人已有此类模式成功的经验,我们主要采取先继承再生成的方法开展课题的研究。

1.先继承。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要求,我校将用四个月时间进行高效课堂的“临帖”,因为没有“临帖”,就不会有“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

2.再生成。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前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堂。最终打造出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全校学生,针对我校师生的现状及特点,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查阅相关资料,考察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结合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2.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4.组织动员全体教师明确目标任务,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之中。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继承阶段(2011年8 5

月----2012年12月)

1.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3.定期请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生成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2月)

在继承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7月)

1.汇集各教研组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人员及成员

组 长:刘祥国 常务组长:宁玺德 执 笔 人: 董立祚

成 员:董立祚 邢茂利 孟艳英 于 静

郭亮村 李瑛璠

七、实施机构及成员

教导处→各年级各备课组长→课题组成员

八、成果形式

6.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篇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第一章有效课堂教学深层解读

章节导入

老师,请把课堂还给学生

看海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路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时时被提起,几乎每一本与教学有关的书上都能找到这句话。九九年毕业的我,或者领悟能力太差,或者教学技巧不足,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魅力。

从学生到教师,一路走来,我绝对是个勤奋、负责的人。所教的学科、所带的班整体来讲还算不错。可是我知道,那是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时间的结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可我自己心里知道,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表现并不成正比,问题出在哪里呢?

认真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完全把自己当作了保姆,高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却一直做着越姐代危的“傻事”!

其他暂且不论,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

我想,许多年轻的老师一定和我代样犯过同样的错误: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文章学生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累得嗓子都哑了,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你所讲的仅仅是你所理解的,孩子们未必理解。你所强调的,仅仅是你看重的,未必能被孩子们接受。于是,你会发现,尽管一

个知识点你强调了好多遍,可考试时,孩子们仍然会出错。因为,你没有把叼门放在眼里!

为了图省事,以前课堂上我总爱叫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回答问题。结果,他们的确掌握得不错,可班上大多数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但是,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知道了,这节课他才是主人公,他应该有能力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课堂上,我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具体的读书、思考、见解的提出,都教给了孩子们。绝大多数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了.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美妙文字的吸引力。经过一番“改革”,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参与意识强了。对于别开生面、掌声不断的语文课,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时我而言,语文课也上得轻松了。真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西方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阐述,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梳理,整合、集其大成,以飨各类老师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人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X100%;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有效教学与教学最优化可以划等号。教学最优化的控制项目一般包括教育的时间量(t)、教学的信息量(U)、学习的负担量(C)、教学的成本(S)、学习的成绩(w)o如以E表示教学最优化程序,则有:E=f(w, s, c, u, t)。它表明最优化教学应是这五个量的函数,应以时间最短、教学信息量最多、负担最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来达到教学最优。

美国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人梦,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应当说两种课堂教学都不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但如果非要从中比个高低,哪个更接近有效教学标准呢?通过以上对有效教学的阐释,结果不言自明。

究其本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的意向。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专栏1:有效教学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肖)II《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12条基本原理

有效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科学属性的特质决定了它有可供遵循的原理。这些原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人深人领会,也只有付诸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述12条有效课堂教学原理,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教材的组织与结构、激发学习动机、表彰与强化良t行为、教的技巧等。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学习的迁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所学与所用能结合起来。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定加快,印象更加深刻。标题醒目、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及时小结或提问都有将有

助于学得好而记得牢。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

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现有程度,在教学中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

教师应熟悉并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所想。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佳。在教师一方,应表现充分的热情。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

备课本是教师份内的工作,但如能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与,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尽量多地吸收学生的意见,重述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发言或演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教材难度分层次掌握,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时刻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致于因为学不会而丧失信心。对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而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任务尽可能安排成台阶型,让学生分步去征服。目标设置不要太低,如果可一缴而成,毫无挑战,则学生兴致索然。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

及时给学生反馈,让其对自己有正确评价。这样学生可从容做出自己学习的安排,不致掉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辅导或补课。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正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运用。被表彰意味着被肯定,那么所学的东西就有价值,就值得记牢和应用。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

及时表彰意味着及时强化,这样才能在好行为与好结果之间建立明确的神经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深刻。奖励和表彰应做得准确、恰到好处。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

有效教学以学生学了多少为衡量标准,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明白学生是否学会所教的,是否达到目标期望值;教师应熟练地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及时评估学习的效果。提倡现场教学,以目标为导向。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教学中多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探究行为。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改变行为。如果学生处于不明不白或似懂非懂境地,所获一定有限。所以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应该是“学到什么”而非“教了什么”。教与学双方都应是主动的。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

实践往往被认为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其实远远不止于此。实践对知识的领悟、对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做中学”实有至理在焉,也是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一种策略。

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通常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来替代“好教师”“好教学”。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重视课堂里的师生“互动关系”,并把“师生互动”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来考察。而教师行为的有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

(一)五种关键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在进行课堂评估和标准化测验中我们发现,这五种教师行为与希望学生达到的理想目标密切相关,它们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要点明确;(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步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

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有效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在课堂上能够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一是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所有教师都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如果教师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准备上,那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来课堂上“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核心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人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人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内容的时间不同。它是指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内容,但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并没有真正投人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

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学生们跑下座位、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人学习。学生们的不投人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活动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纠正这种隐性类型的不投入非常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发学生投人学习活动。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人率相关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

水平:(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2)中等成功率:学生部分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3)低成功率:学生基本上不理解任务。

研究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投人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而且,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以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调查结果暗示人们:学生应该把60%-70%的时间花在那些他们能够胜任的任务上,对所教材料他们几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尔犯错。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促成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动机,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高阶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种高成功率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教师这个学习阶段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目标特别关键。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效能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五种辅助行为

为了描绘出有效性教学的图景,需要另外五个有效性教学的普通特征,称为催化性行为或者辅助性附加行为。尽管人们已就辅助行为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一方面辅助行为并不像前述的关键行为那样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如何运用这些行为尚处于探索之中,它们不像关键行为那样与学生的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辅助行为应该在关键行为有效 的背景下采用,把它作为催化剂,而不是代替关键行为,包括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组织、提问、探询和教师的影响。

1.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

这种行为是指教师通过认可、调整、应用、对比和总结学生的反应,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这些行为的使用可以辅助促进五种关键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认可:通过重复学生所表达的名词和逻辑联系来利用他们的观念—提高教学清晰度。

调整:通过改述或用自己或者其他学生的话来定义学生的观念—产生教学多样性。

应用:利用学生的观念来教授推论或者导出问题逻辑分析中的下一步骤—增加成功率。

对比:将一个学生的观念与其早先表达的观念进行比较,理出其间的关系—鼓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总结:将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所说的作为摘要重述,或着作为对已教概念的回顾—加强任务定向。

最后,对学生观念的利用已经扩大于归因、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通过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观念、体会和思维模式来重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并不仅仅是要求学习者对课本知识作出反应,而是要通过精加工、联想以及用学习者自己特有的思维来评价它,从而使它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在这种行为中,鼓励学习者加工,鼓励学习者交流学习的过程,这样就会形成自己对内容的定义和理解。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没有很大的相关

性,但是可以观察到的是,它对学生投人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因而,它成为一种常用的达到关键行为的催化剂。让我们 来看看一个简单的利用学生的观念促进其投人的教学对话。

教师:小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等式是什么? il、明:c2 =a2 +62。

通常在这个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很好!”然后就继续问

下一个问题。但是,这位教师继续说。

教师:我们来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是一个三角形,现在让我们来按照小明说的做。他说高的平方(我们称为a),加上底的平方(我们称之为b),应该等于抖边的平方(我们称之为c)o 小刚,你愿意上来用小明刚才给我们的公式,向大家说明你是怎

么得到c的长度的吗?

小刚:好的。如果a等于3, b等于4,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它们的平方相加,然后得出平方根,这就是ca 教师:我们把3平方,把4平方,再把它们相加,算出平方

根,结果等于,_5,这就是料边的长度。

在这个对话中运用了哪种利用学生观念的方法呢?第一,通

过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应用了小明的回答,将它带

人了下一步骤—推导证明。第二,通过口头重复小明所说的,教师向全班认可了小明参与的价值。第三,通过让其他同学证明

小明回答的正确性,对概念进行了总结。所有这些的完成都来自

于小明的一个简单的回答“c2 =a2 +b2"o 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技巧和精心计

划。教师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以便能抓住将学生的观念结合于课

堂教学的机会。研究表明,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特别是在自

然的课堂对话中出现的)比之简单地用“很好”来表扬学生,对

学生的投人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一。那些用来认可和表扬学生的标准语句(如“正确”“好的”“对的”)已经被使用得过多了,以致于不能表达教师所期望的对学生的奖励,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甚微。

2.组织

教师为安排后继行为或总结先前行为所做的评论称为组织。组织在教学行动发生之前和之后都很重要。使用先前活动或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保持。使用对教学活动或问题的总结,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使之与其他内容发生适当的联系。这两种组织方法都与学生的成就相关,是达成关键行为的有效的催化剂。

前、后两种组织如下: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国际或世界危机发生之前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动荡时期所共有的东西。

教师(上课结尾):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和政治一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国把在经济发展和领土安全中的利益看得比战争所耗费的人口和资源还要重要 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如战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

上例呈现了一些可用于组织的方法。一种是指出内容所要发生的变化。清楚地指示提醒学生即将要发生变化,没有这种指示,学生就可能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搞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上例的“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帮助学生做好调整,提供了一个使新内容更具意义的背景。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后继活动的先行组织者。

另一种组织的类型是运用强调。上例中,.教师使用了“特别是要重点研究„„”,他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的结论中所包含的知识和理解。此类“这是重要的”“以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一点上来”“记住这一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口头标记(verbal makers)o它们往往是强调最重要的内容。

除了口头标记和先行组织者,效能型教师可以将课堂组织成一个活动结构(activity structure)。活动结构是一系列具有不同认知复杂程度的相关任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学习者控制的。活动结构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建立,如合作的、竞争的、独立的,以对学习者提出不同要求,使上课具有节奏和推动力。对效能型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使他们从对事实的简单回忆发展到形成需要推理、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行为的更高的反应水平。在上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内容去思索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使得教师最后的提问更具意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教师期望学生超出所讨论的概念,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

3.提问

提问是另一个重要的帮助行为。对教师提问的研究是教学领域的永恒主题之一。有效性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类:内容性提问与程序性提问,这两类提问各有其作用。

内容性提问。内容性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直接运用所教的内容作出回答。此类提问的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回忆和理解具体的材料,正确答案教师是事先知道的。研究者们对内容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直接的,即提问不需解释或选择;低要求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准备好的事实,不需要归纳和参考资料;收敛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得到同一个答案;封闭的,即提问不需要普遍联系或旁征博引;事实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已被充分接受的具体知识。此类问题如:列举月球大气中的化学成分、计算机CPU的功能、48除以6,再减5是多少?

程序性提问。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内容性的,问题被提出来是有不同的目的的,是为了促成不同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指导、激发(如好奇)、鼓励(如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都是教学实践的目的,这些都应该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内容就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同样,研究者们也对程序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间接的,即提问有各种可能的解释和选择意义;高要求的,即提问需要比简单的事实回忆复杂得多的认知过程;发散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可以得到不同的最终答案;开放的,即不期望出现单一答案,甚至是不可能有单一答案;观念的,即提问需要概括、总结和参考资料。这类问题如: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大气的了解,要在月球上存活一年需要什么装备?分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除与减的相似功能,并对它们作出比较。

教师的程序性提问并不像内容性提问那样与学生成就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启动较困难,见效也是长期的。但是,这种高要求的提问常常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因为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决策,这些认知过程是成人生活中最需要的。

4.探询

探询指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或其他同学的答案。教师可以采用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用引导性的问题,或者用其他一些可以转化、提升学生回答的指导语,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探询常常用于将

讨论提升到更高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和问题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性提问开始教学,然后通过引发学生的清晰回答、索求新信息,或转变回答,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使概念化、精练化,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能使“引发一索求一转变(如果有必要)”循环切实施行,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下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引发一索求一转化”循环过程:

教师:小明,什么是科学实验?

小明:就是检验某种东西。

教师:那么,什么是检验呢?

小明:就是相信并且想知道它是否真的是正确的。

教师:它的意思是„„?

小刚:它的意思是作出一个预测。

教师:“预测”的同义词是什么?

小琴:假设。先作出一个假设,然后进入实验室检验它是否正确。

教师:好的。所以一个科学家作出一个预测或假设,接下来做实验来检验它是否能被证明是正确的。然后呢?

小田:就结束了。

教师:(等待了10秒钟)实验室跟现实世界一样吗?

小丁:科学家会尽力使它像现实世界,但它太小了,像我们书上画的绿房子。

教师:所以,如果要利用实验的结果的话,科学家就必须对它们做什么处理?(没有人回答,因此教师继续)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事物,我们会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也会发生吗?

小明:你的意思是如果它在特殊情境中是正确的,那么它在更普遍的情境中也是正确的吗?

小玲:这就是作出了概括。

教师:好的,我们知道了科学调查通常是以概括结尾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项科学调查需要哪三样东西? 全班:一个预测、一项实验和一个概括。

教师:很好,同学们。

你能找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的索求、引发和转化行为吗?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假设、实验和概括的定义,只是偶尔用“好的”或“对的”之类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让他们自己得出概念的定义。教师的作用只限于引发学生的解释(“它的意思是„„?”),索求更多的信息(“它的近义词是什么?”)以及引导转化(“实验室与现实世界一样吗?”)。

引发、索求和转化的目的是促进探究,或者对教学内容的独立探索。通常,探究教学中所学材料的巩固率要高于常规的讲授方法。但是,短期内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J.教师的情绪

学生是教师行为所隐含的情绪的感受者,受此感染,他们往往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通过面对面的表达、语言感染、体姿和行为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师,比那些没有这些行为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这些行为所提供的信号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对课堂的投人。不管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这些行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中,热情是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热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力量、投人度、兴奋性和兴趣。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最常用的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教师的生气勃勃。研究表明,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相关,对促进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也有重要的作用。

7.创设课堂情趣,实施有效教学 篇七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情趣,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体现关心人, 尊重人, 发展人的理念。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 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 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关注。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形成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弊端。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 有效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同, 并作为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和个人专业发展的追求。如何实现数学学科的有效教学? 笔者认为, 创设数学课堂情趣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数学课堂情趣的意义

课堂情趣即指一堂课的思维情境及趣味因素之和, 适时适度地创设课堂情趣, 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 妙趣横生, 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科枯燥乏味的特点,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数学课堂情趣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有法 , 但无定法。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 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 数学课堂情趣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 准确理解编者意图, 弄清所教内容在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用好教材, 切不可盲目添加一些所谓“生活数学”乃至笑料。一句话, 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教学目标保持相对一致。

2.适度性原则 。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起到唤醒学习需要的作用。教育学认为, 当个体 (学生) 需要未得到满足时, 就处于唤醒状态, 此时, 学习者是清醒的、警觉的, 其神经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对于即将出现的刺激有一种加工准备倾向, 对保证心智活动的效率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 适度唤醒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 因此, 创设课堂情趣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不是愈热闹愈好。

3.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 课堂情趣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无论教师的语言, 还是提问的设计, 都要富有启发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是课堂情趣的最高境界。

4.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语言表达和动作演示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课堂情趣的创设中要做到语言准确, 演示规范。比如一年级教学“10时, 说成10这个数字的形象是1棒打下一个桃子, 且不谈比喻如何, 只说教师把“10”说成数字就是一个科学性错误, 因为阿拉伯数字是 (0—9) , 10是由1和0组成的两位数, 10只能说成数, 而不能说成数字。所以, 教师的语言要严密, 演示要规范切忌只重情趣而忽视科学性。

三、创设数学课堂情趣的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读、讲、练、看、问等形式, 而灵活选择或组合某种形式的教学, 并在其过程中恰当地激发情感、培养兴趣, 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所以“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笔者认为创设情趣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设疑法。 疑能引思 , 思能生趣。实践证明 , 教师在课堂上设疑激思, 创设情境,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我要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 并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度数 (得数保留整数) 。上课开始了, 我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只要你能报出所准备的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度数, 我就能猜出第三内角的度数。”有的学生用小手遮住自己准备的三角形, 生怕我看到上面写的度数。而我都猜对了。这时学生热情高涨,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的秘密, 就在学生急待解疑下进行教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深刻, 记得牢靠, 甚至终身不忘。

2.悬念法。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 , 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人一时丢不开放不下。正如人们在看电视连续剧时, 当看到某一故事高潮想看出结果时, 而这一节却结束了, 观众心理的悬念久久不能消失, 而课堂教学就在学生产生悬念时进行新知传授和探讨, 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记忆深刻。悬念的设置一要适时, 有时设置于新课的引入, 有时设置于新课的结尾,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材内容而定;二要适度, 悬念不能过“悬”, 过“悬”会伤害学生自尊心, 不“悬”又吊不起“胃口”。

3.趣题法。 数学课离不开例题和习题 , 如何使学生见题眼开, 养思乐解, 一直是数学教师追求的一门艺术。所谓趣题法就是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表达一个枯燥的数学内容, 犹如一剂很苦的中药放些甘草, 使甜味运载苦药, 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选择趣题的方法有多种, 如充分利用教材上“想一想”、“做一做”、“章头图”章前引例, 还可以由师生搜集生活中的数据自编趣题, 如:高年级某班学生在野炊中, 一人一个饭碗, 二人一个汤碗, 三人一个肉碗, 共用88个碗, 这个班共有多少学生让趣题贴近生活,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故事法。数学来源于生活 , 生活离不开故事。尤其是一些脍 炙人口的 经典故事 , 能使学生 终身不忘 , 如讲“数的 整除”时, 可介绍“韩信点兵”的故事, 在讲近似数时, 可引用华罗庚教授关于用0.84元每斤酒和一个 饼的故事 , 故事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尤其是在一堂课的开始或在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减弱时, 用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 对实施有效教学大有裨益。

5.动画法。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 把所教内容制成课件, 集声音、图像、动作于一体的动画片使学生耳听题意, 眼看图像, 脑思数量, 调动多种器官一起接受教学信息, 学得兴趣盎然, 学得轻松, 记忆深刻。

8.实施合作学习追寻有效课堂 篇八

指导下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合作学习“遍地开花”之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一些误区。作为课改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训练合作技能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一些合作的基本技能是合作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1、听的技能

合作学习时时,经常发现学生不会“听”——不能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缺乏对他人发言的理会。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样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参与学习。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在听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说的技能

合作学习时时,经常发现学生不会“说”——讨论发言无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能让其他同学听明白自己的发言,只顾自己讲。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敢说,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教师应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先发表自己的观点?”,“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谁还想再补充?”等。

3、交流的技能

小组合作时,经常发现学生不会“交流”——不会对别人的见解进行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更不会把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进行综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与别人合作时,学会交流是很重要的,交流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服从小组内的合理分工,不要凭自己的意愿参与。

二、教给合作方法

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为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教与一些方法,制定一些规则,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学会在小组中学习,如,在小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讨论时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名组织者,由其给每名组员分配任务,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汇报时,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引导小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发现差异,思维的碰撞,深刻认识问题。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想、敢做、敢说。

三、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什么时候运用合作最恰当,哪个教学环节用合作方式最合适,在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0分钟,时间一长学生

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反之,如果学生在20分钟内还不能完成合作任务,则可能教师让学生合作的内容有问题,难度太大或要求不明确。教师要把握合作的时间,让合作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重视合作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因此,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再次合作的欲望。

上一篇:正能量的早安心语下一篇:水电安装施工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