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2024-09-20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0篇)

1.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一

苍岭镇中心小学2008年秋季学期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把整个地球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人类展现了跨国界、跨社会、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知识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世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计算机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正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并直接影响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

在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关怀下,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为开展好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在上学期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制定我校2008年秋季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管好设备,用好设备,使设备发挥最大效益。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认知水平提高服务,通过管好设备、用好设备进一步增强教师积极有效使用设备的意识、运用设备的能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二、工作思路

以抓管理、促效益、提质量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各校认真开展好基于现有设备的管理和研究,在管好设备的基 础上用好设备,让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最大效益,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三、现状分析

全镇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共有三种模式:模式一,光盘播放室(点),每个校点均有至少两台34吋TCL彩色电视机、两台TCLDVD播放机,一套教学光盘;模式二,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点),每个完小有一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包括一台29吋或34吋彩色电视机(长虹或TCL)、一台卫星数字接收机、一套P4系列电脑(清华同方或联想,包括7台内置刻录机、一台外置刻录机),一台喷墨打印机(惠普或联想)或针式打印机(云甸除外);模式三,中心完小建有20座计算机网络教室一间(包括20台学生机,一台教师机及相关软硬件设备),多媒体投影教室一个(电脑一台,投影机一台、实物投影机一台,音响一套)。

三种模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支持。

四、工作措施及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按“一把手”工作要求,由校长担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以教导处、教科处、总务处为主,具体负责抓好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管理及使用工作,管出效益、用出效益。各学校也要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认真履职,使现有设备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各完小领导小组名单及职责要与工作计划一起于第二周内上报中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室。

2、管理好现有设备。开学初,各校应对所有设备进行认真清理,进一步完善档案,检查登记上帐工作,并对设备进行运行、调试,对故障进行排除,不能立即排除的马上报修(做好维修记录),以确保设备运行正常,为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在第二周内,各校设备必须正常运转起来,切实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1)检查学校计算机、电视机、DVD机、接收机等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做好机器的除尘、防尘工作。检查室内电源、线路、插座、门窗等是否正常,出现异常立即排除。检查卫星天线及避雷装置是否正常。无法排除的问题及时上报信息技术室。

(2)检查计算机内有无病毒,有无安装游戏,如有,立即清除或卸载(学校计算机不允许安装游戏或用于玩游戏)。认真检查接收软件是否已安装或是否正常,如有没安装或不正常,应立即报现代教育技术室解决。

(3)按照市教育局装备站要求继续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登记,认真执行责任追究制。

3、按照市教育局楚教字[2004]41号《楚雄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范(试行)》文件、楚教字[2004]12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以及中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室《关于加强“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管理工作的通知》(2004年10月20日)、《关于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光盘播放室”设备及材料规范管理的通知》(2005年3月20日)及“学校远程教育室管理考核量化办法”(2006年9月15日)要求认真做好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措施,真正体现管好设备、用好设备。

4、中心完小要利用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认真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制定好计划,按课程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好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计划地组织好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做好记录),每学期对office软件的培训时间每周不少于1个小时(其余完小每学期培训计算机应用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培训要有质量,有记录;计算机教室要对全体教师开放,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尽量节约用电;合理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室上好课,不断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上好课,各完小利用计算机课件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人均一节(45岁以上教师除外),苍岭完小教师每学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人均达到课时总量的20%,有记录可查。学期结束前,每位教师上交一份学习(观看)或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心得体会文章到完小。

5、各校卫星教学收视点要按要求做好卫星节目的接收工作,分年级、分科目做好接收资源目录一式两份,一份在办公室进行公示,一份保存,并通知完小校长及教师,组织师生及时收看、使用,做好收看、使用记录。有刻录设备的学校按要求每学年完成40碟光碟的刻录任务(每学期20碟,其中用于教学的15碟,用于农村科普的5碟),学期末上交三碟到现代教育技术室(1碟农科类的,2碟教学类的)。认真爱护好刻录设备,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用好设备,不断提高刻录质量。各卫星教学收视点必须一如既往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继续对上学期培训的3名教师进行再培训,人员如有变动,立即补齐并培训,使之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

6、各光盘播放点一如既往做好光盘播放室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认真安排好观看时间表并张贴,对下发光盘认真合理使用,做好使用记录。完小校长必须每周利用不超过1小时的时间组织教师观看,看后组织讨论,教师充分发言,学校做好记录并适当留下观看图片资料。

7、各校应在第二周内制定好本校“现代教育技术(或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教学收视点、光盘播放点)工作计划”上交现代教育技术室,统筹安排好本学期工作,不断创新,使工作迈上新台阶。学期末,认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交现代教育技术室。

8、各完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内课程资源库,认真整理、收集从“天网”上下载的优质课件,积累后,适量刻成光盘保存。培训教师进行课件的收集、制作,提倡教师进行简单课件的制作。每个完小每学期上交至少一个自己制作的课件到教导处,苍岭完小不少于5个。

9、做好卫生、防尘、防潮工作及安全防盗工作,做好日常电源管理。在不同的时期,都要做好设备的防盗工作,每周末值周教师必须有一人到电脑室值夜班。

10、做好痕迹材料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做好相关记录,记录材料分类、规范存放,分学年认真整理、归类、装订保存。

苍岭镇中心小学 2008年9月8日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二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从技术层面考察, 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1. 快捷性。

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网络能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 使地球在网络的联结下变成了“地球村”, 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同一信息。网终教育的快捷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 不仅为学习者和研究人员节约了时间, 而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2. 丰富性。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能通过老师、课本、借阅或购买图书、实验室实验等几种途径获取信息, 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网络教育的兴起, 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有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 有用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 有供进行学习评价的试题库反馈系统等。还可以将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形式和过程, 用仿真化, 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 图文并茂地、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习者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 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使难懂深奥的原理、定理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

3. 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 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4. 开放性。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 使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者不再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甚至生理缺限的影响, 只要具有操作信息技术技能的人, 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 特别是在互联网上, 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研讨, 交流和对话, 有疑难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辅导。在网上, 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调阅有关教材, 又可以自由调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信息良莠不齐。

信息化社会, 每个人都有参与教育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权利, 致使教育信息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各种陈旧、有害、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 这对一些好奇性强、鉴别难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

2. 教育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与信息内容陈旧性反差极大。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 知识更新迅速, 但在互联网上和一些媒体上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陈旧过时无用的甚至已经成为垃圾的信息仍然存在着, 这与教育信息快捷与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是背道而弛的, 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优势的发展和信息的质量。

3. 一些老师和学生缺乏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4. 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资金不足。

我国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 但仍然不足。而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价格极为昂贵, 而且升级和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 要购置信息技术的各种装备确实是难以办到的, 这是制约我国学校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一大瓶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 需要强调的是, 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仍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 而且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 始终起主导作用”。

因此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信息时代, 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更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完成。因此, 只有当教师能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1.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行为, 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 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 从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 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 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习的教学观,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建立新的学生观, 教学观和教师观。

2. 提高信息素养, 增强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 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增强信息的应用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全新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优质信息资源;能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编制课件, 并能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具有高效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要具有自行研制、开发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的资源。只有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努力, 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师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 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的形式可根据我国教育和教师实际情况要灵活多样。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这既能解决教师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更多时间集中学习的矛盾, 又能为学校节约一部分培训资金。

然而, 培训目标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的, 而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尤其是西部地区老师的信息素养更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使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真正掌握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为数不多。面临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 迅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其次,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培训教师的主要渠道, 是实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不能掉以轻习, 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 把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好, 使教师能尽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和教学, 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 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发展, 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为加快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 使教育能更好发挥基础性, 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信息素养, 使我国的教育更快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科学出版社, 1996

3.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三

一、知识与信息在信息时代的价值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4.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篇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的意义通常是狭隘的,指的是校内教育,而且是阶段性的,而教育对象也往往仅限于青少年。教师通过课堂、实验室等特定的教学环境,运用语言、姿势、表情、文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 ,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1.2 课程观念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汇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地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1.3 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型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评价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及格率、优秀率、上线率百分比的高低。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定位就是脑筋灵活、记忆力好、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善于应付考试,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得高分。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观念往往造成传统教育的畸形产物―――大量高分低能儿的存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2 现代信息革命引起的教材变革

与教育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使信息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的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

5.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论文 篇五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使教育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急需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从技术层面考察,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1.快捷性。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网络能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使地球在网络的联结下变成了“地球村”,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同一信息。网终教育的快捷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不仅为学习者和研究人员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2.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课本、借阅或购买图书、实验室实验等几种途径获取信息,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的兴起,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有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有用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有供进行学习评价的试题库反馈系统等。还可以将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习者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使难懂深奥的原理、定理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

3.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4.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者不再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甚至生理缺限的影响,只要具有操作信息技术技能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研讨,交流和对话,有疑难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辅导。在网上,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调阅有关教材,又可以自由调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化社会,每个人都有参与教育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权利,致使教育信息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各种陈旧、有害、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这对一些好奇性强、鉴别难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

2.教育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与信息内容陈旧性反差极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但在互联网上和一些媒体上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陈旧过时无用的甚至已经成为垃圾的信息仍然存在着,这与教育信息快捷与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是背道而弛的,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优势的发展和信息的质量。

3.一些老师和学生缺乏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4.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资金不足。我国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而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升级和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要购置信息技术的各种装备确实是难以办到的,这是制约我国学校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一大瓶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仍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

因此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信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更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完成。因此,只有当教师能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从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习的教学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2.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的应用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全新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优质信息资源;能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编制课件,并能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具有高效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要具有自行研制、开发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的资源。只有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努力,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师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的形式可根据我国教育和教师实际情况要灵活多样。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这既能解决教师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更多时间集中学习的矛盾,又能为学校节约一部分培训资金。

然而,培训目标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的,而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尤其是西部地区老师的信息素养更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使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真正掌握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为数不多。面临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迅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其次,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培训教师的主要渠道,是实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习,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好,使教师能尽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和教学,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科学出版社,1996

6.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六

——兴宁完小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交流材料

两年来,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致力于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开展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了教与学的相向发展。在不断加大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添置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下,我校系统地培训全体教师,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素养,提高教师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水平,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强化学校的电教管理,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信息化应用研究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农村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兴宁完小是今年新组合学校,由原兴宁高小、兴宁完小、兴宁中心完小合并而成,学校实行一校两部管理模式,主校区地处兴宁镇兴隆街,分部设在管塘村(原兴宁中心完小),下辖海水村小,现有教职工98人,教学班级30个,在校学生1453人,占地面积13388平方米,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学校确立了“服务于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发展”的理念,树立了“环境质量管理优、校风教风学风好、师生综合素质强”的办学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办学思路;树立“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育人观;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的方略;坚定用爱和责任编织教育用创新丰富教育的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下,全校师生团结协作,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均居农村同类学校前茅,并继续稳步推进。学校先后被评为等学校和市级文明学校,2009年以来小学毕业班统测成绩和抽考成绩均居片区学校第一名。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建设。

为了让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首先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导处、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工作是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各项措施的落实。其次,学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了设备管理人员和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在绩效分配上给予倾斜。再次,学校保障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2013年,我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和帮组,另一方面学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资金,努力创建优良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两年来,教育局和学校共投入50多万元,先后维护、购买、改造了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现在全校有固定的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6 间,共计320平方米,电脑 132台,建立了老师电子备齐室,22个教学班都装上了电子白板,两部28个班全部建立班班通,海水村小设有远程教育接收和播放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为我校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为规范我校信息技术室的管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我校根据实际,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制度》、《教职工上机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制度》、《设备安全制度》、《上机操作规程》、《光盘播放人员考核办法》、《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职责》等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各种表册按时填写,归类存档。

(三)、利用好现有设备,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

我校按上级部门的工作思路,积极进行探索,多模式地利用信息技术,力争使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能充分发挥最大效益。具体做法是:

1、借兄弟学校的远程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经验,做好我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充分运用“湖南基础教育网”、堂堂网”的优势,克服信息闭塞的情况,了解教改动态,安全、文明、健康上网,充分享受教育资源。

2、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能力。我校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认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认真抓好教师培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为了保证我校有一支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重视不断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一年来,我校根据实际,一方面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对全体教师从课件制作和使用、网络资源的收集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五次专题培训,同时安排教师参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和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参加的教师英特尔培训,两年来共培训34人次,其次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除学生上课外每天都为教师免费提供学习使用。现我校45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多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50%左右的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

4、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和班级学生观看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素质提升、安全防范等方面的视频,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生活得能力。

5、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专用教室使用率高。两年来,在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上课共达600多节以上。学科和专业覆盖遍及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等科目。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日渐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在课堂教学中使其发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优势及克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消极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上

学期,我校教师何玉琴参加地欧课堂教学比武,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荣获一等奖,学校多次成功地承办了上级组织的光盘教学比武活动。

6、积极做好其它服务。一方面学校利用设备对学生学籍档案、教师档案、财务档案等各种学校档案材料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探索在农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开发的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家长传授先进科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

二、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是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保证,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学校领导重视的结果,只有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得到发展。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最终的目的,为此,我们在管理和使用上,以制度为保证,以“两率”为抓手,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意识。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如不加强管理,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完好的状态,就谈不上有效地使用,甚至还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管理工作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部工作的关键,也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中心内容。因此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制度健全,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有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能严格执行。二是规范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重在抓“两率”,即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整体素质。

(三)、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是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7.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七

问题1: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积为定长的点P的轨迹.

(1) 在x轴上作一点F1, 选择y轴, 点击【变换】|【标记镜面】, 作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 在OD上取点M, 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 度量OR的距离, 并计算 (OM/OR) ×1厘米.

(2) 以点F1为圆心, OR为半径作圆⊙C1, 再以点F2为圆心, (OM/OR) ×1厘米为半径作圆⊙C2, 作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 即可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 构造线段PF1, PF2.并度量PF1, PF2, 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 (定长) , 计算PF1×PF2的值 (必为a2) , 隐藏计算 (OM/OR) ×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 (1) 拖动点R, 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 (2) 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 (3) 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 拖动点R, 可观察到动点P的轨迹生成及PF1×PF2的值, 可制表展示PF1, PF2, PF1×PF2之间的关系;其次, 从一般到特殊观察轨迹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 当两定点间距离一定时, 改变积的值, 轨迹呈现三种不同的形状, 该轨迹图形被称为卡西尼卵形线.探讨发现:拖动点M时, 点的轨迹图形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当积的值足够大时, 图形呈链条形状, 如图1.当两定点间距离为2c=2a, 动点P与两定点的距离的乘积为a2时, 点P的轨迹是一个曲线交叉的形状, 人们也称之为伯努利双纽线, 是卡西尼卵形线在a=c时的特例, 如图2.若积的值减小时, 轨迹图形呈眼镜形状, 如图3.

问题2: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商等于定长的点P的轨迹.

(1) 在x轴上作一点F1, 选择y轴, 点击【变换】|【标记镜面】, 作点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 在OD上取点M, 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 度量OR的距离.计算 (OM×OR) ÷1厘米.

(2) 以点F1为圆心, OR为半径作圆⊙C1, 再以点F2为圆心、 (OM×OR) ÷1厘米为半径作圆⊙C2, 构造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个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 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 构造线段PF1, PF2.并度量PF1, PF2, 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 (定长) , 计算PF2/PF1的值 (必为a2) , 隐藏计算 (OM×OR) ÷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 (1) 拖动点R, 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 (2) 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 (3) 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8.借助信息技术 实现教育现代化 篇八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一代,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这一重任。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数字化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当面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应该加速学校科学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支持。

2 管理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2.1 实现办公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配置和网络设备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学校在管理自动化上不断加强,表现在借助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实施办公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有力促进学校办公水平的提升。办公自动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投资力度,学校教学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各办公室的日常文字处理、教务处排课及学籍管理、成绩统计分析、学生信息管理、教学设备及实验仪器等都实行计算机管理。教师能通过办公室终端,连通校内各部门,互通接收信息,学校的校务公告也都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传输和公布。

2.2 情感交流数字化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用见面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的沟通,大家当面不方便说、不敢说的话也许可以在网络上交流沟通,这就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使情感得到交流和共鸣,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信息技术也使大家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虽然不在一起,也能经常探讨工作中的问题,甚至于生活中的困惑。

2.3 校外联系便捷化

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界限,使校外交流和联系更加方便,也更加便捷,这就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更有利于学校与外界的互动。学校是一个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但是学校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倡导的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就更需要校外专家的指导帮助,通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家长(社区)志愿者和(校外导师)博客、论坛平台等方式,通过整合这些来自校外的优质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对外宣传快速化

宣传是学校的名片。当前,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外宣传就离不开信息技术,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宣传的快速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将学校优秀文化和办学思想进行了延伸。

2.5 提高办学影响力

学校使用信息技术跳出地域的限制,挣脱时间的制约;使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再是固定的上课时间,而是自由学习的时间。信息技术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大了影响,表现在宣传自己的办学风格,展示自己的团队精神,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吸收更多的优秀学生。学校网站的建立“打破”学校的围墙,搭建了一个学校、家长、学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完全突破某个学校时间、空间的局限,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3 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3.1 教學方式丰富化

应用信息技术,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手段。教学资源有来自外部资源的,也有来自内部资源的,要让这些教育资源成为对教育教学的有效支持,可以根据视频、音像、动画、文字等信息属性予以分类。教师要结合自己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才能发挥好教学资源应有的作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教学过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3.2 学习方式多样化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在信息教育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是当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3.3 课外辅导差异化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解决了大规模向全体学生教学,让学生共同进步的问题,但也存在难以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端。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弥补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设计课程,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专题讨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让不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激发兴趣,因材施教。

3.4 师生评价标准化

长期以来,师生的评价标准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对师生作出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9.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九

在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被列为行动计划中的重大工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第一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比例”和“教师开发研制和应用课件的情况”是评估重要指标之一,各高校由此也加大了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建设,鼓励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大地延伸了学生的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性、趣味性、个性化等更高层次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育技术的内涵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许多成果还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为教育技术应用与提高提供了条件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全面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创建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等硬件方面的成果为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就是把分布在校园不同地点的多台电脑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网络系统。校园网的建设为学校内部教学、科研、管理、通讯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校园网内的各电脑终端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通信,还可以享受Web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及Internet的巨大信息资源,可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料,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进修与学生的自主、交互、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高速、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还可以实现网上直接点播课程。

2.数字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着大量的书籍、期刊、缩微胶片、声像资料及电子读物,是校园网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教育信息化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他们想要获取的知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而深人地钻研,掌握研究方法,形成创新意识。

数字化图书馆为高校的整体水平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国内外大量的科研信息逐步依靠网络传播,利用网络来捕捉最新学术信息,下载科研文献资料越来越便利,逐渐成为教师从事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

3.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课程建设、素材库建设以及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运行的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规划,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师生便于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开发了300多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及相关平台。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又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通过建设,所有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都实现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教案、大纲、部分教学录像、参考资料、习题等教学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笔者认为,比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现代化教育理念仅靠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实现的。在信息化教学的实现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

将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必然的结果,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将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但传统的以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媒体的传统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对于以公式推导、逻辑推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讲解更符合学习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不考虑课程内容特点,过度强调课件制作形式和多媒体使用程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许多教师会对多媒体设备产生依赖,甚至会出现不用多媒体不会上课的情况。教育技术的滥用让很多教师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由照本宣科转为照屏宣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要么忙着抄课件内容,要么上课不专心等着课后复制课件;要么跟不上教师PPT课件的转换速度失去兴趣而放弃听讲,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空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其后果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既要吸收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优势,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条件将知识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资源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不要把重点放在多媒体技术的呈现效果上。2.教育技术与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推广和应用,很多教师都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课件制作,课程上网等,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关于用PPT文件制作课件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但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以PPT文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再加些图表。据调查统计,在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中,音频文件的使用率只有13%,视频文件26%,而“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和“表格曲线”的倾向分别为79%,75%和67%,三者的集中程度均很高。许多教师还缺少利用内容更为丰富独立的视频、音频和表格曲线文件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学校应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技术使用方式,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

(2)对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各高校都投人了大量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但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做科研的时候到网上图书馆查阅信息、上课的时候在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远远没有发挥信息化建设应该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二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种新型教育形态的建立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随之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交互性更强的教学形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单项输出、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多向交流的模式;将学习变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灵活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环境和平台;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学校应引导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学校管理方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经历了从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加数量为主到制定多媒体使用规范,以保证多媒体使用效果为主的过程。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多媒体的入门制度、多媒体制作规范等规章制度,有些学校还规定了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的资格,如教师主讲同一门课程达到三轮及以上才可申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不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尽管如此,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件质量差,教师照屏宣科、离开课件不会上课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发现,现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中都把是否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授课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运用多媒体授课效果这样的软指标很少进行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检查,出现滥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课件制作水平、课件内容、课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多媒体使用效果、师生交互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评估与检查。同时注重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与使用,大力推广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督促有关教师改进和提高,直至取消某些课程、某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

10.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

我校紧紧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的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并通过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四结合”实践中作出了成效。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题并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教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如何利用音像设备收集素材,并通过电脑编辑成汇报材料。高一学生马炜霖等五位学生的课题“网吧对中学生的影响”、高二学生冯伟仟等三位学生的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在成果展示中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音像画面,观点的鲜明,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上一篇:为目标努力奋斗的说说下一篇:女人四十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