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

2024-07-19

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精选8篇)

1.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 篇一

初中地理课教学如何通过评价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教学评价?都涉及哪些领域?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说起教学评价,人们自然会与测试联系在一起,尽管评价与测试有关联,但评价不等同于测试,它较测试有更广泛的涵义和更多样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对评价改革的要求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1、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测试与评价,似乎已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流程。然而,在重视教学评价的今天,这个流程中的几个要素的位次已发生了变化,测试与评价不再仅仅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检测,而是直接参与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调整。测试与评价对教学的影响程度,与评价结果的“利害”程度相关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各项教学活动不偏离新课程的标准,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与此同时,由于“中考”等因素的影响,与

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教学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影响很大、近年来,地理学科的中考命题,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强调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强调考查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阅读图表能力、联系实际能力、整合信息能力等,这些要求直接影响到初中的地理教学,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中重心的偏向。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教学评价的教学导向功能,为全面提高教学实效而努力。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这是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评价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情绪”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参与”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保证;“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体验、感受成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促使评价者和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否进行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是否勇于质疑、善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行为是否自觉;学习环境是否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等活动状态和气氛更加关注。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做更深入的挖掘,积极创设利于学生安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或方法,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用来判定学生

在教育变量上的变化。当然,这些教育变量是教师关注的、被认为是重要的或必要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它们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学习中的变化。对这些教育变量的评价,并非一次测试与评价可以达到的。不同目的评价,有着不同测试的内容和测试方法与之相对应。因此,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就必须具备驾驭教学评价这种手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评价本身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师可以从教学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尺度和方法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挺高了,那么学生的水平也就提高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使用教学评价的结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要求,使得教学评价由过去只重视一个 “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课堂上,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的获得,还要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应在真实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跟进,积极投入,感受真挚的情感和探索体验。超越传统的评价要求,促进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应有的知识;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中对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更高要求。能力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既可以体现于知识和技能型评价的试卷中,也可以超越试卷,形式多样。比如地理小论文的编写。在初一世界地理学习任务完成后,如果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大洲、一个国家、一个岛屿、一个高原等,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这个大洲、国家、岛屿、高原等的介绍文章。”来考查学生,看谁写得最精彩。这样考查,其效果未必比一张笔试试卷逊色。再比如,学生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内容后,让学生自编一张以“人口”为主题的小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一定会别有一番收获。

能力评价可以更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但评价的主观性往往更加突出一些,但只要正确对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在能力评价的实施中,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评价更公开、公正,并且可以做到让同学们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向他人学习、自我完善,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更好形式的学习、提高过程。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一个过程性的积累,以便于总体上把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发展、变化轨迹,及时调整学生的发展方向,改进和完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这样,可以使学习成为一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5、教学评价与实践、生活

实践、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方式,也表明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我曾经给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周边生态环境调查实践,参与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积极性较高。在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知识与方法的指导后,他们开始了自主的学习过程。他们查阅了有关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制定了学习计划,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虽然同学们交上来的不是什么高质量的论文,但反映了他们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地理学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

现。

总之,教学评价,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评价将新理念的精神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和发挥好它的作用和功能,使得评价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和学生一起提高教学效率。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 篇二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评价观念的影响, 课堂教学的评价过分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的即时效果等。虽然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有一些是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行为的, 但最终还是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表现方面。体育教师受评价内容的导向, 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上, 集中在自己的教学表演是否“出色”上, 片面地追求教学过程的天衣无缝、教学环节的完美无缺、教学形式的规范等, 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课堂气氛的关注, 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需要, 从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将教师分为称职和不称职的, 而是为了了解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以发现问题与不足, 促使教师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为其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 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因所在。

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什么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在评价中, 一方面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评价, 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 不但要注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习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

1.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主要体现为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 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得到充分表演, 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坚持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则很少考虑。未来的体育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将十分重视学生喜欢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程度。如果学生被动地应付体育课, 那么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只有这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 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因此,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课才是好课。

2. 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传统意义上, 对一堂体育课的评价首先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组织是否严密、教师声音是否洪亮有力、哨音吹得是否富有节奏感、讲解是否清楚、动作示范是否准确等。做好这些方面似乎无可非议, 然而, 在这样的体育课上学生究竟学到什么?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是否考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何在这样的体育课中得以体现呢?我们发现, 这样的课实际上是为迎合评委的口味而精心设计的, 在所有人的眼里, 学生此时学到什么或需要学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表现什么, 表现怎样。这种现象在优质课的评比中尤为常见, 并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可以说, 因为这种课的目的是为了评优、获奖, 并不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的, 是“中评不中用”的体育课。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即使体育教师在一堂课中表演得再充分、再出色, 这样的体育课也不能称之为好课。

3. 体育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由于未来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因此, 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看他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是否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是否达成, 这一目标似乎成了体育课的唯一目标。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教学, 但它不等于技能教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 体育课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运动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甚至能使学生一生受益, 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未来的体育课程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完整教育, 而不仅仅是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所以说, 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是好课, 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才是好课。

三、体育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融会贯通《课程标准》的能力, 如对《课程标准》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掌握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如体育教学的设计、讲解、示范、提高、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的兴趣, 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等。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全市推出一堂“优秀公开课”或“示范课”, 那么马上在各校都会“上演”类似的体育课。在本轮基本功竞赛中, 我们就看到了“模仿”的课例。笔者认为, 体育教师不能照搬、照抄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 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至尾都只用一种教学形式上课, 应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应该把同行教师的优秀课中主要的理念和有益的经验加以理解, 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体育课教学中, 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和“模仿”。可以绝对地说, 如果有十堂体育课上得基本相同, 那么这十堂课都不能称之为好课。

3.微课教学评价途径新探 篇三

【关键词】教学评价 微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5-02

新的教育理念基本上实现了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那么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由传统的对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为发展性的评价。在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习惯于在学生们发言后及时进行评价,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可将问题及时解决,但有些时候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发言过早的评价,可能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甚至失去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因此,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若出现不恰当的地方时,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采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创造性的想法,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同时又是问题的“探索者”。有实践证明,“延时评价”避免了一锤定音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看到成功的自己,继而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当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就具有很多优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愈来愈受到教育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微课也被称作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知识点或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胡铁生,2013)。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有怎样的教学评价就会导致怎样的教学质量。微课的最大的特征就是“短小精悍”,直接教学目标,但它不能决定微课的本质特征和质量。而视频的属性才能决定微课的质量和优势。但不是指将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过程浓缩为短暂的视频再搬到学生面前,而是需要将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情景融合,然后通过镜头呈现给学生,或者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使用虚拟技术,将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现象及原理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探究未知世界。

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课堂教学,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如:学生可以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疲劳,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几率会比较低;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各种多媒体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学生可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新知识,减轻学习压力。微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的自主学习来扩大知识量,这些对课堂知识的扩充、反复推敲与深入理解等优势在传统课堂上难以得到。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学习与理解,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升课堂的听课效率。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在线沟通,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没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与同学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这种不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勇敢的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这样教师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反馈。此外,微课将一部分学习量转移到了课堂外,与传统的课堂形式相比较这就使得课堂内可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的交流探讨,这种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答疑解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样既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又可以把学生真正引向积极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思考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中。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与高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努力学习的动力,带着自信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或者不足之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领悟问题的实质,在以后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少走弯路。而不是一味的只有表扬与激励,而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初衷,即不敢明确的指出学生对问题看法的错误之处。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认真的反思,才能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最终,学生通过在线交流时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他人以及对小组的评价,即可达到以评诱思的目的。

总之,微课同样也需要好的教学评价才能伴随有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福文,胡鸥.论课堂提问的原则、类型、方法及评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作者简介:

4.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篇四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然而,从目前的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课堂上教师统一的表扬语“你真好”“你真了不起”,无不显示着评价语言的单一与乏味;那整齐划一的拍手声(啪啪啪),又使师生间的交流呆板而流于形式。评价语言冷漠无情,评价形式过于猎奇,评价主体单一等等,我们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评价弊端,以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利用显性课堂,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

在校学习是基本形成学生素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能力倾向给予评价,是促其形成的有效途径。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

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① 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② 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③ 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二、挖掘隐性课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中受教育,在生活中同样受教育,父母是老师,社会更是一个大学校。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时应从识、写、读、背、作、说这六方面出发,而这六方面也是对“双基”目标的最好概括。在课堂中教师很自觉地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写、读、背、作、说的基本功训练。但在课外朗读、阅读、听说这些重要的基本功却往往被学生和家长忽视,他们只重视“纸上”的成绩,而听、说、读往往也是在考卷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将日常表现和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课余活动采用“写字卡、朗读卡、阅读卡”等方式记录,并归入期末考核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 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三、结合成长档案,体现评价多样性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

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角度与评价内容也应该因人而异,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在学科学习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语文知识屋”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

新大纲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曾专门具体地讲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语文教学能力时,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平常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童话续写比赛,等等。将每次的比赛成果和心得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去,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成长档案中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取长补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抓住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

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5.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 篇五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课型单元教学模式,或“预习、展示、反馈”三层次课时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2、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正确处理这一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关系,即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

3、大力推广学案教学。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06年所有教师都要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4、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5、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

6、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

六、加大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力度

1、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个组6—8人,每个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一般按学习成绩编号排序,一般让后几位上黑板展示,前几位进行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5分钟。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3、加大学生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让学生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4、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力度。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5、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的观念。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晚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

6、加大检查落实的力度。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目标设计,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力度。

七、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

1、教学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

价值观:将“教育就是为了升学” 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课程观:将“课程是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 转变为“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可变化的生态系统。”

教学观:将“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转变为“教学是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是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观: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 转变为“教师是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

质量观: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 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

学习观:将“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阶段目的性” 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终身受益性”。

人才观:将“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为宗旨” 转变为“人才是‘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为宗旨,人人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才”。

评价观:将“评价是评判、是监督、是检查、是选拔与淘汰” 转变为“评价是了解、是促进、是提高、是完善的过程”。

2、教学结构: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教学过程突出主体意识,要调整到50%以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和效果,大于50%才算基本符合要求,小于等于50%都应该视为不符和要求。

3、师生关系:从“独白”走向“对话”。教师与文本及解读文本理性话语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4、教学过程: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教师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必须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些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5、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应是经验信息和即时信息的统一体。作为经验信息,它具有确定性、惟一性、静止性的特征;作为即时信息,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封闭式教学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

6、教学手段:从“手工”走向“电化”。

7、在教学任务上突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体现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目标,还要突出能力目标。既要重视“双基”,又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在教学活动氛围上突出情感意识。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①和谐(感到安全、温暖、亲切、相互接纳、有归属感);②活跃(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③民主(尊重学生,不搞一言堂,不让学生感到为难,);④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不是哄着学生去学习,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9、在教学效果上突出效能意识。

点: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教学点,而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和非智力因素点,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非智力因素点是动力点,能力点是落脚点,这几点要点点明确,点点到位,否则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量:课堂教学应着重调控以下三量:一是授出量,二是训练量,三是活动量。授出量要保证重点足够的教学时间;训练量要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注意其典型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无效劳动;活动量要增加多边活动,增加思维力度,减少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活动,确保围绕重点知识、重点技能的活动量。

度:是指程度、密度和速度。程度包括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综合度;密度就是教学容量的大小;速度要根据教学点的难易、教学容量的多少、教学进度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灵活调整。

序:即课堂教学遵循的程序,一是知能的固有序列,二是学生的认知程序,三是课堂的结构序列,这几个序既相对稳定,又非一成不变。

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主要有三类方法,即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技能活动的方法、情感活动的方法,其中教法,主要是教师教授、训练、调动、检测等方面的办法;学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法进行引导、纠正的方法。

情: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情也包括三点,一是情境,即课堂氛围;二是情感,即心

理反应,是特定教学内容和情境所引发的诸如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为此,教师要展现、演绎教材内含的情感,教师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三是情绪,即心理状态,是师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是兴奋还是沉闷、热烈还是冷漠、主动还是被动、稳定还是跳跃、持久还是短暂,都将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为此,教师一开始组织教学,就要激励学生的情趣,启发学生勇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集中专注、稳定持久的状态中。

时:即时间的利用率,一是时间的分配,二是时段的联系,三是时段的效率。

率:课堂有效时间对无效时间的比率,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一般说,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综合指数,是在75%-85%这个区间,也就是说用75%-85%的时间、使75%-85%的学生、接受75%-85%的信息、达成75%-85%的教学目标。大于这个区间为优,位于这个区间为良、小于这个区间为差。不同学段也应有所区别。

6.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 篇六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我们认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探究式教学在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合作而主动积极的科学态度,这些方面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

当然,我们对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也不能拔高要求,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有效评价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7.试析我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评价 篇七

(一) 研究对象

以宁夏师范学院2007级、2008级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 查寻有关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方面的相关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63份, 其中剔除无效问卷15份, 有效问卷448份, 有效回收率为89.6%。

3、数理统计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录入和基本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 我院体育选项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院大学二年级的选项课设置有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街舞、武术、篮球7个项目, 考核标准由各项目在考试前分别制定, 考核内容及标准尚未统一规范。但是我院体育选项课学生成绩的考核全部采用随堂考的形式, 体育考核以分数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由任课教师组织, 采用百分制, 以学生一定时期学习后终结性的技能测试成绩 (占90%) 结合一定的平时成绩和出勤率 (占10%) 作为标准进行最终评价。

1、学生对教学评价目的认识不足、教师对教学评价组织不规范

在调查学生选课动机中, 因项目好过关占22.5%, 说明学生的选课动机不纯,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院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评价目的认识不足, 教师对教学评价组织不规范。我院体育成绩直接影响学生奖学金及奖学金的等级,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试难度相对低的、教师给予其评分高的项目作为自己的体育选项课, 以便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 或者拿到高分获取奖学金。还有一部分怕苦怕累、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只求及格过关的学生来说, 他们往往选择技术难度比较小的或者教师考核不够严格的项目作为自己的体育选项。这样的教学评价带有显著的功利性,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下去更会造成严重的教学质量低下。

2、我院体育选项课考试标准不规范

调查显示:有22.5%的学生是按考试难易作为选项的标准, 这部分学生因自身体能因素的影响对体育不感兴趣, 平时又缺乏锻炼, 为了能顺利地通过体育课考试而选择考试容易的学习内容。为了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健康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希望能建立一套合理的考试制度让学生轻轻松松上体育课, 高高兴兴的锻炼身体, 无忧无虑的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3、我院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主体不全面

我院体育选项课考试形式主要是以任课教师及一名监考教师采用随堂考的方式为主, 教学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 学生仍然只是被评, 学生间互评还没有纳入教学评价中去。由于教学评价组织不规范, 教学评价主体只有任课教师, 尤其是在技评类项目中,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评判学生, 就会使学生认为教师评分结果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增大, 很难使一些学生信服, 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拒斥心理。

4、我院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方法单调

我院体育选项课评价采用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的传统评价方法。教师评价有其弊端性, 忽视了其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终结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有的比例太大, 造成缺乏对过程的评估, 即对学生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评估,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的程度, 没有起到促进教学和激发学生的作用。这种单调的评价方法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准确、不科学、不公平。

(二) 改进我院体育选项课学生成绩评价的对策

1、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上,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应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使体育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2、完善教学评价主体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 在素质教育评价中, 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不仅是教师,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也应当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3、转变教学评价的目的

体育成绩评价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以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过程的监控, 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使学生通过成绩评价的反馈和改进功能, 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三、结论

我院实行体育选项课有一定的时间,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选项教学在考核评价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缺乏经验, 使选项课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并完善其研究的不足使我院体育选项课教学开展的更好。

摘要:本文对我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并结合其他高校的经验提出了我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评价发展对策, 以期为新升格的师范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对策

参考文献

8.作文评价课教学案例 篇八

一、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1.学生评价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关键的是,自我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次,学生成为评价他人的主体,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对比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多主体意味着多角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取有关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从而提出改善自我的策略,最终实现自我的提升。

2.教师评价

首先,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自评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修正教学活动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其次,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获取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进而帮助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学校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对音乐教师进行教学思想、职业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评,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性,满足教师差异发展需求,以评价促进教师素养的全方位提高。例如,在对音乐教师进行年终考核时,一个年轻的音乐教师随带的班级音乐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学校领导将学生对这位教师的高度评价纳入了总体评价中,使得这位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的称号。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音乐评价体系内容的构建

1.学习兴趣和态度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生成性的客观存在,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主观情感进行考核。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能保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监督和刺激,以便切实落实新课标的评价精神。

考核标准:学习兴趣浓厚、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学习自信心十足、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观点、群体意识等。

2.音乐知识和技能

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对于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掌握和个性化理解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层次,所以,实施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基础,也是关键,给予足够的关注是理所当然。

考核标准: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完整流畅的进行音乐某一模块的展示、对于音乐深层次情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对音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音乐的相关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音乐模块的相关技能有一定的掌握等。

3.音乐鉴赏和表现

音乐鉴赏和表现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音乐鉴赏和表现是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输出形式,也是考核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关键。音乐欣赏和表现是学生展现自我、凸显个性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的个性化看法会形成一个聚集,并产生碰撞和摩擦,学生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和自我反思,逐渐完善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最终形成自我的音乐风格。

三、全面优化音乐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系统

1.个体差异化评价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潜能。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在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差异化的评价方法。个体差异性评价法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察。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他们每一环节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和个性特点,在横向比较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纵向发展,有机的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体验、鉴赏、表现音乐,关注并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让他们善于发现自身的进步,挖掘深层的潜能。例如,期末考核中的一环节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强项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给予学生展现魅力的机会,有的学生选择歌曲模仿,有的选择乐器演奏,有的进行歌舞表演,还有的展现音乐原创。这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保证了音乐评价的有效性。

2.集体激励性评价法

课堂教学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标志吉利的方法,让集体的荣辱观来激励和监督学生,用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来教育学生。首先,集体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在良性竞争意识的督促下有更好的课堂表现,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秩序。其次,将小组的每一环节表现纳入评价之中,使得学生在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下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习小组中各成员通过集体评价过程可以加强相互的了解,彼此取长补短,及时发现和弥补整体的不足,从而实现共同进步。而且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思维得到发散,促进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加之各小组竞争激烈,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智能,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向心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间的情感。

总之,音乐课程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者所提出的建议尚很粗浅片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继续探索评价改革之路,使之更科学、合理、全面、易行。

上一篇:淋巴肿瘤的检查方法下一篇:内蒙古工业大学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