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心理学

2024-10-05

写作教学心理学(共8篇)

1.写作教学心理学 篇一

第二节造句水平上写的教学

如前所述,写的教学有不同的层次。书面造句水平上写的教学,应视为写的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只是低层次的教学任务。不能正确地造句也就根本不可能顺利写作。掌握语言仅仅停留在造句水平则明显不足,还需继续提高。书面造句还不是写作,只是写作的基础。

一、书面造句的心理分析

造句是言语产生的基本能力,是属于言语表达技能的一部分。口语表达即“说”以口头造句为基础;笔语表达即“写”则无疑应以书面造句为基础。关于言语表达的心理特点,曾在第七章中介绍。但造句毕竟还不是表达思想。表达思想必须考虑社会语境等许多因素,而造句只是按语法要求组织词汇及短语等语言材料。

一般说来,书面造句还只是一种语言练习,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的。但造句也有不同的层次。初期常用的替换性造句,即围绕一个句型调换个别成分写出句子来,当然是再简单不过。这种练习还只在于熟悉句型,只要求语法正确,不严格限制所表达的意义。较多的造句练习则停留在就一个单词或一种句法结构自由造句,或回答问题,或将本族语句子译成外文句子等这样的水平上。这样的造句除语法正确的要求之外,已经触及语义上的要求。也就是说,造出一个句子总应表达一种思想,提出一点信息,当然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但如果是进行真实书面交际在写作某种材料过程中的造句,那已是在通过造句表达思想。这就必须考虑上下文关系,考虑读者及体裁等诸多方面。

范文网【】

从以上分析可见,造句有不同的层次。而所指“造句水平”主要还是侧重在自由造句方面。在这个层次上,只在句子范围内要求词汇和语法上使用正确,暂不考虑修辞上问题。但必须看到口头造句和书面造句是截然不同的,其明显的区别在于:1.口头造句有时间限制,要求迅速完成,而且无暇修改和校正。书面造句一般不受限制(例如课外作业)。即使限时完成(课内练习),也总是比较从容,完成后还能再予检查改正。

2.口头造句多为急就,无法使用工具书;语法、词汇的使用一般较简单。反之,书面造句有较多时间考虑,而且有可能使用工具书,语法、词汇的使用相应较复杂。

3.口头造句主要依靠发音器官的发音技能来实现输出功能,造句的效果部分地取决于发音的质量。书面造句主要依靠手的书写技能来实现输出功能,从而书写在书面造句方面也有一定地位。当然,句子内容的优劣主要还是决定于言语表达技能中最为重要的,规范地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形成句子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口语和笔语的训练是一致的。但对笔语在选词造句的质量上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人们在运用口语与笔语时,实际上使用着有一定程度区别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说,从语言体裁和风格上,会话语与书卷语之间可以有所不同。

二、书面造句能力的培养

书面造句通常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其作用一般在于帮助掌握语言,培养言语技能。但为了培养写的技能,无疑应当首先培养书面造句的能力。从而书面造句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并非仅仅通过造句练习就能有效地培养造句能力。每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常常都是多方面配合的结果,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语言手段的长期积累和积极掌握。语言手段即语言材料包括词汇和惯用的短语乃至句子。无论是口语还是笔语,在计划表达内容时,总是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材料中考虑选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不熟练掌握语言材料和熟悉各种句型,也就不可能顺利地造句。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书面造句能力,从各种能力心理分析考虑,似应明确以下几点:

1.对培养书面造句能力说来,学习和习得都是重要的。应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并熟练地自觉运用规则正确造句,又应自觉不自觉地在大量言语实践中广泛接触和积累外语材料。各种语法练习、句型练习都有助于造句能力的培养。

2.书面造句能力的培养并不限于笔语活动。口语的习得对书面造句也有很大帮助。已经在口语上掌握的句子,写下来就是书面造句。因此,进行写话练习就是利用口语提高造句能力的好形式。而且大量口语活动能大大提高掌握语言材料的熟练程度。

3.对培养书面造句能力最有帮助的是阅读。从阅读中能大量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可通过多阅读而逐渐吸收,旧材料在读物中出现能得到复习和巩固。应做到课内外结合,自觉进行大量阅读。

4.培养书面造句能力,既不能仅仅限于进行书面造句练习,而应与其他各方面学习活动结合,同时又不能在进行各方面学习活动情况下完全撇开书面造句不管。应在合理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同时,侧重书面造句能力的训练,这才能有效地提高书面造句能力,为进一步进行写的训练打好基础。

外语写作教学心理2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2.写作教学心理学 篇二

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 (控制组) , 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 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 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后来, 心理学家布朗通过实验对反馈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结果表明, 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别人的反馈。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能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说来:有反馈比没有反馈, 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 (每天知道测验成绩) 比远时反馈 (测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 所产生的效应 (激励作用) 更大。

如果能巧妙地以这一心理效应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学, 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 使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教学不仅富含诗意朦胧的体味感悟式交流, 也兼具审慎明晰的理性之美, 也许, 会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吧。

一次作文立意指导课上, 我先宣布了两大立意军规:健康、新颖, 然后公布作文题:

《也是一种美》。要求学生先用三分钟思考———不准动笔, 然后用三分钟时间记下自己想到的题目;下一步是四人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一个题目写到黑板上。

凝思苦想的三分钟、埋头疾书的三分钟, 热烈讨论的三分钟, 踊跃板书的三分钟。

黑板上很快精彩纷呈:《成长也是一种美》《枯叶也是一种美》《眼泪也是一种美》《失败也是一种美》《叹息也是一种美》《告别也是一种美》……

短短的十几分钟, 学生高度参与, 积极思考并且成效喜人, 究其原因, 各项心理效应的应用在其中功不可没:

及时反馈+禁果效应+霍桑效应

学生刚刚停笔, 小组交流的开始, 也就是成果反馈的开始了:第七分钟就可以看到别人的命题, 十分钟后就可以比较一番黑板上的作品哪个更卓有意趣、更别出心裁;十五分钟后老师开始点评……这样的反馈, 不可谓不及时了。

越是被禁止, 越是吸引人———这就是禁止效应。学生们听惯了:“打开书”、“拿起笔”, 我们如果让他们合起书来, 或在规定时间内不准提笔, 规定时间过后, 呵呵, 所有学生都会一把抢过笔来奋笔疾书呢!在这次活动中, 前的三分钟停笔, 不妨理解为后三分钟记录的蓄势;正是有了前三分钟的沉思, 才会有后三分钟的挥洒自如。

近一个世纪前在霍桑工厂里, 那些聆听工人倾诉的心理学家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 于是对话理论兴起, 交流、倾听、尊重……一度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在上文的教学片段中, 后半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进行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其中尤为有价值的, 不仅是让学生的构思立刻有了读者, 还让他们有了自我反馈, 自我对话的空间———通过对本组和全班比较出色的命题的比较, 能及时反省自己的命题存在哪些不足。

课堂是活泼明朗的, 但此刻学生们的内心深处, 被激发起的创造的热情和求知的快乐, 才更让老师觉得温暖而自豪。

有时候, 我会这样要求学生:如果让你选四种声音来代表四季, 你会怎么选用呢?

在学生练笔后, 我再出示史铁生的地坛绝唱:“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 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 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 阶下有果皮, 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 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 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 浑身挂满绿锈, 文字已不清晰;冬天, 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至此, 学生们已不再跟同学中的佳作对话了, 小练笔开启了他们通向另一个瑰丽的世界的大门, 他们开始跟大师对话, 跟更精美崇高的精神对话。而其中, 也应用了一定的的心理技巧呢:

及时反馈+门坎效应+齐加尼克效应

作为片段练习甚至篇章练习, 如果等全批全改后才反馈结果, 通常要等到第二天了。于是我在布置练笔内容之前, 都会事先准备好一些美文佳作, 在学生刚写完自己的文章 (文段) 时就展示给他们看。甚至有时就是根据一些经典名篇来设计练习:把《窗外》的故事三言两语讲给他们听, 让学生用倒叙的方法把故事说出来, 还要多用用心理和语言描写……正是最好奇地想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 给学生一个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机会。所以, 趁热打铁才是高效的专业手段啊。

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 适当引导, 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出个短篇名著来当然不可能, 还会把很多人吓得不敢动笔。但你不只让他写几句话, 或把个现成的故事讲详细点, 看上去完全是个挺简单的任务, 学生就有信心去完成了;等他上到山腰, 引领他遥望一番远峰的胜景, 此后再让他们一级一级地往更高处走, 学生就更容易主动配合, 努力达到要求了。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 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 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 使他们未能完成任务, 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 但顺利完成任务者, 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任务者, 紧张状态持续存在。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语文学习的痛苦之一就是学习成果的不确定性。学生经常不知道他刚做的那道5分的阅读题能拿4分还是2分, 也不知道试卷上的38分或52分到底在哪里扣的分, 更不知道眼前的作文是能得到老师的嘉奖还是贬斥。这种未知的压力如果长期积累, 无疑会削弱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每次练习都明确地把满分答案及时公布出来,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 自己距最好的作品还有多远, 给自己打个确定的分数;另一方面, 更是为了让学生把每一次的练笔都当做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 体验劳作后小憩的轻松愉悦, 为以后的跋涉积累更深厚的心理能量。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尽可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 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及时反馈———特别是自我反馈的环节, 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再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 相信会大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度和力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巧妙地以心理效应来指导中学生写作, 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 使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教学不仅富含诗意朦胧的体味感悟式交流, 也兼具审慎明晰的理性之美, 对指导学生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3.写作教学心理学 篇三

关键词:写作兴趣;好胜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在写作技巧不足造成学生写作不成功的,故而多角度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但实际上写作技巧上的不足只是学生写作不成功原因中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的学生不愿意去写,敌视写作,所以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的好胜心,让学生的被动写作变为学生的主动写作。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好胜心的必要性

学生对于写作是有抵触情绪的,有时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了一个作文课,由于写作时间有先后,所以有的学生就去已写过这个作文的班级里去询问题目,然后去寻找和这个题目、内容差不多的作文以备上课抄袭,更有甚者直接从别的班里找别人的写作草稿,作文课上拿来就抄袭。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缺乏写作兴趣就是其一。

“兴趣”就是指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它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的《“兴趣”重于“技能”》一文中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写作本身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积极的进行写作。

现在的学生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好胜心,他们不想在任何一个方面输给别人,而“好胜心理是心想在环境中取得成就,在竞赛中夺得优胜,处处想表现高人一等的愿望和情绪,是人们共有的向上且不甘落后的一种心理,即追求不断上进和最新目标的积极心理。”

所以激发学生身上的好胜心理,对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激发写作兴趣与好胜心的方法

1、约定“作业规则”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说:“兴趣来自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从作文占语文试卷近50%的分值比重就可以看出写作的重要性,但学生为什么会没有写作的兴趣呢?就是因为,考试中的需要是一个远期的一次性的需要,而不是持续性每天的需要,故而学生感觉到这种需要距他们有点远,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必要性。

写作评比方针

选用作文爵位本周特权

4帝王布置课外作业

3公爵没有作业

2伯爵课外作业-2

1侯爵课外作业-1,读书笔记1篇

写1篇但未入选子爵课外作业,读书笔记2篇

未写者 课外作业+2,读书笔记3篇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必须写作,体会到写作带给他们的好处,我和学生约定了一个“作业规则”,如下图:

注:写作内容为平时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

本人和同学们共设计了5种爵位,相应的每种爵位对应一种特权,每个学生都不喜欢做作业,更没有人愿意去做比别人多的作业,那不仅仅是玩的时间比别人少了,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这个方针的出台,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写作。当然,这些荣誉不是学期制,而是周制,每周一更新。

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好胜心,不想在任何一个方面输给别人,尤其是这种明面上的事,看到别人享受特权,心理自然就有一种不认输的心理,于是他们就会去写作。而一旦是达到了公爵以上就不要做语文的课外作业了,这种诱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诱人的。所以我现在每周都能收到几十篇作文。其中有非常优秀的,也有比较差的,但只要学生主动的去写,诚信的去写,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2、班内发表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说:“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4]我认为,写作没有读者就像一个厨师做了一桌菜,却没人来品尝一样。时间长了,厨师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是应付的去做。这样这位厨师的手艺自然就要倒退,写作也是如此,也需要别人去“品尝”,需要读者。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张贴上墙,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的创作激情、写作兴趣更加高涨,因为,“每个学生的写作在意识中都有一种想要发表的意识。”(管建刚语)而别的学生也更乐于看本班同学的作文,因为作者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写作的内容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作水平有的也不能比自己高明多少。所以,每节课课间作文墙处总有许多学生在那里品读,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激烈争辩。这样坚持做下来,学生既阅读了许多作文,也激起了他们身上的好胜心理。

3、二次创作

本人将“作业规则”中收集到的作文统一装订成册,封面上有作者的名字及作文题目,订好后交给班里学生保管,继续去读。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上面改,如题目的更换,病句的修改,段落的调整,首尾的点题,甚至是标点符号的改错等等,只要你发现,都可以在上面改,一句话,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第二次创作。也可以以挑战的形式进行,就是说自己也写这样事,然后让学生共同品读,一较高低,所有的这些都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与写作兴趣。全班的写作氛围空前浓郁起来。我坚持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写作训练,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

[2] 李松柏.好胜心理浅析《心理学探新》.1990年Z1期

[3]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4

4.写作教学心理学 篇四

[作者] 陈新/安徽省蚌埠一中

[内容]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之,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要消除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鸣”,即学会倾吐。因此,研究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养方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现概述如下。

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

所谓情绪倾吐,是指写作者受到某一外来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间接知识(阅读等方式)而在内心深处激起的或悲伤抑郁,或兴奋喜悦等种种情绪意念时,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反映在写作中,文章便情感充沛,主观感受丰富。这类文章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较多体现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如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后,心中大怒,遂“鸣”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鸣”后始觉轻松。显然,在情绪倾吐心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除少量的主观片面,大多情真意浓,时有精品产生。

所谓理

5.中学生写作心理及其写作能力培养 篇五

[内容]

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胜言。究其实,那千篇一律的文题,脱离实际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八股文式的批改,怎能不令学生兴趣索然,望而生畏呢?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1]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直接写话期。将口语直接转为文字,形成书面的口语。初二学生作文多半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

(三)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学生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这时的模仿脱离了形式上的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相对的,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语病也较多,特别是逻辑语法毛病尤甚。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因其年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写作心理及写作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写作能力,这里从“命题”、“指导”、“批改”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导”。

(一)命题

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好的文题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利用和激发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一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儿童心理。写《参观历史博物馆》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如《镜子》、《荷花与藕》、《孔雀》等等。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班主任笑了》、《在惭愧之余》、《雷锋在我们中间》、《没有党籍的一个共产党员》等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物、记叙事件的方法。

总之,作文命题应有层次分类型地研究心理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作文指导

前边谈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作文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一是无从下笔不善构思,二是材料不充实,无话可谈。对此教者可指导其先作准备谈话然后动笔。拿记叙文的写作来说,初一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空洞,无内容,产生脱漏、含糊,甚至错误。相互口头谈论,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感知印象更明确完善,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加上教者相机点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以前丰富正确得多。有一次作文,动笔前只讲了简单的要求,结果80%的学生作文不是材料堆砌,没有重点,就是内容空洞,简单叙述。后来,教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抄了谈话题令其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然后再一次动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充实,重点突出,描写也较生动了。通过谈论,学生对事物获得了较完整的印象,提高了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动笔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就能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文章有理解了。

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谈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如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使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给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另外,在打开思路时,不可忽视范文的作用,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造心理。

(三)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的原则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至于作文批改的方法,目前还是个探讨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看,语句欠妥,尚可评议,思路不清,实属大病,务必指出。而构思的毛病是简短的评语可使写生领悟的,所以单纯地精批、细改则将事倍功半。况且,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获得并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那么也就标志着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这个目的依靠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初一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具体,作文结构单一,构思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太多、太复杂,教师可书面批改,然后由学生写出阅后小结。文字语言方面的毛病可用符号标出,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心学习成果,培养学习责任心,逐步克服学生轻率对待自己作文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自修能力。

初三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概括,学生思维活跃,构思错误多样,教者可先行归类,按类找出典型作文,课堂共批,集思广益,找出症结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对本次作文通病有了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作文,有哪些相同的不足之处,自己写出修改意见,然后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继续练习,巩固已有成绩。中学生写作心理及其写作能力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及其写作能力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6.心理描写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六

一、阅读点睛 皮鞋(节选)郁达夫

①是第二年春天开学的时候了,我们的那位寡母,辛辛苦苦,调集了几块大洋的学费书籍费缴进学堂去后,我向她又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硬要她去为我买一双皮鞋来穿。在当时的我的无邪的眼里,觉得在制服下穿上一双皮鞋,挺胸伸脚,得得得得地在石板路大走去,就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情;跳过了一班,升进了一级的我,非要如此打扮,才能够压服许多比我大一半年龄的同学的心。为凑集学费之类,已经罗掘得精光的我那位母亲,自然是再也没有两块大洋的余钱替我去买皮鞋了,不得已就只好老了面皮,带着了我,上大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去;当时的皮鞋,是由上海运来,在洋广货店里寄售的。

②一家,两家,三家,我跟了母亲,从下街走起,一直走到了上街尽处的那一家隆兴字号。店里的人,看我们进去,先都非常客气,摸摸我的头,一双一双的皮鞋拿出来替我试脚;但一听到了要赊欠的时候,却同样地都白了眼,作一脸苦笑,说要去问账房先生的。而各个账房先生,又都一样地板起了脸,放大了喉咙,说是赊欠不来。到了最后那一家隆兴里,惨遭拒绝赊欠的一瞬间,母亲非但涨红了脸,我看见她的眼睛,也有点红起来了。不得已只好默默地旋转了身,走出了店;我也并无言语,跟在她的后面走回家来。到了家里,她先掀着鼻涕,上楼去了半天;后来终于带了一大包衣服,走下楼来了,我晓得她是将从后门走出,上当铺去以衣服抵押现钱的;这时候,我心酸极了,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她拖住,就绝命的叫说:

③“娘,娘!您别去罢!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 ④我拖住了她跪向了地下,她也呜呜地放声哭了起来。两人的对泣,惊动了四邻,大家都以为是我得罪了母亲,走拢来相劝。我愈听愈觉得悲哀,母亲也愈哭愈是利害,结果还是我重赔了不是,由间壁的大伯伯带走,走上了他们的家里。⑤自从这一次的**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拼命的读书,拼命的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当时虽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我,经了这一番波折,居然有起老成人的样子来了,直到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转来。阅读探究步步高

1、根据意思,请在文中找出词语

A、商品交换时,买方延期交款,卖方延期收款。()B、比喻尽力筹款。()

2、请你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凑集()间壁()

3、说说下列的加点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老了脸皮()老成人()

4、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我非得要妈妈给我买一双皮鞋是出自我的一种的心理。(2)“知道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过来。”这一句中“这一种怪癖”指的是什么? 答:

5、读文章,揣摩人物的心理。(1)“到了家里,他先擤着鼻子,上楼去了半天。”“半天”这个时间表明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答:

(2)“后来终于带了一大包衣服,走下楼来了。”“半天”又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答:

6、由买鞋到不买鞋,到养成一种怪癖的性格,说明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心理历程? 答:

二、写作指导 如何写好心理描写

在生活中,每当我们耳闻目睹一些事情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些想法,或赞叹,或惊喜,或厌恶,或悔恨,如果如实地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例如:我们学过的课文《三人行》,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事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面对饥饿、伤痛、劳累的威胁,王吉文先是背着小周在草地中行走,然后他又轮流背着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在草地中更艰难的行走,可王吉文最终因伤势过重、劳累过度倒下了。这时伤员小周和黄元庆一起拉着已昏迷了的王吉文在茫茫草地中行走„„当王吉文苏醒过来时,他看到一行大雁正排成整齐的“人”字形队伍,并且靠得那么紧,慢慢地向南飞去。他由此想到,红军战士也一定会像大雁那样,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奔向胜利的前方。这段心理描写暗示了我们红军战士一定能克服千难万险,走出草地,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象征性的结尾含义深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由此可见,写心理活动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一、心理活动是由事情引发的。在生活中,我们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心理总会产生一些想法和做法,这就是心理活动。在作文中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如实地写出来,能够把人物写“活”,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突出。请看下面的短文: 回家的路上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我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刚说过,放学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坚持三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就加快了脚下的速度,飞速地向家里跑去。

这篇短文写的是“我”在回家的路上的心理活动。片段开头清楚地交待了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如写“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这个心理活动是由于看到“路灯亮了”而产生的。接着叙述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使短文一层进一层地铺展开去。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写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叙事,有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写出实实在在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活动要按顺序写

我们看见或遇到一些事情,心理有许多想法或看法,如果全部端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像一团乱麻,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因此,要一层一层地写出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

请看下面的短文: 大扫除

放学后,该我参加卫生大扫除了。我拿起一把大笤帚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清扫地面。忽然,在一张桌子腿下发现一支笔,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支“派克”圆珠笔。这笔是谁的呢?我看了一下座位,这是王明同学坐的地方,准是他丢的。我记得前些天,他还向同学们吹嘘地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要送他一支“派克”笔。这下别吹了,我把它藏起来,让他尝尝着急的滋味。我把笔放进口袋里,刷刷地清扫地面。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王明同学着急的面孔,仿佛看见他急得抓耳挠腮。我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地方,怎么能拿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同学的着急呢?我得把笔给他送去,让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大扫除结束了,我拿笔向王明家走去。

这篇短文写捡拾圆珠笔的事情,是按照:找到笔的主人——想到笔的来历——想让主人着急——决定送还失主的顺序写的。从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故事的线索、前因和后果,从而展现了小作者急人所急的精神。

因此,可以说:条理清楚,线索明确,是写好心理活动的基本功。写好心理活动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语言精练

心理活动是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有感而发,它的作用在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中心,其中写人叙事是主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要表现人物性格

一个人面对着眼前的事情,有何想法,持什么态度,是能够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因此,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杜绝小人说大人话,杜绝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心理活动。

3.要和其他描写相结合

在写心理活动时,可以穿插叙事,写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又可内心独白,用“我想”引出心理描写;也可描写景物衬托心理活动。这样写使文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三、课后精练

阅读下面散文,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寒假开学,爸爸执意要送我到千里之外的大学。我不无感激。只是想到爸爸腰疼的老毛病,我就于心不忍。我坚持要自己走,——快二十的人了,再不锻炼一下,将来何以安身立命!我自信不是那种胆小如鼠之人——尽管我属鼠。

②“楚楚,我送你去,咱父女俩儿一路上也可以说说话。要不,你一个人多寂寞。” ③“不嘛——去年刚入学时,您不是已送一回了吗!这次该我‘独闯江湖’了!”我态度坚决。④“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稍有愠怒,但又带着几分怜爱,“你是什么性格,妈还不清楚?天生和你爸一样:老实„„” ⑤这话不错。我的确老实。小时候,别的小孩为非作歹,打得我鼻青脸肿,我居然一招未出,站在那儿挨打,而且从未“上诉”。进学校,上考场,别人都使出浑身招数,我却连接受同桌“援助”的勇气都没有。于是,谁都说我老实,老实得见了蚂蚁都不忍踩死,更不用说去做那些骗人的勾当,连在脑子里想都没想过。但对爸妈,我就有“资格”不老实——我是他们的掌上明珠,不耍点脾气,还能算是“公主”吗?

⑥终于爸妈拗不过我,只好作罢。我得意忘形,又赢了一回——虽然赢得不光彩!

7.愉快写作的心理干预 篇七

一、让写作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

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作文是一项训练学生智力及创造能力的活动。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 就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实现作文提高学生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真正目的。

1. 抓住学生情感宣泄的契机

写作是生活的积淀, 是情感的宣泄。有人说写作就是把积郁于心的情感或要说的话,用文学的笔描绘下来。著名作家巴金说:“有情感要吐露,才能顺利下笔。”高中生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虽谈不上丰富多彩,但可写进作文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如班级发生的故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的风花雪月……这一切的一切 , 都应该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关键就看教师能不能把握让学生“开口”的契机。比如,初中生善于记叙文的写作,到了高中,一开始, 学生很不适应议论文、散文、诗歌的学习,对于这些文体的写作一时之间不能接受。如果教师硬要按照教材的安排,让高一新生创作诗歌或者写出有鲜明观点的议论文, 肯定是有难度的, 我们得想办法抓住他们感情宣泄的契机。初来高中,学生们对新学校、新环境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自然地会怀旧,怀念初中生活,想念家人等等。我们可以选写一个以家人、“纪念”等为题目作文,一来了解学生已有的记叙、描写、抒情水平, 二来提供平台供学生宣泄各种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再比如,运动会、文艺比赛、同学聚会……但凡学生参加了活动以后, 心里多少燃着一团火,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教学生写写文章,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消除畏难情绪。

2. 创设情境 , 催发学生写作欲望

在日常写作练习中, 学生写作的欲望需要教师创设特别的情境去激发。面对形式各异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想要学生从陌生茫然到有话要说,这个过程教师必须要有所为。教师要精心准备素材, 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写作情境, 循循善诱, 把学生的写作需要激发出来。这是打开学生写作大门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例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三句话论“童真”。面对高中生已经被考试“烤”得“里焦外老”的心灵, 我们该如何唤起他们对童真的感慨呢? 我用妇孺皆知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擦亮学生被世俗蒙蔽的眼睛, 用电影《重返十八岁》中的片段唤起学生对童真的回忆。一个童话故事,一个电影片段,营造的情境让学生追 问自己的 童真在哪里。 再比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我让学生探讨“怎样在自由与 不自由中 找到平衡点”。 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自由也就 有了比较 成熟的看法,作文审题立意关就过了。

二、给写作增加一点看得见的有章可循的信心

为什么学 生喜欢做 数学题,而不喜欢写作文? 原因之一是数学有公式、定理,只要掌握了公式、定理,解题的时候总能有章可循。学生做出一道数学题时特别开心, 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举一反三, 做数学题时成就感最大。学生写作时很痛苦,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方法可依,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没有信心, 自然也就没有写作的快乐。因此,要化解学生写作时的痛苦一 定要培养 学生的信心,而且是看得见的信心。

可以鼓励模仿。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于是,思维被打开了,学生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例如写以“校园的秋天“为话题的文章,我让学生模仿课文《江南的冬景》或《西地平线上》。《江南的冬景 》先总写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然后围绕总特点,分别描述了“曝背谈天图”“郊区散步图”“江南冬雨图”等,用几幅生动的画面来展现江南的冬天;《西地平线上》则是写了三次不同地点的落日, 以及三次不同的感受。受这两篇文章的启发,学生的作文思路清晰,感想深刻,在潜移默化之中,愉快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记人的文章可以模仿课文《金岳霖先生》,议论文可以模仿苏洵的《六国论》……无论何种体裁,何种内容,我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最好的范本。模仿课文来增加写作的信心, 也算是对课文的物尽其用。

提倡示范“下水”。有人曾打过一 个比方 : “语文老 师的‘下水’, 用‘身教’ 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与体育老师的示范一样, 是从感性方面加深学生认识的极有效的方法。”通常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会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和学生比比,谁写得快,谁写得好,营造出一种“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场景来。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会把写好的文章先念给学生听。很多时候 我的文章 取材于生活,浅显易懂,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最近的一次写作练习, 材料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回忆年青时的一件事, 他顶撞了老军官还自鸣得意,事过多年后,才内疚不已。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在班级拔河比赛中有同学发生争执, 有一位老师是如何宽容了学生的无心之失。学生听后大受启发, 涌现了许多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记叙了在时光的磨砺中,人变得成熟,懂得了宽容。我还经常会让学生修改我的“下水”作文,学生表现得十分亢奋,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他们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但是效果极好。通过修改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明白了写文章要注意些什么, 也增加了写作的信心。

信心不是空中楼阁, 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踩着“模仿”与“示范” 的台阶 , 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触到写作的信心。

除了以上两种心理干预手段外, 其他的化解学生写作痛苦的方法还有很多。作文写完了并不意味着一次写作训练的结束, 教师可以深化写作后的快乐。通过作文评语与学生笔谈; 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 满足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 当堂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 或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写作中用快乐去化解痛苦,才是对症下药。

8.写作教学实践创新与学习心理效应 篇八

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举措,可是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内涵,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写作和写作教学是两个概念,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界说,从学生层面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从教师层面讲,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借助教学计划和写作知识,指导学生把观察、体验、立意、取材、布局、成篇的心理活动创造性地转化为书面言语表达的过程。两个层面之间的水平差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意义是强调教师主体的积极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由已经具有的能力水平向更高能力水平的发展。如果针对写作实践仅有“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等冠冕堂皇的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他们原有的写作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写作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自身的程度,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较低水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是一种集科学性(专业指导)和计划性(循序渐进)为一体的教学活动,那么学生有可能达到教师所设计的程度,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较高水平。也就是说,卓越教师的专业引领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引领的自由活动基本上是一些自我重复。如果不对教师的写作素养提出任何要求,要改变写作教学盲目而无序的状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从写作教学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的关联性视角,尝试探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期盼取得语文教师的共鸣和践行。

一、范例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写作实践中的范例效应,指的是经典性文章在思维、语言、情感等方面对学习者的写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初学写作阶段具有积极的模范引领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范例效应最具影响力的诠释。有两种倾向应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一种是绝对信仰范例文章,刻板地进行全方位模仿,忽略了对自身能力亮点的发展,结果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另一种是完全否定范例效应,认为模仿他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甚至认为是有抄袭嫌疑的不道德行为,写作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彻底摆脱范例文章的束缚。这两种现象都是带有极端化的倾向,学习者必须预防它们对自己写作的潜在影响。

文学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李白有一天去黄鹤楼饮酒,酒酣之时,诗兴大发,举笔就往墙上题诗。突然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那诗太好了,李白一时难以超越,但诗情又无法抑制,便从旁书一绝句:“一拳打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律诗有要求,一般情况忌讳重复用词,可是崔颢诗前四句接连三次用黄鹤,通过这种连用强化,让读者跟随诗人的描绘往高处凝望,往远处遐想,陶醉在那美妙的古老传说之中。突然低首之间,看到了清晰在目的汉阳树,望见了绿茵拂动的鹦鹉洲,这种天庭和人间的巨大落差,与人生理想和现实处境的巨大落差融为一体,使诗人忧伤不已,思乡的愁绪好似江面烟波一般弥漫开来。李白被崔颢的诗深深打动了,意识到只有超越才是诗家之性格。终于,《登金陵凤凰台》诞生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崔颢四句连用三次黄鹤,李白两句连用三次凤凰,李白在模仿中超越了自己,终于解开了那时面对《黄鹤楼》诗的心结。这个传说就是一则范例效应影响他人写作实践过程的动人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长期以来为学者所称道,成为做人治国的至理箴言。北宋时期改革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石之音,在精神上,承传了孟子的理性追求并多了几许情感色彩;在语言上,既有孟子的对比形式却又节奏舒缓易于为人们所传颂。当代的年轻人,知道这两句话的人数不少,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范例效应来历练自己写作能力,将会更有意义。

范例效应在古代社会发挥了引领学子学习写作的重要作用。清人车万育编《声律启蒙》说:“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会写几句诗,也许这种具有范例效应的对句写作方式,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石头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形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思维方式,一种意象往往会生成多种意义,激励学习者去发现创造性的探究之路,成就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塑造出鲜活而性格迥异的艺术人物。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西游记》中的石猴孙悟空、《石头记》中衔玉而生的贾宝玉等,均为同一石头演化而成,这种由同一意象生成众多艺术形象的现象就是石头效应。石头效应在中国古代发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创作影响力。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大概是最早讲述这一“石头”的故事,是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斗,失败了的共工愤怒地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于是天地迸裂倾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一颗颗五色石就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最后剩了一块石头,女娲把它安放在东南方一座美丽的大山之中。

《西游记》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②这石猴就是龙宫借宝、大闹天宫、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红楼梦》这样写: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③这里说的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他衔“玉”而生,这块玉,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二人在《红楼梦》里合演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同一块石头,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作者心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创造,这就是写作实践中的石头效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领略石头效应,认识意象的发散思维价值,也许就顿悟了写作的个性化涵义,激活了学习者的写作潜能,有望发现一片写作实践的新天地。

三、活动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事前丝毫不提关于写作的任何话语,只是要求学习者参与一项活动,活动内容与形式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但有必要提示活动的清晰步骤和关注点,当活动完成后,才提出写作目的和要求,让学习者在心理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学习者全身心参与实践活动然后完成写作任务的方式所发生的学习现象及其效果就是活动效应。活动效应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有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活动效应有利于改变学习者对写作的恐惧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近些年的电视里经常放映这样一个广告:一个孩子披着雨披,手里拿着本子和笔,在雨中观察一只绿色虫子沿着树枝往前爬。虫子爬到树枝的末端时,变成了一个蛹倒挂在树枝上,接着蛹破了,从里面钻出一只金色的蝴蝶,扇了扇美丽的翅膀,婀娜地飞走了。接着电视的背景换了,是在学校里,这位小男孩的作文获奖了,他高兴地举起作文本,咧着嘴幸福的笑了。这则广告的创意很好,就是让孩子饶有兴趣地去做一件事,然后把做事的经过写成文章,这样比让孩子苦思冥想写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孩子参与了活动,观察了细节,写起来就有话说;更重要的是他乐意冒雨观察一只虫子变成蛹,蛹变成蝴蝶的过程,使写作实践变成了充满乐趣的事情。这个电视广告的成功就在于展示了活动效应对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既宣传了产品,又介绍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学习理念。

活动效应具有暗示效果,具有不言之教的功能,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对写作实践会产生良好的默化作用。每一位学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改变已成定势的写作习惯,利用活动效应创新写作之路。

四、茶馆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茶馆效应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合作意识、信息交流、对话创新的现象及其学习效果。茶馆历来是人们休闲、会友、品茶的场所,同时也具有人才交汇、信息传输集散地的功能,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茶馆场景以推动剧情。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先生把他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也称为“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④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中有这样一个写作实践案例,充分地体现了茶馆效应的特点。

旅行游戏与写作活动

目标: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写作水平的乐趣

时间:30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三角形导游彩旗

过程:

1.把参与者按居住地分成“都市-蓝孔雀组”、“省城-白天鹅组”、“县区-红鹦鹉组”、“乡村-金丝猴组”,每组分别以蓝、白、金、红四色三角形导游旗为标志。

2.每组中任意选出一名参与者当导游,“金丝猴”导游去都市组,“蓝孔雀”导游去省城组,“白天鹅”导游去县区组,“红鹦鹉”导游去村庄组,开始“旅游”活动。

3.“金丝猴”导游带领都市组到他们的“村庄”去旅游,并且住在“金丝猴”的家里。(其它几组同样)“金丝猴”导游介绍都市组想知道的一系列问题。

·导游家乡的地理位置,村庄名称。

·导游家乡周围的环境(如小河、山坡、农田、屋舍、道路等)。

·导游家乡日常吃什么饭菜,招待客人时吃什么饭菜,做饭时烧煤、烧柴草还是烧牛羊粪。

·导游家乡生活用的是自来水、河水、泉水还是窖水。

·导游家乡住楼房、窑洞还是土坯房,睡觉时用土炕、木板床还是沙发床。

·导游家乡有无历史名人,周围有哪些名胜古迹,有什么动人的神话传说。

·导游家乡的风俗民情如何,如办喜事,迎宾客时的礼仪习俗。

·导游家乡有什么特产,当地人主要靠什么生活。

4.城市组成员要把导游的回答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和导游一起稍加修改,以第一人称连缀成一篇文章。

5.每个组的导游分别大声诵读自己的文章,全体学习者热烈鼓掌。

6.头脑风暴:生活与语文学习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发言各抒己见。

讲述自己的衣食住行,讲述周围的山水草木,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语文学习的任务。充满热情的鼓励,具体清晰的引导,将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有时候,教师把学习看得过于严肃,学生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如果在极其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说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描述最感动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再把它们稍加连缀,你就会惊奇的发现,那竟然是一篇绝妙的作文。⑤

茶馆效应引领下的写作实践与常见的写作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强调营造无压力情境,使写作过程就像茶馆聊天一样轻松自由。二是强调写作实践和学生生活相联系,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三是强调写作过程中的合作与对话,把培养团队精神和写作能力融为一体。四是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历练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促进学习过程的经验分享。

五、残缺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残缺效应就是以残缺为美的情趣主宰的艺术活动所展示出来的审美实践及其欣赏效果。“断臂的维纳斯”是美术史上“残缺美”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她的残缺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审美联想和审美行为,人们设想过多种方案,想给维纳斯一双完整的手臂,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人们终于明白,只有断臂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人们都认为结局不符合曹雪芹原初的故事脉络,于是很多人都续写了后四十回,但是艺术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人们应该明白,高鹗改写结局的《红楼梦》是具有“残缺美”的中国古典名著,这种具有残缺美的《红楼梦》才是最美的《红楼梦》。为“残缺美”留一些生存空间,更能够显示出人类的美丽与包容。真正的美并不因为残缺而逊色,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可以说是一个丑八怪,但是因为他的善良、纯洁、勇敢而成了美的化身。

庄子的笔下有许多人物,没有因为残缺而被人鄙视,反而折射出了美丽的光彩。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庄子用隔离智慧方式塑造了一系列“恶骇天下”的人,他们有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重视整体人格生命,流露出一种吸引人的精神力量。“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被刑律处以剁掉脚趾的人),踵(用脚跟跳着)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以前不谨慎),既犯患若是矣(已经犯法被处罚成这样了)。虽今来,何及矣(来不及了)。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我只是不愿意随波逐流而看轻身体),吾是以亡足(我因此被剁了脚趾)。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还认为有比脚趾更尊贵的东西存在),吾是以务全之也(我因此追求道德精神的完美)。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我以为夫子是不可颠覆、载动的天地般的人物),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那里知道夫子也是这样的人)!孔子曰:丘则陋矣。”⑥庄子塑造的这些德全形不全的艺术形象,通过高尚的内心世界与残缺的外部相貌的鲜明对比,于内外异构中反映了“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价值观倾向,完成了自己从最痛苦的悲剧囹圄中走出来的心灵超越。

庄子在《人间世》里塑造了一个残缺者支离疏。“支离疏者,颐隐于脐(面颊隐藏在肚脐跟前),肩高于顶(双肩高过头顶,指驼背),会撮(发髻)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只能看到大腿看不到肋部,指腰弯得很厉害)。挫针治繲(替人缝洗衣服),足以糊口;鼓策播精(替人扇簸粮食),足以食(供养)十人。”⑦这样的人却能够发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终其天年。庄子塑造的叔山无趾、支离疏一类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实际上是对残缺效应引导下的审美理想的憧憬和建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精神追求。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很少,而有点残缺的东西处处可见。如果我们意识到残缺效应能够引领人们审美精神的健康发展,我们就走进了美丽的自由王国。

学习心理效应与写作实践之间存在一种默会关系,是一种隐性效应,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显性化建构,才能够发挥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写作能力的作用。清代戴复古《论诗》讨论的是写作的创新问题:“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记随人脚后行。”他认为,写作必须创新,要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要展现自我的个性特点,切忌随波逐流,拾人牙慧,这样才能做到笔力纵横,气势如虹。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唐代韩愈说,“惟古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要求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反对剽窃他人。到了今天,创新仍然是写作的焦点问题,说明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学习者为此付出努力。“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韦应物以写田园风物诗而著名,这首《滁州西涧》属于此类诗的代表。诗作所选景物非常普通,而且是被很多诗人写了又写的意象。但是和其它田园风物诗相比,此诗具有新颖别致的意境。其创新之处在于诗人的心理活动视角,他喜爱的是涧边幽草,听到的是深树鹂鸣,看到的是急雨春潮,感慨的是野渡横舟。诗篇以“独”冠之,句句写的是诗人的独特领悟,物物浸润着诗人的独特情趣,所选物象与其它诗作无二,可是营造的诗境却别有一种格调。现在大家都在探讨个性化写作,能否在写作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的融通之旅中,探寻一种有效的写作实践路径,以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明]吴承恩:《西游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③[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5页。

④熊明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⑤中英甘肃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403页。

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2页。

⑦刘建国:《庄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上一篇:关于华中师范考研专业英语复习方法和资料的补充下一篇: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