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2024-07-06

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共11篇)

1.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一

一月以庆元旦开展大型文艺活动“牵手异乡、共度新春”金马镇“贺新春、过大年”系列文体活动和“贺新春、过大年”送对联活动。

二月结合刘家濠社区春台会,开展“欢欢喜喜闹元宵、红红火火过新年”送文化、送岗位、送温暖系列活动。

三月组织志愿者,集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促和谐”,我为社区献一份力,在社区开展“栽绿补绿”行动。

四月结合金马镇政府为纪念共产党成立__周年,组织青少年参加“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教育。

五月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金马镇政府开展的“青春融入公益、共建和谐金马”五四青年演讲比赛。比赛以各个社区和党委政府组织共12个队伍参加,以现场评奖形式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优胜奖数名等。

七月以“歌颂伟大的共产党”为主题,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

九月以“欢度国庆”为主题,和其他社区一起开展迎国庆文艺演出活动。

十月以“关心我身边的老年人”为主题,开展“九九重阳节”大团拜慰问老年人活动组织志愿者、义工服务队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打扫卫生、送节日礼品,表达我社区对老年人的关爱。

十二月以“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开展庆元旦趣味体育为主题活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强生健体,欢乐开心,让全社区的老百姓都来参与,然后根据群众参与后的表现或多或少都能拿到奖券来兑换礼品,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是一项非常快乐活动。

为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上级关于老龄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六个老有的总目标,以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重点,以老龄工作百分制考核为抓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现制定20--年老龄工作计划。

2.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来我社区门诊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2例, 女148例, 年龄 (67.3±11.4) 岁, 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其它疾病, 其中93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67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44例患者同时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 37例患者同时伴有心绞痛的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6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 AR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 、长效钙拮抗剂或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观察组的患者需要综合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的情况进行单独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设计, 具体方案如下。

1.2.1 用药时间和剂量选择

老年人的血压有一定的波动规律, 随着血压波动会出现两峰一谷, 每天上午9~11点达第一个峰值, 下午4~6点达第二个峰值, 低谷出现于下午2点~3点, 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此节律变化。用药时应注意尽量在高峰前, 避免在低谷时用药。另外, 对于伴有糖尿病和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 由于其血压不具有规律性的波动, 因此, 应全天候对其血压进行动态监测, 并在适宜的时间用药。在指导患者用药剂量时, 应先从小剂量开始, 用药两周后再逐步增加至合适剂量, 夏季天气热, 高血压患者易出现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冬季时天气寒冷,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不同季节患者的血压受气候的影响而会有一定的变化, 所以用药剂量要根据季节变化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1.2.2 患者个体差异分析

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来选择药物。观察组中的160例高血压患者, 部分患者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 另有部分患者同时患有其它疾病, 如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等, 因此, 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 如对伴有糖尿病的患者, 应选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 且慎用利尿剂;而对于同时患有心绞痛的患者, 应选择钙拮抗剂进行治疗;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进行治疗;对于伴有心肌梗死的患者, 应选择受体阻滞剂治疗, 但是如果患者心动过缓, 则应慎用此药。

1.2.3 联合用药方案

联合用药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使药物作用的不良反应互相抵消。一般情况下, 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多数已经处于病情的中度或重度期, 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作用效果, 同时, 还能够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联合用药方案的制定需要依照以下原则进行:首先, 选择药物时要优先选择复合制剂;其次,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 优先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用药剂量也要注意, 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对于收缩压较高的无并发症患者, 可以选择利尿剂和钙拮抗剂联合应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均>20 mm Hg或下降幅度>10 mm Hg但治疗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2) 有效: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在10~20 mm Hg范围内或下降幅度<10 mm Hg但血压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3) 无效:患者血压变化不明显或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有67例达到显效, 89例患者达有效;对照组患者中有38例达到显效, 53例患者达到有效, 有69例患者治后无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病种之一, WHO国际高血压学会发布的高血压指南推荐利尿剂、ACEI、ARB和受体阻滞剂作为目前常用的几类抗高血压药物[2]。近年来,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 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 更注重防治因高血压而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调查结果表明, 我社区门诊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大体上符合目前国内外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的整体情况, 临床主要选用ARB、ACEI和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的使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并注意观察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3]。一般情况下, 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血压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时, 要重点注意药物的配伍情况。同时, 用药方案的制定要尽量精简, 最好选择长效药物, 从而降低药物的用量, 并保持血压平稳。

综上所述, 随着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 对社区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指导越来越重要。该疾病临床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治疗时应该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血压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从而在整体上改善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鲁应佳, 姚锐, 叶其祥, 等.门诊患者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2, 31 (6) :720-723.

[2]浦伟华.社区门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及对策[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8) :356-356.

3.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篇三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而促进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进一步健康发展,也为其他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厦门市 社区体育 社区老年体育

厦门市作为我国经济特区,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对而言,对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的比较早,因而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抓得比较早,发展比较快[1]。当前厦门正在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建设文明城市,它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其中社区老年体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新时期厦门市老年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促进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康发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厦门市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78人表示非常积极参与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69人表示比较积极参与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50人表示一般,18人表示不太积极,6人表示非常不积极,可见有89.1%社区老年人是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表明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较高。

此外,研究中发现在社区老年健身活动积极性的得分上,女性的平均得分要高于男性,故在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男女两性的平均值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男女两性老年人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的积极参与程度比男性更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并通过了解得知,可能和适合男性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偏少有关。

(二)厦门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段选择、时间长度、时间频率的情况

1.老年人一般会选择在平时早晨或者傍晚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部分老年人被试大概占总被试数量的41.1%;同时显示出有31.7%社区老年人在时段选择上没有规律,这就使社区老年人在活动的时候随意性增加,不利于形成长久稳定的体育健身习惯;同时可能与没有参加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组织有关,因此在以后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中,要注意吸收这部分老年人,以扩大社区老年体育健身规模。2.大概有39.4%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次数为5—7次,28.5%的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次数为2—4次,22.6%的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次数达到7次以上,说明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很热衷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表现出对身体健康的极大关注。3.43.9%的老年人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在0.5-1个小时之间,33.0%的老年人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在1-2个小时以内,这表明社区老年人仍然坚持体育健身活动,并且能够在时间上保持一个比较适中的时间长度。

(三)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活动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有42.2%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居住所附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33.3%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公园、广场进行体育健身活动,32.6%的老年人会在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体育健身活动,10.1%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馆进行体育健身活动,3.5%的老年人会选择在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由此可见,选择在居住所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最多(42.2%),其中不少人会选择在居住所附近的空地上进行身体运动。这可以说明一方面社区老年人喜欢就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可供社区老年人进行选择的活动场地有限,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居住所附近的空地并不是专门的运动场所,有可能有一定得安全隐患。虽然最近几年厦门市加大了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但是随着厦门市进入老龄化的发展,现有的活动场地设施还是不能够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2.在体育健身活动方式上的选择排位是:42.5%的老年人参加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进行体育健身,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于全国调查结果有很大差别,厦门市社区老年人进行有组织的体育健身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结果与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组织分不开的,也说明了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比较有效;21.5%的老年人会与朋友、同事或家人一起活动,10.5%的老年人是个人独自进行健身活动,与朋友同事或家人一起活动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表明最近几年“空巢老人”问题的逐渐升温,社会及其家庭也都慢慢的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与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关。

(四)厦门市社区老年活动项目的选择

厦门市社区老年人最常见的体育活动项目是散步跑步,有63.3%社区老年人选择,这个跟同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7.0%的老年人选择健身操、舞蹈类项目;36.2%的老年人选择武术、太极拳、气功类项目;同时也有18.1%的老年人选择登山项目。可以看出散步和跑步是厦门市社区老年人的首选项目,这可能和散步、跑步技术和场地要求低有关,第二个从事人数多的项目是健身操、舞蹈类,这也可能和参加的女性老年人有关。除了这两个项目的锻炼人群比较集中以为,其他项目的锤炼人群比较分散,所占比例比较低。

(五)厦门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消费投入

老年人体育消费的投入反映出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消费水平,包括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和体育场所的消费,研究结果显示:56.3%老年人每年的体育经费投入为50—100元,只有7.3%的老年人每年的体育消费投入为1000元以上,表明厦门老年人在体育经费金额投入上是比较低的,总体来讲人均体育消费投入处于低级水平,有待于对老年人体育消费投入上进行引导,以此形成健康的老年体育消费观,促进老年体育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4.社区未成年人活动方案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区在原有软件条件和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

一、工作目标思路

以进一步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以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未成年人文明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努力将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活动阵地场所

活动阵地主要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主阵地,结合社区健身广场,并与兄弟社区实行资源共享。

三、工作人员队伍

在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社区关工委负责配合,社区活动中心及志愿者队伍负责具体落实。

四、活动载体平台

以各类讲座为活动载体,以社区活动中心和健身场所为平台,开展未成年人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学习方法、文明生活等方面的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老师主讲,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开展未成年人书法培训、文体活动、结对互动、专场影视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5.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五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现象已成为中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诚然,中国已开始对老龄化加以关注,并作出相应的措施。然而,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仅处于初级阶段,各个社区、地方对其落实不到位,存在许多的不足生,不仅未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此外,身体功能退化、身边无子女或子女无法全身心的照顾老人的现象也愈来愈突出,这就导致了空巢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断恶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必然现象。A社区的老人对该社区而言是一个规模相当的群体,对养老、心灵关怀、居住、保险、医疗有着较大的需求,对该社区产生一定的压力。社区需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问题以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所享受的服务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发现现有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挖掘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及其要求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内容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逐渐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改善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增强其服务的质量,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使其幸福、健康、愉悦地度晚年,以达到减少社会、社区与家庭负担

三、调查对象:A社区1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四、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

(一)、针对被调查者及其家庭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及环境、经济情况、身体自理及健康程度、文化程度、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参与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

(二)、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所享受的居家养老服务状况进行调查,主要从被调查者享受过哪些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意见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及其评价与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了解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缺点及其原因,从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五、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调查:在A社区发放份居家养老需求服务状况的问卷;

2、访谈调查:对第一期进行的问卷进行筛选后,将问题严重、存在疑惑的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

六、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国家对老年人权益与老年社区建设未进行重视与立法并未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且未对此发展做出长期规划与对社区此方面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这些都由于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自我定位不正确导致。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更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此外,全民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除此之外,社区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力宣传,未全面的倡导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的积极参与。

(三)、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方式单一。社区仅仅靠国家政府筹集资金无法使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的发展,没有造血功能无法长久、有效的进行。

(四)、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虽然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中进行选择,虽然可以达到降低成本,解决就业的问题,但是这些都导致了人才队伍素质低下。但是政府、社区却未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未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制度考评。此外,社会缺乏加强对此方面人才教育的意识,即使进行培训,却因缺乏在此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才及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培训不到位。

七、方案具体内容:

实施的主体:1.政府,一方面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增强对此方面的宣传与设施等方面的投入;2.社区,一方面要培训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其中不仅包括社工,还包括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护理员,使其不仅获得相应的资质,同时能够在素质、质量、态度等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广大志愿者的队伍,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服务。此外,在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也要优化老年人娱乐服务场所及设施,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满意的服务。

服务人群:A社区32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残疾老人、空巢老人、三无对象老人、特困老人、高龄老人等)

服务方式:以专业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医疗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

按经济程度来划分:A.无偿服务,针对的是本社区“三无”老年人;B.有偿服务,针对的是有经济来源并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C.低偿服务,针对的是本社区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老年人。

按老年人自理程度分:A.社区针对那些能够自理的、身体素质较好的老年人开设娱乐活动及场所、建设固定的娱乐服务、机构设施服务,使他们尽量到社区指定点接受服务、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等方面的活动,从而使其得到较好的满足,以此来丰富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情感,进而让老年人告别孤单、抑郁,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B.社区针对那些不能自理、无法出户的老年人,可以培养训练一批专业的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到老年人家里进行上门服务,使老年人的需求在家里也可以得到满足。

提供的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管道疏通、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健康地度过晚年。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解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等服务,不再让老年人无权可依、无家可归,从而保证老年人能够安乐地度晚年。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培训、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从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丰富老年人的兴趣与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老年人的孤独感,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大有裨益。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进而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扩充老年人的交往范围,从而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在角色互换时产生的不适应性,使其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问、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为老年人情绪的纾解提供渠道,减少老年人抑郁的产生,使其能心情愉悦地生活。

11123824

周坤

A社区老年人服务社区工作报告

A社区的老人对该社区而言是一个规模相当的群体,对养老、心灵关怀、居住、保险、医疗有着较大的需求,对该社区产生一定的压力。社区需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问题以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

其次,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但是有很多老人在物质上是富有的而在精神上却是空虚的。从而致使老年人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孤独、恐惧、抑郁、自卑、多疑、生活满意度降低等。

另外,老年人作为为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群体,需要我们后辈们的尊敬、敬仰、重视;老年人的需求需要社会、社区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当老人心灵需要关怀时,社会、社区、社工应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活动中去。老年社工是社会工作者关注并且专注的工作领域,当社区老年人有需求时,社工应当积极采取帮助老年人实现自己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社工作为专业的工作者有义务更好的为老年人谋求幸福、满足。

虽然居家养老服务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现今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导致被服务者及其家庭为曾享受或在享受一段时间后停止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流于形式,而未实质性的内容。目前所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承诺的服务内容抑或说是形式上的服务内容和项目比较多,但是在实际服务中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往往比较单一,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而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只注重了老年人表面的需求,而未能真正的挖掘老年人内心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人自身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成度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老年人产生一种剥夺感,对所接受的服务产生失望,进而停止了此种需求。

2.社区老年服务场所及设施规模较小、档次不高,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老年人即使心里想要到社区进行文化娱乐,却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设备,进而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对其社会适应性及社会网络的支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视度不够,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足,如收入水平偏低、农村老年人生活缺乏保障等。

3.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以及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职业资格,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虽然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物质上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等服务,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保障,被服务者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满意度的体现主要在于社区提供的上门服务、日常照料、社区娱乐等方面。但是就目前而言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只能低层次的满足老年人表面的需求,却未深层次的挖掘、了解并解决老年人真正内在的问题及需求。此外,服务只是流于形式,而在提供服务时未将具体的服务真正落实到位,据调查了解:被服务者的不满意度主要体现在精神慰藉、提供服务人群素质偏低、态度、质量以及志愿者人员不固定等方面。此外,居家养老体系目前缺乏一定的评估体系,导致社区无法抓住根源,真正的从源头抓起完善服务体系。

11123824

6.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六

2010年8月4日。我们曙光街道怡园社区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务工作者们,再次开展了“从实做起、用心服务、创造感动”的社区医疗进社区、进家庭服务活动。

用心服务、爱心服务是社区与社区医疗服务站工作的核心。为了将传统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从实做起,用心服务的理念,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如何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便更准确地了解这些群体的身体状况。同时,为了惠及更多的老年人,社区医疗服务站还专门为老年人建立了五套体检的优惠套餐,每周三为老年人的体检日期,而且不收取挂号费用。近几天,社区与专管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务人员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老年人检查身体,了解其身体状况,目前已为52位老年人进行了检测。

7.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探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湖州市社区内随机抽查16个社区居委会和11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 进行1次随机抽查, 有效问卷106份。

2 结果

在这次调查中, 我们对16个社区居委会以及110名60岁以上老人 (其中男的45名, 女的65名) 进行了随机抽查, 发现14个社区已经进入了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状态, 其中各社区的独居老人占该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有9个社区, 超过了5%。社区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的服务主要有阅览室、黑板报、老年电大、家政服务、社区志愿者等, 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 养老设施较原始、简陋。通过对110名60岁以上老人调查得知老人对社区提供的这些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各不相同, 且对希望社区开办的养老设施各有所好。

3 讨论

3.1 生活照料

由结果显示, 有61.3%的老人在生活中能全部自理, 28.3%的老人基本能够自理, 7.5%的老人只能部分能够自理, 2.9%的老人认为完全不能自理自己的生活, 但调查了解现在社区对老人养老的服务面仍十分狭窄, 许多服务设施只适用于低龄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 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 由社区组织和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照顾资源[1]。建议社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提供 (1) 居家服务:具体包括上门做饭、打扫居室衣物、购物、陪同上医院、专业护理、作伴聊天等项目; (2) 托老所:那些心智已有些老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 白天将由家人送入老人日托所, 由日托所看护, 晚上则回到家里, 由子女照顾; (3) 敬老院:缩小敬老院、福利院规模, 提高其分布密度, 将敬老院、福利院分散在居住区内, 这样老年人可以不必

表1关于湖州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现状的调查表 (%)

离开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也便于子女、亲戚探视, 加强亲情的交流。

3.2 医疗保健

结果显示, 有58%的老人存在健康问题, 主要的有糖尿病, 高血压, 三高等, 少数的有肾病, 帕金森综合征, 中风等疾病。考虑到家庭护理的困难, 医疗费用升高及医疗需要增加等多方面因素[3], 街道、社区应对这些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 如实行全市医疗保险、医疗费适当优惠、部分费用免费等, 或是通过家庭病房、送医上门、就诊优先和广泛建立社区医疗网等措施, 保证老年人病有所医, 提高健康质量和水平。

3.3 精神慰藉

调查显示只有31.1%的老人与子女一起生活, 而6.4%的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处的不是很好, 11.3%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老年人退休后, 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 加上在家的时间较多, 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 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易造成老人的精神苦闷, 而社区服务则能够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投入, 开设敬老院、老年之家、老年娱乐室、老年大学等[3], 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4]。政府应当鼓励个人和企业等创建、经营老年服务设施, 提供服务资源等, 以灵活政策, 形成社会多层面养老的格局。

通过这次科研调查了解到, 在以居家养老为基本载体的基础下, 养老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社区将扮演养老社会化的主要角色, 它能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情感上的慰籍, 填补社会养老的缺位, 减轻政府在老年保障方面的负担, 因此, 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摘要:目的探析湖州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方法对湖州社区的16个社区居委会及11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查。结果社区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养老服务, 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服务基本满意。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快我们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投入,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关键词:湖州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1]肖云.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J].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 2002, 19 (6) :117~119.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阅览, 2001, 9:22~24.

[3]阎安.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新选择[J].科学·经济·社会, 2007, 25 (107-2) :86~93.

8.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八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 社区音乐教育 合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6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42-02

一、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包括以往并不多见的“老年痴呆症”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并且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年阶段,由于参与集体性活动的机会大量减少,长期缺乏与人沟通,并伴随着各种器官的逐渐衰退以及脑萎缩等,常会出现记忆能力变差,常见疾病包括失眠、抑郁、中风、心梗、高血压、肿瘤等,孤僻、怪癖,少言、失忆、痴呆对于老年人更是可怕的威协。对于疾病、衰老等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各种负面情绪包括孤独感、失落感、疑虑等油然而生,认为自己在旁人眼中就是“老糊涂”了,既影响了身体健康与家庭和睦,更严重影响晚年生活质量,若长此以往,还易造成老年痴呆。中老年时期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且漫长的一部分,然而多少年的风雨历程在给中老年人们带来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带来了身心疲惫,此时也是各种老年疾病的高发、易发阶段。对于几乎所有的老年人来说,无论是生理变化还是心理变化,很多细节方面都能明显感觉到,在生理方面如外貌变化等,在心理方面如性格变化、情绪变化等。衰老,这个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与人先天的身体因素,后天的生活习惯,日常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兴趣爱好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今社会“老有所为,老有所成”的新观念正在形成,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长寿的关键就是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主动去适应身边的生活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主动和新的人群接触,开拓新的生活内容,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从以往的社会调查来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加入合唱活动的行列,培养了对音乐的强烈兴趣爱好,并能广交好友,不仅充实了生活,愉悦了身心,对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益处,虽然合唱艺术跟打太极、体育锻炼一样都可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但加入到老年合唱的队伍当中,并能持之以恒,这就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素质修养的标志,用科学的方法保持生命的辉煌,对社会发展继续发挥着余热。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音乐,音乐总是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谁能离开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就是人类的生命,这就是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它养育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早在人类诞生时,歌唱就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能够最直接传达人们的思想,最自然的表达人们的感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这样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来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来组成。”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歌唱也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合唱作为歌唱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现代合唱艺术起源于欧洲,始于基督教,由于其歌唱形式的特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的合唱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入活跃期,其中,中老年人也逐渐成为了这股合唱浪潮的领军力量。中老年合唱热是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基础的,在当今社会,合唱更是中老年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方式之一。

三、合唱艺术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1.合唱艺术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

合唱活动对于老年人无论从身体健康上还是从心理健康上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因为其作为一种集体性活动,团队配合至关重要,在合唱过程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份子,并且合唱强调“只有我们,没有我”,需要高度的团队凝聚力,在协调各声部的训练当中不能出现“个人突出”,这也是合唱艺术中最难掌握的,这就使得人们在思想意识上融入到合唱集体中,使得互相的声音更有凝聚力,能把自己的声音与整个合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默契的配合,这也是合唱艺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老人之间的信任,也能相互鼓励,还能有效减少退休后对生活的失落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相互学习,能够防止产生孤僻心理,并能长期保持积极的心态。优美、舒缓、轻松的歌曲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视野开阔;雄壮有力、奔放激昂的歌曲可以使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合理适度的参加合唱可以使人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合唱的感情作用和陶冶作用使得合唱艺术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紧密,正所谓“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一项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当人们在歌唱时,会促进大脑释放一种神奇的荷尔蒙,能增强免疫功能,并且当患有肺气肿的病人在进行了一些列歌唱训练滞后,呼吸也有所改善。我们在歌唱时使用的是右脑,在语言交流时使用的是左脑,通过长期的合唱学习能够训练人们的神经通络。合唱对于脑部的锻炼也功效非凡,包括记谱能力、背词能力、听音辨音、以及智力,能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如北京在景山公园的歌唱者中,街道社区人员、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跨越老中青各年龄层次,还有中国科学院和航天部的科技人员,六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前来练习歌唱的爱好者,自发组成了各自的合唱团,分布在景山公园的不同地点。如老专家合唱团——周日下午3点-6点在公园中间道路边,红太阳合唱团 ——周日下午1点-5点在东门大广场,口琴伴奏合唱团——周日上午8-10点在东门大广场。景山公园的合唱团有几十个,他们选择他们喜欢的歌曲,尽情的抒发情怀。

2.老年合唱的社会调查研究

参加合唱也能了解很多与音乐艺术相关的知识,提高识谱、发声、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音乐素养。在合唱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诸如音乐基础、视唱练耳等的训练,也经常有对相关方面的检测与考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意识到这是老有所学的机会。笔者曾在家乡的一个名叫最美夕阳红的老年合唱队中担任合唱指挥数月,并借此绝好机会,对数月以来合唱队中的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精神状况以及记忆力、听力、表现力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起初刚进团的老年人由于刚进入新的环境,会有些许的不自在感,但这只是极其短暂的时间,随着合唱排练的深入,老人们相处的也日渐融洽,更有不少老人亲自购买、借阅与合唱相关的光盘、书籍,相互学习,交流感想,共同探讨合唱奥秘,其乐无穷。在最美夕阳红老年合唱队的这段时间,观察到很多以前性格比较内向的老年人现在变得开朗很多,很乐意与他人聊天,并且经常主动与我交流学习歌曲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这些老人们的口中得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记忆力比以前好了,心态也变年轻了,随时随地都能有一个好心情,这正是合唱艺术对老年人产生的巨大“魔力”,使得老年人从合唱生活中找到了自信,感受到了收获与成功,也正是这样的体验,使他们风雨无阻,坚持参加合唱活动。现在合唱团中的老人们,无一不对自己那“特殊的乐器”感到骄傲,在排练过程中,老人们聚精会神,积极的配合着指挥,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整齐划一的微微晃动身体,每当一首歌曲练习完毕,老人的脸上就露出由衷的喜悦,那是对自我的认可与满足,更是反映出老人对合唱所表现出的巨大积极性。老年合唱艺术可以减缓衰老,包括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等,经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能培养良好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的敏感度,帮助老人稳定情绪,调节精神状态。显然,合唱艺术虽不能真正的代替药品,但是其对老人的巨大益处,平时对歌曲旋律、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和声方面的训练合唱时包括平时的练唱,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保健活动。练习呼吸时所要求的深呼吸、气沉丹田,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慢呼,能够使老人主动去控制意念排除杂念与烦恼;练习发声时所要求的全身放松,腹腔、胸腔和头腔一脉贯通,保持微笑状态,都能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和肺部健康,老人们在练习各声部协调性时是能提高大脑对自身与周边事物的协调能力,练声运气时也是对自身无形的保健、按摩,这就是精、气、神的协调,能给人美的享受,对身心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在社区中进行音乐教育,使得很多老年人愿意花时间,有心情有精力去享受音乐的乐趣,对老年人进行合唱的教学、排练和演出,能够与别的老人一起合作,感到既快乐又健康,发现自己仍然可以很好的去学习、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那种曾经笼罩在自己内心的失落感、绝望感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令人感到十分振奋。平时能跟新老朋友在一起,非常开心,唱着优美的歌曲,得到家人以及朋友的肯定与赞许,看到同龄人对自己的羡慕,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乐趣,合唱生活极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一个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一旦衰老,他们声音首先衰老,所以如果要延缓衰老,首先要保持声音不衰老。合唱还能让老年人远离不良习惯,老年人参加合唱活动,是老年人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挑战。在今天,老年人们参加合唱活动已是一种时尚。合唱有利老年健康,合唱促进老年健康。

参考文献:

[1]许诺. 《音乐与老年健康》[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08.6:35-37.

[2]马寅. 《音乐教育与老年人身心健康》[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08.1:2-6.

[3]黄剑敏,马达. 《老年大学音乐教育呼唤游戏精神》[J].大众文艺(理论),2009.3:5-8.

9.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九

民建昆山市委财贸支部

一、理由

截止2011年底,昆山60岁以上人口是135470人,占户籍人口19.35%;70岁以上人口是61428,占户籍人口8.77%。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10%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昆山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应该引起政府及大众的关注。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重要议题,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和每个公民齐心协力。要认真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经济、医疗、服务设施、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待遇。

目前,居家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路径,也是昆山老年人的首选方式,这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尊老、敬老、养老、相依为乐的思想是一致的。居家养老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如何照顾老人?而我们的居民小区在建造的时候往往忽视老年娱乐设施,老年人娱乐得不到保障。

二、办法

1、社区应该关爱居家老人,了解他们需求,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利,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老有乐养。

2、社区要想方设法增加有利于老年人娱乐活动的设施,关爱老年人精神家园,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3、社区引导老年人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应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加强他们在社会中的适应性,避免孤独终老。

4、社区开展老年人娱乐文化活动,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这对于老年人自身,对繁荣群众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0.老年人社区活动方案 篇十

目前,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 活,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老年文化建设, 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举措,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产 品与服务势在必行。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老年人发挥老有所 为, 老有所乐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发与发展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都有积 极的作用。本报告主要是对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一、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基本情况

我们调查发现, 如今老年人的休闲场所、手段和设施相对比较缺乏, 不少老年人对自己 的休闲娱乐生活并不满意。虽然老年人退休后会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 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和生活小区, 利用社区设施进行户外运动、打麻将玩纸牌、参加群 众性文体活动(如跳健身舞、交谊舞、扭秧歌等 ,活动内容非常单一。同时,社区街道组 织开展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缺乏持续性、周期性, 影响这些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缺 乏。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对文化活动的开展重视不 够,组织的活动大多是在一些重大节日或庆祝日,平时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少之又少, 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制约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问题

在某社区一项有关老年文化活动的调查中显示,有 68%的老年人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 在 1~5个小时以上,有 6%的老年人没有时间参加活动;有 72%的老年人选择隔三差五参 加活动,有 18%的老年人选择一个月参加一次活动。这充分说明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 需求越来越强烈, 参加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愿望不断增强, 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 他们的积极性。

当前,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固定的收入, 困难老年人有最低生活保障, 老年人的衣食温 饱已基本解决。但老年人长期形成的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仍很深厚。调查显示,有 51%的老年人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间受到影响,是因为他们要帮子女带孩 子、做家务,还有的老年人退休以后继续工作,以减轻儿女的负担。退休前,老年人围绕着

工作、家庭辛苦忙碌;退休后,还帮衬着子女照料家庭,休闲娱乐便无从享受了。另外,在 许多老年人的观念中, 只有政府出面举办的文化活动才是正规的, 只有这类活动他们才参加。事实上社区老年居民自发的、民间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同样是很好的休闲娱乐活动。社会和子女应多帮助老年人走出这些传统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 动,开阔视野、丰富情趣。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精神愉悦,也有利于家庭和谐。

而更有的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就似乎失去依托, 心态陷入冷落、寂寞、孤独的境地不 能自拔,以至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使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有人这样形容老年人的生活:报纸电视看一看、扑克麻将玩一玩、街头巷尾转一转,休闲长时间处于低层次循环状态。而 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 , 有利于发挥老年人潜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有利 于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的关注,对老人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三、如何使广大老龄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呢? 经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倡导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号召全社会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对 老年人给予关心照顾,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要安慰体贴, 热心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创 造条件活跃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度过幸福安康的晚年。

二、老年人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经验和身体状况等,参与一些无薪酬工作。如协助社 区整理环境, 到地方幼儿园、医院等地贡献智慧心力, 参与环境保护及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 都是很好的服务项目。

三、分区、分片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逐步建立设施齐全、管理严格、服务热情的老年 服务网络。另外要加大老年福利事业投入,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兴建各种养老机构。

四、设立老年大学或定期开办培训班,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不但使老同志增 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新的兴趣,而且又结交了新的朋友,获得了生活的乐趣。

五、组织开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活动。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在我们调查中老年人表示, 在社区, 中老年人, 尤其退休后的老年人对于社区文化的需 求非常强烈, 但是目前社区仅具备单一的管理职能。老年文化建设不能单纯依靠一些基础设 施的投入, 要从管理组织方面重视起来。随着社区老年人口越来越多, 要满足大部分老年人 的文化活动需求,需要社区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需要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活 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优势,让老年人玩在社区、乐在社区。

11.浅析城市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 篇十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城市里,社区成为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活动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老年人锻炼身体、交流和娱乐等活动的重任。老年人的公共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分析,归纳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延年益寿。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老龄化 养老 心理需求 私密性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1-0123-02

一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对“养老”的影响

健康的养老概念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完善的居家养老模式,一是要求住宅具有适老性,结合无障碍设计,使其符合老年人对于健康性、灵活性、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需要;二是要求完善的户外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让社区充满归属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三是要求尽可能拉近服务设施和老年人的距离,让老人安心地居住在社区中,也让子女放心。

二 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影响

1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步入老年,人体各项机能都有相应的退化。生理衰退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许多影响。如视力衰退对物体的形象和色彩识别能力减弱,如在弱光条件下看不清物体大小、色彩,对强光敏感以及对亮光突变的适应能力降低等;听觉的退化对门铃、电话和警报等声音不敏感,看电视、远距离谈话者、参加活动等都带来不便;在日常休息的时候对于噪音十分敏感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记忆力和认知力下降导致老人经常忘事,找不到自己居住楼层的位置,走错门以及忽视障碍物和高差的存在;肢体灵活度下降会导致肢体活动幅度降低,做抬腿、下蹲、弯腰和手臂伸展等常规动作困难,身高缩短,行走能力下降,要借助轮椅或者拐杖;骨骼变脆会导致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恢复时间长,使用过软的座椅、沙发等会导致腰部和颈部不适;免疫机能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对温度和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对日照要求提高,喜欢自然通风和清新的空气,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对于室内活动较为偏爱;泌尿系统衰退会导致上厕所的频率上升,尿频尿急。

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求

老年人心理需求主要有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以及私密性几个方面。

安全感需求。对于社区的选择,有老人的家庭会优先选择离医疗设施近的社区,对于有报警系统、无障碍设计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社区更为偏爱。老人喜欢选择在没有车辆通行的区域活动,减少车辆通行对自身人身安全带来的危险,也能减少老人行动不便给车辆带来的不必要干扰。喜欢暖色调的空间和经过防滑处理的路面。光照条件好的公共空间,可以帮助视力退化的老年人增加对周边物体的辨识性,减少摔倒或者撞伤的可能性。

归属感的需求。老人怕孤单寂寞,喜欢融入社区群体,希望在其中获得认可,风靡全球的广场舞大妈们是老人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的明显特征。另外老年人还喜欢亲近儿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喝着茶,看着周围人的活动,并且喜欢跟自己熟悉的人一起聊天、下棋或者遛弯,都是他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调剂。在进行老人公共空间设计时,尽量选择有儿童活动的空间,例如幼儿园、儿童活动设施附近。并结合发生公共活动的位置和视线联系设置供老人休息和观看的座椅,减少视线遮挡。

舒适感的需求。老人偏爱适宜老年人身体强度活动尺度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通风和采光条件好的空间,喜欢有绿荫环绕的舒适座椅,远离噪音较大的车行道路。在进行老年人公共空间设计时,除了配置丰富的景观小品、绿化植物,考虑方便通行的道路和采光通风条件,还应该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所需,如使用轮椅的老年人需要的通道宽度要比一般标准的更宽。设计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养老设施应扩大露台或阳台面积,种植绿色植物,这样能给部分下楼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日常活动场所,提高生活情调,使老年人产生亲近感。

私密性的需求。社区里公共活动中,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公共的,也有许多活动对参与的人数需求较少,并且对隔音的要求较高,比如下棋、看报,聊天等。在进行老年人公共空间设计时,首先对公共空间的规划要私密性划分开来,针对不同要求的活动模式,在私密性上要考虑不同的设计方法,例如看报要求的私密性相对较高,噪音和光线的影响较大,需要选择的活动区域就要较封闭,而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对于私密性要求不高,并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需要一定的开放性。确保活动区域私密性的设计元素有很多,比如景观隔墙,高差或者绿化,在设计这些分割设时候应该注意隔而不断,隔而可见,因为这些空间要注意突发事件,一旦有突发事件,护理人员或者家人能够及时发现并对老年人进行救护。

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及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求

老年人在社区活动的行为习惯可以总结为长期性和规律性,私密性和聚集性,个性和共性,退行性和渐变性。

长期性和规律性。老年人每天的活动安排相对固定,有很强的规律性。由于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外出活动的人群以早晨和上午居多,中国老人喜欢午睡,所以下午出门活动的时间较晚,因此在设置老年人活动场地的时候要先对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的时间进行调研,进而结合日照条件对活动场地进行设置。

私密性和聚集性。老年人对活动的私密性要求较高,因此要合理设计动静分区。其次,社区的活动内容要结合不同社会背景和爱好以及文化层次的老年人群体,也体现出老年人公共活动的集聚性。

个性和共性。老年人在公共活动空间中主要体现出个体性活动和群体性活动,个体性活动例如蘸水在地上做书法,群体性活动主要是门球和踢毽子等。在设置这些不同属性的活动类型的时候,要充分考察活动的个性和共性,不要让这些活动在空间上冲突或者相互干扰。

nlc202309012256

退行性和渐变性。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与其身体条件紧密相关,总体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其日常生活也呈现出退行性和渐变性的特点,例如行动能力从健步如飞到逐渐迟缓,从独立行走到借助拐杖、轮椅甚至是卧床。针对这一特点,老年人活动空间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预见性,活动的空间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丰富性。

三 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是指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娱乐需求所设定的活动场所,例如室外有广场、体育锻炼、弹琴唱歌、赏花遛狗等场所,室内的棋牌室、茶社等,楼道口之间可能发生老年人活动的公共场所。

第一,老年人住宅的集中化,能够更好地让社区公共空间达到可达性。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都会有合理的服务半径,适合老年人的设施服务半径约为300米。如果一个服务设施超过合理的服务半径,即便它的其他设施非常受老年人欢迎,也会因为距离过远不方便行走而放弃进行活动的想法。那么集中规划老年人住宅,能够让更多的老年人利用这些公共活动空间的资源,满足其沟通需求,建造传统的邻里生活气氛,让其充满归属感。

第二,交错多层的老年人公共空间环境的设置,能够按照老年人出入楼栋的远近距离,活动参加人数的数量以及对私密性的要求进行规划。例如,在住宅楼栋内适量考虑在合理范围内放大空间尺寸,加宽楼连廊宽度等,筑造让老年人停留观远和沟通交流的空间;楼栋之间的区域设计半开放式、交错式设计的公共空间环境。

第三,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内或周围设置必要的设施,包括无障碍设施、休息平台、休闲运动器械、医护站和公厕等。养老设施的人行道路应设置完备的无障碍设施,并应尽量平直、短捷,与车行流线之间要避免交叉。其无障碍设施要保证轮椅使用者能够到达任何专属于老年人的外部公共空间,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5米,坡度不应大于1/8且应形成回路,不应出现“死路”或“断头路”。设置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休息平台供轮椅使用者休息,并设置盲道供视力不便的老年人使用。另外,由于身体所需,社区内设置干净卫生并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公厕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尽可能取得老年人公共空间环境更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室外空间尽量规划至向阳避风的区域,便于老年人的活动。例如,现在很多南方社区都设计成首层架空的方式,有的配置了丰富的景观小品以及休闲座椅,这样的设计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活动空间,既可以乘凉又可以通风。

第五,增强社区的围合感。其一,这种空间给老年人一定的安全感,其二,围合感强的社区归属感也相对较高,其三,围合空间的内部,方便老年人观看其他住户的活动,符合老年人喜欢观看的心理要求。专属于老年人的外部空间的流线长度应尽量缩短,通过调研得到的数据,其交通流线不宜超过24米。且其最好能够结合内院、露天平台或屋顶共同设置,既能够节省空间资源,又能够缩短空间的服务半径,让老年人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和通行距离进行室外活动、亲近自然。

第六,人车分流设计。在社区的设计初期,考虑将车行流线和老年人的交通流线在竖向或者横向上分离,照顾老年人的安全需要。养老设施的外部交通流线应采取人车分流的组织形式。各类车辆的专用停车位应位于各类功能空间的独立入口的附近;且应根据入住老年人介助和介护的比例,在最接近建筑出入口的位置设置一定数量的无障碍停车位。于采用地下停车模式的养老设施,应在距垂直交通构件较近的位置设置无障碍车位,并分设多部楼、电梯通向养老设施内的相应功能分区,避免人流进入建筑后产生流线交叉。同时,在地面距建筑出入口较近的位置应设置部分临时停车位,以方便例如邮政车辆等临时来访车辆短时间停留。

第七,借鉴传统民居模式。学习传统居住模式营造社区邻里感的手段,例如里弄式或院落式住宅,合理分配空间布局,增加老年人交流的可能,使老年人有归属感。

第八,标识性位置、大小和色差。多样化的标识系统,不仅是标牌,还应注意建筑形象和场地的变化,形成完整的标识系统。养老设施应在外部空间设置清晰、明确的导向标识,各路口及主要外部空间均应设置具有指向作用的标识。特别是从老年人居住单元通向外部场地的交通流线上的导向标识必须完善且清晰。例如外部空间均要设置标识与导向标示,便于引导记忆力和辨识能力下降的老年人以最小的体能消耗到达目的地。

第九,考虑老年人的视线关系。鉴于老年人最常见的行为类型是观看,即观看其他人的活动和社区的景观,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社区时,要充分考虑为老年人提供观看的空间和设计所能观看的活动,并考虑视线遮挡问题。例如,设置在儿童活动场所附近,景观小品诸多的位置。

四 总结

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可以让老年人在安全、便利和舒适的条件下融入社区,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成熟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对于中国老年人社区,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提升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化程度,增强社区活力和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使老人充分享受社区带来的愉悦生活,并且结合社区服务和医疗设施,为老人养老解决后顾之忧。通过无障碍设计、规划和建筑设计,降低老年人在社区出现事故的可能,增强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可能性,使其老有所为,要有所依,安享晚年。为社会创造和谐的养老环境,体现出社会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与重视,重塑活力老年人社区。

参考文献

[1]诺曼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李亚军设计关怀老年人《设计》,2013年12期

[4]弓建丰,刘武功.浅议当代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山西水利》,2000年06期

上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800字高二下一篇:经济开发区2021年工作总结暨来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