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基础设计

2024-10-25

教学楼基础设计(精选8篇)

1.教学楼基础设计 篇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大纲审稿人:王传洋 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设计方法:

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2.设计训练:

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

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

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

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答辩成绩(20%)综合构成。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 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

1天; 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

4~5天; 3.绘制装配图

1.5~2天; 4.绘制零件图

1天;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1天;

6. 答辩

0.5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2] 韩莉编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吴宗泽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邹慧君等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 王连明等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路永明等编,《新编机械设计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李威等编,《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8] 杨可桢等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教学楼基础设计 篇二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 教学任务设置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材一般以学科体系来组织, 学生在学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后才会涉及凭证、账簿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 学生对前面一部分内容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热情, 而这一部分又非常重要, 结果重要的内容学习效果不佳, 后部分学习中学生又觉得操作技能简单而掉以轻心, 结果可想而知。

企业会计工作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应该源于会计工作实践, 应该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 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 让学生知道所有学习内容均是会计工作所必须的, 不是因为教材或学科有这些内容才要去学习。

(二) 课程项目设置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目标

考虑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个企业会计工作全过程, 可以通过模拟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 采取整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调研企业实际业务, 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两套业务项目, 将其中一套分解为若干子任务,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 最终完成这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另一套则由学生分角色独立完成。教、学、做紧密结合, 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 在任务 (项目) 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三) 单元任务设置以校内经营单位优先为例

现在大部分学校有创业园、超市等经营单位, 必然发生产、供、销等经济业务。因为它们的会计工作可能不是很完善, 把它们作为个别教学任务的设计对象, 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经营的氛围, 甚至与它们有经济业务往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终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总体设计

(一) 总体目标确定

《基础会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素养, 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 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 完成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 综合项目设计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完成淮胜电缆有限公司某年12月份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该项目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可行性等特点, 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三) 教学任务设计

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 打破学科体系。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将知识原理有机整合, 如复式记账内容, 教学中打破原学科知识体系, 将借贷记账原理及分录编制安排在“任务二填制凭证”中介绍, 将平行登记在“任务三登记账簿”中介绍, 按照会计工作过程,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做学合一。

课程单项任务是课程综合项目的子任务, 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以企业实际工作背景为依据来组织同学分组 (4-5人为一组) , 每人组织做一套账, 同时在他人的账务中担任相应角色 (设制单、出纳、记账、主管等岗位) 。完成教学任务后, 学生集中用十多个课时分角色独立完成另一套中小企业一个月会计业务处理。从尝试的效果看, 学生比较欢迎, 对会计项目化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效果好于以前教学方式, 实践能力提高较快。

三、单元教改设计

课程的单元教学是课程教改的基础环节, 按照项目任务实施的步骤划分为单元, 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单元教学设计首先要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 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 这里以凭证填制为例来说明。

凭证填制是会计工作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按原来教学模式, 首先介绍凭证的内容、各种分类、填制要求, 最后介绍填制方法时才真正涉及凭证的填制实务, 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与会计实践直观地联系起来, 其后果是学生感性认识差, 对知识不理解, 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 我们以淮胜电缆有限公司12月份会计凭证的填制作为项目任务, 通过凭证填制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上一单元教学完成时, 要求学生课后分别利用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编制1—5日业务记账凭证, 并小组讨论凭证填制体会;教学中首先告知本单元教学内容、目的, 然后引入任务,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凭证填制中的收获、问题, 接下来展示 (课前扫描、拍摄与课堂投影相结合) 、分析大家凭证中的共性问题, 大家看到自己的错误凭证, 感受很深刻;然后指导正确的填制方法, 通过现场操练、特殊事项及难点深入分析 (学生现场提问与教师事前准备相结合) , 使学生能够掌握通用凭证、专用凭证填制技能, 加深对凭证填制的体会;接着归纳重点知识及能力、素质要求 (凭证的填制技能及审核的要求) , 最后布置课后任务, 为下一单元做准备。课程训练环节对会计凭证的填制技能进行巩固、拓展、检验, 单元总结中注重素质“渗透”及应用能力提升。

通过课前学生先做, 小组讨论总结, 课上集体纠正、解决典型问题, 集中指导操作技能, 个别修改、指导, 再反复训练、总结分析。采用讨论式、互动型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全程参与, 通过凭证的填制实训过程, 培养凭证的处理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掌握凭证的填制技能。

四、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基础会计》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要以未来职业竞争为导向, 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培养会计应用能力为根本。《会计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应用能力, 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诚信意识。若从学生的职业生涯所应具备的素质来考虑, 《基础会计》课程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或接受后续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联系学生能够感知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以后, 对会计和会计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 关于教材

有人认为项目化课程一定要有配套的项目化教材,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教材是一个参考书、工具书, 而各个学校项目选择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确定, 如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应强求统一;教师组织教学是个重新设计的过程, 教材不应该仅是某项目的指导书, 学生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将教材做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和今后相关工作有效的参考资料。

当然, 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材, 应该尽可能提供相关技能操作技巧。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编写中安排情景导入, 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 安排一定量的综合实务题目和阅读资料, 等等。教师比较欢迎这类教材。

(三) 关于课堂教学

一体化课程设计并不排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践理论一体化;以引导启发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提高自学能力。

(四) 课程考核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突出能力目标, 就要研究如何突破知识考核, 怎样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本课程侧重项目任务进行考核, 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虑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 课程考核应采取平时任务 (共同完成课程项目) 、独立完成综合实训项目、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建议采用3:4:3的比例, 前两项全部达到合格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五) 其他

教学环境最好模拟“工作氛围”, 将课程在会计仿真实训室进行, 要配有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基础会计模拟软件等, 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此外, 关联课程需要整体协调, 从专业到课程、再到单元, 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安排, 全部工作推进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需要必要的财力保障、需要高效的协作团队。

摘要:《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其内容比较复杂、系统性强, 对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在校学生而言, 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如何让缺乏经营管理实践的学生快速入门,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结合会计实践和基础会计课程特点, 设计完整的项目载体,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任务, 做学合一, 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项目化课程,教改设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戴士弘, 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 2007 (34) .

3.浅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篇三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现代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方面是概念多,内容抽象,并且实践性强,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心理;另一方面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厌学”,在他们心中,到高职读书不是“我要读书”,而是父母“要我读书”,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如何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本人就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可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凡事易凭兴趣、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的特点,充分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好奇、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虽然许多知识需要有意识记忆,但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引发其“有意识”的产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1.以“奇”生趣。例如在学习机器的组成一节时,机器能够转换能量,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动力装置、执行部分、传动部分和操纵或控制部分。讲完之后让学生举例自己常见的机器,如汽车、机床、飞机、拖拉机、三轮车等等,分析它们的组成,这些机器都有动力装置进行能量转换。然后老师设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因为《三国演义》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云: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皆不食水,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上山下陵各尽其便。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机器吗?是与否的回答异常活跃。老师再追问:“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有原动机吗?它是什么样的?是发动机、电动机?”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一个不消耗能量,经过科学家多少年论证不存在的永动机。经过一番举例讨论后,使学生感到新奇,又很好地掌握了课堂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画生趣。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动画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也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启发式教学

高职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那种传统的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现在的学生是肯定行不通的。而且讲授过多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允许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问,并对学生抢接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等内容时,每次在讲一种新的传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传动的实例?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机构?它们的工作特点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并在讲解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到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积极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与评估几部分构成。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例如项目教学法在铰链四杆机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1)教学项目的确定。铰链四杆机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机械基础》模块六“平面连杆机构”中的课题1,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判断条件及应用,它是课题2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的铺垫。由于平面连杆机构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而且更以其独特可靠的低副联接形式,倍受广大机械设计人员的瞩目。其在工业、农业、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机械中的应用实例不胜枚举。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探寻一种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其它班作品,组长组织成员交流探讨填写教师事先发放的学材。然后抽取制作任务。确定本组团队名称及口号;根据组员各自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推选出陈述员、自评员、互评员、信息员,各角色各施其责;依据任务确定设计尺寸,绘制构件图样,讨论设计制作方案。编写制作产品说明书。策划本组学习成果展示方案。

(3)工作计划的实施。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分工,进行各自的工作,其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教师预先准备的资料查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考虑是否正确,是否周全,并进行新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朝目标方向努力。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探究,使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协作者,指挥引导学生掌握项目所需知识,完成技能训练。

(4)成果展示与评估。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成果、按照本组产品说明书讲解作品;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制作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然后客观公正填写学习质量评价表。填写时评价的结果均用A、B、C、D四个等级来表示、作为本次课各小组的学习成绩。通过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可以巩固本次课学习的新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知识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简单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信息传输量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特点。对于问题具有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等作用,从而使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对刚刚从初中升人职高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本中新出现的运动副、构件、机构、曲柄、摇杆等术语,他们知之甚少,也缺乏直观的印象。因此教師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无法观察的结构和形状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更应该充分直观地体现零部件的具体构造和运动情况。我在教学中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制作了《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课件,逐步在教学中使用。这样,一方面增大了信息量,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也要不断改变、提高自己的认知观念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教师滔滔讲说,呕心沥血,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尤其机械设计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所以只有 将“教”与“学”配合好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4.教学楼基础设计 篇四

课程设计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编号:02020006S 课程设计学分:2 课程设计周(时)数:2周 授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指导方式:讲辅

课程设计适用专业:近机类 服务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服务课程编号:02020006 服务课程讲课学时:88 服务课程学分:5.5 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它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工科院校近机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为今后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4、学生应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

5、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了事。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安排

1、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计算

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进行传动件的设计计算,校核轴、轴承、键等。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根据上述设计计算,绘制传动件等,设计轴上其它零件和减速器机体及附件,标注尺寸。要求只绘制装配图的主、俯视图。绘制装配图

除绘制草图内容外,绘制装配图的侧视图,编写技术要求,对零件编号,填写明细表及标题栏等。绘制零件图

选择所设计减速器中任一轴和齿轮进行绘制。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5 编写设计说明书 6)答辩

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任务 1 草图 1张(A1坐标纸)2 装配图 1张(A0图)零件图 2张(A3图,传动零件轴和齿轮各一张,鼓励用计算机绘图)4 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为来源于工程或生活实际的机械传动或简单机械(比较成熟的题目是以齿轮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题目应多样化,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学生也可自拟课题,但须经指导老师审定后才能作为课程设计题目。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应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情况等,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具体评分办法如下:

平时成绩(出勤、态度等)10%

四、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名称 设计计算 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绘制装配图 绘制零件图 编写设计说明书 答辩 合计

说明书 30% 学时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图纸 40% 小计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答辩

5.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编写日期】2011.9.22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在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精度设计于一门课程,对机械及仪器仪表中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材料以及零件几何精度的基础知识等诸方面进行阐述,是该专业本科学习期间的一门综合性机械类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机电技术应用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制图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CAD应用技能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1+1+ 4 + 2 +6 +2 +4 + 4 + 8 + 3 + 5 + 5 + 2 + 4+4 +5= 64学时

第一章 总论(或绪论、概论等)1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主要内容:

总体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结构;介绍该门课程的基础和该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了解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二章 机械设计总论(1学时)主要内容:

1、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准则等。

3、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4、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耐磨性、寿命与可靠性等。

5、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4学时)主要内容:

1、循环应力下机械零件的强度、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安全系数计算。

2、损伤积累假说。

3、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4、低周循环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低周循环疲劳概述、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理解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学时)主要内容:

1、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

2、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

3、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

4、流体动力润滑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干摩擦、边界摩擦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轮、常用润滑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工业常用润滑脂的种类及性能;掌握磨损的概念、分类及设计原则、润滑油粘度及其单位换算、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条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五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6学时)主要内容:

1、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

2、联接件的标准及其性能等级。

3、拧紧力矩,预紧力及其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防松措施。

4、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5、螺栓联接的计算:受横向载荷,受轴向静载荷,受轴向变载荷。

6、螺栓组联接受力分析。

7、螺纹联接的许用应力。

8、联接件的刚度和预紧力

教学要求:了解螺纹的特点及其应用、螺旋传动的分类及常用设计方法、螺纹联接标准件;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的拧紧和防松、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熟悉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六章 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2学时)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3、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七章 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自学)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3、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八章 带传动

(4学时)主要内容: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欧拉公式,带传动的应力分析。

3、带的弹性滑动概念与传动比。

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轮材料、结构和尺寸。

6、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及张紧装置。

教学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类型与结构、V带轮的结构设计、其他带传动的特点;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熟悉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九章 链传动

(4学时)主要内容:

1、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速度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

3、滚子链的结构和规格,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4、滚子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

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

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装置和润滑。

7、齿形链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套筒滚子链的结构、规格和尺寸,链轮的结构特点、链传动的动载荷;掌握链传动的主要参数、滚子链的标记、运动特性分析及失效形式; 熟悉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套筒滚子链传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章 齿轮转动(8学时)主要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齿轮材料、热处理及其选择。

3、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5、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而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6、直齿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特点、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圆弧齿圆柱齿轮传动、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其机理、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计算的力学模型、理论依据、力的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掌握强度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对其应力(或强度)的影响、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与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异同点);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减小载荷系数的

措施;熟悉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材料、热处理方式和精度选择、参数选择和结构设计),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直齿、斜齿和锥齿轮零件图的绘制。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3学时)主要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蜗杆传动的运动关系和主要参数,传动比,蜗杆传动变位的特点。

3、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4、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许用应力。

6、蜗杆传动的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主要几何尺寸。

7、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和热平衡计算。

8、蜗杆轴的刚度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9、蜗杆传动精度的选择,蜗杆蜗轮的结构。

10、新型蜗杆传动(环面蜗杆传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蜗杆传动的润滑、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用原则、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及方向)、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特点;熟悉蜗杆传动的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自学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5学时)主要内容:

1、滑动轴承的应用和分类。

2、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其选择。

4、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

5、润滑的雷诺方程式。

6、液体动力润滑单油楔径向轴承承载能力和温升的计算,几何参数、工况参数对运转参数的影响。

7、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应用、各类滑动轴承结构特点、对轴瓦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轴瓦材料、轴瓦结构、滑动轴承采用的润滑剂与润滑装置、多油楔轴承等其它动压轴承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液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计算要点、工作过程,压力曲线及需要哪些计算;掌握非液体润滑轴承的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一维雷诺方程、油楔承载机理及条件、热平衡的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三章 滚动轴承(5学时)主要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精度和代号。

2、滚动轴承元件上的载荷分布。

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及当量静载荷的计算。

6、滚动轴承组合的结构设计:轴承与轴颈、座孔的配合,轴承的游隙、预紧、调整。教学要求: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特点、选用轴承的类型、予紧、润滑、静负荷计算及极限转速计算、特殊滚动轴承的特点;理解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密封的作用及方式;熟练掌握常用滚动轴承的代号及表示方法、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基本额定寿命计算方法(概念与公式)、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结构设计;能够正确画出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四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主要内容:

1、联轴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及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五章 轴(4学时)主要内容:

1、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2、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

3、轴的结构设计

4、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5、轴的强度计算:扭转强度计算、弯扭合成强度计算,安全系数校核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轴的功用、刚度计算;掌握轴的分类、各种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轴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原理;熟悉转轴零件工作图的绘制。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六章 弹簧(4学时)主要内容:

1、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研究教学内容及时数(5)

1.平面连杆机构研究 2.齿轮传动研究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课程重点:功能原理设计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功能类型及求解思路;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常用的机械传动方法功能原理设计;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产品商品化设计;机械疲劳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概念及分析方法。

课程难点:功能类型、功能结构及求解思路;机构的创新设计;分析结构能实现的动作;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产品的适应性变型设计;机械产品的造型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的物理学基础。

处理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对于主要的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力争图文并茂。通过启发式、提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工厂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2、《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3、《机械设计基础》,邓昭铭、张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篇六

1.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基础护理》课程是基于护理的真实工作过程,依据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中的基础护理工作任务设置的,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以“教、学、做、评一体化”为教学模式,开展以案例引导下的情境教学。根据未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在技能操作中除了评估患者、评估环境、准备用物、实施护理技能、评价护理结果外,还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美的语言及美的姿态。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情境教学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与同学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教学楼基础设计 篇七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突出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并且在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引导下, 学生学习会更加明确, 对于学生实际的机械设计能力提升, 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1实施工作过程导向下教学设计的原因

从机械设计专业属性来看, 该课程主要是关于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对于学生建立机械设计理念和专业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 机械设计课程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材料等相关学科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反馈经验来看, 该课程的学习难度是相当大的。可以说, 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这类理论性强, 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逻辑能力要求很高,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尝试使用工作过程模式导向的教学设计。

2机械设计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教学设计

在对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并同当前实际工业生产、应用中的前沿知识相结合, 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思考,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要从本课程在专业岗位群中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意识转变情况。工作导向任务的制定, 要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 减轻因任务过重、过难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学生通过一个个的“工作”来学习, 是融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 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 边练边学、边学边练, 则能激发他们潜藏已久的学习兴趣, 从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从而激发出学习动机;同时, 通过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进而激发其理论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体, 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项目的各个环节中, 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方面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具有整机意识, 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机械工程难题的能力。

以下是以能力为抓手的项目设计 (表1) 。

3注意事项

第一, 保持良好的实践纪律, 防止发生危险事故。在工作过程任务导向模式下, 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 会用到相关的机械器材, 这些器材的使用, 一定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机械器具, 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第二, 注意工作过程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相关的工作任务时, 教师要进行对比分析, 把专业领域内重要的、典型的案例, 融合成合适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掌握知识, 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 学习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经验。机械设计专业, 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层次, 都比较高。机械设计加工企业的一线生产线, 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场所。其中, 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 可以在企业一线生产领域学习到。

4结束语

本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工程性等特性。任何一个零件和机构的设计都要打破先修课程各自的系统, 跳出其只局限于机械工程中的某一个特定范围, 学会综合考虑问题的方法。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和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习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设计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而任何一部机器设备都是由若干零件组成的。因此, 机械零件设计是机械工程设计的基础。只有在机械零件的设计过程中方法先进, 结合实际, 计算精细, 才能设计出物美价廉, 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品来。

参考文献

[1]李有智, 沈玲莉.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J].内江科技, 2010 (12) .

[2]杨红, 龙华, 程利, 黄代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

[3]李盛, 何滨, 胡玉红.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硅谷, 2010 (21) .

[4]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2) .

[5]王学明.浅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职业时空, 2008 (10) .

8.浅谈室内设计基础教学 篇八

室内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并通过设计师的辛勤劳动及专业知识来完成设计任务,进而为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社会作品。室内设计艺术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因而,室内设计的设计过程离不开实践的环节。由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室内设计教学课程进行的多为“虚拟化”设计,与在社会中实际应用专业性设计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当前培养的学生并不能真正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调整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室内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改善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首要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相脱节的现象。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应体现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

一、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改善

1、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对待室内设计基础课教学应根据时代的发展灵活的调整课程的结构。使之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与提高。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完善的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比如:以往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对造型艺术过分倚重,把素描、色彩的绘画培养教育过程当作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修养的积累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室内设计教育来说则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对“美院式”教学法的补充和完善上,在造型课中突出徒手表现的作用和地位。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徒手绘画、建筑速写以及快速设计与表现等这些徒手表现课程,突出对学生的手绘实践能力的训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造型能力。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能力,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手绘的能力。从宏观上解决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需要。

2、基础课教学强调专业性

室内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徒手表现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训练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针对训练学生的手绘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有目的将基础课教学通过室内训练与室外训练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造型能力进行指导。

(1)室内主要以徒手绘画课程为主,初期训练主要以临绘照片为主。主要训练学生对线的理解与应用。另外通过对室内场景的刻画,加强学生对空间透视等室内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对室内的空间、结构、比例等关系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

(2)室外部分主要以建筑速写为主,建筑速写是徒手训练必不可少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建筑写生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建筑造型、结构、空间、材质、光影、环境等方面,要求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再提炼、概括地印在脑海中,然后再表达在纸面上。通过写生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可以训练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观察能力和对建筑的直觉感知,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并且锻炼学生的画面组织能力、视觉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速写和默写训练才能达到质的变化,取得质的飞跃,方能培养学生过硬的手头功夫和快速应变的能力。

通过徒手表现训练,不仅解决了基础课教学中的造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而且又将基础和专业之间很好的衔接,达到了多方面的教学效果,也调动了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气氛,使基础教学突破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使教与学协调发展。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室内设计基础课教学单单对课程进行改革与调整是不够的,还应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得以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1、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目前,多元化、科学性、开放性的教学格局已经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前提。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造型能力,还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一直以来,基础课教师教授的都是比较单一的学科,与专业相分离,单纯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而不能从专业角度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也是导致基础教学和专业脱节现象产生的一部分原因,所以,随着室内设计基础课的改革,要求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可以跟上专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给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体现。

2、教学方法的改善

在教学上,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画而画,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课程布置不同的课题,如:室内与室外教学穿插进行,布置一些短期的小场景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的思考。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应用能力是不同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一对一的进行辅导,使学生可以很快的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而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上一篇:驾驶员技师论文免费下一篇:九年级政治“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