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情(精选8篇)
1.论网络舆情 篇一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网络信息和舆论内容的丰富性。每个网民所关注的事件和现象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的内容十分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主题进行讨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络的年龄、知识、行业、经历不同,网络舆情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踪迹。
4、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5,网民的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网络舆论望望出现偏差。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媒体时存在的主要误区
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政府相关部门前后说法不
一、官方消息频频“翻案”等网络公共事件,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阳认为,这暴露了“网络恐惧症”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巨大损害。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和发布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只手遮天,用堵、封、瞒、蒙的手段掩盖真相,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有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指出:“与网络„过敏‟相对的是,一些部门和官员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态势,一些意想不到的部门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缺少积极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
一些干部的网络意识和操作存在严重不足
自从微博从网络上出现以来,数量急速增加,目前用户达3亿多,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领域,但不少官员对微博要么完全不懂,要么一知半解。”一些基层干部完全落后于网络时代,对网络知识往往是一脸茫然。
尽管这些年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基层干部大多处在初级甚至没有水平,弥补网络运用能力的不足需要干部与“网”俱进。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一些基层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对于时时更新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能及时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
在信息化时代,形成了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习惯了相对封闭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人力信息直观性等各方面都不能与现在的新兴媒体相比,因此舆论监督在时间和范围上相对有限往往让一些基层干部感觉媒体第一不会来,第二好对付的心理。不少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上败下阵来。
观念和机制上的障碍也使基层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眼高手低‟,平时宣称重视网络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臵失当。
随意应对,一甩了之
一个地方性负面新闻在网上能“坏事传千里”,往往连最先刊发的人也无法预见、无法控制。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常常忽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而网络舆论的酝酿及形成非常迅速,由于外界刺激信息的出现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热点;如果网络舆论持续高涨,而网络舆论得不到缓解或舆论对象处理不当,就会使舆论出现“一边倒”而形成“一致性”的负面舆论,最终由一个普通的网络舆论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而当进入危机大爆发阶段时,网络舆论由隐性的舆 论压力转变成为真实生活中行为抗争的显性行为,甚至造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震荡,阻碍社会发展。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和舆论的几点建议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平时做足功课,关键时刻才能做到沉着镇静。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善待、善用和善管网络媒体。
1、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网络媒体
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民声反映在互联网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而且要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
要重视网络媒体就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好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和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快、最广、最强的交流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推动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办公现代化、民主化。这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新型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执政为民的需要。
2、要把握好网络舆论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媒体舆情研判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即使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只要具备了吸引眼球的因素,也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每一个角落。但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准确性不高,各类虚假信息通过博客、跟贴等不断考验人们的判断力,这些网络新闻和信息的正式性和可信度总体较低,会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主流网站,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臵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舆情研判、引导,一是要第一时间摸清舆情动态,善于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掌握舆论主动权。二是要善于利用舆情动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舆情就是社情民意,通过舆情分析,了解群众需求,改进我们工作。三是要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方式,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竭尽全力地封锁消息来化解矛盾,而是应当本着信息公开、依法公正的原则,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使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为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
对于网络媒体,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首先,要关注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网民言论两大方面,通过浏览新闻网页和关注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博客言论等,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基层心声,充分听取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高执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通过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严肃的宣传主题,增强内容的知识性,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宣传效果;通过开设专栏、建立博客、在线访谈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宣传效果。
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一批直接可以用的“网络意见领袖”,驾起网上信息舆论引导的桥梁,以网上评论来引导舆论,针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还可以依托网站、论坛、贴吧等载体,借助网上对话、聊天等形式和手段,及时开 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总之,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媒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
2.论网络舆情 篇二
2010年8月14日, 河南省温县公安局副政委范永祥驾警车因车祸死亡, 在当地和网上引起巨大反响。网帖称, 范永祥开警车带4名小姐到修武县玩耍, 吃饭时喝了不少酒, 开车时左搂右抱小姐, 最后警车撞到了树上, 范永祥当场毙命。温县公安局对此事的调查报告认定:4名女子不是“小姐”, 此事故不存在醉酒驾驶和违反5条禁令的问题, 但存在外出不请假、公车私用的问题 (见2010年9月9日《大河报》) 。公安局的报告结论, 不但未能平息网友所称的此次网络舆情危机, 反而激起更大规模的网友“围观”。该新闻被数百家网站转发。政府结论为什么没能平息事态?这就涉及到政府网上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理能力。
一、此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分析
在本次事件舆情传播的初始阶段, 信息主要是在各大网络论坛间传播。2010年8月27日, 网友“王若涵”在大河新闻网发表帖子《揭露:公安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首次披露此事, 并对事件中的违规行为提出质疑。帖子发出后, 被转载到好几个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网络社区, 引起网民关注。8月30日, 在华声论坛有关此事的帖子后面, 温县公安局宣传科发布了《关于我局范永祥交通肇事案的有关情况说明》, 正式对此事进行辟谣。此后该事件开始引起新闻媒体的注意。9月2日, 华声在线以《公安局副政委被指驾警车搂抱小姐毙命回应称被毁谤》为题对此事做了报道, 该新闻共被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转载91次, 网民反响强烈。
关键词一:是不是小姐?
该网络舆情危机关键词之一是:“4名小姐”。通报中认定:“4人均系女性, 全部是温县温泉镇的居民。其中3人为同胞姊妹, 同胞姊妹中的大姐 (婆家) 系范永祥的街坊邻居, 另一女为同胞姊妹中大姐的朋友, 不存在‘小姐’问题。”而更多的民间渠道透露出的信息, 称其中一个是开歌舞厅的, 一个是范的情妇。
关键词二:有没有饮酒?
该网络舆情危机关键词之二是:“警车酒驾”。公安局称, “修武县人民医院对范永祥的血液进行抽取固定、检验, 经检测, 范永祥血液中酒精含量为零。此事故不存在醉酒驾驶和违反5条禁令的问题。”
而这个结论仍却掩盖不了公众的疑问。一名53岁的老警察, 怎么会开车撞到树上?
关键词三:“1男4女”去干什么?
该网络舆情危机关键词之三是:“1男4女”。在上班时间, 范副政委既没请假, 也无分管业务去视察, 带着4个年轻的女子到外县去干什么呢?通报中对此只字不提。有网友注意到, 网帖中并未提到“5条禁令”的事情, 但公安报告中专门否认范副政委违反了5条禁令。原来民警违反5条禁令的, 除对本人予以开除等处分外, 还要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纪律处分。由此可见, 为范副政委正名可能不是目的, 公众有理由怀疑, 温县公安局的结论是不是在为范永祥的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开脱责任。
二、网络舆情危机:是掩盖还是揭开盖子
最近几年, 因网贴而引发的危机事件不少。网友的帖子难保全部真实, 甚至有时候含有大量猜测和推理内容乃至虚构成分。但政府部门的回应如果遮遮掩掩, 欲说还羞, 势必激起网友更大程度的不信任感, 造成越描越黑的窘况。
遵循“8F”沟通原则, 争取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专家认为, 危机沟通的基本原则是:坦诚布公, 将掌握的所有信息完整、迅速地对外发布。8F沟通原则是指: (1) fact (事实) , 即向公众表明事实的真相; (2) first (第一) , 率先对危机事件作出反应; (3) fast (迅速) , 坚持及时迅速处理危机; (4) frank (坦诚) , 向公众沟通时要以诚相待; (5) feeling (同情) , 分享公众的感受;理解同情受害人的遭遇; (6) forum (论坛) , 组织内部建立一个最可靠的准确信息来源的网络或其他机构的论坛, 获取全面可靠的信息; (7) flexibility (灵活性) , 对外部沟通的内容应该随着危机态势的变化而有所变通, 不能固执不变; (8) feedback (反馈) , 对外部公众有关的危机信息采取及时反馈, 且加以修正。8F沟通原则能够使政府在沟通中事半功倍。对相关事件开诚布公, 果断处理。从处理方法上来看, 温县公安局的调查报告缺乏诚意, 应该打不及格分, 不能让公众信服。
注重沟通技巧, 最大程度优化沟通效果。禽流感发生期间, 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为鼓励市民吃鸡而摆下百鸡宴, 新疆、湖北也有政府领导“以身作则”当众吃鸡的例子, 还有2005年“哈尔滨停水事件”后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形式化地喝下“第一口水”……在公众权威崇拜日益淡化, 公众主体意识、理性意识渐浓的今天, 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公众沟通,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技术问题。因此, 直接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有关人员都应该接受最基本的网上舆情危机训练, 以达到良好的公关效果。
三、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三T”原则
河南温县网上舆情危机应对失误, 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发现网络舆情危机后, 责任部门必须以最果断的态度来解决, 而不是忽悠民众。
英国网上舆情危机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发生时要做到“三T”原则: (1) Tell your own tale; (2) Tell it fast; (3) Tell it all。 (1) Tell your own tale, 要求围绕危机事件为主题向公众提供具体的真实情况, 利用传媒向公众跟踪报道危机事件的发展和处理实况。 (2) Tell it fast, 从时间上讲, 政府首先应当迅速收集危机事件的真相, 采取稳定民心措施。 (3) Tell it all, 要求信息全部透明, 让公众具有知情权, 组织应该将所有信息毫无遮掩地向公众披露。要进行成功地应对网上舆情危机就应该牢牢遵循三T原则。
网友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中, 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责任部门的回复, 如果是敷衍塞责的, 立刻会被网友揭穿。这样下去发展更糟。现在一些政府部门老爷作风惯了, 在网上公开回复, 也喜欢“摆谱”, 缺乏诚意, 缺乏沟通的基础, 就难以得到网友的谅解, 难以和网友对话, 难以扭转舆情对自己不利的一面。以诚待人, 是对待网上危机的基本态度。
启示之二:发现网络舆情危机后, 责任部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来处理, 而不是拖延时间。
速度是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网上发帖是以秒和分钟为单位, 处理网上危机, 也要以小时和分钟为单位, 绝对不能以天和周为单位, 也不能以周末不上班和晚上要下班为借口, 拖延时间就是贻误战机。
以2007年郑州城管打学生事件为例。该案例是政府部门快速处理网上危机的典范。2007年6月6日晚上, 在郑州市东风路与信息学院路交叉口西200米, 一名女学生在东风路边摆地摊, 城管进行“管理”、掀摊, 发生争执, 一批城管打掉摆摊女大学生的牙齿, 伤势不轻。事件发生后, 以天涯社区和联合早报网为主阵地, 民情汹涌, 声讨城管。郑州市政府在深夜2点召开紧急会议, 对打人的城管及其领导分别进行了停职、撤职等处分。因处理果断、及时, 第二天网友们就不再“围观”, 危机平息。
启示之三:发现网络舆情危机后, 责任部门必须以最大的诚意来检讨, 而不是指责网友。
网上舆情危机, 往往是因为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的某些公务人员, 未能依法行政, 或者有这样那样的违法违纪行为。像温县“搂抱门”事件, 就有很明显的公车私用、不请假外出等违纪行为, 还有疑似和美女不正当关系及疑似酒驾等行为。责任部门有问题和失误在先, 网友质疑在后。这时候, 如果责任部门再发表强硬的声明, 要追究网友责任云云, 就是态度问题。对待存在的问题, 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多检讨自己, 争取网友 (公众) 的谅解, 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参考文献
[1]兰欣.论地震后政府的网上舆情危机对企业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09) .
[2]杨超.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J].求实, 2004 (12) .
[3]韩建敏.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法制与社会, 2008, (26) .
[4]常春圃.危机考量政府网上舆情危机能力[J].江苏科技信息, 2010, (6) .
3.论网络舆情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三
计算机网络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不仅在技术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革新,而且直接导致了人类互动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乃至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美国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互联网的崛起作为一件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事件,正在逐步转化为当今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一个网络社会已经崛起。[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使用率在迅速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7月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1.8%,其中30岁以上网民占41.0%。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成为信息传播中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拓展了民意快速传达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随之诞生,并逐渐引起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学界对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领域,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机制等相关内容。综合来看,对网络舆情某一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多,而对网络舆情的整体关注相对不足。本文拟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从整体上对网络舆情及其控制加以探究。
一、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在这里,中介性社会事项既包括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等,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变化的事件、人物等。作为以网络为传播载体而产生的社会舆情,其特征与网络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1.疾速性
受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疾速性特征。当现实中发生某一社会事件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现实中的问题移植到网络上,事件会立即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时网络就像一个信息的发酵场,经过网民的连锁互动,网民个体的意见可以在网络上迅速汇集起来形成公共意见,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2.无序性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格局,受网络传播匿名性、开放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无序性特征。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传统媒体是世界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体制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4]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都有其固定的渠道并受到相应的监督,中国传统媒体的声音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呈现出“舆论一律”的格局。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网络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平台,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种信息传播格局下,信息掌控权不再由国家独占,网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信息监督日趋弱化,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过滤;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导致信息的发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于是,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及一些虚假信息得以借机传播,由此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无序性。
3.放大性
网络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以及网络信息汇集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社会事件的放大性特征。一方面,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信息呈现出数字化特征,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实体介质限制,网络可以瞬时汇集海量的信息,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网民不断地选择、强化而得以再呈现,这就构建了一个事件的全景图。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专题论坛、BBS、博客、新闻组、电子公告牌等各种信息汇集手段,就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设置相关主题,组织网民展开广泛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汇集。正是这种全景式的事件解读和各种观点的碰撞,无形中对社会事件起到了发酵作用,使网络舆情在传播中呈现出放大性特征。
4.隐匿性
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发布终端缺乏控制,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匿名化和去责任化。这一方面使部分网民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和见解,有利于政府了解真实的民意;另一方面也使网民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能力日趋弱化,部分网民情绪的发泄失去了理性,从而导致社会传染效应,造成舆情风波,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但同时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广大网民发泄情绪的场所,甚至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的舞台。网络舆情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参半,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日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助推社会事件的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结构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事件的解决。自从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以来,广大网民对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网站热切关注,并就各种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各大门户网站也就相关社会事件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以汇集民意。可以说,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和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网络舆情的力量得以凸显。例如网上对浙江“吴英案”的议论就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法律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和社会公平的期盼。
(2)促进政府部门作风的改善。从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阶段,使得信息掌控权被重新分配,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主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霸权,打破了信息处理和传播由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政府部门的作风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在轰动一时的温州“7·23”动车追尾事件中,从事故发生到紧急救援及善后处理都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积极关注,强烈的网络舆论声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该事故的救援和善后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声音一直在挑战着政府部门的传统作风和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网络舆情对于促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善的作用。
(3)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网络舆情反映了民众的社会态度,是政府汇集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征集民意、收集舆情,领导干部的博客、政府与民众的在线互动成为新的政治景观。可以说,网络舆情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毒奶粉”到“地沟油”再到“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经过网络讨论引起了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促使国家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网络舆情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舆情发展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而且要看到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4点。
(1)网络舆情的疾速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据以往的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般两三个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5]在此过程中,政府主流声音与民间非主流声音进行着相互较量。政府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及时介入和积极回应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而政府的沉默则为非主流声音的介入创造了机会。网络舆情传播的疾速性和匿名性导致舆情传播主体的去责任化,情绪的宣泄往往盖过了理性的判断,再加之网络舆情传播的放大性特征,很容易出现私人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政治化的情况。而一旦网络行为延伸到现实社会,就会造成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湖北石首“6·17事件”经由网络助推最终酿成极其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对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网络舆情的无序性容易传播社会谣言。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匿名性使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但受社会转型期结构性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缺乏必要的理性和责任心。网络舆情的无序性传播造成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的较为准确地揭露事实真相;有的断章取义,有所偏颇;有的掺杂个人情绪,故意混淆视听,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具有新的倾向性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由日本核电站发生爆炸与核泄漏事故引发的中国的抢盐风波就是源于“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混淆了大众视听,易引起社会恐慌,激发民众的不良情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3)网络舆情的放大性容易干扰政府工作。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6]当这一群体意见形成之后,无论对错,都会成为群体极力维护的观点。由于受网络舆情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舆情不一定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群体的观点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网络舆情的放大性往往会对公权力过度施加影响,一些错误的舆情对政府决策产生压力,进而严重干扰政府的工作。比如强大的网络舆论会干扰司法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4)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网络的隐匿性使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从而导致网络有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发表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以对抗政府的工具。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建立网站和机构,操纵网民制造并传播网络谣言,对社会焦点事件和敏感事件进行恶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夸大国内社会矛盾,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煽动网民的不满情绪,严重威胁我国政治安全。
三、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新型社会风险不断涌现,部分民众的负面社会心态比较突出,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应对社会风险,解决社会问题,弥合社会分歧,从而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分配。而网络舆情作为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公民行使社会参与权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政治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有之义。
1.拓展社会管理领域,将网络管理与现实管理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管理
所谓整体管理就是要把网上和网下结合起来,即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管理。网络舆情并不仅仅是网络行为,它是现实行为在网络上的反映,且会反馈于现实行为。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是集虚拟与现实于一体的,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就必须把它纳入到现实管理中来,做到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把网络管理和现实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构中,实行统一的法律法规,而不能够将网络和现实割裂开来实行条块分割管理。也就是说,现实的立法、执法机构同样有权对网络行为实施管理,而现实的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对网络行为的约束。针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同一性的特点,要不断完善现实的立法和执法,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整体管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针对网络行为单独地立法和执法。
2.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就是要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实行实时监控管理。网络舆情的形成,本质上是许多网民面对同一社会焦点事件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集体行为。基于网络舆情形成的特点与形成过程,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具体实践中,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舆情发展的每一步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收集真正的社情民意并予以正确引导,避免虚假舆情的爆发。
3.善用社会管理主体,注意对网络舆情的开放管理
所谓开放管理就是要重视民众的智慧,让全民参与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效性。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民众的绝大多数是有觉悟的,素质是好的,他们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只有广大的民众都参与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主动地加强自我管理和全民管理,才能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号召网民争做有责任心的、理性的网民;另一方面要拓宽网民参与管理的途径,设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遇到虚假信息或反动言论时,要通过相应的途径如举报电话等及时向政府反馈,让政府及早做出回应。
4.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管理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网络舆情主体的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式管理。社工介入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尝试。社工可以依托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和特有的专业技能,对个别特殊网民进行疏导和引导,积极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借以影响更多的网民,从而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总之,网络舆情无论是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还是作为网民参政议政的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传播机制和特征,对当前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双重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当要社会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郑永强.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EB/OL].(2009-02-26)[2011-03-05].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zxwz/t20090213_20552.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15)[2010-08-11].http://www.cnnic.net.cn/wploadfiles/pdf/2010/7/15/100708.pdf.
[3] 李昌祖,张洪生.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9):139.
[4] 胡泳.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EB/OL].(2009-04-11)[2011-02-10].http://huyong.blog.sohu.com/114149458.html.
[5]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3.
4.论网络舆情 篇四
2010年是微博元年,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舆情的价值就愈发凸现。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到底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国内最早专注危机管理领域的专业机构之一,关键点传媒专注企业和机构危机管理的前沿理论研究和执行运用。关键点传媒资深舆情分析师李永刚先生,从舆情监测与分析角度做了分享。
李永刚认为,从舆情服务所反馈的信息看,各企事业机构对舆情咨询服务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对舆情信息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管理”、“情报意识”、“科学决策”和“战略致胜”。一般情况来讲,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仅处于前两个层次(“信息管理”和“情报意识”),有的甚至连“信息管理”都还谈不上。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做的很大,但从信息理解的角度看,整体上都还只是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具体地说,舆情监测作用主要是提供决策依据、收集竞争对手情报、评估公关整体表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危机预警等。
结合关键点传媒多年来在网络舆情监测到产品和服务的经验,他大致分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报告、舆情顾问咨询及危机公关培训三个方面来谈网络舆情监测。
一、舆情监测系统
关键点传媒舆情监测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能同时对数十万个综合门户、博客平台、微博平台、论坛社区、行业门户、地方站点、贴吧、股吧、空间等在内的中英文站点进行实时监测,并且拥有数字平媒挖掘技术,做到舆情监测的全网覆盖。同时辅以专业舆情分析人员的信息干预,能迅速监测并分析出网络、报刊和电视新闻等媒介中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舆情报告
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舆情监测报告根据不同多的分类方法可有多种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常规舆情监测报告和专项舆情监测报告。按时间分为即时预警报告、日信息梳理报告、周度信息研判报告、月度舆情分析报告等。
与此同时,他重点指出,除了常规地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外,关键点传媒加强网络舆情危机顾问咨询以及危机公关培训方面的研究与投入。
舆情监测的作用之一在于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负面危机的应对。大多情况下,并非仅仅为第一时间负面信息的知晓,目的在于维护与修复。由于舆情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件,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关键点集团在多年的危机公关中形成了科学的危机应对理论和完善的应对体系,在危机应对、媒体管理、信息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顾问咨询服务,服务方面包括,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危机管理培训等。
关键点传媒董事长游昌乔同时也是著名的品牌传播专家、公关顾问专家、危机管理专家,他创导了“危机公关5S原则”、“公关传播5B原则”、“新闻发言人5度原则”、“危机管理体系6C原
则”,并带领团队推出建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方法、原则及模块”,这一系列理论对于政府、企业等传播与制度管理实践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5.网络舆情 篇五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而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处理不当,就会激化舆情,招来网民铺天盖地的批评,形成火力甚猛的监督攻势,常常置政府于被动局面。如2008年的“俯卧撑”,2009年的“躲猫猫”,2010年的“咆哮哥”等网络热点事件。
劳教监管场所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日常执法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国际人权组织和“三股势力”和“民运”等不法分子进行炒作,传播虚假信息,扩大事件本身,用以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法律政策、抹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恶意破坏社会秩序,威胁社会稳定。如2009年“广东韶关群殴事件”发生后,被境外三股势力在网上大肆炒作,借机对中国进行攻击,煽动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境内敌对势力与其遥相呼应引发了“乌鲁木齐7.5事件”。学习和把握好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发展和应对规律,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劳教(戒毒)工作的发展,已是摆在了我们劳教场所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与挑战。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舆情发展与变化的复杂性
博客、论坛、社区、微博等Web2.O标志性应用的诞生,使网民不再仅是传统互联网中的信息接收方,也是网络信息编辑、生成、发布的重要主体,网民意志得以更自由的表达,并形成具有普遍影响的网络舆论。网络表达形式的快捷、信息的多元、便于互动交流,使其具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网民3.03亿人,博客用户规模2.95亿人,域名总数866万,网站总数191万。如此庞大的人
群规模,决定了网络舆论主体的复杂化,不同网络舆论主体在不同动机下对待同一事件所表达的网络言论不同,使网络舆论质疑力量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不但不能代表民意,且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正常网络舆论秩序。加之网络舆情在发生机制上的突发性、传播途径上的扩散性、后果控制上的难控性等特点,使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变化更加复杂化。
二、深化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1.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
2.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形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公共事件发生,随后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或者社交网站等公共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如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浙江杭州“飙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等事件;第二种,针对政府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进行讨论,如上海市“户籍新政”、北京市房地产“限购令”;第三种:由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行引起的,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和“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事件。
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Web2.0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暧昧的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3.网络舆情的特点
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这种特点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李普曼在《舆论》中指出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了“在现实政治世界的基础上,政治家或煽动家的巧妙的符号操作和宣传活动下,大众传媒通过定型的政治印象制造模拟环境,并形成大众定型的心理认知,再形成意志”的几个环节。而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地方政府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三、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
(一)科学分析,掌握舆情发展方向。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舆情分析是对事件中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将各类大众舆论信源进行有效排查,去伪存真,从中得出事件处理的依据,并迅速做出科学决策的过程。由于劳教场所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征,通过舆情分析,把大量零散的网络信息贯穿起来,找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通过判断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可以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为正确的引导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目前我区劳教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按照内外有别的原则,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内、外网站,但在外网网站的建设上注重于单向的信息发布和宣传,信息内容相对单
一、互动机制还没有建立,使网站对大多数网民的吸引力不够。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一方面要重视自身外部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诉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网络舆情上发挥自身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
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此外,我们的各级劳教场所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还可以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提升公共治理水平。2010年2月起,广东肇庆市公安局率先在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微博,此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公安局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到5月11日,全部完成认证并在网上建立起了微博群,挂上了闪亮的“V”字符号,大受网民追捧。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公开微博与广大网民交流,征集民情,密切了与网民的交流,就引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的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是失去市场,败下阵来。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政各种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音,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积极构建“红客” 队伍,主动引导舆论。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很难找到负面信息,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网络往往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趋向性选择。但是面对网络上关于新闻事件的海量报道,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关注网上的“舆论领袖”,培养网络红客,发动网络红客来引导网络舆论,是劳教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网络红客们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或论坛的突出位置后,对于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回应网民关切。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炒谁谁死,捧谁谁红。”而互联网上的涉警信息永远是热点和焦点。劳教人民警察“公正执法、程序规范公开”和“形象”等问题往往都成为了负面炒作的主要对象。一旦出现网上涉警负面舆情,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可能成为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必须对一些敏感度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如执法过错、脱逃、非正常死亡、所内案件和公共卫生等,更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关注和媒体的炒作,因而应当按照其脆弱性和敏感度,详细制定受网络舆论冲击的相应预案,以免事后的被动反应。
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会制度,牢牢掌控话语权。从不敢说,不会说,到说真话。坚持“先入为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给出声音,要成为核心信息源。“宁可说错了,也要自己说。”要让老百姓听到劳教机关和场所发出的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并不是权威解答。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至少表明了劳教机关的一种姿态,给公众一个承诺和信心。在已经发生的多起危机事件中,最终导致事件扩大、恶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机构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任由谣言滋生。如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2月13日,《云南信息报》首先报道了玩游戏撞墙致死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转载以后,立刻迅速引起了网民强烈关注,而云南省晋宁县公安局却没有任何回应。2月20日,网友组织开始进入看守所调查“躲猫猫”事件,晋宁县公安局仍然不主动配合,还企图敷衍了事,引发了网民潮涌式的批评。造成“躲猫猫”迅速成为2009年开年网络上最为红火的网络词语,成为俯卧撑、打酱油以后,又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戏谑之词。直至2月27日、28日:云南检方公布“躲猫猫”案结论:“牢头狱霸”殴打致死;相关负责人被免职,至此该事件才慢慢平息。同样是2009年,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我们来回顾事件的处置过程。事件发生仅2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
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五)细化与媒体沟通协调的科学路径,利用媒体力量应对舆情发展。善待媒体,加强与媒体的协调沟通。劳教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发生在劳教场所里的新闻,对于媒体来说,往往是吸引眼球的好材料。尤其是舆论热点一旦形成之后,媒体也更加关注和需要劳教场所的权威信息充实报道内容,增加新闻含金量,劳教场所则需要媒体澄清真相,传播主流声音,这时,我们的劳教场所就要充分利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的机会,及时推出事实的真相和分析问题的发生根源,可以很好地利用媒体的放大效应和舆论的热点效应,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处置危机事件过程中,劳教机关和场所的宣传部门要担当起联络员的角色,学会契合媒体、公众的需求。劳教机关和场所缄默不言,或者语言表达上过于偏激,甚至对抗媒体采访,将有可能将媒体逼成一个联盟。信息的供需矛盾始终困扰着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一方面,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真相;另一方面,真实信息的供应又跟不上,导致各种“路边社”消息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混淆、遮蔽、消解着真相。当媒体无法从劳教机关和场所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时,只能从社会其他层面搜寻信息。可以设想,一旦遭到媒体联盟群起发难,警方陷入孤立境地,丧失了有限的话语权,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媒体打交道,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诚相待,要学会说“感谢”。学会关心与理解,诚恳对待批评意见。要善于倾听,倾听和发言一样重要,它不仅是原则,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此,劳教机关和场所要学会与媒体对话,加强对话能力的培训,以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能利用有限的话语权来引导舆论导向,从而培养驾驭新闻媒体的能力。
6.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篇六
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危机公关——叶东课件
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7.论网络舆情 篇七
一、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方案
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管理工作大部分都属于常态教育管理, 重点处理的还是严重影响高校声誉的突发事件。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很低, 学校不可能时刻都有网络舆情危机。虽然大部分网络舆情都处于正常健康安全的范围内的, 但如果完全缺乏严格的措施, 放任网络的负面评价甚至网络留言发展, 势必会使网络舆情的发展无法控制。网上产生一些热点值比较高的话题, 高校分管部门要及时掌握, 为预防舆情危机的发生做好准备, 减少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对高校声誉的损害。
高校要完善常态网络舆情的教育管理方案, 这是预防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基础工作。只有保持日常教育常态化, 才能更好的预防和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扩散, 更好地维护高校网络舆情的和谐稳定。
1. 健全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机构
高校应建立主管学校网络舆情教育的日常办公机构。在校党委直属领导下, 网络舆情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工作, 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员, 协调处理网络舆情中的上传下达工作。有专职网络技术员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提炼汇总以及日常工作。网络舆情教育办公室负责统一进行舆情人员的招收、管理、考核。将他们的工作业绩和部门网络舆情教育成效纳入考核机制, 由办公室进行考核评分。这种立体化体系的考核优势非常明显, 能够大大提高网络舆情教育的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基层舆情工作人员的作用, 各部门在协调过程中也能积极配合。
2. 规范高校师生参与网络的行为
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对策离不开高校师生的有效合作。一方面, 要完善校内各相关网站、论坛的管理措施。各校内网站、论坛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 结合自身特点, 劝导师生理性参与网络行为。公布一些法律明文禁止的网络行为, 对违纪违规的行为的处罚要明确写入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是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教育方案, 明确网络舆情教育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 以及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责任分工等。
(1) 建立高校师生舆情收集方案。明确告知师生反映网络舆情的渠道。将各校内论坛、校长信箱、社团QQ群或部门QQ群、学校官方微博等, 纳入师生反馈意见的正常渠道, 使师生有意见先进行内部解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敏感问题在学校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扩大化, 防止高校网络舆情直接反馈到社会媒体上去, 大大降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
(2) 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明确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按照危机的程度联合参与部门, 在危机爆发之前就排练好处理流程。充足的准备工作能够使学校做好舆情预警, 预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 进一步提高主动应对网络舆情的反应速度, 在错综复杂的公众意见中抓住关键性争议意见, 从源头入手及时引导舆论。
(3)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方案。高校在面临突发事件或舆论危机的时候, 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 高校新闻发言人迅速及时地回应, 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 又保持了学校和网友的信息畅通, 有助于制止网络传谣, 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 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4) 建立网络舆情教育人员培训方案。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舆情的形式不断变化, 教育部门需要定时定期地对网络舆情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可以保证工作人员队伍能够紧跟网络舆论发展形势, 提高他们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技术能力和反馈技巧。
3. 运行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等网络技术手段, 按照关键词搜索、过滤、整合等一系列操作方式, 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和专题聚类来监测敏感信息, 实时监控和预测网民对热点事件的意见和态度, 发现网民关心的热点话题、焦点问题, 整理网民倾向性观点和极端言论。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互联网海量信息整合, 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主题检测、追踪、处理和预警, 并形成信息简报和汇总图表等信息整合结果, 为分管部门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网络舆情系统检测代替人工搜索, 及时预警实时监测和辅助分析重要信息, 充分节省了人力物力。教育部门根据系统的设定查看和处理最新的监测信息, 从繁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解放出来,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强信息收集的全面性。
4. 保障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⑴获得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面对网络舆情, 接受群众监督, 争取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将过去的管理功能, 转变为服务功能。只有在日常管理中, 高校领导层把解决师生的诉求看作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跟普通师生保持平等的对话姿态, 才能形成高校领导与普通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⑵发动高校师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建设一支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必须明确各自分工, 充分发动学生的力量, 改善队伍结构组成。
高校必须组建好以专职人员为主, 兼职人员为辅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专职人员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工作岗位, 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工作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作用, 特别是发挥大学生干部的作用, 在高校聘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 不仅负责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 而且负责对舆情案件相关人员的思想引导工作。此外, 还要在重要的学生论坛、学生社团寻找优秀学生, 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 负责信息的收集上报, 及时搜集网络舆情信息, 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通过官方微博、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发布平台, 发布学校信息, 引导网络舆情。在各级部门和学生组织设立网络评论员和信息员, 明确各自的职责, 对其进行网络知识和技能培训。适当开展网络舆情摸底研究, 开展问卷调查、座谈等调研工作, 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积累数据和经验。
⑶构建专业高效的监管员队伍
(1) 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考核指标, 提高监管员积极性。网络舆情监管责任人和监管员的工作业绩纳入绩效考核标准, 是对网络监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良好促进。只有将网络舆情管理的内容纳入各级部门的年终考核指标体系, 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各级部门对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 才能提高网络舆情监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舆情的应对处理能力, 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现代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 只有监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才能及早发现信息、整理舆情、处理问题, 才能提高舆情应对效率和管理效果。
(2) 提高与媒体交往的能力, 提高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 不仅要加强与媒体专线记者的联系, 还要加强与媒体机动记者的联系。尤其是对舆情多发的重点部门, 例如后勤保障处、招生办、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 更要放下架子, 做好自身的内部工作, 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面对被查到的问题应该带着客观的眼光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进行及时解决, 对于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 拿出解决步骤, 请社会各界进行监督。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预案
根据网络舆情危机迅速蔓延的特点, 舆情危机处理预案更加注重透明化, 由此来保证舆情危机发生时, 面对广大网友和媒体时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防止错误信息产生消极影响。
1. 预案设置高效化
危机处理预案设置的目的就是面对快速扩散的负面网络舆情, 能够及时发现、处理并控制好舆论导向, 最大限度的维护学校形象。因此在预案设置时一定要简化程序、高效运作、准确快速地调查处理事件并作出处理结果, 处理过程要公开透明和沟通互动。
(1) 简化机构设置。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指挥部应该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 负责这个危机应对的情况预测、指挥调度、出台处理意见, 按照高校网络舆情的各个阶段进行分组处理, 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具体工作。负责对涉事人员或部门的真相调查并提交处理意见。尽快完成相关网络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判断、上报和发布工作。
(2) 简化危机应对流程。危机应对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流程:发现舆情、应对准备、回应引导、跟踪反馈。
(1) 发现舆情。利用监测系统或者通过人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 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网上信息进行搜索、收集和判断。
(2) 应对准备。网络管理部门发现紧急舆情, 要在30分钟内警示涉事单位;发现重大舆情, 要在1小时内提示涉事单位;发现普通舆情, 要在当天内提示涉事单位;同时把网络舆情报送舆情监控领导小组, 并着手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
(3) 回应引导。普通网络舆情, 责任单位24小时内公开回复;重大网络舆情, 责任单位在12小时内公开回复;紧急舆情, 责任单位在3小时内公开回复。
(4) 跟踪反馈。公开回复发布后, 责任单位要继续跟进, 关注舆情发展态势, 防止舆情进一步恶化。在回复发布后及时把处置情况反馈给网络舆情应对小组, 采用一种务实的态度惩前毖后。
2. 媒体处置专业化
高校管理部门采用理性的角度看待媒体激化网络舆情的现象。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 传统媒体生存压力不断加大, 导致不少传统媒体抛弃了原有的新闻采访报道模式, 为了抢新闻, 在没有对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 先对事件进行粗放式的报道, 粗暴干涉当事人的隐私, 造成整个社会舆论的混乱局面, 对此新闻主管单位也多次给出严肃处理。可是由于规模巨大的利益驱使, 还是有个别人顶风作案, 特别是当个别无良的新闻记者把目光投向高校的时候, 层出不穷的不实报道给高校的舆情监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还有可能是当突发事件真正发生的时候, 人们在对受害者表示同情的时候, 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别有用心的人, 对突发事件进行夸大其词地传播, 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恶意中伤, 通过在网络上把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扩大化, 造成容易浑水摸鱼的局面, 人为地进一步加剧突发事态向不利方向发展, 对此涉嫌违法的现象,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人员应该及时制止, 并报请公安机关备案。媒体严重失实的报道, 很可能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学校尽量避免和记者的正面冲突, 除了在网络上进行争辩, 尽量澄清事实之外, 也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3. 事件处理公开化
在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 学校要主动将事件调查清楚, 及时公开相关信息, 是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在危机应对的过程中, 要及时、客观、公正、透明地对外公布事件处理的相关信息。信息公布得越仔细, 细节越多, 信息量越大, 网友和媒体的猜疑也就越少。因此高校在处理事件时最好的方法是邀请网友代表、媒体代表、师生代表或第三方机构参与到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来, 得出令人信服的事实, 从而满足网民获得真相的需要。
三、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报送和反馈工作
高校网络舆情的报送和反馈工作应该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决策机构作出决定和处理的重要依据。
1. 建立网络舆情报送反馈程序
通过建立执行力的组织机构, 确保报送工作的运行。校方利用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各分管部门间的工作联系, 以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的信息数据库为中心, 以宣传部门的人员为主导, 建立网络舆情网上报送程序, 将舆情的报送工作常态化和及时化。在此基础上, 创建网络会议方案, 对各个部门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共同分析与研判, 并对舆情问题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信息的报送和反馈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通畅和及时, 明确信息报送和反馈的原则, 规定信息报送和反馈的内容, 规范信息报送和反馈程序和方法, 畅通信息报送和反馈渠道。对网络舆情信息按照分门别类地原则进行加工, 按照动态类的意见分歧、热点类的热点焦点、专题类的现实发展趋势等进行分类管理, 按照不同的类别对信息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
2. 强化网络舆情各阶段的信息反馈工作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畅通, 必须及时进行网络舆情各阶段的信息报送和反馈工作。这不仅影响到领导层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判断, 也会影响到网民对事件本身、分管部门和当事人的态度。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时期, 虽然网民的意见庞杂, 但是分管部门必须在短时间内, 将信息量巨大的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梳理, 提炼出关键问题反馈给分管部门, 为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此外, 在每次信息公开后, 都要实时跟踪网民对所公开信息和部门做法的二次反应情况, 并及时对新反馈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提炼。这样的信息反馈和报送的工作要不断反复的跟踪进行, 直到舆情危机结束。如果相关涉事事件无法在短时间内作出处理结果的, 分管部门应该在事件彻底调查清楚后, 及时给网民回复相关调查信息细节和调查结果。
网络舆情危机结束之后, 并不能就此掉以轻心, 还必须要对危机处置过程进行深层次地总结, 通过舆情梳理、整改、归档, 吸取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要从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态势和舆情应对的关系等方面, 对该次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方式效果进行总结评估, 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并加以落实, 避免重复出现错误。
3. 加强对报送和反馈信息中所涉及问题的跟踪处理
高校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 往往就是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因此对于这些网络舆情信息要慎重对待, 不把它们看作是网民的恶意挑刺, 而是作为一次改正自身工作缺点的机会, 分管部门针对其中涉及的问题, 找出原因, 提出整改方案和办法, 加以落实整改, 并将整改信息和效果通过有效途径传达给高校师生员工。在舆情危机发生后, 对涉案事件更要进行跟踪处理, 加以落实;并将处理落实的结果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反馈给公众, 让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的处理结果。
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绝对不是剥夺高校网民舆论监督的权利, 而是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师生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 使网络舆论监督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有理可说, 让高校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促进高校内外的和谐稳定。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 而且可以更好地维护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还可能对高校声誉产生负面的影响。面对日益发展却屡屡失控的高校网络舆情形势, 高校分管部门在加强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时, 不仅要保证师生能够畅所欲言, 还要有效维护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本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提出网络舆情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以期构建管理机制, 完善危机应对, 强化舆情传送和反馈, 有效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6) .
[2]肖建昌.张义明, 陈燕.高校舆情引导机制探析[J].新闻知识, 2010 (10) .
[3]张碧红.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J].高教探索, 2011 (5) .
8.论网络舆情 篇八
1 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涵
1.1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媒体( 报刊、广播、电视)稳步推进,新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异军突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手机网民4.64亿( 占网民总数78.5% )。
1.2 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舆情,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
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是指有关部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信息发布和互动,化解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矛盾和危机,消除不良影响,引导舆情向正面转变。
2 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特点
2.1 我国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的现状
据统计,“食品药品安全”一词都在近五年网络排名的“十大热点关键词”, 2013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指出,我国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舆情事件数逐年增长,热度呈波动性上升。三年来,4月份发生的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数量最多,共有35起[1]。温州都市报载,该市统计局对5300位城乡居民进行了调查,温州市居民2013年最关注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2]。
2.2 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时效性更强。我国的网站数量有294万个。二是互动性、针对性、从众性强。网络时代形成了自由、互动、多渠道的信息格局,尤其是贴吧作为一种基于搜索引擎演化而来的网络社区,网民的接触率极高,某些“水军”利用广大网民的从众心理,煽动网民跟风,制造负面舆情。三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稳定。如红牛的“添加门”事件,最后调查结果表明:事件本身就是一个“乌龙”。 咖啡因、苯甲酸钠属于食品添加剂,不属于药品,在饮料中添加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是饮料行业的国际通行法,而且符合质量安全。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媒体的报道及转载引起了民众对饮用红牛的担心。四负面性强。新闻主要表现为对两种社会事件的关注, 即失序和秩序 。媒体往往对失序事件有更大的兴趣[3], 通过关注这类事件, 可以经对比获得安全感和对秩序的重新认识,尤其是与重大民生有关的饮食用药安全事件。
3 我国食品药品网络舆情的应对
3.1 我国食品药品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
食品药品安全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有民生问题中,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涉及面最广、群众感受最直接、容忍度最低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人人关心、燃点很低,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尤其在网络时代,食品药品安全的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往往会被炒作放大,造成社会恐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和谐稳定。
3.2 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的难点和重点
近年来网络谣言呈指数增长,既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的体现,同时又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散布谣言,很难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完全根治。如何及时有效沟通,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让谣言失去温床,是舆情引导成败的关键。
3.3 健康教育在应对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作用
奥尔波特提出关于谣言的公式: R = I × A[4]。其中,R 是Rumor 即“谣言”; I 是Importance 即“重要性”; A 是Ambiguous即“含糊性”。这一公式表明: 谣言的产生与谣言涉及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程度有关,换言之,事件越重要,信息越模糊,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总之,关系人们饮食用药的信息是重要的,含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科学性的信息,最容易引起谣言的滋生传播。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 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传递, 指导、帮助群众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从而提升人们的“智”。
3.3.1 面向主流媒體的健康教育。 在我国,官方媒体仍然是主流媒体,仍然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由于官媒缺乏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健康知识,因此需要食品药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和官媒搞好协作,加强对媒体人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培训,共同做好食品药品安全政策解读和健康知识宣传,使广大网民能够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得可靠信息。
3.3.2 面向民间媒体的健康教育。一是当地食品药品安全职能部门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舆情监测和处置机构。设置专职舆情管理员、监测员,建立一个网站、开通一个政务微薄,建立一支由信息员、网评员、网监员构成的舆情队伍;二是办好食品药品监管网站和政务博客。利用网站、微博,发布惠民信息,定期发布有关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警示、检验检测信息、查处食品药品案件信息,建立网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让网友了解准确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并以主动亲民的态度和平等的身份和网民沟通、探讨,促使网站、微博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答疑解惑的桥梁,努力打造成网友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意见领袖。这有一个相关的健康教育案例:曾有题为“本人是江西省萍乡市性病艾滋病防疫站工作人员,有问题的进”的帖子,自发帖之日起5 日内,网民共提出52 个问题,回答96 次,阅读点击3. 1 万次[5],说明跟帖的网民比较认同由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人士所发布的信息,希望得到权威的、准确的答案;三是大力扶持网络科普组织 。在2011 年日本海啸引发的中国“盐荒”谣言过程中,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配合政府机构,对消解“碘盐防辐射”网络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6]。非政府科普组织具备的非营利性和自愿性特征,以及与公民社会的天然联系,可有效弥补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政府机构“政府失灵”和私人组织“市场失灵”的弊端,对于治理效率的提升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2013舆情蓝皮书:我国10年来舆情事件数逐年增长[N]. 北京晨报, 2013-08-20.
[2] 社会经济热点哪个排第一 食品药品安全市民最关注[N]. 温州都市报, 2013-01-17.
[3] 陈卫星 .紧急时刻的信息传播[J]. 中国健康教育,2010,26(1):16-20
[4][美]奥尔波特. 谣言心理学[M]. 刘水平等译,沈阳: 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3: 17
[5] 白冠男1,钮文异2.某网站贴吧“艾滋病吧”一个月帖子的内容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2,28(8):649 -653
【论网络舆情】推荐阅读:
县网络舆情09-15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10-17
网络舆情处理思考11-20
网络舆情研究综述107-15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程序08-16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09-11
成立网络舆情组织机构07-10
西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09-18
廉政自律的网络舆情监测11-11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