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题的工作报告(共8篇)
1.实验课题的工作报告 篇一
《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结题报告
候庄中学综合组
2012年9月,我校综合组的两位教师申报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立项成功,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的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新基础教育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培养模式,并对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多样性以及新基础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进行了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基础,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早已呈现新的态势,一个好的教材应体现在知识呈现顺序先后性应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体现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目前,义务教育使用的生物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浙教版等。侯庄中学自2005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人教版教材知识呈现顺序进行了探究,主要观察分析各知识呈现顺序在使用中是否顺畅,学生是否利于接受,还存在那些问题等对于不同的章节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较为适合,进而总结如何安排教材中的知识呈现顺序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成长的过程,有利于教材的改编等。这对于我县生物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为教材的改编提供宝贵的意见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2012年我们提出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而立项成功。
二、研究基础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初中阶段认知水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如下:(1)记忆的发展
初中生以有意识记忆为主,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一些无意义的材料,他们还能通过谐音、编顺口溜等方式赋予其意义进行识记,且在初中阶段,抽象记忆已开始占有优势。
(2)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一定的程度,他们能够初步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进行一定思维活动,并能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高假设、验证假设的步骤去初步解决问题。
1、教材的使用
侯庄中学自2012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我们生物组教师对该版教材已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并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陕西省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等把握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合理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价,了解我县初中生物教材使用的现状以及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在初中生物苏教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根据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构建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科学体系
(3)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知识呈现合理顺序和科学体系的适用性。
四、研究内容
(1)选择我县两种类型的初中(农村初中与县城初中)进行抽样调查与测试,以了解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现状(主要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呈现顺序、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
(2)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呈现顺序体系,总结新旧版本的教材的差别,人教版知识点与学生水平测试的联系。发现人教版教材的亮点及不足,为教材的进一步改变提供合理的依据,进而对我省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3)对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推断统计和分析比较,以检验相关策略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方法
1、分班教学对照分析法
(1)对教材前后章节内容进行联系归纳,使知识呈现前后有个合理的顺序,并能正确抓住重、难点。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将知识呈现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4)根据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问卷调查法
(1)对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材中知识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多数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②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顺序。③ 对所使用的教材总结其优点和存在哪些不足,并写出好的建议(2)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是否与教材相同,哪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接受。② 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还存在哪些问题。
③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安排有何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合理性还比较满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些内容的安排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3、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每一章节进行分析,对一些好的调整会以总结方式记录下来,如教学案例等。如在讲细胞种类和结构时,教材是先安排讲解细胞的种类后分析细胞的结构,我们发现这样会使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知识过程中有些吃力,不利于他们的理解,于是我们把该部分知识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胞的结构再讲细胞的类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课后我们把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公案供大家参考。
六、研究的成果
我们认为,现行的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转基因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主持人:刘文奇 报告执笔人:刘文奇
课题组成员:王亚磊
2.实验课题的工作报告 篇二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已经从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能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个前沿探索的问题, 也是一个与当前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国内外都对此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但教学的有效性与时代息息相关,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此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主要有: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3.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 4.有效的课堂反馈及评价策略.
研究的预期目标:分析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提出适合本地实情 (大班额) 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一) 研究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双主体原则.3.发展性原则.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主要策略有:
1. 组织调查, 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查找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明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向.
2. 上好研究课.根据课题实验方案, 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把课堂当做实验的主阵地.具体操作流程为:
提出研究目的, 集体备课→一课多上→课堂观察→执教者反思听课者座谈→总结提升.
3. 上好常态课.
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实验的目标,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备课阶段, 要求根据学情、教材及教者本人实际合理预设;在上课过程中, 要以提高有效性为根本宗旨, 关注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后要求认真反思与总结, 发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4. 案例反思.
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做好常态课教学反思的同时, 对于典型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理性思考, 撰写教学案例.在案例反思中, 总结有效教学的策略,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
5. 送教下乡, 广泛交流.
课题组的多位老师多次下乡送教通过与乡镇教师的交流, 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既发挥了辐射作用, 又使一些年轻教师不断成长起来.
6. 参与活动检验成果.
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 撰写案例、论文, 参加教学研讨会、网络教学活动等, 广泛交流、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五、研究成效
(一) 探索了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 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和谐民主的氛围是互动课堂的前提.
(1) 转变角色, 双向互动. (2) 互相尊重, 民主平等. (3) 以情感情, 以情染情.
2. 搭建有效互动的平台———适切诱人的平台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1) 定准互动的起点:找准兴趣点、抓住探究点. (2) 把握互动的时机:用情境激发兴趣、用问题引发思考、用冲突诱引思维、用追问引领思辨. (3) 放大互动的价值:让学生在互动中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感受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完善思维的认识、发展情感的体验.
3. 激活广泛持久互动的耐力———激活耐力是有效互动的保障.
(1) 关注差异, 面向全体. (2) 适度评价, 激励互动.
(二) 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分阶段、分课型进行研究, 提出了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1. 新授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解释应用评价激励. (师、师或生) (师生) (生、师生)
2. 复习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旧知自主梳理→交流展示完善整理→质疑问难沟通理解→联系应用提高拓展.
(三) 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 学生参与互动的状态评价.
(1) 是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是否独立思考, 思考过程是否合理灵活.
(3) 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4) 是否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5) 能否乐意与他人分工合作, 研究发现.
2. 学生互动的时空、方式评价.
(1) 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是否充分, 演示交流是否广泛. (2) 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不少于整节课的三分之二) . (3) 学习方式是否多样有效,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否互补.
3.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理解实质, 能否合理选择策略, 能否纳入旧知.
(2) 过程与方法:在新知的建构过程中能否自主发现数学结论, 能否获得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经验,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学思维等能否得到发展.
(3) 解决问题能力:能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否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4) 情感体验:能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产生实践与创新的意识, 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能否得到发展.
六、分析
(一) 课堂教学的优化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 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实践, 对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容易掌握和实践应用, 更适合大班额教学
3.实验班的“心”课题 篇三
不过短短的时间很难看到实现这一切运转的前提,那就是实验班教师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正如周六的今天,大家要去县城采购,于是老师们自发组织了学生前去体验“城市生活”。看着临出发前一大群孩子兴高采烈的表情,老师们脸上有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知道,这笑容的背后,是他们的心已经扎进了教育和班级里。
心能够驻扎,时常源于一个人能够满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源于教育环境能够实现人人渴望的优雅与从容。
乡村教师工资不高、见识不广、生源不好、条件不够……如何实现这份“优雅从容”? 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总结的小课题——
办公室的一角,一位女教师正趴在电脑前网购,她被同事们公推为“网购版主”,所以练就了以低价格买到有品味的服装或者用品的能力,为此几乎可以节约大家一半以上的购物时间以及每月开支。
高中实验班教室,一台投影仪加一台电脑,老师和学生正在展开十八大相关主题学习。同学们都很有“主题式学习经验”了——无论美国总统选举、还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种族与文化冲突等,他们都是用这种方式深度拓展自己对国内外大势的理解与把握。当然,多数时候是师生一起“冲浪”,共同研讨,齐头并进。
半期考试后的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在总结情况。大家都感觉压力不大,因为实验班坚持“三年看成果,坚决不比较”,讨论的重点很快转移到下一周天寒地冻,综合活动课该怎么走出户外;“最后一个问题学生”的英语成绩从30分上升到50多分,但还是不愿意出任“音乐版主”,怎么办;两位老师在争论:我这个阶段在训练孩子们的行为专注力,你那边提前搞学生自治运动会,大家会不会又心思乱飞……
收入不高,却并不为缺钱发愁;才能不全,彼此像友好邻居一样互补帮衬;书籍不多,但运用所有的工具手段学习,依然进步飞快;乡村空气清新,饮食健康,人际关系简单,即便从大城市来的教师也渐渐把日子过得兴致勃勃;实验班机制导致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被挡在门外,教师不必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活泼的课堂、单纯的爱心、足够的小舞台,使得孩子们狂热地喜欢老师与学校;老师们在言谈举止、服装礼仪、时间管理等方面,都不断地被学生信任的目光推着进步;大家在一个足够小的班级物理空间和足够大的自由教学空间中,渐渐地趋于自信、安静与幸福……
突然觉得,对教育人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生活方式、工作情态探究,是不是应该成为如火如荼的学校文化建设,及区域教育规划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4.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篇四
嘉祥县老僧堂镇中学
宋文文
“中学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的研究,涉及操作、综合、理论三个层面。特别是“操作层面”的研究,从教学内容、学生要达成的主体变化角度,以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环境角度进行研究,构建了不少具体的、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80年代基本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90年代则明显转向了以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为中心。
“中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我县的农村学校多、专业教师少、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汲取各地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构建起有利于在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2解决的主要问题:
现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教学目标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再向人格中心转变。②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使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③教学方式由过去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自己学习知识,主动学会学习转变。④使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居于显著的位置。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问题探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扬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问题探究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两方面研究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流派:(1)描述性研究。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循序渐进的程序。如杜威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华莱士也曾描述过解决问题的四个程序。这种描述性研究,指出了问题解决是思维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它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价值,促进了人们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认识。(2)皮亚杰的问题解决途径。皮亚杰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儿童心里成长过程的研究手段,指出问题解决与特殊心里结构的本体论发展有关。(3)格式塔派理论框架。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观念的加工,问题解决过程是问题组织的重新建构,期间伴随着顿悟、体验。此外,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巴班斯基也对问题解决理论做了研究和探讨,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影响。
“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倡导“发现法”,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并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中。2)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问题探究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物理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本课题旨在解决问题探究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应用性研究,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探究问题,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问题探究法的方法和经验,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完善“问题探究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本质意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探究的氛围,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过程,评价探究的成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达学生到自己能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运用问题探究法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1)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问题探究法”来进行教学,也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必须用“问题探究法”来掌握。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
则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实际效果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本课题研究重要内容。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景,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辨证统一关系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完全预料的,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研究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
系,以便从容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提高探究活动质量。(4)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调控的研究
主要研究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师如何适时、适地、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如何有效地点拨学生的思维,调控探究活动的方向等。(5)学生探究活动及其过程评价的研究
着重研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其探究过程的评价问题,重点是对学生思维及探究方法的评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1)第一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①学理论、搜集资料、动员发动、制定研究方案。②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③完成子课题研究县级立项工作。④建立子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及相关材料。
(2)第二研究探索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①分析整理资料,每个研究教师都要上研讨课、通过巡回听课,集体评课、研讨等形式,构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教案撰写和课堂教学程序的探索性设计。
②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研能力,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建议。
(3)第三研究的深化阶段并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①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的认识,促进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有实质性、创新性的突破。
②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深化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形成优秀论文、教案和典型案例。召开研究成员座谈会,对研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③认真总结研究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全县具有指导性和推广性的中学物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④以研究学校为龙头,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县推广。
阶段负责人:宋文文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两个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物理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通过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在课题实施中存在的困惑,尝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有效途径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文献资料:丰富充足。2.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3.课题经费:自选课题,经费自筹。
4.研究方法与手段: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文献研究、情况调查,确立课题;
2、确立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
3、开题论证;
4、进行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9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阶段成果:课堂教学个案及课堂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5.课题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篇五
课题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黔西县太来中学:张光华
2011年9月以来,在县教研室的批示下,“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探索”
课题实验小组开始对全县初中数学的教学进行听课、调查,了解、掌握基层教学的现状。发现: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
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为转变以上的教学现状、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开始寻找课改实验方案,进行大量的材料搜集,理论学习,并与县教研室课题实验比较有经验的张兴国老师联系,了解课题实验发展的现状和实验方案。经研讨确定,选择若干个基本功较扎实、素质较高的教师先行尝试实验,并在全县教研会上倡导、学习“指导——自主学习”课改实验的有关理论和实验方案,通过一学期来的部分教师的实验现状和吸收外地成功的教改实验个案,从中总结归纳较符合我县教学现状,较容易被教师所接受的教改操作方案——“以学为本、因学设教”,为课改实验的启动做好筹备工作。“以学为本,因学设教”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课堂师生合作学习、探究,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其建构图如下:
2000-2001学年下学期,在局领导的一再重视和领导下,于2001年3月7日,成立东山县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课题实践研究领导小组和中心教研组,由各中学数学组组长和数学骨干教师组成中心教研组成员。并于2001年3月10日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培训,培训内容是课题实验的背景、目标、意义、操作方案,以及由先行实验的教师分课堂教学各环节,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经验交流与反思,部分学校还做有关课题实验的运作计划,实验方案的介绍,最后由领导小组公布制定课改实验的管理方案和实验目标,以及集体活动的安排。
为提高实验的效能,规范实验开展方式,我们还激请省课题组专家张文质老师到我县讲学指导,并组织教师参加省课题组举行的全省“指导——自主学习”课题实验研讨现场会。通过专家讲学指导,实地考察学习,使学验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实验的信心,实验研究方案也更明朗化。
我县在2000~2003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实验,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课题实践研究工作如何开展?数学新课程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积极推进在教育内容、过程与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先学后教、超前断后”是“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其基本的转折点是教师由讲转向导,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其特点是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通过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课堂师生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从以上理论比较来看,“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思想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因此在新学期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实验的整合,是我县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课题实践研究的根本方向。为此,三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整合与研究:
一是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合作交流、探究解难”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景观。
二是创设民主、和谐、偷悦、宽松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化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合作、开放思维的前提条件。有了民主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式的“苦学”向独立自主的、主动的、探索性的“乐学”转变。
三是鼓励学生超前自学,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及时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课堂导学。
四是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实验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有利于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是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开展质疑问难、释疑反思的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指导——自主学习”课题实践研究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纠正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合作学习的“要求要有明确性、问题要有探讨性、交流要有针对性、学习要有互助性、合作要有指导性”。
六是强化练习,内化能力,并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尽可能地做到课后习题当堂尝试,当堂完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是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情感态度得到进一步的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在体验知识的探索和生成的基础上来掌握与应用知识的,而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必须通过“做”数学来体现。所以,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进行课堂练习和内化能力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与新课程实验的整合与研究、实践,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序,组织研讨的内容更加丰富,实验教师实施教学更加科学,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其表现为:
实验教师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意识增强,并结合实践认真总结和撰写有关实验报告等文章,进行交流和汇编成《论文专辑
(一)》、《数学案例分析文集》、《尝试新课程教学后的思考》和《实验教师沈旭东个人教改论文集》等,并有三位教师撰写的论文《以学为本、因学设教》、《教材人化、还原数学思维的创造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登载在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网页的教师论坛坂块,并在CN刊物上发表。还有几位教师撰写的案例分析《让每位学生都勇敢地站起来》、《在独立学习中发现、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学习中的导》、《让数学走进生活》等文章也在CN刊物上发表交流。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上打破了以往沉闷的气氛,出现了师生交流、共同质疑、释疑解难、探究知识的生机勃勃的景观。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所任教的教学班在全县中考数学科成绩统计中位居傍首,如东山二中江巧玲、石斋中学的沈旭东、孙庆聪等老师所任教的教学班在几年的中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课题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教学班成绩不明显,有的老师理论学习不透,“先学”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简单化,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学生质疑较不主动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和改善。
6.实验小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篇六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我校承担的自治区电化教育馆“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于2009年5月提出并申报立项。这几年来,在盟电教馆和旗电教中心的专家、老师的全力支持及精心指导下,课题组实验教师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阅读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融合一体 , 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课题研究工作、人员、奖金、奖惩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我校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挂帅,由教务处牵头,由各课题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2010年3月—2011年1月)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实施推进、督察小组(由教务处负责),定期指导及检查;同时,各课题组负责人在的教务处统一指导下,精心组织各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的指导,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通过在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各课题组负责组织各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 全力支持,做好服务
1.组织人员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先进性
通过专家的引领,我们感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虽早已根植于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中,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持,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已成为开展教育改革的瓶颈。由此我们确定了“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激活教学管理为保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使教育科研课题化”的新的工作思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成立了以教务主任白云芝主任为课题负责人,由高宝吕旭东等为组长的9人课题研究小组。9名教师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具备有基本的信息化素养,再加上教师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开题初大家的研究热情十分高涨。可经过一轮的专业化理论培训后,老师们又感觉无从下手,一时间处于茫然状态。怎么办?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研讨活动,频繁派教师外出学习,最后课题组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研训结合,在研究中提高,实践中发展。
2.周密组织活动,确保课题研究的参与性
如何吸引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研究中来,如何提高研究实效是我校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我校为各课题组提供专项资金,想课题组所想,急课题组所急。
(1)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要求课题组制定出相关的工作计划;(2)学校制定了课题活动的相关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3)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定期对各课题组的工作进行检查。
3.抓好资料积累,确保课题研究的价值性
课题研究资料是研究过程的载体与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的水平与层次。课题组从成立之日起,我校课题领导小组就注意培养研究人员的资料意识,认真抓好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每次活动都将教师的练习设计和论文整理成册。三 认真探讨,抓好落实
在课题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各课题组分别紧密围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这些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并结合我校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认真做到了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其为头等大事,无论学校有任何重大活动或检查,都不能中断对课题的研究,都不能对课题的研究有任何冲击。
二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及相关的教学理论;
三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两节课题研讨课,开展一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寻找规律;
四是坚持每学期每人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色;
五是坚持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
六是各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四 积极探究 注重成果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组织学生相关活动的评比、撰写的论文反思评比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顺利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 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
识与技能,会应用CAI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用powerPoint操作平台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分别在省、市获奖,我校有3位老师的录像课送地区参赛。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完善推广,深化教研
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所有课题组成员的自信心,因此,各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镇内小学推广,在校其他教师、其他学科推广应用,组织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
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及组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优秀的论文、案例按时间.顺序上学校校园网站,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写读后反思。
通过本次教研,我们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学校教科室为龙头,各教研组为主力军,辐射各位教师,形成学校课题研究网络,大兴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风。
我们将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大雁一样凌空翱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7.实验课题的工作报告 篇七
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实验类课程, 物理实验具有其他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
(1)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类型单一;
(2) 实验教学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
(3) 实验教学过程以学生“做会”实验, 实验结果符合要求为基本目标, 只重结果, 忽视过程。
为了克服上述的弊端, 我们尝试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入手, 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题型物理实验, 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我们认为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们尝试的“课题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强化操作规范、重视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 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 以“物理选修课”形式开展“课题型实验”教学, 将物理实验内容组合构建为一系列实验课题, 使学生在探索、比较、总结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研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 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革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以“课题研究型”实验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1. 确立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为“课题型物理实验”作出准确的定位。
物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目前最佳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是:基础性物理实验、设计性探索式物理实验、设计性探究式物理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式物理实验。
基础性物理实验我们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第一学年已开设, 基本内容包括:
(1) 实验基本知识的学习, 包括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正确表达, 有效数字的概念与运算, 等等。
(2) 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 包括力、运动、电、磁、光的各种实验的常规仪器的操作, 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物理天平、温度计、气垫导轨、打点计时器、常用电学仪表、光学器具等仪器的应用, 包括这类仪器的正确读数, 规范操作。
(3) 基本实验方法的学习, 如比较法、补偿法、混合法、模拟法、平衡法、基本放大法等。
以上教学内容是通过10个左右的简单实验的开设而完成的, 两人一套仪器, 强调独立完成, 有较详细的实验讲义, 实验后每人都必须完成实验分析报告。
通过基础性物理实验的开设, 学生了解了做实验的一般过程, 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方法, 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在实验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在实验装置上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能对得出的实验数据能作出理性的、客观的分析, 甚至能对一些实验方法提出质疑。这些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正是我们进行“课题型物理实验”的主体和对象。
通过学习和讨论, 我们将“课题型物理实验”定义为建立在基础性物理实验基础上的设计性探索式物理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探索物理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 人为地控制某一变量, 找出另一变量的变化, 从而得出和完善结论。实验的开设方式是只给题目和器材, 不给方法和答案, 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自己查阅资料和设计装置深入进行探索和完成实验。
2. 建立以“课题研究型”实验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1) 以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作为“课题研究型”实验的主要特点, 使研究型实验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我们在确定课题内容时, 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对原有实验项目在深度、广度上进行扩展, 如“眼镜度数的研究”就是“测量透镜的焦距”在实验广度上的扩展, “特殊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就是基础实验“物体密度的测定”在实验深度上的扩展;二是开设自制半成品实验, 让学生通过设计、选材、组装、调试、检验, 在实验结束之后制作出具有实际效应的产品, 如学习“自动控温元件及电路设计与研究”后制作电热毯;三是开发、设计新实验, 如“交流电桥的研究”。
(2) 为了突出“课题研究型”物理实验的特色, 我们以课题论文的形式编写实验讲义, 确定“重视原理、突出方法、强调思维、简化步骤”为编写的整体思路。每个实验课题讲义由五个部分组成:①课题意义及要求;②提供仪器及材料;③开题报告及预习;④课题内容及目标;⑤课题结论及论文。
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 自己查阅资料和设计装置, 以做课题的方式来完成实验。如“单摆的研究”主要是探究单摆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 虽然理论上推导的关系学生已经了解, 但是在实验上怎么来探究这个关系呢?首先提出一个假设, 设计一个数学模型, 也就是一个初步判断:假定单摆的周期T与摆长L满足关系式T=ALB, 可能是线性关系, 或者是指数关系, 也可能两者同时存在;然后进行数学推导:对关系式T=ALB两边取对数得lgT=BlgL+lgA;最后设计实验装置, 改变摆长L测出对应的周期T;获得五组数据以后用作图法确定A、B两个待定量, 代入原式, 再与理论关系比较。这才完成了对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全面探究。
二、摸索出一套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包括从选题到结题等六个环节的教学体系。
“课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启发为主导, 学生独立研究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体系。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选择课题;②查阅资料;③设计方案;④研究实践;⑤综合分析;⑥课题报告。
在“课题型物理实验”选修课上, 学生根据实验讲义, 自主选择课题, 然后根据选题要求、提供的器材和参考文献目录, 自查资料, 针对问题写出开题报告和设计方案, 教师审核后到开放式实验室独立设计完成所选课题内容, 最后得出结论, 写出相应的论文式实验报告, 在小组宣读并答辩合格后, 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得分。学生在一学期的选修课中需要完成3—4个课题型实验。这种教学体系为爱好物理实验、有动手能力、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了发挥潜力的场所。
三、探究尝试“课题型实验”的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在“课题型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讨论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走弯路或遇到挫折时, 我们不会立即指出并加以纠正, 而是换一种教学方法, 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进行集体讨论, 发掘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勉强学生接受他人的观点, 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实验, 有时小小的失败可能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收获, 这样更加开阔了他们的思维, 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用研究的心态来做实验。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一致认为对学生实验成绩的测评, 应注重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估, 课题实验的结果不是一份普通的实验报告所能全部涵盖的。我们要求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的过程, 其中感兴趣的问题, 获得的结论, 甚至所经历的失败, 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 可以通过组织答辩、研讨等方式来进行。为了指导学生撰写“课题型物理实验”报告 (或论文) , 我们编写了《物理实验论文写作指导》。
实验成绩的测评, 应注重实验的过程, 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测评, 因此我们建立了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
1. 强调随堂考核, 突出素质评价。
在考核学生成绩时, 我们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包括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在内的实验者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
2. 拓宽考核渠道, 多种形式并进。
8.实验课题:如何在社区中生活? 篇八
大自然的教育从来都是直接的:任你再讨厌潮湿的雨季,没有了水,别说洗碗,地里的菜都要干死;任你再惧怕大大的骄阳,可万物生长靠太阳,拥有瓜果梨桃才是正经事。对“自然”二字的解释,既美好又残酷,正如:水既可以脏也可以干净,明白自然的性质不难,与它做朋友很容易。
为了给家园计划的第二步——“共识社区”做一些充要准备,冠华认为,仅仅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敞开怀抱,让更多有共识的有志之士来到山上,与我们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模拟未来共识社区里的成员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可以有更多人参与并加速社区的建设,同时为未来的社区做一些人力储备。所谓一举三得,我自然高举双手赞同。当然我还有自私的念头,在这寂静的山、孤独的夜,多一个小伙伴总是好的。
自冠华在网络上发出常驻人员以及志愿者邀请后,小伙伴们陆续来到了自给自足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年每周有3~5人,第二年变为每天1人,第三年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我们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去计算人数了。我很惊讶有一天,参与家园计划的人将我家以及院子都挤满了,而这样的人潮在一天之内竟达到过3次高峰。这些来来往往的几千人里,能留下居住1个月左右的,被称为常驻人员,他(她)作为我和冠华的家人,和我们一起分担自给自足实验室以及家园计划的工作。
每当回忆起这些家人,第一个就会想到雪菲,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也是我在山中的第一个朋友。我们曾经一起看书、劳作、漫步、制作风干肉以及麻婆豆腐,研究如何把公共空间收拾干净。我们还一起拜师学习制作皮鞋。某些清晨,我们在田埂上散步,数树干上开会的喜鹊到底有几只,一些午后,在果树下弹琴……那些美好的回忆,像电影快速播放。
然而完美的关系还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直到有一天产生了争执,事后简单归结为我的急躁和她的慢热性格,以及独生子女生长过程中的不完整等。近期我与一个在美国巴金森街dome合作居住社区的成员聊起,她也认同:在社区里,争吵是很正常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人和人之间最需要的便是包容。
合作、互助、了解、共生,是共识社区的标签。
我不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只能通过一些日记节选,对近几年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做个回忆,谈一谈在社区生活中的思考。
2013年6月 访客来袭
来客总是猝不及防,让你的情绪都是不连贯的。我们总是希望制定一个灵活有效的访客制度。问题是:“如何才能兼顾我们的需求,又能保证成员们随时加入又随时离开呢?”
2013年8月 社区中的交往
秋天啊,从来不让人消停。耕种、做手工,还要盖房子。但秋天把一切变得太美了,你又能对这位使者抱怨什么呢?距上一位常驻人员离去,已经2个月了,哦,那个巧嘴生花的四川男人离去后,我有好长时间都那么害怕再有什么人住过来。午后醒来,隔壁还住着一个女生,已5天。她是个俏皮的姑娘,她的大度和宽容常常惊醒我所有的感觉,重新激发我对陌生人和过客产生交朋友的愿望。我家的灯泡,每到夜晚都会聚集各种各样的飞虫,它们大多翅膀扇动地、激动地、义无反顾地向光而来。然而它们一定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不一定每一个喜欢光的飞虫都能成为挚友,不是吗?
2013年9月 私人财务以及议事规则
一位新常驻人员抵达,当天协助做晚饭,并负责洗碗,之后几天,不仅可以协助做饭、洗碗,还能参与一些实验和日常工作。比如制作火箭炉,一起打水、种菜、捡松球。我们把工作归为两个部分:实验和生活。大概一个月后,她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发博客,做肥皂实验并一起接待访客。然而我们又遇到了崭新的问题:财务以及私人财产问题。
在国外各种模式的共识社区中,有的毫无私人财产可言,有的是集体出资,共同管理。但无论哪一种成功的规则,都很难直接拿来仿效。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率的议事规则。
2013年11月 社区里应合理分工
最近,自己一定出现了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无法控制。例如,我常会比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例如,我会以一种挑剔的目光看他们,我不愿借给他人工具,担心他们弄坏。如果看到他们在浪费时间,就像在浪费我自己的时间。我催促他们,希望他们马上就行动起来。我给自己这种病命名为“不爱吃亏综合征”。人家并没有不想干活啊?!谁又可能想要浪费时间?!那么未来社区里出现我这样的人怎么办?
除了大学时光,我几乎没机会和其他人一起居住。而山居这段时间,通过一些实验日记内观自己,反思如何协助新成员加入大家庭,并不断学习如何在社区中生活。自给自足实验还未结束,时间会让我遇到更多不同的人们,来一起揭晓答案。
【实验课题的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08-01
课题实验优质课10-15
白山实验区国家重点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07-13
初中化学实验课题10-13
小学英语实验课题总结06-23
郑庄小学实验课题实施方案07-31
实验教学研究课题资料08-31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10-21
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08-07
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方法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