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标准

2024-08-04

企业风险管理标准(精选8篇)

1.企业风险管理标准 篇一

企业管理中心岗位分工与工作标准

企业管理中心副经理营造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研究公司所处的政策环境,尽可能争取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营造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行政管理。根据公司运行需要,加强企业行政事务管理,沟通协调其他部门,抓好公司决议、任务的督办,推行公司规章制度,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内部生产经营环境。部门内部管理。配合企业管理中心经理,合理安排岗位人员工作职责,制定考评标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体系管理。根据9000质量体系和14000环境体系的要求,组织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环境体系,并监督其运行。

5.会务组织安排与其他。负责公司级的各种会务组织、安排工作;负责公司来访客人接待工作,负责公司报纸的组稿与编辑工作。

6.后勤管理。组织后勤保障工作,完善后勤服务,保证职工的就餐、住宿,企业的安全卫生。

7.客户投诉管理。根据客户有关产品、服务质量的投诉,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公司。

8.车辆调度安排。合理安排,科学调度公司用车,保证生产、销售、其它业务用车。

9.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体系主管

1.体系建设。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负责公司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实施工作,编写和修订“环境管理手册”/“质量手册”,竟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

2.体系管理。根据体系运行的要求,负责公司管理标准的综合管理工作,合理规定文件的发放范围,确保管理标准合理、有效、统一的指导工作。负 1

责全公司体系记录的综合管理工作,保证各部门按文件规定控制记录,发挥记录的追溯作用。严格执行体系文件、标准借阅制度,防止文件散失。管理公司记录的样单和总目录,确保记录总目录完整、正确。

3.体系运行与改进。根据企业发展和体系运作的需求,做好体系文件的打印、更改、审批工作,规定合理的会签范围,保证文件的统一性、完整性。负责质量信息反馈、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确保公正、及时。使体系得到持续改进。

4.体系审核。根据体系标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核工作,按计划组织审核,保证计划的完成率达100%,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按ISO14001/ISO9000标准予以指导、监督,深入生产现场,检查文件的指导情况、记录的使用情况,对不适用的项目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体系外审的通过。

5.事故及质量信息反馈调查。负责各类事故、质量反馈的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分析原因,保证纠正预防措施得到落实。

6.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工会干事

1.工会工作。负责公司工会常务工作及对外联系工作,合理制定工会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食堂管理。根据《食堂管理规定》,负责监督管理食堂工作,组织炊事人员搞好食堂卫生,提高职工生活质量。

3、职工培训。编制公司职工、季度和临时、转项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按规定做好公司新招收员工、下岗换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和特殊工作人员的上岗资格评审及资格证书的发放、审核工作,做好公司职工培训档案(包括外出培训)的建立。

4.劳动纪律。负责公司劳动纪律的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工作有序运行。

5.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商务行政主管

1.物资外购与出口业务。根据生产准备计划,对需要国外采购的物资,及时对外询价,经确认后,准确起草、签订采购合同,办理银行购汇、付汇或申请开立信用证等手续。负责办理进口货物许可证,完成到货后的通关、报检工作。根据市场拓展的需要,负责办理出口货物许可证和出口手续。

2.组织货物运输和保险。根据货物买卖合同,负责货物启运前的租船订舱,及时办理投保手续,保证货物安全快捷到达。

3.外汇管理。根据国家外汇业务管理规定,负责办理进出口物资的外汇核销工作,确保外汇渠道的畅通。

4.资料翻译。负责公司相关国外商务函电、技术资料等的撰写、翻译工作。

5.行政事务。根据公司运行需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办理,做到准确、及时、到位。负责公司票务工作,制定接待方案,负责公司报纸的组稿与编辑工作。

6.投资业务。负责公司的投资论证,日常的证券业务,以期获得投资收益。

7.档案管理与维护。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公司《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各类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立卷、保管、借阅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正确。

8.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人事劳资员

1.人事管理。根据各部门要求和领导安排,按公司规章制度办理公司员工的聘用、解聘、续聘、辞职、辞退等有关手续,员工的内部调整,负责公司员工的试用鉴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管理、员工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

2.薪资管理。根据公司工资分配方案,做好公司当月工资、半年及全年奖金的核算、分发,工资表的审核、传递工作,做好职工养老保险、公积金的核算、交纳和转移手续及职工养老保险证的管理,保证工资发放准确无误。

3.建立健全人事档案。负责公司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职工个人档案,负责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报工作,及时将人事变动情况报表报公司领导,确保人事资料的完整性。

4.文秘工作。负责公司一般行政管理文件的拟稿、公司级会议记录;做好

文件的会签、复制、发放及归档工作。各类公函、外来文件、函电等资料的登记、传阅、处理和归档工作,负责会务工作,保证工作不脱节。

5.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办公自动化管理员

1.软件开发。根据公司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开发出严密、实用、高效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并根据各岗位职能、公司现有工作流程,利用企业网整合成有机的软件系统。

2.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管理。购进计算机设备,定期检查所有计算机,指导各部门操作员进行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对公司领导的计算机进行维护工作,对公司内计算机进行适当调配,使计算机达到最佳应用。学习、引进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对各部门操作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3.企业网维护管理。定期检查企业内部网络线路、设备和软件的运行情况,并负责维护工作、定期作数据备份和杀毒等安全防护工作。

4.广域网应用与维护管理。负责公司网站的建设、维护工作,负责上网设备和相关软件的维护工作,负责公司领导上网帐号申请、维护等工作。

5.通讯与监控设施维护。负责公司电话、手机、传呼机的维护管理,负责公司监控系统线路、设施的检查、维护、维修,保证通讯与监控设施正常工作。

6.消防安全。根据《消防法》和公司的安全规定,负责公司消防设施、器材的检修、保养、更换,保证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器材,并根据培训主管人员对各部门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确保安全生产。

7.日常事务。负责多功能厅音响、灯光的调整工作,及时完成公司报纸的排版。

8.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体系管理员

1.体系管理。协助体系主管,做好体系管理工作。

2.体系运行与改进。负责体系文件的复制、会签、审批、发放、更改、归档管理工作以及各种作废文件的回收和销毁工作。严格执行体系文件、标

准借阅制度,防止文件散失。负责公司各部门新增/更改记录的审批工作,保证现行记录有效、适用,保存好样单目录。

3.体系审核。协助开展内部审核工作。深入生产现场,检查文件的指导情况、记录的使用情况,对不适用的项目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4.事故及质量信息反馈调查。协助进行各类事故、质量反馈的调查。

5.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企管干事

1.日常行政事务。负责公司文件的复印、发放。

2.客户投诉处理。根据客户有关产品、服务质量的投诉,开展调查取证工作,以书面形式上报公司。

3.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车辆管理员

1.车辆维护管理。负责车辆证件,随车备用工具管理,及时投保,按时完成车辆年审工作。根据车辆状况,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协助部门经理提出车辆维修计划,并联系购买质量符合要求的配件,确保出车需要。

2.出车任务。根据领导安排或下达的出车计划,完成出车任务,准时做好来宾接送工作,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树立良好驾驶作风和职业道德,杜绝违章驾驶,保证行车安全。

3.费用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要求,按时办理养路费、保险缴纳手续,严格控制车辆维护保养费用。

4.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保健医师

1.计划生育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公司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2.员工体检。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职工查体和已婚育龄女职工体检工作,确保职工疾病预防。

3.考勤管理。根据公司考勤制度,负责考勤管理工作,准确及时核实公布员工出勤、缺勤情况。

4.劳动纪律检查、卫生检查。每周通报一次。

炊事员

1.餐饮管理。根据公司规定,保质、保量做好各种花样的主、副食,搞好饭菜票的收集、日清周结,保证职工按时就餐。

2.餐具卫生。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和公司规定,对厨房设施及餐具定期进行消毒,保证餐具物品整洁,摆放有序,保证就餐卫生。

3.安全管理。根据公司消防安全要求,增强安全意识,搞好防火、防毒工作,避免出现人身及饭菜质量事故。

4.物品管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

警卫

1.门卫工作。根据公司安全保卫制度,负责车辆、人员的通行管理工作,做好记录,负责信函收发工作,保证工作秩序。

2.安全工作。负责厂区的防火、防盗,夜班加强对厂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保障公司的财产安全。

3.考勤工作。协助考勤管理人员,负责职工考勤登记管理工作。

4.劳动纪律检查。夜班对生产车间劳动纪律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清洁工

1.公寓管理。根据公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寓用品发放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公寓宿舍卫生。负责夜间公寓的管理工作及职工住宿、退宿的登记工作,对非住宿人员进出予以控制,保证公寓的安全。

2.卫生清洁。做好厂区、公寓的卫生清洁工作,负责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及清运垃圾,保持生产、办公、生活区文明卫生。

3.工衣清洗。负责清洗职工的工衣、行李物品。

2.企业风险管理标准 篇二

1 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1.1 完善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 企业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和发展,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因为它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补充, 还能够优化我国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日常制度,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使企业人员、企业领导层面、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变得更加友好、和睦, 从而能够发挥企业管理的优势和特长。

1.2 优化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

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从根本上能够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从而在继承优秀的传统上, 不断创新,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 从而让企业人员能够树立共同的理念, 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样才能够防止企业人员产生利益之间的冲突, 从而将紧张的人际关系逐步缓解, 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人才, 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标准化管理模式, 能够为每一个人树立标杆, 发挥其积极作用和优势[1]。

1.3 健全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企业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因此内部结构和制度较为松散、独立、不健全、不完善, 很多企业人员对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概念和观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不断健全, 因此很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企业人员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都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建立了相关的标准化要求, 都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企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增强企业人员管理的责任心, 提高企业人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让每个企业员工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 强化其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 帮助企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更好的帮助其实现人生的价值。

2 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基础成型, 已经树立了以标准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企业就其自身而言都具有逐利性和功利性, 为了达到目的从而忽视了标准化的管理, 有很多企业只是注重眼前利益而往往忽视长远利益, 他们认为对于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反而会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 得不偿失, 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 很多企业管理仍然在沿用我国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而很多企业人员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 产生思想的错位和断层, 往往忽视了集体利益, 只注重眼前利益。最后,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较低, 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从而导致企业标准化管理方法单一、落后, 缺乏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而导致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效率和水平较低。

3 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就必须提高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清楚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实现我国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策略如下:

3.1 创新企业管理标准化模式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标准化方法和模式, 真正对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内部和外部日常管理制度、企业人员管理犯法和模式等方面统一实行标准化的管理, 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 这样才能够创新企业管理标准化模式, 摒弃过去传统的发展路径,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例如:建立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 由于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运行系统, 因此在企业中每个机制和环节都具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作用, 将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 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管理层面都需要强化和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2]。

3.2 提高企业管理标准化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标准化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优化企业管理标准化模式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使其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相关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丰富的知识, 多阅读、多学习、多借鉴、多请教, 真正提高企业内部标准化效果和水平;另一方面, 相关企业还可以在经济条件宽裕的情况下, 聘请优秀的企业管理标准化人员对其进行培训,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标准化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通过创新企业管理标准化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标准化人员素质等方法和措施, 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就目前而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完善, 这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企业管理要想标准化, 就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优势。本文针对目前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标准化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促进我国现代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标准化,社会经济,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哲, 冯胜刚.标准化让企业飞得更高[J].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5 (02) .

3.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篇三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管理企业标准体系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是质量。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需要。为此,全面开展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活动。推动企业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提高企业档次和质量水平,使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标准化,也应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之一,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各类系列标准正在为各国广泛采用,成为国际性企业管理和经济技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建立标准体系做好充分准备,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对企业标准化工作进行研究。

1标准、标准化和标准化体系基本概念

许多人在听到标准化概念时就认为很空洞,其实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处不涉及标准,我们所做的工作也会涉及标准化,当我们制订一个办法或者流程时,就是在做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标准(standard):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规范”(specification)、“慨程”(code)也是标准的一种形式。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体系(standardization system):是指企业内相关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为实现技术标准而建立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以有效运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要素在内的企业标准。

标准化是一种科学技术活动,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企业设计人员将以产品标准中的质量特性作为产品设计过程的输入信息,制订出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工艺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制订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并根据以上标准严格实施,这就是企业标准化的工作。

2企业标准体系与其它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作为一个实体,有许多管理体系,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体系的主体,是企业组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依据。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中5.1条要求:“纳入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标准,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中都应严格执行的技术性文件,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管理标准体系是对企业标准领域中需要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内容包括生产管理标准、经营综合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环境管理标准、设备及能源全管理标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评价管理标准等。

总之,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技术基础,其内容和构成与企业各个管理体系相结合,把有关的单项标准作为其他管理体系的运行依据或作业指导文件,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1从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系统效应来看

3.1.1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和理论建立标准体系

在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发挥体系的系统效应。以获得体系的最佳效果。所谓管理的系统方法,是把企业标准的各个子系统(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和构成各子系统的单项标准以及为实现标准化效果的各项标准化工作措施,作为系统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素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以使企业标准体系达到最佳效果。即通过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和理论,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从而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上获得高效率和有效性,最终使企业获得成功。

3.1.2标准体系的系统效应

标准体系由若干单项标准或标准化活动集合而成,这些标准和活动都有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标准化实践中,每个单项标准和活动都各自产生特定的效应,我们称之谓“个体效应”。若干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在实践中产生系统的总效应,称之谓“系统效应”。

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其整体效应既与构成该体系的各个单项标准和标准化活动有关,但又不是各个单项标准和活动的个体效应的简单加和,一个结构合理、制约有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企业标准体系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们在使用资源的条件下,使系统运行过程有效受控,从而使系统效应大于构成要素的个体效应的代数和。企业标准体系的实践活动是由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诸要素构成的系统,根据优化的标准化目标,通过对体系要素的科学策划、有机整合、合理实施、形成系统、产生满意的系统效应结果,使有限的资源投入产生尽可能理想的效益,这是优化的系统效应原理。

系统效应原理是现代标准化理论的核心,它正确处理标准和标准化活动的个体效应和企业标准体系的系统效应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系统效应原理又具有现代综合标准化的方法论的特点,它要求企业标准化工作者树立系统意识和全局观点。在一个单项标准和标准化活动合理可行,而从系统全局来看不合理或不可行时,一般情况下必须要求局部服从全局,个体效应服从系统效应。因而,根据系统效应原理,逐个独立地制订标准的做法,效果不如系统制订好,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先研究编制企业标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表,积极推进综合标准化的道理。

3.2从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特征来看

3.2.1目的性特征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诸如为了发展产品品种和服务项目、提高产品(服务:质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辅料消耗、确保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环境保护等。为企业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作业依据和技术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可以评价和有效控制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目标管理水平。

3.2.2集成性特征

现代标准体系是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的集成为特征。随着生产实现和服务提供的社会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单独标准都难以独立发挥其效能。因此,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可以提升企业体系综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

3.3.3动态性特征

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是静止的、独立的、封闭的,它

总是处于更大的系统环境之内。随着科学的进步,竞争态势的变化,企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核心的科学活动,标准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必然是动态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有着新的内涵和要求。因而企业标准体系工作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的基础工作,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借鉴、总结和吸收成功的管理经验,不断充实、完善和坚持。

3.3从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信息与控制来看

企业标准体系的运行环境是其所有外部客观存在的综合,推动企业标准体系运行的动力,一是体系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二是其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标准体系及标准化活动需要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加工处理,通过修订或制订企业标准,在企业标准体系运行中从外部环境再获取变化信息,对体系反馈控制,使之持续动态地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对企业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管理,不断分析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一旦发现结构状态已经影响了体系功能的发挥和既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采取措施改进结构。

综上所述,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从根本上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基础,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步骤。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开展各项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能够提高产品档次、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从而为在生产、经营、管理领域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4标准化工作展望

企业通过标准化工作,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业的管理秩序、管理业务和生产过程实现规范化,人的行为得到约束,企业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具备了均衡发展的素质。以此为基础,员工标准化的意识逐步加强,产生自觉的标准化意识,有意识地以标准化的手段去处理生产、经营、管理事项,企业的发展能力、组织能力得到增强,经营系统有序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逐步建成一套包括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环境和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标准。具备了竞争所要求的经营素质,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能围绕企业的总目标高效而协调的运作,最终激发出员工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企业潜能和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各方面都充满朝气。

4.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标准 篇四

前言

1、本标准是根据《建设一流供电企业考核标准》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公司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而制定。

2、本标准由湖北丹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3、本标准起草人:

4、本标准审核人:

5、本标准审定人:

6、本标准批准人:

7、本标准由湖北丹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前言 1 目

次 2 1 适用范围 3 2 引用标准 3 3 管理职能 3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 5 检查与考核 11 附:企业档案分类表 11 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企业档案管理的职能、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1.2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及各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2 引用标准

能源部《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 国家档案局《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基本建设资料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档案局《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 3 管理职能

3.1 总经理工作部(公司办公室)是公司档案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设档案专责负责公司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

3.2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负责组织制定企业档案管理的实施细则。

3.3 负责企业文书、会计、科技、声像等档案及资料的管理工作。3.4 研究企业档案工作规律,制定档案工作计划、方案。

3.5 对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指导和监督,开展业务培训工作。3.6负责组织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达到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水平。

3.7企业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为公司生产经营、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归档管理

4.1.1 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含文字、声音、图像、电子等各种特殊载体材料),都应当及时归档。凡属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各有关部室应按公司制定的企业档案归档范围,由兼职档案员收集齐全、完整、准确,并进行整理,于第二年一季度前按照归档要求移交到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4.11 档案借阅

4.11.1 严格履行档案借阅登记手续,并在借阅卡上填写借阅者单位、姓名、借阅目的、借阅时间等。

4.11.2 外单位查阅档案除持正式介绍信外,还须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查阅。4.11.3 确因工作急需或其他特殊情况需将档案借出档案室,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孤本档案原则上不外借。借阅档案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星期,确需延长时,应办理续借手续,借阅份数每人每次不得超过三份。

4.11.4 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所借档案不得转借或私自影印、复制、拆散、调换、涂写和污损,违者必究。

4.11.5 凡遇节、假日或特殊情况,档案室有权收回借出的材料,以利安全、保密。

4.11.6 凡在借阅档案过程中造成案卷散失污损、丢失或拒不归还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4.12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

4.12.1 档案信息开发主要是指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档案信息开发,档案信息开发要重点服务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4.12.2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几种形式。

4.12.2.1 在企业内部暂时实行档案闭架阅览,待条件成熟,逐步实现开阅览。4.12.2.2 编制并交流档案目录。

4.12.2.3 对档案进行加工整理,汇编专题资料或编制科研成果,基建工程简介、文摘和数据手册、图表手册、国内外同行业生产情况简介表等。

4.12.3 企业档案开发与提供利用,必须严格执行保密制度。4.12.4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便于档案的利用和确保档案的安全,应遵循档案借阅制度。4.13 档案管理体制

4.13.1 综合档案室隶属于公司总经理工作部(公司办公室),由公司分管领导负责全公司的档案工作。综合档案室同时接受上级主管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4.13.2 综合档案室是企业档案、资料的贮存基地和利用中心,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全公司的档案、资料工作。4.13.3 档案管理人员

4.13.3.1 综合档案室应配备足够的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专职档案人员。档案人员应专业化、知识化。各科室应根据档案工作的需要,配备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文件资料、图纸资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并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资料整理后归档。4.13.3.2 档案管理人员享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待遇,按工程技术专业或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4.14 附则

4.14.1 企业党政、工、团档案管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14.2 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按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14.3 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检查与考核

5.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 篇五

(一)规范性审查是指对产品标准制定的必要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以及标准格式等方面进行的审查。

(二)技术性审查是指对产品标准的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藏等技术性内容进行的审查。

(三)企业产品标准审查一般应是会议审查。也可采取函审方式。

第十二条 企业产品标准审查由企业自行委托符合要求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其他技术组织或由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

第十三条 专家委员会负责标准的审查,实行组长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应当由研发、生产、检验、销售、消费者、行业管理、标准化等方面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5人。直接参与企业产品标准起草的人员和本企业人员不得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参加审查。

第十四条 从事企业产品标准审查工作的专家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或者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经历,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强制性标准,了解相关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和国内外该领域技术、标准发展的状况。

第十五条 标准起草单位提交专家委员会的审查材料不得少于下列内容:

(一)标准文本(送审稿);

(二)标准编制说明;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资料;

(四)试验验证报告。

标准审查必须经专家委员会全体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组织审查单位应当根据审查意见填写审查单或函审结论表(附件三、附件四)。

审查(函审)结论主要涉及:评价意见、主要修改意见和采纳情况;所审查的企业产品标准送审稿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低于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具有相应的理由和相关影响的说明;是否予以通过审查(函审)等内容。

6.供电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篇六

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化管理阶段等。

一、标准:

为了取得全局的最佳效果,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这就叫做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1972年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对标准下的定义是:“标准是经公认的或权威当局批准的一个个标化工作成果。”

二、标准化

是以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三、企业标准化

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要素为主要内容,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

四、供电企业标准化

供电企业标准化和其它企业标准化的目的、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电力行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标准化的特殊性,所以,应围绕以下具体内容:

(1)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和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线路损耗,增加经济效益。

(2)企业标准化系统的建立和遂步完善,使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办事程序化、考核定量化,从而保证局(厂)长负责制的贯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和保证企业升级工作的健康发展。

(3)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完整的企业标准化系统,即系统的,全面的标准化。

(4)建立有程序的,相对稳定的管理秩序,有利于实行系统管理。

(5)有利于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6)有利于以“法”治局。

(7)有利于发展横向联合,稳定提高电网运行水平。

(8)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领导水平和选拔、培养及使用人才。

五、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就是标准体系。

六、企业标准体系

“在企业标准化活动范围内,各类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七、个性标准与共性标准

“个性标准:直接表达一种标准化对象(产品、过程、服务、管理)的个性特征的标准。”

“共性标准:同时表达存在于若干种标准化对象间所共有的共性特性的标准。”

八、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九、产品标准

“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订的标准。其范围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藏、运输等”。

十、方法标准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订的标准。”

十一、规范

“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一系列统一规定。”它是标准的一种形式。

十二、规程

7.企业风险管理标准 篇七

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 市场环境中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国资委正式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后,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成为央企推进现代化管理的重点项目。南方电网公司在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上, 正式提出构建具有南网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并将全面风险管理列为七个先进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之一。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网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江门局深入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 结合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和风险管理现状, 江门局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该标准能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做出准确评价, 促进体系持续改善。

二、评价标准的构建

(一) 评价标准的框架

借鉴风险管理评价领域的实践经验, 以PDCA闭环管理为构建思路, 本文初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该标准主要分为:风险管理基础、风险管理过程、风险事件管理、审核与改进四个维度, 从不同的维度对体系进行审核评价, 从全过程评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 起到了完善体系的作用。

第一, 风险管理基础是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 风险管理基础包括风险管理规划与工作计划、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风险管理培训、风险管理文化、沟通与协调等内容。第二, 在具备风险管理基础后, 企业按照风险管理过程进行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第三, 当风险事件发生时, 应该有对应的风险事件管理措施。最后, 要通过定期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审核, 达到提升体系建设水平的目标。

1. 风险管理基础

风险管理基础是全面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建设的基石, 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应从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做起, 做好目标、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基础工作。目标层面是指企业应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规划, 并依据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明确阶段性及年度风险管理目标、重点和落实举措;制度层面是指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制定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梳理风险管理模块, 将风险管理有效落实;文化层面是指要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做好内外部沟通与协调, 最终形成全体员工“重视风险管理、参与风险管理、牢记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文化。

2. 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是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系列流程与活动, 包括收集风险环境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并落实风险应对措施、进行风险监督与评价等。风险环境信息收集包括收集企业内外部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风险识别是指根据收集到的风险因素, 梳理出战略、财务、市场、安全、法律、廉洁、公共关系等方面的风险点;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价, 从而得出风险等级;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等级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并加以落实;风险监督与评价是对风险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对落实效果进行评价, 并根据监督评价结果完善风险库、优化风险应对措施, 提升风险管理效果。

风险管理过程的执行情况是管控风险的关键, 企业应重点制定针对性强、管控效果明显的风险应对措施, 并强化风险监督和评价, 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3. 风险事件管理

风险事件是指企业由于管理失误或者意外因素引起的风险事故 (风险损失大、影响程度广的事件) 。针对风险事件, 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举措灵活的风险事件管理机制。风险事件管理机制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风险事件识别, 全面、准确、及时地识别出企业潜在的风险事件, 为应急管理做好前期准备;应急预案编制, 确认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 并提出相应措施, 形成预案。确保对应急事件的及时响应, 以预防或减少与之有关的损失和影响;风险事件处理, 确保对风险事件的及时响应和处理, 以预防或减少与之有关的损失和影响;风险事件调查, 了解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他情况, 全面分析风险事件, 做到科学防控;风险事件沟通与回顾, 在第一时间的应对过后, 应当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或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4. 审核与改进

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审核主要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内部审核主要评价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核的组织与策划、实施与回顾的情况。外部审核主要评价全面风险管理外部审核的组织与策划、实施与结果运用的情况。此外, 还应建立统一、正式的纠正预防系统, 确保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有效实施。

企业应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机制, 定期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得出改进意见, 并遵守纠正预防系统的流程和规定, 确保各项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 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 评价标准的完善

1. 审核原则与方法

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本质来看, 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风险管理的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流程化。因此, 深度挖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体系审核的基本原则。审核应遵循以下方法。

(1) 以PDCA闭环管理流程为审核思路, 通过相关管理或工作痕迹, 以文件查阅、现场验证或抽样询问等方式, 查找各环节问题或不符合事项。

(2) 对发现问题或不符合事项, 进行分类分析和诊断, 发现工作亮点和改进机会。

(3) 审核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存在的问题或不符合事项所占比例和关键程度, 进行评分。

2. 分数确立与分配

对于评价标准相关分数的确立与分配, 首先应该按照审核原则, 对应各个模块, 组织全面风险管理审核的专家们根据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块分数打分。为确保各模块分数分配的合理性, 可以采用德尔菲法测算各模块的分值, 同时向专家们强调应以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打分评价。

打分过程可分为:设计评分表格, 为专家评分奠定基础;选取专家进行匿名打分的方式, 进行第一轮评分;汇总第一轮评分结果, 取平均值, 并将第一轮评分结果反馈给评审专家;专家根据反馈的评分结果, 进行第二轮评分, 取平均值, 得出各模块的分配结果。以江门供电局为例, 最终的分数分配结果如表5。

3. 等级划分与描述

在分配了各模块的分数之后, 还需要对风险评估得出的分数进行分级和定性, 并按照以往经验对各层级的风险做出客观描述, 以便在遇到突发风险的情况下, 能按照描述内容, 针对各层级风险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4. 评价模型运用

评价标准在确立了相应的审核原则、模块分数和等级划分之后, 将对四个主要模块的每个细分环节进行运用。评价的模式主要遵循“管理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三个步骤进行, 在明确工作的目标后, 根据审核要素和评价内容, 对该环节进行逐步的评价, 得出每一细分环节的分数。最后依次对各环节进行评价, 直至完成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

三、结论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有效的评价准则系统, 在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相关的评价准则, 帮助体系建设形成管理上的闭环, 最终达到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

鉴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理论与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构建的评价标准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 在此敬请谅解。但是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永远是螺旋上升的, 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希望能与各位同仁相互探讨学习, 共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理论的进步与完善。

摘要:文章以江门供电局的风险管理为例, 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 运用风险管理评价理论、成熟度理论, 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标准从风险管理基础、风险管理过程、风险事件管理、审核与改进四个维度出发, 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审核与评价, 对供电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夏邁.供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J].中国电业 (技术版) , 2013 (12) .

8.谈电力企业计量标准化管理 篇八

关键词:电力计量 分析 标准化管理

新的形势对电能计量管理提出了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对电能计量检定提出了科学、公正、准确、高效、依法检定、无偿服务的要求,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可靠性、多功能等技术要求则越来越高,使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电力系统电能计量管理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此外,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管理权限、机构和职责的变化,对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权、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电量交易方式的改革、开放低谷用电市场,新的管理思想、高效率的管理手段和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迫使电能计量管理模式必须变革。

一、发挥优势、创新管理,规范电能计量管理和计量检定

1.硬件要求

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成立合理的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机构网络,做到重视管理和技术把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经过多年发展,电力企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缺乏有效考核制度,在执行中难于落实,只有制度完备,奖罚分明,才能使工作人员有制度可遵循,有规范可约束;计量设备应完备和可靠。具备现代化的计量器具和计量装置是保障计量公正、准确的先决条件。配备先进的计量校验装置使量值得到正确的传递。淘汰不能正确进行量值传递的陈旧老化计量设备。配备专用的防震交通工具。重视计量检定环境的达标是保证计量准确性的基础,防尘、防震、防磁、防静电措施要落实。

2.软件要求

计量管理体系中,责任分工到个人,上到主管领导,下到工作人员,层层分工,级级把关。同时建立计量管理监督网络,聘请计量监督员,监督计量工作中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责任制考核,做到哪里出问题哪里负责,使之更有力的保障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断提高电能计量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计量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微机化管理、无笔化作业势在必行;电力行业已逐渐过渡为服务性行业,追求经济效益也成为最终目标,而服务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现代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客户是上帝、人民电力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二、加强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管理,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1.新购电能计量器具必须按电力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与制造方签订的订货合同中技术规范,应明确验收检定项目、技术要求、验收依据和方法等条款,在责任条款中应明确不符合技术条件要求时的责任划分和处理办法。并严格按合同规定严格验收检定,不合格退货。

2.改革單相电能表的管理方式,变过去的定期轮换为根据运行情况抽样检定、状态监测,有利于积累表计运行情况的原始数据,帮助供电企业准确的判断各家电能表的质量优劣,使占电能表总量80%多的单相表的管理更科学合理,以达到和国际通行管理模式的接轨。

3.加强对在运行的重要电能计量装置施行质量跟踪、状态监测、抽样检定、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对在用计量装置测试数据分析,归纳同一批次表计运行质量变化,避免计量装置失准运行,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

三、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推动电能计量管理水平提高

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企业不断应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因此,电力企业电能计量管理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推动其管理水平提高。由于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和成熟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得在实践中应用,特别是电量交易方式的改革、开放低谷用电市场等,以及电力企业信息网络时代来临,企业也将建设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因此,电能量数据及时准确收集,对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主要在几个方面体现:

1.计量资产管理方面。由于计量工作量大、任务繁杂,尤其每天要面对各种校准/检定数据统计,其数据量都非常大,如果手工来输入和统计确实非常繁琐,不可避免出现工作失误问题,因此,在计量器具资产管理中,采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对器具进行数据输入管理,是大势所趋,应加大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范围。电能表标准装置应选用检定工作效率高且带有数据通讯接口的产品。

2.电能计量管理部门及计量检定机构应建立电能计量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用电营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联网。计量检定机构内应利用该系统并将检定装置联网运行,以监督电能表检定过程及质量,逐步实现电能计量管理现代化、计量检定自动化、人员操作无笔化、计量信息网络化。

3.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实现检定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各类检定、检测数据的存储、分析,并探索实现电能表自动调整的方法。

4.借助电能量计费系统和远方自动抄表系统等管理系统,加强对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状况的动态分析、远程对时。

四、建立有效多层次社会和内部监督机制

计量检定工作是否是遵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进行,不仅是否具备符合计量检定的设备和相适应的工作环境,关键在于建立有效多层次社会监督机制,不论是否是中介或事业计量检定机构,缺乏有效多层次社会和内部监督机制,必然无法实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在省级及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行政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会监督,对内建立投诉处理考核机制,做到及时有效优质客户服务,在电能表检定环节中实现微机自动化检定,并实施电能表初次检定实行对生产厂家的铅印不开封、不调整、只作电能表的数据检定和验收为原则,有效避免人为影响,以示提高公正性。

五、结束语

上一篇: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作文下一篇:今又重阳五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