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2024-10-13

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精选8篇)

1.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一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讲授”——讲的精一些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能够更好地剖析课标与吃透教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优化的教学策略等,是教师协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在备《空气》这一节内容时,对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怎样让学生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呢?在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增加一个演示《白糖与铁屑的混合 》的实验,将白糖与铁屑混合后,再将磁铁放在混合物的上方,学生可观察到磁铁将铁屑吸引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能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2.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应该在备课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备好学生。备学生主要是针对两个层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障碍两个方面。老师要认真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然后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等情况,在对不同班级的授课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讲授第四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

二、有效“提问”和“讨论”——问的巧一些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在备课、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教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对学生采取“微笑、激励、共鸣”,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学习。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2、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学过的“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提出:其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续的遐想中。

三、有效“实验”——做的美一些

1、不断地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实验比较典型,这些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进度的问题,会把一些基本的演示实验省略不教,上课就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既然学生看不到实验现象,就谈不上实验结论的推导,科学的思维品质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学生真切的体会实验的发生和过程,才会理解物质之间的变化,才会开始学会学习化学,如果只是口说无凭、甚至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达到简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学生便对学习丧失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化学教师的作用除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在于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四、有效“反思”——想的多一些

因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要回顾课堂中的不足和亮点,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效果。

1.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身为教师一直在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反思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①预设教学效果很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好;②预设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教学效却不好③预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④预设教学效果不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好。教师按照以下四种情况分析自身属于哪一种,然后剖析其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然后找到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师课后的听课反思

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就是在听课反思中发现教学的种种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学科听课,不断地进行听课反思,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就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2.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二

一、目标定位———多维、应用化

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 其实就是在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 寓知识教学于学习过程中, 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即“润物细无声”。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 是可以言传与训练的,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 需要体验与感悟的, 是长期目标,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达成需一节课一节课的知识、技能支撑, 而长期目标的过程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在于“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并不是空洞无用的东西, 而是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联系的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另--方面, 通过应用又可以反过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 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安排———丰富、开放化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科技日新月异, 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 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必须有开放的教学。知识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知识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与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 但不局限于教材, 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 把教学的内容适当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中, 适当扩展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时刻关心社会, 关心生存环境, 关心科技发展。精彩纷呈的内容、引人入胜的知识必然让学生留连忘返。

三、情境创设———宽松、民主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真诚、诚实、相互信任、善意相待———这些特点能最好地表现……教师同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要将“爱心”洒向每一位学生, 营造积极的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做到“目中有人”, 蹲下身来看学生, 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做到善于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 课堂上注意创设“启发”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利用直观教学导入, 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导人;利用比喻进行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等。这样既叫以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 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 使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即进入亢奋状态。

四、教学过程———探究、活动化

探究性的教学就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 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获得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须给予适时提醒、恰当点拨、积极引导。作为一线教师, 在教学中, 应结合教材内容, 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主体活动, 可以利用学生实验、问题情景、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设计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白己内心的体验而主动参与去学习, 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把多种活动方式优化组合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互动, 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五、教学手段———多样、先进化

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是宝贵的, “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不要让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成为一种摆设, 要多利用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具及先进教学手段, 许多课件可以把原本单一的文字变为鲜活的画面, 使之直观、动感、传神。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老师在语言上是抑扬顿挫, 情景上是引人入胜, 方法上是意犹未尽, 情节上悬念迭宕起伏, 秩序上井然有序, 活而不乱, 活而不散, 严而不死板, 紧而不机械, 那么这堂课的有效性能不高吗?

六、教学评价———多元、人性化

3.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三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

1、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为目标,进行默读、浏览训练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

3、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可以自由读,同桌互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1、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在指导阅读技能训练时,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训练方式,要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读准、读通,学会默读和复述的方法。要求高年级学生在进行限时阅读的同时还要掌握文章的整体大意,能较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或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把握阅读对象的精髓和脉络,深层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

2、对比阅读训练。对比阅读训练,是教师引导学生通過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修辞对照、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每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感情除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重点文段要进行反复朗读。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传导感情,使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能够学会教师的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才会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第三,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充满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富有青春活力,从而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四、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

怎样才算是一堂有一定效率的阅读课?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教师能通过生动的引导,使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学会规定的生字新词,又初步地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任务便算圆满完成。这种理解错矣!因为这只是追求了教学过程的效度,而忽视了教学结果的效度。

大家知道,学生每上一堂数学课,总能学会一个公式或者一种解题方法,能否正确完成课后习题,便能明确地检测学生学习的效度。当然,语文科效度的检测比数学科难,因为语文科效度的目标众多,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思想感情的升华等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每一堂课后像数学那样“非对即错”地进行正误检测。但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中包含了质变。因此教师在“顺学而导”时,必须专门安排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阶段,一是为了促使教学过程的效度转化为教学结果的效度,二是为了检测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量”的变化结果。

五、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把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贯彻教学始终。

4.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四

陕西省西安中学 王居劳 邮编710021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新设课程,作为新课改在课程形态上的一次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可谓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高中技术教师关注和探索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广大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上狠下功夫,每节课的设计都是煞费苦心,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不恰当等原因,通用技术课堂上一度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通用技术课程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策略。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从新课程理念和有效课堂的基本追求来看,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能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我们且不管别的,仅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的课程,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激发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能使学生的技术素养有所提高,就必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我们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诸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试验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适合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课堂教学方法虽多,但如果使用不得当,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合理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策略之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对教师而言,如果将课堂教学工作高度概括,会抽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即“教什么”和“如何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其中,“教什么”是首要的,而教学目标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但什么是技术素养恐怕是许多通用技术教师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素养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即技术素养是一种对技术的全面综合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对于通用技术的科任教师只有知道了“教什么”才能理解“如何教”。对于一节课来说,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才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教师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准备一堂课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除了学到一些技术知识外,所得并不多。如在苏教版第七章《模型与原型的制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将重点放在学生作品制作、展示和评价上,这节课学生完成了模型的制作、设计和展示,课堂气氛必然很活跃,表面上看这节课似乎很 2 成功,但模型制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通过模型制作后检查设计方案是否存在问题,这是模型制作的目的之一,也是技术试验的目的。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偏差。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会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或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自然落在使用模型进行技术试验这部分内容上。所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策略之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有优化组合的意识,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的使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下三种知识:(1)基础性原理性知识。对于基础性原理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最好选择“由问题生成概念”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防止教学中出现“从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冒出一只兔子”的现象。如苏教版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所涉及的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一般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技术设计活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的经历提取、整理、归纳和发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到接受的新知识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2)提升动手能力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类知识的处理是比较难的,如苏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工艺》的教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要在2课时内达到这样的课程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即“以项目带动学习”,学用结合。将学生要制作的作品或模型立为一个项目,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将有目的的熟悉所学技能或自学一些技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也将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同时,学生面对自己制作的作品很有成就感。(3)培养创造意识的知识。在处理培养创造意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一些能震撼学生心灵、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消除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策略之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在《怎样进行创造思维》一书中写道:“不论是天才还是凡人,他们同样都有空想力和以现实的道理思考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运用神经系统的方式,导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相同。教师面对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活跃,积极迅速的回答问题是他们的特点,但是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停留在一个浅表层,如在讲苏教版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时,让学生回答“公共汽车车门的开关控制”是开环还是闭环控制系统,学生回答,开环控制系统。当问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时就先显得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他们的回答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回答,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问题教学法,细化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形成相应的技术素养。

策略之四: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如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真实有效性。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希望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能够促进优势互补,发挥优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示范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只追求行动的终极目标――完成活动,忽视了思维的参与。例如,在苏教版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一个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活动的结果来看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提出了问题,但是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由组内的一个学生完成的,那个学生就是组长。其他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甚微。同样,学生手制作作品也同样存在个别小组由组长完成的现象,其他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 4 中。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参与而不仅仅是行动参与,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力的参与。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最低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学习成果,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二是行动的参与。行动参与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增长知识。当然在行动参与中教师及优秀学生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三是思维情感的参与。有些课堂教师设计的问题非常巧妙,一个接一个,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回答的问题都是“是不是”、“对不对”简单化、封闭式的问题,根本没有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不存在情感的触动。适宜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所学内容的真谛,这比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

通用技术课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主阵地,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有力工具,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所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合理应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是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直观、使用方便等优点,在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是向课堂要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比如在“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音像资料(如都江堰)的播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巧妙,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加赞赏。

在讲苏教版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节“人机关系”时,先让学生课余寻找校园内有哪些设备或地方体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然后将自己用数码相机拍照的设备,残疾人专用道、便池等图片用投影展示,学生很兴奋。又如讲苏教版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时,投影的小蜻蛙游 戏和学生一起玩,学生们激动不已,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流程,理解流程。还有在讲苏教版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时,用动画演示的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5.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五

1、从自己是一名新老师的角度论述。

2、要有具体的计划。

3、不能从网络上直接摘抄。

新老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新老师,总是害怕有什么知识点会漏讲,总是辛辛苦苦地备课、满满课堂地讲授,一到了考试才发现学生的接受情况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好。

今天我就以高中生物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老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

新老师往往对工作充满新鲜感,富有激情,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甚至想一举成名。但是现实的工作环境往往会给新老师泼一盘冷水。

以2011年毕业的高中生物老师为例。他们读高中时的教材跟现在不一样了,加之四年的时间流逝,他们对高中生物知识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对《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不够了解,更谈不上深刻体会,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很难抓住重难点及考点。虽然“教参”上有讲解,但他们只是知道,不能领会。所以这也导致了新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他们在大学里接触到各种最新的教学设备,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到了中学以后,发现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理想中存在很大差异,他们难免心存失落。如今的新老师,往往都是曾经学习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心中的“乖学生”。可是现在身为人师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学校往往会安排一些普通班给他们教,面对调皮的学生,他们一时有点适应不了。虽然他们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小,但是在如今这个信息

社会,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而广,想法多,跟曾经同龄的他们已经存在很大差异了,所以说新老师对学生往往不够了解。这也导致了新老师的课堂有效性不高。

(二)具体措施

1.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又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

(1)备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2)备教材

备教材就要深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备教材还要仔细研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提炼出有效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学目标要正确。我们在设计一

堂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挖掘内在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逻辑关系,正确把握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恰当。就是说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增强目标的针对性。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第三要加强目标整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糸,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真正提炼有实效的教学内容。

(3)备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经过深思熟滤的东西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采取的学法有以下几种方式。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2.要善于调控教学流程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每一个切入点,由各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激活”因素。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说“提高学生需要的关键就是教师,看教师能否提供有质量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此外,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因此问题的设置还应适时和灵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学习需要,因而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3)对乱班学生要控制好纪律。一节课设计得再好,一节课备得再认真,如果连课堂纪律都控制不了,还谈何学习效率呢?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是“慈母”和“严父”的结合体,学生犯错时绝不心软,学生积极学习时,绝不做个“冰山美人”!

6.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六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5-0124-0

1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挖掘出学生在学习中的潜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面对学生,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对基础、思维方法和习惯、求知欲望都不同的学生,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数学能力,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更新教学方法,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对知识的讲述必须准确无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课标的要求,把握住深广度,防止求高、求深、求全,以免脱离多数学生实际,加剧部分学

生的困难。

2、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倡结构化教案、个性化设计,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和谐统一。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方法。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数学教学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学生顺利搭起一座达到知识彼岸的桥梁。课堂结构虽不能找到一个万能的模式,但基本点是明显的,即“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达到最好的最有成效的效果”。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教材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方法。如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具、自制教具、制作多媒体教具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3、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教师就要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去独立尝试。让学生把在预习、自学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活动氛围。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油然而生。对学习的需要和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比较稳定的需要和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没有所谓的“拦路虎”了。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将书本上原有的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例题略作变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创设情景。并由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问题带给大家。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认识平移与旋转,如缆车的行进,升降旗等现象认识平移,风车的转动,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一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基本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这样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到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之中,是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让学习材料变得鲜活一些。从而使他们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自尊、交流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去。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直观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乐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学习的潜力,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应用反馈,练习巩固,活学活用

练习是巩固和强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练习题的质量要高,数量要适宜,形式要多样,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新知识的特点,循序渐进,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消除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的想法,增强其信心,自觉地学习数学。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7.如何提高篮球教学的有效性 篇七

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 不仅需要人的有利操作, 还需要篮球自身的配合。篮球练习一般是以多种动作技术的组合形式出现, 很少表现出一种单一动作。因此, 对篮球运动的训练, 我们要设计不同的练习组合来进行篮球训练, 这样对于篮球技能的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练习组合呢?首先, 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练习组合不是互相分离的, 应该是有一定联系的。

例如, 可以设计成起动、加速跑、急停、转身。通过移动、运球与传接球的组合, 也可以设计跑动运球、跳步急停、转身、传球、接球的组合。设计防守技术的练习组合, 也可以采用与进攻技术进行组合。在篮球比赛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 那就是设计各个队员的位置, 要明确各个队员的任务和责任。通常, 篮球队员位置有前锋、中锋和后卫。中锋要在内线区域活动, 因此中锋需要练习内线技术。后卫和前锋则和中锋不同, 他们主要在外线区域活动, 因此要重点练习外线技术。基于此, 我们可以适当安排队员的位置, 设计成各种各样的组合。这些组合有可能是个人练习, 也可能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的组合进行练习。这里要注意几点: (1) 个人练习时, 要设计好练习路线。 (2) 两人及两人以上组合练习时, 要设计好队形, 配合方式和时机, 每位队员的移动顺序以及完成一轮后的落位位置。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球场中的弧线和直线以及线与线的交点来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方式, 或者进行障碍练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练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 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质、技能、认知水平以及运动兴趣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 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式。这里我们就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较好型、中等型、较弱型, 再根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设计适合学生的训练方式。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篮球这项运动中来,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在教授原地运球时, 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训练方式:对于较好型的学生, 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原地运球动作要领, 体会运球时手的“按”“吸”感觉, 要做到动作自如、协调, 能较好地完成运球动作;对于中等型学生, 要求他们能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 初步体会运球的不同方法。而对于较弱型学生, 只要求他们基本掌握原地运球动作要领以及基本控制球的弹跳方向即可。

而教授行进间运球时, 又可以这样设计:对于较好型的学生, 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各种运球方法, 运球时能变向、变速、急停急起, 加强左右手的控球能力。对于中等型学生, 要求能掌握各种直线和曲线运球方法, 较好自如地控制行进速度。对于较弱型学生, 只要求能基本掌握边走边运球和慢跑运球, 做到人球速度基本一致。

教授传接球时, 还可以这样设计:要求较强型学生能在有对抗的情况下练习原地、行进间地面反弹传接球, 适当提高传球的隐蔽性。对于中等型学生, 要求能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基本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地面反弹传球。对于较弱型学生, 仅仅要求能基本掌握传接球, 初步体会传球时的蹬、伸、翻动作, 接球时主动迎球。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因此, 身为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 就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自愿、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学习掌握篮球技能,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好处还不仅仅是这些,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还能使他们从篮球训练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所以, 我们在小学篮球教学时应尽量多运用充满趣味的篮球游戏和活动, 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教学评价重视激励功能

在众多学生中, 有些学生自身条件比较优越, 他们身体素质比较好, 有很好的篮球运动天赋。因此, 他们能够快速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但是还有些学生其身体素质并不很好, 也就不能很快地接受教学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反映, 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学习评价时, 应该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体质不同水平的学生, 进行不同的评价方式, 采取不同的鉴别方法和选拔功能, 重点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不能打击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更不能用言语去伤害他们。相反,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优点, 看到自身发展的潜能。

结束语: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 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和掌握篮球技术和知识, 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黄国辉.小学篮球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完善方法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 2010 (15) .

8.如何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 方法

政治课,常被学生比喻为“睡觉课”。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的动态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但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注重教的流畅、完美却忽视了学生的领悟和感受的过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课件统统灌输给学生,学生沉浸于“书本世界”中,只是为了得到高分。教师所教授的价值观、道德观并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单调的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政治教学急需改变现状,以一种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政治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我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时事简评,培养能力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这就需要学生课前的精心准备,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等一系列事件要求学生关注事态的发展,并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学生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事先都会经过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

3、组织讨论,拓展思路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就不能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4、研究性学习,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学生身边的现有资源进行课题研究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能激发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极高的创造热情。

当然,由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太长以及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可能不尽人意,然而与他们的研究过程比起来,研究结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得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能力,这将对他们今后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學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营造氛围要适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因势利导要及时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

上一篇:某自助餐厅创业计划书下一篇:地理赛课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