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瓶颈

2024-09-09

中国互联网发展瓶颈(精选8篇)

1.中国互联网发展瓶颈 篇一

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六大瓶颈

字号:T|T2010年09月19日09:48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 在我国,“物联网”引来了众多狂热的追随者,似乎让人感到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事实上,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而从国际范围内物联网知识产权(基础和核心专利所占比重较小)的进展

在我国,“物联网”引来了众多狂热的追随者,似乎让人感到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事实上,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而从国际范围内物联网知识产权(基础和核心专利所占比重较小)的进展来看,也反映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导入期。总之,由于我国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企业软硬件基础还未达到支撑物联网爆炸式增长的程度,物联网在我国属于创业初期,任重道远。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几大瓶颈:

应用需求层次较低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物联网应用,但总的来说,现有应用数量仍不足以带动产业发展。部分领域技术应用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市场风险仍然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社会及行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国家工业化时间长,社会信息化程度高,互联网基础和公民意识都比较强,物联网的理念和应用比较容易切入。而目前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还较低,要想快速推进物联网的全面发展绝非易事。

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创新体系不完善

物联网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运营和整合应用几个层级。相对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要复杂得多,千变万化。而我国在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基础技术和高精度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相应的创新体系也不完善,虽然已经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研究,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在市场需求出现的情况下无法快速跟进,实现需求的产业化和系统化。

商业模式缺失

物联网目前尚未出现清晰的商业模式,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传递和产生有什么机制?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怎样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在市场上体现出该价值?这些价值最终如何得到物联网使用者的认同?只有解决了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后,物联网才能得到实际的推广应用。

产业链不完备,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有众多企业涉足物联网领域,但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在运营与服务环节中,电信运营商也是初步进入该领域,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拉动效应不明显。另外,目前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也不明晰,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

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失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大网,很明显,如果实现全面快速发展,所有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的产业标准,需要国家和行业标准指引。我国虽然在传感网国际标准制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但总的来说,标准发展仍滞后于应用发展,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下,共性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应用子集也不够丰富,特别是行业标准规范的缺失,大大制约了物联网产品的产业化与应用的工程化。

行业壁垒问题

传统工业模式是纵向体制、纵向思维,而智慧地球、物联网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这就意味着要破除这种行业的纵向壁垒,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流程。目前我国各行业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市场行为,要改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实现市场行为的突破,还需要观念进行革新。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不过现阶段还有许多准备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做,不可盲目追热,操作投机。

2.中国互联网发展瓶颈 篇二

自1840年以来, 在一个半多世纪的时间里, 中国一直致力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的转变。在这个时间段里, 工业化原始资本的积累都是来自农业剩余, 所以每当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农村问题就开始凸现。在20世纪30年代, 关于农村破产, 农民贫困等问题充斥于报刊杂志。因而新的农村建设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经产生, 当时叫乡村社会建设, 著名的领袖人物有晏阳初、梁漱溟等。当然中国共产党也参与了当时的农村的改造。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即使在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文件里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 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六届五中全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提出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于是, 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术界也不甘寂寞, 此起彼伏的各类学术讨论推波助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逐步推向高潮。姑且不论新农村运动的实质效果如何, 但它对中国的农村发展已经造成相当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笔者以为, 中国之所以开展新农村建设, 说明中国的农村发展还不尽如人意, 存在一些问题。众所周知, 中国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加剧, 而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组织化制度导致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当初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保证工业化城市化所需资源的提取。而今天, 我们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从以前的资源提取转变为资源反哺。那么, 在为服务资源提取而建立的制度基础上开展资源反哺运动, 能够成功吗?如果不能, 我们又该对原制度做怎样的改革?我们具备制度改革的条件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 可能无法给出完满的回答, 但笔者力图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二、制度瓶颈分析

(一)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其它相关农村制度的逻辑起点。建国初期, 中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严格, 中国公民在城市间、城乡间的迁徙基本上没有什么行政限制。1958年搞大跃进, 经济出现困难, 国务院下达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通知, 开始设立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 实行要农村的棉花、木材等原材料, 但不要农村的劳动力的分割制度。自此, 城市与农村构筑了一道高墙, 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形成,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随着改革深入, 虽然二元化的福利制度逐步取消, 但农民的身份转变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身份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户籍制度仍然是农民进一步解放的障碍, 农民还远远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生存地位。

“农民进城打工,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就只能是城市职业岗位上的临时工。迄今为止, 几乎所有城市企业在其招工简章中把是否具备城市户口作为先决条件;几乎所有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就业只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正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属城市的剩余工作。’农民在城市承担着最脏、最累和危险性最大的工作, 享受着最低的待遇、最少的福利和几乎等于零的人身保障。”户籍制度作为身份制度, 作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制度, 是传统社会的象征。无论是在道义上、法理上, 还是在政治合法性上, 都是应该抛弃的。因为它导致农民天生就享受不到平等国民待遇。中国农民当了老板还叫“农民企业家”, 当了教师还叫“民办教师”, 当了医生还叫“赤脚医生”。

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是促使农民向工商业转移, 而僵化的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实现身份真正转换难以逾越的制度门槛。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正是由于未能被真正接纳而游离于城市之外才采取一些短视行为,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也是农民工犯罪率高的深层原因之一。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加大对农业资源的提取, 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原始积累, 目的是把人的身份转变框死, 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现在一系列的农村问题, 究其根源就是户籍问题, 只要户籍制度改革了, 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就是天然地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中国当下存在两个客观的事实:一是中国国民绝大多数还缺乏应有的必要的社会保障, 尤其是农民;二是我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创造了持续27年的高速增长的奇迹, 而且还在继续着这一奇迹。2006年的GDP可能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 国家财政收入肯定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 这与1978年GDP仅3600多亿元和国家财政收入仅约1132亿元, 以及与1997年GDP不到10万亿元和国家财政收入才8600多个亿相比较, 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1997年国家财政收入8600多个亿都能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 那么, 现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3倍时, 当然应该更多地通过社会保障或福利途径反馈于民。因为政府是公共政府, 其掌握的是公共资源, 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和不断增进国民福利是各级政府的当然责任。因此, 笔者主张在国家财政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 应该切实加大对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投入, 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投入。这些投入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让全体国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是, 现在一些人谈到农村的社会保障, 就将社会保障看作是一种负担, 担心这么多的农民怎么负担得了。实际上社会保障至少在中国的现阶段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投资。比如农村的低保, 如果发放100个亿, 这100个亿马上就转化为消费, 进而转化为GDP, 进而能够增加工作岗位。农村发展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至为关键, 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共享, 而社会保障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当然, 具体的社会保障政策选择也很重要。目前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很大一块是投入到城市, 我们应该在继续关注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的同时, 向农村倾斜, 特别重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

当然不是说中国现在就可以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保障体系或者可以建立福利国家, 但建立一个低水平而没有漏洞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中国农民也能够免除生存与疾病恐惧应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但事实上, 许多农村地区现在还没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 财政监督

由于农村长期处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之外, 投入不足, 以至于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落后, 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很低。所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资本下乡”, 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解决长期以来资本向城市流动, 农村资本短缺, 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接下来的问题是, 囿于公共资源的稀缺性, “资本下乡”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问题就凸显出来。

人们认为, 相关财政制度的建设可以对“下乡资本”的利用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现在实施的基本上是“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两种制度。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2002年浙江首次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目前, 这项改革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试行。部分地区还施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然而, 关于截留、挪用“下乡资本”的事件还是层出不穷。

笔者以为, 农村发展与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 而不是政府。政府只能从上面, 从外面去帮助它, 主体应该是农民, 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服务, 而不是越俎代庖。要由政府来代表农民, 有可能代表的好, 也有可能代表的不好。既然农民是农村发展与建设的主体, 那么服务于农村的资本当然应该由农民来监督。

有人曾建议中央建立一个新的审计部门来严格的监督审计这些款项的流向、使用和结果, 那么我们国家要建立一个多么庞大的队伍, 再说, 谁来监督监督者呢?所以, 如果农民没有组织起来参与监督, “下乡资本”要使用到位、有效是没有真正保障的。那么, 我们接下来就考量一下农民的组织化问题。

(四) 农民组织化

中国农民的实际状况基本上是量大、高度分散、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小农。正如罗兹曼在《中国现代化》中所言, 现代中国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组织特别是那些能够跳出亲属和邻里关系的组织这方面的旧遗产实在少得可怜。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在缺乏组织化的情况下, 其合法权益更难得到有效保障, 导致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 中国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农村有了组织载体, 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投入, 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到位。也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村和农民, 才能提高对城市的谈判能力, 只有提高农村的谈判能力, 才能根本扭转城乡之间的关系, 达到相对的均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农民组织化有所发展, 但很不完善, 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大都带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 农民自组织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农民利益表达与综合的需求。由于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失序现象相对突出, 所以政府对农民的组织化问题比较谨慎, 有一种担心失控的隐忧, 对社会上要求建立农会的呼吁也没有作出回应。因此, 实现农民组织化, 需要政府转变思路, 作出相关的政策调整。让农民通过村委或农会组织与市场和地方政府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关系, 应当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三、小结

综上所述, 中国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在于制度的建设, 农村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将资源和金钱投向农村就能一蹴而就。由于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预先完全靠理性设计好, 所以, 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时就应该包含一个“制度反哺”的过程, 即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的相关制度的同时, 把城市中已经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引入农村。因此, 中国的农村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逐步改变资源提取性的社会制度, 建立与资源反哺相配套社会制度的过程。

摘要:中国一直致力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原始资本的积累基本来自农业剩余。在工业化初步完成的今天, 中国开始展开“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 这与之前的资源提取型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性质截然不同。然而, 为服务资源提取而建立的户籍制度、农民组织化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会阻碍资源反哺的顺利进行, 形成制度瓶颈。

关键词:农村发展,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组织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2]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江苏社会科学, 2005, 06.

[3]曹锦清.社会转型与新农村建设.三农中国网.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吴思对话于建嵘.南方周末, 2006, 08, 10.

[5][美]罗兹曼.中国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3.中国互联网发展瓶颈 篇三

作为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观察者,我认为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主要面临两大壁垒待破,一个是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匮乏,另一个则是越来越高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营成本。

人才匮乏是阻碍互联网金融二次飞跃的制约性因素

不得不承认,一切问题的本质是人,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台的工程师、产品体验人才、营销人才等组合在一起决定着其金融产品最终能否被市场认可。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思维的交叉结合体,要求平台从业者必须兼备传统金融的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思维模式。虽然在人员的总体需求量上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用人需求,导致市场的供给严重不足,空白点较大。

同时,互联网金融虽然作为新兴行业,但其本质仍然属于金融。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风险的管控,这主要涉及到金融产品的设计、投融资两端的无缝对接、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审核与控制……这是平台生存的根基与保障。二是在服务形态上采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更好地为投融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差异化经营,避开传统金融机构的直接火力。根据岗位的任职条件,对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提出了“脚踏两只船”的要求,既要精通传统传统金融,又要具有互联网思维。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跨越式的增长,使得市场上互联网金融的劳动力供给不能填补扩张留下来的数量空白,导致互联网金融人才越来越稀缺。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且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构建,将会成为阻碍互联网金融“二次飞跃”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越来越高的企业运营成本将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

在我看来,制约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越来越高的企业运营成本,包括所谓的合规成本、企业品牌营销成本,以及企业创新的成本。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而言,其每一个金融产品的发布都必须通过验证。平台必须研发出一套IT系统来满足,而研发的成本也会极高。现在,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平台必须通过四家杀毒软件来进行测试,那么购买杀毒软件的成本谁来承担,如果是企业自身,那么又将是一笔巨额费用。

其次是品牌营销成本。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品牌非常难,尤其是在新兴的公司短期内获得用户的认可非常难的前提下。这要求平台必须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来塑造出一个品牌,包括请明星代言,在央视投放广告等花样百出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发展前期会出现烧钱模式。可见,塑造出一个品牌有多难,有多贵。

再一个是创新成本。目前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内产品整体趋向于同质化,基本上是今天出现了P2P模式,赚钱了,明天就会出现成千上万家P2P平台。模仿,跟风似乎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通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创新风险太大,另外则是由于创新成本太高。我们看到,在监管政策不明晰的时候,创新使得企业更容易触碰监管红线,最后殃及池鱼。

二是由于创新成本太高,尤其是在细分领域里面。在细分领域,创新意味着重头再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会耗费大量资金,包括研发成本,渠道开发成本等等。比如过去的第三方支付,开拓一项类似的业务,或许可能会耗费公司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一般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总体而言,在我看来,越来越高的企业运营成本也会成为阻碍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壁垒。

4.高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新瓶颈 篇四

高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新瓶颈

中国经济在世人瞩目之下,又走过了辉煌灿烂的一年:GDP增长率预计在8%以上;进出口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而跃升世界第三位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高达40%左右;城镇失业率近年来首次呈现下降之势等等.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不仅使其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使其成为世界经济稳步回升的重要引擎.

作 者:许江萍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英文刊名:CHINA VENTURE CAPITAL & HIGH-TECH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 关键词: 

5.中国互联网发展瓶颈 篇五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30日

【光明日报·年终特别报道·拥抱“互联网+”新时代】

纵观2015年,“互联网+”“提速降费”“乌镇峰会”等已成为广大网民熟知的热词,而这些热词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中国互联网这一年的发展之路。过去的一年,互联网全面发展,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国际交流乃至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以下10件大事,或许有助于带领大家重温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当中那些激荡人心的时刻。

“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变革。“+”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跨界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015年3月,“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11个重点行动领域将作为发展方向。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促进信息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对接、融合发展,分享经济蓬勃发展,助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家互联网银行诞生

2015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国内首批民营银行中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见证了第一笔业务,他在考察时强调,互联网金融一定要适度发展。“政府要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你们有‘舒适度’,不再被绑住手脚。同时,你们也要有一道防控风险的‘防火墙’。”

1月18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试营业,注册资本3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主要是个人及小微企业的存款;主要针对个人及小微企业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以及票据、债券、外汇、银行卡等业务。与传统银行相比,微众银行创新了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交易方式,是对原有的网点和柜台业务的一种颠覆。其定位是“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须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的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的设立,为顺应新的监管要求,包括在线身份识别、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新的飞跃。

机器人大会

2015年11月23日,以“协同融合共赢,引领智能社会”为主题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国内科研机构参与大会。来自1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主旨报告会和专题论坛。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加机器人博览会,集中展示领先的机器人产品。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支青少年代表队参加为期两天的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表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是衡量一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深受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影响。现在,机器人不仅应用于制造业,更是渗透到医疗、养老、居家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目前,全国至少有40多个城市的产业园区重点布局机器人产业,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大时代正在到来。

互联网巨头“组团”

如果说2014年的互联网行业还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么“联姻”则给2015年的互联网圈带来一抹看似温情的色彩。

今年以来,出行、本地生活、OTA(在线旅游)等互联网细分行业相继曝出合并消息。原本价格战大行其道,“你死我活”的硝烟戛然而散,取而代之的是为看客所津津乐道的互联网“新小巨头”。

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联合宣布将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合并,合并后,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这次合并,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合并案。

自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互联网圈内合并就“停不下来”。58同城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携程和去哪儿这些原来“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均选择了“联姻”,就在12月7日,世纪佳缘和百合网也选择了“在一起”。分析指出,这些合并主要原因是受资本驱动,上述提到的“联姻”背后,基本上也都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主题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等共2000多名嘉宾参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针对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五点主张”。

这次讲话很快引发热议。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直面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问题,全面阐述了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立场,展示了中国对网络空间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也拉开帷幕。百度无人车、中国电信5G技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众多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纷纷亮相会场。

提速与降费

2015年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促进提速降费,既可改善人民生活,又能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为“互联网+”行动提供有力支撑,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培育发展新动能。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网络速率。到2015年底,全国设区市城区和部分有条件的非设区市城区80%以上家庭具备100Mbps(兆比特每秒)光纤接入能力,50%以上设区市城区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

《指导意见》还明确,通过竞争促进宽带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资费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依托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随后,三大运营商相继行动:中国联通承诺在2016年底前降低全网移动用户数据流量综合单价20%以上;中国电信宣布4M以下宽带免费提速,流量资费降约四成;中国移动也表示将推出十二大提速降费新招。此外,三大运营商年内已实施面向所有用户的“流量当月不清零”政策。

“双十一”热潮

2015年11月1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后,刚过了1分12秒,2015天猫“双十一”交易额超10亿元;过了5分45秒,交易额超过了50亿元;在开场12分钟28秒之后,交易额便已经冲到了100亿。11月12日24点,第七个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落下帷幕,全天交易额达912.17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为626.42亿元,无线成交占比68.67%。当天累计物流订单超过4.68亿件,参与成交国家和地区达到232个。

从2009年的5200万元到如今的巨大数字,“双十一”已经从天猫扩散到全电商平台,从国内扩展到全球。而11月11日,也正逐渐从单一的电商营销日,变成了全球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而这种扩展更是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2015年前10个月,中国网络零售总额已达2.95万亿元。有业内人士指出,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购物本身,更揭示了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为中国经济带来的信心与变革。

BAT互联网版图

今年以来,BAT三大巨头继续抓紧抢占地盘。

百度今年在O2O已经形成了两大模块:一是以百度糯米、地图、手机助手等为核心搭建起来的中高频O2O,百度所布局的携程和去哪儿、优步、中粮我买网、蜜芽、e袋洗等均成为其服务提供方;二是以百度直通车为主的产品,则覆盖了线下长尾、低频消费的本地生活服务。

当百度搭建起O2O消费场景之后,便开始正式布局互联网金融,今年11月,百度与中信银行成立了“百信银行”之后,又与安联集团、高瓴资本联合成立了“百安保险”,均表示将结合O2O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

今年以来,阿里入股苏宁云商、圆通速递、印度在线支付平台Paytm、美国在线零售商Jet.com和美**婴电商Zulily等,都是对其电商业务的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并深化其在垂直电商、跨境电商的能力。

今年阿里最引人注目的两次资本运作,一次是入股苏宁云商,一次是45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加上2014年阿里收购港股公司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以来,逐步入股了华数影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第一财经等,阿里的文化帝国版图尽显。

今年9月,腾讯也宣布成立两家影视公司:腾讯影业和企鹅影业,分别隶属于腾讯IEG(互动娱乐事业群)和腾讯OMG(网络媒体事业群)之下。

创业咖啡

开街一年半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被创业者誉为“互联网创业地标”,很多人甚至为了喝一杯“总理咖啡”专程而来。

最新数据显示,街区盘活空间3万余平方米中,有40多家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仅2015年,街区入驻投资机构2200多家,创业大街孵化创业团队共计179 家,日均孵化4.9家,近400家创业企业获得融资,融资金额约20亿元,众多的青年人慕名而来。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带来全国范围内创业创新的热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推动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大量涌现。6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决定围绕“双创”发起一系列税收支持、用房优惠等举措。在此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双创”成为高频词,且出台相关举措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双创”元年。随着创业氛围的不断浓厚,无论精英还是草根,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驰骋于广阔空间;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不断涌现,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此外,创新已不只是小微企业的专利,大企业也在主动拥抱“双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合力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驱动线上线下(O2O)互动融合,旅游、租车约车、餐饮外卖等服务业基于O2O模式的产品种类和服务形态日益丰富,O2O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IP新解

IP意为知识产权,2015年,这一词汇成为当之无愧的热词。当下,中国的影视产业IP主要指向了文学小说,尤其是网络文学小说。近年来,随着《失恋33天》《甄嬛传》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IP影视剧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出现了《何以笙箫默》《左耳》《万物生长》《盗墓笔记》《琅琊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具有影响力的作品。IP版权买卖越来越红火,购买价格呈几何数积般增长,有的甚至突破2000万元的天价。

这些收视率火爆的影视剧将IP开发推向了顶峰。基于以上影视剧的成功,IP开发者开始乐此不疲地搜寻网络文学IP。

6.资料: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篇六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网民人数迅猛增加

上网人数和上网计算机数反映出一个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繁荣程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到2300万。而今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580万和1613万,短短的四个月内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分别比今年上半年增加21%和30%。网民和上网计算机数的迅速增加,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回暖的步伐加快。

CNNIC的历次调查显示,从7月到207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每半年都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年1月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从201月开始,又开始逐步回升。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上网用户人数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率为35.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2.8%。同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目前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78倍。由此可见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增长之快。特别是今年以来网民呈现加速递增的趋势,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互联网络的大环境经历了高潮、低潮的反复,可是从上网用户人数的历次调查结果看,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却一直保持着比较强的增长势头。从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上透出的信息,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不能忽略的是,58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4%多,说明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WWW站点数止跌回升

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WWW站点数为293213个,半年内增加16113个,增长率为5.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8%。从我国WWW站点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尽管在上半年,网站数下降了2.3万,但是从20下半年到现在,网站数又开始了增长。从年7月到年7月,一年时间增加了50474个站点。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一个低潮后,正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迹象。

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10576.5M,半年增加了2979M,增长率为39.2%,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倍,是19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5.408M的416倍。

CN下注册的域名数到今年10月底达到139288个,比7月份统计的126146个增加了13142个。而在2001年7月到2002年1月这半年时间里,由于受互联网低潮的影响,CN下注册的域名数曾减少了1173个。这几个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的重新回升,同样说明互联网在逐渐转暖。

链接一:网民结构特征

1.用户性别。调查显示,男性网民占60.9%,女性网民占39.1%。男性依然占据网民主体。从历次调查结果网民的性别分布上看,女性网民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且增加显著,从年10月的12.3%增加到现在的39.1%,男性网民则从最初的87.7%减至60.9%。男女网民之间比例上的差异也从1997年的7∶1缩小至目前的1.6∶1。这一变化趋势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2.用户年龄。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0%,35岁以上的网民占18.0%,两者之比为4.6∶1。35岁以下的网民仍然是互联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在各个年龄段中,以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

比例为最高,达到37.2%,其次是25~30岁(16.9%)和18岁以下(16.3%)。

3.用户受教育程度。目前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30.5%,其次是本科(29.2%)和大专(26.3%)。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网民,形成后来者居上之势,在网民中占据主体。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互联网上的内容、服务日益多样化以及互联网使用更加简便有关。

4.用户个人月收入。调查显示,86.6%的网民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只有13.4%的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37.8%的网民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低收入网民仍然占据主体,并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收入的网民。这说明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大众化,互联网从过去那种只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收入的人的专利,转变成受过基本教育的、收入还过得去的普通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5.用户职业。在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26.2%,其它职业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总数的17.5%,其次是办事员等协助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分别为13.2%和12.0%。值得说明的是,与2001年1月相比,学生从20.9%增加到26.2%,绝对数量从470.3万增加到1200万,增长显著。这与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等的兴起有比较大的关系。

6.用户行业。网民中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的人最多,占14.6%,其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占12.1%,排在第三的是教育、科研机构,为10.8%。与2001年1月相比,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IT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社会服务业从8.3%增加到9.6%,制造业从6.5%增加到10.0%,IT业则从14.5%降至9.8%。其它行业在绝对人数上随着整体网民数的增加都有所增加,但从所占份额来看,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无明显变化趋势。从网民在职业、行业的分布上可以看出,网民逐渐趋于多元化。

链接二:网民上网行为习惯

1.上网地点。62.1%的网民选择在家里上网,43.3%的人在单位上网,其次是学校(21.8%)、网吧和咖啡厅(17.3%),同时还有0.7%的人在公共图书馆上网,0.9%的人移动上网,地点不固定。家中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地点,这与家庭电脑的普及、小区宽带的建设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学校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有所增加,从2001年1月的19.7%增加到21.8%,这应该与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增加以及校园网建设的推进有很大关系。

2.上网时段。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波动比较大:凌晨4、5点钟是网民最少上网的时间,只有3.9%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上午8、9点钟,上网的人开始增多,达到20.4%,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一路爬升,到晚上20、21点的时候达到高峰,有80.5%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这之后上网人数又逐渐减少。这一现象说明,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分布状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有一定关系。

3.用户上网设备。目前,有97.4%的人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4.5%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用户上网设备仍然以台式计算机为主。但也有少量网民在使用计算机(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同时,也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上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新的上网设备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

4.上网费用来源。调查显示,77.1%的网民采用自费上网,只有10.1%的网民公费上网,公费自费均有的占12.8%。从历次调查数据来看,自费上网的网民都比公费上网的网民所占比例要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与网民上网地点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家里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最主要地点,自费也相应成为网民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

5.每周上网时间。目前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1天,8.3个小时。2000年1月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每周上网时间达到17个小时,此后上网时间逐渐减少,最近一年内逐渐稳定在8~9个小时。网民上网天数也从去年的3.3天降为现在的3.1天。造成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减少的原因可能与网民结构上的多元化有一定关系。

6.平均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网民平均每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收到垃圾邮件6.9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与历次调查结果对比可以看出,网民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逐渐递减,从2000年1月的每周发出10封电子邮件减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是近一年来的减少最为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封。这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机、短消息、网络寻呼等其它通信手段的流行使通信联络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关。

7.上网目的。调查显示,47.6%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接下来是休闲娱乐(18.9%)和交友(14.9%)。

7.简论中国美声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篇七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异同

(一) 呼吸节奏相同。在美声唱法中, 对歌唱过程中所采取的呼吸运用方式非常重视。美声唱法要求歌唱者吸气要深, 并和横膈膜一起联合作用, 再根据歌唱适时将气息冲到声门。这一点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基本相同, 歌唱的基础同样都是在气息运用上。

(二) 发声方法不同。美声唱法主要采用混合声区的方式, 歌唱者的真声与假声在歌唱过程中可以同时合作运用, 根据需要, 按照比例进行混合使用, 以致达到了真假完全交融的境界, 这样的声音完美统一而连贯性。我国民族声乐对真假声的运用, 则采用清晰、明朗的交换方式, 相比之下有点生硬。

(三) 在声带共鸣上不同。美声唱法主要采用混合共鸣的发声形式, 歌唱者所发出的声音比较圆润优美。而我国民族声乐的唱法, 则比较注重流行嗓音的色彩, 大都采用口腔共鸣的方式来歌唱。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本土音乐的影响

(一) 美声唱法使民族声乐更优美。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借鉴了很多美声唱法的方法, 如吸收了美声唱法中发声、呼吸、共鸣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方式, 使民族声乐的声音更加地明亮、圆润、亲切, 非常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标准, 也使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 美声唱法使民族声乐教学蓬勃发展。21世纪的社会发展受知识经济的影响, 涌现出大量新的音乐元素。而美声唱法在训练上是由浅而深, 非常容易融入教学, 学习与借鉴这些科学的训练方法, 将其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 不仅能够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 更是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质量, 对我国完善声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三、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瓶颈

(一) 语言差异的制约。中国的美声唱法源于西方, 美声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套用了西方的教学模式, 各大艺术学院和文艺团队是学习和使用美声唱法的主力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出现了唱法优秀、表演水平高的美声艺术家, 他们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世界各个著名的歌剧院中, 也经常出现我国优秀的歌唱家。但是,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美声唱法在国内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美声唱法追求的是深呼吸、高位置与巧协调, 要求在发声时要贴着后咽壁来吸着唱, 这对于习惯了汉语发音的中国歌唱家来说非常困难多。

(二) 低难度快餐文化造成的冲击。由于美声唱法中的作品普遍难度较高, 特别是音域跨度大, 要求歌唱者必须气息宽广, 而且要富于变化, 这种歌唱方式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 是很难把握并表达出来的, 因而也就很难被传唱。另外, 美声唱法大都是表现形式严肃, 在伴奏上也过于单一, 必须在平心静气的条件下才能很好的去深入欣赏。

四、中国美声发展的对策

(一) 加速美声民族化。美声唱法的发声体系更加科学, 如果将美声的科学发声体系与我国的民族语言特点相结合, 在融合我国民族生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 就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式美声学派。建立中式美声要注意两个关键点:第一, 如何把握好美声的特点, 使其能够充分的与我国民族唱法十三辙理论有机结合, 这首先要解决个别汉字在美声发声时打开困难的问题。第二, 正确认识与把握高位置的判断。注重美民结合, 借鉴美声科学发声体系, 是加速美声中国化, 建立中式美声的关键。

(二) 创作作品要体现人文与个性。作为世界声音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声歌曲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作为美声唱法的载体, 创作作品既是词曲作家审美思想的体现, 更是演唱者借以发挥个性思想的空间与手段, 而这些都将给音乐欣赏者带来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 因此, 创作作品要符合广大音乐欣赏者以及社会主流的审美要求, 这样才能使美声唱法发挥出其特有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

美声唱法是一种欣赏性极强的高雅声乐艺术, 在引入我国后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舞台。而我国民族声乐也在与美声唱法的不断融合与相互借鉴中拓宽了声乐艺术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 站在国际声乐艺术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刘晶.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9) :36-37.

8.研究咨询:中国外包发展的瓶颈 篇八

美国IT行业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除了有IBM、惠普、戴尔、甲骨文、谷歌、微软等龙头企业外,还有以Gartner、IDG、Forrester、Everest为代表的世界级研究咨询公司在为其呐喊助威,两位一体让美国IT领先地位难以撼动。中国制造业傲视全球,除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中心的大量制造企业外,起中介作用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功不可没,很难想象如果缺少阿里巴巴这种层次的企业,中国制造是否依然会如此有生命力。中国制造成就了阿里巴巴,如果把阿里巴巴放到印度,其影响力与营业额绝不会像它在中国这般牛气。同样,中国服务外包业目前也没有一个类似或者说接近印度NASSCOM这样一个专注于印度外包业务的权威性研究机构。

中国外包在全球外包市场上的地位类似排名第三或者第四的王储,很有前途,很有潜力,但说到底还不是规则制定者,更不是决策人。一般事宜上话语权是有的,份量尚可;但在大一些的事情上,便无关紧要了。在外包产业链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中低端的可替代者:不仅受到高端企业的利润压力,而且受到来自低端与行业新手的强力冲击。这个定位不难理解:一方面,中国外包服务供应商依然属于不能撬动国际价格、影响质量标准与交付杠杆的“王储”;另一方面,中国外包也未出现能够影响外包买卖两方的专注于本土服务外包行业的研究咨询企业群体。

与中国制造相似,中国服务外包的深层次发展—— 在全球外包价值链上的提升,需要外包企业群体的整体升华,同时也需要专业并且专注于本土外包的研究咨询公司的帮助,两者密不可分。

外包研究和咨询环节严重不足

毋庸置疑,中国的外包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与环境的支持,但现阶段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外包服务供应企业与园区上,少有注意到对这个行业进行市场研究、客户咨询与国际推介的环节支持存在严重不足。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本土咨询服务企业群的弱不禁风是目前中国外包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其中专注于中国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在当前中国服务外包发展阶段尤其关键。因为它们是国际企业采购中国外包的第一步,也是继续扩大中国外包业务的核心环节,更是中国外包融入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关键粘合剂。全球卓著的离岸外包咨询公司neoIT的CEO Avinash Vashishtha在成立其自己的研究公司时给投资人说了一个异常简短却是“强悍无比”的理由:“如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外包提供商、如何成为一个买家信赖的外包企业,对于国际买家与国际企业而言,第一步都是要去找一个外包研究咨询公司。”

中国外包与中国制造不一样:中国制造制定世界工厂的规则,而中国外包却要遵守国际规则。在中国制造领域,国际买家需要了解中国特色;而在中国外包领域,需要有人把中国特色解释给国际买家。中国外包的与众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负作用,也不全是都能够创造出竞争力的正能量,假如没有强有力的专注本土服务外包的研究咨询机构的推介或者指导,这些特殊性变成特色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时间一长反而可能变成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外包行业奋斗了十余年,纵向比成绩斐然,横向比差距依旧,与外包强国相比,甚至有差距扩大的趋势。缺乏本土研究咨询企业的推介、营销是一个重要原因。

咨询服务降低发包方的选择难度

根据2012年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内地的服务外包企业为21159家。仅就数量而言,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2011年美国的软件企业才在8万家左右;全球最为知名的印度NASCCOM的注册企业在2013年4月2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是1452家,其中960家主营ITO、406家主营BPO、178家主营工程外包。印度作为公认的全球外包领导者,却在外包企业数量上远远“落后”中国。巨大数量的供应商群会使任何一个愿意考虑中国外包企业的潜在买家“发懵”。

除此以外,中国外包的另外一个特殊性就是其分散度:大的不足够大;强的不足够强。美国前10家IT服务企业收入占其市场总额的30%(IDC数据);日本前5家IT服务企业收入占其市场总额的50%(Gartner 数据);印度前4家服务外包提供商的收入占其IT业BPO市场总额的30%(Nasscom数据);德国前5家服务外包提供商占其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45%(Pierre Audion Consultants数据)。相对而言,中国10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收入占中国服务外包总体规模比例却没有超过10%(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数据),这种数量巨大而又缺乏独特竞争力的供应商市场会让买家产生选择的恐惧。这种恐惧感假如放在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地区上,例如中国制造,买家依然还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因为别无选择。但对于处于全球市场中低端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这些胆怯就变成了买家退却的最大动因。

要提高中国外包企业的能力与成熟度,解决外包产业的过于分散的问题,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财务和人力投资与经验积累,不是靠发文件、补助企业培训几年就能改变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因这些“特色”而致的负面影响,大力扶持专注本土外包产业与企业介绍的研究咨询公司是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帮助买家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是这类公司主要业务之一。在中国市场,能够把选择目标从200个降低到20个,对于国际买家而言,已经是巨大的回报了。再贵的研究咨询服务,也比派自己的团队一个一个、一点一滴地从头开始要便宜得多。

帮助发包方了解中国市场

专注本土外包市场的研究咨询公司能给国际买家提供的第二项服务是对中国特定区域、特定技术、特定外包企业的能力资质、产业经验、财务风险、管理流程等“中国特色”的认识。同样一个行业解决方案,美欧企业的外包主管只要上司不在价格上明确要求“中国价格”,那最简单也是风险最小的办法就是去印度找其外包行业的五大:Wipro、Infosys、TCS、Satyam或者HCL,无论过程还是结果绝对是行业中最好的。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一个超万人的公司在某些技术、行业应用与系统集成上,可能还不如一个100人甚至几十人的专业公司, 因为最有经验与最有能力的人未必在最大的公司。由此可见中国服务外包的低差异度、高分散性与外包企业主管的人才观更有关系。要找到最具竞争力的当地供应商,必须深入而准确地调研当地企业,这一步缺省不得。

nlc202309012027

大量实践表明,这些决定外包企业风险的核心数据,不少国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是无能为力的,掌控企业命脉的当地政府提供的又是极具地方保护主义的“招商”数据,而企业自己报出来的数据就如挂在企业老总办公室内的奖牌一样,只能“看看”而已,唯一靠谱还具参考性的信息来源还得靠本土的研究咨询公司。假如没有这个企业群体的存在,潜在的外包买家就是董事会逼迫去找中国供应商,也会被“本地化”信息弄得手足无措。

任何国家的研究咨询公司都不是绝对公正与客观的,包括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但在中国这个“本土化”与“潜规则”流行的商业文化氛围里,国际买家慢慢意识到:再偏执的研究咨询公司对这个行业供应链的各环节、具特殊技能的企业、独特竞争力的团队的了解,也比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更具客观性、公正性与可比较性。其实,中国也有大量的行业组织或者专业协会,只不过没有能够起到NASSCOM的作用。根源在于这些机构大多数是当地政府机关的分支或者下属,缺乏研究咨询企业赖以生存的客观公正的生存基础。

并不是中国所有行业都需要扶持专注它的研究咨询公司的,急需中介企业的支持算是中国外包行业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一个专业的外包研究咨询公司不仅仅是中间人,还是国际买家能够减少在中国的投资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增加回报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美欧企业在世界各地都有使用当地咨询服务公司的传统,但进入中国外包的前十年,却大多采取的是单枪匹马的“西部牛仔”方式。结果是明显的:买家与卖家都没有十足的长进。这些年来,中国离岸外包的总量保持平衡,假如以实际价格与合同价值来评估的话,很可能是下滑。

现在,国际市场上对于中国外包研究与企业调研的需求大大上升了,遗憾的是能够提供这类业务的企业群体实在太小了。如今商务部对外包企业的支持标准把离岸外包的比重从50%降低到35%,减少了15%。虽然晚了几年,但毕竟更反映出了中国外包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地位。假如把专项扶持中国外包研究咨询企业的力度增加15%,整个产业会因为这个支点的坚实而升华,也许企业得到政府扶持的标准又能很快恢复到50%以上。

链接

印度软件和服务业行业协会NASSCOM

NASSCOM是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是印度信息技术和软件业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拥有1100家会员单位,其中200家是全球性公司。作为印 度IT服务产业的“市场部”,NASSCOM在印度乃至全球服务外包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政策推动和顾问、对行业咨询以及协调作用非常明显,保证了印度 在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中的领导地位。

该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助政府制定产业规划,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与WTO联系,争取在世界贸易体系和框架内占据有利地位;帮助软件公司和企业与电信行业进行业务磋商,争取价格低廉、质量优良的高性价比服务,积极维护软件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开展软件产业人才培训;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由低端、局部的服务向高端、多领域的发展。

作者简介

Stephan Sunn: 现任职于中国某服务外包咨询研究公司,负责全球市场。此前任职于一全球领先的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负责亚太区的CIO、服务外包与企业IT战略的市场推广。

Kanth Krishnan :美国硅谷系列新兴公司的创始人,供应链、IT构造、应用方案流程、软件外包领域上的高级专家。

齐海涛:中国某服务外包研究咨询公司CEO,专注于中国外包离岸外包、市场外包、市场营销与国际化10余年。

沙琦: 中国某服务外包研究咨询公司咨询高管,从事外包业务研究、咨讯与国际化。

翁卫东: 任职于一中国最大银行的IT管理与技术应用部门。在技术本地化、风险管理与人力资源配置上具有20余年的丰富经验。

上一篇:设计师格言下一篇:2024年中国软件外包行业技术水平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