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简朴的爷爷(精选2篇)
1.非常时期我的大学生活 篇一
亲爱的新伙伴:
让我们亲切地祝贺你,祝贺你在这样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年代开始大学生活,祝贺你荣幸地来到祖国古老但又是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祝贺你在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中,顽强钻研,刻苦努力,攻下科学堡垒。
亲爱的新伙伴们!南开大学共青团的组织、学生会和全体同学在这里热烈的欢迎你,欢迎你参加我们巨大的科学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在国家规定的学习期间内,我们将团结在一起,在党、行政和老师们的亲切关怀和教导下,把自己培养成为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科学知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体魄健全的建设人才。
亲爱的新伙伴们!为了在十二年内赶上世界科学的先进水平,国家迫切需要成千成万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和人民教师,党和政府对我们有着殷切的期望,让我们共同努力,战胜一切困难,顽强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们衷心地欢迎你,欢迎你准时来校。
谨祝
旅途平安身体健康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开大学委员会
南开大学学生会
一九五七年八月日
如实地说,我是稀里糊涂考入南开的。我自幼生活在苗汉杂居的湖南凤凰,中学时代读过《阿诗玛》、《百鸟衣》一类长篇叙事诗,又看了《神秘的旅伴》、《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因此很想将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我中学毕业时才十六七岁,正是张开幻想翅膀的时期,完全没想过从事这种工作的艰苦性和所要求的特殊条件。其次向往的职业是当记者,也是认为记者工作相当浪漫。当时考大学允许按顺序填写十二个志愿。我第一志愿是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第二志愿是北京大学新闻系。南开大学中文系是第三志愿。此外胡乱申报了一些其他院校。第十二志愿是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我不愿意在家门口上大学,又不愿意当中学教师,所以拿湖南师院垫底。我以为,如果一、二志愿都泡汤,那就会被最后一个志愿接住。我确实没有想到会被第三志愿录取。
收到录取通知书,最兴奋的是外祖父。他阅历深,见识广,知道南开大学创始于五四时期,梁启超、蒋廷黻、李济、汤用彤、竺可桢、范文澜、何廉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任教,还培养了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和曹禺这样的戏剧家,所以他认为我能戴上南开大学的校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外祖父不仅向左邻右舍报告这一好消息,而且不顾年迈古稀,决定亲自把我送到学校报到。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修建中,从长沙乘粤汉线北上,必须在武昌下车,乘摆渡过长江到汉口换车,到北京后再转车,这才能到达天津。我们买的又是坐票,旅途劳顿可想而知。但外祖父一路上总是不停地向周边旅客介绍:“这是我的外孙,他考取了南开大学。”
进入南开大学校门,就有老同学来迎接新生。他们热情地把我的皮箱搬到第二宿舍,从此在这里一住就是五年。我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马蹄湖。因为我早听说,南开地处天津西南的开洼地带——“南开洼”,以水为校园的一大特色,校名可能也是因此而来。在老图书馆的南面,我终于找到了一处呈马蹄状的莲池。有人告诉我:“这就是马蹄湖。”我不禁大失所望,因为在我这个南方人的心目中,湖就是陆地上聚积的大片水域,一望无涯,有如洞庭湖、鄱阳湖。而我眼前的这个马蹄湖,在我们老家至多只能称之为池塘。三十年代南开校园内细流环绕、小溪纵横的田园风光,此时已渺无遗痕。周末晚上,同学们自带板凳,到芝琴楼前的小操场上看电影,用一台小放映机放小拷贝,这也使我这个电影迷十分扫兴(直到1958年学校才从天津大光明戏院买来一台被淘汰的大放映机)。感到满意的是1957年下半年学校的伙食。食堂就在马蹄湖边的礼堂兼风雨操场,就餐前举起筷子,凑足八人就可以开吃,不管彼此认识不认识。每月的伙食标准是十二元五角,菜肴十分丰富,除了鸡鸭鱼肉之外,还有在南方罕见的大虾;主食也有多种多样。但好景不长,到1958年大跃进之后,伙食水平名副其实的每况愈下;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变成名副其实的食不果腹了。
南开大学初创时期的学制是四年:预科一年半,本科两年半。我们赶上的是五年制,原本应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的学子去吮吸知识的琼浆。我后来写了一篇散文:《忆当年,不学无术情可原》,就是为我们这批人缺知少识开脱责任,颇受同龄读者的好评。
1957年入学以后,我们就赶上了给高年级的右派学生进行分类处理:或劳教,或开除,或留校监督改造;常在第一教学楼的阶梯教室里宣读右派学生的材料。我跟同窗学友张永安觉得乏味,溜出去看电影,被发现后受到了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极为严厉的批判。1958年学校开始停课用土法炼钢,还经常停课到学校北面一块被称为“西伯利亚”的空地去推车运土:推的车叫“轱辘马”,是日据时代遗留下的一种运输工具。为了灭“四害”,甚至还停课去逮苍蝇、挖蝇蛹。为了超额完成任务,我特意去天津屠宰场,挖开掩埋猪下水的土坑,那里面成堆的蛹在蠕动,要多少有多少,成千上万的指标都能完成。
对我来说,1958年还有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那就是突击编写教材。我被分配编写《苏联文学史》,具体任务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诗歌,以及柯切托夫的小说(如《茹尔宾一家》)。组长孟伟哉,笔名小剑,当过志愿军,当时就是一位诗人。一部文学史,十天半个月必须写成,我们只好每天熬夜,有时就睡在拼起来的课桌上,夜以继日,连抄带编,最后在书稿上系一根红绸带,敲锣打鼓到党总支报喜。所幸那时粮食供应还颇充分,午夜能吃到糖三角、大油饼等夜宵,身体还能支撑住。
1959年,继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之后,天津鸿顺里也成为城市人民公社的典型。我们班一位党员干部传达康生的讲话,说“超声波加人民公社等于共产主义”。我们文科生不知道什么叫超声波,就请物理系的同学在图书馆阅览室给我们讲一课。我记得那天会场大,听众多,又没有扩音器,坐在后面的人根本听不清讲了些什么。后来有无师自通的同学教导我:只消把自来水管截成四、五寸长的小段,把一端锤扁,从另一端往里面打气,喷射出来的气体里就会产生超声波。这种波比一般的声波传播速度快,效果十分奇妙:吹在棉桃上,棉桃就会变成西瓜那样大;吹在麦穗上,那麦穗就会沉甸甸,把麦秸给压断……总之,凡有超声波的地方,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现。
就是凭着上面所说的这点物理知识,我被分配到了天津第二造纸厂参加技术革命。我所在的是搅拌车间,就是把废纸、破布、稻草之类原料掺上漂白粉倒进搅拌池,而后插入八到十个截断的自来水管,通过气泵拼命往里面打气,果然原料搅拌的时间缩短了。于是我兴高采烈,写了一篇文章,叫《试论超声波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交给车间支部书记。记得书记在这篇文章首页加盖了一个印章:“绝密”,然后迅速锁进了保险柜。
1958年至1959年,同学们还曾三下海河,修堤筑坝。我们白天在工地战天斗地,用天津流行的“三句半”鼓舞士气,晚上就睡在帐篷里。那时全国开展新民歌运动,我们班与班、组与组之间也经常“赛诗”,每人每天都有一定写作指标。我们班王烈英同学写了四句诗:“锹不离手,歌不离口,不分昼夜,牵着龙走”,颇受好评,曾被《诗刊》选载。我也有四句诗被《天津青年报》选载,诗句现在忘得一干二净,但当时收到了五角钱稿酬,却至今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第一次被排成铅字的文字。受到这一鼓舞,我后来在《天津日报》、《天津晚报》、河南《牡丹》杂志发表了十篇评论、小说、散文。这些文章就是我的“少作”,跟鲁迅所说的婴儿时代的露屁股、衔手指的照片一样。好像也是1959年,河北任丘县遭受水灾,淹死了不少耕牛。我们就到该县文安大洼去支农,像牛一样地拉耠子,拉犁,耕地补种粮食。
1960年之后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同学们吃饭顿时发生了问题。每餐都划卡领口粮。有一位高干子弟擅自涂改了粮卡,学校派人进中南海反映给他的父亲。据说那位首长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一顿,甚至扬言要跟他断绝关系。还有一位学生预备党员,浑身浮肿,每早都等同学们吃完之后,用小勺从木桶缝里抠出一点剩粥吃,被认为是革命意志消退,取消了他的候补期。由于浮肿的同学与日俱增,学校用卡车运来了一些蛤蜊分给大家洗净蒸着吃,多少补充些营养;又储存了一些大白菜。有一次,有关领导带我们到食堂拜见一位大师傅,说他能用一颗大白菜做出几十种花样。同学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似乎在山穷水尽之时看到了柳暗花明。后来食堂真的用白菜梆子做成了“人造肉”,让我们在精神上解馋;又发明了一种双蒸法,即把蒸熟的米饭再蒸一遍,显得蓬蓬松松,吃起来有点吃爆米花的感觉。看到这种“双蒸饭”,精神上也会一度产生幻觉。
我的大学时代,不仅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重干扰,而且很多学有专长的老师在那种氛围之下也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何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是《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大意是反对把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割裂。他认为一篇作品的思想性有严重问题,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性。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有人强迫他将这篇短文公开发表,然后在全国发动了一场“批判李何林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运动,让李先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记得他在大礼堂向中文系师生作过一次自我批判。他自己提着暖壶,夹着一摞书,上台讲述这篇文章的理论依据,就像研究生论文答辩一样。李先生的思想方法也许有可议之处,但他的观点跟“修正主义”无论如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语言学教授邢公畹也是名师,记得他出过一本学术散文《红河之月》。他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病来如山倒,我的脑袋疼得快爆炸了!”他一边说,一边用双手在脑袋上比划。原来他刚从苏联莫斯科大学执教回国,说过莫斯科大学校舍漏雨,有学生就着自来水啃面包,莫斯科街上的汽车也会压死人等“怪话”,结果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古汉语教授马汉麟,是北大名师游国恩的女婿。他用《论语》、《孟子》做教材,给我们讲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有一次讲到《论语·子罕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马先生的本意是讲“诸”“之”等虚词的用法,但他朗诵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时,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结果遭到批判,说他是在兜售“待价而沽”的个人主义思想,要跟共产党讨价还价。教民间文学的华粹深教授,是评剧《秦香莲》的改编者,跟梅兰芳等名伶时有过从。他一生的主要藏品是戏曲唱片。华教授身体虚弱,好像有哮喘病,边讲课边大口喘气。他当时不能给我们讲授他所擅长的古代戏曲,只能讲“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一类儿歌民谣。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特意砸烂了他珍藏的全部唱片。
南开的文科教师中还有两位知名学者,可惜我无缘聆听他们授业解惑。一位叫查良铮,我入学时他是图书馆馆长。位于马蹄湖北面老图书馆的墙上,张贴了许多批判他的大字报。后来我才知道他不仅是翻译家,而且还是著名诗人,笔名叫做穆旦。另一位是许政扬,我读过他校注的《古今小说》。他身体十分虚弱,有一次学生开他的批判会,他竟当场晕厥。据说,他曾宣称他有三件宝:老婆、孩子、资料卡片。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就偏偏把他的卡片撕成碎末。这位学者觉得了无生趣,就在校园内的新开湖投水自尽了。
我五年的大学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青年讲师宁宗一。他开设的课程是宋元文学。宁老师是旗人,说一口纯净的北京话,声调很有磁性;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又特别强,能用当时的“先锋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上他的课所记的笔记,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学术文章。在他的影响下,我对考证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源流变迁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套用苏联文艺理论家多宾撰写《论情节提炼》一书的模式,着手写一本《论三言二拍的题材提炼》。大学四、五年级时,我几乎花费了所有的课余时间,在图书馆翻检各种丛书、类书、笔记小说。耐心帮助我的是负责学生图书馆借阅的赵琳老师。这些笨重的古籍从取书到上架都十分费力,而每函我都只翻阅其中的有关部分,频繁地时借时还,但赵老师却没有丝毫地厌烦,使我至今感恩。毕业前夕,我终于完成了这篇长文,自不量力地投寄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没想到中华书局的责编居然认真审读了这部书稿,复函表示鼓励和肯定,认为基础很好,建议适当加工之后出版。不久我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接着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三言》、《二拍》都被划归封建糟粕范畴,这部书稿就好比被窒息的婴儿夭折在摇篮里,如今记不清塞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留下的唯一纪念,就是1965年7月18日我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上发表的短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评论中的两个问题》。我因此感到愧对宁宗一老师的教诲,每当见到他时都会表现得手足无措。
1962年夏天,我从南开大学毕业,险些没拿到毕业证,原因是我的体育成绩不及格,后来做了一套劳卫操,让我蒙混过了关。我大学阶段专业课的成绩还可以,政治鉴定的第一句话是“五年来一贯要求进步”。对于工作分配,我希望能到科研单位、文化机构或高校工作,至于什么省份、什么地区都无所谓。为了表达我的壮志豪情,我在《人民南开》校刊发表了一篇短文《再见,马蹄湖——一个毕业生的心声》。文中关于“伯父”的描写纯属虚构,但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则是真实的:
南临中心花园,北倚行政大楼,西引新开湖,东连荷花池。两株柳树,苍老遒劲,跌宕生姿,一左一右,守卫着你的门户——呵!马蹄湖,你是南开园的掌上明珠。
记得五年前的一天,当我们接到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整理行装,准备北上的时候,伯父把我叫到身边,打开他那珍贵的资料本,指着一张磨损的照片对我说:“这就是马蹄湖,也是我生命之树开花的地方。”我看那照片,败叶枯枝的杂树下横躺着一口草莽芜蔓的寒塘,宛如旧中国这匹羸弱的老马在历史的古道上遗留的蹄痕。然而伯父却向我描述道:“哎,马蹄湖其实很美呢,在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日子里,久失修葺,才显出了憔悴的模样。”
伯父是老南开的学生,当年以六十比一的比例考入经济系的。在马蹄湖畔,他苦心攻读了四载;在马蹄湖畔,他也曾舒展过幻想的翅膀;也许在马蹄湖畔,爱情还引起过他心房的第一次激荡。然而,毕业之后,等待着他的却是失业的前途,是饥饿的巨口。十多年来,宿雨餐沙,命似浮沤,冲天有志,奋飞无术。于是,他青春的光华暗淡了,他意志的棱角摧磨了,他理想的鲜花萎谢了。回首解放前那些灾难的岁月,就像秋夜的一片沙漠。然而马蹄湖却如同一颗萤火,在他迷茫莫测、凄凉黑暗的生活中闪耀着唯一的慰藉之光。
一天一天地积成了一月,一月一月地积成了一年,转瞬之间,我五年的大学生活又结束了。五年果木果满园,五年种木长风烟。在一个太阳刚刚升起的早晨,我也来到了马蹄湖边。不是为了重踏伯父青年时代的足迹,而是为了告别马蹄湖,迈上新的人生旅途。
这时,金色的朝阳从乳白色的薄云里露出她温柔的笑脸,轻轻地唤醒了马蹄湖。湖中心的白莲,褭褭婷婷;睡莲,玉锦团团。
在百花之中,荷花的根植得最深,因而它的生命力也最顽强。荷花沐浴的是阳光,吸收的是水分,所贡献出的却是它的一切:根、花、茎、叶。凡有利于人类的,即使分身解体,也热诚勃然,勉励以赴,并且永远保持着素雅恬静的姿容,宛然自在,毫不骄矜。荷花不单可以作为馬蹄湖的表征,而且还可以毫无愧色地作为新一代南开人的表征。想到这里我拿起了照相机,决定把马蹄湖的晨景摄下来,让这张新的照片带走伯父脑海中陈旧的记忆,让这张照片激起伯父蜇伏的青春热情。
再见,马蹄湖,你的儿子就要远行。好男儿慷慨着先鞭,万里惯长征。不论是雅鲁藏布江的篝火,不论是新疆玛拉斯河畔的新城,不论是萝北草原的荒地,不论是西双版纳的丛林,都向我大敞胸襟。我的生命将要像马蹄湖中的荷花那样盛开,红的是火热,白的是忠贞。
2.刘大卫:我非常怕死 篇二
父亲在美国著名的AT&T工作,
他说起中文来还有点生涩;
他是年轻的80后,更是一家新兴IT公司的CEO;
他是谁?究竟有多大能耐?
相信在一年之前你和MI拥有同样的疑问,
当我们低头翻看手中的手机,
你就应该明白,
一种年轻的应用,一种年轻的生活方式
正是由年轻的他来带出,
街旁网掌门——刘大卫(David)。
David一上午开了N个会,见面时已是中午11点半了,他看起来有一丝匆忙,但没有丝毫倦意,精神很好。只要是在工作,他的状态就是如此,我们能够看得出他很是享受这种工作的忙碌,因为对他来说,忙碌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收获。
“我们不觉得我们有竞争者,大家其实都在各自LBS市场的开发中互相教育、引导和成长,我把这叫作慷慨的共同成长”。
《移动信息》:街旁很好玩,也很方便,它是怎么创立的?
“2010年初,我们开始了好几个很酷的项目。我一直在寻找能与我们网络产品的发展和能协调与硬件生产商的关系的网络项目。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寻找创建一个能展示我们的激情,同时具有能服务很多人的潜质产品。终于,我们在2010年2月找到了街旁这个契机,也终于在5月面世。在我们开始街旁不久,我们意识到街旁就是我们最大的激情,所以我们决定把所有精力投注到街旁的开发中来。”
《移动信息》:那目前街旁正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在未来我们又将会看到什么?
“现在街旁正处于要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的起步阶段。街旁希望创造一些新东西给大家。有谁会想过不管大家到什么地方都会掏出手机,登陆街旁,并在不同的地点签到来分享自己的所在呢?但是,这其实正在发生,而我们的未来都投注在确保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精彩的线下活动。比如附近的咖啡馆或商店可以提供实际的优惠等,甚至周围的朋友也能顺便碰到你,向你问好。”
《移动信息》:我们看到国内现在的LBS应用还是挺多的,大家都在同一个起步阶段,你是怎么看待同行竞争的?
“在现阶段,我并不觉得我们有竞争者。我认为一直都有很多很棒的公司在从事LBS的开发。不管我们相信与否,大家其实都在各自的市场开发中互相教育、引导和成长。我们也都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增长速度飞快,所以大家都有更多机会去服务不同的客户群、合作伙伴,我把这叫作慷慨的共同成长。在北京这样的发展圈中成长,我感到十分开心。”
《移动信息》:我们知道用户群是LBS的根基,街旁是如何去打造、维护和发展用户群的?
“当然,我们的用户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切工作的重点是让用户的满意度不断增长,这是我们所有事情的导向。现在,我们近半数的用户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并且使用iPhone或Android手机。我们正在继续专注于为这类用户提供服务,因为我们把这类用户当作朋友,为他们设计体验会感觉更自然。”
我们的采访形式很随意,因为拍照的原因,David需要跟着摄影师不断地来回走动和做出各种姿势和动作来。他们俩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有时候感觉我像是一个无关的观众一样,颇有一些尴尬。
“对了,你有用过我们的街旁吗?”在另一旁的他很是关照我,一边乖乖地按照着摄影师的要求摆动作,又一边回过头来,大声地向我询问。他希望我们的谈话会进行得很顺利、连贯,不会被拍照所打断。
《移动信息》:LBS出现的时间其实很短,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为何物,刘总认为LBS为什么会出现?对于我们来说它用处到底在哪?
“科技总是会出现新问题,然后由更新的科技来解决它,随后再产生出更新的问题。我们正在创造一些非常棒的服务于社交网络的产品。这会使我们的社交活动更多的发生在线上而非线下。 而LBS和街旁却可以因为在同一或附近地点签到把大家很自然地带到一起。”
《移动信息》:目前来说,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几种LBS都集中在“签到”服务上,内容比较单一,未来会出现其它的服务模式吗?
“LBS会产生巨大的影响。Apple、Google以及智能手机生产商已经为我们铺好了路。用户在等待不同的服务,而LBS的相关服务还不够简单、方便。我们希望街旁可以更好、更便捷地让LBS成为大家的朋友。我知道2011年大家对LBS抱有很大希望,我也是。”
《移动信息》:那么,街旁对于LBS产业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所有的创业公司,包括街旁,都为LBS产业做出了贡献。我们有很多的合作伙伴都和一些其它的LBS创业公司联系过。这真的是一个整个团队的努力。我所希望为这个行业作的贡献是使复杂的LBS应用简单化、有趣化,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移动信息》:谈了这么多LBS的话题,刘总您自己平时用到LBS多吗?一般都用来干什么?
“我自己第一次用LBS是Godgebell,也是Foursquare的创建者做的。我刚开始觉得那很没新意。在后来Foursquare发行的时候,我又感觉有点奇怪。那个感觉和我的人生在我拿到我第一部iPhone的时候产生了改变。”
《移动信息》:要是对LBS习惯和依赖之后,手机没电,你用不了,那该怎么办呢?
“我平时还用得蛮多的,或许也有一些依赖,因为我的工作和娱乐是混在一起的。要是没电了,我就要急着充电,或是借用朋友的手机。不过我并不赞成大家对手机或是网络过于依赖,有时候与不用智能手机的女孩约会,其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人们之间还是需要更真实的交流。”
说到依赖,David很不赞同这么做。他兴奋地为我们一边比划,一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比较好。我们明白他极力想要向我们表达的意思,就像我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我能够清楚地看到他脸上兴奋的表情,同样他也能看到我。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非常害怕死亡,人都会有死亡的一天。但是我想在活着的时候多做一些重要、有意义的事情。”
《移动信息》:您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和一句话来评价自己一下。
“工作狂吧,这是个褒义词吗?或是叫作喜爱工作吧。因为我醒着的时候80%时间是在工作。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非常害怕死亡,人都会有死去的一天。但是我想在活着的时候做一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方向。”
《移动信息》:你业余时一般都和什么人在一起?朋友还是家人?
“还是和朋友在一起比较多,因为家人都在美国,一般3、4月才能见到一次。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呆在有免费无线网络的咖啡厅聊天,而我的朋友都是和我一样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或是一起工作的工作伙伴。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和事业,所以我们的话题也离不开工作。有些时候,我会不够耐心和粘人,但我会提前让他们知道。我喜欢做事的人而不是只说不做的人。我喜欢和比我聪明的人一起工作,这样给我很多多听少说的机会。”
《移动信息》:平时喜欢看电影、听歌吗?有喜欢的歌手和演员吗?
“我最喜欢的歌手是周杰伦,他真的非常有才华,我很欣赏有才华的人。不过他的Style一直没什么太大变化,这点跟陶喆、王力宏不大一样。我手机里都有他们的歌,最近我经常用手机看MTV,可以边听歌边学中文。演员我比较喜欢刘亦菲,她是属于那种清纯的类型,现在很多女星太性感了,让人没有安全感,比如蔡依林。”
《移动信息》:我们身边有很多数码爱好者,您是吗?都有些什么数码产品?
“我的确有很多电子设备,比如iPhone 4、 iPad、 Flytouch Android Tablet、Google Nexus S、Amazon Kindle等。平时在家的时候用iPhone和iPad很多,用它们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都很少去用到PC了。”
采访的时候,他也和我们聊电影、谈明星、扯八卦,这是一个公司的CEO吗?不过,谁说CEO就不能八卦?David很真实,也很坦诚。
【我非常简朴的爷爷】推荐阅读:
人生感悟:简朴心07-02
非常时期,非常努力作文08-23
非常的同义词07-05
非常个性情侣的签名07-11
非常简短的毕业赠言07-27
形容非常重要的词语09-06
心情非常不好的句子10-03
非常重要的生日初中作文07-22
非常感人的演讲稿07-24
非常语录的幽默故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