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物理教学案例

2024-08-10

叙事性物理教学案例(精选9篇)

1.叙事性物理教学案例 篇一

课堂引入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技能,更是教师课程观、教育观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获得的,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1、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实验的体验为切入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有了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引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

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十二五

物理教学叙事友谊高中邓美娜

2.叙事性说理文本教学策略 篇二

[关键词]教学策略 说理文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2

叙事性说理文和一般的记叙文一样,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它突出的特点是在完整、感性的叙事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发人深省的哲理;事为理设,理蕴事中,叙事与说理二者和谐共生,浑然一体。对叙事性说理文本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能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一些道理,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对这类文本的教学,仅仅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一个道理吗?怎样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有所得,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情趣呢?下面就以《最佳路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叙事性说理文教学策略的一些认识。

案例呈现

我是这样设计《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的。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

1.出示词语:微不足道、大伤脑筋、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2.引导读词语。学生借助这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格罗培斯有什么了解。

二、体会路径设计之难

1.出示:“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板书:经验丰富)

2.可是经验丰富的大师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究竟是什么难题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3.出示:“……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①引导用串联字义法理解“微不足道”的意思。

②为什么说路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呢?出示:

与( )相比,路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

联系课文说一说。

③再用串联字义法理解“大伤脑筋”的意思。你有过大伤脑筋的经历吗?说一说以“大”字为开头的成语。

④师生合作读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小结:“然而”放在句中,使前后意思形成强烈的对比。

4.既然路径设计微不足道,大师为何大伤脑筋?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

5.出示:“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从“50多次”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精益求精)

6.过渡:大师在追求最佳的方案。那这个最佳的路径设计方案是什么样的呢?

三、欣赏路径设计之佳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五、第六自然段,画出关键词,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有条理地说一说最佳路径的设计方案。

2.师生交流,依次出示: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踩出小道——铺设途径。

3.你发现这个路径设计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学习书写“踩”字。

4.出示图片,师生一起想象铺路过程。

5.假如你就是游客,走在这些小道上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你就是格罗培斯大师,看到这样的小道,心情会怎样?带着体会读一读句子。

6.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格罗培斯大师却要感谢一个素不相识的卖葡萄的老太太,究竟是为什么呢?

四、探究路径设计之源

1.创设情境:你见过卖葡萄吗?卖家是如何吆喝的?请你学一学。

2.默读3-4自然段,思考:

①老太太卖葡萄的方式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②假如你去买葡萄,你愿意买谁的?为什么?

3.师生交流。

4.格罗培斯正是受到老太太这种做法的启示,才设计出最佳路径的。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善于学习)

5.老太太卖葡萄的方式和格罗培斯设计路径方法都是充分尊重、信任他人,从他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这就叫——“以人为本”(板书)。

五、总结提升,明理导行

1.“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种理念使老太太最先卖出了葡萄,使格罗培斯设计出世界最佳的路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2.补充出示自助餐厅、无人售票车、自选商场等图片。

3.让学生读格罗培斯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就是最佳选择。”

4.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格罗培斯大师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练笔:格罗培斯,我想对你说: 。

5.交流总结。

6.课后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理念出发,给你的家庭、学校或者社区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思考

策略一:深度解读文本,准确把握目标

1.多维度解读文本。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质量。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引领学生向更深处漫溯,才能想出办法来巧妙处理文本,构建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最佳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细致地解读文本,可以梳理出三条线,即叙事线、情感线和学法线。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叙事线为 “大伤脑筋”→“深受启发”→“实施设计”→“获得最佳”,主人公的情感线为“大伤脑筋→“豁然开朗”→“满怀信心”→“成功喜悦”。随着这条情感线的展开,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经验丰富——精益求精——善于学习——以人为本。另外,还有四处显性和隐性的对比学法线:(1)最微不足道的设计却令大师大伤脑筋;(2)吆喝兜售比不上无人看管;(3)游人踩出的有宽有窄的优雅路径胜过先前50多次的设计;(4)顾客自由采摘葡萄与游客自由踩出小道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通过抓文脉,抓关联,有效整合这些问题,就可以将原本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引领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这样,无论是对人物的形象还是思辨能力,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2.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叙事性说理文,首先是记叙文,它离不开叙述的“事”。阅读过程中,学生既要读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又要通过揣摩重点段落,透过事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文章所阐明的道理,获得精神的享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其感受和理解能力。”所以,在“读事”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是这样要求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鉴于此,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最佳路径》的教学目标: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书写“踩”等8个生字;二是能结合课文情境理解“微不足道”“大伤脑筋”的意思,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三是能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善于学习、以人为本等性格特点以及心情的变化;四是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一种最佳选择”的道理;五是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方式。

策略二: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推敲

设计叙事性说理文本教学预案时,对那些简洁明了,与主题联系不大的部分可一带而过,而跟主题思想有密切联系,并有利于深化主题的部分,一定要反复品读。在《最佳路径》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三处值得挖掘品读的地方:一是反映格罗培斯大师不停思考,追求完美的词句,这是大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二是描述老太太销售葡萄方式的句子,这是体现大师如何得到启发的;三是格罗培斯受到启发后如何实施路径方案的语段,这是大师在践行大胆创新的设计。课堂上,我抓住这三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体会,通过反复品读 “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 “50多次”等词语来感悟格罗培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的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在读、说、悟中,学生对格罗培斯这个人物的人性美和文本的理性美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策略三:凸显语文训练,得意得言得法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语文课的根本。如前所说,叙事性说理文,叙事是为说理,但是,学习这类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明白其中的道理,得意更要得言与得法,“言意法兼得”同样是叙事性说理文教学不变的宗旨。

叙事性说理文在叙事与说理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描写特别细致生动的语言。比如,《最佳路径》中的“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次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却为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一句。教学中,我抓住“微不足道”和“大伤脑筋”这两个词从字义、词义、读法、写法等进行抽丝剥茧,细致有序地对学生的解词能力、朗读能力、感悟能力、写作技巧进行训练。比如,理解“微不足道”这个词,我这样引导:“‘微’‘ 足’‘道’各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怎么理解?”……“可见,理解词语有一种方法——先理解单个字的意思,再把它们的意思串联起来……谁来读读这个词,把它的意思读出来?为什么说路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呢?”(与迪斯尼乐园高难度建筑设计相比,路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与格罗培斯攻克过无数次技术难关相比,路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微不足道的事,却让他大伤脑筋,什么叫大伤脑筋?你能用理解‘微不足道’的方法,说说‘大伤脑筋’的意思吗?你有过大伤脑筋的经历吗?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师却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大伤脑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写法叫做对比。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格罗培斯?”在这个过程中,我引领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完成了“形象语言→生活原型→自我实践”的转化和升华,使学生在品尝“豁然开朗”的满足之余,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这样的训练有层次、有梯度,也有厚度。这些教学都是在利用《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教学生“语文”,教学生怎样读词语,教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教学生怎样有序地说话,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培养语感,训练表达。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策略四:创设对话情境,体验课堂情趣

要想避免叙事性文本课堂教学的冷场,还要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真实地再现课文描述的场景,使学生融入文本的意境中,并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教师对话。

1.教学设计路径时,引导学生想象:“咱们去看看这些道路是怎么铺成的,这儿被游人踩出的路是弯的,就铺成——弯的;那里踩出的路是直的,就铺成——直的;这里踩出了两条小道,就铺——两条小道;那里踩出了三条小道,就铺——三条小道……”在这样开放的时空里,自由对话,使学生充分感受格罗培斯尊重游人的设计理念,并获得轻松自由的学习乐趣。

2.教学老太太卖葡萄时,我这样引导:“你见过卖葡萄吗?卖家是如何吆喝的?请你学一学。”“如果你正好路过这里,你愿意买谁的葡萄?为什么?”这样,将生活中的情趣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表演和角色体验,充分感受老太太卖葡萄方式的独特性和自摘葡萄的乐趣。真实的体验使学生深入理解信任他人、给人自由是最好选择的道理。

3.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果格罗培斯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这些开放的教学情境,增添了课堂学习的情趣,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放的空间中,他们自由地探讨交流。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策略五:链接生活实践,促进智慧生成

每一篇叙事说理文都想告诉孩子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如果仅仅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是不够的,还应该将这个道理链接到生活中,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领悟一种智慧,让哲理的指导作用最大化。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做一名智者,引导学生向智慧靠拢,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经验,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将这种思考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叙事说理文教学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也更有说服力。

在《最佳路径》的教学中,我做了有益的尝试,引导学生:“‘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使老奶奶最先卖完了葡萄,使格罗培斯设计的路径被评为最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接着,出示人们根据这一理念推出 “自选超市”“自助餐” “无人售票车”等人性化经营方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理念,给自己的家庭、学校或者社区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中蕴含道理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把所学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叙事性说理文本承载的重要使命。

3.物理教育叙事故事 篇三

背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是物理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描述故事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来进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做法有: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让学生思考猜测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水会不会流下来?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会掉下来水也会流下来,还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下来,每一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谜底的解开,当实验结果为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是,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反思:

4.物理教师教育叙事 篇四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教师,现年43岁,自1988年从呼兰师专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延河中学任教以来,已任教整整二十三年头。二十多年来,我任过物理教师、理化教研组组长、兼任实验员工作,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勤奋刻苦、开拓创新、因材施教,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这些年来的教育教学经历及成长过程简单叙述如下:

一、勤奋刻苦、因材施教,做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刚参加工作时,我始终牢记一个信念:“对学生负责。”那时我一天到晚只知道给学生讲课、让学生做题,安排各种考试、竞赛,开展题海战术,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尽管我较出色的完成了学校交给我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是总觉得自己的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吸引不了学生。

在我茫然的时候,1990年4月,学校派我去外地观摩学习。观摩课上,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畅所欲言的师生互动„„课后,主讲教师与我们进行的交流,令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教育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课堂,怎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让他们精力旺盛的学习那?教学中我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一天,一名学生的问题启发了我。“老师,冬天的窗户上为什么会冒热气?”问题来源于生活,说明学生是关注生活的,我何不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我拿着几个碗走进课堂,课前把两个碗用水 “粘”在一起。问:谁能把两个碗分开?学生踊跃尝试后,纷纷摇头;然后再问学生:“谁能用手掌把碗吸住,使碗不往地下掉?”学生都摇摇头表示不能,这时,我右手拿碗(事先已把碗底弄湿),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一压,排除碗底里面的空气,慢慢地转动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开右手,看到了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学生惊叹之余,再引出大气压强,学生兴趣倍增。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激起思维的积极性。物理课就是生活的再现,有了生活,学生就有了破解生活奥秘的强烈愿望,就有了无限的学习兴趣。

不断地努力尝试,贴近生活的学习,使学生接受并喜欢上了我的物理课,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堂外积极研究,突破一道物理题或是解决一个生活现象,便把他们乐得一蹦多高。看到这种情景,我尝到了做一名物理教师的乐趣。94年初升高,张东武以满分的成绩升入高中。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的更新,我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中,除将生活内容再现课堂,还将多媒体引入课堂,通过播放Flash动画等方式,演示一些学生难懂的物理现象,虽然加大了备课的负担,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不懈努力,我在2007年10月观摩课《欧姆定律》获得三省四市二等奖;2009年5月观摩课《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获县级一等奖;2009年10月《电路连接》获县级公开课一等奖;2010年11月“烛光杯”课堂大赛《神奇的眼睛》获 县级一等奖,12月获市级一等奖;2011年7月获县级一等优秀教案;2008年12月获县级规范化教学优秀教师。

(二)因材施教,关爱每一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一名学生不难,但教好每一名学生就有些困难。每名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感兴趣的方面也不一致,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关爱每一名学生,给每名学生平等的机会和鼓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一节物理课上,我让一名不爱发言的女同学评议板演同学的一个错误:“张金惠,你来评议,好吗?”听到我叫这个名字,很多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张金惠,期待她的发言。前一学期,每次叫到她,她都不敢站起来,还缩着脖子低着头,象受惊的小鸟,连眼皮都不敢抬一下。这学期,她总算大胆了许多,曾经站起来几次,但都不说话,今天她肯说吗?我在担心、在等待,很多同学在期待中几乎憋不住了。这时,只见王宇慢悠悠地、毫无声息地站了起来,然后慢吞吞地说:“我知道,他运用的公式不对,导致往下的计算都是错误的。这道练习题应该运用压强公式„„。”带着很腼腆的笑脸,速度比一般同学发言慢了两拍,声音不是很响亮,但一字一句绝对让全班学生听得很清楚。这样的发言让其他学生确实感觉很滑稽,又很惊讶,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掌声一下子响了起来。我开心的笑着说:“你讲的真好,同学们都在表扬你呢!下次肯定讲的还要好!”也许正是我的这份鼓励,从那以后,张金惠同学发言更积极了,学习成绩较以前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

再好的的班级也有后进生。工作中,我坚持早来晚走,利用中午、早晚 自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加大对后进生的关注力度。在辅导中,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同学生们谈心,同他们多交流、勤沟通、做朋友,知道他们的学习困难所在,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解决。

这些年来,我转化的后进生不下百名,很多聪明的淘小子考入了名牌大学,很多“文强理弱”的腼腆女生考入了高等学府。他们回来看我时,我真正体验到了为人师者的快乐,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桃李满天下”。

(三)注重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的教育教学意识和理念也有了质的变化。物理教学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教学生知识,更注重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在设计题目时,尽量有一定的梯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我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的旧观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除了做题还是解题,搞的学生老师都身心疲惫。现在我深刻的意识都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年来,我教出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使他们受益终生。2006年6月,我荣获了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市级优秀指导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市级物理学科骨干教师,09年5月继任。

二、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做一名出色的教研组长。

由于我工作兢兢业业,不懈努力,1996年8月,学校让我任理化生教研组组长。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改革。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我从没把自己看成组长,我虚心的与组内其他同志共同学习,加强同他们的协作,大家共同努力,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性理化生教师团队,把延河中学的理化生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刻苦学习,提升能力,带头撰写论文。“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带好理化生教研组这个团队,我觉得自身的素质必须提高。因此,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自己“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2002年,我参加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被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大学本科)录取。2005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3年多的函授学习,大大提升了我自身的素质。虽然那3年很累,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学习,假期函授,但我觉得很充实。从2002年开始,我还参加了全县中学教师课程标准物理学实验教材的培训,成绩优异,受益匪浅。05年参加物理课改、教材培训;08年贫困地区教师岗位培训;09年英语应用能力培训;10年6月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10年10月参加乡村教师进名校,获得优秀学员;10年12月参加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认真探索研究,经常进行总结,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2007年10月,我撰写的论文《浅谈物理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在东北三省四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2009年6月,我撰写的论文《谈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在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论文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9月,我撰写的论文《谈物理教学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在第十六届东北三省四市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2011年3月教师技能测试获县优秀个人奖。

(二)加强指导,共同提高,全力打造优秀团队。

理化生教研组共有4人,我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作为教研组长,我始终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经常组织年轻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随时接受年轻教师的听课,并对其进行指导。课后,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心得体会,指导他们走出困境,在教育教学的海洋中顺利扬帆远航。在我的指导帮助下,其他3位教师不但函授学完了大学本科课程,而且多次在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他们撰写的论文也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我一直是许丽华、开瑞香老师的指导教师,他们二人的化学教学水平在全县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也是我校最优秀的年轻教师。2004年我被学校聘为青年教师指导教师,曾指导刁洪臣老师在全县上青年教师汇报课并取得优异成绩。08年1月《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从2005年9月到2008年7月,我主持的科研课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被县教育学会评定为重点课题,经专家验收合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6年9月获县级优秀教师;07年11月获县级师德先进个人,12月获县级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08年12月县科研先进个人;09年9月县级优秀教师;10年9月市级优秀教师;11年9月县级优秀教师

二十年多来,我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虽然我的同学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有的通过经商已成为百万富翁,比我取得了更大成绩,但我无怨无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育教学的道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都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会拿出自己的热心、爱心、耐心、恒心、决心和责任心,在教育教学中不停地思考,相信明天的我应该比今天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

5.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篇五

汉语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不需要多讲。故事的价值并不止于故事本身,它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经由故事引向它背后的意义世界。下面是我在叙事性文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第 一,叙事性文章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人情世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借一条小狗被自己送到医院解剖,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世态,同时 巴金也毫无情面的解剖了自己,拷问了自己的灵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严酷的生存状况。一个语文老师决不能 让学生淹没在故事的迷雾中,而应该拨云见日,让学生通过故事洞见时代的本质。

第 二,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关注人性。伟大的作品并不着力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淋漓尽致地去描绘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复杂的 情节,它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桑地亚哥的风采、神韵,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形象,借以表达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人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欧·亨利的《警 察与赞美诗》里写到苏比屡次想被警察逮捕,都未能如愿。忽然,他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随着庄严神圣的乐曲,他的被扭曲的人性一下子苏醒了。这些故 事都放射着人性的光芒,一个理想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而教师理所当然是这样的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

第 三,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融入激情。经典叙事性文章都是包含感情的,阅读者决不可以置身事外,做客观冷静的解读。而要做到不置身事外,教师首先必须进入角 色。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江洲司马连青衫都湿了,你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呢?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艾青对保姆的深挚的爱和 感激,超过了对他的亲生父母,对此,你又怎能不受感染?忽视感情,造成课堂沉闷,像一潭死水,其结果决不仅仅是课堂不活跃的问题,而是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 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叙事性文章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资源,一个教师如不充分利用,不仅是愚蠢的,而且也是严重失职。

第 四,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进入细节。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细节。凌空蹈虚,搞宏大叙事,这种情况只能培养粗枝大叶的人。语文之美,故事之美在于细节。错过 了细节,也就错过了语文最美的风景,也就错过了欣赏、学习的机会,错过了成长。我在讲《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特别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但竟在执政府 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 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描写三位爱国学生被残 杀的经过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弹从背部入的细节,表明卫队是从背后射杀学生的,驳斥了说请愿者是“暴徒”的流言,张静淑、杨德群救助中弹的刘和珍却被射 杀、张静淑连中四弹以及杨德群受伤后又被猛击两棍的细节,则说明了卫队的暴行“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以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谈的,在教学方法上,还应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深 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从借项链,到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哪一个环节能离开想 象?正是有路瓦栽夫人那样的虚荣,才会有借项链;路瓦栽夫人戴上项链在舞会上出尽风头,以至忘乎所以,才会有丢项链的事情发生;而以路瓦栽夫妇的好面子,丢了项链是决不会赖帐的,于是才会有赔项链,而对于一个他们这样的家庭,赔项链又谈何容易!他们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这真是一朝风光,十年辛苦,故事承载 的意义何其深刻!

会 讲故事的高手决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调动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红楼 梦》中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的眼睛肿的像桃似的,这一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的细节,足以让读者想象到,黛玉不仅哭得伤心,而且哭了很久。鲁迅先生的《孔 乙己》的结尾部分,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孔乙己是死是活,只写了孔乙己一直欠着酒店十九个钱,而孔乙己是从不拖欠酒账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到,孔乙己的结 局肯定不妙,即使是活着,也比死强不了多少。能够想到这一点,对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了。

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关 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高手 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一段负荆请 罪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 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长期偏重理性、认识,忽视人的感受、体验,不知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 景,错过多少成长的机缘。

总 之,故事里承载着人情、人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引向美丽的人文世界。当然这种引导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故事自然引申的,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硬性拔高;而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恰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想象、体验故事,故事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故事只有进入学生的 心灵,才有可能促成学生言语、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2007-12-20

6.叙事性物理教学案例 篇六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依据相应的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选择与整合,力求在课堂上做到有一定目标、成相应体系的“有所得”。

目前,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显得随意性过大,常会把散文当成小说上,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过多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的时候,希望读到如下东西:①希望读到好的文笔。②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③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④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因而从建构学的角度,笔者建议从把握学生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内容。下面以《亡人逸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把握学生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是一篇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的散文。我们要唤起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这个知识点,加强叙事性散文文体这个知识点与《亡人逸事》的内在联系。笔者以为教者一要熟悉教材内容,熟悉叙事性散文文体最本质的特征,二要熟悉学生对这个内容已有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欠缺,在教学中就应补充这些知识,以充分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如果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问题缺少兴趣,就应设法激发其学习动机。

在课堂导入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孙犁来说,是彻痛彻悲,永世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妻子因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永远的离开了他。四十多年的恩爱夫妻,一朝竟成永世之别,这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每当静下来时,如烟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妻子故去五年后才用零星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点滴的回忆,又过了七年才写下悼亡文字,那就是《亡人逸事》,为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人到晚年孤身一人的你会记录有关妻子的哪些事件或片段?

这段导入是典型的叙述性语段,紧贴《亡人逸事》的文体特点,提出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此可见,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研究让学生已有知识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同时让新知识顺利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认知与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

叙述性散文教学,情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此才能算是对散文深刻内涵的真正理解,也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性情节操。

面对“人到晚年孤身一人的你会记录有关妻子的哪些事件或片段”这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可能涉及到新婚、离别等,一般都会倾向于积极深刻的大事件。

此时,教者就必须关注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上让学生了解作者所选的内容,理解孙犁为表现妻子朴实、吃苦耐劳品质和表达深挚的怀念情感而选择亡妻一生中“缘定→初识→持家→临终”这四个重要的横截面的写作思路。在师生的探讨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而且学生也把握住了这些,此时就达到了对学生情感体验进行建构的目的。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往“这一篇散文”里走,往“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经验”里走。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来确定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学生生活经历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直接地、持续地与整个学习过程发生相互作用,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亡人逸事》一文中说,悼亡妻“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生活断片”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

教者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经历来感悟涵咏冲淡而含蓄的语言反而更能在平凡中见真性情。(下面例文中的括号内为修改的文字,增加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心理描写)

例文一: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例文二:临终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吃力地)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强忍住悲痛,哽咽着)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她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心中念挂的居然是这样一件于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这让我再也不能抑制悲伤,泪水噙满了眼眶。)

学生阅读之后,普遍认为修改的文字虽增加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心理描写,生动了些,但却破坏了原文平淡而情深的味道!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一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经历的建构,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体验来感知他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

四、从学生认知诉求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能力的”。因此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找出学生对《亡人逸事》这个文本的盲点,通过对学生认知诉求的建构来确定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内容。

例如《亡人逸事》的开头极其普通,交代的是孙犁夫妇婚姻的起点,似乎别无深意,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匆匆掠过。但我们在研读该文时应该想到,孙犁的婚姻属于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妻子显然属于文盲(“结婚之后,她跟我学认字……”),孙犁后来成了文学名家,两人文化程度、抱负趣味上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样封建而又很不般配的婚姻能维持下去吗?妻子会认为是天作之合,那丈夫孙犁对这段婚姻感到幸福吗?教师要把这个在阅读中极易存在的盲点在课堂上抛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借老朋友之口说自己亡妻的好处呢?作者在提及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时,为什么没有哀伤反有淡淡的喜悦呢?作者为何写亡妻对多年前自己寄送的两丈花布念念不忘并“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弄懂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明白孙犁对亡妻也是一往情深,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孙犁在表达上的独特风格。

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拓展了思维、触动了心灵,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提升了人格等等。

7.叙事性物理教学案例 篇七

寇彩虹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级中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现在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此中有一道儿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气够解释回答的题目。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不懂的题目很是好,她们想知道这种不懂的题目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直接告诉她们现成的谜底。为了捉住她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新的一节课开始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它组同学也不甘示弱,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由这种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着手解题,思考依据。当我将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题目一一解释回答出来时,并肯定了她们的提问时,她们的开心劲似乎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接下来,我顺手推舟,让同学察看数码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获得规律式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很快她们得出了结论:很多是一次函数关系,也有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很是准确,这是我所想不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她们,给了她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不懂的题目:那么如何能判断这个规律式是一次函数关系呢?带着这一不懂的题目,同学们又踊跃摸索起来。从几道一次函数规律式不懂的题目中找到了真正的谜底:当因变量的差除以相应自变量是常数时,就是一次函数关系。那末,其它情况一般就是二次函数关系了。带着同学自己得出的结论,我们展开了大讨论活动,经过一番热战,有些对于结论持有怀疑立场的学生也撤销了疑虑。

8.叙事性物理教学案例 篇八

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区分两种文体:记叙文和叙事性散文。

2、初步掌握写作叙事性散文的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写作叙事性散文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罗大佑《童年》。

1、导入:童年--是一首歌,是人生最纯真的美好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书写童年,把你的欢乐放大,与我们共享;把你的愁闷缩小,让我们一起分担。

2、自由欣赏《童年是一首感伤的诗》和《童年,留恋……》这两篇文章,讨论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叙事方面有什么不同?哪一篇是记叙文,哪一篇是叙事性散文?

3、结论:

《童年是一首感伤的诗》是叙事性散文

《童年,留恋……》是记叙文

→叙事性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事,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语言重描摹。(多用描述性的语言)

内容重感情。(注重事件给我的感受)

4、研究探讨

叙事性散文该怎么写?

5、练笔:我的童年(书写步骤)

定感情基调--神。

搜索事件--多,语言概括。

定详略--最能体现“神”的为详,辅助的为略。

用具有感情性的语句串连事例。

请记住:一切的书写都为了“神”。

--形散神不散

6、作业:

9.作文教学叙事 篇九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是先学会口头语言,然后才学会书面语言。不会说,又谈何写呢?于是,我布置了“三分钟演讲”的活动。演讲的内容不限,自己写的或者课外有益读物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们演讲的过程中,要求他们语言要流畅,表情要丰富,感情要真挚,同时针对学生们演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评价,对讲的优秀或有进步的同学给予奖励。

二、积累素材,多读书丰富写作效果

写文章是靠平时的积累。要想把作文写好必须要在多读、多看、多思、多练上下功夫。没有平素点点滴滴的词汇、语段及生活真实的感受是绝对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的。因此,我要求同学们每天在早课前抄写一些好词佳句。为了便于记忆,按写人、写景、写物的类别进行各种竞赛活动,如“词汇大赛”“语段速写”“成语接龙”等。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写真情实感,激发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如在一次“跳大绳比赛”中,一名同学这样描写跳绳比赛活动场面:“比赛开始了,只见摇大绳的两名同学,用力晃动着手臂,随着大绳的起伏,时而弓着腰,时而踮起脚,把大绳摇到最大空间,生怕绳子碰到中间跳绳的同学。只见绳子掠过中间跳绳的同学的头顶,擦过地面,发出‘叭叭’的响声。围观的同学们紧张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不由自主地随着绳子有节奏的响声数起数来了。”还有一名同学这样写了结尾:“我们班终于取得了冠军!胜利了!当我们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激动得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

上一篇:退队入团流程下一篇:文娱部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