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4-09-15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8篇)

1.《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一

庖丁解牛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一)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p”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L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d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p”,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d”;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三)《庄子养生主》全文及其思想。

2.《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二

实事上, 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 想象丰富, 语言生动, 而《庖丁解牛》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 表明了关于“养生”之道应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从庖丁的经验之谈中人们也可以悟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只有人们尊重客观规律,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就像庖丁那样, 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做到“游刃有余”。这篇寓言不仅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技术高超、工作谨慎、善于思考的庖丁形象。

那么, 中职教师为什么不能针对中职学生特点摸索客观规律, 把平生所学无私的奉献给广大学生, 做一名新时代的庖丁呢?在此, 我引用“庖丁解牛”之法解析中职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之道

1.“臣之所好者, 道也;进乎技矣”。

“臣之所好者, 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说。这个“道”可以释义为道理、规律, 即是“道家”之“道”, 是庄子学说的灵魂, 既承题目“养生主”的养生之“道”, 又启收尾文惠君所说的养生之“道”[1]。

庖丁解释道:“臣之所好者, 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令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牛无疑是很复杂的, 庖丁解牛, 为什么能一刀下去, 刀刀到位、轻松简单, 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掌握了牛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 但不管中国牛、美国牛, 还是日本牛, 其机理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 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 自然懂得何处下刀。教学也一样, 如果教师能透解了、领悟了教学的道理, 摸准了其中的规律, 就能和庖丁一样, 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 就能化繁为简, 真正获得轻松。

古时的庖丁尚且能感悟到自己工作的要领, 做事情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达到一种境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 更应该在语文的天地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追求命中的理想和幸福。

2. 遵循规律, 感悟语文。

谈及语文教育的任务与规律, 许多教师的认识不约而同:只有认识和抓住语文的基本功能, 紧紧围绕语文的基本功能, 才能教好语文, 才能学好语文。语文课堂应该是“物”“我”融合, 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联络与沟通”的信息处理的“活动”场所。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情景交融, 以情感人, 以事论理, 开诚布公, 促膝谈心, 刚柔相济, 注意火候……所以教师还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一定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寻找一种既适合于教师教, 又适合于学生学的授课之“道”。而这个“道”是要经过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因此“习得学习”是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的特殊规律之一[2]。

语文教学就如同庖丁解牛, 这说明了语文教学之道:勿强行, 妄为。教师教的内容要合乎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否则就违反了教与学的客观规律。

二、语文教学之艺术

1.“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解牛, 文惠君在一旁观看。但是, 庄子是以动作描写为主, 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 然后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是:“解”“倚”“履”“倚”, 写出庖丁解牛简直是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 这种劳动简直是一种艺术表演, 对劳动者本人来说, 也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 庄子在侧重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时, 用了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 刀锋所到, 异乎寻常。试想当年庖丁无数人也, 真正能达到“神曲”效果的仅此为文惠君宰牛之庖丁也。在常人眼里, 庖丁数十年血肉模糊的宰牛工作是麻木枯燥的, 但他却能把麻木的工作变成一种乐趣、一种艺术、一种养生之道, 可见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2. 讲究艺术性, 善教语文。

语文教学也应该追求一种艺术性, 教师首先要有好的执教心态, 要保持阳光心理, 再借鉴庖丁解牛之经验, 经营自己的长处, 发现学生之优势, 保持一种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

其次, 要树立威信, 刻苦修炼内功。古人云:“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当教师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万象和灵活万变的教育对象时, 需要及时“充电”, 更多地积聚能量, 以更好地驱动自己的教育教学。

最后, 还要注意勤于反思,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当前新的国际环境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们更要大胆探究, 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3]。

在学校工作中, 教学是中心, 课堂是关键, 提高教学效率, 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是每一位教师工作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知识水平, 遵循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 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在三尺讲台上, 创造出一堂堂有声有色、生动和谐的具有美学价值的优秀课。

三、语文教学之责任

1.“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虽然“游刃有余”, 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 他总是小心谨慎。解牛成功之后露出了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所谓“四顾”是示意观赏的人看一看自己的“神技”, 是一种“踌躇满志”的神态。然而即使如此, 庖丁也没有忘记自己心爱的劳动工具———宰千头牛已用了十九年的刀, 而是“善刀而藏之”, 即擦试干净后收藏起来。因此而推理, 宰牛之人爱刀, 沙场点兵的将士爱枪, 三尺讲台上的教师爱学生。

2. 任重道远, 精诚为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作为太阳下最神圣的人, 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恪守职业道德, 弘扬社会公德和民族精神, 业务上不断精益求精、拼搏进取。为师者, 就要将身献给教育, 把心交给学生。

教师要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打动学生, 教育学生, 尤其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外, 还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那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教文化课容易, 教做人难, 这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责任心和爱心。庖丁解牛成功之后, 把心爱的劳动工具擦干净收藏起来, 因为他的技艺成功离不开刀。同样,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形形色色的学生, 教师技艺和魅力也要通过学生的成长成才体现出来,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 要让全体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所给予他们的爱的温暖。

实际上, 教书育人的事业就是一个爱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教师可以播种自己爱的种子, 看其发芽, 给之施肥、浇水、松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亲近那些曾经给集体抹了黑的学生, 尊重家庭贫困的学生, 保护全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贴心对待需要资助的学生, 精心对待思想偏激的学生, 悉心对待性情乖张的学生, 诚心对待不肯配合的学生, 耐心对待小错不断的学生。

综上所述, 我从“庖丁解牛”悟到了许多从教之道, 愿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成为新时代的“庖丁”。

摘要: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只有教师尊重客观规律,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就像庖丁那样, 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做到“游刃有余”。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庖丁解牛”之法,从教之道

参考文献

[1]李修生.语文基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何文晖.在语文天地里践行诗意人生[J].师道, 2007, (12) :6-7.

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庖丁解牛;技能教学;思考

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提升竞争力、产业升级换代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着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也都应紧扣技能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只有当技能教学水平上去了,学校才能培养出与职业岗位相吻合,符合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由此想到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在欣赏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同时,想到了社会对“庖丁式”人才的渴求,也引发对中职学校技能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规律与规范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规范、有序、严谨,手、肩、脚、膝分工明确,各显其能,一气呵成,当他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又能做到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可见,技能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求其操作规范化。

研究表明,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因此,技能操作规范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强调对学生技能规范操作,并不是忽视对学生的知识规律的传授,因为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中职教育是培养适合某一职业岗位一线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这与当初庖丁学解牛这一技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学技能过程中能做到操作规范化,不仅能保证其安全操作设备和使用工具,而且可以缩短掌握技能的周期,提高效率,当他们在工作中运用规范的技能与规范的生产操作,其工作也将是高效的、安全的和优质的。然而,现实的技能教学,指导教师往往“偏爱”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规律,而因本身存在经验、经历等缺陷,示范不到位、不合理,难以很好要求学生操作规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技术在传统工种的专业技能和现代工业技术整合规范中得以发展,企业中各种“作业标准书”也越来越科学、规范。对于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学生在校专业技能操作规范性的教学培养,重视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中理论知识的应用及操作工艺过程的安全守则、技能技巧、高效低耗整合后的规范技能,而不是传统的师徒式技能。规范的现代技能与规范的教学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推进技能教学规范化操作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能从所实施的教学项目或课题中精炼出最佳的操作技能工艺方法及相关的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整合出各项“规范”的专业技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技能重点、要点、难点的辅导,也要注重对学生操作练习的工艺过程细节规范情况的指导纠正;学生在生产实习时,要保障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合格、优质,并倡导与监督学生生产操作工艺应用过程的规范。

二、宽度与精度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更可贵的是解牛十余载,每次如此。可见,技能教学不仅要给学生适当技能宽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

对技能的宽度和精度要求有时是矛盾的,因学时的限制,学生若要掌握多项技能或技能的多个方面,则其单项技能或单项技能某方面掌握的深度和精度也将是有限的。受“庖丁解牛”的启发,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的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表面上看,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其就业的选择面变宽了,但事实上,当这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因对技能掌握缺少深度和精度,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要企业作“回炉”处理。从《2010年江苏省技能大赛分析报告》中也能看出,即使是省赛选手,“精度不够”仍是他们失分主要方面,学生素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设施是“精度不够”的主要因素。

强调技能操作精度,培养学生质量和精度意识,也是基于岗位要求和产品质量要求。目前,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低位区间,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不高,赢利空间小,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工技能水平不高,没有掌握现代新型操作技术、工艺技术,以至于无法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订单。

技能形成过程中,各种技能动作之间会相互影响,已形成的技能也会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当学生在某一项技能或技能的某一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再学习其他同类技能时,不仅掌握得快,而且也会学得深。一个高级工具钳工,再去学模具钳工或者是装配工或者是车工,往往是难度小,适应快。可以想象,若让庖丁再去学解羊、解猪,他一定也是该职业的能手。

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其一,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质量可能涉及事物的本质,对质量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质量的认知更需要通过学校培训来强化;其二,学校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核心技能或核心技能的某方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其三,改革评价策略,逐步与企业产品质量评价接轨,改学校以60分作为评价学生作品合格与否的分界线,变为企业的100分才是合格品,逐步建立优质品、合格品和废品的概念。

三、技能与素养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不仅解牛技艺高,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是有志向、爱职业,二是善待工具,可见,技能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技能教学过程培养职业素养素质。

职业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一技之长”外,更应修“一身之德”。如果说“技”是人的躯体,那么“德”则是人的魂,“技”因“德”美才能高超,“德”因“技”高才能高尚。强调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主要源于时代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从学生个体需要看,学生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职业因素;从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看,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败的标志。表1为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首要要求是工作态度,其次才是技能要求,而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占46.9%,几乎占总要求的50%。

表1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

现实情况表明,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是缺失的或者是不完善的,滞后的就业观念、较差的就业能力、脆弱的就业心理、空虚的目标追求、匮乏的诚信意识已经影响了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难怪企业在选择职校学生时已把要求放到最底线,“只要学生肯干、想干就行,学什么、学得怎样并不重要”。当然,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自身,有来自学校和老师,也有来自社会等。

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时培养其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改革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并完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可以通过仿真的教学情境,以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德育渗透、小组合作训练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团队精神、交往合作的能力;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成才典型现身说法,帮助他们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等等。

四、空间与时间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学解牛,三年后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技能的培养需要广泛实践,也需要足够的训练时间,可见,技能教学要给学生校内、外实习场地和充足实习工位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训练时间。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看,时间可以改变空间,空间可以延续时间。当学生训练场地、训练工位充足,单个学生训练时间相对变长,当训练时间充足时,可以弥补训练场地和训练工位的不足。学生职业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它不仅需要训练的空间,也需要一定的训练的时间,在训练空间拓展有限情况下,必须给予学生足够训练时间。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各工种均有培训期限要求,如初级钳工不低于500学时(以每天8课时计算,相当于62.5天)。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训练空间方面,有的训练项目,如普通车工、数控加工,因投入较大,依然不能保证一人一台设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也存在工位不足或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训练时间方面,训练时间明显不足。

如何协调技能训练的空间与时间关键在于学校。一是加大校内外实训建设,最大限度拓展学生技能训练的空间;二是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加大单项技能训练时间;三是科学使用基地有限的资源,合理调配,确保设备满负荷运行等。

五、过程与结果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能形成,并没有违背常规,即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结果因量变的积累。如果用人单位看中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果,那么人才培养部门应该重视技能训练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技能训练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过程哲学”。因此,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技能训练课程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用人单位,从岗位需求出发应关注结果;人才培养部门,从培养岗位需要人才出发应坚持关注技能训练过程、兼顾技能结果。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关注技能训练过程就是关注技能训练过程的价值。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仅是技能由生疏到熟知、由熟知再到熟练,而且他们的品格、情操、处事、看待问题的方面,都在技能训练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成长。技能训练过程包含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设施、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如何使这些要素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技能训练效果最优化,这是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复杂任务。兼顾技能训练结果是因为结果在引导着技能训练过程,也决定着技能训练过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关注技能训练结果,教育行政部门或技能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技能竞赛等单一手段去评价学校技能训练水平,结果学校功利思想激增,偏离了技能人才培养大众化这个方向。

做到技能训练过程、兼顾技能结果,一是需要按学生特点科学制订技能训练计划,设置阶段训练目标;二是精心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规范化;三是引入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嵌入”到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孙康.浅谈职业技术教育的“规范”[J].职业,2009(11)

[2]张鹰.实训教学规范建设的原则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

[4]苏晓晖.阶段目标训练法在车工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庖丁解牛》教学反思 篇四

《庖丁解牛》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这篇课文因为先听了钟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所以就没怎么备课,导致整个课程显得不那么顺利。课前并没有很认真的设计课堂教学思路,不过是按照段落先讲解基本知识点,然后进行内容和主题的分析。现在回头看教学行为脉络:先简单的导入,然后是正音朗读【这一过程其实弄反了,应该先让学生朗读再针对性正音】,然后就按照课件进入文章第一段:先让一位学生朗读然后翻译,其中着重强调了所字结构的用法。接着对内容进行分析:出神入化的场面描写强调其技术的高超。接下来是第二三段的翻译。这一环节是最失败的环节。首先这段时间几乎成为其后课堂时间的主体,显得非常孤单、狭窄,同时翻译并没有像第一段所字结构那样突出的重点知识。

匆匆翻译完第三段之后,原本着急的心又变得茫然,下面讲什么心里没底。事实上之备课是背好了的,但因为对课件不够熟悉,导致跳过一页课间,所以心里有些慌了。这节课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新老师,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备课,这样才不会出错。下次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5.《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五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简拼】pdjn

【近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例子】◎ 譬如庄子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许多寓言,古代文论经常运用到的,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作为中间的一部分,它们本身不属唯心主义。

【英文翻译】dismember an ox as skillfully as a cook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成语正音】庖,不能读作“pāo”或“bāo”。

【成语辩形】庖,不能写作“疱”。

【产生年代】古代

6.庖丁解牛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唐玄宗赐号“南华真人”,所以也称他的作品《庄子》为《南华真经》,亦称《南华经》。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中国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可能掺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以及道家其他派别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二、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流畅,读出语气和感情。

三、以学生讨论翻译理解为主,学习本文,教师适当解释,解题:养生之道: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更普遍的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拓展:

《庄子》里的成语:

1、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2、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3、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4、大方之家:专家学者;内行人。

5、贻笑大方: 让内行人笑话。

6、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7、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8、亦步亦趋:《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意思是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9、朝三暮四: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人上,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庄子

齐物论》)。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物,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10、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

11、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就会不过来。

12、螳臂当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庄子 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也说螳避挡车。

13、邯郸学步: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庄子

秋水》)。后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来的技能。

14、吐故纳新:《庄子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呴

:呼气),本指人体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 3 新的、好的。

15、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16、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17、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18、得鱼忘筌:《庄子

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19、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庄子

逍遥游》)。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庄子》名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山木》

4、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9、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10、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原意: 与其彼此艰难的互相在一起,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在呢。

指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7.《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篇七

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是细胞中ATP的主要来源, 对于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来说不可或缺。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 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是高频考点之一, 主要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与特点, 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的分析, 相关实验的分析与探究等。

一、过程理解型

【知识依托】

1. 有氧呼吸的过程

2.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典例剖析】

例1. (2012·江苏卷) (多选) 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 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 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和3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1和2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C.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

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解析】选BD。由图判断图解代表有氧呼吸过程。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可知: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H], 并产生少量ATP, 所以 (1) 为细胞质基质, 甲为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将丙酮酸和水分解为CO2、[H], 并产生少量ATP, 所以 (2) 为线粒体基质, 乙为[H];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H]与O2反应生成H2O, 同时产生大量ATP, 所以 (3) 为线粒体内膜。 (1) 代表细胞质基质, 无生物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进行的化学反应也不同。线粒体基质中不能产生大量ATP。

【易错警示】

(1) 有氧呼吸过程中各元素的去向。

(2) 反应物中的葡萄糖、水、氧气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阶段被利用。

(3)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无氧呼吸全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4) 无氧呼吸由丙酮酸转变成酒精或乳酸的过程必须在缺氧的条件下, 还要有[H]作还原剂。

【同类训练】

(2013·上海奉贤4月调研卷) 下图为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 过程进行的场所在线粒体

B. (2) 过程的产物除了二氧化碳, 还有H2O

C. (1) 、 (2) 过程一定都有能量释放

D.与 (2) 相比, (1) 过程产生的[H]较多

【解析】选C。图中 (1) 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2) 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 第三阶段产生水。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有能量释放。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少量[H], 第二阶段产生大量[H]。

二、相关计算型

【知识依托】

【典例剖析】

例2. (2013·山东卷) (节选)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解析】细胞呼吸时, 当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比氧气的吸收量大时, 说明两种呼吸方式并存。假设氧气吸收量为1mol, 则二氧化碳总释放量为3mol。由于有氧呼吸时氧气吸收量=二氧化碳总释放量, 故可知有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为1mol, 无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为2mol。根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计算出两者消耗的葡萄糖的量。

设此阶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分别为xmol和ymol, 则有

答案:6∶1。

【方法归纳】

解答有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酒精发酵) 的混合计算题, 关键是根据题意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确认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

(1) 有氧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摩尔数或体积) 之比为1∶1。

(2) 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为19∶1。

(3)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1∶3。

(4) 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为3∶1。

(5)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ATP量之比为1∶19。

(6) 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ATP量之比为3∶19。

【同类训练】

(2013·西安五校一模卷) 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 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 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 只进行无氧呼吸

B.氧浓度为b时, 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6mol

C.氧浓度为c时, 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用于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d时, 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和理解。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生CO2和H2O, 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CO2和酒精。A项正确, 氧浓度为a时产生了CO2和酒精, 且二者的量相等, 说明只进行了无氧呼吸。B项正确, 氧浓度为b时, 产生的CO2的量大于酒精, 说明既进行了无氧呼吸, 也进行了有氧呼吸。产生了酒精0.7mol, 则无氧呼吸产生CO2为0.7mol, 多余的CO2为有氧呼吸产生的。C项错误, 氧浓度为c时, 产生酒精0.6mol, 则无氧呼吸放出的CO2为0.6mol, 而二氧化碳释放总量为1.5mol, 因此有氧呼吸放出的CO2为0.9mol, 据简化式C6H12O6→2C2H5OH计算知0.3mol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反应简式C6H12O6→6CO2, 计算可知葡萄糖消耗量为0.15mol, 则酒精发酵所占比例为0.3/ (0.3+0.15) =67%。D项正确, 氧浓度为d时产生CO2而不产生酒精, 则表明只进行有氧呼吸。

三、曲线剖析型

【知识依托】

【典例剖析】

例3. (2013·安徽卷) 下图为每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 呼吸作用旺盛

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 呼吸速率下降

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 呼吸速率下降

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解析】选D。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是曲线的斜率最大的时候, 此时呼吸速率处于最大值。呼吸速率与自由水含量有关, 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含量低, 呼吸速率下降。脱落酸抑制生长, 呼吸速率下降。干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 而这些来自于呼吸作用, 所以呼吸速率下降不利于干物质的合成。

【方法归纳】

无论曲线多么复杂, 其关键是数 (点) 和形 (线) 。数就是图像中的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 乃至将来动态。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三看———识标、明点、析线:

第一看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 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 再结合教材, 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即识标)

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 (起点、顶点、转折点、终点、交叉点、平衡点等) 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 影响这些点的主要因素及限制因素等。 (即明点)

第三看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上升、平缓、转折) ,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同类训练】

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N点时, 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 说明其只进行需氧呼吸

B.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 此时厌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C.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D.L点时, 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解析】选C。当氧气浓度大于N点时, O2的吸收量大于CO2的释放量, 说明氧化呼吸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由于有氧呼吸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O2的吸收量大于CO2的释放量, 故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 此时仍有部分无氧呼吸产生CO2。M点是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强度最低点, 但不是无氧呼吸强度的最低点, 无氧呼吸强度的最低应为0。L点时, 氧气浓度为0, 只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四、探究实验型

【知识依托】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 实验装置

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 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 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 (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 其作用是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 再连通E瓶, 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 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 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 (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2. 结果检测

(1) 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 变成灰绿色。

【典例剖析】

例4. (2013·江苏卷) 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 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

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CO2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

【解析】选B。图中管口1为进气口, 故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管口2为出气口, 可以与澄清石灰水相连, 以检测产生的CO2。管口3是取样口, 可以取样检测酒精。

【方法归纳】

与细胞呼吸相关的探究实验需关注:

(1) 常用NaOH溶液作CO2吸收剂, 以便检测呼吸过程中耗氧状况或排除空气中CO2对呼吸产物的干扰。

(2) 常用Ca (OH) 2溶液作CO2检测剂, 依据溶液是否浑浊或浑浊程度确认呼吸产物是否有CO2。

(3) 若用种子做实验, 遮光与否对实验不产生影响, 若用叶片或幼苗, 必须遮光处理, 以排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 控制无氧呼吸, 首先装置要密封, 其次溶液配制要用冷开水以除去水中O2。

【同类训练】

(2013·湖北荆门调考卷) 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 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 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 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 (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 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O2的消耗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 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 乙组不变, 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 乙组下降, 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解析】选D。本题考查呼吸方式及实验分析, 难度中等。甲烧杯中的NaOH用来吸收CO2, 因此烧杯中气体的变化量是O2的消耗量。乙烧杯中为清水, 锥形瓶中气体的变化量为释放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的差值。乙组右液面不变, 说明消耗O2的量和产生CO2的量相等, 说明该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高效训练

1.下列关于呼吸作用过程中[H]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全部来自于葡萄糖

B.全部在线粒体中产生

C.可用于还原O2

D.可在叶绿体中起作用

2.简便而且准确判断贮存的小麦种子是否进行无氧呼吸的方法是检测 ()

A.有无酒精的生成

B.O2消耗量与H2O生成量的比值

C.有无有机物消耗

D.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3.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 但最终有[H]的积累

C.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D.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4. 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

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 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

C.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D.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5. 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 则酒精的含量增加

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 则丙酮酸含量增加

C.若c能抑制[H]生成水, 则O2的消耗量减少

D.若d能抑制ATP形成, 则ADP的含量减少

6. (原创) 在植物细胞中, 葡萄糖分解的过程如下图。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只在线粒体中进行

B.后面ATP的能量来自前面ATP

C.只发生在细胞缺氧时

D.ATP的产生量大于ATP的消耗量

7. (改编) 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D.T1~T2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8. 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 1小时后, 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2浓度越高, 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 产生ATP越多

B.O2浓度为3%时,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2倍

C.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3%和7%时, 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

D.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5%~25%时, 只进行有氧呼吸

9. 为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产物,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装置, 并将有关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乙。 (1) 号、 (2) 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一定量的检验试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检验发酵产物酒精需向 (1) 号试管中滴加含重铬酸钾的浓硫酸

B.设 (2) 号试管对照组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干扰

C.图乙曲线b表示 (1) 号试管内玻璃管口气泡释放速率变化

D.图乙曲线a表示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规律

1 0. 下图表示氧浓度和温度对洋葱根尖细胞有氧呼吸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a点相比, b点时与有氧呼吸相关酶的活性较低

B.与b点相比, 限制c点有氧呼吸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浓度

C.氧浓度不变, a点时适当提高温度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将会降低

D.氧浓度为0时, 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

1 1. 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 发生着许多复杂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所学的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2.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 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 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 (瓶中无氧气) , 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 撤去装置, 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 除去酵母菌, 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3) 利用提供的U型管 (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 其余物质能通过) 、滤液1、滤液2等, 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C 6.D 7.D8.D 9.C 10.C

(3) 大于

12. (1) 有无氧气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1) A侧液面上升, B侧液面下降

(2) A侧液面下降, B侧液面上升

(3) 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8.庖丁解牛,目有全牛 篇八

例1 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则其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解析 不妨让图1中SA,SB,SC作为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经分析可知SA,SB,SC两两相互垂直且有公共点S,这道题符合特征一,故可以构造正方体来解决.

以SA,SB,SC分别为长、宽、高构建如图1所示的正方体,那么SA,SB,SC即为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且长度为,那么就很容易得出:这是一个边长为的正方体,其体对角线长即为其外接球的直径2R=R=,所以S外接球=4πR2=9π.

例2 已知球O面上四点A,B,C,D,DA⊥平面DBC,DB⊥BC,DA=DB=BC=,则球O的体积等于

.

解析 依题意画出如图2所示三棱锥,经分析可知DA⊥DB,DA⊥BC,DB⊥BC,即DA,DB,BC两两相互垂直但不共点,这道题符合特征二.

构建如图3所示的边长为的正方体,那么容易得出其体对角线长即为其外接球的直径2R=R=,所以V外接球=πR3=π.

例3 已知线段AB⊥平面α,BCα,CD⊥BC,异面直线AB,CD所成角为60°,D与A在α的同侧,且AB∥α,若AB=BC=2,则四面体ABCD外接球的半径为 .

解析 由AB⊥α,BCαAB⊥BC,又AB⊥α,AD∥αAB⊥AD,且AD與BC异面,故符合特征三,我们可以构造出如图4所示的长方体.

因为异面直线AB,CD所成角为60°,即∠ECD=60°,所以ED=ECtan60°=2,AD2=AE2+ED2=4+12=16,BD2=AD2+AB2=16+4=20,所以2R=BD=2,R=,故四面体ABCD外接球的半径为.

例4 四面体S-ABC内接于球,且AB⊥AC,SC=,SB=,BC=5,求四面体外接球的半径.

解析 将四面体置于长、宽、高分别为a,b,c的长方体中,如图5,则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为,且a2+c2=34,①a2+b2=25,②b2+c2=41.③

①+②+③,得2(a2+b2+c2)=100,即a2+b2+c2=50.所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5,所以四面体外接球半径为.

例5 如图6所示,已知三棱锥P-ABC中,PA=BC=2,PB=AC=10,PC=AB=2,则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的半径R为多少?

解析 在三棱锥P-ABC中,有PA=BC,PB=AC,PC=AB,三组对棱分别相等,故符合特征五,故可构造一个长方体AEBG-FPDC,如图7,易知三棱锥P-ABC的各边分别是长方体的各面对角线,三组对边分别相等.

不妨令PE=x,EB=y,EA=z,则x2+y2=PB2=100,x2+z2=PA2=136,y2+z2=PC2=164,解得x=6,y=8,z=10.故外接球的直径2R==10半径R=5.

思考 你能求出该三棱锥的体积吗?

小结 长方体模型是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模型之一,大部分的立体几何图形都可以在长方体中找到模型.构造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上认识特殊的四面体,不但能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起点,也能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1. 已知点A,B,C,D在同一个球上,AB⊥平面DBC,BC⊥CD.若AB=6,AC=2,AD=8,则B,C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是.

2. 已知矩形ABCD中,AB=8,BC=6,沿AC将矩形折成一个二面角B-AC-D,则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3. 将长为3米的直铜线AD沿分点B,C折成三段(不断开),并使AB,BC,CD所在直线两两垂直,则三棱锥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积最小值为平方米.

4. 各个面都是正三角形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都在一个表面积为36π的球面上,那么这个四面体的体积为.

5. 正四面体A-BCD内接于球,过四面体的一边及球心做切面,截面图如图8所示,求图中△ABE的面积.

1. π. 2. 100π. 3. 3π. 4. 8.

5. 由截面图8,知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2,将四面体A-BCD置于棱长为x的正方体中,如图9,连结AC1,与平面BCD交于点O1(易证O1为正△BCD的中心),连结BO1并延长,交CD于点E(易知E为CD的中点),取AC1的中点O,则O即为正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球心,平面ABC1即为过正四面体的一边及球心所做的切面.

因为B,O1两点都在切面上,所以点E也在切面上,所以图9中的△ABE即为截面.

在△ABE中,AE=BE=,AB=2,所以S=.

上一篇:稽查案件受理制度下一篇:五年级下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