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总结

2024-07-07

优秀毕业生总结(共8篇)

1.优秀毕业生总结 篇一

优秀毕业生个人总结

08级护理12班,入党积极分子,舍务委员,优秀毕业生 获奖情况: 2008年09月2009年07月: 被评为优秀社团人、二等助学金、优秀团员 2009年09月2010年07月: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越越野赛第九名 曾担任职务: 2008年09月2011年07月:担任班级舍务委员 2009年09月2011年07……教育范文网网站内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毕业生总结,毕业生个人总结的文章

08级护理12班,入党积极分子,舍务委员,优秀毕业生

获奖情况:

2008年09月-2009年07月: 被评为“优秀社团人”、“二等助学金”、“优秀团员”

2009年09月-2010年07月: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越越野赛第九名”

曾担任职务:

2008年09月-2011年07月:担任班级舍务委员

2009年09月-2011年07月: 担任学生会舍务部部成员

大学期间里:

学习方面,在校期间我刻苦的学习,不懂就问,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优秀毕业生个人总结,个人总结《优秀毕业生个人总结》。大二经过了业余党校的洗礼,让我具备了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实习期间,我以饱满的精神对待它,认真学习临床上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方面,护士这一工作让我充分的做到了为人踏实诚恳,吃苦耐劳,真诚热情,踏实严谨、进取奉献的作风,大一时我担任班级的舍务委员,对工作热情,不偏袒私心,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我上升为系舍务部部员,认真负责地为整个系服务。

生活方面,我勤俭节约,我能够吃苦耐劳。我个人性格比较外向、爽快、开朗,喜欢与人交往和沟通。我坚信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所以,我在乎目标的大小,只要它是对的,我就会努力向前奋进。

2.优秀毕业生总结 篇二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知识的竞争, 而知识来源于人才, 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 解决了企业人才问题, 也就解决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问题。企业每年都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但苦于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 束缚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而每年大学毕业生达百万之众, 按理应该可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但找工作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 究其根源是部分高校理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所致, 学生在学校所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要。为改变当前的窘境,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可以从培养计划编制、教师培养以及学生毕业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改善。

一、动态调整培养计划

目前, 高校的学生培养计划编制工作通常在新生入学前完成,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 这个培养计划将从学生入学开始执行直到毕业。当前是知识爆炸时代, 各行各业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 日新月异, 培养计划执行到学生入学第二年以后就已经表现出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很好地把当前各行业的变化融入教学环节, 也就意味着大学四年毕业时学生所学内容还是入学前制定的内容。而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必定会采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相比之下高校的理论教学显得有些落后, 这也是当前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主要原因。

提前编制培养计划满足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 但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而高效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为缩小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 应该根据知识技术更新的情况定期进行调整, 调整周期可设置每两年或每年, 使高校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使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要, 从而缓解两难的现状。

二、加强教师培养、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教师是有效执行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教学资源,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让学生学到知识、感受知识的运用。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各个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 理论基础扎实且有一定科研能力, 但对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实际运用状况却缺少深入地理解, 不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毕竟高校培养的学生中能够继续深造的只是小部分, 绝大部分都是选择直接就业。

鉴于当前高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 教师作为重要的知识传递者, 各个高校都很重视, 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从企业吸引人才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只是解燃眉之急。教师缺少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是普遍现象, 学校更注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 缺少对知识实际运用经验方面的要求。教师大都只顾理论教学, 在知识实际运用方面缺少经验积累, 也就难于做到言传身教了, 即使是从企业招聘的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一线工作, 几年后经验也逐渐贬值了。高校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管理制度导向, 鼓励教师走出去。

当前大多数高校不鼓励甚至禁止教师兼职, 主要原因是担心教师兼职影响本职工作, 但忽视了教师兼职给学校带来的潜在价值, 兼职的教师绝大多数从事本专业的兼职工作, 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帮助, 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大有益处, 间接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总体上看利大于弊。鼓励教师去兼职、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并定期派教师到企业锻炼, 通过亲身体会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 加强培训, 把握前沿应用技术。

当前掌握前沿应用技术的专家往往都是企业中的员工, 走到前面的高校教师可谓凤毛麟角, 想要学生掌握最新的应用技术, 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桥梁必先掌握。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单纯靠教师自学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要培养优秀的学生, 首先要培养优秀的教师, 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是高校培养优秀学生以及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提高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实效

大学生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 目的是使学生在就业前到企业进行锻炼, 熟悉企业工作环境, 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基础。但当前环境下, 大部分企业不愿接受实习学生, 一来企业办公资源有限, 二来缺少有效实习生管理体制, 大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 学生不易管理。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基本上是满足企业招聘条件的, 对于大多数不满足企业招聘条件的学生很难找到单位实习, 更谈不上锻炼, 从而使实习环节不能达到教学管理的预期效果。

毕业前到企业实习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到就业。学生毕业实习应该是每个学生机会均等, 但目前实际情况却不然, 多数无实习单位的学生大都选择了培训机构再学习。如何改进实习效果,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调整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实习就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培养计划完全是学校自己制定并执行, 处于一种封闭状态, 不利于与企业顺利对接。适当调整培养计划, 将与实际工作最接近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置换, 由专业的培训机构完成教学, 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 利用社会力量衔接高校和企业, 利于学生实习和就业。

2. 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请入校园。

当前学生实习都是走出去, 对于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却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将部分优秀企业请入校园, 让没有实习单位的同学在校实习, 由企业提供项目并派专业人员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 一来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 二来加强了学校对学生管理, 三来利于企业降低提供学生实习的成本, 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共赢。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目前就业市场存在问题的同时,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目前我院已经在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明显效果, 对提升学生的实习就业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尹戴忠.高校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7) .

[2]廖晓纬.校企合作低成本高效率毕业实习的一种新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

[3]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

3.那些优秀的清华“未毕业生”们 篇三

历史上,老清华长期以卓越的教育质量而名闻遐迩,培养过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历史上也出现过相当数量的“未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声中外。

1911年,清华学堂正式开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京中混乱,清华也随即停办。部分学子他就,其中吴宓和张志让等考入沪上的圣约翰大学。1912年4月,清华复学,吴宓等回校重拾学业,但张志让却并未北归,而是留在上海继续就读,毕业后留学美、德等国。1921年后,张氏回国后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参事,后历任北大、东吴、复旦等校教授,在堂弟张太雷影响下,他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共和国成立后,张志让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并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法学院教授。1954年,他参加制订新中国第一部 《宪法》。

1912年9月,清华爆发学潮,美籍教师无理辱没因病缺考的中国学生,激起公愤。学生推举了10名代表出面交涉,反酿致更大风波。最后,学校要求涉事学生“签名悔过”方可复学,部分学生却认为无过可悔。由此,清华一下开除了几位未来的优秀人才。这其中,至少有一位知名的数学家 (何鲁)和两位著名诗人学者 (文史大家刘永济、“碧柳诗人”吴芳吉),实属可惜。其中,刘永济、吴芳吉与吴宓均为好友,相互之间多有切磋,他们虽在清华挥别,但日后始终多有联系。另有部分学生顾及学业,表示“悔过”,继续在清华学习。其中就有陈达和吴宓等。不过有意思的是,1916年,吴宓毕业时因体弱而未能通过严格的体育考试,被留校一年,在文案处任翻译员,次年才予放行赴美;他的另一位知交汤用彤,则因医治沙眼未能成行,也被留校任国文教员,并兼 《清华周刊》 总编辑,随后方得放行。几年后,二人才得以在哈佛园重聚。

过渡时期清华的“未毕业生”

1925年,清华学校改制,新设大学部和国学院,留美预备部则停止招生。自此,清华正式向一所正规大学过渡。此后,许多人纷纷报考清华,或转学进入清华。但也有人因故作别清华,其中头一年中就有张光人。1925年夏,张光人考入当时被许多青年尊为“文化圣地”的北大读预科。但他在北大得不到满足,翌夏又插班考入以“新鲜健康”驰名的清华英文科。进入清华后,他觉得清华环境确实清新,胜于北大。张光人在清华也参加过政治活动,但感觉甚为寂寞。而对学校规定的功课,张光人没兴趣,上课更觉吃力。正在无所适从之时,北伐军占领了湖北,南方的革命热潮澎湃,他与人商量后,毅然决定弃学奔革命。临行前,为了办手续,张光人去找当时清华的教务长梅贻琦。梅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劝他留下来安心读书,一样会有前途。然而人各有志,此时的张光人去意已决,没有听取苦劝。1926年11月初,张光人与北大的同学朱企霞一起离京南下,回鄂参加革命。大革命退潮后,张光人也意气低落,彷徨无路,乃于1929年东渡日本继续学业。1933年,张光人因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后,他逐步以“胡风”的笔名而声名鹊起。鲁迅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思想,二人过从甚密。胡风一度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部长、行政书记,并迅速成为左翼文坛中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之一,在翻译、诗歌创作等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中国的别林斯基”“东方的卢卡契”。作为左翼文坛的领导者之一,他发现、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优秀作家、诗人。抗战期间,他所创办的 《七月》 就网罗了一批新老名家,其中就有不少出自清华 (联大) 的新人(如吕荧),甚至连沈从文的爱徒汪曾祺也曾在该刊露脸。新中国成立后,胡风成为文艺界的头面人物之一,却也因种种缘故而备受坎坷。

在清华来去匆匆的还有徐铸成。1926 年,徐铸成凭借他人文凭进入清华,开始学习生涯。然而不久,作弊一事败露,他被学校除名。稍后,徐铸成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29年,徐铸成奉命到太原采访冯玉祥、阎锡山,时逢两人酝酿反蒋,中原大战在即,徐初次以《大公报》 记者身份采访政治新闻,写成一系列优秀的通讯稿,深受胡政之、张季鸾褒奖。1938年,徐铸成赴沪出任 《文汇报》 总主笔,一举成名。1939年7月《文汇报》 停刊后,他重返 《大公报》,历任港版编辑部主任、桂林版总编、沪版总编。1949年,徐氏应邀“知北游”,参加政协会议并成为首届政协委员候补代表,随后主持 《文汇报》 在沪复刊。

日后成为著名学者的黎东方也有类似经历。黎东方出生于江苏东台举人之家,少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后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攻读史学。但他同时也在国学院追随梁启超,为梁氏最后的及门弟子。黎东方未及毕业就离开清华,后留学法国,1931年取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获“最荣誉记名”(据称,黎为20世纪获得该校荣誉之第一人)。1931年8月黎东方回国,同时在北大、清华主讲历史、哲学;1937年至开封,任东北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任职,并常在中央大学、朝阳大学、复旦大学兼课。抗战期间,物价飞涨,教授生活极为困窘。到1944年,黎东方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个月一份专任薪水只买得了一双皮鞋。买了皮鞋,便无钱买米”。这种窘况下,很多知名学者都无法专心治学,为了养家糊口,他们都各显神通。昆明的冯友兰在卖字,闻一多在治印;诙谐幽默、口才出众的黎东方,想到了卖票讲史。他凭借广泛人脉,租了场地、刊登广告,开始讲史。

1944年9月24日,黎东方在重庆的黄家垭口实验剧场卖票“品三国”,每张门票定价法币40元,相当于2美元,这在当时已属高价,没想第一天居然就来了300多名听众。黎氏连讲十日,场场爆满,门票收入相当于他做教授几年的薪水总和。这次意外的成功之后,黎东方讲上了瘾,老百姓也听上了瘾,所讲内容越来越广,所去之处也越来越多。黎氏“讲史”艺术精彩绝伦,内涵丰富,他也因诙谐的风格,被誉为“现代东方朔”“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成为一时美谈,不少学界大佬也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其老友、历史学家邓广铭赞道:“我当时身居北碚的复旦大学,距重庆百多华里,竟也经常有为这番讲史的叫好声传到耳边,经常为这一轰动效应所震动。” 抗日胜利后,黎东方应赛珍珠之邀赴美;1954年,他与林语堂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黎氏晚年定居美国加州,专注写作,直至1998年病逝。

nlc202309090658

与大学部并存的还有清华国学院。这一时期,清华国学院负有盛名,招收了不少优等生,但其中很多因故未能毕业。其中有个叫吴金鼎,是李济在国学院唯一的嫡传弟子。中国考古界,老辈中有著名的“四堂”,新辈中则有知名的“二鼎”:一个是吴金鼎,一个是夏鼐,两人都出身清华,都曾受益于李济的指导。1928年春,吴金鼎两次前往山东章丘龙山镇调查,1929年又先后4次前往调查龙山镇城子崖的遗存,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掘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说吴金鼎是清华国学院注册而未毕业的校友的话,那么蔡尚思等人则是国学院未注册而同样卓有成就的学子。蔡尚思乃福建德化县人,1925年夏,看到上海报章载有关于清华国学院招生的消息,便不顾父亲逼婚和家贫如洗,毅然决意独立冒险北上。他本想投考清华国学院,由于家庭阻挠及闽南战事,又因路途遇匪仗,等他只身抵京时,早已耽误考期。心急如焚的他通过吴宓引荐,拜见了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他向王国维学习治经,又向梁启超求教。梁读到其关于先秦诸子的书稿后,回信赞其“足见深思,更加覃究”,并鼓励其成“一家之言”。蔡尚思自此立志“专治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学墨子的“先述后做”,成一家之言。蔡尚思遂拜梁为师,开始他的思想史研究道路。在清华学习一段时间后,他一面去北大自由听课,一面考入孔教大学研究科。在京期间,他还曾向陈垣等名家拜师问学。在蔡元培的举荐下,蔡尚思登上了大学讲坛,日后长期任教于复旦大学。1978年,蔡尚思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直至1986年以81岁高龄退休,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龄最高的副校长。

那个时代,在许多青年学人奋斗和成长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梁启超、胡适等前辈名流的热情援手。当时的知识共同体如此宽松、包容,当时的许多文化领袖如此识才、爱才,此种文化生态,不能不令人动心。

清华园中来去匆匆的文艺名家

南京政府成立后,清华大学在罗家伦治下改组为国立大学,水准迅速跃升;尤其是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随着清华水准和声誉的急速猛进,有越来越多的尖子生报考清华。此时,清华的学术环境、生活环境极好,令人艳羡。随着制度的日趋规范和完善,纯粹因为学业原因而被清退的学生大为减少,学生们主动或被动的退学,往往另有情由。

但在清华改为国立大学之初,就有一位学生主动退学,他即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的张岱年。张岱年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但不堪忍受罗家伦所倡行的极为严苛的军训,退学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张岱年大学毕业,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很快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

另有一位著名的“未毕业生”,是当时全校闻名的外文系才女兼美女姚锦新。姚锦新生于上海,幼年丧父,自小聪慧好学,能歌善舞,音乐天赋极好。姚锦新中学时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 (一所著名的贵族学校),在校八年中受到了极优的西式教育,其英语水准出类拔萃;更幸运的是,她还在良师指导下奠定了钢琴艺术的扎实基础。1930年,姚锦新考入清华政治学系,次年转入外文系。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她继续醉心于钢琴。

姚锦新自入清华始,就已是影响一时的风云人物。同班同学季羡林曾在日记中多次提及:“姚锦新很有名,清华曾经选过校花,我入学后,不选了,姚锦新就属于未经加冕的校花,她会弹钢琴,有些花花公子整天围着她转,比如她弹琴,总有一个西装笔挺的男士为她掀五线谱,我这样的野小子、土包子,当然够不上她的边,连话也没讲过。”为了能真正踏进音乐的圣殿,姚锦新在1932年忍痛中断了在清华的学业,漂洋过海,奔赴歆慕已久的音乐之乡德国留学深造。

五度春秋后,姚锦新以优异成绩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翌年,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1940年春暖花开时节,姚锦新抵达香港。是时,故国正硝烟弥漫,在此乱世飘摇之中,香港几乎是个太平舒适的“和平绿洲”。随即,她举行了一次钢琴独奏会 (这也是她首次举行音乐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认识了乔冠华博士。乔也是清华出身,也曾留学柏林,也对古典音乐造诣深湛。姚在柏林学音乐时,乔也在柏林学哲学,只是从清华到柏林再到香港,绕了大半个地球,他们才相识。一个才貌双绝,一个风流倜傥,这对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之间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可惜,彼此的好感未及升华就擦肩而过。不久,姚锦新赴美留学,从此二人相隔太平洋。姚锦新进入耶鲁大学学音乐,未久,她又被迫决定立即回国。正在等候回国船票的日子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姚锦新自忖归国无期,只好暂居一位女友家中,岂料她就在那里邂逅了青年陈世骧。这次邂逅改变了她的一生。陈乃北大当年的高材生,一表人才,风度不凡,在短暂接触中,姚锦新为陈的外貌和滔滔不绝的辩才所吸引、所征服。几个月后,二人就在华盛顿举行了婚礼。消息传来,乔冠华无限神伤。

婚后,他们来到旧金山。1943年,姚锦新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但因感情不合,二人在顾孟馀和汤用彤主持下正式离婚。此后,姚锦新返国,先在清华任教,旋入解放区华北大学音乐系执教。到20世纪50年代,姚锦新已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名教授,也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钢琴演奏家,在相当长时期内,她叱咤中国乐坛,许多当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都曾深受她的教泽。

与此同时,乔冠华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外交才子”。1971年10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载誉而归。而此前的5个月,陈世骧已在美国悄然病逝。只是,此时的乔、姚早已有各自的人生,不便再见。离休后的姚锦新,在北京一个偏僻的小院里安享晚年,直到逝世。有意思的是,姚锦新以肄业生身份离开清华,乃弟姚克广也同样以此身份离开清华,他日后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姚依林。

这期间,清华还有一名“未毕业生”,日后成为成就卓著的文艺名家,那就是何其芳。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他1930年考入清华外文系,但不出半年,就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失学期间,他还经历了一次“无希望的爱恋”,在失学又失恋的双重煎熬中,他阅读并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直到1931年秋才被北大破格录取。进入北大后,何其芳很快迎来了创作的高产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佳作。1931年秋,何其芳发表 《预言》 而一举成名,成为诗坛新秀之一,出版了 《燕泥集》 和 《画梦录》 等著作。1938年,何其芳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共。此后,他一度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及朱德的私人秘书。由于受到器重,其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延安时期,何其芳的写作重心逐步由文艺创作转入学术研究。此后,他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此时他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研究和教学工作。后来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公开交恶。但何本人在“文革”中也未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稍后于何其芳,还有几位学生曾在清华短期学习,日后成为著名作家,其中就有端木蕻良、黄秋耘等。

nlc202309090658

在学生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未毕业生”

到1930年代中期,随着政治风潮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投身革命运动。因政治因素主动或被迫离开清华的学子也大幅增多,这在当时甚至成为常态。而其中许多人物在社会运动中得到长期历练,日后也成长为政学等界的知名人物。

1930年夏,有个叫胡鼎新的青年考入清华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入史学系。当时中国政局变幻,各种思潮风起,胡鼎新进入清华后,一面读书,一面参加社会活动,入学半年后即于1930年底加入了共青团。之后,他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活动,并鼓动同学一并参与。然而不久,他的身份暴露了。时任代理校长的翁文灏找到他,劝诫道:“你现在演的戏太危险,会使戏台倒塌。我作为校长,只能提出两种方案供你选择:一是交出你的组织名单,保证在学校里不进行那些危险的政治活动;二是离开清华大学。”他选择了后者,于1931年8月离校,成为职业革命者,担任了共青团北平市委委员、西郊区委书记等职,并在“九一八”事变后参与领导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不久,他因所谓“同情‘托派’分子”,被调离岗位。胡鼎新回到家乡盐城后,于1932年加入中共。在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中,胡鼎新准备再赴北平继续革命,但迫于父命,他只得继续求学,于1933年秋进入浙江大学插班读二年级,并继续开展政治运动。1934年底,校长郭任远以成绩不及格为由,将胡鼎新等十余名进步学生开除。胡鼎新不为所动,继续留在浙大开展革命工作,直到1935年10月才离杭赴沪。抵沪后,因受周扬欣赏,他被委以重任,迅速成长为党在上海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并以“乔木”为笔名而为人所知。1937年夏,胡乔木抵达延安,此后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抗战时期,胡乔木与其盐城同乡、清华校友乔冠华并称一南一北两个“乔木”。

与胡乔木在清华的经历类似的是陆璀。陆璀1931年在邹韬奋建议下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考入清华社会学系。1935年,陆璀担任了清华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一二·九”运动当天,陆璀手持大号筒,站在西直门外的站台上,向广大民众讲话。她的这一形象被拍了下来,并作为这次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而广泛流传,被誉为“中国的贞德”。“一二·九”运动的报道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也把陆璀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迫于当局压力,清华将陆璀开除,并送至他处加以保护。从此,她投入了更大的革命高潮。1936年,她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并加入中共,同年9月她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1938年底,陆璀在法国工作时结识了饶漱石,随后结为夫妇。建国后,陆璀曾任全国妇联常委兼国际工作部部长等职。

宋平于1935年转学考入清华化学系,并于1936年春开始参加革命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宋平随校南下长沙,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当学校西迁昆明时,宋平并未随行,而是和许多革命青年一样,直接赴延安参加了解放区的革命工作。1938 年至1947年,他先后在延安、重庆和南京工作,在渝、宁工作期间还担任了周恩来的政治秘书。

与宋平同龄的姚依林,则在上海读高中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他在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1935年11月,姚依林加入中共,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1935年,华北危在旦夕,姚依林和黄敬、郭明秋等人具体组织和直接指挥数千名北平爱国学生,举行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示威游行,随后又组织平津学生南下宣传。1936年5月,姚依林奉调至天津工作,后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日后,他在彭真、聂荣臻等同志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这一时期投身革命的清华学子中,熊向晖(原名熊汇荃) 是个传奇人物。熊向晖于1936年秋考入清华国文系,此后很快由官宦子弟转型为革命青年。是年12月,在国文系学长蒋南翔和物理系学生杨学诚的介绍下,熊向晖秘密加入中共。七七事变后,熊向晖于11月赴长沙临大报到。当时长沙正组织去胡宗南部的服务团,蒋南翔向周恩来推荐了熊向晖。由此,熊接受组织指示到胡宗南部“服务”,开始了为期12年的地下工作生涯。他以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巧妙地送出许多重要情报,屡立奇功。毛泽东盛赞熊向晖“一个人可顶几个师”;周恩来则称他为党的情报工作战线上“一人能敌万千军”的“后三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长期从事统战和外交工作,在诸多重要外交场合中均以“总理助手”的身份出现。“文革”期间,他参加了基辛格1971年的访华会谈,及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会谈,为中美建交做了大量工作。1971年,他还担任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的代表。

在清华有类似经历的还有陈舜瑶、杨述、韦君宜、吴承明、陈其五(刘毓珩) 等人。此间,不仅大批清华学子因为革命工作而放弃学业,北大、燕京等北平名校也有一批热血青年为了革命而中止学业,其中不少人日后成为各界的优秀人才,如北大的邓力群、陆平、袁宝华,燕京的黄敬、黄华、龚澎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许多清华学子中止学业提前参加工作,其中就有冀朝铸。冀朝铸乃冀贡泉之子、清华校友冀朝鼎的弟弟,他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于1950年毅然放弃在哈佛大学的学业,转入清华化学系学习。1952年,因对美谈判的需要,精通英语的冀朝铸提前离校,赴朝进入工作的第一线。这位极为优秀的青年才俊,未能成为清华的正式毕业生,但日后成了“红墙第一翻译”。

那些“未毕业”的研究生和留学生

当时,清华还有一个“未毕业生”的群体,即清华的研究生及留学生,其“未毕业率”居于各类学生之首。当时硕士毕业生非常少,其中社会学系办学多年,只培养了一名硕士,即费孝通。

清华研究院于1930年开始招生,入学者甚众,而毕业者寥寥。据初步统计,当时清华研究生约有3/4未能毕业,更未获得学位。如1930级研究生罗香林、姜书阁均未毕业。同年,被录取为研究院新生的还有南开大学毕业的陈省身与吴大任;陈是中规中矩入学并顺利毕业,而吴的经历更显曲折。他考上后,因家贫向清华申请保留学籍一年,自己南下到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助教。1931年秋,吴大任回到清华,再度与陈省身同窗。1932年秋,吴应恩师姜立夫之邀回南开任助教,从此再未回清华就读。1933年夏,他顺利通过首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考试,赴英攻读博士,日后成为知名的数学家。杨绛从东吴大学转学到清华,1932年本科毕业后考入外文系攻读研究生。此间,她与外文系本科生钱锺书相识相恋。1933年,钱锺书毕业赴上海任教,杨绛也未及毕业就离校。 1935年夏,杨绛与钱锺书在无锡举行婚礼,不久二人即同赴英伦的牛津大学留学深造。

4.毕业生优秀实习总结 篇四

在这一年的实习期间,我接触的案件基本都是诉讼案件,所以收获最多的是诉讼技巧和经验。对于我这样的新人来说,实习初期,指导律师不敢让我过多的参与案件的过程,而是让我不断的观察他案件的开庭情况,培养我的法律思维和触觉。过了一个多月左右,开始有机会独立帮助指导律师办案。我觉得我的第一次庭审等得太久了,所以从接到法院传票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了周密的准备,不断在脑子里想象着法院法官可能会问的问题,我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让证据看起来滴水不漏。为了防止第一次在法庭上的恐慌,我用红笔把证据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标了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把法庭需要的材料按顺序准备好,这样我就可以把这些顺序记在心里,这样在法官或律师需要证据的任何原件或复印件时,我就不会感到困惑。即使有如此精心的准备,在一审的那天,当我作为代理人坐在法庭上时,我还是忍不住让自己紧张和慌张。即使只是简单的宣读了自己的书面证据,我也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声音在颤抖,更何况我还能在法庭上清晰的回应对方律师抛出的问题。当时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走出法庭后,指导律师总结了我出庭的情况。虽然指导律师也看到了我打官司时的尴尬,但他还是鼓励我,也淡淡地谈到了我打官司时总结自己的不足,但我知道,他是在给我提升自己的勇气。在以后的案件承办中,指导律师还是给了我足够的信任,也正是在这个经历和打磨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我接触到的案件,在法庭上的思维也清晰了很多,敏捷了很多,在法庭上的发言也逐渐变得大胆自信,但我知道在法庭上轻松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庭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律基础、渊博的社会知识和雄辩的口才,还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和情商。当好执业律师不容易。我刚打开前几页。

在外行人眼里,律师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律师永远背负着精英的光环。在律所实习初期,不敢把自己和律师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连“实习律师”这个头衔都让我觉得害怕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不能称之为无知和愚蠢。所以有朋友问我职业是什么,我只是含糊的告诉我在律所工作,不敢告诉朋友我是实习律师,怕破坏律师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我觉得当时的不自信真的来自于我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律师真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大量层出不穷的法律法规要求我们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当事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不同领域。作为律师,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和解决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当初有客户来咨询指导律师,我问自己客户的问题。如果客户问我的答案是什么,我往往答不出来。为了避免“用书少恨”的状态,我去图书馆借阅不同领域的法律书籍,从劳动案件、工伤案件、交通事故案件、企业法律实务……我一一仔细研究,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加以应用。随着我接触的案件越来越多,我慢慢学会了如何运用学到的法律原则来回答客户的询问。当朋友或陌生人打电话问我法律问题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别人问我无语时的尴尬场面。即使在做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时,我有时也能理直气壮、有条不紊地帮助当事人分析案情、解决问题。面对低学历的客户,我很坦然。但有时候面对学历较高的当事人,当事人问的问题比较难的时候,冷静有时候是装出来的。这方面要不断加强学习,同时也要努力争取别人的认可。

5.优秀毕业生励志讲座总结 篇五

----2000届电算化会计专业XX 为配合XX学校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安排,2016年5月11日下午,我校优秀毕业生,原9704班,电算化会计专业XX同学励志讲座在新教学楼五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学校商务专业科主持,14级和15级商务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讲座聆听。

XX目前在XX银行XX支行担任行长。是国际注册金融理财师(CFP),注册私人银行家(CPB),2011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金融服务标兵”称号。

讲座中,XX同学先结合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鼓励同学们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会适度的展示自己。之后,讲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菜鸟”到一个职场白领的经历。XX同学结合自身的职场经历与在场师生交流了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和个人成功应具备的因素:如要有清晰的奋斗目标;要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与毅力;要具备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讲座中XX勉励在场的广大同学珍惜在校时光,及早规划好个人职业生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另外,她还讲到了自己对于现代化人才需求的理解,分享了现代化企业对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的心得。她告诉同学们要学习真正的职场环境,包括上司与下属,自己与客户,自己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最后,XX以“立志成才,敢于拼博,心系感恩,不忘母校”与在场师生共勉。整堂讲座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现场不时响起 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杨娅校友为榜样,积极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生涯,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XX老师作了总结。他给这场讲座的意义进行了一个定位:“不是我们听了讲座就会成功,而是我们明白了一个人是怎么成功的,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强调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场讲座促使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作了反省,感慨颇多,很多同学一致表示,我们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具有踏实肯干的品格,这样才能摘得理想中的桂冠,收获成功的喜悦。

XX专业科

6.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个人总结 篇六

我是**学院**专业**班级的***。值此毕业之际,对照了校评选优秀毕业生的标准之后,我认为我基本符合了要求,因此,我郑重地提出申请,希望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优秀毕业生。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从xx年入学至今,我在各方面都成长了很多。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时刻在我耳畔回响,我的同学对我的宽容、批评、指正也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上,我一直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吸引了,各位老师的学富五车成为我奋斗的目标。在课堂上,我认真学习着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后的空闲时间就在图书馆阅读喜爱的图书。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每学期都能获得奖学金,在大二的时候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在课余时间充电,顺利考取了**证书和**证书。事实证明,这些都在我找工作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当然我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学习与成长。我参与了校内外的比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了**,我作为组长,带领团队获得了**奖;**比赛,我们团队获得了**奖。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未来,但是却可以照亮未来的路。

在工作上,我在班级和校级组织中都有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校学生社团联合会里,我从指导部的一名小干事开始慢慢干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跟着部长、主任学习,不断成长,直至成长为一名副部长、部长,直至规划中心主任,在每一个平台上我都尽心尽力,努力工作,同时平衡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在班级中,**,**,**虽然是三个不同的职务,但宗旨都是协助班长,服务同学。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将使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用不尽。与此同时,我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一时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在成为预备之前和之间,我都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要求与纲领性文件,在校“我心中的科学发展观”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校二等奖,在实践上与党保持一致性。终于顺利转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在思想上、灵魂上更加接近党。

在生活中,与同学们都能和睦相处,宿舍七分很融洽,同时注重个人与宿舍的卫生情况,不时地进行打扫,让宿舍有家的感觉。对同

学们给我提出的建议能虚心接受,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针对自己一脸严肃的样子,我给自己定下制度,要时刻保持微笑,现状已经好很多了。

综上情况,我认为自己已经基本符合了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因此我慎重地提出申请,希望可以光荣入列。

***

7.优秀毕业生总结 篇七

一个人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情, 整个状态都会变得不一样, 庞倩倩也是, 她说, 对舞蹈的缘分要从很早的时候说起。而自从与舞蹈结缘后, 她的人生也渐渐有了一个个新的目标和梦想。

“三岔口”还是“人生AB剧”

每个上普通高中的学生都大体有相似的原因, 而读中专或职高的学生却各有各的理由。对于庞倩倩来说, 她是不想再按部就班地读普高了, “因为厌倦了那种每天埋头做试题的日子, 不想重复初中三年单调枯燥的生活。”她说。

自幼爱好文艺的她, 进入了天台职业中专幼师班。幼师班的课程可算是对了庞倩倩的“胃口”, 舞蹈、美术、音乐、演讲……课余, 还有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吸引着她, 很快, 庞倩倩当上了副班长兼文艺委员, 每年的文艺汇演就是她“大展拳脚”的时候, 那时候她最忙, 但却最开心。

生活平静地持续着, 如果没有机会降临, 庞倩倩就会像预想中的那样, 毕业之后当一名幼儿园教师。“高二那年有一个考浙江幼儿师范学院的机会, 因为才高二, 也不怎么有信心, 想着去试试也好, 看看自己到底有几两重。”庞倩倩说。考试结束了, 她的文化课分数距第一志愿差了一截, 过了一段时间, 当时填过志愿的金华职业学院给她打来了电话, 问她愿不愿意去该校继续学习。

要不要去?为了这个问题, 整个暑假, 家里开了无数次家庭会议。“当时意见分两派, 一派以我爸爸为主力, 主张去金华;另一派主张放弃, 明年继续考浙江幼儿师范。”说到当时的情景, 庞倩倩笑了, 两派各自都有充分的理由, 当然最后主意还是要她自己拿。

就在班里的同学都以为庞倩倩去读大学的时候, 她突然出现在了开学后的教室里。“那时候浙江幼儿师范是我的目标和梦想, 虽然没有成功, 但是来年还可以再努力一把, 我不想放弃这个梦想。”

接下来的一年中, 庞倩倩心里想的都是这个梦, 但是, 又一个“但是”来了。高三那年, 得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有艺术教育专业的招生计划, 这个专业分几个方向, 其中的“舞蹈方向”很令庞倩倩动心。那时候她已经为幼儿师范学院复习了大半年, 而考艺术学院的话几乎要“重起炉灶”, 怎么办?

这一次, 庞倩倩用了很短的时间自己做出了决定, 同时报考幼儿师范和艺术学院, 这个决定让家人和老师都为她捏了把汗, “但是关键时刻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下定决心就要全力以赴”, 两个月的坚持, 无数的汗水没有白流, 她最终考取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我要成为站在中间把杆的那一个”

“到了艺校, 才知道以前的练习根本不能算辛苦。”庞倩倩说。

她是以班里第6名的成绩考进去的, 应该说这个名次算是不错了, 但是由于班里的好多同学都是从小经过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的, 功底打得很扎实, 跟她们一比, 庞倩倩有一种相形见绌之感。

特别是在全班一起上课的时候, 那种对比更是分外明显。班里的20名同学在练功房里站成4排, 公认最优秀的那位同学站在第一排的最中间位置, 那是最受瞩目的焦点, 老师的目光、摄像机的镜头都会集中在那里。“我好羡慕那个位置, 但是那位同学是从小练舞的, 还在北京专门培训过, 想超过她很难。”

庞倩倩把她的目标定在NO.1的旁边, 由于这个位置靠近教室中间的把杆, 很长一段时间里, 她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成为站在把杆位置的那个人。

为了纠正不规范动作, 为了练身体的柔软度, 庞倩倩让同学帮忙“踩胯”, 每次练习结束后, 架在高处的两条腿无比酸痛, 浑身大汗淋漓。回忆大一的那段时光, 庞倩倩说的确是非常辛苦, 因为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总想迎头赶上, 内心里不服输的好强个性像鞭子一样在催她奋进。

大一的期末考试时, 庞倩倩站在了中间的把杆位置——她梦想中的位置。

艺校的学生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庞倩倩说, 正是在那些看似风光实际辛苦的活动中, 她渐渐成长起来。2004年, 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在杭州举行, 其中的闭幕式晚会是全国现场直播的, 在艺校出的一个大型舞蹈节目中, 庞倩倩是其中的一个舞者。那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七八月份, 她和同学们天天排练, “七艺节”结束了, 整个人瘦了一大圈。每年的西博会都有她和她的艺校同学们的靓丽舞姿, 她还参加了2003年浙江民间文化艺术节, 参与表演的群舞《万家灯火》获得了金奖……

“很多人对艺校的女孩子有误解, 以为我们整天忙着打扮、逛街,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 至少我们这一批大多在专业上特别认真, 练功的时候那种疯狂劲很多人想象不到。”庞倩倩说, 她只是无数勤奋“舞者”中的一个, 令她比较自豪的是, 大二大三两年, 她始终稳稳地站在那个把杆的位置, 毕业时, 她如愿地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这时候, 刚好有项政策出台:省级优秀毕业生可以免于考试直接分配到城区学校, 于是庞倩倩回到了她的母校——天台职业中专。

师者与舞者

2005年8月20日, 庞倩倩说她很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 那一天她到天台职业中专报到, 被分到音艺组, 成为05幼师班的舞蹈教师。

两年的教师生涯里, 庞倩倩一直没有离开她心爱的舞台。她参加了很多比赛, 并频频斩获各种奖项:台州市教师才艺大赛铜奖;台州舞蹈师资比赛, 舞蹈《爱莲说》获得一等奖;台州市音乐老师技能比赛, 独舞《野趣》获得一等奖。另外, 她指导学生排练的舞蹈《守望桑田》在天台县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

2007年9月, 庞倩倩离开教师岗位去县人事局工作。离职前, 她参加了天台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节晚会, 在全县教师们的目光中, 她移步走上舞台, 表演了独舞《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讲述了一个舞者的故事, 一个热爱舞蹈的学生, 在练功房里一遍遍地练习, 后来她要离开了, 一次次地回头凝望那些留下汗水的地方, 庞倩倩演的正是那个执著习舞的学生。如此的情景交融, 让她在舞台上投入地跳着, 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演出结束后, 未及卸妆就发信息给学生, 跟她们依依惜别。

“回想起来, 我没有把那批学生带到毕业, 只带了两年就走了, 感觉有点遗憾。”提到学生, 庞倩倩有点歉意。她说令她最为开心的事就是能够帮助那些喜欢舞蹈的学生, 让她们学到有用的东西, 陪伴她们成长。

渴望继续舞动生命, 渴望继续教人习舞, 对于庞倩倩来说, 师者和舞者的身份没有在离开学校的那一刻终止。目前, 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舞蹈工作室, 重新做一名好教师。另外, 有机会的话也会创作一些自己的作品。舞蹈工作室已经装修完毕, 就等择日开张了。

8.优秀毕业生总结 篇八

关键词:优秀大学毕业生;新农村;反哺作用;农村本位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27—02

一、引言

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都需要知识和科技的支撑,也就离不开人才和智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靠农民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城市和工业的智力支持。因此,从城市中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智力资源反哺农村和农业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目前城市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饱和,大量大学生扎堆城市,使其真正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让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到农民中去,参与新农村建设,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磨练机会,也找到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战场。另外,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与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盘活了人才资源,创造了一种“多赢”的社会效果。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工作,是教育反哺农业战略中智力反哺的具体表现,这种创新思路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让这一新方法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国家有关部门、基层农村和大学生本人都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①。

二、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的定位——农村本位

在有“新农村建设”这样明确的政策之前,虽然我们也重视“三农”,也要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一直落实不到农村本位上去,在研究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定位。

1.所谓农村本位,就要尽可能把资源留在农村。构成农村发展的资源有那些呢?从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角度讲,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些组合起来就可以生产出财富。劳动力是首要的要素,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新型人才以及有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发展需要一个或若干个好的带头人。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有的政策方针都落实到农村基层中去,也就离不开村官这个媒介,靠他们激活。但现在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起点与知识结构大大落后于客观要求,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心有余而力不足,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必须靠知识丰富,视野相对开阔,能跳出小圈子思考问题的新型人才来改变现状。理想的乡村建设人才应该是:必热爱农村事业,热爱乡村建设,有理想;能做耐心细致的农村群众工作,具有协调能力和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知识②。所以农村本位首要就是优秀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要留在农村。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优秀大学生的支撑。造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为农民致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是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有力保证。

2.农村本位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要反哺农村,或者说要智力成果农村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科技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服务内容得以扩大。

一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智力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应用与推广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持续带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性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强大的内在驱动。

二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不仅要发挥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引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面临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充分发挥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的支撑作用。大學生所学的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其对前沿技术的新突破,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利于突破发展的瓶颈,而且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智力成果立足农村,形成“农村本位”的引领作用。

三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活质量实现新改善,乡风文化呈现新风尚,人居环境发生新改观,农民素质达到新提高。这些都有赖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使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的领域更趋多样化、综合化。

3.农村本位的第三个含义就是说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立一种基于农村需要的文化自觉。农村文化建设,年轻人应该成为主角。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来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

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优秀大学生行为引导与感化、具体事务处理示范引导、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影响引导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思维方式。

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求。

三、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

人才反哺措施是在“多于、少取、放活”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具体行动,它不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政策初衷来看,大学生“村官”工程绝非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目标就是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现实的成效来看,这一政策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更为农村发展引进了人力资源,受到了农村的欢迎③。

1.为农村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则是缺乏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有志之士,缺乏高学历人才为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农民不仅渴望知识,也渴望有知识的人到他们身边去。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2.更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农村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农民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可以为农村和农民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传播现代文明,冲击一些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错误思维和意识,让农民从狭隘的小农意识中走出来,抛弃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陈规陋习,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和扩大农民的视野。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核心。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④。大学生大批农民中去,可以为新型农民的培养助一臂之力。

四、反哺作用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思想上的“农村本位”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农村本位”问题。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進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问题。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五、结论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各界创造条件,为优秀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http://www.cycrc.org/Article.asq?Category=1&ID=4816

②《中国社会报》2006年7月20日,第3版.

③《中国社会报》2006年7月20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2006年7月9日,第9版.

参考文献:

[1]李昌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陈庆立.农民与小康[M].华夏出版社,2004.

[3]傅治平.政策与对策——干部群众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4]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上一篇:【热门】寒假的件事作文400字下一篇:物理实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