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解义

2024-11-07

小学文言文解义(共4篇)

1.小学文言文解义 篇一

一、在小学实施文言文教学的可能性

1.白话文来源于文言文, 与文言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通过小学几年的学习, 已经积累了大量常用字的音、形、义。这为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张:张开。目:眼睛。日:太阳。再来学习“能张目对日”这样的文言句子, 就非常容易了。

3.在小学中低段和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词、对联, 积累了现代汉语中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本身就是直接来源于文言。如守株待兔, 一字一词。而单音节词本身就是文言文最重要的特征。

二、在小学实施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1.文言文语言精练, 对学生做到语言简洁大有好处。对学生童稚的语言走向文雅, 走向文学色彩也极有帮助。

2.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对准确理解现代汉语中某些词也有良好作用。

3.一些经典文言文作品, 情文并茂, 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耐人品味, 值得借鉴。

4.在小学加强文言文的学习也为初中进一步学习奠基。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原则

1.兴趣至上原则。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小学生在文言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要根据实际情况, 切不可强加某些要求, 强制达到某个目标。损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以至于谈文言而色变。

2.生本原则。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发动学生,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生为本。教师串讲, 特别是用术语讲解, 是小学生学文言的大忌。

3.以读促悟的原则。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尤其适合学习文言文。在读中体会, 感悟。不必要求逐字翻译。

4.循序渐进原则。一开始接触的文言文, 必须是短小精当, 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的。对文言的掌握程度也要由浅入深。

四、在小学实施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

1.朗读策略。反复诵读, 逐步提高朗读要求。比如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读, 读准字音;二读, 读准停顿节奏;三读, 读懂内容;四读, 读准语气、感情。

2.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要让学生感觉到, 学文言如在玩游戏。

例如, 朗读循环接龙比赛。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小组之间展开朗读比赛, 评委一定要是学生来当。

再如, 分组表演。《奕秋》《两小儿辩日》《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文章都适合表演。可让多组表演相同内容, 大众评议。

又如, 反复朗读领悟意思后, 可让学生改写成较长的记叙文, 或小说、戏剧。

还有, 可为文言文配插图。学生会努力去搞明白意思的。

曾看到过余映潮设计的《陈太丘与友期》,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可以概括整个故事的起因, 经过 (期, 委, 至, 问, 骂, 答, 引, 入) 。一试, 学生找得不全, 但参与度是极高的。

3.适当给予方法指导。以学生为本, 但自主不等于自由散漫不着边际, 教师退而不隐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有, 只不过一定要掌握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发现汉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 这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组词法。如《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可译为:“首先自己度量他的脚, 放置尺码在座位上。”

2.小学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从掌握字词入手打好基础

文言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比较大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上。文言文里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在略有不同或是相差甚远。如果不能理解那些基本字词在现在的语言里所代表的意思, 就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更无法深入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优秀思想。因此, 小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字词的意思。这样一来, 既为日后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做基础性的准备, 也为自己的文言文功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课堂上, 我会先让学生参照注释进行必要的记忆, 然后再讲解课文。比如上《学弈》这一课, 我先让学生看看课文后的注释, 让他们尽量背下来。比如记忆“通、善、弗、俱、之、惟、非然也”等字词的意思, 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 尽量读懂。紧接着我会把课文详细地讲解一遍, 争取让学生记住注释字词的意思和讲解过程中补充的字词意思。最后, 我会让学生起来用课文里的一些字词进行文言文的造句。要求可以慢慢加深, 例如由最初的一个字词, 到两个、三个, 等等。比如让学生造句, 句子里要有“弗”、“俱”和“之”三个字。有学生造句:“两人俱攻之, 弗如。”我很满意。当然,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造得这么好, 只是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巩固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性知识。

二、从理解句式入手巩固基础

除了字词之外, 文言文的句式也与白话文有较大的区别, 学生若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就很难正确读懂文言文。学习好文言文, 句式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学生就算掌握了字词的意思, 也很难在不明白句式的情况下读懂一些比较复杂的文言文。于是, 文言文的句式教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突破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渗透一些由易到难的句式, 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方便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句式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它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 它需要认真的理解和到位的分析, 找出句式的关键点或者说句式之间的共通点,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以《学弈》为例, 文中出现这样一句话“惟弈秋之为听”。我就让学生分析一下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思考片刻, 仍然支支吾吾地说感觉没什么特别。我解释:“你们借助翻译再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 然后有学生说:“我知道了, 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就应该是‘只奕秋听’, 这样的话‘之’就不能翻译了, 而且意思完全没有表达出来。”于是我趁热打铁, 解释道:“没错, 这句话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语序, 其中的‘之’没有实际意义。其实‘惟……之为……’是一个句型。比如我们成语‘惟命是从’也是这类句型。”小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式只做一定程度的理解就好, 不需要具体地深入学习, 毕竟他们的精力和能力都比较有限。通过对句式的了解, 学生更能理解文言文, 基础也就自然提升了。

三、从注重语感入手提升基础

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 学习一门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语感的把握。有了文言文的语感之后, 学习文言文就会更加轻松, 学习也会更有效率。每种语言的语感并非与生俱来, 都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来加强的。总的来说, 语感的加强离不开经常朗读, 只有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文, 才能从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语感的提升。只是, 朗读时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 朗读之前可以把课文的句子画上停顿符, 这样朗读时更有节奏和层次感, 也利于学生语感的加强。语感加强了, 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会更上一层楼。

仍然以《学弈》为例, 我先教学生画停顿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我再给出答案让学生对照。画好之后就让学生多多朗读, 让学生根据画好的停顿符朗读。比如学生画出其中一句的停顿符,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画完后让学生尽量根据所画的停顿进行朗读, 熟而能诵。接着, 我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翻译, 翻译出来的句子同样也要用停顿符分隔开来。有学生这样翻译, “有一次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 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一起学习, 但另一个学下棋的人学得却不如前一个好。”根据停顿翻译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 (虽然有些句型翻译后要画停顿对比较难)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掌握一定的语感, 日后学习文言文就会相对轻松,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会更牢固。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无限的魅力。在小学阶段, 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打下文言文的基础, 赋予学生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好让他们的“全面发展”更具文化素养和传统底蕴。

参考文献

[1]韩学红.创造古诗文学习之乐[J].新课程 (教研) , 2009 (11) .

[2]吴洋.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小学文言文解义 篇三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注意力会大大集中, 因而学习效率也会有所上升, 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首先要为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在快乐中做到文言文的启蒙。实际上,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文言文, 因此, 在初期接触的时候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 学生的学习兴致都很高, 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 这种兴致也在慢慢流失。而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要将他们的这种兴致保持下去,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动画、典故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 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排演成一出舞台剧, 剧本对话不设统一标准,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作兴趣, 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展现自己的翻译才华,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伯牙绝弦》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们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朋友”“知音”的故事, 上课时在班级里讲一讲, 为文章学习做好感情铺垫。很多学生都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等,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情谊, 激发对课文的学习欲望, 带着对比的心态去解读这个故事, 并为学生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场景, 以音乐感染学生, 欣赏文章与乐章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总之, 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颗对文言文的热爱之心, 他们的学习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丰富积累是提升文言文素养的手段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可见积累的力量之大。一个人的学识、品位等都与其文化修养和知识积淀有关, 学生文言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平时的阅读积累。所以教师不能只专注于教学课文本身, 还应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文言篇章, 在阅读过程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同时积累更多的词性用法、文学典故等, 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继承和弘扬祖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人教版的教材中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个板块, 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诗词、对联、歇后语、文言警句等, 教师应认识到这是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一个有效平台, 应当在教学这一板块时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如在人教版语文新课标第九册中有一个“日积月累”的主题就是“名人名言——读书”, 其中列举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等名句, 那么教师在解读了这些句子之后就可以发动学生再搜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文, 或者是找到这些诗句的出处, 让他们结合全诗再来看这些诗句, 是不是又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这样达到以教材本身为依托, 向外拓展。此外,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 不管是诸子散文也好, 《论语》《诗经》也好, 诗词小说也罢, 主要是为了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已, 而不是说要求他们能读懂多少,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言素养。当然, 还应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平时的阅读, 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活学活用, 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 在班上开办朗读背诵比赛、话剧表演小组、读书交流会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 互相启发, 进一步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而在活动中也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和体会句意的方法,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今后更深层次地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三、有效诵读是增强理解能力的捷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 而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本, 以此为突破口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提供了三种途径作为参考。

(一) 师生范读

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大多篇幅较短, 适合学生朗读, 但是古代文言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文相去甚远, 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如何断句、哪里重音、该用什么样的语速, 别说学生了, 有时教师也不敢百分之百地确定。所以, 朗读示范尤为重要。在正式进入每一课的学习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网上的朗读录音, 或自己朗读, 或请朗诵功底过硬的学生代表来朗读, 给全体学生做一个好的示范, 让他们有可模仿的标准。而在倾听和跟读的同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文中做好记录和标记, 标出文章的节奏、重音等, 如《学弈》中的“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搁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让学生在自己重复朗读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还原泛读中的语气、语调、语速, 读出抑扬顿挫之感。还可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的流淌当中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 加入表情和动作, 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当中。而在反复诵读过程中, 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感悟也会逐渐加深, 并获得语感, 逐渐读出气势, 读出神韵, 真切领悟到文言文的韵味与魅力。

(二) 学生自读

有了良好的诵读范本之后, 学生就可以在课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由诵读。学生的自读感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关键过程, 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专业且适时的指导, 让他们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生僻字, 能够对照课文注释解释词语和句子, 并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地位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 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组织开展一定的诵读活动,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发掘“指名读”“分角色对读”“小组互读”等形式, 在与全班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好的读法, 吸收别人更为精到的见解, 构筑互助双赢的高效课堂。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自读模式中更容易发现自身问题并对他人提出质疑, 在交流中查缺补漏、取长补短, 大大弥补了范读无法面面俱到、具体而微的缺点。这种自主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他们在一点一点读懂文言文的成就感中逐渐加深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 背诵默写

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 而且尤其适用于对古诗文的学习。而且, 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 学生的记忆力强, 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很多文章一旦记住就有可能终身不忘。所以在把课文读熟了之后, 就该是背诵和默写了。在每篇课文的结尾都会注明是否需要背诵, 因此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应单独找时间对学生进行背诵检查或者是默写过关, 以此来强化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如此, 背过的文言文章长久地存于学生的头脑中,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 对从前的内容也会产生新的理解, 在年月的堆积中深入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和文言的魅力。

四、结语

4.小学文言文解义 篇四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文言文教学更应体现这一特点,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知其意,感其情,明其理。同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 基于以上认识,在多次对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盘磨与雕琢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总结出了几点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有效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一、反复吟诵,读通文律

朱熹有言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训学斋规》)朱老夫子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即反复吟诵。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文言文时代久远,阅读难度高,这对于鲜有古文语言积累的学生来说,光靠自身的反复吟诵,恐怕不但不能达到流畅阅读之目的,反而使学生失去阅读文言文之兴趣。 故此,教师还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因素, 引领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应有的节奏和特有的韵律。

笔者执教《伯牙绝弦》时,在“读通文律”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朗读指导力求层次清晰、 有实效。一是读音,抓易读错的“弦”的正音,有的放矢 ;二是停顿,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说出难读的句子,一般集中在“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几句上,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断句吗?显然是生硬的灌输。读准节奏是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教师抓住关键字“谓”“哉”“兮” 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其意,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断句,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语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既突破了朗读上的难点,更为学生读懂文意奠定了基础 ;三是韵律,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 老师适时地进行范读,并在语气词“哉”和 “兮”处重点引导读出感叹语气,使课堂弥漫一种浓浓的古韵味,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朗读水平。

二、潜心会文,读透文心

读透文心,就是不轻易放过一个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含义和意趣。要读透文本,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 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悟出它的个中味来。 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学生才拥有与别人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底气”, 才能创生出灵动的课堂。

方法1——直入重点,深度对话

新课程改革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解读教材,高屋建瓴,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章的主旨。 文言文相比现代文短小精悍,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学时更须找准文章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直入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从而省时高效地读透文心。

在《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品读切入点的选择上笔者进行过多种尝试,开始设计从第一句话切入,以“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问题引领潜心会文,这个切入点看似能从头到尾顺畅引导学生往下品读每句话,但几次试课下来,总感觉不太畅快,后面教学环节的转换有些生硬, 于是重新审视课文。题目是“伯牙绝弦”,文章讲的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要传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知音情怀,教学应自始至终紧扣主题。那么这篇课文就应紧紧抓住知音,由课题生发疑问 :伯牙为何绝弦? 继而指向文中最后一句谓世再无知音,提炼出主题——知音,再反向追溯“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这样一来从头到尾便贯通了,师生紧紧围绕“知音” 进行追问、品读、体味,对知音之情的体会层层加深,慢慢与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因此, 笔者认为要想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切入点至关重要,一定要深入解读文本,找准直通中心的那条线,切入点找准了,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教学便通体舒畅,水到渠成。

方法2——发挥想象,创生文本

创造性思维往往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言与悠文的背景,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空间,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并能与文本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且看教学片断 :

师 :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的是高山,琴声流淌出来,钟子期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高大巍峨的泰山……气势磅礴的高山……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 :是啊,你们说的这些景象钟子期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峨峨兮”。

谁能读出“峨峨兮”的气势?

生1读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比较平淡)

师 :嗯,听出了一点山的气势,能读得再高大巍峨一些吗?试试!

(生再读,明显比刚才有进步)

……

师 :真有味道!(追问)这里的“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 :好啊!

师 :表示赞叹,还能怎么说?

生 :弹得妙极了!

生 :真不错!

师 :我注意到在文章的第一句中也出现了“善”字,和这里的“善”意思一样吗?

生 :不一样,第一句中的“善”是擅长的意思,而这里的“善”表示赞叹,是“好” 的意思。

师 :说得对,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谁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伯牙的琴声?

生1读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 :你的朗读老师也想说“善哉!”咱们一起来由衷的赞叹——(齐读)

师 :钟子期被伯牙的琴声深深吸引并由衷的赞叹,我想,他在赞叹的同时一定情不自禁地有一些表情和动作。你们入情入境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钟子期会带着怎样的表情和动作来赞美伯牙的琴声。

(学生自由尝试)

生1 :我觉得钟子期会边说边抬头向上望,手会情不自禁地抬起来。

师 :很会想象,你试着这样读一读。

(生1配上动作读)

师 :有意思多了!

生2 :我觉得钟子期会闭上眼睛摇晃着头说这句话。

师 :试试——(生2摇头晃脑读到最后还伸出了大拇指)陶醉其中,如品茶品酒一般, 有味道!

生3 :我觉得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双手,仿佛要融入高山。

师 :很有想法!你试着这样读一读—— (生3读得非常投入,掌声响起)

以上教学片段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首先抓住“峨峨兮”“洋洋兮”两个点生发想象,以“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激发学生想象、表达。那么“峨峨兮”与“洋洋兮” 的意象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充分地呈现出来。 胸中有了意象,那学生再来读这句话便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能迅速地读出“峨峨兮”与 “洋洋兮”的气势。接着为了深化文言文的诵读韵味,笔者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地想象钟子期赞叹时的表情动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浮想联翩,当孩子们把自己当做钟子期,带着表情与动作再来读这句话时,顿时朗读变得鲜活而韵味十足。在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角色体验中,学生的古文诵读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层次,这里的想象有一种画龙点睛的妙处。由此笔者悟到,文言文的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手之舞之,吟之诵之”,学习文言文的意趣才能在小学生的身上得到彰显。

方法3—— 情境创设,秋水长天共一色

认知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可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从挖掘课文本身入手。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入编的四篇文言文里有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景物和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中“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是景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情 ;《杨氏之子》、《学羿》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是理。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伯牙绝弦》课例中多处利用音乐创设情境,使音乐与文本、与学生情感有机交融,和谐共振,无比美好。 尤其是在感悟伯牙失知音之悲的情景创设以及最后利用情境感受这个故事的渊远流长 :

师 :伯牙与子期是多么希望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随,他们相约来年的中秋节还乘在这里相见。第二年,伯牙满心期盼,如约乘扁舟而来,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本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心潮翻涌, 他是多么希望能再为子期弹奏一曲啊!于是他在子期的墓碑前坐了下来,拨动了琴弦, 将千言万语寄托在琴声之中。

师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这琴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播放音乐,学生闭眼感受,很快进入音乐情境之中)

生 :我仿佛看到伯牙在一边抚琴一边流泪。

生 :通过琴声我感受到伯牙非常的痛苦。

生 :我仿佛又看见伯牙与子期初相遇时是那么默契,那么心有灵犀,而如今只剩伯牙一人的孤单背影。

师 :真是个感情细腻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大屏幕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两生读,很有感情)

师 :破的仅仅是琴吗?断的仅仅是弦吗?

生 :不是,还有伯牙的心也碎了,绝望了。

(学完全文后这样进入整体回归)

师 :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这个故事发生了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 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生 :(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 :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 《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请男生——

男生齐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 :“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

女生齐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 :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

(全班齐读全文)。

师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诵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

这里充分利用了音乐的感染力,创设出一种体验情境,在角色体验中想人物之所想, 悟人物之所悟,学生的情感被强烈地调动起来,经历了从得知音之喜到失知音之悲的情感突变,在这大喜大悲的体验中触摸伯牙绝弦时的心情。从学生的答问中不难看出其情感与音乐、文本人物产生了共鸣,带着这种共鸣再读文本便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了。创设了“时间长河”的情境, 师生配合回顾全文,好似一叶扁舟从两千多年前缓缓驶来, 沿途诉说着人们对知音的渴求,这种情境极形象地诠释了知音文化的渊远流长。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多一些匠心独具的情境创设,那就能很好地呵护古文的诗意,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上一篇:保持健康的方法高中英语考试作文下一篇:班会课程化手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