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培训班(精选10篇)
1.国学培训班 篇一
精品学习文档
国学培训班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两天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彭城书院是由一位大企业家卢先生出资修建的。卢先生家财万贯,但是他生活简朴,一生都在做善事!
其中对我震撼最大的就是汉风老师讲的人活着就是一个心态。如果一个人能活得明白,就是要放宽心态,调整心态,做一个大善人,这样才能积德,也就是行善积德!
一,福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福德从三个方面来,第一是祖上阴德,二是父母积德,第三是自己修身养性!只有积德行善,一个人的生命才会苏醒。
所谓积德就是行善,做善事,有善举,只有积德才能有福报。
询况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由此可知,福从德生,德由善成!
二,老师何为
回归教师本位,重塑教师形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有的职业与教师相比,教师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身体健壮。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一个国家没有教育就等于没有了魂魄。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人称帝。尤其是清朝,满族人想把汉族的风土人情赤化,其结果,恰恰是汉族把满族人同化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即教育的重要!教育的重要,也就确定教师的重要!所以回归教师本位,重铸师道最严,这就是当前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能,看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而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兴衰!所以回归教师本位,重铸师道尊严,势在必行!
精品学习文档
何为四眼
汉风老师还给大家阐述了四眼,这里所谓的 四眼,即肉眼,慧眼,天眼,法眼。我们一般人都是俗人,都是肉眼。肉眼看到的都是实物,那么慧眼所发现的和肉眼就不同了。如。灯,慧眼所看到的是前途,是光明? 教室,那便是知识的殿堂。天眼 发现的更是独具匠心,毛泽东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稍逊风骚。一代天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伟人的胸怀大志,目光远大,这就是天眼,成就了一代伟人。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智慧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是要读书,要有善举。要弘扬国学!
何为国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学习国学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记忆力是人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智力因素,记忆力好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高人一筹,即使是在交际场合,想要谈吐文雅、引经据典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有利于帮助孩子识记和理解文字。
江苏辅延小学曾经做过国学教学实验,这个教学实验证实了,读了三年国学的孩子,识字量基本达到4000多个字,大家可知道,精品学习文档
现在我们小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孩子也只能认识2450个字而已。所以,读了三年国学的孩子的语文程度已经达到了高中生水平,甚至一些聪慧肯用功的孩子已经达到大学中文系的水平。
学习国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孩子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一边走着舞步一边背诵,把握读经 一心二用 的特点。通过背诵,也锻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经典的进一步理解,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作文水平提高。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不能错过孩子的国学教育,唯有从小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伴,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国学如果学好了有诸多好处。我一朋友的孙子现在六岁了,弟子规,三字经等都会背,那智商高的吓人,出口成章,每个成语都能恰如其分地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我想这与他从小渗透国语学习分不开,他有一位圣贤的奶奶,牙牙学语就开始教他国学。现在看来他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也为未来奠定人文高度,将来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将得心应手些。
让孩子从小走近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2.国学培训班 篇二
一、学前全纳教育及师资培训的必要性
国外全纳教育的倡导者从全纳教育效果的角度阐述了全纳教育的必要性。他们相信, 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能从全纳教育中受益。早在1978年, 美国的Bricker就提出, 全纳教育可以为残疾儿童提供更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向有能力的同伴学习的机会、在自然情境中学习的机会和有助于社会交往的环境。1987年, Bailey和Winton通过调查发现, 对于那些正常儿童, 全纳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了解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差异, 培养他们对残疾者的接受和尊重, 还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接受自己的短处。Buysse和Bailey在回顾研究文献后指出, 人们之所以特别赞同幼儿教育场所中的全纳教育, 原因主要有三个:学龄前儿童对残疾的偏见尚未建立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尊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对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使他们在将来更易被同龄的普通人接受;对残疾儿童尽早实施全纳教育可以让家长及相关的专业人士认识到全纳教育对每个孩子都是有益的, 它可以让有缺陷的儿童更有可能在普通环境中获取成功。
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也分别通过总结国外研究成果和个人实践经验, 阐述了学前全纳教育对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积极作用。杨希洁在回顾国外关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学前全纳教育是一项对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均有效的教育, 值得实施和推广。周念丽从融合保教的实践中发现, 让有轻度心理发展障碍或有较严重的行为问题的幼儿在普通班中接受保育和教育对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三方面的意义:可以激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儿童的移情能力;能够促进儿童推测他人内心活动的能力的发展。她的发现佐证了美国研究者Diamond等人关于全纳教育有利于正常儿童社会帮助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
但从我国目前全纳教育发展现状来看,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纳教育的师资培训问题。将特殊幼儿安置在全纳幼儿园, 而不是把他们纳入传统的特殊机构中学习, 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但是全纳幼儿园中的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 对他们的要求与普通教师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也不同于特殊学校的教师。因为在全纳幼儿园中, 教师的教学需要非常专门的训练, 不仅要能满足普通幼儿的需要, 也要能满足特殊幼儿的需要。她们不仅应当具备普通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还应当掌握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了解全纳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学前全纳教育师资培训的对策
1. 抓好职前教育, 把特殊教育的内容普及到普通师范教育之中
由于全纳教育是在普通的幼儿园班级中进行, 由普通的教师来承担的, 因此, 要提高全纳教育的质量, 必须加强普通幼教工作者的职前培养, 将特殊教育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使普通的幼儿教师在有计划的、系统而全面的教育与训练中, 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 普遍具有特殊教育技能, 能够协助特殊幼儿主动学习与参与活动。学前全纳师资培养的内容主要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及分类, 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特殊幼儿的辅助学习和生活器材, 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 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心理及教育, 特殊儿童的生活管理以及特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全纳课堂中幼儿行为的管理等。
2. 加强与特殊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学前全纳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特殊学校的支持, 而现阶段全纳幼儿园与特殊学校未能建立稳固的关系。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 有丰富的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与实践, 有较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工具, 有小班授课、各种专用教具等有利条件。因此, 应充分发挥特殊学校的优势, 发挥他们在全纳师资培训中的作用, 通过讲学和观摩等形式, 对学前全纳教师进行直接的培训。
3. 建立学前全纳教育师资培训的教育资源中心、培训基地及网络
合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学前全纳教育师资培训的教育资源中心, 可以合理利用优秀资源, 在资源共享中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率。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全纳教育领域的作用, 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师资培训, 不仅能满足众多全纳教师接受教育的需要, 而且通过远程教育, 受训者可以就教学中的问题或典型个案及时向专家请教, 并展开讨论, 实现针对性、个别化的教育, 从而提高师资培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3.走进国学 亲近国学 篇三
直到2005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高调宣布成立国学院,并于同年10月16日隆重举行了揭牌暨开学仪式。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嘉璐亲临现场,何兹全、任继愈等国学大师热情致辞,季羡林、饶宗颐、叶嘉莹等学界泰斗出任学术顾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亲任院长……。一时间,叫好声、质疑声见诸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普通老百姓不晓得这些知识分子们都在辩论些什么,但却记住了纪宝成这个响亮的名字。仿佛一夜之间。“国学”降临到我们身边,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什么是国学
即便如此,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国学依然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似乎跟《诗经》《易经》《三字经》有关,又让人想到酸秀才满口“之乎者也”的憨态。其实,专家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学术界至今也没能给出个标准答案。
有人说,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对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统称。也有人说,国学专指研究经史子集的学问,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季羡林先生生前提出了“大国学”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是立足新时代,具有大视界的战略概括。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任院长纪宝成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指的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问。具体说来,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于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了解、继承弘扬的重点。
二、国学学什么
国学首先是一门学问,学习国学就是研究学问,它跟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学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目前,国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照搬学习。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人大国学院的国学教学在内容上以经史子集为主,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校实行本硕连读的6年学制,硕士毕业后还可以继续读博士。按照“新型国学”的定位来构建学科体系和设置具体课程,开设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模块的数十门课程,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的经典、元典。也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现代学科以及外语等。
学院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诗经》研读、《论语》研读、《周易》研读、《老子》研读、《庄子》研读、《孟子》研读、《楚辞》研读、《史记》研读、《汉书》研读等经典研读;有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等基本功训练:有乐府诗研究、杜诗研究、宋词研究、陶渊明研究、李白研究、敦煌文书研究、西域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专题研究等等。此外,人大国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专门开设有写作课,学习创作古典诗、词、曲、赋等。学院每年都要举行学术论文比赛、文学创作大赛和游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笔者认为。国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这就是中华国学的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英时在反思当今国学现状的时候说:国学失去了它的生存载体;只剩下孤魂在游荡。这缕孤魂就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伟大抱负和担当意识。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到当今无数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国学精神从未中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复兴国学尤其要重视对国学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三、学完国学干什么
对于学生来讲,毕业之后终究要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好坏也是很多大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学专业也不例外,学完国学能从事什么工作?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国学学生的适用领域是非常广的。国学人才有着广泛社会需求,大有用武之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许多单位的公文公函都写得学理丰富、文采斐然,这说’明那时的‘秀才’们有学养、有底蕴。显然,现在的机关、企业乃至社区也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个需求是多大?再举一个例子,前两年,我见到我国台湾的南怀瑾先生,他问我开办国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说,主要是把丢了的东西捡起来,培养国学人才,接续文脉。他直截了当地说:这还不够。要培养国学人才。培养学问家;更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出将人相的人才。这样看来,治企治校、治县治市、治国治军都需要国学人才。同任何学科一样,只要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不愁没有出路。”
4.国学经典培训方案 篇四
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
各省、市(区、县)中小学、幼儿园:
为了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会议精神,解决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阅读经典,增长教师智慧、修炼教师人格,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全国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与课程研究总课题组特推出针对学校的国学经典系列培训计划。
国学经典教育培训
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西南中心)
咨询电话:028-67765399***(袁老师)
培训QQ:130013368邮箱:cdelight@163.com
5.国学培训心得1 篇五
江津区现龙小学校 庞小川
通过视频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一名教师 我希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导语: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篇1:校长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1月16日—17日,在徐校长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国学培训。通过短短两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我的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更新。
在这两天的紧张的学习中,我聆听了xx实验学校和武大附小的几节国学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xx实验学校的王茜老师教授的汉字启蒙课。因为我是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对王茜老师的课非常感兴趣,与传统识字教学不同的是,他们的识字是以部件来认识生字,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由于汉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很多汉字字形是可以拆开,加以拼组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部首之后,就可以较快掌握其它形状相近的汉字。拿王老师的课来说,王老师教授“木”这个部首时,引出以木作为偏旁的 “林、沐”等字,通过字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把旧知识与新内容联系起来,“读、写、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上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过引导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
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我想王茜老师教授的识字方式能让学生准确而牢固地识记字的音,形,义,形成一定识字能力的最佳途径。
虽然这次学习时间很仓促,但我感触良多,我想在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中,我会借鉴这种利用部件来教授汉字的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定能使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习体会1
20xx0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了武大组织的国学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日程是这样的:16日上午在xx实验学校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她们展示了自己的经验教学。下午,在武大附小也听了学前班的国学教学。次日上午在xx实验学校听了两节国学朗读和两节国学朗读与表达等课程。
听了这些教师的教学,让我有所思索,在肯定她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同时,这也让我有了一些想法,用这种模式,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国学这门课程的自由度比较大,不好把握,尤其是要较好的文学功底,它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是一个难点;同时教学目标的落实也是一大难点。我们现行的是人教版教材,而国学是武大版的,同时也是一个实验阶段,但共同点都是相同的,都是教好书、育好人。而我们现行的教学它是一个常规,说白了就是国家要进行考核、考查,完不成教学常规是行不通的(有时为了应试也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是在培养“未来文化的侏儒”呢)。
当然也不是否认国学的不是,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美德,一些经典的文学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素养。培训学习结束,想着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传承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认为国学应与我的语文常规课相结合。因为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一些经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素质也会有所提高。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经典国学,国学只能说是语文的一部分,只能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即可。
培训学习体会2
兴国学,任重道远,匹夫有责
诵读经典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可诵读经典很盛行,校校兴起,却发现诵读后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难有明显提升,没有焕发出古诗文经典应有的活力。带着这些迷惑,与学校老师一行四人来到xx实验学校,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快乐放松的生活、看到了他们的日常习惯、更看到了孩子们是如何写字识字和读书……老师们说曾经我们追求背诵数量,机械遵循诵读经典不求甚解,现在来xx学习见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看到了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好像才熟悉了国学到底该如何进行了。
走近了xx实验学校,我惶恐不安,觉得自己教了几十年的书谈不上误人子弟,可离真正的教育相差悬殊。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发出内心感叹:兴国学,任重道远,匹夫有责。
篇2:校长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到参加国学培训活动的通知,我感到十分高兴。对于国学教学仍处在自我摸索阶段的我对于这次的国学培训活动充满了期待。
20xx年9月20日至22日,我在深圳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观摩”全国培训大会。国学,在我的理解中是一门融贯了我们中华民族精髓的学科。我喜欢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透过教材带来的浓浓的历史墨香,感受诗人的情怀。多情的江南,雨打窗台。辽阔的大漠,笔直孤烟。孩子们喜欢国学课自由的氛围,我喜欢孩子们美丽的笑脸。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国学课我仍多少感到些困惑。
这次培训的主办方“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请了很多重量级的权威专家。开幕式上,虽说每人都只有简短的讲话,但句句经典,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令人肃然起敬。我们还观看了田心小学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20日下午安排的是育灵童教育研究院李灵玲院长的专题讲座。接下来是韩望喜的讲座:道不远人。第二天上午安排的是来自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钱爱萍带来的《三字经》及《三字经》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建议,还有赵志祥的报告:简简单单教国学。下午安排的是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教研室的朱红甫带来的是《论语》和龚白羽校长的《弟子规》和他的名师研读。第三天上午安排的是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的示范课《老子》和他的名师研读:《庄子》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等。
四节课都很精彩,特级教师都亲切自然,儿童化语言丰富,极具亲和力,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从她们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窥见和感受到她们的用心,我想,这也是她们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原因吧。
6.国学培训学习总结 篇六
正如老师所说“决定胜是在增上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国学修心是步步增上的资粮保证”,“包括易经洗心、中医养心、儒家正心、道家静心和禅宗明心,知道这一颗心的奇妙变化,从粗到细再到微妙,”“佛法与国学并无矛盾,是一不是二。”大家都有好大的福气能跟随老师多年致力于回归和重建古圣先贤的“入静观象”的研经方法而学习,以期达到在虚静中自省回归自性。
这一百多年来,后世子孙离圣贤大德们智慧精髓是渐行渐远,但所幸的在这个更高更快更远的科技发展时代,不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或者正打算反求于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妙智慧。9月1日开班见面会后,每个周六的上午都是大家翘首以盼汲取老祖宗智慧精华的时刻。迄今为止,已经是第三堂课了。在上第一堂课国学修心课的时候,就猛然间下了要承担转笔录工作的决心,势必要克服平时工作忙等诸多懒散借口,同时感谢老师及教导主任对我的信任哦!“远处的高山目标”已经摆在眼前,我想不论怎样,现在每做的一件事都希望成为直达登顶的向上的每一个阶梯吧。
在上完第一堂课的那一周,特别想与大家分享几件关键的“流水账”:
流水账一:当做笔录的时候,确认老师说的孔夫子英文Confucius的时候,百度出来《孔子》的电影,也就顺便学习了,影片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很多很多的情节催人泪下,夫子一生颠沛流离的弘法利生(恢复周礼)经历真实再现一个践行者的恢弘史诗。之前曾经看过孔子的《易传》,但可惜看的都是表面文字而已,实在是感激并希望着能有此次的机会跟着老师一起回到与古圣先贤同样境界下获取经典的本真涵义。
流水账二:在周六上完课后,收到正在上大学的弟弟的短信问“姐,你今天忙什么了”,我抑制不住满心的欢喜给他回复了“充实的上了一天的国学课,非常非常的好”,之前曾经介绍他多读一些佛学经典读物,但基本上都是闭门羹,然而这次得到他的回复是“挺好的呀,有机会我也要好好学”!从他的回复上更加印证了这次国学修心班其中一个重要缘起,如何让我们的古圣先贤的妙智更加契理契机、善巧方便的分享到我们每一个人,“接地气”给予我们每一个人,我想这也是大家在此学习国学重要的一个因素吧。
流水账三:在接下来一周上班的时间里,领导留了一个任务,与我们组里的童鞋们分享交流稿件撰写。虽然这次分享的PPT都是现成的了,但通过周六的课可不是白上的哦,在做分享的时候结合要说的内容,就应用了我们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智慧哲学思维,当然也借用了老师课上给我讲的脑科学实验说明了“天人合一”的双脑均势的思维模式重要性,最后还是要万变不离其宗的“迫切回归东方智慧”。这期间,从同事们的眼神中或许看到了不同程度的调动了他们对国学的兴趣,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吧。
至此,流水账暂告一段落。
在“探寻国学之源”模块中,其中第一讲“研究传统文化本源的方法与视野”,关键的点在于“中国易儒道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的产物”,“用直觉的内在感悟来思维是研究国学的本原方法”(社科院王树人教授《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是秉持着“会通以超胜,将象思维与概念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精神境界有机地连接起来”。那在当今概念性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易和观点:“象思维不仅是会通易医儒道禅的思维通路,还具有融贯古今与会通东西的品质”。从而“国学修心,五步到心”(易和书院马仙蕊院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培训的研究成果)的修心次第变应运而生。而在第二讲“‘心文化’的思想根源”中,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所谓新文化源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其所具有的本土化、社会化的特点带给我们重新回归的现实且必要的时代价值——修心,这是根据书院提出的“国学修心,五步到心”系统所提出的重点之处,“以象思维梳理国学脉络,总结为:易道洗心、中医养心、儒家正心、道家静心和禅宗明心,所以诸位古圣先贤讲的是同一个修心的问题,不过是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才有各自的开显”,同时逐一介绍了各家的文献依据。在老师讲解“易和书院”名字由来的过程中,关键点——“易为国学之源,和为民族之魂”。
《易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最靠谱的事情就是变化,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指的“易”。包含三层意思,“变易——万物皆有尽时;不易——无限的可能性;简易——阴阳和谐,日月同辉。”既然老祖宗已将这等智慧都毫无保留的留给后人,我们焉有“入宝山而空手归”之理,当然首要是需要我们回归自性,与古圣先贤同一的境界中体悟其中大道,那我们势必能获得好大的宝贝,圆融无碍做世间人,行世间事乃至于洞察明晰宇宙的大法则,大智慧。
与国学修心课同步的这段时间内,也面临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外境,包括工作和生活各个点,在此感谢身边的师长亲朋给予无明的我一份份如“明灯引路”的建议。期间,我不停的向内关照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我得到答案的时候,又一次夯实与坚定了那个本已就在那儿的信念。每当在面临一个外境时,有其不同的时空因缘,没有智慧的我必定是看不清楚其中的来龙,更不会明知未来的去脉,正所谓“三心不可得”,我想唯一做好的就是当下,因为当下的起心动念既有可能是当前发生着的“缘(条件)”,也有可能是未来即将发生的“因”,如我们种下一棵种子,在借助土壤,合适的温度,湿度及光照等条件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既然笃定信念的清楚明白当下是向“高山目标”方向前行的一个阶梯就足以了,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自己必定坚持的东西,我想之前那个被无明原本设定好的“生物链”将会因不被外在境带走而终有破裂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在具备正确的知见后所确认的“境随心转”吧。对于我而言,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工作上,用平常心对待给予的工作条件,利用这个条件来做好尽孝道和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承诺的责任心来对待今后的各项任务;生活上,与家人更是要理事圆融,事事圆融,致诚的真心必会做到这一点吧。
7.国学培训班 篇七
“国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 至今方兴未艾。寻本溯源, 这股“国学热”不是政府大力推动的, 不是媒体蓄意炒作的, 也不是学者积极提倡的, 而是由民间各种自发的力量自然促成的, 其主要因素就是国人需要寻找文化的认同[1]。文化认同对个人来说, 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证, 是精神家园的归宿;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 是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 是民族文化特质的凝聚方向和集中表现[2]。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的载体, 体现着一个民族所有成员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所遵循的道德理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 以及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和语言文字等有诸多共同之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 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一个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近几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民族精神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出现许多新的生长点。然而, 无论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潮流怎样演进, 都是以国学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为底蕴的。民族精神中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皆源自这些哲学思想, 形成了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所以, 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必然会促进国学文化的繁荣;而国学文化兴起的也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 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 从而铸造了新的民族精神, 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造就属于新时期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
二、国学读本《菜根谭》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
《菜根谭》是晚明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本清言小品文集。它以亲切精练的语言, 回味悠远的气韵, 蕴涵深刻的意境成为国学文化的经典读物, 最重要的是《菜根谭》融会了儒、道、释三家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 这也使得《菜根谭》成为一本对国民性格塑造和民族精神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国学读本。
(一) 《菜根谭》中的儒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菜根谭》凝聚了仁爱、崇德、中和等儒家道德哲学思想的精华。《菜根谭》云:“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纵做到极处, 俱是合当如此, 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 受者怀恩, 便是路人, 便成市道矣。”又云:“人之短处, 要曲为弥缝, 如暴而扬之, 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 要善为化诲, 如愤而疾之, 是以顽济顽。”这二言蕴含的是儒家“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 前一言是理所应当的家庭伦理之爱, 以“孝悌”为本的亲人之爱;后一言则是“泛爱众而亲仁”, 由对亲人的爱推至对芸芸众生的爱。这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 个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 这也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纽带。当下, 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个别不尊重他人个体生命权利和忽视他人生命价值的事件, 而儒家的仁爱精神一直在警醒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 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理应伸出援助之手。
仁的实现, 对群体而言是建立充满友爱、和谐、有序的社会;于个体而言, 儒家则重视道德教化, 认为应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孔子认为, 理想人格是道德化的人格, 强调“君子志于德”。《菜根谭》中儒家的崇德精神也集中体现出来, 洪应明有言:“节义傲青云, 文章高白雪, 若不以德性陶熔之, 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又有言:“德者才之主, 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 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 几何不魍魉猖狂。”由此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德性皆在气节、才华之上, 德乃为人的第一品格。重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 提醒今天的人们切不要把能力视为人的第一要素, 而应当把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看做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
君子之德贵在守中, “中庸之道”乃是君子修身养德, 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 《菜根谭》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这一德性:“士君子持身不可轻, 轻则物能挠我, 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 重则我为物泥, 而无潇洒活泼之机。”所以说一个人既不能过于浮躁, 又不能心机过重。又言:“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洪应明认为君子不仅对己要守中, 对他人更要守中:“攻人之恶毋太严, 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 当使其可从。”以此达到孔子所说的“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的社会理想。“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讲求行事不走极端, 主张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约束在道德的范围之内, 这既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形态, 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 《菜根谭》中的道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菜根谭》首先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尚朴精神。洪应明云:“涉世浅, 点染亦浅;历事深, 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 不若普鲁;与其曲谨, 不若疏狂。”此言便是老子着力提倡的厚实、质直的为人品性, 是道家生命哲学所描绘的以自然、真朴为具体表征的生命状态。那么如何回归人的自然本性, 恢复社会的纯真呢?那便是“清心寡欲”。洪应明有云:“奢者富而不足, 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 何如拙者逸而全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 一些人“生病”了, 身心皆陷入世俗的泥坑中不能自拔。而尚朴精神正是对症的一贴心灵良药, 主张人们求真尚朴、绝伪弃诈的价值观念, 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 净化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道德环境。
其次, 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精神在《菜根谭》中得到翔实的阐释。如:“水流而境无声, 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 悟出有入无之机。”又如:“帘拢高敞, 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 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 任乳鸽鸣鸠送迎时序, 知物我之两忘。”此时自然与玄理在人的意念上达成同构, 景观物象变成了他们领悟大道与生命本源的载体。这不就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天下》) , 充分享受自然生命的“逍遥游”?他钟情自然的审美趣味, 以大自然为真善美的源泉, 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自由,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沟通, 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所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知北游》) 人类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 这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生存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从工业文明中清醒过来, 从道家生态审美哲学中汲取智慧, 投身大自然, 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人们的精神郁闷和人格创伤, 满足人们心理调适的需要, 而且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驾护航。所以我们应当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适度开发和
WENJIAOZILIAO
利用自然资源, 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 《菜根谭》充分印证道家“超越世俗”的辩证精神。老子的人生哲学充满着辩证智慧, 老子以退为进, 以柔胜刚, 以守为攻, 总是以超越的观点看待处事之道, 以自然的心态处事做人。《菜根谭》有云:“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 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 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 当坚百忍以图成。”洪应明深受老子辩证智慧的感染, 从自然流变的景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又云:“藏巧于拙, 用晦而明, 寓清于浊, 以曲为伸, 真涉世之一壶, 藏身之三窟也。”洪应明也以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人生旅途中的是非得失, 明白世事相辅相成, 福祸互变。“祸兮福所倚之, 福兮祸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的观点已不自觉地成为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所持有的一种通达淡定的生活态度, 让人们在得意时不会忘形, 失意时不会绝望。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人伦关系上规定了我们的民族行为规范, 那么道家文化则从更深层次的主体精神上塑造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品格[3]。
(三) 《菜根谭》中的释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佛教虽然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但在传播过程中, 其不断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佛教宗派, 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密切的中国化佛教。《菜根谭》的清言就直接引用了禅语:“饥来吃饭倦来眠。”“性天澄澈, 即饥参渴饮, 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 纵谈禅演偈, 总是拨弄精魂。”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纯净的天性, 以一颗平常心即可领悟生命真谛。禅宗作为释家一脉必然包含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是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对人类自身精神 (心理) 分析的深化, 人们发现运用禅宗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圆满解答无法用理智分析或逻辑推理解决的现代人类的精神 (心理) 活动。另外, “‘为鼠常留饭, 怜蛾纱罩灯’, 古人此等念头, 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 无此, 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等语所传达的众生皆平等, 关爱无差别的观念也深入人心。释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成为对儒道文化有益的补充, 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骆建彬.卓越领导国学讲堂 (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8.国学培训班 篇八
最近几年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传统文化要逐渐进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学应该是“治国平天下之学”。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国学无所不包——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到历朝历代的医学、农学、工学等。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国学指的是治国理政的学问。
既然如此,高校要开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前,同样应该厘清“什么是国学”。要是不严格进行这项界定工作,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不严肃地随意开设本科教育专业的感觉。尤其是在当下,不少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往往有哗众取宠和浪费财政经费之嫌,高校在“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前必须正面回应公众的不解和舆论的质疑。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国学包罗万象,而且精华与糟粕共存,需要深入钻研、仔细分辨、正确扬弃。因此,有资格称之为国学教师的人,他们的国学素养和造诣就一定得名副其实。高校寄希望于四年内把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一位本科国学教师,这多少让人质疑——要知道,在国学这门复杂而宏阔的学问面前,多少大师毕其一生都不敢自称通识,而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要是能入门,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来源:《光明日报》 胡乐乐/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考状元?
始自科举考试的“状元崇拜”近年来愈演愈烈,虽有明令禁止却始终无法阻挡这股疯狂。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甚至为了招收“状元”不惜在微博上“互掐”,这其实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
这些年来,每当高考放榜,“状元”便是绕不开的话题。一个高企的分数就使平时挺正常的“同窗”顿时成为神话。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母校、商家、名校则心照不宣地共同营造一个混乱的消费图景,“状元”则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图景的焦点。
翻看新闻,呈现在公众眼前的高考状元,往往都是神话一般的人物。许多人不但人缘好还爱看韩剧爱上淘宝,甚至从来不“开夜车”,简直是“十全十美”。回忆起高考和高中生活,他们往往是一副“王者归来”的英雄形象,不但以鸡汤的方式笑谈人生,甚至有人还“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春,只有“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只会懊恼“人比人气死人”。
抛开媒体制造的“幻景”,高考就是一次考试,有较大的偶然性,成为高考状元,也是如此。高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成功,甚至进入大学后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优秀。这些道理多数人都会明白,一旦碰上真人真事,还是无法避免地陷入种种误区。
金榜题名曾被古人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有其现实原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在科举考试取得成功,便可以为官;位列状元、榜眼、探花者,甚至以后可能位极人臣。但现在不一样,高考成功可以让你上个好学校,以后能否“走上人生巅峰”都是未知,甚至能不能找份理想工作都还不一定。
当然,高考状元的优秀毋庸置疑。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奋斗中的故事,可以拿来激励99%的后来学子。
但当前,一些人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正在偏离正常轨道。相同梯次的高校之间手段百出,互相争夺高分生源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一些高校并不在乎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他们争的也并不是优秀学子,而是考核“指标”、某某地区高分考生入学率。
可叹的是,一些高校一方面招收了那么多优秀生源,却不见如何精心培养;另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校庆时常常以走出了多少高官、富商校友为荣。
真要树立高考状元的榜样,媒体应该真实地报道他们奋斗的故事,而不是以铺天盖地的神话故事来“包装”他们;真要重视人才,名校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择优录取”和培养。
如何看待状元,实际上也折射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你从状元身上看到了奋斗和励志,对待自己的态度必然也是积极向上的;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神话和光环,那么你将无法正视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人生。 (来源:新华网 白靖利/文)
9.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郝春燕
2017年9月18日有幸参加了薛九小举办的国学培训,在培训中听了专家李兵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一、教师悟领经典修身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教师真切感悟经典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经典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使教师们多一些文化积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字字珠玑。教师们只有深刻认识到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的国学,才会在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下淡定从容、高雅脱俗。国学,是最质朴的人生指南,是对世界的精辟认识,对为人处事的精准总结,日常行事的准则;学习国学,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提升教师文化底蕴,实现教师的升华。
二、学生诵读经典促成长
10.国学培训心得(最终版) 篇十
——传承经典
这两天参加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与传承。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
经济的发展,让现代的年轻人都有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少之又少,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流失,这一现象不仅令人惋惜更令人担忧。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靠的是经济实力,还需要文化的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其本身的文化思想,迟早会沦落为其他国家的附属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社会的发展,一切以利益为先,传统文化被我们渐渐的遗忘,孔孟思想、忠义之道、仁、义、理、志、信已远离我们这一代人。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但作为人应该有的信仰、价值观却缺失了,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了统一的信仰,那绝对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国家的没落也就在不久的将来了。所以,像讲座老师所说的,中国要不断的发展,就需要捡起我们的传统文化了。
作为一个千年古国,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时刻应该学习的内容。就如汪老师所提出的,经典浸润童年,雅言传承美德,学习经典应从小开始,那所学对孩子的一生必定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只是现在的课程安排对于国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生所熟知的也只是课本中寥寥无几的几篇,很多学校也没有系统的教学安排,国学经典要从小开始诵读,让孩子在不求甚解中习得更多的文化经典。
【国学培训班】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08-28
学习总结:学国学、用国学的体会和建议08-13
学习国学经典要学会运用国学知识和体会内涵07-05
国学经典阅读07-04
国学经典师德07-21
分享国学经典07-26
国学问答题目08-03
国学名言08-12
国学经典感想08-26
国学知识三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