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学习兴趣

2024-08-01

创设课堂学习兴趣(精选8篇)

1.创设课堂学习兴趣 篇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已经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和认可,但落实情况呢?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去观察、深思、反思.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出几点管见,以期更多的教师来关注,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作 者:李志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东荒峪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430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教学改革 转变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2.创设课堂学习兴趣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兴趣,好奇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对汉字的理解, 尤其是低年级, 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利用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讲解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既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 我在教学中, 恰当运用了趣味性的语言,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每位学生都喜欢上了学习汉字, 并且能直观、形象地说出学过的每个汉字的特点。我巧妙地利用汉字的特点来讲解汉字的含义,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例如:我在教学“羊”这个字时, 就利用了羊的特点, 先让学生观察小羊, 然后让学生说出羊的特点, 最后我讲解:“上面的两点是小羊的角, 下面是小羊的腿和尾巴”, 这样就很形象地把“羊”这个字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根据中国汉字的特点, 如果能抓住象形文字、会意文字的特点进行教学, 再加上趣味性的语言,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住生字了。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 且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而且对于他们以后应用汉字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如归类识字, 即让学生掌握同类汉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样对他们的识记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扩大他们的识字范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记忆方法, 作为教师, 我们要鼓励他们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 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 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 并有意渗透汉字的书写规律,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堂情境的趣味性,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都比较短小, 在阅读教学中, 我着重加深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能接受美的熏陶, 使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对于优美的语句, 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 并体会语句中美的意境, 让他们展开想象, 讨论应该怎样去朗读, 只有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出感情来。如我在教授“在这荷叶圆圆的小池塘里, 还有一个很美很美的故事呢! (师配乐朗诵, CAI课件出示相关动画片) 同学们,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时, 作了如下设计:“ (课件出示:在微风吹拂下荷叶美景的画面) , 看, 这满池圆圆的荷叶, 多可爱呀!听, 在这荷叶圆圆的小池塘里, 还有一个很美很美的故事呢! (师配乐朗诵, CAI课件出示相关动画片) 同学们,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有利于下面内容的进行。在教学小蜻蜓、小青蛙、小鱼与荷叶的关系时, 我不仅出示了课件, 还让学生模仿它们的动作, 并让学生说出它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美与意境美, 并很快悟出了其中之意。

三、利用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

作业的设计要多样化, 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让每项作业既要有目的性,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 以迎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 要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课下作业贯穿起来, 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为学习语文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实际应用, 因此我设计的作业实践性很强。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 所以我给他们留的作业也不同, 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让他们做到不厌烦语文作业, 对语文作业长期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如, 很多学生喜欢绘画, 学习了《荷叶圆圆》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下这美丽的景色, 并在一旁写上你想说的话;对于好动的学生, 我还要求他们能够形象地画出小青蛙、小蜻蜓、小鱼等活动的动作。学习了问句后, 我让学生做打电话的游戏题, 让学生扮演打电话的人、听电话的人互相问候, 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 学了《四季》后, 我让学生也当一回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设计作业, 会让学生感到很好玩, 能让他们在“玩”的同时学到知识, 完成教学目标, 并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喜欢阅读、多阅读的习惯。

四、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一节课而言也是这样的。一段好的导语, 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有了兴趣他们就会顺畅地学习了。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牢牢地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 让他们不断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 他们就会很愿意带着问题去朗读, 从而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欲望也能不断增强。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中, 我们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来设计问题, 避免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 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篇三

一、精心导入,共鸣中活跃气氛

音乐导入中渲染氛围。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说语文了。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由于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有的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于是我顺势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齐声答道:《西游记》,我又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面的谁?为什么?于是,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了。我指名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引入主题: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又为什么被称为美猴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这样,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就在这种轻松地导入方式中拉开了帷幕。

二、巧设导语,激发探究兴趣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白杨礼赞》,我这样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当你置身于茫茫沙漠之中,或跋涉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时,突然发现了一排倔强挺立的充满生机的白杨树,这时你的感受会怎样?有一位大作家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白杨树的时候,就用散文来礼赞白杨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他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中是怎样礼赞白杨树的?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导入,创设了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处在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他们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三、设置疑问,激发认知内驱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完全文后设问:“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发言,但很少讲到点子上。这时,教师通过故事谈话设疑,巧妙地突破难点:“同学们静下来,听老师讲个故事,一个孩子做饭,一家三口用一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而这位小朋友仍旧用一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这个小朋友才发现自己错了。请大家谈谈这个孩子不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对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思索后说:“他少放了米。”“他按老办法办事。”……“那么以烧饭这件事联系到课文,是不是说明一个道理呢?”学生们恍然大悟,笑着连连点头称是,并举出了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类似事例。

四、认真倾听,呈现课堂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 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 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 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 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 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 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 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小儿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特别强调“激其情,引其趣”。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特别是中学历史学科,由于历史久远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学科所描述的都是学生所不曾经历过的“过去时”,加上受中学历史教材篇幅和学生学习课时的限制,教材所引的史实一般比较简短,学生要认识,理解哪些远距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一些学生、家长不重视历史课,这导致了历史难教,学生不愿学。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于人们面前,即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中,怎样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歌谣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对历史资料充分理解,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感人的氛围,使课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利用成语典故创设历史情境,如关于楚汉战争,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接受的是一段干瘪的历史,如果结合司马迁的《史论》,把之组成几个历史故事片断:鸿门宴,霸王别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等;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如虎穴,焉得虎子”;讲祖狄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这样,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就是丰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第二、利用诗词对联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材料中,有许多诗词对联,他们不仅富含哲理,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他们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就可以引用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彭大将军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到英国殖民者一步一步地强占我国香港,要表达对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颂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就可用《七子歌.香港》的歌词:“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即可以唤起学生抗击外侮,兴我中华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对联创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历史内涵,而能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讲1946年国民党非法召开的“国民大会”制定的伪宪法时,可用对联“爱和平有罪,要民主有罪,争自由有罪,见他妈鬼,那狗屁宪法!打内战可以,卖国家可以,杀青年可以,滚你娘蛋,这无耻政府?”揭露、谴责国民政府的最恶行径。

2.充分利用照片、图画、文物、幻灯、投影、电影、录象等多种教学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如果学生面对历史,没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就很难形成牢固的历史知识,激发其兴趣。例如讲南京大屠杀,日本屠杀中国人民达30万众,仅凭书本上短短一句话显得苍白无力,若让学生观看影片《血城屠战》,将会使学生更加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为中华之掘起而学习。如讲新、旧石器,若仅凭书本上叙述的概念,学生仍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用图片展示出来,同时用电脑动画创设原始人使用新、旧石器劳动的历史情境,就会使学生接受准确信息,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讲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黄海大战”的动态历史情境,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听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3.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学生讲故事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边互动,教师教学生成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 这一章中关于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时,将教室布置为总理衙门的场景,让学生分成两派,一派为顽固派,一派为维新派,进行论战,这样学生发言很积极,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盎然提高。4.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 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一两个封疆大吏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教学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能力渗透与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我们应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不能是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有层次的、思辩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情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5.创设课堂学习兴趣 篇五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李雅晨

内容摘要:教学情境是开启一节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敲门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等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沟通、交流与融合,学生对学习书本知识的情感和兴趣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数学课上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尽快地了解学习目标,是学生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形成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全新意识的重要来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人类的求知欲是自发的,但也需要一个目标一种力量去推动,它就是兴趣。俗话说:“‘最好的老师’并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兴趣”,兴趣是驱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便不能强制他们去学,那样会将他们的探知欲扼杀在摇篮里。学习动机有很多,但是兴趣却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去学,也不再成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负担,会让学生体验快乐享受学习。

数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逻辑严谨性、运用广泛性的学科,想学好数学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死板,学习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等等现象的存在,虽然方便了教学,却没有关注到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大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致使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兴趣,学习效益低下,甚至厌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照本宣科、上课就讲,而是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到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是现代教学的大趋势。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就成了我们努力探究的课题。

一、对教学情境的认识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来说,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也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通过综合多种教学手段以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呈现,营造出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积极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二)提出情境教学的背景

1、中外教育史的经验指导

“情境教学”的提出并不是基于现代教学,历史的长河中早有记载,在中外教育史上就有丰富的经验指导理论。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就表明过人的感情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出自叶圣陶先生的《二十韵》,什么是“入境”?要激发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犹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注意,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情境教学不光是在数学领域,在语文教学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吉林老师也提出过有关情绪教学法的理论,对实际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情境教学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国外也有很多教育学家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育著作被人们流传下来,他们对于情境教学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名著中《大教学论》指出:“一切事物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从对形象的感知到达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习变成主动、自觉的活动。教学是种艺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在轻松愉快中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美国哲学家杜威也认为教学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成果,他还提出“从做中学”原则,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学生一定要在有意义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学习。

2、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境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身心愉悦、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充满激情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知识。并且,脑科学 2

相关研究也能说明情境教学的益处。人的右半脑控制形象思维,左半脑控制逻辑思维,要知道,数学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左右脑分工协作的情况下,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心理暗示原理

情境教学法最早称为“暗示教学法”即“启发式外语教学法”。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从一次心理疗法的成功案例中得到了启发,才开始将全部精力转向暗示教学的研究中去的。暗示是一种无意识的带入,并不直接表明学习主题,而是巧妙地通过各种教学硬件软件或运用联想、游戏、练习、音乐等方式引起心理关注,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4、思维科学的相似论

相似,顾名思义,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我们在创设情境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身心状态等,即学习者知道了哪些,这是影响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说明,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从他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入手,教学情境越简单越符合生活实际,学习动机就越大,学生越容易学会知识,这里的相似其实就是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与初高年级不同的是,小学阶段是学生生涯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它关乎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6到12岁的孩子就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但是持久性差,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无意识注意占主导地位;思维模式是直观的、简单的、具体的,依赖于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新事物接受度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虽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态度,但在多数情况下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特别注意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一)情境创设要具有生活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原有的生活和知识基础上联系知识点,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的情境作为资源。要达到高效课堂,体现出有效的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

(二)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更具有现实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内容或形式源自于现实生活,更加具有真实性。曾经听了一节题为“几和第几”的数学课,那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动物举重比赛的情景,分别有兔子、大象、狮子和老鼠。学生们了解比赛规则后就立即想到了结果,按照常理分析,谁的个子高力气最大谁就第一,可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教师出示了比赛结果,狮子第一,大象第二,兔子第三,老鼠第四,当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赞同,大家都认为大象的力气最大,理当举的最重,大象才应该获得第一呢。由此看来,不符合现实性的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甚至做错题。的确,这些所谓的情境都是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假设出来的,但这种虚拟的情境并不是虚假的,再是虚拟的情境也要合乎常理,合乎科学逻辑。教师要想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首先要确保情境本身是客观现实的,学生只有在情境中感受到、触摸到真实的生活,所学知识才能更加牢固,记得更加深刻。

(三)情境创设要具有发展性

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基于学生知识的现有程度,更要考虑的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小学生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逐级升高的,从最开始只可以了解简单直观的事物到后来能认识非常抽象的事物。这就要求情境里出现的问题时要一点一点地提高难度,逐步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不是盲目的设立学生现有的知识不可能达到的层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要略微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既便于处理目前的问题,又蕴含这与目前问题相干且能学习的新的问题。创设的情境能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琢磨,达到新的高度。

(四)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性

每个学科都是差异性,都有各自的特征,因而情境创设要呈现对应的学科特征和意义,契合教学内容,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突显学习重难点,要能体现出该学科知识发现的整个进程、运用的一切条件和该学科内的知识之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只有这样的契合学科特征的情境,才会有效地说明该学科的意义,协助学生快速接受、精准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量。

(五)情境创设要具有内含性

问题能够引发思考,然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力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创设的情境来说,包含一些值得去深思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效的。带有问题的情境是思维过程的源头,如果想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要赋予它感召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旦学生有了去探索去学习的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油然而生,充满好奇的心情去学习势必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中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出有趣的、合适的、新鲜的、探究的问题情境,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困惑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问题之间的碰撞容易引起认知冲突,能很好地促进形成新知识的结构。

(六)情境创设要溶入情感

学生的情感需求不容忽视,在人的总需求中占重要位置。教学情境具备激起学生情感的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表现力强,情感丰富且复杂,缺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起伏比较大,在适合的环境下,会更容易迸发出激情。当小学生步入高年级以后,他们会慢慢变得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绪,也懂得了什么是尊重和自我尊重,有更稳定的情感。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但是新时代新课标下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情境创设要溶入情感,教师发自内心的创设新奇的有趣味性的情境,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开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条件。小学数学的知识是 借助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产生的,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符合现实性、生活性,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在有效的数学情境中,更容易启发学生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或资料来解决问题。为了完成一节高效课 5

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该如何创设活泼轻松、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作的尝试:

(一)创设比较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是对新鲜事物或者新知识比较好奇,可是由于刚开始接触,不一定能掌握地很到位,或者会不太理解;反而对学过的旧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又不一定感兴趣,所以在这个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创设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交替、比较以及用新知识所具备的性质作为创设情境的出发点,使学生能自愿地、轻松地、主动地接受并学习新知识。以旧引新,其实就是促使知识的迁移,通过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既能巩固旧知,又能一步一步阶梯式地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慢慢的认识到接受,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促使新知识的认识、了解、掌握和运用。

教学片段:

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①0.2分米+1厘米=? 2元-4角=? 3角+1元=? ②2/3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

③直接口算:5/9+7/9= 6/11-4/11= 3/5-1/1=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1/3和1/5 3/4和7/10 首先复习不同单位的数量包括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计算,这里要求先将不同的单位统一后再进行计算,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很好的预热,方便学生更容易理解。下面几题也是旧知识,复习的是有关分数通分再计算的内容,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其实只要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合理的类推,结果便无师自通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练习题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方便他们运用旧知识“搭桥引线”,另外还要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学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

(二)创设兴趣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情境要考虑到各层次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难 6

以产生兴趣,反而对看上去容易理解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问题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地、适当地选择教具,比如投影、面板、视频、图片等等,而且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或身体艺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

讲《平移和旋转》这课时,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去游乐园玩过啊?”学生们反应热烈,兴奋地回答:“玩过。”教师紧接着又问:“坐过摩天轮吗?摩天轮是怎么运动的呢?”学生们便开始用手在空中比划着运动的轨迹。教师再问:“那坐过冲浪吗?冲浪的船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开始了小组讨论。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随着几句师生间朴实的对话,自然而然的开启了新课的主题,这种带入感不生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知识的源泉来自于身边的生活实际,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又能为生活提供服务。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从身边的生活情景入手,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动力。若是用心的去发现,其实我们身边处处存在着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这些问题,巧妙地设计生活中的情境,就能拥有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创设生活性的情境,就是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将教材与生活合理地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对课本中已提供的学生了解的生活情境加以改动,也可以根据现实中的素材自己改编成一些有趣的情境再迁移到课堂中去。

教学片段:

在学习《认识负数》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坐电梯时会发现一楼以下还有的楼层是怎样标注的呢?”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由其他同学说出意思。引出“负”是什么意思?再请同学们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负数,并且说出哪些负数的含义,用这些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负数的教学情境。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多情况下,学生要面对的是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都较为清晰的情况,处理方法也只有一种或两种,这种问题虽然好解决,但是可供学生发挥思维能力的空间太小,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先将自己看作是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角色的能量,促使学生解决问题时有创新有进步,就需要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情境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学生不能完全地依靠书本知识依靠教师,要善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打破常规寻求新方法。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也不能禁锢范围,约束过多的条件,而是要创设充满挑战性、体现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

在《统计与可能性》练习时,笔者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做这样的练习设计: 盒子里面一共有8朵花,2个红花和6个绿花。

1、随意摸出一朵花,摸到的花可能是()色,也可能是()色。

2、摸到()花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3、可能性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得出结论。

4、怎样使红花和绿花摸出来的次数一样多?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第三个问题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学生需要结合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第四个问题就是拓展性的,需要学生逆向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样以来,学生们可以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五)创设故事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那种情节丰富、人物丰满的故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迁移到故事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其实,在一些我们熟知的故事中蕴含了很多道理、知识、问题等,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很轻松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这样既可以加深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还还能在故事中了解数学的意义。

教学片段:

课题《平均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景。

师:“同学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因为他们的机智勇敢,打败了 8

大灰狼,今天猪妈妈为了奖励他们做了12块又香又甜的酥饼。猪妈妈分给猪老大5块,给了猪老二4块,给了猪老三3块。猪老三哭着说:‘不公平不公平,我的最少,我也要5块。’猪老二也不高兴的吵着要5块。这下猪妈妈为难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请同学们帮猪妈妈出个主意吧。”

生:“猪妈妈再做3块,给猪老二1块,给猪老三2块,这样就一样多了。” 生:“不对,不对!在只有12块的情况下,只能从猪老大那儿分1块给猪老三,每人4块就一样多了。”

师:“怎样分才叫一样多呢?” 生:“平均分。”

采用“故事情境”导入,巧妙地把分饼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以有趣的故事情节,充满挑战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入对平均分概念和性质的认识,故事情节使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灵动有趣,既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又不会让学生学习数学感到负担、厌倦,从而产生利用平均分这样的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认真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六)创设活动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学生、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了课堂教学,它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须是学生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经历而感悟到的,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强行给予。将新知识新问题投射到活动性的情境中,使学生充分地听、说、做、看、想,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活动中,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奔向成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这种体验会更加深刻。

教学片段1:

学习《认识方向》,教师请学生们课前准备了一些可爱的玩具,摆在教室的不同方向,通过讨论和学习,初步掌握东、南、西、北各方向,随后请学生们自由编成小组,到台前展示认识方向的活动,课后做检测时发现大部分同学已能很好的认出方向、辨别方向了。

教学片段2: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全班分成8个小组,小组合作测量操场的长度,可以尝试进行如下的探索。

工具任选:①米尺 ②皮尺 ③5米卷尺 列出测量方法,计算结果。

学生们非常兴奋,纷纷选择工具,还有同学更加聪明,利用学校操场有些部分是长方形,就先量出一个长方形的长度,再乘长方形的个数,这样不仅精确,还节省了测量时间,同时也提出了另类的测量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学生们对这种能亲自动手操作的课非常感兴趣,因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学中玩,从玩中学,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也是可以变得生动有趣的,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也有解决的捷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数学融入生活,将生活带入课堂,一旦学生尝到了数学中的乐趣,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论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当今新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心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学习活动,明确知道除了学会书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要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让学生们“快乐学习”,让课堂“动起来”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J·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2.D·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3.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4.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5.耿东,浅谈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8期

6.创设课堂学习兴趣 篇六

―――关于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语感能力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中学

[内容提要]:“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是中学JIP实验倡导的核心理念。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贯彻JIP实验及新课程理念,落实JIP“十六字”方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语感   兴趣   语感培养   实践探索

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委在颁布的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开宗明义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在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得以鲜明体现并提高到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突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还体现了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的转变和新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的确立,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而这些同中学JIP实验倡导的“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理念完全契合。随着JIP第三轮实验的深入,“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方针、“主体――合作――创造――发展” 的主题词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JIP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我们的主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参与型教学。

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用到语文课中,就JIP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加以利用,以便将新课标和新大纲中关于“培养语感”的新理念落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关注、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

7.创设语法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篇七

[课堂教学案例]

本课语法点是情态动词should和ought to,我在本堂课中设计的任务情境力求能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

1. pre-task preparation阶段

在导入阶段,我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诙谐幽默的《色拉英语》的录像来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词should。我借用录像中的内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Mr.G提出的问题“please tell me what else I should say”以此直接引出情态动词should。

2. while-task procedure阶段

我先将should的语法规则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展示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typhoon precautions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例句,进行情态动词should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的机械性操练。我再通过对课本上图片的利用,结合学校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通过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进行pair work的练习。

然后,我再次利用前面录像中的Mr.G的形象引入ought to,对比先前should的语法规则对ought to的用法进行简单归纳。我又结合学生七年级掌握的instruction这个单词,设计了一个药品说明书,让学生进行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的机械性操练,达到巩固的目的。我再通过pair work的操练形式,让学生用ought to的一般疑问句形式给图片中的任务提出各种建议。

3. post-task activity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设计了让学生提建议的任务,通过给每个group的一封信,让学生通过讨论,给信中的人物提出建议,并且让学生自我评定哪一个小组提出的建议是最好的。然后,我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让学生讨论“what should we do to make a better city and a better life”并且制作相关的宣传海报。

[教学反思]

在语法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能将抽象的语法规则带入生活情境中,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使所学语法规则在真实交际中得到运用,从而达到内化规则和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1.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创设语法情境

教师应该正确引出语法的概念,理解语法结构所表达的意义,把隐性的语法学习和显性的语法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某一语法结构之前往往已经在先前的课文阅读中接触了这种语法现象。这些累积的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法结构的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积累的语言知识中学习新的语法,不断复习已经学过的语法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法结构及其意义。

2.利用真实语言环境,强化语法结构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既要考虑如何讲清语法结构,更要探究这种语法结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的运用,从而设计活动,创设真实语言情境,强化语法结构的运用。学生通过活动,达到掌握和运用这一语法结构的目的,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用”。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大量接触语言现象的基础上理解归纳语法结构,而非死记硬背。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8.创设课堂学习兴趣 篇八

如今,课堂易缺失情境。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科的工具性,讲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语言生涩无任何情境。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学生感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虽处课堂,但是心却游离课堂之外,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压抑,加上一些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因此而产生厌学情趣。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一些学困生,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关系,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我就从课堂入手。

若想改变课堂现状,我们只能从认识入手,不能只看重课堂教学的功利性,也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共同促进课堂的效率。创设课堂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课改的有效助力。重视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路更为清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把握这样的尺度,学生对此情境有没有兴趣?学生是不是将思维投入课堂之内?若能使学生达到以上的要求,那么我们的情境就是合理的。

一、课堂要重视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情境,一定要注意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我们的设计上来的,也能让学生在整堂课都可以保持勃勃的兴致。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在导入环节要格外注意的要素。一名合格的老师必然会重视导入的质量,会让导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一个好的导入能为优质情境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信息接受渠道越来越多,而各类媒介越来越吸引人的关注,如极大丰富电视节目、包罗万象电脑网络,方便快捷手机应用。这些媒体在改变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夺取了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还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偷偷地用手机看书、上网、玩游戏。如果只采取没收这类手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学生对网络、手机游戏的喜爱恰恰说明人常常是受有趣的事的影响。因此教育课堂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落伍于时代,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信息含量大,操作与手写相比非常快捷,语音、图画、录像资源比我们口述更为直观,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贴合时代的特色,并可以更好地将主体地位交于学生,可以让学生处理一些知识,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的课堂情境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三、重视教师点拨

创设课堂情境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学生会的我们一定不讲,学生能给学生讲的我们让给学生讲;我们要讲那些自学和讨论后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讲那些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学生讲之前我们不能讲,一定要经过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之后我们再讲;并且不能填鸭式讲授,要用点拨的形式进行讲解。点拨要讲究方法,做到“活”“精”“巧”。活就是灵活,我们要认真听学生的回答,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当发现学生确实是走入误区時,或是对于疑难问题难以解决时,我们要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精”指我们的点拨语言要简练,做到一语中的,不能拖泥带水。“巧“指我们要联系创设的课堂情境,采取多样手段加以引导。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示画面相宜的图片,意蕴相似的影片等。

四、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的课堂其实就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手段的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场所。我们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创设各类问题,学生的学习则为解决这类问题,所以课堂情境的重要内容就是问题情境。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各抒己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情境创设上要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我们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设计合作探究,让学生可以互动、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设问题,引导他们一思多问,一问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能力。创设课堂问题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可以真正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探究的冲动,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

五、注意课后反思

创设课堂情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完成一节课之后,我们要为下节课创设具体的情境,要想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我们一定要在课下多多反思,我们要思考我们每天都教了什么,我们所教的与其说学生学的是否一致,还要思考我们的情境创设有什么优点,有哪些不足。

总之,情境教学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哪种创设手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去构建适合他们的课堂情境,让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也让学困生更加喜欢学习。

上一篇:月考的味道作文300字下一篇:学生 学法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