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段往事的作文

2024-09-22

想起一段往事的作文(精选10篇)

1.想起一段往事的作文 篇一

我的20xx是瑰丽多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不仅到了云南的昆明,体验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了解了关于地球奥妙的知识,而且学会了自立和自强。

在这一年里,我还听到了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首歌的背景故事是一对父母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现在,我只要一听到这首歌曲,就会想起一段往事。

那件事,发生在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四川的红原去玩。一进到红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两旁的高山就像战士一样保护着这一碧千里的草原。我们乘车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城镇地区。一下车,凛冽的寒风像冰刀一样向我们刮来,我们选了一家酒店住了下来。

第二天,起床以后,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一个小山村,爸爸说:“就在这里玩吧!”于是我们便下了车。下车后,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我冷得直哆嗦。妈妈看见我一直在发抖,就走过来把她的外衣脱下来给我披上:“孩子,天冷就穿上吧!”“不行妈妈,那我穿了你的衣服,你怎么办呀?”妈妈却说:“妈妈是大人,你是小孩,就得听我的话。”于是我就穿上了……

回家后,妈妈大病了一场,我内疚极了,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天亮了》里面那对父母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孩子的生命。原来皆源于爱呀!

我的20xx有时是欢乐的,有时是悲伤的,但更多的是温暖。

2.想起了一段历史 篇二

这段历史发生在5月,当然那是1947年的5月。对于我这个有着历史盲嫌疑的人来说,能想起一段历史的确有些不容易,这肯定和几个月前的一次竞争战略选修课有关。那天,当我沿着当年华东野战军六纵进攻方向登上大崮顶时,孟良崮战役这段历史便印象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积累,也会认为粟裕是位天才的将军,孟良崮战役就充分展现了粟裕的军事天才,他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但换个角度看,我却体会到陈毅的伟大,他知人善任、善于授权的大将风范令人肃然起敬,他对搭档的信任和敢于担当的胸怀也是战役取胜的重要筹码。

这场战役注定是冒险之战,陈毅是“董事长”,粟裕就是“CEO”。所有人甚至蒋介石、毛泽东都想不到这场战役会有这样的结局,但可贵的是,“董事长”陈毅却坚定给粟裕吃了定心丸:赢了是你的,输了我来担责任!如果陈毅当时不敢冒险,没有担当之心,也就没有了这场杰作。例如在这场战斗中激战通宵,拂晓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晚上再打。但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一有违我军善夜战常例的命令,使有的人不理解,专门打电话请示陈毅,陈毅接过电话只说了一句“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其实,孟良崮战役之前之后,粟裕都打过败仗,他并非常胜将军,而且在军队领导干部里,他资历不深。但“CEO”粟裕有着奇正结合的谋略,“董事长”陈毅有着知人善任、勇于承担的胸襟,陈、粟两人不争权、不争功,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配合十分默契。

在心理学中,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影响或说服一个信任你的人是容易的。平心而论,授权源自信任,信任源自宽阔的心胸,正因陈毅达到了这种境界与高度,粟裕的工作才会没有阻力与绊脚,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天才,才会有知遇之恩的积极性。

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信任与合理授权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战略。充分合理的授权能使管理者们不必亲力亲为,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发展以及如何引领下属更好地运营企业上。而合理的授权也会调动部属的积极性,锻炼部属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3.想起往事难过的说说 篇三

当青春已成青春,该拿什么去挥霍。

能接受难听的话,也会虚假地待人,这就是长大。

离开或许并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回忆的珍藏。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无尽虚拟的芳华,终究不敌你一笑。

失去拥抱,才发现自己需要拥抱。

多想你在我身旁,看命运变化无常。

我不说我不问,并我代表我不在乎。

有些爱,在不经意中,刻骨。

作业没写还会找借口的吼起。

半夜睡不着,感叹一下我男神真可爱。

不被重重的击倒又怎么能华丽的站起。

繁华过后,咱们终还是回不到过去。

4.想起往事心酸伤感说说简短 篇四

1.有人说时间会让我忘记了痛。原来时间只是让我习惯了痛。

2.你最爱自由,你最难打动,我做的都无用。

3.你可知我百年的孤寂只为你一人守侯,千夜的恋歌只为你一人而唱。

4.大风把烈酒吹醒方知当初爱过全是梦。

5.我以为把我想说的写出来、就会开心点,可是为什么,眼泪总是没出息的在眼眶打转。

6.再重要的人让你失望多了也变得不重要了。

7.我可以借着一腔孤勇四处流浪不麻烦任何人。

8.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

9.合适的`人相遇在合适的地点,缺一不可。

10.我把我们的故事刻在被风化的山墙上、路人都看哭了。

11.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12.我与爱的人,隔的很近:隔着窗,隔着纱,隔着今生今世。

1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14.与你牵手,如同饮下最甘甜的美酒,直到时光尽头,也不愿放手。

15.当一个女人的嘴里反复出现一个男人的名字时,无论是夸那个男人还是骂那个男人,潜台词都是我爱他。

16.有那样一个人,他让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觉得人生圆满,你和他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7.谁和谁的脚印,走过了悲伤,走过了荒凉,却走不到你和我的天长。

18.如果我变成了回忆,退出你的生命。

19.说出口的伤痛都已平复,绝口不提的才触及心底。

5.一段深情的告白往事的爱情散文 篇五

那一年,我12岁,她15岁,第一次见到她,亭亭玉立,言语温文尔雅,我们就这么相识了,放假了她每天去补课,我天天跟在她身后,每天半小时的路程跟她在一起感觉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她爱学习,爱看书,集合了所有优点就这样一假期过去了,慢慢地开学了,我们就断了联系,我们相识定格在我的12岁。

上了高中,生活是忙碌的放暑假又去她家,这么多年她已经从个小姑娘成长到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我多么希望我是他唯一的男性朋友,内心的占有欲极度上升,但是我克制住了,她只是我姐,一个好朋友,环境不同她周围肯定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一个普通角色往哪放,我自卑了,暑假的一天我们俩躺在床上,我突然去抱她,不知道她是把我当弟弟的`回应还是什么没有反抗,一下子蒙了,放开了她,不行,她是我姐,不可以这样,事后我们俩当没发生一样,但是我内心却永远记着这一幕。

大学开学了,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一个普通的人过着在不能普通的生活,她考上了心意的研究生,她越爬越高,感觉离我越来越远,大学时候,我们偶尔联系,她总是把我当弟弟一样看待,有一次我去看她,她挽着我的手说道;在待一会吧,我想待着,但是这是我姐,从小到大我都一直叫的姐,虽然没有亲戚关系,我回学校了,可是我的心却永远定格在半小时前。我多么希望跟她在一起,但是我不配。

她毕业前给我打电话,正在忙碌的我没有时间,她想来看我,我告诉她不用了回去吧,过来一会她又打电话说就在我学校门口出来吧,看不到我她不回走,我下楼看到她时,大冬天穿白色的棉服格外醒目,我本以为她单纯的过来看看我给我买点吃的,她说她喜欢我,喜欢我很久了,喜欢我,喜欢我。我控制不住的喜悦本来想告诉她我等你很久了,但是我配吗?我叫了9年的姐,一个万千优点集一身的好女孩,我一个普通不能在普通的普通人,我没有给他答案,看到她失落的走了,我也同样悲伤。

放寒假,她来我家,她的意思我明白,我父母也非常赞同,但是我配吗,我不敢去想,这样维持了一个月,我们俩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情人节那天我们看电视,她凑过来躺在我身边,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也许是我配不上她,所以我要加倍的对他好,既然她都不后悔选择了我,所以我不能让她失望。既然上天安排了我俩相识,相知,同样安排了相爱。

在后来她毕业工作了,我见了她的亲人,送她培训,陪她过生日,陪她找房子,等她下班,我感觉这些都是值得的,我能做的只有陪伴,每次接她下班看到的都是笑容满面的她,这正是我想要的,她是我的唯一,我的幸福,我的全部。

6.关于“健康”定义的一段往事 篇六

两种解释相比较,显然后一种全面。因为它既包括身体的良好状态,也包含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这种解释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让我们先追述一段往事。1946年2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批准了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接着邀请一些国家的官员和医学专家,召开一系列技术性会议,研究起草《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加拿大的布鲁克·切索姆博士、施思明博士,负责起草阿根廷的格里高里·《组织法》序言部分。由于贝曼恩博士和我国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因此序言中必须对“健康”一词作出准确解释。

布鲁克·切索姆博士是加拿大的精神病学专家。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精神病患者的发病,都与心理不健全和社会适应性不强有关。因此,他认为健康尚应包括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问题。他的看法得到贝曼恩和施恩明两位同行的赞许。经过切磋推敲,字斟句酌,形成前面述及的那段文字写进了《组织法》序言中。

《组织法》于1946年7月22日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上通过。会议还决定成立一个由18国政府组成的临时委员会,为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常设机构作准备。1948年4月7日,《组织法》经26个国家批准而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当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布鲁克·切索姆博士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任总干事。

(刘书基)

麦奇尼科夫

由于在免疫研究上的突出成就,于1908年,和保罗·埃利希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麦奇尼科夫是乌克兰农家子弟,17岁进入卡尔可夫大学,仅读了两年便去德国留学,在那里成了欧洲很有成就的青年动物学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便接受了圣彼得堡大学的聘请。谁料昏庸的帝俄一点也不重视学人,麦奇尼科夫根本无法开展研究工作,迫于无奈,他毅然逃出俄国跑到西西里岛,跟他留学德国的一位法国同学,埋首于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菌的本性、习惯的研究。在西西里岛上,麦奇尼科夫终日躲在试验室里,整整6年时间不问世事,人们几乎忘掉了人间还有他这么一个人。他的研究报告公诸于世后,巴黎大学把他邀请了去,特地为他建了一所实验室。

麦奇尼科夫的妻子是他同学的妹妹,本来在柏林当护士。有一年麦奇尼科夫生病卧床,他的同学便请自己的妹妹赶到巴黎伺候他。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而结秦晋之好。在贤妻的协助下,麦奇尼科夫完成了各种细菌通过饮食作用于人体的研究。1892年,他发表了《发炎病症的比较病理学》。这为后来专门探究炎症的学者提供了启迪。麦奇尼科夫断言:凡传染性疾病,皆可以用免疫的方法来对付之。

到了晚年,麦奇尼科夫将其一生的心得,写进了《人之本性》一书。这是现代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书中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阐述得尤为详尽。

也许是帝俄时代的暴政对麦奇尼科夫的打击太大,他对人间官吏无甚好感。有一次他应邀赴伦敦演讲,竟断然谢绝唐宁街十号首相府之宴请。他曾对一位国王很率直地说:“做官的忘了他是人民的公仆,就跟细菌一样,可能毒害人体而置人于死地。”

麦奇尼科夫1845年5月15日生于前苏联的哈尔科夫附近,1916年7月16日逝世于巴黎。

(亦波)

黑龙江刺五加

刺五加又称五加参。主产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它具有类似人参的功效,但药性更加平和,补而不燥,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冠心病、性机能减退等有疗效。民间早就用于治早衰、体弱、精神不振等病症,有“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的俗谚。国内外研究显示,刺五加能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增强免疫力、抗癌、抗疲劳的作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指的是收缩压大于160mmHg(1mg=0.133kp),舒张压小于90或95mmHg,年龄大干60或6s岁的老年人。

以往研究重视得是舒张压标准,但研究发现,中年(50~60岁)后,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舒张压则多选顶峰甚至下降,我国的调查发现,老年人中本病府患病率达8%,人数有1千万人左右。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对收缩期高血压必须与舒张期高血压同等重视,因为它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同样的危害。经观察发现,其糖尿病,主动脉钙化、心肌梗塞、脑卒中及间歇性性行的发病事均高于同龄无高血压者。

7.我的一段往事 篇七

2008年,我很荣幸应邀出席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五十周年庆典,深感基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心中欣然回荡着一曲壮烈的生命之歌……献给祖国母亲六十华诞。

1958年,班师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还来不及掸落身上的征尘,便从鲜花和热泪的海洋中神秘地消失了……还有从工程兵、海军、空军、总后勤部、铁道兵、通信兵、步兵抽调的共十万官兵,组成特种工程部队,由工程兵司令陈士榘上将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当年,这支部队会同许多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和选精拔萃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组成的一支科技大军,听从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的一声号令,朝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秘密地集结到西北大漠,走进广袤无垠的茫茫戈壁、住帐篷,睡地铺,顶风冒沙,战天斗地,建设基地。

军令如山。我部(广州军区独立道路营)奉命从南国羊城挺进酒泉,我是这个队伍的一名士兵。

兵贵神速。人言落日是天涯,行军西去不见家。过河兵卒,勇往直前,向前,向前,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奔赴祖国的边疆;白日依山尽,夕阳山外山,向西,向西,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边关不回头。

我们乘坐军用火车,到了该下车步行军时,首长做动员:“……我们的前面就是大沙漠,那里荒无人烟,特别是气候变化无常,冷时,小便要带棍子敲;热时,吐鲁番县长夏天要坐在水缸里办公。”首长指着我:“小鬼,你怕不怕?”我站起来回答:“……”首长吼起来:“大声一点,再说一遍!”我仰起脖子嚷着:“大家不怕,我也不怕!”引起一阵笑声。首长又问:“大家怕不怕?”战士们春雷一声震天响:“不——怕!”首长笑了:“好!向酒泉——出发!”

基地并不在酒泉。在巴丹吉林沙漠西缘,在沉寂了十几个世纪的罗布泊西北。大漠浩瀚灰茫茫,无遮无盖尽坦荡,除了日月星辰,就是高温、严寒、干旱,就是砂碛、裸地、秃山。一阵风把尘土卷到空中,又掠过灼人的黑岩,这是沙漠里活动的迹象,此外便是亘古不变的荒凉。其中十号区,曾经是西汉王朝与匈奴部落金戈铁马的战场,静静的弱水河,在地图上是一条虚线,河水流经之处是一块沙漠绿洲,恰似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弱水流沙”这片神奇土地上。落落寡合的秋日胡杨,金黄斑斓,远远望去好似一簇簇火炬。在平坦辽阔的戈壁沙漠,放眼四野八荒,目极天宇,一望无际,没有任何障碍物,值此欲穷千里目,无须更上一层楼。我常看到挂在天幕上影影绰绰、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见到遥不可及的天边地平线。落日似火、残阳如血,让人感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的含义。

走进沙漠。这是一次艰苦的行军,依靠驼客、借助指北针和军用地图,负重徒步行军。大漠漫漫,戈壁茫茫,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的好战友王潮光,鼻孔莫名其妙地老流血,把一条白毛巾都染红了。我问怎么流这么多?答:“多吗?不到半斤吧?”我们素面朝天,对抗戈壁烈日。压缩干粮真他妈的干,军用水壶也甩不出一滴水来,有人渴晕了,水啊!水……沙漠行军情更迫,前方不断传来警告口令:“都跟上,掉队危险!”冷月边关,平沙万里绝人烟,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戴月披星,经过六昼夜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上级指定的地点——在一片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记的荒漠上扎下营盘。

创业初年,九路建设大军云集,帐篷连营数百里,工程分布在面积五万二千平方公里宏大场面的点、号、区,二千五百五十五个建筑物从蓝图上搬到实地,拉开工程全面建设的序幕。

创业初年,那是什么年月啊?那是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为了这个“天字第一号工程”,在国家综合国力支持下,集中人、财、物办大事,国家计委把全国当年水泥产量的一半拨给酒泉。

创业初年,经过动员教育的部队,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全力以赴修建生活设施、公路、铁路、机场、电厂、通讯、给排水、发射场、试验场、弹着区……劳动强度非常大,还记得,施工中每人每天要挑二十八立方米的沙子,我有一个战友挑到吐血了还不肯回帐篷休息。数百里戈壁滩深夜灯光如昼,机鸣车响,人马喧腾,施工现场就像万马战犹酣的战场。多少日夜?多少辛苦?多少拼搏?多少血汗?兵法曰:“战以气为决,士气振,一以当十。”如此士气、如此军威,何池不夺?何城不下?

在祁连山下备碎石的部队,一年中有八、九个月未脱寒衣,新棉衣才穿上个把月就磨烂了。队伍集合时,衣着臃肿的战士近看像一帮“乞丐”,远看像一群“绵羊”,每天的节目都是“打眼放炮,吃饭睡觉,内急尿尿”。时间如流水,一星期跟着一星期的积成一月,一月又一月的积成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不问生活,只是干活。

当年,从士兵到将军,都是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在基地有一位传奇首长,他就是万里长征途中——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孙继先。这个志愿军二十兵团中将代司令员,率部从朝鲜转战酒泉,到工地视察时,仍和我们一起劳动,生龙活虎地挥锹装土,或来回一阵风似的挑土。战士打夯时,他即兴编词,喊起号子,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他不愧是一个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几十年革命生涯总见他朝气蓬勃,千万里战斗路程始终是干劲冲天。江山代有英雄出,他是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首任司令员。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他把自己永远留在九号半青山头那块风水宝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在五十号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常常是早上进洞,一直到晚上才从洞里爬出来。尤其是打干风枪,洞里的噪声很大,出洞后耳朵要好几个小时才缓过劲来;坑道里粉尘飞扬,个个都像泥猴那样,灰头土脸,如果站着不动,极像一尊一尊活体的雕塑秀,只有一双一双会动的眼睛和偶尔一颦一笑的表情,还有一厘一毫活人的感觉。这里面就有一个我。

亲如兄弟的战友,走出洞来,你看我,我看你,你笑我,我笑你,好像姑嫂比大腿一个样。心似黄连脸在笑,那是什么心情?初衷不改,苦不言苦,好在苦惯了。

山一样的战士啊!挺起天山、祁连山似的脊梁!

祖国——母亲!这是一张真实而又没有定格的照片。蓦然回首,惨烈、悲壮。

即使这样,下班之后,仍没有水洗澡。

水是生命之源。沙漠水贵如油,淡水叫甜水,要用汽车从大老远的地方拉来,除保证施工搅拌混凝土的用水,在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发几茶缸水。清晨,我常把毛巾打湿一个角,揩一下双眼,洗漱就算完成。我曾整年没洗澡,脏兮兮的,那滋味真是难以言喻……

时逢大灾荒,1959-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平民百姓穷年累月之饥寒,连中南海也被饥荒波及的领袖们带头戒肉了。俗话说:“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兵”,军队自古吃皇粮。国家照顾部队,我们每人每月定量供应二十二斤混合面粮票,多是玉米、青稞面,每人每餐发一个窝窝头或喝面糊,几钱油,每餐一角钱的干菜清汤寡水。副食无肉无鱼、无鸡无蛋、无青菜,只有老咸菜、干菜、少量蛋粉和盐水煮黄豆。

饥餐沙粒饭,渴饮苦水浆。扬沙天气,“一日要吃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我曾在风沙时与战友合作蒙在被子里吃“互助餐”,饭里有沙,不敢合牙,囫囵吞咽,真难吃。

给养供应不上时,我们就以盐对付着下饭。

吃盐也困难。没有精盐,吃土盐。土盐有碱性,含有氢氧根和涩味,比吃黑豆还讨厌,吃后肚子嘀哩吐噜响和放屁,试想一天放百十个屁是什么滋味?但生理现象也没办法。晚上一个班住一个帐篷,屁声像过年放鞭炮那样热闹。大戈壁滩人烟稀少,小帐篷里屁声如雷。忍屁积痨,放屁逍遥,有的还没完没了的放连环屁,像奥运比赛一样争第一,表现突出的就被公认为“炮兵团长、营长”。鄙人沉默寡言,也封了个“参谋”(不带长),笑死了。

人,都是肉体凡胎,是骨头掺肉长的就有极限。清晨都是部队的起床号把浑身酸痛的我们给吹起来的。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疲劳到一定程度就动弹不得。1960年,我是上士班长兼职文化教员,晚饭后给战友上扫盲课,劳顿了一天的战士 坐下,几乎都打起瞌睡,我身在其中,深深理解战友的辛苦,于是我这个小教员说大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都打个盹儿,十分钟后站着上课。”

大漠沙尘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诗写的就是西北风。在沙漠遭遇强沙尘暴,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遭遇妖魔“黄风怪”那么可怕。

我的《当兵日记》写着:1958年9月9日,时任上等兵文书的我和通信员肖尘,正在外出归来的路上。大风起啊沙飞扬,转眼间,风暴横扫戈壁滩,天都黄了。只见天边一堵巨大的浑黄幕墙轰隆轰隆地滚动着,就像一群吼叫着的猛虎饿狼向我们扑来,我们两个吓得大喊大叫,跑呀跑呀,我被风沙裹着摔了个跟头,一会儿就被裹进天昏地暗的深渊……当此之时,沙海茫茫无处躲藏,黄沙滚滚睁不开眼,两人被刮倒在地,抱在一起,任沙石噼里啪啦无情摔打,刺鼻的土腥味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接着,好像是被子一样的沙土覆盖在身上,我意识到大限临头,是沙丘移动了,将会被沙子活埋。此时天已暮色四合,面对疯狂肆虐的沙尘暴,死亡恐惧的阴影掠过心头。求生的本能,使我和小通信员垂死挣扎着坐了起来……

好不容易挨过沙暴,这时天色也蒙蒙亮了,清醒过来,满身尘土,好似两只刚从泥土钻出来的小鸡,惊魂甫定,饥渴交迫。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只有几顶帐篷,帐篷只剩下铁架子,我们的衣物也被大风卷走了,到处乱七八糟,一片狼藉,有的战友吓得还钻在铁床架下,像惊弓之鸟,向外探头探脑,看猴似的瞅着我俩的狼狈相。我们像死里逃生归来的孩子,回到家看到母亲同样的遭逢!何处能诉说?何处话凄凉?当首长说:“回来就好!吃苦了。”战友们都哭了。

这就是我所亲历的巴丹吉林沙漠黑风暴。

当年,和我们生活在同时同地的苏联专家,住的招待所有三层防沙窗,半米多厚的防寒隔热墙;周末乘专机到北京度假,每天有专机从北京、广州为他们运来鲜菜、鲜果……这些特供都是应该的。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沙漠从来就不是人间乐土。有人说:此乃最佳流放地,在这儿困上三年,总有精神崩溃者。

有一位到过基地的老外,感慨地说:“在这连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生命禁区搞建设,谁能生活得上三年,就足足能称得上英雄。”

事非经过不知难啊!创业初年,实在苦,苦得心酸,苦得俺男子汉也哭过鼻子和想家。

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两弹”试验基地大会战胜利结束后,我部冒着风雪严寒,翻越绵延的祁连山,到一个平均海拔三千二百米的军事禁区,就是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所描写的鲜花如织,黄的如金、白的似银的青海金银滩草原,建设代号“221”的“两弹”研制基地……

参加基地建设是非常艰苦的。这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所铸就的不变军魂,我们哪怕透支着体力和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是男子汉血性的阳刚之气,使我们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加基地建设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是每个青年人都有这样的机遇,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寻觅青春的旋律,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我为自己曾经是基地一名建设者,在黄色的沙漠留下一个绿色的背景而自豪。

8.陈赓大将与鲁迅先生的一段往事 篇八

陈赓在汇报时谈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反对国民党围攻中仗打得怎样的激烈和艰苦,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场的同志都很感动。大家对鄂豫皖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表示深切的敬意,都觉得,能有一位作家把它写成作品才好。

陈赓也有这样的想法,他说:“那些战斗的艰苦和激烈,我们红军所表现的忠诚和勇敢,真是超乎人们所能想象的,比起现有的那些描写战争的作品里所表现的,不知要超过多少倍了。我们很希望人民能知道革命群众和红军所经受过的这一切艰难和困苦,即使革命胜利了,也永远不要忘记它。”

陈赓所谈的红四方面军作战情况和战斗故事,党中央宣传部的朱镜我根据记录加以整理,油印出来了。党组织经过研究认为,外国的记者或作家,如史沫特莱,根据从我们这里获得的材料写成文艺性的报道,成为很受欢迎的作品,如果请鲁迅先生以此为素材和线索,再补充些生活,写成作品,无疑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在政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于是,党组织就叫宣传部的冯雪峰把这个油印的谈话记录送给鲁迅。

鲁迅在白色恐怖十分残酷的环境里看了这些材料,非常兴奋。他听说陈赓还在上海治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红军的战斗情况,便冒着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到处追捕革命者的风险,请冯雪峰邀陈赓到家里来做客。

陈赓一向喜爱鲁迅的著作,在去鄂豫皖红区之前,他就读过鲁迅的许多作品。那些作品所表现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使他异常感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红区以后,戎马倥偬,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他跟白区的左翼文艺战线的同志隔绝了。如今,陈赓听到鲁迅打算为红军写书,约自己去谈话,心里高兴极了。他是多么希望鲁迅能够将红区的斗争描绘出来,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让人民认清革命形势呵!

1932年秋的一天,陈赓由冯雪峰和朱镜我陪同,来到上海北四川路底川北公寓——鲁迅的家里。鲁迅的兴致很高,特地请夫人许广平预备了许多酒菜。陈赓同鲁迅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直到夜深才离开。他从反击敌人第四次围攻的战斗谈起,谈了红军在战斗中英勇奋战的情形,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罪行,还谈到了红区人民的生活、土地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情况。鲁迅说话很少,非常专心地听陈赓谈,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大概是由于非常熟悉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鲁迅对红区农民的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他听到过去那些受压迫、受侮辱最深重的人们,都挺直腰杆起来战斗,非常高兴。又问了问在红区地主是怎样进行反抗的以及农民如何支援红军等一些情况。陈赓一一作了介绍,在谈到乡亲们亲自送子弟参军和组织召开欢送大会的盛况时,鲁迅感到特别新鲜。尤其当陈赓讲到红区农村有些房子在四面都开了窗子的时候,引起鲁迅的极大兴趣。鲁迅说,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了。四面都开了窗子,空气一定很流通,这是一个进步。这次交谈之后,鲁迅对这件事的关注,给陈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鲁迅先生又约陈赓见面。

陈赓由朱镜我陪同,来到北四川路公益坊已经停业的水沫书店楼上。在那里等候的楼适夷先生事先接到冯雪峰的通知,说鲁迅先生约了一位从苏区来沪养病的负责同志谈苏区红军的情况,由他陪同从这里前往鲁迅家里。所以楼适夷见朱镜我领了一个陌生同志到来,并不感到奇怪。他瞅了瞅那位陌生的同志:脸色红润,略有风霜之色,个子较高,穿一件灰色绒呢单袍,像一位从农村来的知识分子。这位同志是谁?按照党的秘密工作纪律,上级既然不把名字告诉他,他也就不必询问,仅仅作了个自我介绍。朱镜我把陈赓交给了楼适夷,稍后他便陪陈赓到鲁迅家里去了。

鲁迅见到他们,打了个招呼,便把他们引进一间既是书房,又是会客室,同时也是卧室的屋子里,招呼他俩坐下。陈赓坐在鲁迅书桌边的环臂椅上,鲁迅自己坐在书桌横头的藤躺椅上,楼适夷略远一点,坐在面向他俩的椅子上。

谈话开始了,陈赓开门见山地谈起红军作战的情况、红区人民的生活和军民关系,他谈得很平静,有许多生动的叙述,鲁迅先生不时地插进一两句问话。

陈赓谈到红军以劣势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时候,学着红军战士大声呐喊的模样,形容红军奋勇杀敌的情景,谈的人和听的人都兴奋起来。鲁迅高兴得笑了,问道:“是这样的么?”然后点了点头,说:“先声夺人嘛!”

接着,陈赓又谈了一位老大娘掩护伤员的故事,谈了红军司令员坐在田头和农民一起抽着黄烟谈家常的情景,都引起了鲁迅很大的兴趣。

那天是一个阴天,屋子里光线不怎么好。鲁迅听陈赓谈到鄂豫皖军事形势的时候,请他在书桌上绘了一张草图。陈赓整整谈了一个下午,鲁迅一直坐在躺椅上,连身子也没有躺下过一次,始终很有兴致地听着、问着,默默地点着头。

傍晚,许广平走进来,邀请客人到厨房边的一间小屋里去吃饭。鲁迅亲自打开一瓶珍藏已久的三星斧头白兰地,大家喝了几杯,饭后又闲谈了一阵,然后由楼适夷送陈赓下楼出门。陈赓离开鲁迅家后雇了一辆车,和楼适夷告别后便独自回去了。

那时楼适夷在“左联”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不常到鲁迅家去,有事大半在内山书店和鲁迅见面,或是通过冯雪峰联系,直接登门的次数寥寥可数,因此,这次去鲁迅家,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但是他一直不知道这次陪的就是陈赓。

后来,在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品中,楼适夷见到那张鄂豫皖形势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由他陪着去见鲁迅的就是陈赓。因为那张草图正是他亲眼见陈赓在鲁迅书桌上绘制的。

陈赓走后,鲁迅对于写一部反映苏区红军战争题材的小说,大概在心里也酝酿过一段时间,因为他几次同冯雪峰谈起,都像要马上写似的。

冯雪峰还记得,鲁迅同他说过:“写是可以写的。”“写一个中篇,可以。”“要写,只能像《铁流》似的写,有战争气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

但后来鲁迅没有动笔。对此,冯雪峰分析,那时鲁迅并不是没有创作欲望,大家对他的热烈希望以及红军那些英勇顽强的战斗也确实鼓舞了他。但是,由于他不熟悉红军及其战斗的实际情况,这很难给他以创作所需要的真实感,因为这是现实题材,而他又不想像说故事那样写……所以他没有写,这说明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

至于陈赓同鲁迅两次交谈的材料,还有油印的那份陈赓谈话记录,鲁迅全都郑重其事地保存起来了。有次鲁迅见到冯雪峰的时候,还问他:“那些东西要不要还给你?”冯雪峰说:“不要,你藏着如不方便,就烧毁了吧。”可是,鲁迅舍不得烧毁,一直珍藏了很久。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保存这些东西是很危险的。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检查,这些材料还得经常转移地方。可是鲁迅不怕担风险,硬是把这些材料连同陈赓在第二次谈话时画的那张草图,一起保存下来了,这些东西现在还陈列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

9.想起一段往事的作文 篇九

在回来的路上,透过车窗看见发黄的树叶和枯草,一副萧条的景象,是的,现在已经进入了深秋,灰蒙蒙的天气让我太想立刻就躲在被窝里,可是我不得不出去工作。与其说工作,还不如说是接受现实的洗礼,这样对于有灵魂要求的我来说,或许后者我更能坦荡的接受。

现在是多雨的季节,远方的天空,已经变得灰暗,好像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革,空气里都能嗅到冰冷的气息,回到家,就开始翻箱倒柜找衣服穿,床上堆满了各个季节的衣服,杂乱的房间使劳累一天的我更无精打采,冲了一杯咖啡,不放糖,只想用实实在在的味道掩盖心里所受到的.千般滋味,安静的待了几分钟之后,我打开了音乐列表,点开随机播放,任它自己随机播放,然后整理着床上的杂乱不堪,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件熟悉的衣服,那是自己高中时候的校服,它安静的躺着我一堆衣服里,就像一段被掩藏的时光。

翻出一件旧衣裳,想起一段旧时光。它的出现,让曾经的记忆像过电影一样,一遍遍的在自己的脑海里重复播放,这段被掩藏的时光,终究还是会有一天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管是刻意的丢失还是偶然间的遗忘,反正,现在我依旧清晰的记得早操的场景,上课的画面,老师的表情,吃饭时的争先恐后,晚自习的安静,考试时的紧张,同学之间的说说笑笑,当然,还有某一个人。一件校服,一件衣服,承载了我的青春,承载了我的激情,承载了我的勇敢,承载了我太多的感情。

我就那样呆坐着,手里拿着衣服,像是在捧着我的曾经,轻轻的,不敢打扰。我好想再穿一次,可是我拿了又拿,还是放下了,很多东西,不会允许我们再重来一次,即使重来,其中的感觉早已经不是当年那样感受深切。

很多人都会说这样四个字:记得当年。是啊,记得当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简简单单开心爱笑,记得当年,我对大学满怀期待,我对生活抱着信仰,记得当年,我爱我所爱,我任性自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得当年,每个人都会亲自掩埋自己的美好时光,。

一路走来,我们会哭会怨,会吵会闹,会歇斯底里,会不可理喻,我们也会笑会爱,会拥抱,会鼓励,会坚持。那些流逝的岁月,一点一点的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或许偶尔翻滚的回忆让我们不知所措,或许一件旧物会让我们黑白的记忆变得亮丽,或许在深夜依旧会想起曾经爱过的人,只是现实的生活,会让富饶的激情变得荒芜,会磨灭坚实的信仰,会让人在生存与生活之间麻木。

10.九首情诗和一段往事 篇十

1979年的夏天,我的内心正饱受着烈火般的煎熬,我渴望爱情,就像焦渴的大地渴望着雨水。那一年,我27岁,可一次恋爱也没谈过。

1969年,17岁的我就告别了生活的城市武汉,作为知青下放到了湖北光化水泥厂。白天我们都在建设工地上搬石头、扛水泥、抡铁锨,晚上则集体睡在芦席棚里,几十个人睡一个大通铺。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日,业余的时间大都被政治学习和批斗会占了,没有一点谈恋爱的时间和氛围。几年后,厂里生活条件改善了,同伴们都纷纷开始追求厂里的女孩,我却只能游离在外。因为水泥厂是重工业,男孩子与女孩子的比例是七比一,一个女孩就有一个班的男生在后面追。当时的我满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却只能望洋兴叹,只有用文学来充实我的精神生活。

然而就是这文学爱好给我带来了爱情上的转机。1977年,我创作的诗歌开始频频出现在地区的小报上,县文化馆的一个创作辅导干部注意上我了,通知我参加了县文化馆的一个“创作培训班”。在创作培训班上,我和写诗的陈君结为”对子”,每个星期天,我都带上新写的诗赶到二十里外的县城,和陈君交流。很快,我们成了知己、好友。1979年初,当陈君得知我还没有女朋友时,就想到了自己所在的厂里有一个文静漂亮的女孩,同样也爱看书学习,和我似乎很般配。谁知那女孩的父亲听说我是个外地人,便一口回绝了。

这件事一晃就过去了大半年。到了1979年7月的一天,陈君在办公室遇到那个女孩,无意间提到了我,说曾想介绍她和我认识,但被她父亲拒绝了。那女孩很惊诧,说压根就不知道有这回事,陈君趁机说:“那你想不想跟他认识?”

那女孩虽没有点头同意,但也没有拒绝。恰巧,第二天是星期天,陈君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快走到那个女孩家时,自行车轮胎放炮了,我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是不好的预兆,还是祝贺的炮声。

我们推着自行车向她家走去,陈君和我事先商量,装作无意中路过她家,进去坐坐,事后再问双方的意见。我这才有机会看清她的模样,她生得十分清秀,那一双大眼秋水盈盈,美丽非常,可以说我对她是一见钟情。随便扯了几句后,我和陈君便告辞了。刚走了百十米,我就迫不及待地向陈君表达了我的欢心,叫他返过去问那个女孩对我的印象如何。陈君去了一会儿,回来说:”她对你的印象不错。”我高兴极了,趁热打铁,拜托陈君明天上班时.向她表达我想和她约会的心情。陈君答应了,要我明天等他的电话。直到此时,我才知道了那位女孩的名字——高延平。

星期一,我在厂里苦苦盼了一上午,也没盼到陈君的电话。下午一上班,车间领导又通知到铸造班开全体大会,我心里很着急,因为电话只有车间办公室有,而办公室离铸造班有几百米远,我担心接不到电话,误了人生大事。我人坐在那里开会,心却飞到了办公室,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坐不下去了,装作上厕所溜了出去,刚走到车间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的电话铃响,我赶紧冲了进去抓起电话,真是陈君来的!他告诉我,已经和高延平联系了,她同意今晚和我约会。我激动得心潮澎湃。

1979年7月23日晚上8点整,这个时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啦,在朦朦胧胧的灯光下,她娉娉婷婷地走过来了。我们的第一次约会开始了,爱情的大门终于向我敞开了……

和高延平开始约会后,我越看她越觉得漂亮。记得第一次带她到我们厂里去玩,全厂都轰动了,都说我谈了一个天仙般的女朋友。正是因为她不寻常的美丽,在她们厂里,一般的工人都不敢追求,别人跟她介绍高干家庭的子弟,她又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害怕人家是纨绔公子哥,所以阴差阳错拖到24岁,一直没有正式谈过对象,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遇上她的。

和高延平约会一段时间后,我们相互有了许多了解。高延平不仅长得如出水芙蓉,而且还举止文雅、通情达理。相比之下,我当时的条件就逊色多了,我出身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兄妹6个,家境贫寒,我又是孤身一人远离家人。这一切对于朴实而不追求物质享受的她来说倒没有什么,我最担心的是我的个子。我身高只有1.60米,在现代人眼中称得上是”三级残废”。打小,我就听惯了街坊邻居们的嘲笑。值得庆幸的是,高延平是个爱好看书学习的女孩,我决定用我的写作特长来弥补我的不足,让我们的爱情牢固融洽起来。于是,和高延平约会了五六次后,我一口气写了三首情诗送给了她,向她表达了我爱慕她的心情。

高延平看了我送给她的情诗后,果然又感动又佩服,把情诗端端正正地抄在笔记本上,并在8月20日那天正式带我去见她的父母。从高延平家里回到厂里的那天夜里,我心潮澎湃,激情难耐,一口气又给我的心上人写下了三首情诗……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能让我调回武汉的机会出现了,当时能从一个三线小厂调回武汉,可以说如同攀爬悬崖绝壁一样难,这是伙伴们都梦寐以求的好事。可是面对高延平这样一个令我钟情的女孩,我丝毫没有犹豫,一口就回绝了这个大诱惑。

我和延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恋后,开始回到了生活的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延平的父母冷静地给我们指出的。有一天,延平的母亲对我说:“我们虽然不反对你们的事,但你要想辦法在城里解决房子。否则,你在水泥厂上班,离城里十几里路远,我是不会让我女儿受那个罪,天天往你们厂跑的!”

延平母亲的话犹如一盆凉水把我从热恋中泼醒了,是啊,当时在城里连出租房都找不到,就连延平家里八口人也只能挤在一间二十余平方的简陋房屋里,而我所在的水泥厂虽然男多女少,但分房规定却偏以女方为主,单身女职工婚后可分得一间住房,而男职工结婚的对象如不是本厂职工,则没有分房资格。这是那时普遍的分房规定,如“纺织厂”女多男少,分房就以男方为主,女职工只要结婚的对象不在本厂,就没有资格在厂里分房。延平所在的单位就是纺织厂,也就是说我和延平都没有在厂里分房的资格。好在当时我们厂里的单身职工大都已成家,我独自一人占领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单身宿舍,只有把它作为将来结婚时的新房。

延平的母亲勒令我在城里解决住房的要求令我十分为难,晚上和延平约会时我表现得灰头灰脑、垂头丧气,延平感觉到了我的情绪。在她的追问下,我只有把心中的忧虑倾诉出来。延平听后安慰我:”你放心!结婚了,我可以每天骑自行车到你们厂去住。从今天晚上开始,你就教我学自行车。”

我为延平这金子般的心而感动不已,当晚回到单身宿舍仍不能平静,情不自禁地又拿起笔来写下三首情诗……

我的情诗如同一束束鲜花丰富激荡着我们的恋爱生活,1980年5月6日,领了结婚证出来,我们走到大街上,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延平。首先想到的是鲜花,但那时是没有鲜花卖的,我问延平想要什么,延平说:“我现在已经很快乐了,什么都不需要。”我又提出中午到餐馆吃一顿饭以示庆祝,延平摇摇头道:“我不习惯上餐馆,就随便在街上买点吃的算了,下午我们俩还要上班哩!”那时街上卖饭的也十分少,我正发愁,延平指着路边一个卖烤红薯的说:“就买这个吧!”我笑着买了两个烤红薯,我们俩一人一个,就在路边吃了庆祝我们领结婚证的美丽大餐!这以后我常常幸福地想:烤红薯虽然平常,但又香又甜又热乎,不正象征着我们婚后香甜而平静的生活!

上一篇:教育学知识教资下一篇:2015宁夏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