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2024-08-14

红楼梦中的孝文化(精选10篇)

1.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篇一

从韩剧看中国的孝文化

一近几年来,韩剧势如破竹,走入中国千家万户,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过很多本土作品.与此同时,韩剧的`热播也带动了一系列韩国产品,如服饰、餐饮、音乐、音像产品等在国内的热销.如今,韩国文化正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时尚.韩剧何以如此魅力独具,风光无限呢?笔者认为,除了成功的商业包装、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优美的背景音乐外,韩剧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表现,尤其是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宣扬,是其能迅速为我国民众接受并喜爱的重要原因.

作 者:徐春燕 Xu Chunyan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郑州刊 名:文史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年,卷(期):“”(5)分类号:G0关键词:

2.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篇二

明清年间,有一条贯穿中原的茶马古商道与大运河并行。当时的山西茶商采买福建武夷山或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茶叶后,由水陆两路运抵汉口,再由汉水运至襄阳,或经襄阳经白河到南阳换马,路经方城、许昌北上;也有自湖北老河口渡水到河南南阳淅川的荆紫关到达南阳社旗,改陆路由马匹驮运北上,过平顶山、洛阳,渡黄河入山西,经晋城、长治、祈县,到太原、大同,再经张家口或归化骑骆驼穿越戈壁沙漠,运至库伦、恰克图,与蒙古、俄罗斯商人进行交易。

这条贯穿南北、水陆交替的古茶马商道,在河南境内通过赊旗店东北方向的陆路直达舞阳县北45华里的北舞渡码头。当时山西和各省商人在赊旗店码头上岸,正北行陆路经裕州(今河南方城)有驿道通洛阳、开封以及山、陕、蒙、俄乃至欧洲;东北行由舞阳县北舞渡码头入沙河可抵周家口,转山东河北上可达开封;顺沙颖河东南下则进入安徽,沿淮河行船可到江、浙、两广地区。所以,希望“生意兴隆达三江,财源滚滚通四海”的各省商人,进入河南就增加了交流和竞争的机会,他们不断开拓广袤的货路财源,以至河南各商贸重地相继吸引了13省的商人来到中原经商,形成了赊旗镇、周口镇、北舞镇、朱仙镇、禹州镇、道口镇等诸多的商贸市镇。各地商人出于经商的需要,协商集资购买义地,增筑群房,沿途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业会馆。如社旗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周口关帝庙、洛阳潞泽会馆、辉县山西会馆等,如今均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在建筑群的上下、内外等沟通部位,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是清代民间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其内容故事性极强,寓意深刻,孝悌思想是建筑装饰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里,对“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多处着重表现,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周口关帝庙和社旗山陕会馆的石雕柱础中多处雕刻有“舜耕历山”的故事。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是至孝之人,他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处处为难他,甚至借挖井、修房之机,想置他于死地。他不但不嫉恨,对继母仍秉持孝道,对弟弟也更友爱,最终使他们受到感化。舜躬耕于历山时,其孝感动天帝,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为他锄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就把管理天下的职位禅让于他。舜在位时,咨询四方,选贤任能,政通事治,名垂千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此外,会馆内还多处表现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孟宗是晋朝时吴地江夏鄂城(今属湖北)人,字恭武,少年时跟从南阳李肃为师,学习经论,以孝著称。孟宗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冬天,孟母病得很严重,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病人才可以康复。时值冬日,冰天雪地,无处寻找竹笋。孟宗心中悲伤,跑到竹林,放声大哭,那凄厉的哭声在竹林里回荡,震得冬日的竹叶沙沙直响。不想哭声感动了大地,泪水所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许多竹笋来。孟宗喜出望外,挖了几枝回家给母亲做了汤喝。母亲吃了鲜嫩的竹笋,心情愉快,身体也随之痊愈。虽然这个故事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寄托了人们对孝敬父母行为的推崇和对孝悌思想的赞扬。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也与孟宗“哭竹生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祥为了用鲜鱼汤为母亲治病,寒冬季节解衣露胸,趴于冰面上,试图用体温融化坚冰。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两条火龙向冰面喷火,河冻速解,王祥也如愿得到鲤鱼,为母亲治病。

孟宗“哭竹生笋”和王祥“卧冰求鲤”两则故事,很有意味,一孟宗、一王祥,都是平民百姓,却能够做出常人做不出的孝亲壮举,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孝道思想应该从小培养,但对于成年人而言,身教重于言教,更应该为下一代做好楷模和榜样!

在周口关帝庙拜殿南柱础上还刻有杨香“扼虎救父”以及“王裒泣墓”的故事。杨香是晋朝人,14岁那年,她随父杨丰去田里割稻子,忽然见一只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死死地卡住老虎的脖子,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杨香的父亲得救了。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为此后脍炙人口的佳话。猛虎伤人,人尽知之,因此常人罕有敢打虎者,武松乃千古一人也,但少年杨香敢为,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孝心所动。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慰勇敢保护自己的父亲。杨香因此也成为历史上二十四位至孝人物中少有的一位奇女子,她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

“王裒泣墓”讲的是西晋王裒闻雷声泣告于父母坟前的感人故事。王裒,字伟元,西晋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对双亲至为孝顺。他的母亲生前怕听雷声,母亲去世后,王裒将母亲葬于山林之中,每逢雷电交加的时候,他便跪到母亲坟前泣告,告诉母亲儿子就在眼前,千万不要害怕。并且终生如此,其孝心之真诚可以想见。此外,在周口关帝庙中还有石刻“鹿乳奉亲”、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故事;在开封山陕甘会馆也有石刻“狄仁杰孝母”等孝道故事。由此可见,整个会馆建筑装饰如同一部立体的教育读本,在净化着人们心灵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3.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篇三

摘要:《二十四孝》中的孝文化有其合理性,其精华部分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和孝顺,对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在当今这个浮躁功利、人情淡漠的社会里,以其孝文化来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尊重意识,让青少年学会从细处关爱他人,培养博爱情怀。

关键词:二十四孝 孝文化 道德教育 启示

一、全面理解《二十四孝》中的孝文化的内涵

用当代人道德价值观来分析《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与故事,除郭巨为母埋儿很荒谬与丁兰刻木事亲有些迂腐外,其他的故事与人物,都是向上的和积极的。比如说,扼虎救父说的是子女在患难时对自己的父母不抛弃;尝粪忧心即使有点不可思议,但所说的是子女伺候生病卧床父母的几个特例;而弃官寻母说的是儿子对父母那种难以割舍骨肉亲情;恣蚊饱血、扇枕温衾等描绘的是子女(媳妇)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我们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

(一)满足父母亲的物质需要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何况身为万物之长的人呢?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乃是第一要务。作为子女,我们首先就要满足父母亲的衣食住行。生活上,对他们无微不至地进行关怀,细致耐心地照顾老人,在自己能力允许下,给父母最好的衣、食、住。有病照顾,设法医治。如仲由百里负米、江革行佣供养母亲等。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你的父母亲都还健在,请要尽孝心对父母好,以免落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二)关心父母亲的心理需求

《礼记》有云:“孝子之养,乐其心,不违其志。”所谓“孝顺”,先顺从才能言孝,经济需要虽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有一颗奉养父母之心,美父母之意,让自己的父母笑口常开。勿让父母忧虑,勿等到“家人已逝”才会后悔。要让父母亲精神愉悦。老莱七十岁让自己的父母高兴,甚至自己打扮成小孩子,故意摔倒,使其父母来哄他,目的是让父母感到自己还年轻,让父母快乐。

(三)传承父母亲的志向追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底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我们作为子女,满足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之后,更应该传承双亲的志向追求,成人,成才,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孝养父母之志的表现。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二、《二十四孝》中孝文化对我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根据一定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培养道德行为能力的教育。”道德教育是青少年要建立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科学评价及行为准则。我们汲取《二十四孝》中孝文化的精髓,用其教育青少年,无论是内容重要性上,还是实施可行性上,都显得势在必行。

(一)由孝养父母而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

现在的青少年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父母太多的宠爱,这使得有些少年变得自我为中心、任性、蛮横无理。他们习惯了伸手索要,把感恩和孝顺忘却了。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甚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二十四孝》中孝顺父母的故事首先是教会青少年要孝顺父母,报反哺之恩,其实就是学会感恩。中国的父母对其子女承担着太多的责任,从出生到婚姻甚至隔代抚养,他们都是倾尽所有,尽其所能,死而后已。这像山的父爱,如河的母爱,对他们行孝是最好的回报。正如:“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家庭的伦理推到自然、社会,“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他人、社会和自然,都应给予报答。

因此,青少年要学会认识恩情、知恩情与感恩。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底线。感念父母之恩,表现为对父母的奉养与孝敬,这是最基本的。也只有对自己的父母感恩,才能推己及人。感他人恩,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感社会恩,表现为对社会认同和奉献;感自然恩,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培养感恩意识要知恩情懂恩情报恩德。

(二)由尊重父母而培养青少年的尊重意识

《二十四孝》中关心父母的心理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我们必须从言语、行动等方面,让我们的父母知道,子女是尊重他们的。不管家庭中的大事小情都应主动听从爸妈的建议。而当代的青少年十分叛逆,父母稍不顺他的意思,他们就会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是离家出走,以自杀来威胁,更何谈对父母的尊重?

所以,我们要培养青少年尊重的意识,让他们先学会尊重父母,遇事与父母商量,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让父母伤心,这都是尊重的表现。学会了尊重父母,才谈得上能对别人的尊重。

(三)由从细节关爱父母而培养青少年学会从细节处关爱他人。

《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扇枕温衾等故事描绘的是子女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一日三餐,第一碗饭先盛给父母,把好吃的东西先挟给父母。宁可忘记自己的生日,也记住父母的生日。时常关心慰问父母的身体,如父母稍感不适,主动提出陪父母看病。同时,也要抽出一些工作之外的时间,多跟父母聊天,聊他们喜欢的事情,多说他们爱听的话,顺着他们的心思。如果有什么喜庆或者庆祝的活动,要及时邀请父母一起前去。如果父母行动上不方便,要精心照顾。而当代的青少年有几个确切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又有几个面对好吃的食物能先挟在父母碗里的?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从细处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只有学会了从细处关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关爱他人。

参考文献:

[1]高万学,叶菊芳.运用《二十四孝》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2]王璞注.增广贤文老学究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00.

[3]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177.

[4]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吕平.孝经(春秋·孔丘).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1996.

4.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篇四

妈妈得知我要到总部学习,孩子没人带,她就从宁波赶过来了。我们也是有一年没有见面了。看着她头上的白发,较去年相比,多了好多,看着心酸。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如何做,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如何影响孩子,我经常思考。

今年清明,爱人带着我们一起回老家祭祖。离我们门前两米不到的菜地里,突然有了个在造的一栋三层楼的地基。

老家是木头结构的平房,父母的房间会因为这栋楼失去永久的阳光。公公有四兄弟,是家中老小,多年来四兄弟都非常不和,在村里也是经常遭人说笑。最大的大伯子女较多,但是作为长辈,大伯大妈一直都没有做榜样,当年奶奶生病都置之不理。如今她们一家看似子孙满堂,但也是经常以多欺少。爱人两兄弟都不在家,父母也是受尽了委屈,每次看到都让人心疼。

在造房子之前,爱人诚心与兄长沟通,通过四兄弟协商调换老房子来解决造房的问题,但是对方就是要以不求人,自家地自家做主的理由,强行在田里造了房子。房子在老家的正东方,三层造好,我们家几本上没有了阳光,因为周边都是山,留下的过道也只有一米多宽。

自家兄弟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爱人的好心提案,希望四兄弟坐下来共同解决,成立了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方案。结果虽然是大伯的二儿子造房子但说话权在大妈上。不同意也罢,还曲解我们的好意、颠倒了是非,取笑爱人扬言说要为他家儿子买地皮造房。公公气不过,想与对方动手。爱人当面谏之,“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虽然受了很大委屈,但是意气用事,后果不堪设想。爱人劝导父亲:福人居福地。公公也是孝子,兄长如此行为,让他捶胸,他感慨过世已久的父亲之前对兄弟们的期望。

爱人还有一个弟弟因各种原因还未成家,我们常年在外,只是平时回家看望父母,多年来没有体会到父母在乡下的压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其实爱人大学毕业,到城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父母争得了很多面子,缓解了以前兄弟间不来往的情形。兄弟间的攀比从未间断,处处比较,让长辈们身心疲惫。我们作为子女也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地做人。爱人是个非常有孝心的人,有时候更像闺女,回家经常与父母促膝谈心。弟弟则性格相反,与父母沟通不上几句就会有分歧。作为兄长,也是经常教导自己的兄弟。

我很欣赏我爱人这一点,很孝顺!我们谨记父母的教诲,做到兄弟和睦,长幼有序。在谈话中发现父母偏激的时候,他会做到“亲有过,谏使更”,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不当之处,我会提醒“怡吾色,柔吾声”尽管说得在理,也得让长辈们好接受。每次回家,经常帮父母打理家务,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我容不得他对长辈半点不敬,如有不敬我会非常严厉。

记得昱儿小时,打过奶奶,我会狠狠地打他小手,奶奶看着心疼,但这种看似玩闹的行为,最好不要养成。虽然只是家事,但是细小的一些事情让我思考倍多。公公四兄弟的这个状态持久了三十多年,父母都是在早年过世。大妈14岁就到他们家,都说长嫂如母,兄弟不和,她有很大的责任。我反思自己,经常提醒自己处在长嫂的位子,“兄弟睦,孝在中”作为父母孩子都是自己的骨肉,都希望个个有出息,当一方有难之时,兄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前两年弟弟出事,爱人毅然挑起家庭的重任,为父母分忧,当时经济困难,我也非常支持。家和万事兴,兄弟必须一条心。

在我的身边有太多兄弟不和的现象,我的父亲与叔叔,我的四个舅舅。“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不读圣贤书,就不明此理,哪来的胸怀?我的父亲过世十年之久,在家也是长子,父亲身患疾病,全家靠母亲养活。但是叔叔向来都不尊敬自己的嫂子,兄长家境困难,没有帮助,还要落井下石,因为爷爷奶奶过世早,叔叔也是父亲带大,对于他的这种行为过于包容。每次家庭不和、争吵,父亲都默不作声。

我深感母亲的辛苦!但是从小母亲并没有教过我们对叔叔不敬的微词。母亲只是说大人的事儿孩子不要参与进来。父亲过世后我们离开了老家,这一走,时间匆匆过了十年,我们都没有联系过,以往的孩子也都为人父母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前年叔叔五岁的孙子溺水,我们与孩子从未谋面,但是只是觉得非常痛惜!父亲不在,我总是走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阴霾当中。我想到父亲一定不希望,我们与叔叔之间仍然是这种关系。因此在去年我就说服母亲回老家一起去看望叔叔,此时的叔叔满头白发,还未走出痛失孙子的哀情中,自己也同样患上当年与父亲一样严重的气管炎,险些要了自己的命,方才知道嫂子多年的不易。我们小辈们也开始联系。我相信父亲在天堂的另一端正在关注着我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退一步想问题,包容过往一切。有联系有沟通什么怨恨都可以化解。端午节爱人在单位值班,我们没有回老家,公公一早就拎着一篮婆婆做的包子,来到我们门前。父母对于孩子的那份心,真的让我感激。从老家来回车费都要60元,虽然拿来的是一些蔬菜,水果,点心。但是这份情意价值无限。

告之我们一件事儿:在门前造房的堂兄,不小心从房上掉到田里,不省人事,是婆婆在家看到了帮忙扶上来送到医院急救。至今仍然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伤到了腰椎。“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其实这房子本身造的地段就不合理,损人还不利己,给过路人只留下一米多宽的路,农家人挑担时都要被防碍。

每当有人路过,必定引起人家的不满,这种无形中的怨气就会积得很多,对他本身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大妈在怂恿自己儿子造房子的时候,气势凌人,不留余地,口不积德。堂兄明知母亲出言不逊,颠倒是非,也不加以劝阻,当母亲不义之时应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伤害到自己,又如何对得起父母,更对不起家人儿女。“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个在我看来是现世报,果报还是较小。

农村造房是大事儿,也不是儿戏,房子对于子孙都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磁场对于人的健康等各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果报在自身,不祸及子孙,也是万幸了。也希望堂兄早日康复,大妈也能够觉醒,如何做才是真正的造福子孙。

女性成为母亲意义是深远的,修身慎行,对上不能忘祖,对下要考虑到子孙。“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乃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学习经典让人学会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谅父母的用心。这是本人在最近诵读《孝经》的一点点自己的理解。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感恩赖老师!感恩我们的育心家庭,能有这样的平台,让我静下心来,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诉说!我们学习经典,推广经典,也是在行孝,在积德。

感谢大家的聆听,课程较短,望大家谅解!

★点评人何锋:

贝妈在没有读国学经典前,就听见一个领导在吃饭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孝顺,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如今,读了《孝经》,似乎明白了这点,“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自己父母的人,必定不敢用恶言恶行对人。也就是孔子说的恕道,即推己及人。“敬亲者”,就“不敢慢于人”,对别人必定是尊敬。因为真正“敬亲”的人,他这种敬心就会推展到对待所有的人都是敬,不敢有丝毫的傲慢、轻慢。

李老师的公公有4兄弟,是家中老小,多年来四兄弟都非常不和,在村里也是经常遭人说笑。“最大的大伯子女较多,但是作为长辈,大伯大妈一直都没有做榜样,当年奶奶生病都置之不理。如今她们一家看似子孙满堂,但也是经常以多欺少。”有句老话,长兄长嫂如父母,作为老大没有带好头,结果都带来了一些不幸,深表同情,但这不要怪天灾人祸,祸不自来,唯人自招。

这里面已经完全看不到“爱亲者”与“敬亲者”。从李老师的真实分享在当今社会不是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家不再是心灵的港湾?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已荡然无存,子女不知道哪些才是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问题丛丛,导致整个社会问题百出。根源在哪里?我们把造成如今状况的源头找到,想办法化解,就可以缓解并根治。

近100多年来,我们中国的教育完全接受西方,对于我们实行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抛弃不理。中华文化重人文,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如今,懂这八德的人也不多了,自然就出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后代。一个民族不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就是不孝的表现。

非常感恩育心经典,感恩赖老师用神奇的积累法让我们重拾我们的经典文化,开始饱含深情的诵读她。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老的易经、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

读了《易经》,能让我们懂得知命乐天,学会养精蓄锐,自强不息,坚持真理;

读了《论语》,能让人学会恭而有礼,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读了《中庸》,有一种智慧叫做《中庸》,它不是让人圆滑,而是教人圆通;不是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教人大度能容,不是让人唯唯诺诺,而是教人左右逢源;

读了《道德经》,能教我们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读了《孝经》,让我们明白做事先做人,做人孝为先。《三字经》,让我们懂得 “教”和“学”。如何教、如何学、教与学的次第及内容是什么。也被誉为一部中国通史的简化版。

《 千字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含,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我们从中了解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博大精深及源远流长。

5.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篇五

学号: 201002140508 姓名: 何天萍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 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 千红一窟’ ”。宝玉听了,点头称赏。《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 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 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 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 孤女” 忐忑不安的心境。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 从一而终” 的寓意。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和宝玉大闹一场。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 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6.永恒的孝作文 篇六

土生土长的山里人。

这一年大雪纷飞,寒上眉梢。他在朋友家喝酒打牌,没有回家。十八岁的他狂放不羁,眉眼中尽张扬着属于年轻的傲气。

“过年了,你不回家去么?”朋友问他,他便不耐烦地说:“回什么?家里那老东西,没钱给我,还数落我的不是呢。”“你啊,为什么不懂得孝顺呢?虽说他们确实烦人,可这该回去的时候你也得……”“你真烦!有完没完?不乐意让我在这儿我走好了!切!”说完他“啪”地甩下手中的扑克牌,抓起外套,摔门而去。村里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在他看来却那么刺眼。

“砰!”一脚踹开自家的门,他叫嚷着:“做饭没?饿了!拿饭来!”无人应答。他心中一怒,又一脚踹开父亲的房门,“老东西,干嘛呢……”

“啊……啊……”他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他看到眼前的情景——年迈的父亲驼着背,半跪在床边,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就像将要溺死的人抓住一根稻草一般,那么紧,那么紧。而母亲双目紧闭,仿佛只是睡着了一样。

良久,父亲松开了紧握的手,他慢慢地起身,转过身,“孩子,你妈她……”只那一刻,他的脑子“嗡”地一声,顷刻间所有东西变成了空白,有的只是父亲那深陷的眼眶、苍白凌乱的头发,满面的皱纹和干瘦弱小的身体。

眼睛中有什么东西仿佛要挣扎而出,温热的,汹涌的。但是,他的尊严和脸面不允许他这样。他强忍着,只是定定地看着父亲,然后他说——“恶心!”

话刚出口,他便转身夺门而去。奔跑,奔跑,不停地奔跑,迎着飘飘洒洒的雪,顶着寒气凛冽的风,他不停地奔跑、奔跑……他不知道要跑到哪里。他也不想要知道。曾经往事历历在目,他记起,有次母亲帮他洗衣服,不小心将红白两件一起洗,染了色,两件再没法穿。他大怒,一巴掌打了母亲,又重重地踹在她的背上;他又记起,那次母亲偷着买了一件衣裳,被他发现,他大骂“老东西不给我钱花还给自己买东西!”每当此时,母亲只是用那淡淡地、茫然又不知所措的,有点张皇和委屈的眼神看着他,仿佛一个做错了事被责罚的孩子;他还记起,那次母亲被他打得全身是伤……

正沉浸回忆,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喊:“喂!你!你!刹车失灵!快让开!让开!”

木讷地扭头,看见装载家禽的卡车从小山坡上飞速重来。动不了。他的身体僵立在那里,因快速的奔跑也麻木,更重要的是——他的大脑已无法正常运转。回忆就卡带在那里。

“砰!”世界渐渐地黑了下来。他仿佛看到母亲在用布满老茧的粗糙的手抚摸他的脸。……

睁眼,已是四天后。模糊地看到一个轮廓,在他面前晃来晃去,好似焦急的、不安的、紧张的。而后清晰了。是父亲的脸。眼窝已经凹陷到使人恐惧的地步,皱纹仿佛比从前更多了,头发也更加苍白,面容也更加消瘦而且……憔悴。

他想说话,可说不出,于是他便听见父亲说:“孩子,你醒了。醒了。好,好……”父亲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你妈这辈子……不容易……养你也很苦……因为你的病,她一直都很愧疚……”

再也忍不住,他的泪夺眶而出。是的,因为母亲的原因,他出生便是先天性心脏病。从小无法与同龄人一同玩耍,他便辍学。所以,他恨,恨母亲。可是现在,是什么感觉呢?多少年来的怨恨和厌恶,只化为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挣扎着下床,“扑通”一声,跪在了父亲面前。

他明白了,深深地忏悔。

7.《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篇七

在《红楼梦》一书第三回中, 林黛玉初见贾母时“当下侍立之人, 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 在杨译本中, 杨宪益将本句译为All the attendants covered their faces and wept, and Daiyu herself could not keep back her tears..而在霍译本中, 这句被译为While all those present wept in sympathy, and Daiyu felt herself crying as though she would never stop.在翻译“哭个不休”时, 杨先生采用了英语中的成语cannot keep back one’s tear, 而戴先生则采取了直译法按照原文意思与形式将其译为as though she would never stop.二位先生对此习语翻译虽采取了不同方式, 但都准确表达了原文意思。但相比较而言, 杨译本采取的英语成语能够更好被外文读者接受, 而且符合原文的风味, 风格是最高层次的艺术体现 (冯庆华, 2008:77) , 相对霍译本便略显累赘。

第二章:异化归化角度看两译本翻译文化策略之比较

异化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 要求译者要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特点, 尽力靠近作者, 使译文保持异国情调;而归化则要求译者以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为归宿, 尽力靠近读者, 采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传达原文的内容, 强调行文流畅, 符合目的与读者的习惯 (Venuti, 2004) 。归化和异化, 一个要求“接近读者”, 一个要求“接近作者”, 具有较强的界定性 (Nida, 2004) 。

对比《红楼梦》一书的两种译本,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杨宪益先生对文中大多数文化因素的翻译倾向于使用异化法而霍克斯则比较偏重于归化法。在霍译本中, 霍克斯先生将大量中国文化因素翻译为外国文化中大致对等的文化因素, 使外国人更能理解中国文学语言中的这些细致微妙之处。而杨宪益先生则在译文中最大程度保留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但是, 杨译本重异化霍译本重归化并不是绝对的, 霍克斯的译本中有对原文的异化处理, 同时采用了一些增译手法。同样, 在杨宪益的译本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原文的归化处理。因此, 二位译家在采取归化异化问题上并未绝对化, 只是各自偏重不同, 即杨重异化, 霍重归化

第三章:翻译目的角度看二译本采取不同策略之原因

在对《红楼梦》一书进行翻译时, 二位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不同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杨宪益先生接受国家委托, 对《红楼梦》一书进行翻译以期传达中国文化原素、弘扬中华文化之目的, 其翻译工作带有一定的政治任务色彩。因此, 对本书的翻译必须严格忠实于原文。用杨宪益先生自己的话来说:“翻译时不能做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原文, 否则, 就不是翻译, 而是改写了。”因此, 杨先生给自己留的自由空间相当有限, 使得其在译文中多采用直译和异化手法, 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在形式上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特色。

与杨宪益先生不同, 霍克斯先生对《红楼梦》一书翻译完全是出于其个人对本书的爱好, 其翻译目的是将《红楼梦》这一东方不朽之作推广到西方, 是的英语读者能够和他一起品味本书, 领略《红楼梦》所代表的独特的东方元素。因此他在选用翻译策略时则更多的将原作拉近读者, 用西方读者更为熟悉的方式使他们接受其译作。所以霍克斯先生在翻译时自由空间较大, 对原文的在形式上的表达也有着较多的大胆改变, 使其更多的采取了归化法和意译法。

正是受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相互交织作用, 《红楼梦》两译本所表现出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是有差异的。一定程度上讲, 这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才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视野对二译本进行赏析。

总结

在本论文中, 由于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以在对杨宪益先生所译得和霍克斯先生所译的《红楼梦》中经过详细指出。其中, 在第一部分本文作者经过实例对比分析两译本中对习语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的翻译。其次, 在第二部分通过上述例子简要分析了二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最后, 在本文第三部分作者简要分析了二位译者之所以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值得指出的是, 本文而对上述二位译界大师作出对比分析是为了研究面对文化差异时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原因出对比分析, 而不是为了评判两部全译本孰优孰劣, 或是在翻译实践中应当采取归化还是异化。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在基于翻译目的的基础上找好平衡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翻译策略做好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北京:外语出版社, 1978.

[2]、Nord, Christian.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Venuti, Lawrence.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5]、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6]、成穷,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7]、冯庆华, 《红译艺坛》,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浅谈《红楼梦》中的玉石文化 篇八

从诸如“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玉在中华文化中变身为高尚人格、高贵精神的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对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教化的、正直而敏感的作家曹雪芹,必然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玉也就成为了曹雪芹的精神崇拜。《红楼梦》本以“石头记”为题,不无深意。或者也许我们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玉记。曹雪芹不仅淋漓尽致地悟写出了玉文化的精髓,更看透了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玉也万难幸免蒙尘纳垢,沦为世俗附庸品和奢侈品,而被无情地打上了腐朽的烙印。《红楼梦》以玉开篇,“金玉良缘”之说通贯全篇,小说中所绘及的日常生活器具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翡翠盆等等,包括小说中的人物诸如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甚至跟宝玉同辈子弟的名字中都无不与玉直接相关。细读全书,恰似进入了一个玉的大观园。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虽与封建君王的传国玉玺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但它在贾府各色人等眼中,几近神器,凝聚了贾府上下、贾氏家族老小太多的祈愿和寄托。贾母直言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毫不虚夸。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宁、荣二府已是日过中天,在看上去还繁华鼎盛的背后,衰颓败落之象已渐显渐露。贾府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欢歌笑语、纸醉金迷、吟诗作赋等,也更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而按照封建正统思想,贾宝玉作为贾氏家族的嫡长孙,自然肩负着不容推卸的继承祖业,复兴祖业,保持祖业永远昌盛的重大责任。贾母最为疼爱这个孙子,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老人对孩子的慈爱,但更多地,我们也能感受到贾母这个贾氏家族的“老祖宗”,对贾宝玉有着更为深厚和殷切的希望和期待。换言之,她似乎把贾家兴旺昌盛的全部希望都赌押在了贾宝玉身上。让贾宝玉不得离身的“通灵宝玉”上刻着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是整个家族的祈祝。不言而喻,贾母想让贾宝玉做一个主流社会所认为的“谦谦君子”,而非终日于后闱厮混的“浪荡公子”,做一个饱读诗书金榜高中宦途通达,并能继承并保有贾家盛大产业,进而使之复兴恒昌的贾门支柱。而文中所写之“通灵宝玉”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种种希望、这权力与美德的具体物象。对玉的重视和珍爱,毋宁说是对权力、地位以及家族永葆兴盛的诉求和渴望。这与贾宝玉鄙视世俗、痛嫉仕宦的个性从根本上相对立。小说中写道,在贾宝玉刚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竟似这贾宝玉生而叛逆,生来就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背道而驰,与贾氏家族的希冀大相径庭。“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耳,因此不甚爱惜。”此后贾政对宝玉大加鞭笞,恰恰是贾家对贾宝玉强烈期待的集中体现。这块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看来是以贾母、贾政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生代之间的对立,而实际上,更让我们窥到了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归根结底,是日趋没落封建宗法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

而在贾宝玉的爱情与婚姻问题上,玉又不可规避地成为了幸福美满婚姻的象征。小说中所描写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都曾显赫一时,而且四大家族姻亲相联。面对败落时,都在作垂死挣扎,薛家本欲借薛宝钗能够入选进宫挽救危机,实现家族复兴。未果,退而求其次,与贾宝玉结合。并以“金玉良缘”作结引,实是两大家族所做最后的努力。这时的玉,又成了爱的宿命,婚姻的信证。“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之间的冲突,则本质是在世俗价值观、封建宗法约束下的婚姻观与人类永远追求的真正自由爱情观之间的冲突。

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美丽的玉石都非常珍视,认为玉石不仅是权势财富的象征,更是阴阳二气的精纯,对人体健康有着神奇的作用。自古民间就有“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玉石被认为是养“气”最充沛的物质。千百年来,人们喜欢佩戴宝玉,甚至服食玉屑珠粉,更甚至于死后还要以玉作葬品。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魏晋南北朝食玉成风、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等等举不胜举。《本草纲目》中就有“玉能滋润五脏六腑,有助于完全排除体内垃圾;消除胃火,有助于消化;对支气管炎,胸闷,贫血有效,还能解除口渴”的记载。

玉能避邪除祟,延年益寿,这在《红楼梦》中也多有记述,如贾宝玉、王熙凤中了马道婆的魔法,癞头和尚正是用“通灵宝玉”救其回魂。

9.平凡的孝初中作文600字 篇九

时间如清风般从我们的指间划过,无声无息,转眼间我从牙牙学语的幼儿,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小时候,我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的怀抱是那么温暖,妈妈的笑是那么甜美。我特别喜欢妈妈的酒窝,觉得拥有酒窝的女孩一定很阳光、美丽。我无数次向妈妈索要我的酒窝,妈妈总是耐心地对我说:“你的酒窝在妈妈这里,妈妈替你保管着,只要你每天微笑,等你长大,妈妈就把酒窝还给你”。我高兴极了。

从此以后,不管我遇到什么挫折,什么不开心的事,我都会微笑去面对。因为这样我才可以得到我的酒窝。

长大以后,妈妈的头上出现了一根根“银丝”,脸上逐渐出现了皱纹。我的妈妈可是全天下最美丽、最幸福的女人啊!怎么会变成这般模样啊!我害怕妈妈老去,我更害怕妈妈会有一天离开我。我想;只要我没有长大,只要回到从前,妈妈也会容颜不老那么年轻、美丽吧`!我抱住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你送给我的酒窝好不好看?我是不是从此以后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阳光的女孩了?”我撒娇着说。“你呀!还是那么调皮。妈妈既然把酒窝给了你,那说明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啊!”妈妈露出了她那迷人的`酒窝。然后,我一边为妈妈轻轻地捶背一边问:“妈妈那说明你以后不会离开我对吗?”妈妈沉默了。

上了初中,我因功课紧一回家便栽在了卧室。早晨,吃完早点背起书包便奔向了学校。我逐渐与妈妈没有了沟通。有一天,妈妈担心地对我说:“女儿,功课累不累?吃不吃点东西?”我着急地说:“不用!不用!”之后“啪!”的一声关上了屋门。之后妈妈自己关在卧室里。我写完作业,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我倒了一杯水,端了一盘点心。轻轻地推开门,放在妈妈身边。抱歉的说:“妈妈对不起!”“妈妈!你不微笑,你的酒窝就会消失哦!”妈妈看了我一眼,笑出了声。之后我每天陪妈妈说话,谈谈心。

10.红楼梦中的孝文化 篇十

徐汉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红楼梦》中的一个生日宴会耗银二十两,一个小型招待宴会耗银二十多两,一个鸽子蛋价值一两银子,茄子烹饪后不像茄子,三四十种副食银子模型,一个升学宴摆酒闹三天,冬天打平和人均耗银五十两,一个鸡蛋价值十个铜钱,一天吃两顿饭,八人一顿夜宵花销三两二钱银子等饮食文化,其消费水平很高,说明《红楼梦》中“吃”的消费理念值得思考,既要过上好日子又要注重勤俭节约。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会计文化;建设贡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耗费铺张,攀比成风

1、酒戏。宝钗生日酒戏花销银子二十两,相当于人民币四千元。“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1]156置酒戏。”其耗费目的有两个:一是请戏班子在贾府唱戏文,二是请亲朋好友设宴摆酒。至此,一个平头老百姓过生日花销四千元钱不值得。如果是另有意图倒也值得考虑,到后来,宝钗竟然成了贾老太太的孙媳妇,贾老太太此时此刻为宝钗办生日酒宴的目的就是为了后来孙子娶媳妇留下伏笔。

2、蟹宴。贾府招待刘姥姥一餐饭就是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道:“这种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1]292阿弥陀佛!这一顿(饭)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可见,侯门官府一顿螃蟹宴会就花销了二十多两银子,或者是花销了一个经理级(王夫人的)一个月的月钱,或者说是二十个大丫头的一个月的月钱之和。可见招待的规格如此之高,情意如此之深。

3、鸽蛋。一个鸽子蛋价值一两银子。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受到了贾母等人的热情款待。但是,王熙凤和鸳鸯等人尽情的捉弄刘姥姥,“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夹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到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1]301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要避免餐饮损失就必须使用合适的饮食工具才能完成优雅的饮食文化工作,比如刘姥姥要是使用汤匙,就没有这种被人笑话的被动局面。第二,一两银子一个鸽子蛋,相当于人民币二百元钱。笔者分析可能是王熙凤的一句玩笑话,不必当真,其目的是王总会计师为了激励刘姥姥这个座上宾吃了这个营养补品,同时也证明贾府好客的一面。第三,滚到地下的那一颗鸽子蛋被小佣人们捡起丢掉,既是浪费财产物资的举动,同时又表现出财大气粗的慷慨与大方,表示小损失无所畏的态度。这里还有一种可能,这个鸽子蛋已被小丫头们拾去吃了。

4、小菜。贾府小菜烹饪方法十分讲究。王熙凤在筵席上对刘姥姥讲:“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

[1]307

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这半日。姑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 1

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

[1]307-309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从这个日常小菜的制作过程来看,第一需要各种配料。第二,工艺过程是将蔬菜材料钉子放到锅里用香油一炸,用糟油搅拌,用罐子密封,再用炒熟了的鸡爪一拌,于是就形成了一道美味食品。在这个故事中,对于人们的启示就是,一是在红案烹饪学中可以作为试验品复制这一道“红楼茄子”,完善佳肴菜谱,提高消费层次,满足人们日益不断增长的高消费水平。二是可以提高“红楼茄子”的菜谱价格,提高饮食行业的销售收入。三是大批量生产“红楼茄子”菜谱系列可以节约烹饪制作环节的生产成本。

5、食模。丰富多彩的膳食结构既可以完善副食品种类又可以丰富美食文化,强本节用。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1]259

这几十个副食品模子都是“旧年备膳,想的法儿。”笔者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我的父亲就经常利用梅花型的木制食品模具为手段,使用米糠和胡萝卜搅拌而成的烙锅糕点给我吃,在那个肚子填不饱的年代里能够吃上忆苦思甜的“食品”也是一种人生享受,使笔者渡过了那个艰苦难熬的三年自然岁月。笔者认为这些面点食品模具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一大创造,将一般的面食糕点做成艺术品是一大创举,恐怕今天的副食品上的各种图案就来源于《红楼梦》文化的启迪。这种副食品艺术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美食文化的技术创新,是强本节用的好措施,值得传承和颂扬、保留和光大。

6、宴会。升学宴会大摆酒席三天。赖嬷嬷笑道:“因为我们小子选了出来,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个酒,我想,摆一日酒,请这个也不是,请那个也不是。又想了一想,托主子洪福,想不到的这样荣耀,就倾了家,我也是愿意的,因此吩咐他老子连摆三日酒:头一日,在我们破花园子里摆几席酒,一台戏,请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去散一日闷;外头大厅上一台戏,摆几席酒,请老爷们、爷们去增增光;第二日再请亲友;第三日再把我们(宁荣)两府里的伴儿请一请。热闹三天,也是托着主子的洪福,光辉光辉。”[1]340赖大家的笑道:“奶奶(指贾老太太)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1]340由此可见,一个学生参加当地的考试考上了学校确要连请三天酒席,还要请戏班子唱戏热闹一番,其铺张浪费程度相当大,就用学生母亲的话来也得耗费三二万银子。一个学生考上学校是值得庆贺的事,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需不需要请酒?笔者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可以把请酒席和唱戏的资金节约下来用在学生的学业之上。第二,既使是摆酒席何必要进行三天时间,难道一天完成此愿望不行?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费用。第三,三天的升学宴会费用按照湖北孝感大学生升学宴计算而言,一天的费用至少耗费一万元人民币,三天宴会可能需要耗用人民币三万元钱,这个费用谁埋单?谁买单?谁出钱?谁报销?这种铺张浪费不值得。第四,学生的母亲开玩笑说,贾老太太要赏就赏三二万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六十万元与四十万元。笔者认为这个赏钱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赞助商贾老太太出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就已经是很不起的事情了。此种风气在今天的高中生考上大学的升学宴上运用得淋漓尽致,此种攀比风气应该严厉制止。

7、平和。打平和一聚就是五十两银子,凤姐儿笑道“姨妈仔细忘了,如今先称五十两

[1]384银子来,交给我收着,一下雪,我就预备下酒,姨妈也不用操心,也不得忘了。”贾老 2

太太、王熙凤、薛姨妈三人的玩笑话相互攀比,相互推让,相互倾轧,其目的就是要找人出银子让大伙得“实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谁有钱谁买单,谁有情谁请客。在闲暇的冬天,在漫天的雪风里吃点小酒,听个戏曲,猜个灯谜,玩个棋子,打个扑克倒也其乐融融,这种理念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可以借鉴与尝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冬天无农活干的时间,加上风天雪地不便于野外作业,于是每个人出资十五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三千元,建立一个消费基金进行高档消费,这还是一种消费领域里的创新理念,这种风气在中国农村已经普遍存在,但都没有建立基金,每天都在进行着跳舞、唱戏、唱歌、打麻将、玩扑克、斗地主等各种各样的消遣娱乐方式。

8、鸡蛋。一个鸡蛋值十个铜钱。柳家的道:“今年这鸡蛋短(少)的很,一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采购员)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鸡蛋)来。”一个鸡蛋值十个钱,按一个钱值二角的人民币折算,也就是一个鸡蛋要值人民币二元钱。在二O一一年的春天,湖北孝感的一个鸡蛋也要卖八角钱一个,一是证明物价飞涨,二是证明某些物货短缺。

9、嘴刁。家贫生活苦短。柳家(厨房炊事)道:“连姑娘带姐儿们四五十人,一日也只管要两只鸡、两只鸭子,十来斤肉,一吊钱的菜蔬。你们算算,够作什么的?连本项两顿饭还撑持不住,还搁的住这个点这样,那个点那样,买来的又不吃,又买别的去。”[1]475由此可见,贾府已经走向贫穷时代,其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下降。说明贾府一天只吃两餐饭。在中国大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笔者的少年时代和年青时代是在农村渡过的,基本上是四日八顿,上午一顿是在九点钟左右吃,下午一顿是在五点钟左右吃,只有暑季白天较长时,中午偶尔才有点零食吃,比如米泡、米粉糊之类。这种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笔者曾记得家乡有这么一句歌谣:张家榨、马徐家,罐子煨饭供菩萨,伢要吃,妈要打,罐子破了吃锅巴。想想笔者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多么的艰苦难熬,所以笔者终身营养不良是个矮个子,后来生活好一点确又长成个大肚子。

10、夜宵。八人一顿夜宴花销三两二银子。宝玉与袭人商议:“晚间吃酒,大家取乐,不可拘泥。如今吃什么,好早说给他们备办去。”[1]493袭人笑道:“你放心,我和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人,每人五钱银子,共是二两。芳官、碧痕、小燕、四儿四个人,每人三钱银子,他们有假的不算,共是三两二钱银子,早已交给了柳嫂子,预备四十碟果子。我和平儿说了,已经抬了一坛好绍光酒藏在那边了。我们八个人单替你过生日。[1]494从这里可以看出,达官贵人之府的公子与小姐们经常以过生日为名进行打平和。第一,在出资上有讲究,大丫环们每人出五钱银子,小丫环们每人出三钱银子。第二,三两二钱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六百四十元钱。第三,这一顿夜宴除酒水钱以外,人均消费八十元人民币,这个消费水平不算很高。第四,贾府的大丫环们与大出纳平儿都有勾结,私自拿了一坛绍兴酒,笔者认为这些公子小姐们是沾了贾府公家的便宜,有损公肥私之嫌。同时也揭露了贾府实物保管上的漏洞,也证明了实物负责人没有坚持原则。第五,说明了假货币早在清代就已经存在。

二、旁观直言,建议忠恳,措施泡影,现实谨慎

1、旁言。对于贾府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贾府外早有旁观者看到了这一点,冷子兴曾对贾雨村讲过两条意见:第一,“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第二,“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例,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两条意见很符合贾府的真实状况,但贾府官二代、官三代没有认真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只顾各人忙着各人的“前程”,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建议。贾府的外管家林之孝曾对贾府总经理贾琏提出过忠恳的建议。第一,贾府“人[2][1]474 3

口太众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劳动,二则家里一年也省口粮月钱。”第二,贾府“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八个的使六个,使四个的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 这些忠恳的建议贾府没有及时的采纳,没有认真地付于实施,至此,这是贾府的一大失误。

3、措施。贾府将贾元春省亲时而招来的几个女孩子辞退了一部分,而另外的一部分仍然留在贾府改换了工种,由演员变成了服务员,致使贾府裁减富有人员的力度不大,这很可能是贾府倒闭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4、现实。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人们在吃的方面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食谱学、营养学、健康学、药膳学等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并彩纷呈。”饮食文化的境界之一就是果腹,境界之二就是快乐,境界之三就是聚会,境界之四就是宴请,境界之五就是养生,境界之六就是尝鲜,境界之七就是觅食,境界之八就是猎艳,境界之九就是约会,境界之十就是独酌。笔者认为,“要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用的原则,建立和健全餐饮服务标准和文明用餐规范要点,正确引导消费者科学地、合理地、文明地进行粮食消费。”[6] 在会计文化建设上,一定要注重“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又要防止资源短缺的所造成的危机感,做好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考核、反馈等会计工作环节,为民服务,使全体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消费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邱麓书社,1987:291-591.[2]李辰冬.知味红楼[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96.[3]李辰冬.知味红楼[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97.[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5]百科.饮食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n/viev/84708.htm.[6]徐汉峰,徐达,马文涛.加强粮食安全,确保社会稳定[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6-60.作者署名:徐汉峰 工作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玉泉路17号 邮政编码:432000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xu-hanfeng@163.com 若采用若修改需要纸介质文本,请回复本邮箱

作者简介:徐汉峰(1952—)男,汉族,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会计文化,高职教育。

[5]

上一篇:夏季高温安全检查下一篇:校园文化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