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2024-07-27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共9篇)

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一

[摘 要] 文章指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二,中小企业是保障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第三,中小企业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财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第四,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第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大企业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优势,专门从事规模较大的生产。正因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使中小企业健康运行,并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家族管理问题。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实际上仍然属于家族所有型企业,产权集中于创业者及其家庭成员手中,这种原始的企业产权形态的弊端在于企业拒绝内部市场化,限制了企业在经营者选择方面的灵活性。

2.内部治理机构问题。目前的很多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缺失,即使是在一些建立了内部治理机构的中小企业中,也还大量存在着不按规范行事的问题。监事会、经营决策委员会等机构或由主要投资者的家人担任负责人,或由下属员工充数,名义上存在的相应治理结构,实际上仍然是所有者的附庸,企业在制订相应制度和对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时,并不允许监事会、经营决策委员会等机构实际发挥作用,即使这些机构对企业运营问题发出不同声音也不被理睬,这种作法导致名义上健全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名无实。

3.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当问题。内部治理机构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重大经营决策主要由个别人完成,侧重经验和感觉,决策行为随意性大,难以借助相对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使之趋于合理。由此造成由于对重大经营决策涉及的专业领域不熟悉而决策失误的情况发生。

4.资金调配失当甚至失控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投资、缺乏资金合理调配与控制意识;财务管理混乱,资金核算与调配随意;对日常现金流量控制不力。以上财务问题,使中小企业在不能实现资金的预期回收和财务管理制度约束不足的情况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负债开始构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5.营销管理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没有专门的群体负责公司的营销管理,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内容相对简单、专业性不强,仅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三、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此首先企业家自身要努力提高素质,在观念、能力方面下大工夫。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们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家们自己会思考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解决家族管理的问题,首先必须由企业家自身来推动,高素质的企业家,才能深刻认识到家族管理的各种弊端,并积极推动变革。

2.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首先,中小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改革完善。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机构,正确处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制订系统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现中小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型,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其次,完善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从集权向放权的改革。只有采取科学的授权方式,才能合理分权,实现从集权到分权的成长转型,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要完善中小企业决策制度。建立中小企业完善规范的决策制度,使中小企业决策在规范的制度下运行,制约老板“一言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板的一意孤行、个人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3.重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中小企业若要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有一支能踏踏实实为企业服务且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人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企业就是空的。

4.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要加强财务管理,中小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样才能规范企业的投资决策管理、企业的资金使用与控制,有利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同时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

5.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水平。(1)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不仅仅把工作重点放在推销方面,而是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市场营销,完善营销战略规划、市场调研、营销组合研究与规划等系统营销工作;(2)采取集中性营销竞争战略。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市场上要避开与大企业的直接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可用价格优势、市场需求优势来立足市场,扩充市场,寻找市场空隙,进行聚焦市场营销。中小企业通过深度的市场细分,把需求未满足或未充分满足而竞争又较小的“利基”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然后集中全力,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3)企业间合作。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合作,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把市场做大,从而实现共赢。可考虑采取如下形式进行合作营销:如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配套产品,可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使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或者作为承包方参与外包经营;还可以考虑与其他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结成联盟。

参考文献:

[1]胡锦玉: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东方,2008,(10)

[2]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07)

2.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二

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

1.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企业对所有资源力争进行最合理的配置, 并分析、协调、控制预算的执行, 即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 对销售及收入、生产、成本、费用、资金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 从而有计划的高效、协调开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 它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对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活动、投资决策活动、资金运作活动作系统而详尽的表述, 是用来分配企业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 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

1.2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1.2.1全面预算的基本内容。一是经营成果预算。主要有预算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率、费用、主要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二是财务状况预算。主要有预算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三是投资预算。主要有预算投资项目、投资进度、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回报;四是劳动力成本预算。主要有预算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统筹费用支出、人员的结构状况等;五是现金流量预算。主要有预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1.2.2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一是预算编制, 即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对预算总目标进行分解、具体量化, 并下达给预算执行者, 这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二是预算执行, 即通过调动各项经济资源通过人的主动性努力完成预算目标, 这是预算控制的核心环节;三是预算调控。包括各项预算目标、各种经济资源、各级预算组织的预算协调、预算调整乃至预算监控和仲裁;四是预算考评。通过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的预算差异分析, 掌握进度和状况, 及时纠偏补漏, 兑现奖惩, 为下一步预算调整,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2 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预算管理应当以战略管理为导向, 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但目前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没有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 有的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造成了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使得企业的预算编制, 往往只注重短期预算目标, 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冲突, 从而影响了长期预算目标的实现。

2.2 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不够。一个整体性、全

面性不全的预算管理是不可能发挥和体现其真正价值的, 这是我们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企业存在着预算管理就只有财务部门忙碌的现象, 没有形成全员参与, 其他部门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一项专职工作, 更达不到完整有效的配合;相对于财务预算而言, 其他如业务预算、经营预算等各项预算管理相对滞后, 没有形成预算的全方位。实际上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还得依赖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 因为预算管理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2.3 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 很多企业把预算管理作为计划管理的一个翻版, 只将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制度空白。预算管理部门“闭门造车”的现象普遍存在, 预算编制前期的调研阶段流于形式, 对情况了解不透, 甚至不去了解企业内外的各项影响因素;各部门自身的相关台账资料尚不完备、不健全, 更谈不上信息共享、衔接有序;未采取科学的编制方法, 编制过程中沟通不充分, 在同级相关部门及下级单位的参与上, 存在形式多于实质的问题, 预算方案未形成共识、认同度低等。

2.4 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当前, 大多数企业对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措施, 或者考核方案只奖不罚, 考核内容不具体, 考核标准随意性强, 考核指标的制定和权重与企业整体预算目标脱节, 考核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使得控制不到位, 考核无效果, 致使全面预算管理难以推行。考核与奖惩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 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3 深化与完善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3.1 优化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在目前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企业管理中的协调、控制作用。针对铁路局直管站段这一特点, 重新整合构建适应新的管理体制需要的组织结构。由于铁路运输企业属于集权管理方式, 下级单位的任务就是管理好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 下属单位日常经营管理主要以上级单位的考评内容为工作标准, 缺乏灵活性和积极性, 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 这种组织架构不能有效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完成, 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组织架构应该逐步向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方式靠拢, 给各级管理部门以较高的独立性, 享有充分的自主性。

3.2 加强预算指标之间的协调, 建立科学的预算指标体系。

将预算中涉及的主要生产任务、设备数量、设备运用效率, 与消耗、支出、收入有机联系起来, 保证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要。预算能否合理, 关键取决于我们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所依据的工作量、定额之间的管理是否匹配, 必须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倒逼成本、总量包干等不规范行为, 切实维护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3.3 紧紧围绕战略目标、长远规划来确定企业年度预算。

一个企业应当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 预算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的经营战略来进行。现代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以战略管理为主线, 以过程控制为重心的。企业的预算只有适应战略的要求时, 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随着预算编制的完成, 企业高层领导者根据企业战略目标所预计达到经营目标应采取的方法和激励措施都明朗化。另一方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 使得企业的总体奋斗目标以具体预算指标分门别类、有层次地分解到各职能部门, 并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 使全体员工和各级部门能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都能想方设法从各自的角度充分发挥其主观动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为完成各级预算而努力, 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4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把预算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铁路企业应当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和结果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期末终了, 对其执行和完成情况, 应通过合理的程序进行考评, 奖优罚劣, 体现客观公正, 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为此, 建立合理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该体系应包括预算考评指标的设立, 预算考评的组织领导机构、人员构成, 预算考评的时间, 预算考评的结果和用途等。企业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考核指标的制定应与企业整体预算目标一致, 不能只单纯注重费用节约额, 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 肯定取得的成绩,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建议, 并根据考核结果制订和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 形成长效的考核机制, 把预算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管理, 在提升战略管理能力、高效使用企业资源、收入提升及成本节约、有效管理经营风险、有效监控考核与激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企业已被广泛应用, 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内部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铁路企业应进一步健全全面预算管理, 以促进铁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梅.全面预算理论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

[2]项玉英.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企业 设计管理 市场竞争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的30多年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巨人。而与此不相称的是中国企业还主要以低成本、密集型的生产加工方式为主,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原材料成本换取产品最低的利润。很多企业虽已突破了创业初期的资金瓶颈,但如何创立企业品牌和文化形象,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然而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设计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隐患。如何更好地驾驭设计管理是企业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设计管理的角度出发,解读企业发展中设计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

二、我国企业设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设计管理现状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有的企业仅在某一时期很重视设计管理,却不能稳定、持续地运用设计管理为企业服务。二是有的企业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将设计管理理念宣传—下,却未能将其融入企业理念中。或者把别人的设计管理模式照搬过来,却未能真正落实到企业实践中。企业的原有的经营理念、运行模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三是有的企业根本就不重视设计管理,认为设计管理不会给企业降低风险,带来效益。相反,认为设计管理会破坏企业的结构,动摇企业上层的地位。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处在生产型工业设计阶段。在生产型工业设计阶段,好的工业设计的评判标准是能够方便地生产。此阶段的工业设计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相关。产品造型的改良是工业设计师的核心工作,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成本的控制是工业设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太多的预算花在设计上,设计师接到任务后,翻看一些产品资料,东拼西凑,马上便构思产品的形态。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委托外边的工业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费用相对较低。我国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纯地引入工业设计元素,设计实际上完全没有受到管理,甚至没有被看成是一种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潜在力量,只被认为是一种为产品、包装、展示或宣传所进行的零散性工作,相互之间以及和企业的其他任何部门之间毫无关系。

我国企业设计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设计团队的管理来看,公司虽然很重视设计人才,企业对设计一个人形式授予荣誉,更存在个别设计师特立独行。稍有点团队合作或系统观念的人都知道,一个概念要成为商品,是需要通过很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型的。这种合作,是指某些人站在前面,某些人站在幕后;某些人担任明星,某些人充当护航者。因此,我们应该纠正以前那种设计以个人命名的错误做法,要归于一个团队一因为它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虽然有贡献大小之别,我们都明白,也应该有所区别,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那种纵容个人主义的做法一自命不凡,对于一个团队或企业来讲,是极其有害的。很明显的影响就是它将使一个团队处在一种分裂状态,不稳定状态,也就必然不具有强大战斗力。并且有这种倾向的人,也很难对企业忠诚,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也是很成问题。

其次,企业对设计流程的管理中,(1)设计师之间缺少交流,特别是在前期创意的时候,很多设计师都不赞成以集体开会的形式进行设计创意激发,惟恐别人盗用他的设计创意。这使得本来团队具有的优势丧失,各做各的,和自由设计师没有本质的区别。(2)设计的前期设计企划阶段的工作不完整,造成对市场的需求情况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设计定位不准。很多时候,只是推出新款的产品,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的目标不明确。

另外,设计师对设计项目的实际造价不甚了解。产品设计部只是在设计方案入围后才派设计师去厂里了解实际情况,去进行一些实际的设计确认和修改。这样,设计师在构思设计方案阶段就没有意识到后续的问题,导致设计走了不少弯路,影响了产品开发在设计阶段的时间。

还有一点,大多数企业缺少管理设计的组织架构。大部分的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决策层做为金字塔尖,下面是总经理——经理——职能部门,包括行政、市场、生产、人事、技术等等。这样的组织形式分工明确,权责分明。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却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情报需要层层上传,然后再层层下达,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实际,而只会坐失商机。而且这样的组织架构没有明确的自上而下的设计管理部门来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设计资源,虽然很多公司都导入了CE,但在部门具体应用的时候缺乏监督和管理,出现了很多不符合规范的情况。聘请来的设计公司同样也是如此,这些情况都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三、对策研究

设计管理是一种将工业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与企业管理和品牌战略结合,树立企业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问题,在我国,要想造就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 领导重视和参与

重视设计、强化设计管理必须从企业最高层做起。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设计管理是无法开展设计活动的,企业发展后劲就会丧失。同时企业领导应参加相应的培训,提高認识和管理技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2 培养正确的设计理念

认真对待人的生活方式,处处为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方式着想,是成功产品设计的前提。企业领导和设计部门设计师要树立“设计入”的设计指导思想,在设计过程中满足市场需求并设法引导消费者消费倾向。另外管理和设计部门要注意细节设计,细节是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内部结构或外部式样,细节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设计理念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指向标,正确管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保证企业设计战略实现的重要保证。

3 逐步引入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我国还没有更多的成功设计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企业是摸着石头过河。强化设计管理须逐步进行,先从一个小型项目开始,竭力使其成功,锻炼管理能力和设计能力,增强企业在设计管理方面信心。

4 实施设计整体化策略

要保证企业形象传播多媒体的统一策划和管理,保证企业在社会公众中自身形象的完整性、明确性,使自身的产品形成名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须实施设计整体化管理策略。它能使设计-生产-销售一服务渠道畅通,为企业今后的设计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5 加强设计管理

设计与企业管理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设计工作日益系统化和复杂化,设计活动本身也需进行系统管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专业技能很重要,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管理同样重要。通过有效设计管理,可以保证企业设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并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使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避免设计上的混乱局面。

6 设计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相结合

信息化和网络化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联系更加紧密,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和管理成为可能。企业生产产品不再像过去那样从开发设计到生产再到包装销售依次而为,而是更趋向整体性,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同时产品包装、宣传、市场也齐头并进。

7 设计人员参与管理,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企业内部机制运作一环扣一环。从接到项目开始,流程一般为:首先,设计人员和客户、勾通,开始设计工作;其次,设计人员与工程制作人员、材料员沟通设计意图与要求,开始搭建工作,并全程控制实施时间和质量;再次,设计人员内部需要有一个能够高屋建瓴的集权人士,如苹果设计一切大小设计事务必须经过乔布斯之手方可过关,这样利于整体考虑;最后,协调工程管理人员、市场人员、公司领导、特别是客户,使项目能够持续地掌握在本企业手中。每个环节都缺少不了设计人员,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参与管理。并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一种秩序、习惯和方法,促使它有利于设计人员的管理工作和生活。

企业要建立自上而下并且有效的设计管理组织架构。在决策层应该有专人全权负责设计管理事务,职责包括形成企业的设计政策、产品开发计划、设计的监督以及设计投资政策的评估。企业中层比如管设计部门的经理应该负责规划设计策略、组织设计资源、协调设计部门与其它的职能部门、沟通企业与外部设计机构。而位于低层的设计管理人员,像设计部门的副经理以及负责单个设计的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设计组织的日常管理、组织设计人员和设备、日常的沟通和协调、控制具体的设计进度等等。

四、结语

4.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四

摘要:公证赔偿制度是指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在公证事务处理过程中,对于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从而应当承担补偿责任的一项制度。我国现有的有关公证赔偿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公证赔偿责任的认定及分担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责任的认定和分担标准不定,公证赔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在分析当前公证赔偿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一是明确公证赔偿责任的认定和分担标准;二是确定公证赔偿责任的分担;最后是完善我国公证赔偿保障机制。

关键词:公证赔偿制度 事后补偿 完善对策

一、公证赔偿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一)公证赔偿制度的概念

在公证进行的过程中,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某些不当行为可能会有损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对此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公证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职业责任)。而公证赔偿则是公证民事责任的最主要部分,在公证责任制度中占据核心地位。所谓公证赔偿制度是指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在公证事务处理过程中,对于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从而应当承担补偿责任的一项制度。

(二)公证赔偿制度的特点

1.公证赔偿主体确定

公证赔偿的主体包括承担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和请求赔偿的权利主体。在我国,公证机构是公证员的执业载体,公证文书由公证机构自身的名义出具,公证员的权利义务也由公证机构来承受,因此公证赔偿责任的对外承担主体是公证机构。公证机构承担外部赔偿责任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相关责任公证员追偿。而公证赔偿的申请人则包括公证事项的申请人、基于信赖公证文书而与公证申请人发生法律关系或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

2.公证赔偿内容复杂

由于导致公证错误的原因有多种,例如单纯由于公证机构及公证员的过错,或是公证申请人提供虚假资料而公证机构未认真查证,甚至存在多方恶意串通的情况,因此,公证赔偿的内容也是复杂的。

3.事后的补偿性

公证赔偿是在公证机构处理公证事务且造成利益损失之后发生的,具有事后的补救性,其赔偿范围与所造成的损害相适应,而且主要形式为财产赔偿。又因为公证机构本身所具有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因而决定了我国的公证赔偿是一种补偿性赔偿。

二、当前我国公证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的认定和分担标准不定

我国现有的有关公证赔偿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公证赔偿责任的认定及分担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认定不明确

作为一种侵权责任,公证赔偿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只有有关责任构成的轮廓性规定,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认定依据。首先,公证赔偿以过错为要件,通过公证机构及公证员的执业行为加以判断,我国的法律对公证员的执业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除此之外公证行业规则等也对其进行了约束,同时,公证机构及公证员作为专家,高度注意?x务、忠诚义务与保密义务是其承担责任的基础。在实务中认定标准及应当被认定为过错的行为仍比较模糊。标准过高会导致公证机构及公证员的责任无必要的扩大;标准过低则无法规范执业行为,更无法实现对权利人的保障与救济。其次,对于行为人故意与过失的判断标准也应当客观具体,这种主观可受非难性的差异应当在赔偿责任的确定中有所体现。再者,2000年的《方案》中明确指出公证赔偿范围为“直接经济损失”,《公证法》只表述为“相应的责任”,《公证法》施行前,现实中曾经发生的活人被公证为“死亡”案在判决中获得了精神损害赔偿,目前就公证赔偿范围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2.公证赔偿责任的分担不明确

我国公证赔偿责任的分担包括内部分担与外部分担。公证机构进行公证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此处的公证员应当包括公证承办人、公证审批人等,同时,公证机构也设有一般性事务人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打印人员等,公证机构追偿时,几者之间的责任分配法律并无规定。《公证法》第29条规定:公证机构对待证事项及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时可以“委托异地公证机构”,若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以被委托机构的过错为由要求公证赔偿时,两个公证机构之间也存在责任分担的问题。其次,当事人及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书或利用虚假公证书从事欺诈活动,并且给他人造成了损失,则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上述情况下,若有权利人利益受有损失,则涉及到公证机构与当事人及其他组织或个人赔偿责任的分担。

(二)公证赔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1.公证赔偿基金的提取比例不恰当

我国公证赔偿基金由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保费、公证机构及两级公证协会的赔偿后备金组成,来源于公证机构上一年业务收入的3%。但各个公证机构办理业务的数量与水平并不一致,存在执业过错及造成损害的比例也是不同的,现行的公证基金提取办法无法体现公证处业务水平及公证赔偿发生比率的差距。

2.向公证员追偿难以得到落实

在现在的公证赔偿保障机制下,公证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因公证过错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及公证赔偿后备金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这一承担责任的主体均为公证机构,而非公证员。在公证机构向公证员进行追偿时,往往会出现公证员所辩称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个人责任的落实的情况,导致追偿责任无法实现。

三、我国公证赔偿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明确公证赔偿责任的认定和分担标准

(1)过错认定标准

公证职业义务的来源有两种,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和公证人员基于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信赖。但并非所有约束均可为职业义务的来源。由于司法行政部门对公证业负有行政管理职责,故除司法部制定的有关公证的规章外,其他规章不应作为公证职业义务的来源。基于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信赖所产生的义务包括高度注意义务、忠实义务和保密义务。综上,笔者认为,过错的判断标准应当为:依据公证机构及公证员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司法部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以及中国公证协会行业规范办理公证事务来认定是否存在过错,同时以是否遵守注意义务、忠实义务、保密义务作为过错判断标准的抽象约束。

(2)过错形式

结合对过错认定标准的分析,笔者对故意与过失这两种过错形式进行简单的总结:违反《公证法》第13条、第23条规定之行为应当被认定为故意;《公证法》第31条规定不予办理公证的情形可以推定出存在故意,此外,公证机构无正当理由拒绝公证人的申请也应当被认定为故意。

而以下情形应被认定为过失:一是对实体或程序义务的违反,如适用法律错误、未依照办证规则进行合理的审查、核实、告知等等;再则是对专家义务的违反,如未采取合理措施排除待证事项中的不真实内容等。

(3)公证赔偿范围的确定

笔者认为我国公?C赔偿的范围应当为直接损失,包括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因为公证本就属于公益事项首先,公证行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公益性,且公证活动也是对社会对法律履行义务。要求其对间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有失公平,也超出其赔偿能力。其二,在民商事主体交往的过程中,公证机构承担的仅是以第三者的客观、公正立场提供证明文书,对当事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或者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并无实质性的介入,通常情况下,公证机构并非直接的侵权人也不会从中受益,公证机构只应对与自己过错相应的损失部分承担责任,“将侵权人和受益人弃置一边,只向公证机构提出全额赔偿请求则有失公允”。具体来说,公证赔偿所需承担的直接经济损失应当包括:公证费、因公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错证或信赖错证而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

(二)公证赔偿责任的分担

1.公证机构内部责任的分担

公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公证员追偿。笔者以为,承担责任的公证员应包括承办公证员、审批人、实习公证员以及公证员助理。当实习公证员及公证员助理协助公证员办理调查核实等活动时,独立办理公证业务的公证员应当对实习公证员及公证员助理所参与审核的公证文书证明的事实法制园地。Legal Garden加强法制建设承担责任。当公证文书的做成经过审批时,若因公证不当行为而造成受害人损失,审批人应当对法律适用部分承担责任,公证员对事实调查与核实部分负责。如果公证员以培养实习公证员为目的要求其独立办理某项公证业务,发生追偿时应由实习公证员独立承担责任。除公证员外,公证机构负责打印、档案管理等工作的一般性事务人员也会对公证业务的质量产生影响,但其工作内容并非对当事人申请的事项进行证明,其身份不是公证员,对其工作中失误的追究不适用公证赔偿相关理论。

2.公证机构外部责任的分担

依据《公证法》43条及44条之规定,可以对造成损害时公证机构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做下述分类:

(1)公证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公证赔偿以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存在过错为前提,无过错则无责任。如果公证机构及公证员严格的履行了其执业义务,依照法定的公证程序对待证事实进行了审慎的核查,即使最终无法发现当事人提供了虚假的证明材料,也不能认为公证机构存在过错。

(2)公证机构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公证机构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证明文书系出于故意的主观心理状态,应当与当事人及其他组织或个人对所造成的损失连带赔偿。此时,公证机构能够预见到其不当行为会与恶意当事人或他人的行为结合并造成损害,实践中多为两种情形:一是公证机构与公证申请人恶意串通,出具虚假或不当的公证文书,造成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二是公证机构与其他组织或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证申请人的利益。

(3)公证机构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公证机构在处理公证事务过程中存在过失,没有及时对要证明的事项进行审查,从而被当事人及其他组织或个人利用,造成受害人损失的,受害人应当首先向当事人及其他组织或个人要求赔偿,无法实现时,由公证机构在与过错相应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事后可向实际加害人追偿。与公证机构同加害人恶意串通的情况不同,公证机构因为过失导致出具的公证文书有误时,其对加害人的行为并无意识,对可能导致的损害结果无法预见。公证机构对其所承担的部分可以事后追偿,原因是公证机构并非实际的加害人,实际的侵权人不应当因为从事了违法行为而获得收益,也不应当将自己因过错所应承担的责任转嫁于他人;对公证机构过失的惩戒之处体现于,当实际加害人没有赔偿能力时,公证机构需要在一定限度内对受害人进行弥补,且事后追偿能否得到实现并不确定。

(三)完善我国公证赔偿保障机制

1.将赔偿基金的收费标准具体化

在各公证机构公证赔偿发生比率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我国应当将公证赔偿基金的提取标准进一步具体化,把各公证机构的业务收入及公证赔偿所支付的数额纳入考虑范围内。对此,我国可以学习法国的经验,保费以公证机构纯收入的出险率和基数为比例进行缴纳,各机构实行不同的基金提取比例,公证机构无需为其他公证机构的高赔付率分担保障责任,从而有利于公证机构发挥积极性,通过避免执业过错来减少基金的缴纳,提高业务质量及全行业的公信力。

2.逐步建立公证员个人身份保证金制度

5.税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篇五

(1)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有待完善。没有系统而完整的税收基本法,缺乏法律应有的明确性和权威性。税务执法过程不规范,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缺乏独立的税务司法机构,税务机关的强制执行能力受限。

(2)我国现行税务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税务部门上下机构不对口,地方税务机构既受上级税务机构领导又要向地方政府负责,形成双重领导、双重监督问题。税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不协调,缺乏联系和交流。

()中央与地方事权、税权划分不明确,收入划分不规范,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不科学

(3)在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短缺,素质不高;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造成浪费。

(4)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

(5)税务部门包揽税收征管中所有的事务,纳税人处于被动状态。税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分工,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6)计算机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制约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如何完善:

1.1 完善税法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以加强对执行部门的法律约束力,增强税法的权威性。深化税制改革,合理划分收人,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

1.2 设置独立的税收司法机构,三权鼎立,互相制约,使之成为税收征管强有力的后盾。

1.3 强化纳税检查,合理利用纳税检查方法,加强日常的纳税检查,加强税收征收部门和检查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2.1 加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向纳税人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信息和建议,加大税收宣传、教育力度。

2.2 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使执法规范化;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文化素质,做到精通税法、熟悉业务。

2.3 加快税务代理的完善和发展,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规范其机构建设,引导纳税人的代理倾向。

6.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六

摘要在当前现代化的企业存贷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当很好地应对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当充分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改进,以更好地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存贷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地分析了企业存贷管理的基本现状,同时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加以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以及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案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项目的改革,实现相关工作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企业存贷管理 研究分析 问题现状 工作对策

一、引言

我国当前现代化的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企业时常存在有保管漏洞和核算虚假等情况出现,并且广大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较差,面对上述的情况,还应当重点地对企业存贷管理中的采购管理、财务核算、财务的保管等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不断地增强人员的综合素质,白虎段地实现企业建设与发展,并且实现系统的建设,实现相关工作的健全。企业存贷管理是当前企业流动资产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并且是为广大企业带来稳定且可靠收益的关键点。需要注意的是加强企业存贷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所以广大企业的管理者还应当加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准,加强资金的运作效益,使得企业的发展建设得到充分的改革。

二、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企业存贷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真正意义上促进工作改革并且稳步发展的关键点,所以应当对此环节的内容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细致的分析。企业存贷管理主要存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环节,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不同部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实现系统化的创新。在当前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各大企业只有全面地增强了企业存贷管理质量,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革新,进而以更加健全的理念来应对市场的挑战,并且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实现柔性化的管理和合理的控制,最终使得市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总的来讲,加强企业存贷管理建设,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加强企业存贷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企业实现工作效益增长的关键点。对于当前的企业来讲,企业存贷管理的建设对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大众对于企业的标准将越来越高,所以企业还应当加强对企业存贷管理的重视程度。

(1)企业存贷管理内部问题分析。有些企业自身在存货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猫腻”,如将某些存货更换掉,把存货中的次级产品换为存货中的优质产品;把存货中的价值低廉的物资、材料转换成价值高昂的`物资、材料;用旧的商品换取新产的商品;以劣等存货串换优等存货等。按照一定的计划,有一定目的,对众多的物资材料等存货串档串规,使各种不同产地、不同次序、不同价格、不同型号的存货物资相互混杂,企业存货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存货管理知识,抑或是管理经验不足,无法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存货进行综合管理,不能在发生问题时及时做出反应,对企业存货的库存做出合理的正确的调整,科学管理存货。致使存货出现囤积过多或是库存短缺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所以在当前企业存贷管理工作的引导之下还应当对内控的基本现状和基本的工作趋势进行及时的总结,加强对工作的归纳和分析。

(2)企业存贷管理外部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不断上升,给企业存货管理带来极大的影响。物价上涨,则存货采购等的费用就有所增长,加大企业成本,但同时,随着原材料等的供应紧张,企业为防止存货短缺,则又要加大存货库存,致使存货的管理存在很大矛盾,效率不高。例如,国家对银行贷款利率等方面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企业资金的变动,则用于存货管理的资金也应跟着有所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所以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存货管理的难度。在当前企业存贷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内控的相关方案改良,最终稳步促进企业的改革,实现工作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长久性的经营和健康的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企业存贷管理中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改革创新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下文将针对主要的工作对策和建议方案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更好地实现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1)加强企业存贷管理中采购与财务的管理。首先,应当在企业存贷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并且完善财务控制管理,强化采购的管理,这一点相当关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控制监督机制,加强其中一系列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并且还应当严格地遵守会计制度和相关工作准则,使得企业的发展建设得到充分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财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合理性。此外还应当加强存货和采购项目的管理,认真地对相关单据进行仔细的核查和分析,同时还应当结合单据的资料等,做到不出现差错,不出现缺漏等情况。最后,则应当注重对整个企业存贷管理之中采购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起相对应的工作机制,实现对内部相关人员的控制,实现工作效益的增强,保证内部人员的相互监督。总的来讲,加强企业存贷管理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应当从工作的实际情况着手建立起健全的政策实现不断地创新和全面的改革发展。

7.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七

一、当前我国企业差旅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缺乏完善的差旅管理意识, 因此在设置差旅费用的管理方面存在复杂的报销流程。这一原因导致出差员工的差旅费用控制薄弱, 管理效率不高。

(一) 企业管理层差旅管理意识不强

对于管理层而言, 有关企业的商务谈判、采购以及营销等已经耗去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 因此, 针对于差旅费管理中的有多少人出过差, 去过哪些地方, 差旅费开支的总额是多少等问题基本采取不过问的态度。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之中助长了差旅费管理漏洞的产生。与此同时, 对于企业行政人员而言, 从预订酒店和机票中获得高额回扣, 财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层的领导,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 也就缺乏了对差旅费用进行管理的积极性。

(二) 差旅费管理控制力度缺乏

中国的企业通常由行政、财务、人事等部门的人员来专门负责差旅费用的支出, 一方面一些出差员工住酒店时, 通过虚开住宿费发票或者购买假发票进行报销的方式赚取“外快”;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所有职员有权选择自己偏好的酒店, 使得企业员工在特定酒店的住宿天数无法达到一定数量也就在获取居住优惠等方面难以协商。由于上述有关差旅费管理控制力度的缺失, 就造成了企业管理成本的提高, 与之相对应的, 就会严重的影响企业利润的获取。

(三) 繁琐且复杂的报销流程

有关于企业差旅费的报销流程, 我国企业大多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流程和纸质表格处理差旅申请和审批方法进行。差旅费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 出差人员填写各种纸质单证, ;之后交由领导们的审批;审批之后的纸质单据传递到财务部门后给财务部门。报销流程中纸质单证的填写、领导审批的时间长度以及财务部门实施审核与报销的压力, 分析和统计很不方便, 难以形成规范而有价值的差旅管理报告, 对于企业差旅费的管理就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对于企业的管理也就产生了相对繁琐的管理方式。

(四) 现金支付方式在差旅费报销中的弊端

在我国企业中, 有关于差旅费的报销, 最主要的实现方式依旧是现金支付, 来实现现金预付款以及费用等的报销。与企业信用卡支付相比较, 这一模式在时效性、可靠性等方面均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公司依赖于企业信用卡作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实施现代化差旅管理的建议

(一) 建立一套体现企业文化、人性化的差旅政策

企业在差旅费管理方面制定的政策对于实现企业费用支出的原则, 以及完善差旅费管理的安排、付款方式、开小于支出等程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发展实际, 制定出适用于本企业的差旅费管理政策, 是当前一些忽视本企业资金管理的企业所应给予充分重视的。基本而言, 差旅政策的制定主要应包含以下条款:员工出差的审批与职责;交通工具的选择、机票和酒店预订系统选择、住宿标准;信用卡和现金使用条款、出差餐饮条款、电话费及出租车费条款、报销程序条款等诸多涉及员工出差的住行等多方面。

(二) 任命差旅经理直接负责企业员工的差旅费管理

管理层针对本企业的差旅费管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因为这一管理不仅是促进企业管理成本降低的关键, 同时对于整个企业资金管理的风气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因此, 当差旅费达到一定规模时, 就应任命一名经理专门负责企业员工的差旅费管理。简单来讲, 差旅经理的主要职责包括:首先, 参与制定差旅费管理的政策, 为确保政策的有效运行以及实施, 经理还应向员工宣讲这一政策;其次, 担当起沟通外部商旅供应商与企业内部出差员工之间的媒介作用。对于出差的员工, 差旅经理及时的将有关资源提供给员工, 使出差员工及时了解差旅管理部门的工作, 并实现随时与以下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协调关系;再次, 对差旅活动实施监控。差旅经理除了要对差旅费实施报销的管理之外, 还应针对差旅费的产生过程进行有效、实时的监管, 就差旅工作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 确保差旅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 制定信用卡计划

科技发达的今天, 对于企业管理的日常开支, 比如机票、酒店住宿、餐饮以至办公用品的支出等, 如果企业依旧采用原本传统的手工、纸质管理模式, 很难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实效性。因此, 信用卡管理的时效性以及可分析性特点, 采用信用卡结算机票和酒店等一系列差旅费支出, 对于信用卡提供的全面性综合报告, 有关企业出差员工的账项就会呈现的一目了然, 同时也免除了原本的预借现金以及归还现金的环节, 由于信用卡自身的免息期功能, 避开了原本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占用与使用效率, 进而积极的针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与管理, 这样也就在季度、年度管理的过程中帮助管理层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与有关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对于企业而言, 应针对自身的发展实际, 制定有关信用卡使用的具体做法。本人结合多年的资金管理经验, 就信用卡使用的管理方法, 提供如下的实施细则:一方面, 针对本企业出差人员的级别办理不同信用额度的信用卡。企业工作人员外出公务消费时, 基于所持信用卡的额度, 可以不再预借现金, 而是持信用卡先行刷卡支付, 在取得发票以及刷卡凭证的基础上, 通过网上提请单位财务进行报销, 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在银行预先确定的信用卡还款日前将款项打入工作人员信用卡账户。另一方面, 选取银行的发卡行时, 应积极的将是否足够长、是否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作为最主要的考虑要点, 从而便于企业在网上进行消费明细的查询、还款, 并能够方便地将交易数据下载至企业会计系统, 与此同时, 企业对差旅费用的管理也就比较的方便。

(四) 选择自助式差旅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以及新科技在航空机票中的使用, 电子化的航空机票、酒店之间所构建企业的电子化商务管理平台, 对于企业实现在其网络化的平台上对机票的价格、房间的预订以及消费记录以及报表也就成为可能。因此, 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 针对自身的差旅费管理, 应积极的与软件公司合作, 针对自身的发展实际, 使用软件公司开发的网上差旅费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通过将差旅得计划的制定、预订机票以及酒店管理等实现完善的自动化管理。这样不仅将有关差旅费的管理实现公开化管理, 同时, 这种差旅管理系统能够与企业的差旅政策全面集成, 系统将生成差旅管理报告, 由企业的差旅经理所率领的团队自行分析, 得出结论, 不仅能够降低财务人员的管理压力, 还能够省去原本预计需要支付给差旅管理公司的服务费用, 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费用的降低,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使用这一系统时, 应注重一家公司全部软件的采用, 以及软件之间的有效衔接。

(五) 对差旅费支出进行事后分析

差旅费的使用、管理涉及到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方方面面, 再完善的差旅费管理, 都会存在一些管理上的、使用上的、分析上的漏洞, 因此, 针对惬意的差旅费管理还应及时的进行事后的分析, 将有关出差员工的包含了消费日期、内容、金额等的详细消费报表及时的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 为避免一些增开发票、虚开发票等问题的存在, 还应对员工消费和其正在开展的项目收益, 方便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同时, 对于分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还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针对一些分析中产生的信息, 结合本企业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进行及时的调节, 比如员工到哪些城市出差的频率最高, 对于差旅经理而言, 就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该城市设立办事处或者是分公司以及实现出差费用的降低;员工出差过程中的各种消费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所有费用支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可以为企业进一步修订差旅政策、改进差旅管理、进行差旅费支出的控制奠定数据基础。

摘要:传统的差旅管理模式存在着非常大的管理漏洞, 但是现代化的差旅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经济、实用的差旅服务, 为企业节约费用和减轻企业行政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的负担,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差旅管理报告有利于差旅费用的控制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差旅管理,报销,费用

参考文献

[1]徐瑾, 刘悦.浅析基于社会化合作的企业差旅集中管理[J].改革与战略, 2008;11

8.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正在趋于一体化,全球经济和信息也在趋于一体化,企业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已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实力较量, 取而代之的是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商业运作模式, 由消费者、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中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它拆除了企业的围墙,将各个企业独立的信息化孤岛连接在一起,建立起一种跨企业的协作,并且企业之间作为贸易伙伴,为追求共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

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实施电子商务,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受益的不只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在我国的一些先进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信用体系不健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要求节点上各企业必须有诚信。诚信对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是无形的。诚信度高的企业在融资、维系客户等方面具有优势;良好的信誉还可以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有比较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90%的商业贸易采用信用结算方式,而我国目前信用交易的比例仅占20%。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中国市场交易缺乏信用体制,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企业之间“三角债”高达1.5 万亿元,每年因为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 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 亿元。

2、信息共享不够。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联合计划和共享信息来实现协同运作的效益,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34家企业中,仅有8家企业邀请相关的贸易伙伴参加新产品的开发。这说明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单独作战,很少有企业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信息共享也不容乐观。

3、现行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不合理。现行的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主要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组织内的部门划分非常细,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相伴的业务流程适合于市场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日趋不确定,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员工强调自我实现,在企业不仅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更强调时间经济的情况下,这种片断的企业流程也就越来越难以使企业满足多方的要求,其组织结构显得越来越僵硬。

三、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建立、健全中国的信用体系。首先,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优化,而不是组成供应链的单个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的优化。这就要求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加强合作,信息共享。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传统的“输赢”的敌对关系,而是“双赢”的合作和战略联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必须以企业之间的信任为前提,因此,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供应链管理成功实施所必需的。

其次,实施供应链管理,特别需要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用。这种信用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供应链管理的支撑体系。我国应建立和健全信用体系,制定各种诚信经营的政策、法律法规,保证企业诚信经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商,税务、银行、物价等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诚信经营的监管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定期公布不良信用企业名单,让不守信的企业难于生存。为确保企业顺利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条件。

2、通过利益引导,激励信息共享。要解决信息共享不够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利益的引导去激励代理方的行为。企业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价格激励。例如在供应商和制造商实现信息共享的初期,制造商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可以采取价格激励,促使供应商加入信息共享中。这实际上为供应商在增加信息共享的成本同时,提供了一定的价格补贴。

减少零售商的提前期。在与零售商的信息共享时,除了采用价格折扣等优惠策略外,还可以采用减少零售商提前期的措施。虽然零售商提前期的减少会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的下降,也会影响制造商的库存费用和缺货损失费用,但就供应链整体来看,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整体的平均库存水平,另一方面也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两者的双赢。

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对有利益冲突的节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是无法也不应当改变这种竞争关系的。因此,供应链应该制定一定的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该依据此标准对所有上游厂商提供统一的信息,而不能有所偏好,保证上游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不合作的节点企业,供应链管理还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

3、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调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的最优效率,必须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组织重构和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应认真清点自己的业务,精心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其优势的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合作企业去完成。在挑选核心业务后,企业应重建业务流程,以使业务流程更连续化,流程界限更模糊化,流程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更多样化,流程中员工的权力更大化,员工能够自主决策。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调整其组织结构。

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增加产品市场份额,全面改善或美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使企业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治理费用,如排污费,废弃物处理成本等。因此,企业应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将其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供应方的科学评估,在企业产品设计中,如材料选择,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5-27.

[2] 孙新卿.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企业活力,2006(5):33-35.

9.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与完善对策的论文 篇九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不仅是扩大就业机会, 增加财政收入, 繁荣市场的短期政策选择,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就小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一 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以内部融资为主,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 随着企业自身生产的不断扩大, 内部融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外部融资困难,银行贷款是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已普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且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 使得外部融资约束高于大企业。3.融资成本较高。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 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

(二)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筹资管理效率低 :

1、筹资决策不科学,筹集资金不合理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经常会由于错过了最佳的筹资时间而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或者是由于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筹得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2.筹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小企业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筹资,另外由于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偿债能力较低,小企业可筹得的银行贷款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我国小企业的筹资主要依靠商业信用方式。3营运资金运转不灵对货币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缓慢.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三)小企业信用低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基础, 信用观念薄弱。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它们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 它们只是期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期望企业的短期利益, 不在乎企业失信是否有损企业的名誉, 是否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信用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中小企业没有可行的长远战略规划企业要想发展, 给自己定位和制定一份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少不了的。但在我国,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战略规划, 这导致中小企业在中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能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发展盲目 对政府信用的缺少大量的中小企业向政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以达到其逃税避税、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 有的企业甚至通过虚假的出口行为向国家骗取出口退税, 造成大量政府资金的流失。生产信用缺失主要表现

为企业隐藏事实、欺诈消费者、追求暴利。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 有的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 采用非法生产的方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牟取暴利

(四)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

1、中小企业所有者及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这种淡漠直接表现在:(1)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2)从资金投入上来看,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明显不足

2、员工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投资培训的风险性太高。因此造成了企业宁可在专业市场招聘也不自己培训的现象。

3、激励机制不足,绩效评估机制亟需完善,对员工的考核还仅仅是停留在以企业目标完成程度和执行上级任务的效率作为考核的标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地沟通协调机制;评估方法选择不够全面和不能适应本企业等问题。造成绩效评估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4、薪酬福利管理的科学性及结构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五)我国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首先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标准,相应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再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然后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业务重组,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其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5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支持。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与形式,企业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

二 小企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

小企业融资难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 使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应从多方面入手, 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形成银行自身经营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离不开信用二字, 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康的信用文化和良好的信用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机制。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 制订和出台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法律、法规等。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要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培育中小企业的信

用意识,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成立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的机构, 同时还应规范评估、法律服务、审计等这些社会中介机构的资质、服务。

再者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1.引导规范企业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2.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3.中小企业要确立信用观念,人无信不立, 企业无信不存。4.注重资本积累, 增强自身实力, 为银行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5.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6.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和经营信息。

(二)解决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建议

1.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2.完善企业财务制度。3.加强筹资管理,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4.强化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加强资金需要量预测。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对客户进行信用额度管理,控制坏账损失率。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完善收账政策。5.加强存货管理。6.确定合理的存货采购批量。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以合理存放和科学保管为前提,合理摆放各项存货,保证存货的质量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质、损坏

(三)多方面提高小企业信用

政治方面:第一, 加快体制转换。第二, 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法律方面:第一, 制定专门的关于信用方面的法律。第二, 充分授权消费者维权机构。社会文化方面:第一, 加强信用基础建设。第二, 完善社会失信信息收集。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第一, 吸取国外的先进信用理论思想,在企业内开展信用教育,建立独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企业的信用文化,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总之, 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不断的摸索改革, 并适应经济形势的需求, 改变观念, 开拓创新。只有政府、企业、全社会的通力配合与努力, 中小企业才能真正受益, 市场经济才能长期稳定发展

(四)加大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

面对快速变换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也必须积极转变思维,顺应潮流,调整自身和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因此,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1.转变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使用人才,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制定一系列人才的引进,培训、激励、使用机制,避免短视效应和盲目性。2..建立特色的人才培训机制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3.完善激励与薪酬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与薪酬制度,是在企业中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一是以科学的考核结果为依据,形成公平合理的报酬体系,真正体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性。第二,增强对员工的软激励,注重从情感上而不仅仅是从物质上激励员工。第三,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薪酬方式,除基本的物质报酬外,更多的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带薪休假等福利措施。同时对于不同层级的员工也要采用不同的薪酬方式,如对于中高层管理者可实行股权激励等措施,从而留住公司的核心员工。

(五)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以改善和解决目前网络带宽不足、传输速度慢、网络通信费用过高的问题。2.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保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应制定和颁布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4.加大软、硬件与管理咨询的投资力度避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花冤枉钱,走弯路。5加强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起到独特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唯有从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找到问题根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教育见实习方案下一篇:mhk考试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