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2024-08-18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精选11篇)

1.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一

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论文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校本课程,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二、拓展训练的功能

拓展训练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拓展训练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并且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拓展训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团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拓展训练通过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学员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实现增进团队协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同样,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另外,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再体会练习。所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三、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发展个性。拓展训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符合我国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以面向中学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拓展训练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四、拓展训练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

1.建立由校长领导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开展。

2.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将拓展训练融于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在器材选择上可以利用废旧的器材,所以便于开展,这样也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在项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可根据该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他的素质训练内容。

五、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缺乏训练。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拓展游戏中的“断桥”以及“信任背摔”等,在这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的合作,力图使每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或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克服困难,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能够更融洽地与团队合作。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也迎合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2]徐辉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9。

2.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二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中、高职师资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科生培养方案按师范模块、管理模块、高新技术三大方案来实施。但从总的培养方案看, 对职业性和学术性的问题, 或者说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 应该进行深入研究。本科生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

《工程制图》课在落实教学目标明朗化、课程体系兼容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同时, 结合我院办学特色, 实现“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 课程组织积极探索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 注重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 将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纳入课程培养评价体系等。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实行“双证书”制, 鼓励大学生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报考高级制图员水平考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制图教学与计算机绘图紧密结合,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双证书”制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 (1) 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 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与制图员技能鉴定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实施

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大纲要求讲练比例为1∶1。目前, 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压缩较多, 目标却没有降低。也就是说, 教学内容不能减少。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好减少课上训练和实践课的次数。由于没有一定的课时作保证, 失去了巩固、消化、吸收的环节, 因此, 学生就达不到读图及画图的要求。怎样在现有学时不变、教学内容不减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内容并能顺利通过高级制图员考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重新安排制图教学为了让学生在修完本课程后能够通过国家高级制图员水平考试, 参照劳动部《制图员国家职业标准》, 根据修订后的制图教学大纲, 制定新的制图教学授课计划。新授课计划与以往常规制图教学的授课计划有不同之处:制图教学内容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在满足职业技能需要的前提下, 新授课计划既照顾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又要打破以往系统讲述理论知识为重点的讲授模式, 合理安排知识点。新授课计划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 增加机械制图知识和加工工艺知识。例如, 在制图员考试的理论部分中, 由装配图拆画轴类零件的零件图, 有些学生看不懂图, 只是按照试卷将主、俯视图抄画出来, 而不会去掉反映圆的视图, 改画成移出断面;更不知道按照车工工艺要求, 轴类零件的主视图要轴线水平放置。常规教学对这部分也很重视, 但在授课计划中教师讲授内容和所用时间仍然过多, 教师为了完成授课计划所设置的内容, 在课堂上尽量主讲, 使学生很难全面消化, 主要表现在作业练习中不能对课上所学内容作全面理解。

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精选、精讲, 教师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全面和科学的安排, 哪些内容需要讲授, 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加强制图投影知识训练掌握好制图投影知识是学生绘制、识读机械图样的前提, 也是制图员理论知识考试的重点。要想提高读图能力, 必须建立在大量模型测绘的基础上, 测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 只有见多, 才能识广。为此, 新授课计划重点增加了课堂模型测绘、零件测绘及装配体测绘并拆画零件图等实践课学时。通过测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制图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了应对高级制图员考试中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这类综合性考题, 新授课计划增加了装配图识读、绘制零件图的学时,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 以达到高级制图员知识测试标准。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课件、模型、挂图有机结合在一起, 加强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强化计算机绘图能力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 其作用及重要性也逐渐在工程制图中得到体现。在制图应用的软件中, AUTOCAD、Pro—E、Solid works、Solid Edge及UG等软件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和优选功能, 给设计制造技术带来了新概念, 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愈来愈受到普遍重视。因此, 工程制图教学应尽快引入计算机应用。在绘图方法上, 计算机绘图必将取代传统的手工绘图。我校在多年前就率先开设AUTOCAD计算机绘图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又提出将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融合在一起, 并在课程最后增加了1~2周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 具有计算机绘制整套图纸的能力, 确保学生参加高级制图员考试时能够按时、正确地完成高级制图员《计算机绘图》技能鉴定考核。

改革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制图水平整体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亮点是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与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图员职业等级考试,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学生的图学修养, 激发了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涌现出一批热爱制图、钻研制图的优秀学生, 有效促进了本课程的学习。从2004年起, 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高级制图员”资格考试, 平均通过率超过82%。

改变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式, 增强了培养效率和效果CAI课件、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加强了与三维形状相关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抽象走向直观。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效果更佳、提高更快。

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 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了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 从而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一些学生以计算机绘图为桥梁, 参加工程综合实践, 较早地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自身能力也提高很快。

从以上可以看出, 工程制图教学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制图员水平考试相结合, 改革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对“动手动脑, 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诠释与实践。今后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沿着课程改革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摘要:工程制图教学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制图员水平考试相结合, 推动工程制图课程全面改革, 促进制图教学与计算机绘图紧密结合, 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工程制图,课程改革,高级制图员,计算机绘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图员国家职业标准[S].2002.

[2]李国琴, 等.AutoCAD 2006绘制机械图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三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四大赛事之一,通过学生参与竞技,有效调动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凸显了职业技能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笔者近年来在电子设计竞赛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与课程改革结合,整合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重视参加竞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竞赛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通过教学改革融入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外活动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去。通过电子设计竞赛,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前提下,按照竞赛标准要求,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建构科学,并契合企业技术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院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认真分析历年竞赛题目、技术走向等手段,将专业教学计划中与竞赛相关的多门课程进行整合,选取竞赛内容并结合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改造,开发教学项目。

2.与专业协会结合,竞赛培训日常化

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技能训练[3]。实践证明,为参与竞赛突击培训,最终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借助专业协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日常培训,才是竞赛与技能培养结合的有效途径。2007年笔者主持成立电子协会,由专业教师对协会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协会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行业、企业专家讲座,使学生专业技能快速提升。

3.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技能培训规范化

笔者还尝试将电子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获取竞赛成绩的同学可以免试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电子竞赛内容引入到日常职业资格鉴定实践培训中,并以此为契机,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果。2009年学院引入中国电子学会倡导的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体系,将竞赛要求与认证大纲相结合,增加实际竞赛题目中典型电路设计内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训练。

4.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构建竞技文化氛围

竞技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管理过程作为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实现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目标。通过竞赛的组织,在校园内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专业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每年组织学院电子设计竞赛,通过宣传条幅、展板、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仅2012年初赛人数就高达233人,学生参与热情逐年高涨。

通过以上改革举措,学院近三年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的成绩突飞猛进,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参赛学生受到实习、就业企业的青睐,并有部分学生走上研发设计的工作岗位,这让学院更加坚定了将竞赛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信心。

电子设计竞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围绕竞赛走创新创优发展道路,坚持将电子设计竞赛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根据市场经济转型引导和激励,高职院校一定会向着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6-7.

[2] 夏凡,沈建华.论技能大赛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9(35):222-224.

4.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04-02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社会问题逐年增加,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必要手段。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制定出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常表现为能够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或和烦琐的生活琐事,经常与同学家人进行心理交流,待人真诚,有完整的人格,能够在受到挫折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各种困难,能够战胜抑郁、沮丧、孤独等消极情绪,也能够忍受各种精神打击并能缓解精神压力,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情绪的稳定和心境的平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人数已达30qo。因患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这表明,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障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智力的开发;还能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人际交往,并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从而能消除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教学比赛等教学手段把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根据不同项目设置符合项目特点的心理训练,把项目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作为使学生拥有更多参与机会并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来进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管理模式、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②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层次、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的不同,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思想健康教育。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1.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只注意到要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专项技能的掌握,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反应。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各高校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各方面的活动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方面要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一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还必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拥有先进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懂得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师要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并能将心理健康理论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末。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勤于思考,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设置合理的课堂管理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升学压力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所导致的失眠、精神紧张、抑郁等现象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咽此,高校体育教育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人体育课堂中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对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应的设置。譬如,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达标有困难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和谐的共同体,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成长。

3.体育教师要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不仅只是教师,更是可以倾诉心情值得信赖的朋友的形象,要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并在教学环境中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这种人格魅力,使这种人格魅力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作为传道授业者,在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在学习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状态。

四、结语

5.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五

中国是诗词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历代茶诗是构成中华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茶诗是浓缩了的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华茶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初中生进行国粹的又一次良好洗礼。同时二者结合的教学,既创新了初中语文课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又很好地传承了中国茶道。

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诸如大量古典诗词篇章的增加,还有大量对联、灯谜等的出现,身在第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对此要有良好的关注,并调整创新教学内容,来满足初中生对课堂学习的需求。现在的初中生,正值12、13岁的花季年龄,对于遥远的古典诗词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教育元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本课程研究通过茶文化的引领,通过茶诗的学习,让青少年儿童很有兴趣地学习诗词,进而感受到诗词的灿烂美好,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来有效实施这一课程研究的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来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以茶文化为载体,通过茶诗的学习,教同学们识茶、泡茶、品茶,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同时更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诸如,学习苏东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我们学习这首词,首先教学生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识茶知识;其次,还可通过诗人的品茶来感受白茶的滋味和口感,同时,通过诗人的品茶,我们也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服、有神;再次,我们在学校的茶艺室,老师亲自和同学们一块泡一杯上好的白茶,每个同学亲自观察它的色、形,再细细品味它的甘甜、舒服、有神。最后的结果,我们的学生不仅感受品味了白茶茶汤的甘甜、清香,更学到了白茶的相关知识,同时更将苏轼这首词很自然地入胃里、心里。第三,通过识茶、泡茶技艺的学习、表演,进而爱上茶艺,品味好茶,健康养生,热爱生活,并养成良好的淑女君子风范,同时更好地感受到了诗词和茶的魅力,也更让同学们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例如,我们茶艺班的同学,每学期在有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或出校参演,或与我校合作的美国学校的五位校长来校观摩学习时,我们就表演中华茶艺和诗词吟诵《蒹葭》《山泉煎茶有怀》等。学生们穿上汉服,梳了古代发饰,再伴以完美的茶艺,献上我们甘甜唯美的龙井茶给远道而来的美国友人,一下将他们惊呆了,大声呼喊,并久久围住表演同学,品尝、问道,就是不忍离开。这场景,全校同学兴奋,领导老师们开心,家长们更称赞。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茶艺这门当下最流行的高大上的技艺,那么再让他们去了解茶文化,学习茶诗,那是很开心的一件事。事实也正如此,在学校以“雁文化”为宗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开设了以茶文化为主的国学与传统文化课程,即“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的研究”。第一届30名学生于2016年6月已顺利毕业,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第二、三、四届已踊跃交替进行现阶段的学习和表演。通过这项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上课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而且学习的效果和心情也非常好。往往是下课铃响,他们还舍不得离开课堂,舍不得砸吧砸吧嘴再品品好茶,舍不得再多和古人品茶论诗。同时通过课堂诗词与茶文化相?Y合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喜欢吟诵诗词,学习诗词,还将茶艺和茶文化知识带进了生活。一方面美化熏陶了个人情操,女生淑女男生君子范,同时运用所学的茶艺和茶文化知识,为家人及身边更多的人带来健康生活,修身养性,并获得了家人及更多人的啧啧称赞、羡慕佩服;同时,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同学们在初三毕业以后尽快谋生做好了一技之长――德才兼备之茶艺师,同时也提高了中考语文成绩。学生开心,家长更开心。

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并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是流动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有高质量的特色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特色创新校本课程的创建既要符合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也要符合教育教学差异化教学的原

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学校实际以及所面临的生源实情和学生需要出发,破解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题,并生成创新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困境,开创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并生成校本课程创新建设的新局面,来搞活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门课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课程建设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在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选择,拓宽视野,身心健康,丰富学习生活,为教育教学特色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建立以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的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教研运行模式。

注:课题类别: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447。

6.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六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形式,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操和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高职院校的主体。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开展现状

1.1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性高

职业技能证书是检查和评判学生是否具备某种技能的一个重要依据,培养学生成为实践型和实用型的综合人才,也是社会检验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双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结果直接与毕业证书挂钩,一方面,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大力度的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从而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发动教师参与其中。

随着职业技能证书的不断推进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证书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每年报考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通过实践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证书。

1.2高职院校学生人手多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而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优势在于有一技之长,为了提高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通过职业技能证书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多数院校都为高职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力求为学生提高多个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例如,学习船舶工程的学生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考取船机、船体或数控车工证书,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考取焊工证书或其他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一人多证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技能证书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提高证书管理从而提高证书的含金量,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评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应通过考评员培训来提高考评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中,题库存在老化问题,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应该从行业准则出发,做到所有题型与市场接轨,能够使学生通过培训获取证书时就能够很快上岗,同时,题库的面很窄,没有达到全面的检测学生水平的效果,鉴定的等级偏低,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证书只能考到中级,很多工种高职院校不能够申请高级等级的鉴定;应按照市场要求,完善鉴定题库,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鉴定等级,使职业技能鉴定符合市场发展水平。

2.2职业技能鉴定中实践教学训练缺乏系统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双证制度顺利有效的实施,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大幅度的提高实践教学,虽然学生的实训课程多了,但是从总体来看,并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

由于高职院校实训场地局限性、设备相对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解决,还有部分院校缺少实践指导教师,这给实践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还有一些院校的实践教学只是流于形式,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出安全事故,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习内容,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3.结语

7.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职 职业标准 课程系统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的课程模式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而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体系研究也已成为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高端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本文将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旨在为同行在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课程体系中提供更丰富的思路。

一、国外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和美国,在职业教育課程体系构建上都非常灵活多样,不仅根据各种教育的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而且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任务,从而更好的实现课程设置和岗位要求的匹配。

1、德国“关键能力”培训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影响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概念以“关键能力”培训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中“行动导向”概念随处可见,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1996年,德国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课程“编制指南”中,首次提出“学习领域”的概念,政府也采用这一模式编制了指导各地企业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职业教育条例》,放弃了以往围绕模块化主题进行技术教育的形式,代之以根据典型职业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2、美国职业训练为目标

美国既是世界上公认高等教育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完善,美国职业教育是基于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发展而来的。其基本理念为:(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工商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雇主的需要是整个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进入学历要求低于大学程度的工作做准备的入门教育;(3)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特定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方法采取非情境化教学,以就业与获得收人为取向,采用刚性的、预先设定的课程,使用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学习;(4)职业教育应独立于传统的公立教育,包括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基金、学习领域与方法、教师教育与证书,以及专业团体与学生组织。1982年美国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了《职业训练协作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资助职业训练,对象扩展到有特殊就业障碍的人群。

二、国内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求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重点。

1、基于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综述。

高职院校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应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循序递进为主要模式,不断优化改进实践培养过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体系; 提出以理论知识传授服务于实践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整体性和重点。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筑高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综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周庆的《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中提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而非教育性质上。不能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片面理解为“以就业为目标”,也就是说不能将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等同 职业教育在强化学生实践执行能力培养时, 必须建立在保证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中根据终生教育思想、全面考虑教育的功能,提出对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的要求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3、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综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中重点提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我国高职实训教学起步较晚,虽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开始借鉴国外经验,尝试构建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但由于对其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未能从整体上和内涵上做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做到与国内政策和现有实训教学条件相结合,导致了在国内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实训教学模式流于空洞,并未真正实现实用化,尤其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等经管专业的实训整合体系的构建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总结

探索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课程整合和开发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最后,通过新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2,(11).

[2]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8.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拓展训练 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根据其岗位(群)的标准和需要,设计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案,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准”岗位(群)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认识还不足,通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和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培养效果也不太理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开发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拓展训练符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团队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的学习方式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素质拓展训练进入我国学校课程后,对课程设置和开展的效果缺乏系统研究,大家更多的还是在探讨拓展训练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的开设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而且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推广就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将拓展训练体系化、科学化、合理化地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设置,根据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制定出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拓展训练项目组合模式,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意义

当前学界对职业能力概念及构成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内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认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现代职业时知识、技能、心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与特定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关键能力,也称职业核心能力,指在任何职业、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热点,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高职学生的定位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而是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是“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拓展训练及其特点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通过强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二战结束后其训练方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广泛推广,成为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的教育(运动)形式和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其实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1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

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更多的是创设情境,让参与者完成体验,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克服困难后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2.2训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

拓展训练时指导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通过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塑造学员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2.3训练体现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2.4教育

活动中学生集导演、演员、观众三种角色于一身,教师从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变成引导员。即使在课后总结中,教师仅仅是组织引导讨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完成对体验的超越。

3.高职教育中引入体育拓展训练的现实背景

3.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在教学中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总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真正契合现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对于体能的要求不高,它的焦点和重点更多是放在心理挑战方面,很好地弥补传统体育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另外,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所采用的是目标管理,项目设计多是针对人的心理和团队建设,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和教学目标。所以,高职教育中的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教学目标应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教学目标发生改变,从而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帮助。3.2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更关注学生创新、合作、团队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开发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而为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拓展训练以其自身独特的“先行后知”的体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领悟道理、改善自我,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增强发展自信、勇敢、顽强等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职业能力素质,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和“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影响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因素

4.1安全因素

拓展训练以挑战自我心理为重点,特别是高空项目存在一定风险。高校开设的拓展项目虽然经过一定的改进,选择安全系数更高的地面项目,但也会使一些价值更大的拓展项目无法得到广泛开展。因此安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开展。

4.2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

良好的场地设施是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题的物质基础。部分学校考虑到开展户外运动存在安全问题,只开展定向运动,这样就限制了拓展训练的发展,同时只在学校内操场上进行开展,严重制约拓展训练的普及和推广。而一些学生社团也在开展此项目,但是参加成员较少,影响力甚小,筹措资金很少,所以很难保障拓展训练在学校大力发展。

4.3推广力度不够及师生的认知程度较低

大多数师生仅仅了解到拓展训练是企业对员工的入职培训课程,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适应、职业心理等职业能力了解不多。大多数学校开展拓展训练仅局限于定向运动和户外运动,对于其他项目开设不多,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参与进拓展训练中,不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拓展训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拓展训练在高职师生中的普及和发展。

4.4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基础条件。当前大多数拓展教师是从体育教师里面分化出来的,培训经验少,缺乏拓展专业知识,抑制拓展训练在高职学校的发展。另外,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等途径不断扩大队伍,将专业教师也纳入队伍中,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加以渗透,形成教育合力。

5.高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对策

5.1拓展训练课程模式的选择

5.1.1校园内场地为主的拓展课程

该模式是在校内建设以场地拓展为主的小型基地,投资较小,场地易于管理,但高空项目相对较少,缺乏户外自然环境的真实体验。

5.2.2校内场地与野外结合的拓展课程

该模式能进行室内、水上、野外等拓展项目,场地条件较好,拓展环境更接近户外,学生可以在校内基地进行基本的拓展训练,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户外自然环境的体验,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5.2.3校内无专用场地的拓展课程

此模式主要是指没有中高空设施和场地,仅以地面游戏和低空项目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团队活动为基础开设的拓展课程。此模式对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一般高校都适合推广,尤其是在一些经费紧张、无力建造大型拓展训练设施的学校。此外这种模式由于没有高空项目,因此风险性很低。但其缺点恰恰在于此,仅有地面和低空项目,难免使学生感觉始终是在做游戏,很难体验到拓展训练的真正价值。

5.2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的设置

5.2.1拓展训练的内容选择原则

针对性原则。不同阶段、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是有差别的,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原则。拓展训练的大部分是团队项目,依靠团队共同完,强调团队精神。同样拓展训练有一部分是个人挑战项目,但是个人挑战项目并不代表与团队完全分离,在很多时候需要团队支持和鼓励。在选择项目时,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学科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学科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提升。

5.2.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不能照搬或仿效社会上的拓展培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要考虑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面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的拓展课程要考虑到该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总体的水平。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进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上,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的项目安排到前几节课,挑战性强、操作复杂的项目安排靠后。

5.3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

目前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课程大部分根据学员的时间安排,大多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是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与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课程组织形式相比,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提供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社团化运作等方式给学生选择。授课人数宜采用小班制,人数可控制在30人以内,授课班级可以打破原行政班模式,采用同专业学生网上随机组合选课。

5.4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体系

9.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寻求着创新和突破。作为学生走向岗位的最后一站,近年来,高校体育领域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上。高职时代,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基本趋于成熟,是职业体能培养的关键时期,企业体能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选拔。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体育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影响职业体能培养的不利因子。因此,分析我国高职职业体能教学现状及存因,探寻高职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关键词】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模式 0.引言

体育可以强健国人体魄,可以培养学子情操。传统上高职体育模式单一,偏重于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职业针对性差。这就导致教师作为主体一直处于主导低位,学生则较为被动,程式化的体育课堂消减了学生的热情。深化现代高职体育教学认知,加强职业体能教育,赋予体育教育以人文思想和职业性,不但是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需求,更是新时期高素[1]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体育知识储备,对高职学生职业体能培养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机开展提供一定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1.针对职业体能加强理论知识讲授 1.1 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延用传统体育体育教学模式,职业体能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在具体教学开展中,体育教育人员多局限在教学大纲之内照本宣科,职业体能教学认知不够,手段和方法相当缺乏,直接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体能的良好发展。此外,过分强调课堂内学生的整体划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针对性不强,使专业体能训练边缘化。

1.2 加强职业体能理论教学

理论是行动的基础职业体能对学生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普及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运动保健、技能训练和职业病等相关职业体能知识的传授,使学

[2]生认识到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从职业病或职业易范的身体疾患开始讲解:分析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常用工作姿势及体能需求,容易产生的职业病,探讨预防、保健和锻炼方法,进而刺激学生职业体能锻炼的主动性,为职业体能课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为学生的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根据职业的岗位姿势特点安排职业体能教学内容 2.1 流动变姿类

流动变姿类岗位:在工作时,身体处于不断的运动、姿势随时变换的职业。其对应专业涵盖:旅游、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等;其从业的关键体能要求包括:腰部、双腿的力量以及持续耐久力等;其易患疾病或对身体的影响有:半月板等;职业体能教学内容应设定为:形体训练、拓展训练、力量和耐力素质提升、灵活性体育游戏等。2.2 静态站姿类

静态站姿类岗位:在工作时,身体主要处于静止站立姿势的职业。其对应专业涵盖:酒店管理、工业分析、报关、保安等;其从业的关键体能要求包括:腰部、腹部、下肢的力量以及持续耐久力和平衡能力等;其易患疾病或对身体的影响有:静脉曲张等;职业体能教学内容应设定为:形体训练、健身瑜伽、力量和耐力训练等。2.3 静态坐姿类

静态坐姿类岗位:在工作时,身体主要处于静止坐立姿势的职业。其对应专业涵盖:计算机、商务秘书、文秘等;其从业的关键体能要求包括:颈部、腰部、肩部、上肢的力量以及手指和手腕的灵活性等;其易患疾病或对身体的影响有:颈部、肩部、腰椎部病变等;职业体能教学内容应设定为:形体训练、健身瑜伽、球类训练等。2.4 车间操作类

[3]车间操作类岗位:在工作时,身体处于车间机械流水线等环境下的职业。其对应专业涵盖:橡胶、给排水、物流、机械、汽修等;其从业的关键体能要求包括:四肢力量、腰部、力量、腹部力量以及身体灵敏度等;其易患疾病或对身体的影响有:腰椎、四肢伤病等;职业体能教学内容应设定为:拓展训练、力量训练、灵敏性与注意力训练、球类训练等。3.丰富课外活动,改变考核模式 3.1 有机开展课外体能训练活动

要提高学生职业体能水平,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是不现实的,只有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通过适当的课外体能竞赛、技能竞赛等有益体育活动的方式开展,才能让学生体会职业与体育间的本质联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才能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可持续发展。3.2 改变传统体育考核模式

此外,在高职体验课程的考核中,也应打破传统考核模式。科学的职业体能考试应至少

[4]涵盖三大部分:体育理论、专项技能、活动参与。其中,理论为笔试部分,考查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技能考试随堂进行,根据各专业学生选课项目进行评价;活动参与则是学生课外活动积极参与程度的体现。4.结语

10.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十

【关键词】职业生涯 计算机 网络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今后工作中有目标、有动力的不断前进。对于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能体现在校期间的学习价值。在中职教学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利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让人才自身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本人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加强课堂中的引导,培养学生职业潜质

中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过关的职业能力与技术水平才能够被用人单位所录用,在计算机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学生的潜力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挖掘并加以培养的。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发掘学生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启发,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体会,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计算机对于中职生而言,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设备,充分利用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Excel软件的操作教学中,可以制作两张图表,其中一张经过修饰,另一张没有经过修饰,学生对修饰过的图表非常感兴趣,这时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抓住时机,展示课题,即利用Excel进行图标修饰。并且在讲完基本操作后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图表,在学习动机,欲望都良好的状态下,学生们热情高涨地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增加实验操作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我国素质化教育要求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能方面的学习。基础知识有助于学习计算机的初步了解,基础技能就必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了。增加计算机课的上机操作课程,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的改进方面。

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中去了,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到计算机课的精髓。计算机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在操作能力上能得到可观的利用,毕竟计算机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未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全球化信息共享联通,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计算机课不是以理论说话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对该课程操作上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该课程考核的方式除了理论上的内容还要包括实际操作上的能力水平考察。

三、情景结合的教学体验,丰富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堂教学要想与职业生涯相结合,还要在教法上进行创新,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具备了创新能力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利器,它能够加速职业规划的实现与顺利完成。例如,情景结合的教学方式是目前经过实践比较凑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里,教师要事先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分析、备课、设想。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大脑能想象到画面。进行各种情景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拓展想象的空间。比如在教导《信息及其特征》时给予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入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看出,指引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需要我们设立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印象深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对感到乏味的课程不再那么无聊。再如,讲到计算机的发明时,可以讲述发明的由来贝尔发明电话再而到比尔盖茨开发软件的故事。教学不再是念读式的,照着课本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为中职的学生普遍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对于在课本上能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会觉得自己看就好了,没必要听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的解说,对此就造成一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为此教学中得教师自己理解透彻,再用自己的话术讲课,将会大大提升教学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跟灵活的调动课堂气氛。

四、课堂知识尽量联系生活实际,适应职业人才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观的构建是:学习不是一个让人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的学习,才能正真的称之为学习。任何被动的学习过程都是不深刻的。计算机课在中职阶段更加要求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从身边的生活与工作小事联系到课堂上教师讲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今天学习的内容的升华跟拓展。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计算机的应用,为将来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例如,网络是工作中的必备工具,将来中职毕业生工作以后一定会利用网络进行工作。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互联网的飞快发展,人人都有腾讯QQ号,都或多或少的利用该程序来进行联系与交流。腾讯QQ的用户名和密码,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生活来解说:在互联网上我们发送的信息都要经过一个网络的平台,通过平台的处理和过滤我们发送的信息才能到达的聊天窗口。而我们登陆时所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好比是我们名字一样,用户名让别人认识你,密码是开启你QQ的钥匙。

结语:

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进步也逐渐得到了创新。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与职业生涯相结合,将有利于实现中职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众多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始终都要围绕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升职业能力将是现在与未来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体育课外辅助教学平台改革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2期

11.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课程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计算机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 是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如何使计算机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 以全面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现从以下几方面接进行阐述。

1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并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种职业技能行业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1.1通过技能大赛折射的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寻找优化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路径, 即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来实施。最后, 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 按照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梯度, 研发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系列项目课程, 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 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教学, 为职业学校计算机课教师提供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范本和典型课例, 起到引领改革、服务实践、推进竞赛内容普及化教育的作用。

1.2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 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 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计算机技能大赛首先应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 使其以参加比赛为荣耀, 让学生通过大赛找到更多的自信, 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针对历届考试题目对实际课程中需细化讲解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培训。在讲课之前, 应该先给学生出一些“难题”,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给其一个目标。听课是学习最直接的方式, 而计算机课程又离不开实际操作, 动手操作恰恰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拿出实例, 选择实例的过程亦是一个重要工作, 实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3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 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 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参加了计算机技能大赛, 通过技能大赛有效的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把在参加技能大赛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改革中, 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4选拨优秀的参赛选手, 以便在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取得好的名次。了解国内外职业类学校关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 注重计算机技能竞赛人员的培训, 并与课堂教学以及选修课程相结合, 最终选拔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校内技能竞赛。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以备参加各类大赛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严谨的实践技能训练对良好成绩的取得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从而形成全体学生参与大赛的风气, 全体计算机教师参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人才的选拨与急训, 从而使教和学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1.5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 以助于学生弹性就业空间。

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 适应学生状况, 强化职业的实用性技能教育。以就业为前提, 依托技能大赛为导向, 有效地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技能大赛与就业的要求, 制定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融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 把大赛、行业职业资格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扩大生存空间, 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和积蓄力量。通过实训, 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计算机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通过参与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 以及学生技能方面的弱点, 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教学。

2.1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职业学校参加技能大赛坚定了职业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坚定了职业学校教师加强技能教学的信心和决心,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技能大赛主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主要是生活周边所发生的故事或者某一游戏的场景进行创意设计。这一类的比赛均可作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既能达到对学生综合类基础知识的培养, 又能通过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和想象力进行实践。这一类型的比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围绕着自身的发展,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 通过每年计算机技能大赛所设置的比赛项目, 以及每个比赛项目的竞赛规程, 可以反映出哪些计算机课程已经比较陈旧, 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 我们据此来调整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 引入主流的、实用性较强的新课程, 同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 少讲原理性较强的内容, 多注重操作方面内容的讲解。

2.2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与技能大赛有一部分相关内容, 对其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 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 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 并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 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 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

2.3技能大赛为促进师资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 加强了兄弟学校的交流。外出学习为师资队伍的提升提供了空间, 提高了教师企业顶岗实习的热情, 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书本理论逐步转换为专业实用性技能。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 促进指导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技能大赛, 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带领学生实践操作, 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总之, 通过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的研究与分析, 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计算机课程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由于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也赋予了计算机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将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 有利于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麦秀芬.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8.

上一篇:公司上牌委托书下一篇:部队军官八一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