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2024-07-12

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共8篇)

1.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篇一

一、信息化会计常见的审计风险

(一)数据误报

会计审计以信息化的模式操作中,其中的过程可能存在数据的误报。

信息化审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数据报表,这种非人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的遗漏。

比如,在信息输入时,由于计算机代码的失误,可能出现信息的混淆和错报。

所以,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必须加强对人为参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过程。

能够通过信息的修改或运行错误的检查,避免信息的输送错误。

另外数据通过移动设备的存储中,由于设备的损坏,也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或者无法读取,再加上磁盘数据在非保护模式下的人为修改概率,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误报风险。

(二)信息检查风险

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人工形式,都必须要有全面的风险检查,来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虚假及错误信息的出现。

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的具体操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

能够熟悉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

但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不进行检查的情况。

同时在信息化不断进步的同时,存在因软件升级导致历史数据提取困难的现象。

对于依赖历史数据的单位来说,就造成了一定的会计审计难度。

但由于纸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如电子数据,是的会计审计工作形成对电子数据的依赖,也提升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导致会计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下,会计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当国家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的同时,对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极大的提升了风险隐患。

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提升,会计审计信息化出现后,依赖计算机模式的审计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审计不正规行为的出现,规范了行业经济行为。

但这种信息化的设计模式却有悖于企业的发展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润和提升子自身的竞争优势,很经常的出现对审计数据的篡改,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范围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及国内竞争不断频繁的当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经济实务的扩充极大的活跃了企业发展。

这就要求审计范围也必须进行拓展,同时设计的精确度也必须有更高的提升。

一旦审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自然就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风险因素。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信息化审计的出现,不但是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改变,还对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的掌握信息化审计的操作软件,才能符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但实际的审计工作,具备很强审计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可能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上欠缺,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人员可能缺乏过硬的基础审计理论。

甚至部分设计人员可能连审计从业资格都不符合要求。

另外加上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于公于私方面不能准确衡量,也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关于优化信息化审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市场化经济的变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间是相互推动的。

在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通过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的准确定位,来形成审计工作标准。

另外,国家还要充分的发挥对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的确保审计原则的执行力度,并注意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

能够对审计原则中的欠妥地方进行继续修缮和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准确性和市场适用性。

(二)加强信息化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

信息化审计工作在理论和操作方面的新要求,促使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专业审计能力。

作为企业来说,也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2.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篇二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风险

(一)审计的固有风险

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对于政府领导没有形成一套制约机制,手握权力的经济责任人就存在滥用职权、为他人谋私利的可能。即使相关的经济行为在法律的监管范围之内,因经济问题而违反法律的案件还是屡屡发生。如国资委、发改委等部门最近一年来就有多位高官因为经济违纪而被查处。除了法律监管方面的漏洞,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引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同。比如,一些机器设备由于科技的进步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大大降低,存在价值高估的问题,就可能存在固定的风险。总之,在国有企业或者政府单位中,固有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不可避免的。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审计中常见的风险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审计工作量十分的庞大,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审计人员一般不会对经济责任人的所有经济事项进行检查,只是就重要事项进行检查。而目前的审计程序和执行的效率都不可能完全的杜绝检查风险,只是每个经济项目检查风险控制的可接受程度不同。此外,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审计经验、专长等限制,一些经济责任审计可能存在因人为选择不当的审计程序而导致检查风险过高。

(三)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在发生重大舞弊以后,无法有效被内部控制,防止、纠正的可能性。企业或者政府建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预防和纠正错误、舞弊等行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影响控制风险的因素包括经济责任人所在的环境、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等,如果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完善,能够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内部控制风险,反之,则可能导致控制风险增加。

(四)评价风险

评价风险是指在识别风险以后或者在识别过程中,负责审计业务的人员对风险的评价不当,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风险。在我国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项目组不仅要对相关的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要对经济责任人的道德水平、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在进行评价以后得出的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符合,很可能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失败,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首先,负责审计的人员专业能力不够。在现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经济责任的审计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需要具体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培养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经济知识掌握有限,尤其是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更新变化较快,如税法相关的法规就变化较快,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的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否则难以很好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其次,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采用经济责任人离任后进行审计的方法,虽然能够对经济责任人过去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但是审计的监督功能基本丧失,无法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此外,目前的审计主要集中在账务方面,对或有资产、负责等事项评价不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有些时候被动接受相关信息,没有主动的控制和规避风险,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较高。

(二)外部原因

经济责任的审计不同于企业审计。目前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是非独立单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最高部门是国务院内部机构,在进行审计时,各级的审计单位需要对对应的政府负责,有着直接的从属关系,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此外,科技的发展使得非法洗钱更为隐蔽,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洗钱的方式可以通过变化信息储存介质等形式进行,审计的难度大大增加,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另一方面,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及其行为也是引起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经济责任人所管理的单位与其自身没有所有权关系,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即管理者在不是所有者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通常权力较大,中小股东无法对其权力形成制约,很多重大决策都由单位领导制订,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就可能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在进行经济审计时可能给审计带来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针对经济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在审计风险防范方面,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这对于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性。一些审计人员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很难有效地发现比较隐蔽的不正当行为,导致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在我国经济责任的审计中,虽然对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审计中审计人员还是存在无法保持独立性的情况,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无法有效地发现舞弊或者错报,导致审计结果受到严重的质疑。因此,相关部门要确保审计人员及单位的独立性,增加审计报告的质量。

其次,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由于经济责任的审计和企业的财报审计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完全把企业财报审计的指标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基本的定量指标外,还要增加一定的定性指标,如守法意识、管理能力、社会责任、廉洁情况等。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对企业或者单位管理做出的贡献,是否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或者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等,可以从企业所在行业的排名、发展战略、市场份额、净利润等角度全面进行。守法意识主要是指经济责任人贯穿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的标准有投融资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瞒报、虚假披露等行为。

(二)增加道德和诚信教育

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违法行为屡屡发生,主要的解决途径之一还是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但是,监管只是让经济责任人被动接受,一旦监管不力,将发生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从长远来看,需要在我国的市场中进行道德建设,从根本上减少舞弊等情况的发生。这就需要监管部门长时间的引导,通过“胡萝卜加大棒”这一措施,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对于其他公司起到震慑作用,不断纠正公司的违规行为,对于长时间信用优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引导上市公司合法、合规进行交易。

定期对从事经济责任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从多个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不诚信行为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并结合最新的一些经济责任事项的案例,对于审计人员加强诚信教育。虽然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仅仅是对单位的相关财务报表、经济事项等进行审计,然后出具审计报告,一旦审计人员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可能出现出具不实报告的情况,导致被审计单位经济受到损害。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十分重要。

(三)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水平

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准备阶段,要做到账面审计与相关事项的结合。负责审计的人员要充分了解呗审计单位所在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以识别和评估可能的重大事项。目前评估审计环境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检查、询问等,要结合多种方式进行,从而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时,能够直接获取信息的就不使用间接方式,能够取得书面表述的就不采用口头表述。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面很广,在了解环境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相关法律部门给予帮助,总之,在准备阶段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依据准备阶段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财政收入的审计,尽可能降低检查风险。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尽可能地控制检查风险,制订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质性程序,做好相关程序的执行工作。这是控制检查风险的必要手段。

(四)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风险是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风险,因此,需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三方面进行。首先,被审计单位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可行的条款。充分考虑单位内部不兼容职务以及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事中控制体现在保障资金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包括对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的控制。主要包括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等方法。在内部控制中,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者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相关的审计部门必须按照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然后尽快地进行完善,降低内部控制引起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国家财产的安全,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需要负责审计的部门做好相关的审计工作,防范审计风险。笔者就经济审计中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实际工作有帮助。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已经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国企领导在任期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贪污、受贿等情况大发生。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亟待解决。

3.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篇三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实施审计后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被审计人和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审计结论的不实和对被审计人员责任评价不恰当,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审计风险:导致党和政府用人不当;伤害干部的积极性,姑息偷懒渎职,纵容违法犯罪;影响审计机关的威信和形象。

二、企业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加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耳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几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

三、问题及分析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

2.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一般地,评价指标的目的体现在向前看、向后看、确定薪酬、激励、内部的累加、比较、分解七个方面,七个目的难以同时达到。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治理审计环境,预防审计风险

治理法律环境,使审计有法可依。法律环境是审计环境的基础,要净化审计环境必须治理法律环境,必须修改、补充、完善有關法律、法规,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要不断制定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强化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若有利害关系时,要实行回避制度;改善社会环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审计工作管理,避免审计风险

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要防范审计风险,必须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突出审计重点,严格程序。一是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计人员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二是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不能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审计程序。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评估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预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三是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检查制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坚持三级复核制度;客观评价,谨慎作好审计结论。一是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逐步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要有根有据。对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要注意有无潜亏和短期行为;二是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三是评价要注意责权分清原则。对所发出的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该由谁负责任,使有问题的人跑不了,没问题的人不冤枉。对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要分清是主管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四是评价可采用对比方法。在评价中进行分析对比,把实际数与计划或预算数比较,与同级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与历史水平比较等等。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3.区分责任,转化风险

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与对策分析 篇四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会计师行业低价恶性竞争治理,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年度报备,实现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行为监管的动态化、常态化和制度化。同时,把在收费方面被举报投诉或预警提示较多的事务所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据情节轻重,对其合伙人进行监管约谈、诫勉谈话、出具警示函或做出相应处理并给予公告。

2.2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独立性

我国应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相关法律,对严重违法违纪案件一经查实要进行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众公示,使全社会共同监督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活动;拓宽会计师事务所相应的工作范围,使事务所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从而将事务所对于客户在经济方面的依赖性降到最低。而在会计师事务所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咨询业务来优化自身的盈利结构。目前,我国事务所的工作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尤其在咨询方面的盈利,只占事务所总经济收入的30%左右,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事务所在咨询方面的经济收入能够达到事务所总收入的70%左右,并且经过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展咨询工作优化事务所盈利结构在我国是完全可行的,从而也能进一步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的独立性。审计人员是组成会计师事务所的关键,所以会计师事务所要充分重视审计人员的管理工作。第一,为了让审计人员没有其他方面的忧虑并吸纳更多的优质人才,管理人员要做好员工薪资以及福利方面的工作。第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尤其要做好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完善规章制度,使员工在执业过程中有据可依,在企业的规章和道德框架内工作,提高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第四,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员工职业素质进行测评,及时反馈,严格处理严重违纪行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准入机制,并且对即将成立的事务所进行全面考察,评估其信誉情况,只有所有指标通过后再批准成立。另外,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避免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漏洞,加大对审计过程中违规人员的惩罚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出现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的现象。 2.3 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质量监管力度

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保障审计工作质量,还有利于优化行业准则。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行业内部的质量控制标准作为依托,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职能,完善的制度体系不单单要明确业务承担的领导责任,還有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的关系。事务所必须重视引导参与者,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大环境中要树立一个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在业务执行阶段需要给予相应的监督以及指导,这也是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一个重点。当前,我国针对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从而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进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4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目前,我国从事财务审计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针对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加大管理。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要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组织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会计师进行经验交流与传授,不断提升会计师事务所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会计师事务所还要重视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从业过程中要公正与客观,保障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3 结 语

5.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篇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原有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医院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着重分析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新对策,实现在医院成本降低的同时,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一)内涵

医院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医院资金进行筹集、分配、使用、偿清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管控的过程,具体涉及资金的计划、组织、执行以及控制等相关的工作,财务管理的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会对医院的长期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医院的财务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医院财务管理的机构,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不仅如此,还需要对于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药品材料的采购以及相关的卫生材料的采购制定出相应的财务计划,同时还要确保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财务计划执行。

(二)现状

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在当前的医院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财务管理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较低,不能够满足医院发展的要求。

首先,医院领导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医院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说,更多的是具有治病救人的功能,所以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更是倾向于引进相应的医护人才,对于相应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与其他部门相比。不仅如此,在医院的领导层中,多数是由学科带头人或者是医学专家,虽然在医学研究中有着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医院管理中还是缺乏相应的技术,特别是这些领导和专家还需要经常性的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精力。

其次,在资金管理处于一种接近失控的状态。大中型的医院年门诊量几乎能够达到上百万次,医院的各个科室的业务量相对较多,医院各个部门相关的职工也是相对较多,但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足,导致医院的器材、设备、药品以及卫生材料的采购、核算等工作出现了多头管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账实、账账不符的问题,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医院财务管理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当前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竞争压力不断提升,外国资本的入侵对于我国医院也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对于医院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医院的资金补偿大多是靠医疗服务收入与财政补助来实现的,如果不能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可能会出现医院关门倒闭的危机。

二、当前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相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严重后果,医院的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是无法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不能有效重视的话,也是会产生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当前医院管理的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造成配置了与工作不相符的内审人员,或者是没有配置相应的内审人员,导致内审工作难以在医院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应有的效果。

(二)内审制度不健全

在医院管理中,内审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例,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医院内审工作的制度制定中,仅仅是由卫生部制定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内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医院在实际内审工作中无章可循,还会造成内审工作较为随意,甚至被执行部门抵制,难以实现预期的审计效果,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也是难以落到实处。

三、新时期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完善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出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医院进行全面、全员以及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医院科室的不同,制定出各个科室年度支出计划,并且本着“量入为出,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原则,对各个科室的年度支出计划给予相应的审核和通过。

(二)实现网络化的财务管理

大中型医院由于其科室众多,并且年门诊量较多,涉及的医护人员相对较为复杂,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方式,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实现实时分析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目的,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柔性化。

(三)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6.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 篇六

------------------

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纽带,但合同管理也存在着风险。产生风险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那么,在日常管理中如何识别合同风险、规避合同风险,减少损失呢?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谈谈合同风险的识别方法及对策。

一、合同风险的识别方法

合同风险识别要求列出所有与合同相关的关键控制点、风险来源、产生条件。风险 识别的方法一般包括:

1.问询法。包括调查问卷法、面谈法、专题讨论法、德尔菲法等。实际工作中多采取调查问卷法。在审计实践中,合同审计调查问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 配备情况,二是岗位职 责制订及履行情况,三是合同管理流程情况,四是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如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台帐、合同档案管理是否建立健全等。

2.流程图法。主要是将合同从立项签订、招投标、委托授权、市场准入、合同履行、终结及售后服务全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绘制出来,从而确定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识别合同风险,进而进行风险分析,提出补救措施。这种方法比较简洁和直观,易于发现关键控制点的风险因素。

3.测试表法。主要是将合同各关键控制环节以测试表的形式进行测试,以查找合同管理的风险点和控制缺陷,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重要程度,提出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测试表大体上可以设计以下几种:一是市场准入控制测试表,主要测试合同签订双方队伍资质、市场准入情况、外部队伍考核情况和转包、分包情况。二是招投标和授权批准控制测试表,主要测试经济业务是否按规定进行投标、投标过程是否规范、招投标收入是否纳入统一财务管理、合同签订程序是否到位、甲方代理人是否持有委托授权书。三是合同条款内容及履行情况测试,主要测试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格及酬金标准、履行期限、地点、方式、违约金和赔偿金是否明确具体,履行情况如何,付款凭证的数据是否与物资验收单、发票、合同履行结算单相一致。

4.现场观察。深入合同相关方现场,了解合同双方的资质资信情况,观察工艺流程,获得第一手资料。其客观性较强,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5.历史分析法。审查与合同相关的财务、统计和企业管理历史资料,如通过检查车辆索赔记录及其他风险信息,确定已投保车辆发生的修理费是否记入成本。

6.环境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方矛口社会环境变化趋势,可能变更的法律法规等进行深入分析,查找 风险因素和潜在影响。

二、企业合同风险种类

(一)根据风险源的不同,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归纳为:

1.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 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

2.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流程风险。流程风险主要包括决策风险、过程风险、技术风险、非技术风 险、财务风险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企业在投标、签订合同时,会面临诸如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在合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存在诸如资金、生产或服务的质量和进度等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以及合同一方违约的信用风险。

(二)根据发生频率和损害性的不同,企业在合 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归纳为:(1)高频率、高损 害风险;(2)高频率、低损害风险;(3)低频率、低损害风险;(4)低频率、高损害风险。

三、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表现形式

环境风险和流程风险,在企业实施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为:客户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等。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风险,并尽可能避免和降低风险。

1.客户风险。客户风险是由于客户原因造成的风险,如客户不配合而使合同执行结果潜藏着风险,以及客户不履行支付行为而形成的违约信用风险。

2.决策风险。在合同项目决策时很容易产生风险,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风险、方案风险和供应商风险。

3.过程风险。过程风险是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发生的风险,主要是有关质量、资金、进度等方面的 原因引起的,表现为质量风险、资金风险、进度风险 和运输风险。

四、防范或规避合同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及时识别、降低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主要应以优化业务流程、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监控机制等。

1.优化合同管理业务流程。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合同管理关键控制点的风险要素,并依据风险管理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不断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目标。虽然合同种类很多,金额大小不一,但其关键控制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同管理制度的制订及落实情况;二是委托授权、市场准入、招投标程序;三是合同标的审查;四是合同条款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五是合同履行的全面性和责任追究情况;六是合同管理基础工作情况。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针对上述关键控制点,应在客户资信评估、合同评审、合同审计、合同项目负责制和合同过程控制方面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实现在保证质量,提高风险管理时效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

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供方档案库:企业如已通过IS(》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对合格供方选择评审的要求,建立供方档案库,对各个分包方或供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根据供方档案库中该供方的资信状况和以往的 履约记录,提出该供方履约能力评估意见,供项目负责人和公司管理人员参考。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借助于监督机构,对合同执行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和跟踪,并提出防范措施,是企业有效控制风险的必要手段。全过程的监督:对风险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对项目的总结评估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事前防范和化解风险。如合同签约前审计等。监督可以分为定期的阶段性评估和终验后的总结评估(后评估),它们应贯穿于合同执行的全过程。责任追究制:决策失误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最重要的根源。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决策随意、成本居高不下、资金管理粗放、产品质量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应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以促进管理者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

4.重视保险工作。为转移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应考虑对决策行为、交易活动以及经营资产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给予保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公司董事及高管对市场的动态以及政策的把握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因此存在着决策失误的可能。而一旦发生决策失误,董事责任险将可以有效地补偿股东及股民的损失,同时保护董事的利益。董事责任险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公信力。此外,还应考虑货物运输险、财产险、责任险等。

(二)合同风险的处置对策

1.对损失大、概率大的合同风险,如油田地面建设合同要害部位质量风险,要加大工程监理和验收力度,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2.对损失小、概率大的风险,如对零星用料的招投标管理,如果不进行招投标,可能损失额不大,但损失的概率很大,可采取年初一次招投标的方法来降低风险量。

3.对损失大、概率小的风险,如机动车辆可通过投保财产险转移或降低风险,或者在施工合同中将施工者的安全责任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将安全责任转移。

4.对损失小、概率小的风险,如合同结算凭证没有附相关的验收资料,可以督促相关单位采取积极措施,来加以控制。

7.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防范与对策 篇七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 网络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互结合,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更高, 内部控制更加严密, 对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网络环境下, 如何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规避与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分为审计检查风险、审计控制风险和网络会计环境的变化风险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相对于过去传统的会计审计而言, 风险更加难以控制, 也更加地复杂化。

1.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检查风险增加

首先,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审计的检查风险加大。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是审计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以及数字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设计过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住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经济管财务知识等。而目前我国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审计人员数量较少, 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检查风险。

其次, 审计规范不够完善导致审计的检查风险加大。注册会计师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职业规范, 包括: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等。这些职业规范保障了审计工作的权威、独立、客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大量应用, 职业规范中的很多具体到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条款几乎为空白, 如此也加大了审计的检查风险。

最后,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相对滞后导致审计的检查风险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到了网络平台下的企业间过程集成阶段。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完成动态审计取证, 既不能对被审计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进行干扰, 又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完成审计任务。这就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控制风险更难确定

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和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使得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控制风险不确定性增大。企事业单位的关联方既包括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 又包括软件开发商、软件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在过去, 这些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几乎都是隔离的。而在网络时代, 为了适应竞争发展需要, 他们会建立统一的外联网来实现技术合作、数据交换等。如此系统关联方很容易就会闯入该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大门。另一方面, 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也不容忽视。据统计, 大部分的非法闯入者来自于内部雇员。因此, 内部控制仍然是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基础。

3. 网络会计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审计风险

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的时期,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性、自由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 它也更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等攻击。一旦计算机网络受到袭击, 往往会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所以, 审计人员只有对网络系统本身和电子财务信息资料二者都进行审计之后, 才能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此外, 系统维护制度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会计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性、会计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等网络环境变化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

1. 改革完善会计审计软件, 为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 财政部规定会计信息系统的选择应该要满足正确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审计。所以, 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进。第一, 给审计软件留下统一接口, 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统一的输入要求、统一的操作规范, 要能够反映完整的交易过程。第二, 在内控程序中嵌入审计程序, 同时, 将内部控制具体到输入控制、职责控制、人员控制等中。第四, 大力开发审计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 通过实时监控、在线审计等方式减少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注重运用先进审计技术来实现审计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 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更先进的审计技术, 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一是突出重点内容集中培训, 努力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二是借助审计项目以工代训, 不断强化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利用高校资源送学培训, 逐步改善知识结构。着眼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 鼓励审计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学历升级教育, 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3. 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还必须得从技术上入手。首先, 加强信息加密算法的应用。众所周知, 没有安全的密码算法, 那么必然就不会存在信息安全。随着密系统的发展, 利用非对称的加密方法, 使解密者和加密者拥有各自不同的一套密钥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另外, 加强外联网络安全防护, 应该在终端就对非法网络行为进行阻断, 这是最为安全、最为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 应该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来固定设置, 一旦发现非法的客户端企图连接网络, 就进行网络屏蔽或者阻断。

4. 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 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在网络会计电算化环境下, 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充分发挥顺查、逆查、抽查、详查和查询法、观察法、分析法的优势及作用, 实行手工审计、计算机审计以及其它辅助审计方式有效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 不仅使得会计账务处理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 也给传统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 并从完善会计审计软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等几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就网络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进行了研究,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审计

参考文献

[1]孙立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 (23) :111-114.[1]孙立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 (23) :111-114.

[2]武冬铃.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0 (04) :201-204.[2]武冬铃.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0 (04) :201-204.

[3]肖凤梅.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北方经贸.2009 (08) :104-107.[3]肖凤梅.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北方经贸.2009 (08) :104-107.

8.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廉政风险;防范;对策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投资的持续增长,審计机关投资审计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投资审计工作面临的审计廉政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审计工作组织不到位,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就容易出现审计廉政风险;另一方面,处理不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大大小小的经济利益”的审计人员抵制不了形形色色的诱惑,就会产生审计廉政风险。为防范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廉政风险,有必要深入分析政府投资审计廉政风险产生的关键节点,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杜绝廉政风险,提高投资审计质量。

一、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廉政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廉政风险,即审与被审双方私下交易,损害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具体来说,有的到被审计单位吃、拿、卡、要,报销费用;有的在审计期间拉关系办私事、要好处,因而对审计出来的问题避重就轻。廉政风险总是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的。接受了被审计单位超标准的宴请,授人以柄,拉不下面子,容易私了一些发现的问题,无法保证审计的质量。而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是国家审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政府投资审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审计机关牵头,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二是在审计机关内成立相应的机构,招聘专业人员进行审计。三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审计机关人员完成部分审计任务,同时也把部分审计任务外包给中介机构。在这三种模式中都可能产生审计廉政风险,任一种模式出现了上述廉政风险,必然会使得审计质量下降,直接带来国家利益的损害。

二、政府投资审计中廉政风险产生的关键节点

笔者结合多年开展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发现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廉政风险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节点:

(一)审计人员因素产生的廉政风险

任何工作的开展之中,人都是最活跃和关键的因素,政府投资审计也不例外。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廉政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优劣。如果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就会经不住诱惑,就可能违反“八不准”的规定,背离审计原则,收受利害关系人的“小恩小惠”,产生廉政风险。二是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如果审计人员业务知识不精,就不能准确地发现投资审计中的问题,也就不能做到“据理力争”地审计,甚至会被施工单位专业人员所左右,从而导致审计廉政风险。三是审计人员力量强弱。区县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不足,业务技能不全面,会产生政府投资审计力量和工作量的严重矛盾,也就难以全面实施政府投资审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只能委托中介机构审计。

(二)中介机构参审产生的风险

如前所述,区县审计机关限于投资审计力量,往往会将一些审计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其间也会产生一些审计廉政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管理风险。中介机构审计人员身份不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对审计“八不准”的有关规定的理解不如政府审计人员深透,从而产生廉政风险的机率较高。二是审计工作性质风险。中介机构的审计理念、审计依据与政府审计有所不同,如中介机构对工程变更单进行审核时,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已签证的,一般均予认可,对其合理性、合法性基本不作进一步分析,对工程管理上的问题也不作深层次的审查。同时中介机构对加强工程投资管理、规范建设基本程序等关注较少,分析不透,从而导致产生审计廉政风险。三是审计责任风险。由于部分审计业务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的中介机构和审计人员一般是代表审计机关,最终的审计报告也由审计机关出具,所以,委托审计投资项目对外承担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主体仍是国家审计机关,中介机构基于上述考虑,往往会降低了审计责任意识。如果政府审计机关对参审机构和人员监督管理不力,受托方的审计廉政风险必将转稼给审计机关。

(三)政府投资审计自身特点产生的廉政风险

一是政府投资的审计大部分事后审计,目前开展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大部分是事后某一方面的静态审计,主要起揭露和监督作用,所起的作用不够全面,对建设过程中已经造成的损失浪费,只能是“秋后算账”从而导致政府投资审计存在不确定的廉政风险。二是政府投资审计遇到的情况复杂,其中既有定额、定价的确认,又有遵循基建程序和管理方面的评价,客观上导致审计将面临各种确认和评价的廉政风险。三是目前如何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将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转移,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一系列规范尚不明确,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廉政风险。

(四)制度缺失产生的廉政风险

当前投资审计廉政风险控制一系列制度尚不完善;审计机关委托中介机构的配套制度也不完善;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配套;制度建设与审计事业快速发展需要还不相匹配。而且由于一部分项目是组织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虽然中介机构在结算审计方面的水平和力量是社会公认的,但是国家审计机关在投资项目审计上的全面性及力度和深度却是中介机构所不及的。由于中介机构的特殊性,存在着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健全,审计质量距离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等问题。

三、防范审计廉政风险的主要举措

针对政府投资审计廉政风险产生的上述原因,为有效防范廉政风险,结合实际,总结以往经验,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尽量把廉政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一)加强廉政教育和监督,不断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首先,以不间断的“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审”党组织活动为载体,强化廉洁自律,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廉政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的规定,全面履行自身廉政承诺,使之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金钱观,强化审计责任心。再次,加强对中介机构及参审人员执行廉政纪律的检查,一旦发现有可能影响公正执法、隐瞒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法纪问题或泄露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造成审计结果重大错误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强化技能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审计干部队伍业务素质

结合实际,就建邺区审计局而言,一是先后引进3位具有多年工程造价从业经验的干部进入审计机关,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量,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力量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二是创造条件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充电,积极选派投资审计人员到审计署脱产学习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目前投资审计人员中3位有硕士学位,2位硕士在读,2位有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三是加大内部培训和实践锻炼,通过传、帮、带,开展自学和网上教学等措施,不断提高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四是尽力改善投资审计工作条件。

(三)细化工作组织,注重提高审计质量

在工作细化方面,一是加大对政府投资审计自审力度,按照每一年度的审计计划要求,提高投资审计计划项目中的自审数量比例,通过锻炼队伍,控制审计质量。二是可实行局长带项目制,分管领导一线工作法,深入项目审计中,从而及时发现项目审计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三是强化审计复核,推行审计复核前置。成立局审计复核小组,明确审计复核责任,开通网上复核程序。在审计小组内部和科室复核的基础上,局审计复核小组提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初稿进行复核。在复核相关法律法规适当性的同时,对审计内容的完整、计算的正确性进行实质性复核,根据复核及时调整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做到审计结果真实准确、审计证据充分有力,确保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不出现事实不清、定性不准等质量问题,切实防范审计廉政风险。

(四)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参审中介机构的监管

一是对中介机构实行招标准入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建立中介库。通过摇号方式分配委托审计项目,在项目分配上实现公开透明。二是出台相关制度办法,以制度约束行为,如南京市建邺区审计局先后出台《建邺区中介机构参审工程项目审计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南京市建邺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介机构库管理办法》、《建邺区政府投资项目中介机构审计服务考核办法(试行)》等规定办法,根据办法要求坚持双责双协议制。在审计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审计时,首先与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和廉政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三是明确对中介机构的工作要求,建立审计质量综合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首先,以项目为单位成立审计小组,组长由我局审计人员担任,并全过程参与中介机构与施工方核对工作量、套取定额、计算取费等工作,规定中介机构参审人员不得单独与施工方、建设方交换意见。其次,强化责任,控制审计风险。规定中介机构必须按照审计系统有关要求及时编写审计方案和审计日记,项目结束后及时出具中介机构的正式造价咨询报告,并参与整理审计档案。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考核。坚持对参审中介机构在审计组织管理、审计职业道德、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效率等方面加强考核监督,细化考核标准,完善动态退出机制。

(五)积极推行重点工程由事后审计转化为过程控制尝试加大跟踪审计力度

近年来,实践中一方面,尝试加大对重点工程、关系民生的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委托中介机构指派骨干工程师常驻现场,审计小组成员每周参加现场例会,驻场审计人员定期向审计小组书面汇报;另一方面,坚持到位不越位,驻场审计人员工程师只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提供技术上支持,不单独发表审计意见,只在必要时由审计小组签署审计意见,以此防范廉政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为防范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廉政风险,应积极加强投资审计领域廉政建设,提高投资审计质量,一方面,是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意义重大,审计责任重大;另一方面,涉及施工企業和有关个人的经济利益,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各种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大。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把握住风险关键点,积极寻找对策,才能不断规范审计行为,规避审计廉政风险,从而推动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免疫功能”作用,树立审计机关的威信,更好地为政府投资决策服务,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鄂州市审计局课题组.政府投资审计廉政风险探析[J].审计月刊,2010(4).

2、黄赣华.八项“铁律”警戒言行,力堵审计廉政风险[J].审计与理财,2010(7).

3、刘慧芬.再论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J].财会通讯,2004(7).

4、叶小玲.审计风险与审计法律责任刍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7).

上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下一篇:雷锋日演讲稿:发扬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