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所有学生成人成才

2024-07-03

为了所有学生成人成才(共2篇)

1.为了所有学生成人成才 篇一

一、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这个, 教育就无从谈起。爱学生,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 无法引起人的共鸣, 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 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用爱去赢得爱, 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 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 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 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 面对的是孩子, 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 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学生通常将好人与坏人比作红心与黑心, 在他们的心中, 老师拥有一颗红心。作为客体呈现的学生, 主观能动的班主任只能先从自身下手, 首先做到心中有爱。人类七大需要包括对爱的需求, 作为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 学生更需被爱。因这份爱心、关心、真心而被感染,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能不吸收并发散于他人吗?

二、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想学生之所想

正如教育学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种次序, 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 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番话说明了儿童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发展阶段, 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特点, 一语切中要害, 至今还有很强的影响力。

让儿童成人之前保持儿童天真、烂漫, 待人待物无惧、无戒、无遮、无饰的样子,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童心, 这是极其重要而珍贵的。儿童的心情有着大自然的清新与清纯。童心正反映了人的生命本质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新鲜未知的世界中, 因而对一切都敏感而好奇, 他们对事物总是要往下问一个为什么, 有什么用?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育几乎是从童心的好奇开始的, 往往比成人更智慧。这些都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三、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师之真心

与学生沟通, 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他们愉快地与你合作, 有效地促进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聆听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我们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 还是应该以表扬、鼓励、赞美为主。如果让学生心里感觉暖暖的, 就能调动起人的所有积极因素, 激发其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就会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也能帮助孩子认清自我、把握方向, 使学生个人很快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做教师的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吝惜赞美, 赞美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指责。

如果在学生面前数落他们的不是、缺点, 应该很难有好的效果, 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灵也是一种伤害。如果这时不注意沟通, 达成一致, 那对孩子的教育就有可能产生不利, 从而使教育效果难以体现。人需要被尊重, 在批评规劝他人时也别忘了这一点。明智一些的话, 在批评规劝他人时, 完全可以把同一种意思表达得中听一些。别忘记, 良药未必都要苦口, 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把规劝批评别人的话, 讲得动听一些, 利己又利人, 何乐而不为呢?

四、细心, 关注学生的每件小事,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注意教育的小事与细节, 教师必须具有敏锐观察力, 必须具有教育的细心。教育无小事, 那么小事也是教育的大事。教师要注意教育的细节。要注意教育的小事与细节, 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能够对学生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能够从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进而展开教育。教师多一些自我言行的反思, 多一些对学生的发现, 多一些对学生的呵护, 教育就会更加细致, 更加温暖, 也更加有效。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 然后正确引导, 如对班上值日生的工作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内向型的学生交谈,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 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 找到最佳话题切入口, 这都需要细心。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给学生以影响。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 他们喜欢蔡芸芝老师:“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如果老师写字的姿势不对或者不好, 岂不是要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了。教师的言语也会给学生以影响。教师随口说的话、无意中吐露的信息, 可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掀起很大的波澜, 甚至伤及学生的痛处。

五、教师还要有耐心

青少年在很多方面都还未成熟, 难免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犯点小错误, 学生自制力又不强, 老师今天批评明天又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 不要动不动就把学生赶出课堂, 或者赶回家里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学生主要活动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也不能一味责怪, 要求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后进生教育, 要持续转化, 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后进生, 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辅导, 鼓励他们不懂多问, 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持续转化后进生,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应精心, 教学时多用心, 由此促进学生学习热心。只有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方可获得学生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师要耐心一点, 对孩子要始终抱有信心。对于某些犯错误的学生, 不再要求他们马上改, 而是给他们时间。面对一时“改造”不好的孩子时, 暂时缓一缓, 慢慢去教导他们, 让他们真心实意地改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考虑, 他们毕竟是学生, 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马上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一来, 自己的心情也会好了很多。而学生, 也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中慢慢改正自己, 更好地成长。

2.大学生的成才与成人问题浅析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 成人 成才

近来引起社会热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又一次将大学生的成才与成人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所谓大学生的成才就是通过高校的培养等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可用之才。所谓大学生的“成人”,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道德意识、人格健全、有修养的社会人。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是可以同时实现的,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社会、家庭、高校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关系逐渐走向对立面,成为一对矛盾体,也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焦点。本文尝试从家长、教师与高校几个方面就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孩子,每位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态,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会展开各种各样的早教工作,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更是变本加厉,很多家长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或兴趣,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导致很多孩子真的都没有“童年”。到了中学阶段更是关键时期,中学结束之后要面临考大学的考验,家长的神经变得更加紧张,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进入“重点中学”“重点班”,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用管,成为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

大学阶段,孩子通常不在父母身边,多数家长已经没有办法再对孩子进行中小学阶段那样的约束。但是,之前长时间的在学习方面的“过度教育”,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长期忽视,这些所造成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危害也慢慢凸显出来。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扮演“权威”角色,在权威暂时缺位的情况下,孩子终于“自由”了,而变得异常叛逆,我行我素。如无视校规校纪,长时间的泡在网络上打游戏,长期旷课或上课不听课等等。另一方面,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个性与成长,使得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事,不会做人。如有的大学生学习很优秀,但是就是不能与同学好好相处,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等等。

二、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现状

《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以看到,“传道”被放在了第一位。所谓“传道”就是要求教师要言传身教,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格力量的培养。良好的品行、品格、人生观是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然而,我国高校教师中存在较严重的“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教育中的“育人”环节,缺失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国情教育和心理交流等等。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原因之外,主要的应该还是政策导向问题。因为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完成方面,使得教师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书”上,而更重要的“育人”工作却被遗忘在角落里了。从根本上讲,教师要正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高校要调整相应的教师考核标准,要给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行。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专才教育,而非通才教育。我国长期施行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相关专业知识开展,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等都很少。例如,我国很多高校的理工科培养方案中都不设语文或相关课程,笔者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作为我们的传统语言文化和交流工具,这门课程的缺位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2013年国家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还提出“削枝强干”的理念,简单的说,就是删掉或削弱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枝蔓”课程,强化专业主干课程。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更注重大学生的“成才”,而非“成人”。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种以“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严重分离,学生个性的发展得不到重视等等。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忽视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的现状,杨叔子先生曾提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西外的林敏校长也曾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承,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唤起生命的火花和潜能。”我们应从这些话语中得到启发和警醒,让教育更好地让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社会公民。

总之,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关系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家长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子”心态,我们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修养的社会人,然后再考虑孩子的“成才问题”,且不可急功近利,适得其反。高校教师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注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培养。高校要审视自己的培养目标,可以考虑由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有鲜明的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的专门人才转变。

参考文献:

[1].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2]汤永春.优化德育环境确保大学生成人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作者简介:

张海燕(1980—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化分离.

上一篇:和谐的劳动关系下一篇:eq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