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困惑(通用9篇)
1.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一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困惑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王文静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其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生搬硬套。看班上部分学生写作文,真得觉得很吃力,象挤牙膏一样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挤,不会展开来写。感受最深的是三年级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课余生活》。当时,人一下就懵,这怎么可能?学生能写吗?这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习作”。虽然教参上要求是“学生愿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而且自己心里也有所准备,再加上我课堂上的不懈引导,拿到作文本时心情还不错。可是实际呢?作文本没看几本,已经改不下去了!怎么了?怎么写上来的是这样的“习作”?一个个句子极不通顺?东拉西扯、指东打西者算是不错了,整篇文章只有数得清的三四个标点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你老师不是说“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吗,一篇大作文居然只有五六十字。哈哈,真跟玩差不多了。因为刚接触人教版的三年级,我觉得无从下手去进行有效的指导。课余,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习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在思考:
一、“乐”在何处?我们所看见的课堂上看见过这样的现象——游戏时学生兴致高昂,课堂气氛绝佳;而习作时学生却不那么有兴趣了;或者先游戏再作文的课上学生兴致勃勃,而有的题材的习作课学生却不怎么乐意动笔。那么看似红火的课堂,看似乐在其中的学生,这样的“乐”究竟乐在哪里?——乐在游戏,乐在活动,是“玩”的乐趣。
我们不否认游戏的乐趣会促进学生产生表达的愿望,动手的兴趣,我想,作为专业教师,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是更高层次的“乐趣”以及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及保持更高层次的兴趣。
二、“乐于表达”的前提是什么?
是学生对习作有自信心。自信心有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学生认为习作不难的心理——“什么是作文?作文和写话没有多大区别,只要把你做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让人明白你写的意思,就是作文。”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又觉得很困惑,作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真的很难!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学情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设想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呢?一种是,学生不会写,老师要从头教;第二种是,学生是有基础的,老师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使他写得、表达得更好,从而促进作文能力的发展。这个发展既有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还有兴趣的递增。哪一种情况是真实的呢?新课程理论指出:对任何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的,我们要看到这个基础,要正确判断这个基础,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基础。
我想到了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想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想到了自己引导的不足,今后还要在作文教学上慢慢摸索。
2.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二
1.学生生活经验缺乏, 作文内容空泛, 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2.语言简单, 语言表达能力差。
3.思维有限, 缺乏想象。
4.不会正确使用标点。
很多问题, 不仅学生恐惧, 教师也困惑, 不知从何入手教授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摸索, 笔者总结出几点在作文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作文范例, 从而可以从阅读中学到“写作的特点”,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冀教版教材注重单元整合, 每个单元中的课文都围绕一个主题, 而综合学习中的作文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因此, 我们要联系课本经典课文或学生手头辅导资料中的阅读篇章讲解写作技巧。在这个部分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内容要适当, 不能太细太深, 应从整体出发, 先讲解作者是怎样分布段落, 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怎样布局内容详略的, 再讲解作者怎样准确运用一些词语, 同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 最后重点讲解我们应该从中吸收哪些优点。
二、在习作练习中模仿, 并在模仿中创新
学习了别人的写作方法, 下一步就是实践、模仿、借鉴。学生要在习作练习中慢慢学会文章如何布局、如何精选素材和如何组织语言。如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时, 笔者让学生照着一篇范文仿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明白:写喜欢的小动物可以从动物的外形 (有顺序抓特点, 突出“美”) 、生活习性 (表现出动态美, 突出“趣”) 、写和小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把内容写具体) 、总结 (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 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作文, 重写作文追求完美
修改能够使习作更加完美, 因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 例如, 修改顺序、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详略得当、中心思想等。在打好草稿后就自我修改或小组内互相修改。对于较差的, 教师要进行当面指导, 当面修改。
通常情况下, 教师批改后的作文对学生意义不大, 他们都认为教师批改了, 他们只把错别字一改就没事了, 作文的好坏就放到一边不管了。因此, 学生的写作水平进步不大, 导致教师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所以,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不成功的作文根据教师的批阅重写, 然后教师再批, 做到及时反馈。
四、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 注重学生积累语言
想要写出好文章, 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作为素材。只有词汇量到了一定程度, 才能写出语言优美的文章。因此课本上的好词、好句和好的段落一定让学生读读背背, 积累下来。另外, 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还要学生把优美的词语及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 细细品味, 将这些优美的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就会丰富、优美和准确。
五、提倡学生坚持日记写作
虽然教师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掌握。写作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成效, 而教材中安排的练笔次数有限, 教学课时有限, 因此笔者提倡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养成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可以写任何内容, 字数不限, 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六、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因此笔者定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如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词语接龙、班级展览、经验交流及成果, 还从中评比出“故事大王”“最佳表现奖”“进步奖”等。另外, 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参加进来, 都有表现的欲望, 从而课下能自觉积极地阅读课外书, 积极积累优美语句, 坚持写日记。笔者相信日积月累, 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头脑开阔了, 写起作文来肯定会得心应手。
3.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三
巴金先生希望建立一座“说真话的博物馆”,这给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启示。然而作文教学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似“幽灵”一般依附在身。以往教作文,像坐火车,前有目的地,车下有双轨。只要依照传统教法进行教学,一路顺风,无忧无虑,自我感觉良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快速更新,信息与日俱增,培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作文教学急需改革。
一、困惑
1.作文教学现状与时代是否同步。
青年评论家黄子平对目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表示忧虑:“遗憾的是,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乃至亲友间的通信中,至今仍充斥着一些干巴巴的社会语言,这怎不令人为我们民族的思维可能逐渐萎缩而担忧呢?”
我们不能否认,在今日中小学生中,并非没有写作文的“佼佼者”。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写的文章粗浅平淡,乃至散发出阵阵“八股味”。如感动了就说“热泪盈眶”;语言交谈就说“促膝谈心”。编造风甚烈,尤喜无病呻吟。既与时代氛围不合,又与现实生活远离。
2.通行的教学方式,能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应该肯定,教苑的不少优秀园丁正在探索和实践自己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法。但不必讳言,不少人仍在旧轨上走,主要有二:
①脱离课文孤立讲作文知识。
课文与知识脱离。言者津津乐道,听者如雾里看花,收效甚微。究其源,在于他们把写作流程变成了原则加规矩、加方法,死板的“规范“和过高的“言志”,以及各种写作技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急于求成,教学生写“应试文章”。
鉴于学生参加人生的联考:小考——中考——高考,息息关联学生升学的“沉浮”。集中一段时间“专题过关”,从体裁到内容逐一强化训练。虽然在短时间有“效果”,但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应试文章”,年复一年,恶性循环,长期“闭门造车”,导致学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失去兴趣、敏感,思想僵化、文化枯竭,语言干瘪、畏惧作文。
3.教师这般辛苦改作文,是否“劳而有功”。
每每看到桌上那堆积如山的作文,自然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一些教师明知道这般不辞辛劳的“挖山”,是在干不讲效率的傻事。期望当代的“智叟”能给一指迷津。但所置的应试教学环境是他们不敢贸然越雷池一步。如欲改变“精改细批”的陈规吧,担心作文本上朱笔一减,且不说自觉良心过不去,更怕招来“工作不负责”的评价。
当前改革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就要选在作文批改上。如果不抛弃过去传统繁琐低效的作文批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批改法,不将语文教师从堆积如山的作文本中解脱出来,何言其他?
二、对策
1.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作文教学规律。
只要你认真研究一下写作理论,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作家创作要经历体验生活—构思—创作三个基本阶段”。大凡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稍作归纳,就可得出学生有效写作的历程是:观察积累(包括体验生活),初步构思—搜集、整理材料—酝酿构思成篇—自行修改—评检交流—再修改—小结提高。如果你能依循这一条规律改革作文教学,教学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2.“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飞跃。
作文教学实在难于“立竿见影”。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在“治本”上下功夫。
开放课堂,面向社会。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今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心只读教材,远离信息社会,学生怎能写出与时代合拍的文章?
多读名著,多看报刊。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学遗产。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精华,构思新、语言精,是后人的典范之作,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和吸收。丰富的文学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典范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写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3.抛弃急功近利,内外下功夫。
文章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思维方法、认识水平、风格旨趣、词章修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陆游74岁在诗《示子》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启迪我们、要写好文章,既要练“文内功”,又要练“文外功”。
抛弃急功近利,扎扎实实按写作规律设计作文教学,不教学生写“应试文章”,不绞尽脑汁“猜题”,指导学生内外下功夫,学生是能够写出表情达意的好文章的。
4.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 篇四
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主要表现在: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感人,不新鲜;内容空泛,缺乏文采,没有真情实感,中心不突出;写法不新颖。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兴趣。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作文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们还须蹲下来拿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的习作要多挑大拇指,多褒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也是夸出来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你是才女” “你的文笔犹如一股清新的小溪奔流而下”“文如其人,你的文字是那么机灵睿智”„„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功感的获得。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可在班上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念,可编成集子传阅,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可推荐到报刊发表等,达到激励效应,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
二、广泛阅读积累词汇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还往往因为语言不生动,缺乏个性,没有穿透力。北大教授王尚文先生说:“人在语言中发展,人在语言中提升,人在语言中创造。”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有意识地摘抄积累、感悟和运用,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得到相应提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数量,就能形成语感,积累了丰厚的词汇,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在习作中选词炼句,如运用修辞,变换句式,运用格言警句等。
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外名著、《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杂志,每周写《文集》(摘记格言警句句 摘记精彩中外经典名著语句片断 写阅读感悟 精彩片断的仿写 编写童话寓言 写生活札记等。)每节课用三分钟让学生讲一个寓言、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人物介绍、人物故事。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三、走进生活搜索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 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面太窄,不会关注社会。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尤为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我就让学生在《文集》中写《生活札记》要求学生:从日常的普通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积累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意,才能搜索到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积累,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四、要善于选取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文章乏味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新鲜的感人的事情。学生写作要写真事。要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我手抒我情。要说心里话,说实话,说非说不可的话。这样,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才会感人。作文应该是描绘“我”眼中的生活,抒写“我”内心的世界。什么样的作文内容才能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众不同呢?应该是学生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我们去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众不同的写作材料。教育部在2000年在对中、高考的作文考试指令中要求: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布局谋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要求学生有朴实的文风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因为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正确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只有这样才会领悟生活,陶冶性情,进而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五、大胆展开想象创作。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以此来指导作文。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怎样的场景呢?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作。
六、改变批改方法,指导学生善于修改。
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的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相互批改时,我不仅要求他们找别人作文里的病句和错别字,还要求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别人的作文评分和写上评语。通过修改自己或别人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对于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困惑 篇五
从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将近五年,在这五年中,我经历了从高
一、高二到初中三年的各个阶段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与前辈们讨论学习还是自我的反思总结中,作文教学似乎都是一个大难题,在此,谨将我的一点困惑提出,以求大家讨论。
作文教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似乎都离不开同一套路,无非第一审题立意,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第四升华。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或集中或分散,或专题击破或整体完篇,方式方法看似很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困难重重。
1、素材单一,无新意。在这个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发广泛,但事实却是“有问题找百度”,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也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分析就能够得出答案,结果造成学生生活阅历少,感悟生活意识较差,不愿思考,不愿观察生活,有些学生的作文永远只有一个主题:打篮球。还有些学生初中三年的作文都在公交车上是否让座的问题上纠结,妈妈的爱永远都是雨夜背着生病的自己奔向医院。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于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如何教会他们调动现有的有限的素材发散思维,将旧材料翻新,写出好作文?
2、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由于课时有限,我们的即堂作文一般会设置为作文一课时、评讲一课时。所以平时最常见的操作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题目,学生即堂作文,教师评改之后就本次作文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讲,也就是常说的亡羊补牢式的。这样的操作比较有效,学生先实践,在就教师的评讲纠正自己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这种亡羊补牢式的作文常常面临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每次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是似乎也都一样,这次讲过的问题,下次的作文解决了,但再上一次讲过的问题下一次的作文里又暴露出来了。所以教师总是感觉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若在写作前先设置一节指导课,学生作文质量会高很多,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在学生还没有犯错误时先制止了他们犯错误。但这样一来,课时安排似乎又会很紧张。
3、专题训练还是整体完篇?在我经历的从高中到初中的教学中,由各个专题逐一击破的作文教学尝试过,整体完篇训练的作文教学也尝试过,但似乎收效都不甚理想。每个专题逐一击破,教师在评改时是只需要关注本专题来评改,还是仍要针对全篇来评改呢?这个专题问题解决了,在完篇作文中又会犯上一个专题已经明确讲过的错误。每个专题讲完后进行完篇的训练时,往往仍然打回原形。若从头就开始完篇训练,又会出现在第二点中出现的教师迫于奔命的情况。所以哪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性价比更加高?
6.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策略之我见 篇六
作文不仅是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还是素养的提高和心灵的丰富。如果学生生活体验深、情感丰富、有话可说,就觉得写作是件趣事,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写作过程。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其自然记忆,自由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流畅地表情达意。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而且还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历来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只要老师宣布上作文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是满脸愁容,在心里叫苦不迭,提了笔,茫然不知所错,无从着手。真难,难如上青天矣!而老师更是困苦不堪!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老师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个班60到70位学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时间是5分钟(包括改错和批语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约10—12小时,改完一次老师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则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就把作文丢进书桌抽屉,效果甚是不佳,真可谓“出力不讨好”!每个学期要完成6—7篇作文,30次作业,30篇的课文教学(不包括课外古诗词),平时的单元测验4—6次,还有月考、期考,可谓任务艰巨。教学双方都是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初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满天飞,内容空洞无物。
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还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寻找作文教学的新出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个人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初中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融入生活,激发潜力
在生活中,可供学生猎取的观察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扑朔离奇的动物世界,精彩纷呈的人物事件,色彩斑斓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等。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欲望,写起作文来就会激情饱满,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值得注意的是,观察还要和想象结合起来,写出的形象才会栩栩如生。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都是细致观察真实生活的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多一份细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手去记录,用心灵去体会。要求每名学生能及时写下一天当中的真实感受,可以是一整篇,也可以是一个片段。通过大量的观察与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个人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验作基础,则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意,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作文。放眼望去,生活中到处存在美,关键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和捕捉。只有充实了头脑,美化了心灵,才能展示我们的真性情,从而写出好文章来。
二、培养读书习惯,积累间接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平时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很难设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会写出好文章。平地是造不出高楼的。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哪一个不是爱读书之人呢?毛泽东闹市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孔子“韦编三绝”、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话,成为读书人的楷模。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学生的思想才能丰富,写作之源才不会枯竭,生活之渠才会更清澈。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每周设一节名著阅读课;二是每周末品读现当代名家精品。无论哪方面都要做读书笔记,并加以品评。在那些名著名篇里,学生可以看到自然、社会、人生百态,感受着世态人情,濡养着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学生的思想素质获得了提高,同时也为学生作文积累了间接的写作素材,成为个性化作文不竭的写作之源。
三、学以致用,随堂练习
学生学习了课文中著名作家们的精美篇章,要让他们立即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如文章的选材、构思、立意、修辞、表现手法等)去仿写文章。这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求学生们观察自然景物,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定点换景”的方法去写周围的景物。学生在模仿时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培养好的文风,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写出好作文。
四、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学生作文的批改,必须由老师亲自完成。而我却不然。
对学生每周一篇的自由作文,全部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一言堂。
对师生共同拟定的命题作文,实行师生共同批改的办法。首先让学生先自改,然后学生互批,最后由教师批改一部分。在让学生自改时,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批改知识,示范批改方式,板书批改符号,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改,写下自改评语。自改后进行组内交流,并且在班上交流各小组作文情况,展示各小组的优秀作文。这样,在班上就形成了比优评优的良好的作文评改氛围。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后,教师再进行补批,加上总评。经过这样的一轮作文评改过程,学生就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而且能够从其他同学的优秀作文中吸取精华,借鉴写法,促进自己作文的进步。并且,学生的优秀作文,通过班上的展示评改,更是优上加优,学生作文的优越感自然流露出来,更加促进了自己的作文向更高层次冲刺。
五、在批改中鼓励,从多角度赏识
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没错,适当的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抓住文章中的闪光点,挖掘优秀的内涵,从多角度赏识,并善于找到薄弱环节的突破口。
符号赏识。我用的赏识符号是画三角。如发现了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便情不自禁地画上红色的三角,这些三角如同将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要写出更好的作文!”
批语赏识。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这是比符号赏识更有效的方法。遇到作文的妙词、佳句、精段,除了用赏识符号外,尽量多批赞语:“描写准确生动,突出了特点!”“议论深刻,说理有独到之处!”“人物写活了!”等等。当然,对于作文中的毛病,也要适当旁批进行鼓励:“能换个更贴切的词吗?”“注意前后照应了吗?”“此例能证明观点吗?”„„全文评改完了,我总是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赏识性的尾批,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缺点,从不板着脸孔加以指责。
评分赏识。所谓评分赏识,就是给学生作文评分时宜宽不宜紧,要适当打鼓励分。对好的作文要尽量打高分,对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低分。因为打低分,无异于老师在斥责学生:“你写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自尊心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是难以承受这种心理压力的。长此以往,他们会失望、自卑,甚至会自暴自弃,不愿练笔。因此,宽打分数,也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7.初中生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篇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总的来说,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农村初中生的作文现状, 应该怎样对症下药,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调查研究, 认真反思, 找到症结
造成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语文基础太差, 字、词、句都难过关; (2) 写作时心理压力大, 再加上要写五六百字, 畏难情绪加剧, 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3) 本地条件差, 可供学生读的书不多, 读书时间少, 头脑空空, 缺乏写作的材料。 (4) 平时没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观察, 怎样去获取材料, 练习又缺少系统安排, 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困惑, 对症下药
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都一样, 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写作任务能完成, 逐步对写作产生兴趣, 适应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作文时, 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写作,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 注意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 写作时就只好瞎编乱造。因此, 指导学生不断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 作文材料就越充足、内容就越充实具体,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 是不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 应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活动及其他各类活动。观察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怎么观察生活呢?要随时观察, 即要时时关注生活, 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要用心观察, 即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 从琐碎的小事中挖掘材料, 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要反复观察, 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 更需要再观察、再思考, 使认识更清晰、更深刻;要动笔记录, 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 把观察到的人、事、物、典型语言、所产生的感受记录下来;要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是“情感”的土壤。
3. 激励学生多动笔练习写作
熟练的工夫来自于长期的勤学苦练。如果不动笔写, 头脑中的材料再多, 都不能转化为有用的材料, 更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勤练是必要的。可从写话、习作入手, 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少写命题作文。教学中还要加强对他们平时练笔的指导, 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让学生明白: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 防止学生的自卑、自负心理。只有坚持练习, 不断努力, 逐步体会、摸索、掌握写作要领和技巧, 才会真正有所进步。除此之外, 还可以改换练习形式, 增强新鲜感, 使学生有兴趣参与。
4. 辅导学生多修改自己的作文
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修改过程中有一个重新思考、重新构思、重新认识的过程。指导学生修改他们自己的文章, 可以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对待写作的态度,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辅导中, 要致力于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养成认真阅读、反复修改的习惯。提高作文水平, 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长期坚持, 并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吕叔湘先生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 而是靠学生写出来的。”这说明我们在作文批改上要有新的突破, 尤其在批改这一环节上再按老框框进行, 不仅教师费力不讨好, 学生能力还难提高, 所以必须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
8.高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新径探索 篇八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困惑;新径探索
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从高试卷来看作文的权重分值占五分之一,高考对教学总是客观地起着导向作用,由此,足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高中作文教学,我们曾经走过困惑之路,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当今,我们必须另辟新径,锐意改革,探索分析。
一、曾经走过的困惑之路
1、不知该让学生写些什么,临阵随便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写。
平时总是觉得没有话题可供学生写,因为选个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真的很难,即使选了一个觉得不错的话题给学生写,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又不合己意。快到写作课了,对写作的内容,没有预想的系统的构思,“临上轿了现包脚”,匆忙找几个话题,上网查查,有没有例文范文,有的话就用,没有的话就放弃另找。因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立意怎么写,所以就借助于网络,网络上怎么说的自己也跟着怎么立意、怎么讲评。
2、不知道作文该怎么指导。
大多数情况下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接着就让学生写,而且因为按照课标要求,高中生45分钟要写600字,高考对作文的要求则是800字左右,所以学生每次正规作文练笔大约要60分钟。我上作文一般是两节连堂,这样带上课间一共是100分钟。全给学生觉得有些浪费,所以就在一开始的半个小时里进行点其他内容,然后再给学生六七十分钟的时间去写作,要求当堂上交。可想而知,当堂上交的往往只有少数。
这样的写作课,让我很疲惫,让学生很厌倦。我觉得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想一想,老师疲于应付的课,学生又怎么会感兴趣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感兴趣呢?于是一直想改变这种写作的窘态。
二、当前另辟新径的探索
1、宜有系统性。
临时才确定话题的方式,使得学生完全没有规律可循,老师在讲解时也缺少连贯性与层次性,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写作是需要打好基础、逐步提高的。比如我们高一一般会先训练学生写记叙文,那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写“母亲”、“老师”、“同学”等等,分层次引导,学生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我在实际教学时,在第一阶段会先让学生进行人物外貌的刻画,提前让学生细致全面地观察自己要写的人物,做好准备后再进行课堂限时练笔。这样学生课前有了一定的准备,课堂上也就不会再愁眉苦脸了,而且有了目标性,他们的作文写得也的确不错。接下来,我依次训练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刻画。学生逐步把握了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后,我再统一确定话题,让他们运用学过的所有方法来全方位刻画一个人物。就实际效果来看,比随意给个话题就让学生写要好很多。
2、宜方式多样化。
新课改后我们语文一周才四节课,我们一般两周(有时还会更久)才上一次两节连堂的大作文课,仅仅依赖于此,作文是很难提高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要坚持随时随地练笔。学生们每天的生活可谓大同小异,可人是一个有情感的主体,每天的所思所想是不同的,而且有些奇思妙想会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及时地把这些“灵感”写下来。写的多了,思的多了,写作水平必有提高。鉴于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要求他们每周的周记必须写,而日记则可灵活处理。而且我对他们的这些随笔不做统一要求,字数、体裁都不限。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字数不限,那学生岂不偷懒,能少写就少写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发自内心、经过精心润色的一句话,也胜似搜肠刮肚、硬生生地凑起来的一篇文章。在这方面,我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学生的日记、周记,老师要定期批阅,并给出贴切的评价与修改意见,这是对学生比较有效的认可鼓励措施。
3、宜借新闻大事讨论。
语文的课堂是需要激情的,作文课尤其如此。虽然我们的训练是系统性的,但偶尔我们也不妨变换方式,吊吊学生的胃口。现实生活中有利于我们语文学习的媒介其实很多,我们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固定内容与要求。学生们每天只能在校园内过着比较封闭单一的生活,他们还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外界每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的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大事,其实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拿出点时间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学生只有有了说的冲动,才会诉诸笔端,写出更好的文章。记得前段时间马来西亚发生客机失联事件时,我便搜集了一些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就这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开始,有些学生还有所顾忌,在几个学生的带领下,大家都放开了胆量,畅所欲言。结果本来准备用时十分钟的,到了二十分钟,学生的情绪依然高涨。于是,我临时调整教学计划,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说过的话写成文字,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大多数学生当堂就把文章写完了,而且写作水平都高于平常的一般练笔。在这方面,也必须明确一点,口头的表达必须与笔头的落实相结合,效果才能显现。
9.小学生作文教学困惑怎么写 篇九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困惑
一,问题的提出
现象一:又到了批改的时候了,笔者的办公桌上堆着学生的习作。说实在,每次改作文的时候都没有好心情。因为笔者任教的是小学五年级,可学生的习作有一半以上还停留在二三年级的水平,潦潦草草的就几句话,让人看了都心寒。
现象二:笔者任教语文学科已有8年之久,应该说在作文教学这一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是把前几届相对成功的经验,运用在现阶段的学生身上,并没有达到笔者理想中的效果,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现象三:上级部门征文比赛通知一下发到学校,大部分老师都有深切的同感,征文比赛比的根本不是学生,因为以学生名以参赛的征文绝大部分都是由老师代写得,反过来是否可以就此证明学生实际的习作水平并不是很高呢
现象四:曾经一次有商人在校门口商店推销50元一套的《作文一本通》,笔者提醒规劝学生不要前去购买,提倡学生前去购买《四大名著》,最终的情况却令笔者的心情非常的沮丧,全班学生共有二十多人前去购买了《作文一本通》,没有人愿意购买《四大名著》。
到底该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这已经是一个相对古老的话题了,笔者查阅了《小学语文教学法》中有关于永正等元老关于作文教学方法的论述,只感觉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这些元老的方法用在时下,不能发挥切实有效可行的作用。
同时,纵然网络上以及各类期刊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观点满天飞,关于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也数不胜数,同行们似乎对作文教学的见解一日比一日深刻,可一旦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时,具体到辅导身边的学生时,却总感觉那么多正确的观点,竟然没几个能用的上,还是感觉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太少,学生总是“笨”得难以启发。
二,对困惑的再思考
困惑一:学生写作厌烦情绪严重。
“我很喜欢写作文。”说这样话的学生肯定是一个不诚实的学生。据笔者的调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喜欢写作文,就笔者所接触过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写作情绪障碍。这种厌烦情绪不仅妨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影响。如以往的惯例是带学生出去春游,然后由学生写一篇以《春游》为题的作文。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春游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困惑二:绝大部分学生深感可写的素材少。
一到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总有学生问笔者写什么作文题目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却感觉
无内容可写,更多是天马行空,闭门造车,胡说八道,乱写一通。笔者认为这不能全怪罪于学生,学生生活经验少,家长更是望子成龙,学生的生活和劳动体验都很少,没有可写的素材也是情理之中,和小学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
困惑三:学生手中的作文类辅导书利用率低。
笔者对每一届所任教学生的作文类辅导用书都作过调查,人均占有量为五本左右,最多的一个学生拥有21本。笔者认为从购买作文类辅导用书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的情绪障碍程度,拥有数量越多的,对写作的情绪障碍越高,因为学生在购买这类书的时候都本着一个非常功利的`目标:似乎只要多拥有一本作文类辅导用书,自己的习作水平立马就可以得到提升。
困惑四:学生习作内容与学生生理发展水平的矛盾。
前面提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深感素材欠缺,写起来的文章空洞无味;但也有个别学生的习作异常地老练深层,一点也不符合其相应的生理发展特点,造两极分化。
如:近日,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校园网上卞煌刚老师的一则网络日志引起了本校许多语文老师的关注。这则日志呈现了一位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语言的老到成熟,同时也缺乏儿童应有的生气勃勃。荷花小学针对这一现象,在语文组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网络大讨论活动。
困惑五:形成性评价与考试作文分比值的矛盾。
新课标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新课标中的评价理念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动手写,就值得老师去加以肯定。可问题是作文的比分都占了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很多学生的作文不能得高分,就会影响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各项考核,和教师本身劳动付出的尊严。
困惑六:学生的写,教师的教都有相当大的精神压力。
教师把来自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以及平行教学班的各种精神压力,统统强加于学生的身上,同时学生还得承担自身对考试的精神压力,教师和学生都可谓是心力憔悴。
困惑七:没有固定可行的经验。
先前成功的经验,只能属于过去。每一批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大不相同,面对新的学生,先前成功的经验不一定可行有效。几乎没有一条作文教学经验是可以固定下来,并可以一成不变地长期使用。教师只有必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满足于日常的作文教学。
困惑八: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同行们都有相关的困惑。
笔者以“作文教学问题”为关键字利用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有991,000篇,内容涉及小学,初中和高中。不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作文教学,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如何提高自己学生习作水平。这是否又在摆明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的习作水平普遍不高呢
三,讨论与建议
1,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淡化写作技巧的传授。
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所著的《作文论》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
张志公先生概括说:“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是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敬记不使用中学生的习作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小学生,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热情,和乐于用写作表达的兴趣。
2,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学生劳动的经验真可谓是少之又少,况且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不敢轻易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受大自然。从多角度观察学生,绝大
多数的学生的思维过于天真,过于幼稚,学生大多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模式,让学生去亲自感受,零距离的积累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多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的表达中有更多属于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需注意的一个问题,人的经验积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情感理解上还有一个消化融洽的过程。为此坚决不能让学生在经受过某次活动之后,就立马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形同让学生把刚吃下去的东西给吐出来。如此,学生不仅会反感写作,也会反感由学校或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
3,合理利用学生手中的作文类辅导用书。
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为此,小学生在行为更为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反过来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也最为容易调整和引导。面对学生手中大量的作文类辅导用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作文类辅导用书,让学生明白:想要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和去阅读,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购买作文类辅导用书。其次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使用作文类辅导用书,如大声朗读,找出好词好句等阅读方式来使用作文类辅导用书。
4,提倡教师学习《写作教学心理学》,并使用交流的评价模式。
教师在参加工作前或多或少已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工作之后更是积累不少教师个体对心理学的感性认识。但这些仅有的心理知识和感性认识不够系统,不够详细,教师应该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地观察学生,思考学生,体谅学生,以求达到找出更有利于促使学生成长的对策,在此向各位小学语文教师推荐由朱晓斌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教学心理学》。
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作文教学的目的,建议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习作,所表达的观点或事件多发表教师自己的看法,即使用平等交流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笔者屡试不爽,一来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兴趣,二来可以缓解学生在写作过度程中那种紧张厌烦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5,教师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社会的大环境是功利的,教师应该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尽可能减少自身的功利私心,尽可能避免立竿见影的非分之想。教师们常觉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短期时间内,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时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学业成绩,进而就影响到了教师个人的考核和职称评定。
笔者认为教师个人在考核当然要争优,但这些争优创先,职称评定和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两者互为促进,并不会有太多的冲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会促使教师自身不断的思考和学习,进而提高教师个人的教育素质,为个人的争优创先,职称评定奠定基础。只有当教师个人功利心过强的时候,两者才会有冲突,从而致使教师违背基本的教育目标,违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另一角度教师个人争优和职称评定只是苍海一粟,可由于教师自身功利的动机,造成不合情理的行为,却会影响一个班整整五六十个甚至更多学生的未来,有的更会给学生带去终生的伤害和遗憾。
教师拥有功利的私心少一点,学生成功的希望就大一点;教师拥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一点,学生离成功的距离就近一点;
参考文献
[1]利昂·费斯汀格(美)著,郑全全译。认知失调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志坚。学校春游真成了“鸡肋”[N]。教育信息报,—4—8(4)
[5]李升琴。增强教职工“和谐交往”意识的实践与探索[N]。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2008—4—9(1)
[6]赵珈瑜。荷花小学语文组在校园网上开展作文教学问题大讨论。诸暨教育网[EB/OL]。2008—04—17/2008—04—28
[7]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人教网[EB/OL]。—05—23/2008—04—28
【作文教学的困惑】推荐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感悟07-01
初中作文教学困惑10-22
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08-16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08-16
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10-04
浅析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07-09
妈妈的困惑作文08-14
困惑作文500字10-07
六年级话题作文:我有一个困惑900字10-28
困惑与快乐伴我成长初一作文600字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