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歌《无题》(共12篇)
1.爱情诗歌《无题》 篇一
苏曼殊编选的诗歌大多数都为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比如《诗经》中的名篇、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都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典范, 因此, 选择历代名家的名篇很具有代表性。不过苏曼殊并没有因此将《文学因缘》、《潮音》、《汉英三昧集》编选成为专门辑录英译经典汉诗名篇的选集。苏曼殊有着独具慧眼的编选风格。
《文学因缘》中收录Mercer学士 (William T.Mercer, 英国人) 所译的即景即情、充满诗情画意的《采茶词三十首》。《采茶词三十首》属于民歌, 共三十首, 属于七绝诗。《采茶词》生动展现出如仙露明珠般的民间采茶风貌:“侬家家住万山中, 村南村北尽茗丛。社后雨前忙不了, 朝朝早起课茶工。”“雨过枝头泛碧纹, 攀来香气便氤氲。高低接尽黄金缕, 染得衣襟处处芬。”“番番辛苦不辞难, 鸦髻斜歪玉指寒。惟愿依家茶色好, 赛他雀舌与龙团。”
今人读之, 仍感意犹未尽:“语多衔怨, 想见采茶之苦。茶熟香温时读之, 将令人不忍一啜也。”除此之外, 苏曼殊自身出于对茶的喜爱, 在《燕子龛随笔》中将少年时期难忘的一幕情景娓娓道来:“余年十七……小楼三楹。朝云推窗, 暮雨卷帘。有泉, 有茶, 有笋, 有竽。”苏曼殊《本事诗十章》中写有“丈室番茶手自煎, 语深香冷涕潸然”之句, 诗歌抄寄给友人柳亚子、高天梅、蔡哲夫等。继而好友蔡哲夫在《和曼殊本事诗原韵》里也有关于茶的和作:“赁肩灯下听瓶笙, 一缕茶烟斗室盈。照见并头杯茗里, 停杯无语不胜情。”从诗句中可知, 苏曼殊在与友人一起茗茶小啜中感受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苏曼殊能从浩瀚的古籍堆里选出无名氏的《采茶词三十首》, 将其与历代名诗并起并坐, 汇编于同一书中, 可见他对这些民歌是非常欣赏和珍视的, 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所蕴含的一份不可多得的茶文化遗产。
苏曼殊编选的另外一个特色便是对爱情类诗歌的关注。苏曼殊将《诗经》中的《关雎》、《静女》、《涉江采芙蓉》、《汉广》等名篇编入选集当中, 这些婉转回旋的诗歌都是对爱情的咏叹, 而且女性形象大都深情脉脉又天真浪漫, 再比如所选的王昌龄《闺怨》、张籍《节妇吟》、李白《怨情》、《乌夜啼》等诗歌也都是以描绘女性的生活情感状态来抒发离愁别绪、深闺哀怨。苏曼殊在《潮音》中编选入拜伦的英文原诗She Walksin Beauty (今译为《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第一节: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skies;/Andallthat’sbestofdarkandbright/Meetinheraspect andhereyes:/Thusmellow’dtothattenderlight/Whichheavento gaudydaydenies.”
查良铮译文: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她走在美得光彩中》作于1814年, 是拜伦早年时期一首恋爱抒情诗。这首诗歌将女子婉约的风华姿态融于静寂的万物之中, 动与静的结合, 明与暗的交替, 光与色的妙用都将一位端庄秀丽的倩影勾勒出来, 置于宛如天幕的舞台, 飘逸于浩瀚的星空。
雪莱的英文原诗Love’sphilosophy (今译为《爱底哲学》) 也被选入《潮音》, 与《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一样, 这也同样是一首迷人的小诗。查良铮将Love’sphilosophy译为: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一种甜蜜的感情;/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相互拥抱;/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姊妹把弟兄轻蔑?/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雪莱的这首《爱底哲学》充满了哲理性, 将爱情的言语和万物精神融汇在一起, 从而探讨爱情所蕴含的哲理。大自然中的万物如“泉水”、“轻风”、“高山”、“波浪”、“花儿”、“阳光”尚且诠释着涌动的温柔爱意, 更何况是人类呢?苏曼殊在《潮音》英文自序中毫不掩饰对这首小诗的喜爱, 从中受到启发, 称雪莱为“一个哲学家的恋爱者”:
Shelly, thoughadevoteeofloveisjudiciousandpensive.Hisenthusiasm for love never appears in any strong out-burst if expression.He is a“Philosopher-lover”.He loves not only the beauty of love, or love for love, but“love in philosophy”or“philosophy in love”。柳无忌译文:“虽是个恋爱的信仰者, 师梨是审慎有深思。他为着恋爱的热诚, 从未在任何强猛爆裂出的表示内显现着。他是一个‘哲学家的恋爱者’。他不但喜好爱的优美或是为恋爱而恋爱, 他并爱着‘哲学里的恋爱’, 或‘恋爱里的哲学’。”
选入的拜伦和雪莱的两首小诗色彩鲜明, 节奏明快, 气韵清新, 抒发感情极其自然真挚。
2.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之对比赏析 篇二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蒲度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乡土诗歌无题 篇三
灰白、麻木、疲乏……
空虚的感官纯洁悸动
北风的呼啸寒风吹过
枯萎的路树假意苍翠
城市的情感冰雪世界
独立的鸟笼隔绝咆哮
也隔离了人与人的情感
陌生不止是我、你、他
还有过去、现在与未来
幻想还有那小小的梦想
感谢寒冷的天气,
在这岁末的时刻,
找到这一抹单纯。
当懵懂的小男孩,
遇上单纯的企鹅,
奇妙故事诞生了。
很多人,包括我,
爱这清新的特质,
纯真感与生俱来,
如同痴迷于动漫,
同人而无法自拔。
人总要成长,
岁月的馈赠,
包裹在礼盒里,
珍贵而独一无二。
我始终坚信,
知识需要亲身实践
才化为自我能力。
踏上旅程,
行万里路读万里故事,
最后就是我的`传奇一生!
做人其实很简单,
让自己得到暖心,
用温暖的心暖和别人,
抚慰自己和别人的寒冷。
那么即使是被忘却了,
也是记忆的一娄阳光。
美妙的故事,
4.无题现代抒情诗歌 篇四
一
是谁,把鲜花,掌声和微笑
乃至勇气和桥梁
布置在一座山和一条河之间
一片叶子竟有这么多美好的助手
穿黑袍的小砂石
正在游戏!三步并做两步
短短的隧道已被阳光穿越
捂住嘴巴的花儿们,咽下唏嘘的鸟儿们
从牙缝儿里钻出柔软的气息
而一只小脚丫般的禾苗
正把春天薄薄的门踢开
二
满屋子的乡愁,是午夜的水仙绽放的
遥远的炊烟里有泪水落尽
连一条河的起点与终端都有
一场雨的飘来,让村庄疲惫的风
怎么也喊不出疼
越来越轻的马蹄,越来越浓了乡音的味道
母亲的叮咛,就在村庄的灯火里
也一一出现在初春的阳光里
像每个人的第一声啼哭
一本书的扉页上装订着祝福
从忙碌的背影里,从思念的`空白处
驶来一挂马车
唠叨和加速都集中在两只轮子上
赶路的行程中
把两段频率不等的心情重合
带有金属气息的钟鸣,在二十四个节气里
总把母亲幸福的门敲响
三
用桃木筷子,在那些带豁口的碗碟里
搅拌、摇匀那些泛黄的往事
然后混在一锅里炖煮
挂在屋顶上的燕子窝
在汤汁浓郁的香气里打盹儿
大豆、高梁、玉米……
这些成色十足的粮食们
装满大大小小的口袋
冬季的黄昏,每家每户灶瞠彤红
腊八的日子里,盘腿而坐的农人
5.无题小诗 篇五
身着黑袍的死神, 手执长镰,
静默地伫立在我身后, 脸上露出的,
是不带感情的微笑。望不到顶的教堂, 带来的是救赎与希望。唱诗班的孩童们,
眼中有圣洁的光芒。晨雾微凉,
帘幕被风吹动, 如鬼魅般的身影, 在街头肆意游荡, 惊恐吧, 尖叫吧!
墓碑背后生出天使的翅膀, 乌鸦哀鸣着,
飞过我背负着的十字架。请宽恕我的罪过,
原谅我的不完美。我感觉得到
6.无题(外四首) 篇六
王琪欣
月光,如水
泻满我深灰的小屋
我将往事
从紫木盒中取出
放在月光下
暗香,疏影
蔷薇藤顺着窗棂
悄悄蔓过
我褐色的风铃
幽香轻轻地
吻着我的脖颈
夜色,如黛
我像一个怀旧的女子
坐在镜前
等夜色把我妆成
最美的风景
指导老师:高喜伟
河南省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供稿
慕太白
姜 戬
群星铺长空
摇曳醉朦胧
把酒慕太白
鲸吞千里,河入梦
登天与仙人共舞
居南柯人生如雾
强乐无味乱红飞
饮愁自乐四天垂
今在古人可笑处
徘徊小醉步
待明朝
笑看青山远天外
祥云初霁彩虹暖
江苏省南通中学供稿
落叶
韩晶晶
一片一片
像金色的蝴蝶
飘落
暂且到地下睡上一个冬天吧
明年
可以看到
我的起飞
裹携着春的灿烂
浙江省象山第三中学丹霞文学社供稿
坦白
段友群
我无法进入你的世界
我在你的门外徘徊
我不知道是离开
还是等待
我无法进入你的世界
我不想再默默徘徊
知道走不进去
不如出来
流离失所
王丽丽
我的北回归线/长满葳蕤的夏草/喧闹的季节/不知沦落在哪样的天气/抬头看看天上/没有流云
空气中酝酿着一场盛宴/夕阳送来一缕清风/清风伴随着初升的明月/斟满白色的楚楚可怜/淡黄色的忧伤/是退隐的阳光映着的烟岚
谁曾走来/在岑静的午夜/谁又悄悄离去/在无人的黄昏
我是长江中/一尾湿淋淋的鱼/最后一滴眼泪/埋葬在遥远而又孤独的唐古拉
到今天/我流离失所/到今天/我没有归途/唐古拉/我的钥匙丢了/无家可归了/但/我要找的/仅是出路/而不是早已荒芜的归途……
指导老师:何海波
7.无题诗歌 篇七
一
冬天突然长出一朵牡丹
让小孩子吓一跳
这是我的梦
昨天夜深的时候
我又念起它
突然看到镜子里
自己已白的鬓发
和刚溜走的童年
二
我背过脸
世界就不见了
我背过身
世界就看不到我
所以
我选择远方
如同选择黑夜
三
我真的想就此睡去
眼泪将世界浸泡
还是没有用
十年日子一闪
心和眼痛成麻木
肝肠断了
我不祈求春天在来生
只希望
上帝明察我今生的苦和难
若是定要轮回
让我做只小鸟
或是一棵野草
哪怕不能啼鸣,不能开花
四
没有完全关窗
帘的一处飘动
寒冷的夜
我也要让好空气进来
还有远处的犬吠
常常
独自坐在屋里
手捧书,听着狗叫
看着帘动,度过
一个又一个
低吟浅唱的深夜
并不是星闪月明
才是花好月圆
你看苍天
就在寻常
为我们埋下
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天使
五
我迷失在世界的.边缘
已经很久
那一天我转身
还是没能看到春天
寒冷的风穿过天心
落入心脏
可就在那里
我从小种着一林桃树
因为风冷
它们直到现在
一直开不了花
我多么希望
随寒风而来
还有一只美丽的小鸟
它可以在落满白霜的清晨
叫醒春天
六
提笔
想写下你
可是无法开头
悲凉的是心
与你与四季无关
我多想藉着满天星
和一世的月光
让我在寒冷的夜
枕着你心的温度
写下几行丁香语
七
谁愿意清早的路上有白霜
太阳不出来
鸟儿不叫
可是我有法子
系上围巾
穿上最暖的外衣
还有那双最好的鞋子
拔动心弦
轻闻四散的腊梅香
想着冬天里可以做的快乐事
你看
8.无题诗歌 篇八
一
落花流水劫持静夜
掠过身影
在月色里低头
流星划过
惊起蝉鸣
月色如水
唤醒沉蛙
水的眼
低头就见透色
蝉鸣、蛙声
梅子黄时雨
落花消失
流水消失
白发拂过残篇
掠过零乱的禅曲
旧月光
照的是旧景
摇不动
瓦檐下长年深沉的银铃
二
窗前的雨雾
遮住了仓皇
朦胧的身影
藏在了雾中
哦,这盛夏的雨
将茫茫的人世浸透
将双眸明澈
然后又化作灵泉
洒在空气中
在蝉鸣蛙起的昼夜
不断的
叫一个魂灵起舞
三
筑一个花的长城
用乐音竖篱
燕声妆点
在每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
没有啼痕
我藏在里面
一眼就见
人间的春夏秋冬
四
你见不见
城南的水依旧
夕照楼头
如今浓荫藏莺
人还在
庭院深深
再深处
五、
蛙声起,明月夜
——那年月
水做的声
雪落的轻狂
梅花的香
溪流的水潺
小桥人家的古道
——那年梅
蛙声起,明月夜
水做的声
雪落的轻狂
梅花的香
溪流的水潺
小桥人家的古道
----那年人
明月夜,蛙声又起
六
一切困在原地
水漫过堤岸
将原野淹没
苍茫的水泛起青山
波光闪着悲凉
我涉水而过
突然看见这茫茫的人世
还有你当年的`样子
七
有一种图腾的气息
藏在雾水迷濛处
每年夏天就来
在天与山的交接点
仿佛可以有容身之所
饮露绝尘
而你
恰好也在
八
我很想让自己消失
沉眠在一片溪草中
消了风
消了雨
消了人世的冷
从此
驻在溪畔
梦朝云端
再不飘零
九
欢喜这夜的静
黑黑的隐去人世喧嚣
星子捧着月
照在心上
有几朵花正在开
七月荷香飘过荷塘
经过你的眼
从窗子进入我的魂
这一生
我要的
在天边闲散
不要的
成群结队
在我体弱的手掌中打结
从不结一颗青果
十
风吹原野忘了春天
忙忙的掉转方向赶阳光
转过凝望的巷口
一丛牵牛花倚墙头
谁是风
千回百转
梨花落尽春又回
那一年的你何处找
梦在云端
记忆是一杯酒
醉在四月夕阳中
十一
其实你错了
一点风
小草就能飞扬
一点阳光
星子就能开成花
而你眼中的微微光芒
就是我
黑暗中无垠的路
十二
我要到山里去
做一个山中人
把兰花种在家园
用鸟鸣疗养忧伤
溪水洗净双眼
山风吹来
不会扬起尘埃
并在明月升起的时候
看到心中的微笑
开成一朵
清幽的荷花
十三
风在窗外无声
夜的黑消了蝉鸣蛙声
忽然想起这一生
历经的凋花
怎么也不能随流水
飘向远方
它们在心的阑珊处
落花成冢
十四
我还是要听雨
在晨起最美的时候
消去所有和雨无关的声音
只留一点鸟鸣
一丝风
雨过的地方
一切都还原本来的样子
原始的洁净
如同我的心
雨落时
心塘的荷花就开
今早
我就在这样的荷香中
喝着清茶
听着雨的禅音
又忆起过往的那一片
荷塘月色
十五
夜,沉的深
眼却明亮
要黑暗里见光明
直到黑的去
白的来
直到吟出那一首古调
与今夜无关
十六
蝉声消了又起
蛙声争鸣
灯光在的地方
黑暗就会消退
我站立
成了雕塑
十七
悲伤升起时
楼头有轮月
是你的眼
冷。高悬
悲伤是一只田虫
三声
两声的叫
水自顾自流过
仿佛天涯
十八
够了。可是它不听
辗转在泥泞里
怎么也飞不上天
一杯一杯的尘酒
眼醉在落霞里
心却在梦的深更醒来
十九
遁去,遁去
这营营的尘生
墙头草千年青千年枯
没有一朵花摇曳
城南水流啊流
绕了心头三千丈
9.诗无题,人有情 篇九
一、诗无题
李商隐堪称无题诗的鼻祖,无题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特色,他独创的这种诗歌体裁,传承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意象文学,一反中国诗歌“诗言志”的传统理论,表现得很另类。有一位现代评论家说过,“诗题是外部世界通向作品内部的窗口,通过它读者可以摄取制约作品内涵的语言信息。”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却有意关闭了这个窗口,使他的诗内涵模糊,显出朦胧性和多义性。正因为无题,才朦胧多义,摇曳多姿;正因为无题,才“微婉顿拙”,“寄托遥深”; 正因为无题,才含蓄委婉、意蕴丰厚。诗题上“不著一字”,却能“尽得风流”。我认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朦胧诗潮流,多多少少受到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影响。
知人论世,知人论诗,李商隐身处晚唐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陷于党争漩涡不能自拔,内心极端痛苦纠结,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他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得多,但当时的社会又不允许他直抒胸臆,因此诗歌无题也就事出有因了。诗人之所以选择无题,或许面对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感情太丰富,无法提炼出一个合适精准的题目,或许是面对残酷现实有口难言、有苦难诉的无奈之举,只能用无题诗歌来宣泄自己的黯淡低沉、忧郁感伤。总之,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更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二、人有情
自古“知人论世”,诗歌鉴赏不妨“知人论诗”。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有些题目就叫“无题”,有些又是随手摘取诗中的两个字当做题目,有题也等于无题。这一类无题诗,因为没有题目,没有点出写的是什么内容,单看诗句,又往往难以把握作者的用意,再加上晚唐时期还没有“诗话”,同时代人写的笔记中,很少谈论到无题诗,更没有人为他的诗作注解了。时间一长,后世读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论不下。
就拿本诗来说,许多诗歌评论家的看法就各不相同。大家熟知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曾经编撰《四库全书》,学问了不得,他说本诗是“感遇之作”,感叹人生遇合的艰难。清代学者何焯“博览群籍,长于考订”,他认为本诗“寓意于光阴难驻,我生行休也”,主题是嗟叹生命有限,老而无为。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是作者向朝廷权贵、他的朋友令狐绹表达情意,恳求他不忘旧好,在仕途上有所提携。以上三种说法有个共同点,就是不承认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可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满脑子正统思想,对人的七情六欲遮遮掩掩,总认为诗人不宜在诗里公开谈情说爱,卿卿我我,他们总是把描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加以曲解,穿凿附会,设法拔高,以为这样才对得起作者。当然,他们这样解读也有一定的依据,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无据可考,所爱对象没有真人可查。我认为,现代人还讲究隐私,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而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抽象事情。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从字面上看,描写的是爱情,往深处研究,也还是描写爱情,即使稍稍隐含点政治意图,我们现代的普通读者也不必去绞尽脑汁,深度挖掘。这首诗表现了追求爱情的艰难曲折,两地相思的痛苦煎熬。千古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作者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追求不已的殉情精神,在极度伤感中透出热烈与执着,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李商隐也许受民歌的启发,用春蚕吐丝的形象,来比拟刻骨铭心的柔情,坚贞不变的信念;拿蜡烛的自我煎熬,来比喻心情的焦灼和苦闷,既通俗,又贴切。读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通宵达旦,在痛苦中煎熬,眼看着火烛,一寸寸减少,一点点燃尽,乃至化为乌有,眼望残烛滴滴坠落,那多么像离人的眼泪!作者想到这回与恋人分手,以后的生活该是多么凄凉,不由自主泪眼婆娑。也可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也正像这滴泪残烛,泪尽,生命尽。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笔!后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典型。
理解诗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是李商隐底蕴丰厚、意境朦胧的《无题》诗。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理解;同一个读者,因年龄阅历甚至心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总而言之,这首诗完全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的哀歌、爱情的颂歌。
10.无题之歌诗歌 篇十
那一夜你是白狐
请把孤魂变成白骨
等黎明初醒
我将以红旭的名义化作虚无
2
背着月亮
谁能相忘江湖
船只在大海飘摇
我却不知道自己是细弱的桅杆
3
层层波涛以瞬间的奔腾
飞跃半空写下千军万马
尘侧耳倾听
浪花在唱晚秋之歌
4
雁城没有海
再也听不到涛声依旧
从天之涯到湘江
正是遥望一滴水的.距离
5
昨日垂钓
鲫鱼、草鱼、桂鱼纷纷上钩
我沿着河床走去
水里的锦鲤沉默不作声
6
一再梦见自己是下坠的灵魂
飘到海之角
蓦然回首,无题之歌是如此锥心刺骨
11.爱情诗歌《无题》 篇十一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谦虚说凑成了的几句,实是他旧体诗的名篇——《无题》(惯于长夜)。是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这首诗也是鲁迅自己十分喜爱、看重的七律。
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逮捕了左联五位青年革命作家殷夫(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和一批革命志士二十多人。由于鲁迅与这些青年作家都有交往,与柔石的交往尤密,因此这必将牵涉到鲁迅。他随时有被捕去或暗杀的可能。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下,鲁迅一家暂避在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公寓,前后共住了40天(从1月20日到2月28日)。一次他在内山书店的日本报纸上得知,柔石等人已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20日夜,就在花园庄公寓,悲愤交加的诗人吟成这首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诗篇。
文坛宿将柳亚子评论此诗“郁怒情深,兼而有之”,鲁迅好友许寿裳说“全诗真切哀痛。为人们所传诵”,大诗人郭沫若则认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高度的评价。缘于这首七律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愤怒出诗人”,这首诗的成功,与“无心做诗人”(郭沫若语)的鲁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淌,国学功底的必然流露密不可分;也与先生执著追求诗美。精益求精的修改不无关系。
根据鲁迅手稿和回忆资料来看,这首诗的改动有三处。修改情况大致为:鲁迅夫人许广平看到《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原稿,该诗首句用的是“度春时”(《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1931年春,鲁迅将这首诗题赠许寿裳时,首句为“过春时”,颈联用的是“忍看”“刀边”(《鲁迅诗稿》);1932年7月11日,鲁迅托内山书店将这首诗赠给日本歌人山本初枝女士,颈联用的是“眼看”“刀边”。(《鲁迅日记》)1933年2月7-8日作《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引用此诗,最终定稿为“忍看”“刀丛”。(《南腔北调集》)
鲁迅夫人在回忆文章里说。首句“惯于长夜过春时”,原来“夜”字后面是“度”字。鲁迅“后来自觉不妥,就改成‘过’了”。为什么用“度”不妥呢?从吟诵的要求来说,“度”“过”虽都是合口呼,但“过”的韵母(uò)是后响复元音韵母,发音较“度”响亮。用“过”与诗人积郁心中的义愤更为谐合。这个声义相切的“过”字,与开篇发音气流须冲破阻碍、爆发成声的“惯”字一道,同为句中重音,昭示了全诗悲愤的情感基调。从语体的角度来看,“度”字书面语的色彩较浓,虽典雅,但与表达“沉重”、“悲愤”的情感基调却不甚协调。倒是寻常通俗,极其口语化的“过”字,自然顺畅,一贯而下,顺口而成,与诗人愤懑的情绪、沉痛的心境相吻合。改“度”为“过”,平中见奇,朴字见色,获得了声义相谐之美。难怪许广平认为“这一字的推敲是经过相当考虑的”(《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
关于颈联的改动,对照上述不同“版本”可知。把出句的“忍看”改为“眼看”,再由“眼看”改回“忍看”,作者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前后历时两年。这说明鲁迅揣摩之认真、斟酌之精细、经营之惨淡。“眼看”即眼睁睁地看着之意,固然表现了作者对“左联”五烈士惨遭秘密虐杀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有对手段极其残忍的反动军警的控诉,对无法及时营救他们的深深自责之情。但这里面是或多或少还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茫然与失意,这样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诗歌的战斗性。而“忍看”即不忍看,怎忍看之意,是作者又一次“目睹许多青年的血”之后忍无可忍的悲愤语。它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朋辈成新鬼”的无比悲痛之情以及对他们的深深怀念之意,是对杀人者卑鄙下劣行径的无情揭露和有力揭露。另外,从对仗的要求来看,“眼”(名词)跟“怒”(动词)词性不同,这样对显然不工整,当然必须改。总之,改“眼看”为“忍看”,不仅使得全句内藏更丰厚。意蕴更深远,也使得上下两句对得更为工稳,增强了诗作的艺术张力和斗争力度。
至于对句“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刀丛”的锤炼,表明鲁迅思考之深入、斟酌之严密、表达之精致,让人激赏、令人钦佩。用“刀边”固然能表现反动当局的淫威,反动势力的猖狂:“怒向刀边”也能表現作者“威武不能屈”的战斗精神。但较之“刀丛”、“怒向刀丛”而言,表达效果就逊色一些。“刀丛”比“刀边”,更富有暗示性、象征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反动派杀人屠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密度之大,更能渲染白色恐怖之深广、凸现斗争形势之严酷。与此相对应,“怒向刀丛”也就更能彰显鲁迅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完美表现出先生骨头最硬的大无畏精神。一字之改,使得全句表意更为丰富深刻,抒情更为强烈酣畅。真可谓着一“丛”字,境界全出。
12.爱情诗歌《无题》 篇十二
井__春__无题__川江号子
篇目一 《井》
对应学生用书P4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受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的影响,弃理学文并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
他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作品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诗文合集《海城路上的求索》等。他的作品立足本土经验和现实,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融于现实主义精神中,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性。
本诗写于1944年,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忍、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为“中国新诗派”。
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派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的诗篇。代表性作品有《风景》(辛笛)、《逻辑病者的春天》(陈敬容)、《滇缅公路》(杜运燮)、《复活的土地》(杭约赫)、《金黄的稻束》(郑敏)、《时间与旗》(唐祈)、《骚动的城》(唐湜)、《沉钟》(袁可嘉)、《赞美》(穆旦)等。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对应学生用书P4 [课文主旨]
《井》是一首状物抒情诗。诗人以“井”喻人,细致地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自己的劳动。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语意分析]
1.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点拨] “冷寂的心灵”是指“井”的沉静沉默的心灵,而这心灵可以“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进一步显示出“井”的大度与包容精神。
2.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点拨] 本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3.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绝不逃避,也不兴奋,/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点拨] 本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写法借鉴]
1.运用对比,突出意象
本诗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譬如“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解人以饥渴,却被屏弃于温暖,两者之间极大的反差,写出了“井”的遭遇与精神。
2.巧用象征,表达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
篇目二 《春》
对应学生用书P5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3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战场;1948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3年回国后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著有诗集《探险者》《旗》《穆旦诗集1939-1945》等,并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唐璜》等。
《春》是穆旦的代表作之一,它主题为“春”,却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咏春之作,其中没有陈旧的“风花雪月”的意象,也没有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有的是新的形象和融合在这新形象中的新的思辨。诗中的“春”被赋予了许多肉欲化的具体感性形象。“绿色的火焰”是草的欲望,他渴求着拥抱花朵;花朵的欲望则是“反抗着土地”而伸出来;春风也有欲望,“吹来烦恼,或者快乐”,透窗而望,满园全是美丽的欲望。春天的欲望被紧锁在园子里,而我们青春的欲望则被紧闭在“二十岁”的“肉体”里。诗人从春天巧妙地过渡到青春,又以许多感性形象来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虑、幸福与痛苦。青春虽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形象与思辨达到完美结合,青春的焦灼与喜悦表现得真切而深入。
对应学生用书P5 [课文主旨]
《春》通过描写春天草原之上花草盎然的生机,表达了青春主题的复杂: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这首诗把复杂的主题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语意分析]
1.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点拨]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另一位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春草的蓬勃滋长被诗人视为是摇曳的绿色火焰,植物和火焰的内在的强健的生命膂力从而在一个角度上彼此照亮,获得同一的内蕴。开头这四句诗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特异的生命图景。春草和其他植物的生长勃发过程被超强度浓缩在瞬间完成,那咝咝作响的向上昂扬的姿态正如燃烧的震颤的火焰。这似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紧张和无奈——任何生命个体的过程都注定是短暂的,也许它曾经那么年轻富含旺盛的生命力。
2.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点拨] “如果你是醒了”这一句看似简单其内涵却是相当繁复的。你——生命个体——的苏醒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和兴奋的事情。可是“如果”一词的假设和限制就蕴涵了另一个角度的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内涵——有些人永远只是沉睡,精神和灵魂的沉睡。多么可怕!在这两行诗句中,“欲望”和语境构成张力关系,紧张但又和谐。“欲望”一词是极为抽象的,而观看的主体“你”又是极其具体实在的。其实,“满园的欲望”正是对以上四句的再次印证和夸赞。大地上疯长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正是“欲望”所点燃的“欢乐”。意象“窗子”更应该是欲望和灵魂在岁月尘封中终于打开的窗户,它使生命的存在在广阔的空间舒展、张扬、远望。
3.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点拨] 外界自然物的生长和生命的敞开与“我们”年轻生命“紧闭的肉体”构成一对矛盾。骚动不宁、欲望蓬勃的春天使为“永远的谜蛊惑”的生命内部的矛盾纠结更为剧烈。自然的春天和人类个体的青春构成如此强烈的反差和纠缠不已的尴尬情境。连弱小的花朵都在抗争,发泄欲望,而人呢?所谓的万物的灵长呢?生命在催生的时刻却要“紧闭”欲望,就像泥土做成的鸟,那翅膀怎能飞翔?那歌声如何表达?无望的生命徒有冲动而难以“快乐”,只能是宿命般的“无处归依”。
4.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点拨] 在彷徨、苦闷、压抑的无望之地,诗人是要“痛苦”地“等待”,等待真正生命喷薄的春天,这正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的不懈抗争,是另一个意义层次上的生长的春天。这也是此诗的深层意蕴所在。
[写法借鉴]
1.新奇感性
穆旦的诗,一方面具有新奇的思辨性,另一方面又极其感性。穆旦被称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是一位典型的现代诗人。他笔下的“春”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激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2.矛盾手法
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篇目三 《无题》
对应学生用书P6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诗人写这首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想着人民解放战争。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了这首诗。诗名“无题”,其实是一首英雄颂歌,是一首新鲜别致的政治抒情诗。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无 题 诗
我国诗歌中,常常标有以“无题”为题的诗篇。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
对应学生用书P6 [课文主旨]
《无题》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奉献自己一切的崇高精神。
[语意分析]
1.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
[点拨] 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2.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点拨] 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写法借鉴]
1.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连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无限崇敬和希冀之情。
2.象征和隐喻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的残酷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
篇目四 《川江号子》
对应学生用书P7
蔡其矫(1918-2007),著名诗人,曾任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以爱情诗见长。
1918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幼年随家迁居印尼泗水,少时回国读书、生活,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教书,以诗歌《肉搏》成名。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倾诉》《蔡其矫诗选》等。其诗作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他被誉为中国诗歌界的常青树。
1957年,蔡其矫在考察汉江和长江时,川江上的号子和船夫给他极大的心灵震动,于是,他根据自己游历长江的感受,写下了这首《川江号子》。
浪漫诗派
浪漫诗派是我国诗词四大流派之一。这些诗词色彩绚丽,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笔调,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融合继承了楚辞、乐府派浪漫传统,开创了奇险新创的艺术风格。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古典浪漫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为代表,代表作有韩愈的《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孟郊的《洛桥晚望》、贾岛的《剑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现代浪漫诗派代表诗人有郭沫若、成仿吾、邓均吾、闻伯奇、倪贻德、洪为法、穆木天、王独清等,代表作有郭沫若的《女神》。
对应学生用书P7 [课文主旨]
《川江号子》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语意分析]
1.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向我流来,流来。
[点拨] “呼号”“悲歌”“吆喝”“长啸”等词语形象地展示了“川江号子”那种宏阔磅礴、穿透肺腑而又碎裂人心的声音,它的来源和传达空间似乎也非同一般:“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长江的浪潮、江上的木船、纤夫的号子、悬岩峭壁等构成一种物理空间上的雕塑感,而川江舟子千年的历史和现实在纤夫永不止息的号子声中完成了时空交错,其中的呼号呐喊和生命血泪仿佛千年如一日,使人对历史不由多了一层忧思。
2.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支桨四个人;/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点拨] 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写法借鉴]
1.巧妙地变换人称
此诗中先用“你”指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号子退为背景;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2.词句的复沓与对仗
本诗运用了复沓和对仗手法。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使得这首诗的旋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
[对应学生用书P76]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和谐 揩油 楷书 皆大欢喜 ...B.屏弃
屏息
屏风
天然屏障 ....C.漩涡
旋即
璇玑
天旋地转 ....D.融化
隔绝
打嗝
隔岸观火 ....解析:A项,xié,kāi,kǎi,jiē;B项,bǐnɡ,bǐnɡ,pínɡ,pínɡ;C项,xuán,xuán,xuán,xuán;D项,rónɡ,ɡé,ɡé,ɡé。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摇曳 泯灭 山清水绿 不胫而走 B.搏斗
绝壁
抑扬顿错
既往不咎 C.和谐
瞥见
默默承受
划地为牢 D.垃圾
揣摩
焦虑迷惘
正重其事
解析:B项,错—挫;C项,划—画;D项,正—郑。答案:A 3.(新课标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题目中涉及“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三个成语。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若推辞则受道德上的、良心上的谴责。责无旁贷:贷,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强调责任不能推脱,如果推诿了,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制裁。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辞,不退让。
答案:C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①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②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③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④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⑤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 A.⑤②④③①
C.⑤③②④①
B.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③②④
解析:本段文字是谈外国诗歌对新诗在表现方法、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④句中的“这”指代的是“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应紧跟开头文字,排在第一个空白处,①⑤③谈的是新诗受外国诗歌的具体影响,②是总结句。
答案:B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
阅读《井》一诗,完成5~7题。5.“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6.请分析“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临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实际展示的是“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7.《井》中对细节的把握准确,描写传神,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例如第一节描绘“井”的世界,作者运用了“几片”“小小”“几朵”等词,既映衬了“井”的安静,也与后面的“简单”形成呼应。又如,“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把雨点敲打井面溅起水花的情形,展现得十分传神。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8.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体会星星的“颤抖”指的应该是人的内心的颤抖。第(2)题要结合全诗来理解,重点把握“寂寞”的意义。
答案:(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心灵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得不到温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9.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体会“柔软”“湖”凸显的夜的特点。
答案:“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10.“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语言运用
11.诗的本质是暗示,是用具体的形象去暗示作者的情志。阅读下面一首诗歌,运用想象思维还原、推测诗歌中“这一页”(或“它”)可能表达的对象和内涵,然后加以直白解说。
人生是一部书/只有这一页最温暖/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在远方流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诗标题为“家门”,作者马明林,答题时,需先点明对象,然后加以解说。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它”可能是童年,是家乡,是母亲,也可能是祖国等。对于经历了时空转换的人而言,童年、家乡、母亲,真是让我们无比思念牵挂的对象。
12.结合个人的感情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依照示例,从所给的四个汉字中任选两个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
示例: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超:)“召”示你,只有不停地“走”,你才能赶越别人。(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就会超过别人。(值:)站得“直”,“人”的身价才高。
(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