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2024-10-12

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共7篇)

1.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篇一

谋划金融业未来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金融学院承担朝阳区和丰台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课题

2010年1月份以来,我院先后与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丰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签署合作协议,承接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课题。经过11个月的深入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均已提交,正在分别与《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修改,预计将在2011年2月份最终完成。

一、学院高度重视,研究团队精良

自课题立项以来,学院对此项课题研究工作非常重视,丁志杰院长亲自挂帅,由金融系主任郭红玉总体负责,由学院教授、副教授、年轻博士教师和多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组建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

二、充分调研,了解金融业发展实况

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先后做了多方面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座谈,对北京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定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不仅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师了解实际,丰富教学的很好机会。

一是,对北京CBD、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电子城、丰台总部科技园区、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朝阳区和丰台区辖区内的内外资金融机构、朝阳区和丰台区的发改委、统计局、农委等各委办局进行了多次调研活动。

二是,课题组还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金融办、北京市“一行三会”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了解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金融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三是,8月份和10月份,课题组专门赴上海、深圳、广州走访拜会了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深圳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深圳市福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及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金融机构,对两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撰写了调研报告。

三、成果丰富,影响显著

课题组除完成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两个主成果外,课题组还向朝阳区金融办提交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主报告)以及《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人才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评价》、《现代金融业发展趋势与朝阳区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朝阳区金融业溢出效应研究》、《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比较研究》和《北京、上海、深圳金融业发展比较研究》等8个分报告。向北京市丰台区金融办提交了主报告《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以及分报告《丰台区金融业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分析》、《现代金融业发展新趋势研究》、《北京市各城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比较》、《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业主要发展指标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等5个分研究报告。

我院还协助信息学院,合作承接了《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对工作精益求精,显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敬业精神,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热情肯定和赞扬,同时,也践行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服务社会的办校宗旨。

2.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篇二

2003年以来的5年, 河南和中国一样, 成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河南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李成玉, 2007) 。党的十七大之后, 全国各地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谋划下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寻找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力, 因此, 回顾总结“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工作, 对实现中原崛起和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用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所谓知识产权优势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 强者 (如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等) 通过其成熟的市场制度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把自己的人才、技术、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知识产权优势, 在创造、占有、转化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过程中, 始终使自己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和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最大限度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取长远的、直接的利益。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是一种能有效地利用国际规则、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及自然和知识两种资源, 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加快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步伐,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使国家 (区域) 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竞争理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的战略驱动力应转向知识产权优势, 用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从政府和企业双向加力, 迅速构造新的创新模式, 不断积累知识产权优势, 提升国家、区域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是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 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 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上, 为知识的创造与运用提供持续的动力机制, 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活力, 不断培育、巩固和提升知识产权优势, 努力推动创新型河南建设。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 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省, 面临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以人为本, 努力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立足自主创新,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资源转变, 保障河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实现了从“保护”到“战略”的跨越, 体现出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必须要立足我国国情, 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既要注重解决当前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如何有效突破知识产权壁垒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参与制定国际知识产权规则、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等手段, 逐步在知识产权领域形成和拥有自己的优势, 进而把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因此, 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激发创新热情, 培育、巩固和提升知识产权优势, 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必须高度重视, 抓紧抓好。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是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自主创新, 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则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 培育和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已成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然选择。首先, 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先导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只有掌控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 形成知识产权创造优势, 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 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自主创新的最有效手段。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只有不断培育和形成知识产权制度优势, 才能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涌现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另外, 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一种标杆,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利益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将创新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 因此, 要建设创新型河南, 必须不断形成和累积知识产权优势, 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 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产权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新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3年以来,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 为促使知识产权经济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点, 省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单位先后组织开展了“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百户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高校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一系列活动。2006年, 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中小企业局在全省联合实施了“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省市两级有关部门通力协作, 从健全工作体系、研究发展战略、构建支撑平台、加大保护力度、促进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高河南省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协作会商机制, 凡涉及重大问题时, 共同商议并做出决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制度, 先后制定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区域认定办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区域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相关规程。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省科技厅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列为重大科技工程之一, 省发改委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项目组织管理、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对优势培育企业和区域在专利申请资助、研发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审批立项、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著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推荐、名牌产品评比等方面均给予了重点倾斜;知识产权部门也在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

在省市两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护环境日趋完善, 一批龙头企业、经济发达县市和高新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先后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2007年8月经八部门联合评审,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长葛市等6个县 (市) 被认定为首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2007年1-11月份, 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共申请专利481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2件, 同比增长67.3%;6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共申请专利1737件, 同比增长51.2%,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13件, 同比增长85.2%。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带动下, 河南省2007年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1-11月专利申请已达12943件, 是2003年 (5261件) 的2.46倍,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13件, 是2003年 (1025件) 的2.55倍, 试点区域申请2677件, 是2003年 (603件) 的4.44倍, 13所高校共申请专利437件, 是2004年 (118件) 的3.7倍;中国名牌总数已达65个, 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30个,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由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7年12月7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表彰大会, 对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区域予以通报表彰, 并给予每家企业25万元和每个区域20万元的资金奖励。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充分显示了省政府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也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以此为动力, 继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支撑。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再上新台阶

3.求新务实 谋划未来 篇三

备受瞩目 嘉宾云集

中国摄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得到中宣部、中国文联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出席大会,会前亲切接见全体参会代表,并与代表合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转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全体与会代表及全国摄影工作者的诚挚问候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蒋正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蒙等向大会发来贺信。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组长宋明昌,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黎国如,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李前光,中国文联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黎国如,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中宣部干部局局长蒲增繁,中宣部、中组部、中国文联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各兄弟文艺家协会负责人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赵实、宋明昌、黎国如等先后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在肯定过去五年摄协工作成绩的同时,对中国摄协和中国摄影事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国务院新闻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总工会、全国青联、全国妇联等中央部委,新华社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及其负责人,全国各文艺家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各兄弟摄影组织,以及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单位、各产业行业摄协,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8个摄影团体等相继为本次大会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发来贺信贺电的还有新西兰、日本、美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团体,加拿大、挪威、瑞典等15个国家驻华大使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12月10日,《中国艺术报》发表题为《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摄影事业新格局》的评论员文章,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回顾与展望

12月9日上午,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第七届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瑶致开幕词,并代表中国摄协第七届理事会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发展繁荣中国摄影事业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从摄影活动在唱响时代主旋律、摄影先进文化,摄影服务群众、面向基层,摄影理论和摄影创作,摄影的人才建设等八个方面回顾总结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摄协工作和摄影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把中国摄协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目标明确为“到2020年,跻身国际一流,创造当代中国摄影的新辉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并把总体目标之下的总体布局概括为专业化、大众化、品牌化、多媒体化、产业化、国际化。报告还提出今后五年要着力做好的六项重点工作任务,这些任务细化了中国摄协在繁荣中国摄影事业、服务摄影家、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工作方向。报告还列出了八大项目作为全面推动整体事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这八大项目是:筹备建设中国摄影博物馆,筹备建设中国摄影产业基地,规划中国摄影主题公园,成立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建立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群,实施中国摄影推介计划,丰富、提升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设立中国摄影创作基金。报告号召广大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共同为推动中国摄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谱写中国摄影事业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分组对王瑶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报告”进行讨论和审议。代表们一致认为,“工作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精神,实事求是、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既有对过去五年工作全面总结和系统回顾,又有对摄影事业发展规律的概括,同时对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广大摄影人的愿望和诉求,是一个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工作报告。12月9日晚,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周密筹备 共襄盛会

本次大会代表、嘉宾、记者等参会人数达500人次,对会务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摄协的工作人员在会前进行了细致周密的筹备。为了让代表们在商讨未来中国摄影发展方向的同时,直观地了解会议相关内容,中国摄协在会议驻地远望楼宾馆四层的大厅举办了3个主题展览—《光影写春秋—中国摄影家协会近五年工作回顾展》《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作品展》,以及容纳了《中国摄协五年回顾展》《团体会员五年回顾展》《中国摄协第七届理事展》《中国摄协主办影展影赛》《厂商同贺“八代会”》的电子触摸屏展览。在不到500平方米的120米展线的空间里,利用现代化的影像展示装置,巧妙地拓展了有限的空间,共计展览图片3000余幅。在电子触摸屏展览前,不少代表在会议间歇期间驻足于前,体验和感受科技给影像带来的便捷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会议期间,不少与会代表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传播的会议内容,更是引发摄影界和社会各界热烈讨论,许多地方和行业的摄影组织还通过各自的刊物和网站等介绍大会盛况,传达会议精神。

12月11日上午,中国摄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王瑶在大会闭幕词中总结说,这次会议检阅了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我国摄影事业,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摄影事业的前进方向,积极回应了摄影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规划举措,必将有力团结凝聚全国广大摄影工作者,满怀激情地推动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繁荣。王瑶还指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摄影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的五年,也将是我们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五年。

4.总结过去 立足当前 谋划未来 篇四

小溪塔三中召开2016年春季学期期末总结大会

(通讯员:屈燕婷)7月10日上午,小溪塔三中召开了2016年春季学期期末总结大会,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认真回顾总结了2016年春季学校的各项工作,立足学校的基本情况,对学校近期和下学期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会议由韩玉山书记主持。

会上,副校长黄正满首先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工作中的两点亮点:校园安全无责任事故,德育活动高品位(主要是”法植于心,立德树人“的德育品牌建设);二是两点体会:在学校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政教工作的隐性工作比显性工作多;三是对所有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着,副校长刘贤学全面总结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首先,刘校长向大家通报了2016年学校中考考试情况,九年级的中考成绩可喜可贺,420分以上有91人,并向毕业班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七、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数外成绩在全区的排名都有显著进步;另外还有学校微型课题研究的申报、一师一优课的获奖、青年教师的交流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等等。其次,对下半年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后要着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加大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等。

另外,总务主任朱新华对本学期学校的总务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强调要不断以”服务“为核心指导思想,做好后勤工作。工会主席陈志勇对工会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说,“要力争用足政策,必须遵规守纪“,切切实实服务教职工。

5.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篇五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 推动怀化加速发展

怀化市政协副主席 李应友

2008年11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湘南文化名城——永州,隆重举行湘桂黔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区第十四届政府领导联席会,与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共叙合作友情,同商发展大计,我感到由衷高兴。在此,我谨代表500万怀化人民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协作区轮值主席——永州市人民政府为本次会议所作的精心安排和盛情款待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历年来关心支持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地敬意!

怀化是一个1997年才撤地设市的年轻城市,辖10县1市2区,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2万。现城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作为地处湖南西南部的后发展山区市,封闭型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年来,由于有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出于全市人民思进求富的强烈 愿望,我们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心,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之中,在围绕如何“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实现怀化后发赶超”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科学地提出了“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精心制定了“科学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在实现怀化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坚持交通先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山区经济对交通的依赖程度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山区经济就是道路经济。怀化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铁路交通比较发达,但“瓶颈”制约仍很突出。发展追赶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打通经济发展“经脉”,致力形成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重点,航空、水运为补充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把怀化建设成我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计划投入250亿元,突出抓好“一线两纵四横”公路主骨架网的建设。(一线,即国道209、320怀化绕城线;两纵,即包茂高速怀化段,省道223、228怀化至张家界段;四横,即上昆高速怀化段,杭瑞高速怀化段,省道308益阳—怀化—铜仁段、绥宁—靖州—黎平段),打造一条经济主轴(洪江—沅陵),打通五个通道(沅陵—张家界、辰溪—溆浦、怀化—麻阳、洪江—通道、溆浦—塘湾),努力构筑市域“两小时经济圈”。具体突出“三个加快”: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常吉高速、包茂高速 2 吉首至怀化段早日建成通车,力争包茂高速怀化至通道段,娄怀高速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干线公路建设。主要是抓好邵怀高速溆浦连接线,省道228沅陵至张家界和晃天公路(三期)等工程续建;加快建设邵怀高速洪江区连接线、国道209黔城至会同、通道至青龙界及藕团至界牌等项目;开工建设国道209会同至通道、省道223沅陵三角坪至怀化、省道308辰溪至麻阳等项目。三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所有乡镇通水泥(沥青)路,98%以上行政村通公路,70%以上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从而形成全市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缓解要素集中的“瓶颈”制约,切实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为大资金和高级人才的流入创造重要条件。

二、坚持工业主导,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新突破。后发展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们立足现有资源,立足现实基础,立足惠及全市人民,坚持“工业主导”,以工业的大发展来推进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一是以布局调整为重点。按照分工明确,发挥优势的原则,着力构建沅辰溆三县以水电、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板块和洪中鹤芷四县市区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板块,加快发展新晃县的畜产品、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和会靖通麻四县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形成合理的工业区域布局。二是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按照“先集中,后集约,再集群”的思路,抓好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强资源、产业和企业的整合,做大做强我 3 市电力、林产、医药、食品、矿冶等支柱产业,努力构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群。三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切实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企业创新;着重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我省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等政策,努力开发和实施一批优秀骨干项目,利用我市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五是以园区为载体。重点是认真做好园区规划,拓展园区规模,我市紧紧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为契机,使市工业园向西南拓展了2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市经开区总规划面积为37.5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开发9.82平方公里。逐步把两个省级开发园区分别打造成我市的优势产业聚集区和商贸物流集散区,从而全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的大发展。

三、坚持发挥优势,在商贸旅游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以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是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和整体素质的有力保障,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怀化区位优越、交通发达、通讯便捷,有良好的商贸物流基础,4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按照合理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发展我市商贸物流和旅游两个重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手段整合提升商贸物流业,逐步把怀化打造成为面向大西南、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首先是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怀化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其次是抓项目。突出抓好商贸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其三是抓网络。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形成城乡之间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通、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二是突出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而且无污染等优点,而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开发价值,应作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突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洪商文化游、苗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等四大旅游文化品牌,努力提高我市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

四、坚持富裕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怀化作为农业大市,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20字”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逐步富裕农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把握发展现代农业这个着力点。继续调整农 5 业结构,大力发展粮油果、茶蔬烟、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二是紧扣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培育各种农产品购销大户和中介组织,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政策;三是突出改善村庄环境这个重点。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精心编制村庄规划,用规划引导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四是抓住深化农村改革这个关键。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夯实提高农民素质这个基础。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类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五、坚持建管并重,在提升城市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怀化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中心地带,是我国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位臵。完全有基础、有可能发展成为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我们正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要求,切实加大城市建管力度,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一是完善城市规划。围绕建设“大西南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 6 中心”,按照“一江两岸、东文西商、南延北扩、靓水纳山”的思路,编制好怀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调整完善怀化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加快城市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突出以怀化城区为“一体”、中方和芷江为“两翼”的城市建设,抓紧完善怀化城区路网、电网、水网、通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城区道路建设,尽快形成“三环五横六纵”的路网结构,彻底改变怀化城区面貌;三是强化城市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社区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管理走上规范化、社区化轨道。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力争把怀化建成全国文明卫生城市。

六、坚持优化环境,在招商引资举措上实现新突破。我们深深感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要加快怀化发展,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而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环境的激烈竞争。为此,我们始终把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以招商促引进,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举措。一是进一步改善了政策环境。在认真执行国家、省有关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湘西地区开发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市还积极争取了7个县列入比照西部大 7 开发政策执行地区,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修订完善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改善了政务环境。我们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首先是制定了对签约的重点项目实施“五个一”,即建立“一个项目、一套协调班子、一名责任领导、一个项目启动计划、一个项目实施动态”的跟踪落实机制。其次是加大了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处臵力度,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进行挂牌保护,开通了优化环境“12342”专门投诉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受理投诉,集中受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受理转办、结果反馈制度,及时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切实提高了案件处理效率。一年来,全市共受理各类投诉354件,办结338件,其中市本级受理38件,办结35件。查处“四乱”典型案件11起,追究党员干部党纪政纪责任15人次,发出处理通报和整改意见书18份,做到了“有诉必理、有案必查、有违必究”,切实维护了企业和投资商的合法权益。其三是切实规范了涉企收费和检查行为,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其四是最新出台了《关于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机制的通知》(怀办[2008]42号)文件,对以下五类企业(即:拟在怀注册资金人民币三千万元以上或美元四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上销售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或出口额超过一千万美元,或纳税额 8 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的在怀注册经营企业;全国五百强或行业前十强企业在怀的投资企业;全国民营二百强企业在怀的投资企业;怀化经济发展需要的其他优势企业)实行绿色通道重点服务,让来怀投资者真正享受到我市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使他们在怀化事业有成、创业有为、企业有利。

6.万州 谋划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 篇六

谋划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

——访万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涂立军

三峡明珠 湖城万州 记者 包红明 摄

开栏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工作

部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再次确立了万州在全市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战略定位,赋

予了万州新的责任、新的机遇。

区委四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万州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和工作重点,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建设踏上了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我们意气风发;实现新跨越,我们豪情满怀。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新

起点·新跨越”大型主题宣传报道,全面展示万州区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区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的举措、亮点和效果,以进一步凝

聚起在加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推动万州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记者 周麒麟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

点开发区,承担着区域人口转移的重点责任和任务。区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落实市

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必须围绕万州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坚定不移地在加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

面对新的定位和任务,万州将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记者专访了区发改委主任

涂立军。

牢记职责不负使命

“在中央关怀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万州通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发生了深刻可喜的变化。如今,全市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体现了市委对万州的高度重视!”采访中,涂立军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发展给力,确立了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定位,并在政策、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在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中又将万州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其重要定位对万州更是大机遇。

在接受采访中,涂立军谈得更多的是机遇与责任。他告诉记者,在新一轮发展中,万州面临的机遇众多,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渝新欧”大通道的直接辐射区域,并作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发展空间和前景更加广阔;万州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后续工作、扶贫开发等政策支持,是增强生态涵养和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对万州的定位,不但对万州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而且使万州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万州承担的责任更重、肩负的责任更大,面临的发展机遇更加难得,我们必须牢记职责使命,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推动万州在加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依托产业促进发展

“区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要努力实现‘331’发展目标,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坚持面上保护与点上开发并举!”采访中,涂立军说,万州要有所作为,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产业发展则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万州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扩大工业增量带动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符合生态涵养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

涂立军详细介绍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结合万州实际,工业产业布局以经开区为主战场,进一步优化“一区五园”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相对集中、错位布局,充分发挥好同类企业聚合效应,形成产业链集群和行业集群。盐化园:重点布局特色化工、精细化工、光伏产业,打造形成低碳、循环、零排放的特色化工园区。高峰园:重点布局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现化医药,打造形成工业核心园和低碳产业示范园。五桥园:重点布局光电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临空港加工贸易,打造光电科技产业园。新田园:重点布局能源、建材、港口物流业,培育加工贸易产业,打造形成能源建材产业园和市级重点港口物流枢纽。天子园:打造形成汽车及LED照明产业园。

商贸物流业,围绕扩内需,牢牢把握发展现代流通和促进对外贸易两条主线,推进保障市场供应、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开放水平三项重点任务,按照“一带两园三圈”进行布局。“一带”即滨江环湖带,以万达广场、江南CBD等重点商贸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购物、美食、休闲、金融、总部经济等。“两园”即新田港口物流园和董家物流园,新田港口物流园重点发展来料加工、中转贸易等生产性商贸服务业,董家物流园重点发展生活性物流业,农产品批发、小商品批发等生活性商贸服务业。“三圈”即高笋塘商圈、江南商圈、高铁商圈。高笋塘商圈着重完善配套功能,促进现有商贸企业上档升级;江南商圈重点规划布局会展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等商业设施;高铁商圈重点培育商业步行街区、商餐饮食宿等,打造城商业市副中心。旅游业紧紧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稀缺的平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善的交通体系,坚持内引外联,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营造,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三峡旅游品牌,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集散地。以建设为长江三峡旅游服务的集散地和服务中心为目标,以滨江环湖地区城市旅游、万州大瀑布群和新月湾休闲旅

游、潭獐峡和长滩温泉盐疗休闲观光旅游、铁峰山脉和恒合及茨竹避暑休闲旅游为重点,积极培育形成“一日游”和“过夜游”。房地产业则以滨江环湖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为重点,有序推进旧城和移民安置区的房地产开发,适时启动高峰片区、高铁片区的房地产开发。

农业按照“136”产业体系总体发展思路,立足自然优势,围绕保供增收,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提高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作为奋力争先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有利于我区向国家、市级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采访中,涂立军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他表示,区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区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肩负着促进发展、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一定责无旁贷、奋力争先,2014年将围绕全区工作重心,以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实事为抓手,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经济谋划,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统筹城乡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敏锐性,促进万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有为谋划并推动明年工作。

同时,他还告诉记者,区发改委已初步建议,明年通过重点抓经开区开发建设,产业布局、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实事等七项工作,促进万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有为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周麒麟

“这么多施工机械在作业,万州又在干啥子大项目啊?”近日,在成都工作一年多时间没有回老家的周玉国坐高铁到重庆,并搭乘班车回万州。进入万州境内后,高速公路旁不远处的施工车辆穿梭不停,宏大的施工场面吸引了他的眼球,他不由得好奇的询问究竟。

同车的一位乘客笑嘻嘻地告诉他,这是正在建设的渝万城际铁路!

“过去只是听说要修建高铁,没想到一年时间没有回来,现在真的动工了,我们今后回老家更便捷了!”周玉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信心:源于科学决策

万州,正在建设的重庆第二大城市,肩负着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和在渝东北地区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历史使命。

2013年以来,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委、区政府为此召开多个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了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化解一批社会矛盾等“三个一批”重要举措,狠抓农村公路建设、集镇供水、集镇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置、扶贫开发等统筹城乡的五项重点工作。

思路决定出路。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涵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62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涉及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扶贫开发、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的65件民生事项全面展开,化解一批社会矛盾的工作也全面进行。

行动助推发展。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场既拉动当前、又支撑长远,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又确保社会和谐的战役全面打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来自区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万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5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4位;同比增长12.5%,分别比全国、全市快4.8、0.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0亿元、239.8亿元、2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1.8%、1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8:46.2。

经济:呈现同步驱动

7月5日,总投资逾20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被誉为规模最大、营业面积最宽、经营档次最高的一站式商业中心———万州万达广场隆重开业,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三峡库区各区县涌来,一睹万达广场的风采。据统计,7月5日至7日,万州万达广场开业前三天人流量达102万人次,销售总额达2618.98万元。

这是万州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积极有为推进重点项目的一个亮点。自年初以来,区委、区政府把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持续取得新进展作为重要抓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打造投资平台、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激活农村市场等为突破口,实现了投资消费同步驱动的良好佳绩,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1至11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82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区6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万达广场购物中心及五星级酒店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投入运营。

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助推消费市场,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78亿元,增长15.3%。

民生:保障改善并重

加大民生投入,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区委、区政府一直努力的追求。年初,区委、区政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支出50%以上用于民生。

65件民生事项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截至11月底,65件重点民生实事投入资金32亿元,其中:11项任务提前完成全年任务、38项任务达到或基本达到序时进度。

为了促进城乡就业,万州区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各中职院校、社会中介机构三大载体搭设招用工平台,帮助市信息产业企业和重点企业用工。全面实施输送、储备、帮促“三大工程”,通过社招、校招、组建招工小分队等形式,奔赴各镇乡一线招工,强化网络招工。据发改委预测,全区今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万人,不仅有力解决本区百姓就业,而且带动周边县群众就业。

1至11月,全区发放城乡低保金2亿元,实施医疗救助22.24万人次、3572万元,临时救助1672人、436.74万元,发放五保、三无人员、困难儿童供养金3729万元。建成校安工程项目132个;镇乡中心幼儿园建成2所,开工20所;教师周转房建成5所,开工19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平湖技师学院实训楼、幼师专科学校综合教学楼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村卫生室217个、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项目18个,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等开工建设。完成15个镇乡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个村和社区文化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放映农村惠民电影7159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85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签订协议13820人,实施搬迁6910人,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11个;38个村整村脱贫完成建设任务,悦君山片区扶贫开发启动建设项目46个,完工26个。集镇集中供水项目完工20个,开工13个;新解决农村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7.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篇七

静乐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但面对县穷民困的现状,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不畏艰难, 劣势中找优势, 发展中挖潜力, 2010年, 静乐各项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1427万元, 同比增长73%, 增幅全市第二;粮食总产达到0.39亿公斤, 是近年来产量最高的年份。静乐经济社会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五新静乐”也适时进入了静乐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日程, 并成为静乐县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 致力于转型发展, 意在构建一个全新的静乐。

建设产业发达新静乐。

工业上, 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 静乐县委、县政府以培育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目标, 联合大集团, 夯实煤产业, 延伸产业链, 引进煤电、风电项目, 发展化工、建材产业, 通过十大聚财强县项目的实施, 全面构筑煤焦电化产业主体框架。

农业上, 围绕小杂粮种植、农产品加工、蔬菜输出和舍饲养殖等四大基地建设, 县财政投入800万元, 以奖代补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发, 结合“双帮扶双促进”活动的开展, 全县十大增收富民项目整体推进。

此外, 静乐大力发展以交通运输业和仓储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着力把静乐打造成晋西北最大的物流中心, 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建设城乡秀美新静乐。

“大县城”战略成了实现城乡秀美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 全县围绕河西新区的开发建设, 先行上马了环城“三山两河”生态建设, 以县城河西区综合开发建设为抓手, 加大了集中供热供气项目的拓面, 新上了突出关注民生的公共交通、公共卫生项目。开工上马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 加大了扶贫移民工程的力度, 打响了全县城镇化建设的攻坚战。

同时, 县里还统一了开发县境“八景”的生态、休闲的发展思路, 以建设汾河碾河两川生态绿色长廊为先导, 打造以田园文化、自然景观、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为明显特色的静乐秀美“八景”, 与县城组合构架省城“后花园”的发展框架。

建设文化繁荣新静乐。

充分利用静乐得天独厚的条件, 整合、发掘和弘扬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 努力实现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强县向文化名县的跨越。

建设民生殷实新静乐。

在打造宜居环境、实现生态转型的发展中, 全县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汽车客运站, 投资3000余万元, 开工新建了县医院;3000平方米的廉租房、1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3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向179人实施了就业援助, 为481名下岗人员解决了再就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五个全覆盖”进展顺利, 73条26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工程、116个村2.5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210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1.85万平方米校舍安全改造年底前完成;新建县医院工程, 年底前投入使用。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675人。

静乐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同步提高的原则, 继续扩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围, 让群众从衣食住行中体会到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完善文化政策体系, 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建设社会和谐新静乐。

始终坚持依法治县, 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切实推进公平正义。倾注民生, 以最大的热情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上一篇:节约能源手抄报作文下一篇:学风建设教师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