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共12篇)
1.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一
安全因素
(一)、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人在运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人的因素在运输安全中起关键作用。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人员包括运输系统内人员和运输系统外人员。
运输系统内人员主要指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安监、客运、货运等部门的各级领导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是保证运输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技术水平及心理素质。
运输系统外人员主要指旅客、货主以及铁路沿线居民、机动车驾驶人员等。他们对运输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客携带“三品”上车而酿成事故;货主托运危险品而不如实申报导致事故;在铁路一公路平交道口,车辆行人强行过道导致事故;铁路沿线人员拆卸铁路设备以及在线路上放置障碍物威胁铁路运输安全。
2.设备因素分析
铁路运输设备是影响运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影响运输安全的铁路运输设备包括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两类。
运输基础设备有线路(路基、桥隧建筑物、轨道)、、车站、信号设备、机车、车辆、通信设备等;运输安全技术设备包括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自然灾害预报与防治设备、事故救援设备等。
铁路运输事故按性质及所造成的损失,可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5个级别。典型的铁路运输事故有机车车辆冲突脱轨事故、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电气化铁路触电伤害事故,以及营业线施工事故等。
(二)、几类典型事故主要隐患分析 1.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隐患主要是车务机务两方面:车务方面主要是作业人员向占用线接人列车,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导致车辆溜逸,违章调车作业等;机务方面主要是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盲目行车,作业中不认真确认信号盲目行车,区间非正常停车后再开时不按规定行车,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
2.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有:机车车辆配件脱落,机车车辆走行部构件、轮对等限度超标,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线路断轨胀轨,车辆装载货物超限或坠落,线路上有异物侵限等。
3.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有:作业人员安全思想不牢,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跳车、爬车,以车代步,盲目图快,避让不及,下道不及时;作业防护不到位,作业中不加保护措施,线路上作业不设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等。
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有:电化区段作业安全意识不牢,作业中违章上车顶或超出安全距离接近带电部位;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接触网检修作业中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按规定加装地线,或作业防护、绝缘工具失效;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等。
5.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隐患
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隐患有:施工组织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施工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施工人员缺乏资质;施工前准备工作滞后,施工中安全防护不到位,施工后线路开通条件不具备,盲目放行列车;施工监理不严格,施工质量把关不严,施工监护
2.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二
关键词:居家养老,需求,供给
随着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城市社区的发展,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蓬勃发展。然而, 人们过多地注重居家养老模式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 忽略了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 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养老模式设计的重要参数, 这样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因此,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区对老年人需求的供给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一) 经济需求。
经济需求是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的要求。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是基本养老金收入。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饥、渴、衣、住、行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 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
(二) 健康需求。
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这里的健康需求分为医疗护理需求和心理困惑需求。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老年期是人生的第八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生命主体是整合-绝望。具有整合意识的老人, 在成年期曾有过一些成就, 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过贡献, 到老年期就会觉得过去的岁月并为虚度;而年轻时蹉跎岁月、一事无成的人, 到老年期已经没有机会重新发展, 因而会感到灰心丧气。因此, 老年期最重要的是辅导老人的心理重建, 通过心理治疗或提前预防, 使老人养成一种情绪平和、容易满足、心情愉悦的心理状态。从总体上看, 老年的健康状况可以分为完全自理、相对自理、相对依赖和完全依赖四种情况来衡量。
(三) 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一些研究结论表明:老人们在退休后由社会走向家庭, 角色的转变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失衡。而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 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长期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从而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功能降低, 为疾病敞开了大门。研究表明: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会加快, 并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四) 亲情需求。
从人们的观念来看, 中国社会崇尚“孝”文化。古有《孝经》、三十六孝等故事流传于世。《论语》有“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是我们弘扬的家庭美德。而从调查情况和历史渊源看, 老年人的心中“家”就是他们的根。“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那些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很多也是出于无奈。从我国传统文化和观念来看:首先, 满足老年人亲情需求主要是子女的责任。与子女相关的一些要素也就成为了影响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 接受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子女数目及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的远近。其次, 配偶也是满足亲情的重要来源。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照料。
(五) 社会参与需求。
社会嵌入理论认为, 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嵌入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之中的, 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支持, 以及信息、情感、服务等其他社会资源。社会嵌入理论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 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 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1) 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 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2) 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 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3) 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 (4) 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是将要面临的新问题, 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以上五种需求, 根据老年人个人情况的差异其需求情况是不同的, 这些差异包括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文化程度的差异、婚姻状况的差异, 等等。例如, 对于经济来源较少的老年人, 他们对经济需求就迫切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老年人就对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高一些。
二、社区供给及影响因素
(一) 城市社区供给功能。
城市社区主要向老年人提供五大类服务:一是日常照顾服务, 包括送餐上门、洗衣、买菜、打扫卫生、日间照料等;二是医疗保健服务, 包括陪同看病、家庭病床、健康护理、社区卫生站、专科医院、取药、散步等;三是精神文化生活服务, 如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文化生活、聊天读报、学习专长等;四是提供老年人就业服务, 某些老年人在退休以前, 从事重要的职位和工作;五是社区养老环境。如果社区或社会上没有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环境, 不具备这些服务保障条件, 老年人得不到社会各项服务和保障, 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
(二) 影响社区服务供给的因素
1、体制因素。
社区服务整体发展水平发展不均衡, 受到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 实际上成为上级政府布置各项工作的落实机构, 老年人工作只是其工作之一, 由于人手不足, 人员配备不能够及时到位, 所以社区工作人员也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管理问题。
2、资金因素。
资金不足是制约社区老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三是社会捐助;四是市场化运作。这些资金的用途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用来支持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补贴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支付服务费用;三是用来支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报酬。目前的资金数量普遍较少, 补贴的服务对象数量也比较少, 如果要扩大补贴服务对象的范围, 则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增加资金总量。
3、服务人员素质因素。
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不足, 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4、组织机制因素。
社区作为自组织, 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限制社区养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 由于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能, 使居委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 在被动的工作状态下难以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特别是独立自主地按照社区居民实际需要提供最有效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运转需要衔接规范。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对于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老年人个人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二是老年人家庭特征, 包括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和存活子女数;三是老年人健康特征, 包括自理能力和患慢性病情况。对于社区供给能力, 在现阶段认为主要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服务人员素质因素和组织机制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银娥, 潘胜文.社会福利 (第一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社区;护理安全;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8-0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安全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与高素质的社区医护人员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关键。由于社区护理较之临床护理存在着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服务人群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社区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专业技术水平偏低、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社区护理比临床护理具有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衡量社区护理水平的标准[1]。笔者通过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实践,针对影响社区护理安全的因素加以探讨并提出管对策。
1.影响社区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侵权法》出台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及各种维权活动增加,现行医疗体制,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及家属医疗知识缺乏,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易发生医疗纠纷,加之个别医护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職业道德,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1.2管理不严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社区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管理者对潜在风险缺乏预见性,忽视社区护理过程中的异常因素等,都是社区护理安全的隐患,是影响安全护理的主要因素。
1.3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由于社区护士编制少,长期超负荷工作,同时个别护士受大环境的影响,自觉社会地位低下,待遇不高,致使工作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表现在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机械地执行医嘱,或发现病情变化因工作忙乱而未及时报告医生,以致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1.4 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护理岗位重新调整或其他专业改行者,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应变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缺等现象,经常处于被动应付工作,在发生意外时又不能熟练应用抢救技能和抢救仪器,就可能出现护理行为的不当或过失,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1.5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执行医嘱后未及时签名及记录执行时间,或执行时间不准确,甚至存在代签名现象;缺乏病情变化的动态记录或记录不全,与提供服务的内容不相符;输液时未在输液瓶上标明滴速、药名,或滴速与治疗单不相符等。一旦发生纠纷,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
2.管理与对策
2.1加强护士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的认识,强化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患双方法律问题,使全体护理人员能自觉学法、知法、守法,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确保社区护理安全。
2.2建立护理安全监控体系 护理管理者要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及时排查护理安全隐患包括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状态、院内感染等安全隐患。不定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对护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提出整改措施。
2.3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开展护理质量、服务意识教育,不断加强护士的责任心,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正确处理护患之间的矛盾,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规范语言及行为举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使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4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社区护理是未来护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社区护士要进行社区护理培训和实践,全面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以培养既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护理技能,又有社区护理能力的“社区”护士,使每一名护士都能够运用现代护理和技术为社区的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力位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服务等。
2.5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管理 护理文书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法律依据和凭证,是患者救治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3]。因此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遵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记录护理服务过程,禁止错记、漏记、涂改等,注意与医疗文书的同步性。
总之,护理安全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而发展社区护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4],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社区护理工作安全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护理管理者通过管理干预,可大大降低差错、纠纷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护理风险。如何创造并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是每个社区护士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树立社区护理理念,以优良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鲁清芬.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天津护理,2002,10(4):210-211.
[2] 李玲香.社区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2):199-200
4.铁路中间站调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四
摘要:铁路中间站调车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间站调车作业特点,从作业规范、铁路设备、职工素质等三个方面,分析影响中间站调车安全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并提出了保证铁路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的措施,以期为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铁路;中间站;调车作业;安全
铁路中间站与编组站、区段站的调车作业相比,具有点多线长、调车组人员少等特点,设备较为简单、人员业务技能较低,调车挤岔、脱轨和溜逸等惯性事故时有发生,成为调车作业安全控制的关键。从车务系统发生的行车事故总数看,多数发生在中间站,因此,中间站调车作业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从作业规范、铁路设备、职工素质等三个方面分析铁路中间站调车安全影响因素。
1作业规范对中间站调车安全的影响
调车作业由各工种联合作业,配合性强,环环紧扣,因此要求各环节必须流畅衔接,以规范的作业来杜绝事故的发生,以下谈谈各项作业与安全的密切关系。
1.1挂车作业与安全
挂车中常发生的问题有:一是挂重钩,容易造成货车受损酿成事故;二是挂车未挂上,将车顶跑溜逸,把道岔挤坏,甚至造成侧面冲突;三是连挂人员在接近挂车时,匆忙进入车挡调整钩位而造成伤亡。针对上述问题,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要求调车组在挂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1)连挂车辆要及时正确地显示“十、五、三”车的距离信号,没有显示“十、五、三”距离信号,不准挂车,没有司机回显,应立即显示停车信号;(2)连挂车辆时,要在确认车辆挂好后再撤除防溜措施,以免车辆溜逸。
1.2车站信号与安全
车站调车作业如果通过手信号来指挥,并用于调车作业人员之间的互相联系时,调车员显示的信号是指示调车作业的先决条件,调车长的旗就是司机的闸,司机应该凭调车长的旗语起动、停车、调速和变更运行方向。因此,调车人员不但要熟悉手信号的显示,而且信号显示必须及时正确,严肃认真,做到灯正圈圆、横平竖直,防止出现错误显示及含糊不清的显示。
1_3调车作业的联控互控
信号员应该做到熟练操纵控制台,正确及时地排列进路,调车指挥人必须得到信号员进路准确的汇报后,方可指挥机车移动,同时应以现场确认为主。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信号员未得到机车停轮的汇报,不得解锁变更进路,防止道岔中途转换,造成机车车辆脱线。
1.4作业组织与安全
许多中间站调车作业由车站值班员统一领导,作业人员少,无专职人员编制调车计划,车站值班员既指挥行车,又兼顾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与下达,在接发列车作业繁忙时,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出现遗漏。调车组一般由二至三人组成.这些人员要承担调车机或本务机的编解、取送任务,中转信号及?t望困难,安全系数较低:
2铁路设备对中间站调车安全的影响
对于铁路中间站来说,铁路设备配置分散、连续运转、冲击剧烈、自然力影响大和有形损耗严重,且维修人员少、周期长,加大了保证设备技术状态良好的难度,对调车安全极为不利。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2.1线路对调车安全的影响
线路是机车车辆和列车运行的基础,特别是轨道部分,直接与机车车辆发生关系。轨道上任何病害的存在都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线路上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钢轨鱼尾板折断;(2)轨道几何状态超限;(3)道岔病害;(4)道口看管。
2.2车辆对调车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载工具,在行车中,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对安全威胁较大的有:(1)车辆燃轴;(2)制动梁(拉杆)脱落;(3)车辆抱闸;(4)三通阀缓解不良等。
2.3信号设备对调车安全的影响
信号、联锁、闭塞设备,虽由电务部门负责维修保养,但都由车务部门使用,而且规定登记后,才能进行作业,如果未经联系登记,擅自?M行维修作业,就有可能造成已开放的信号突然关闭,已经锁闭的进路突然解锁,导致行车事故的发生。如果对信号设备维修不良、绝缘不好,以及电路短路、断路,都将使信号设备不能正常工作,都是造成调车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2.4职工素质对中间站调车安全的影响
中间站调车职工以青年职工居多,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经验少、文化程度较低,掌握和理解规章的能力差;部分调车职工安全意识淡薄,个人业务素质较低;有些年轻人安全意识淡薄、预见性差,作业中注意力不集中、麻痹大意、简化程序、违章违纪较多。同时,3.心理状态对中间站调车安全的影响
3.1感觉与调车安全
中间站调车事故中,许多事故是由于调车人员的感觉发生错误(如误听信号、误听命令)而造成的。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感觉、引起错觉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错觉的现象也很多,其中视觉和听觉能错误与行车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往往会造成误辩信号进路、误听命令,酿成事故,对安全影响很大。
3.2情绪与调车安全
调车人员的情绪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着中间站运输安全。因此,为切实保证运输安全,应尽量尽可能地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和社会需求,并帮助职工学会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使职工经常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
3.3注意力与调车安全
调车作业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运输系统中进行的,调车人员在作业时必须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否则便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注意力”是保证调车安全的基本条件。例如调车员在前方领车时,他的注意力便集中在前方的轨道和信号上。
3.4能力与调车安全
5.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五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取代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发达国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以及我国国内矛盾三个方面研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其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层位置,以此形成能使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国极其不利,它不仅使我国获利较少,而且严重削弱了我国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活动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在各跨国企业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资源和技术时,往往使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威胁到他国的经济安全。
近年来,一些大跨国公司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我国某些行业和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们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廉价并购,用控股的方式吃掉在我国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并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国名牌企业,强力抢夺我国市场,垄断程度相当惊人。例如,AT&T通过与上海合资,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4;摩托罗拉无线通讯器材产品占据我国市场的大部分;瑞士的迅达和德国的奥的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电梯市场。这不仅使它们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使我国企业的民族品牌难以立足,直接抑制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6.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六
我国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它的生存、发展必然受到大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不仅是因为社区与社会之间一种自然的包属关系,是社会结构中的区域层面.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社区人与社会人尽管分属两种场域意义,但是毕竟是同一个自然体,是同一个自然体的两个互相关联的属性,反映着人的`不同场域的多重性特征.人的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 者:王 王卫红 杨少飞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刊 名:浙江统计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年,卷(期):“”(9)分类号:F2关键词:
7.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最为基础的环节,承担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基本职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公共医疗支出的过快增长,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由于中国当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医疗卫生资源仍具有一定程度的稀缺性,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显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内外已有文献角度看,一些研究关注了中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问题与运行问题[1,2,3],在此基础上,较多研究关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问题[4,5,6,7,8]。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关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问题[9,10]。然而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较少研究关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2008 年至2012 年中国30 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中国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探索提升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可行道路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2 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数据选取
2. 1 测算方法
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即Super - SBM模型。该模型相较于传统SBM模型效率值具有更好的测算精度与准确度,还可以有效解决效率测算过程中多个决策单元效率同时为1 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效率的排序与评价。在规模报酬可变( VRS) 条件下Super SBM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所示。其中,s表示投入与产出的松弛量,λ 表示权重,δ 表示目标函数,x与y分别代表投入与产出。
2. 2 数据指标选取
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测算方面,本文使用中国大陆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分析的决策单元,由于数据缺失问题,不包含西藏地区。基于代表性与可得性的思考,结合相关已有研究的普遍做法,本文选取的投入产出变量数据如下:
( 1) 投入数据,主要包括: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床位数。
( 2) 产出数据,主要包括: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诊疗人次数,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入院人数,以及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病床使用率。
从研究的目的性与数据完整性出发,本文数据来源为2008年~ 2012 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根据上述投入产出变量与数据的选取,本文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Super - SBM模型进行效率测算,得到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由于版面所限,这里只列出部分年份的效率测算结果( 表1) 与各年份效率均值( 图1) 。
首先,从2008 年~ 2012 年,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均值的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图1 可知,2008 年,各地区效率均值为0. 855,随后开始下降,至2010 年降至0. 643 的水平,之后效率均值又略有回升,至2012 年达到0. 666 的水平。
进一步考察各省市区的效率分布情况。根据表1 可知,2008 年处于非效率状态的省份共有18 个,效率最高省份是效率最低省份的11. 28 倍; 到2012 年处于非效率状态的省份增至22 个,效率最高省份是效率最低省份的11. 94 倍。总体来看,我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状况不容乐观。
3 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由上述研究可知,2008 年~ 2012 年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状况显然不利于整体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从影响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因素入手,探索一条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发展之路。
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整理与总结,本文认为可能影响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因素应主要包括医师比重、卫生技术人员比重、卫生管理人员人员比重等反应社区卫生服务结构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时,本文也选取了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水平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重等因素作为反映地区医疗卫生特征的控制变量。针对这些因素,本文分别选取了相应的数据指标加以反映。
·医师比重( doctratio) ,其指标为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 含执业医师) 数量占社区医疗卫生院人员总数比重。
·卫生技术人员比重( medtechratio) ,其指标为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占社区医疗卫生院人员总数比重。
·卫生管理人员人员比重( managratio) ,其指标为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数量占社区医疗卫生院人员总数比重。
·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水平( urbmedexp) ,其指标为各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重( instiratio) 其指标为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合计数占地区卫生机构总数的比重。
上述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等。由于本文采用了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效率,因此无需使用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在此基础上,为研究上述因素对与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影响情况,本文尝试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为了检验模型设定的稳健性,本文尝试将影响因素逐步加入回归之中,由于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方法,所得结果显示在表2 中。
注: 括号中为t值; * ,**,***分别表示0. 1、0. 05 和0. 01 的置信水平。
由回归结果可知,随着各影响因素不断加入,各结构方面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因素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其中回归结果( 4) 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因素的影响情况:
从表2 中结果可知,医师比重的系数为2. 65969,卫生技术人员比重的系数为6. 14880,卫生管理人员比重的系数为8. 95759,均显著为正( P < 0. 05) 。此外,作为反映地区医疗卫生特征的控制变量,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水平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重的系数并不显著。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2008 年至2012 年,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相当部分地区处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非效率的状态且地区差异明显。相对于2008 年而言,在2012年实现效率上升的地区仅有天津、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陕西与宁夏,其余21 个省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第二,各地区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结构中医师比重、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以及卫生管理人员比重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医师比重、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与卫生管理人员比重等反映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团队结构的因素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因素的提升都会显著地提高各地区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效率。而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水平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重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反映地区医疗卫生特征的控制变量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三,从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看,为了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把握人才能力建设主线,调整优化卫生人员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卫生技术人员比重,特别是医师的比重,同时提升管理人员的比重。
第四,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方面,鼓励大中型医院高级技术职称医护人员、高等医科院校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在岗人员定期培训模式,改善对现有社区医疗服务团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医疗卫生队伍的专业性,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技术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应当注意提高兼具专业医疗技能与专业管理技能的人员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中的比重,健全组织机构,强化专业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改善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提高社区医疗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社区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社区医疗服务效率的整体提升。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研究影响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因素。方法:基于2008年至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中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相当部分地区处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非效率的状态。医师比重、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与卫生管理人员比重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应当高度重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医疗卫生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应当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周莹,方鹏骞.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1):29-32.
[2]陈新,王丰,吴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8):911-913.
[3]郭清,王小合,汪胜,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5):317-319.
[4]刘丽杭,汪涛,黄顺玲.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湖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运行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7):74-77.
[5]刘茜.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7):497-499+502.
[6]刘茜.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差异的区域分解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4):59-61.
[7]王高玲,田大将.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296-3300.
[8]陈天培,周子琛,田庆丰.基于DEA的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2):97-99+108.
[9]杨兴华,王虹,梁万年,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2(7):433-435.
8.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八
[关键词] 社区居民;预防保健;需求;影响因素
现阶段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一般集中在临床医疗方面,而针对预防保健方面服务需求的相关调查报道却相对比较少见。在该形式下,对社区居民最需要的预防保健项目予以调查清晰,会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实施有针对性地管理工作产生较大帮助,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的需求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某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展开分层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某地区社区局面,包括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抽取478人和212人,合计690人。者690人分别来自于两个不同社区,有448人为闹市、经济发达且为人口集中居住的社区,其余242人为边缘、经济相对不发达、且多为流动人口居住的社区。
1.2方法
对选取的研究对象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指导居民进行正确填写,收回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资料经整理、编码以及复核后到输入计算机中,而后采用SPPSFOrwindows1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
经统计得知,本次研究中调查对象为男性者238人,女性452人,年龄在18-73岁,平均(58.9±13.7)岁,文化程度为:本科学历者28人,大专学历者65人,高中学历者214人,初中学历者255人,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者128人。职业分别为:学生22人,教师14人,工人41人,商业人员61人,农专非人员166人,行政管理人员28人,离退休人员276人。统计得知本组690人研究对象的医疗保健情况为:自费者284人,约占41.16%,社会保险医疗者214人,约占31.01%,劳保医疗13人,约占1.88%,商业医疗保险90人,公费医疗89人,约占12.90%。
2.2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状况
经统计发现,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项目主要包括有:慢性疾病、体检、老年精神卫生、妇女更年期保健、康复治疗以及计划外免疫等,其中以慢性疾病的需求最为显著。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具体需求情况详见表1。
2.3社区居民预防保健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经统计发现,社区居民主要对慢性病管理、体检、计划外免疫、妇女更年期保健以及老年精神卫生等方面具有强烈需求,经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对以上需求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居民的职业、性别等。
3 讨论
经过调查发现小区的居民对一些相关的服务项目存在十分需要的现状。居民对政府计划外的基本服务项目譬如说慢性病管理(个体化)、妇女更年期保健、康复治疗、体检、老年精神卫生以及计划外免疫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2]。相关研究曾对以上的几类服务项目的提供者的选择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居民对防保医生以及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以及相关的工作内容的认识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对于者两者之间的功能定位还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的划分与完善[3]。预防保健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康复治疗这项项目的需求排在较为靠前的前8名位置,这表示社区存在一定的康复需求,因此应加强老年病的康复服务工作[4]。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约有61.3%的老年人指出康复治疗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些疾病患者而言,康复的意义相对于治疗的意义要更加的重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康复医学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影响预防保健项目需求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中经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情况以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目前对居民预防保健需求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慢性病发生率的不断增加,居民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便也随之开始逐渐增加;有研究证实若是居民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其对预防保健服务所产生的需求也就越大[5。本次研究中慢性病管理在预防保健项目需求程度排序中占据首要位置,这一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存在相当高的需求。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社区医疗水平,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预防保健需求,做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兰,杨发莲,万风山.大理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5,(12):154-155.
[2]王禄生,孟庆跃,卞鹰.农村税费改革与卫生筹资政策调整研究总报告[J].卫生经济研究,2009,12(23):231-235.
[3]董沛,米光明,王严存.城市社区老年人群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10,(23):373-374.
[4]张小萍,张春江,张拓红.中关村社区医疗保健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益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1(24):137-138.
9.影响安全驾驶的“七大因素” 篇九
因素一:酒精和药品
驾驶员饮酒后,会影响对速度、距离和判断能力,也能造成视觉模糊集疲劳感和入睡感,从而造成事故;很多药品或治疗感冒、头疼、过敏的处方药能导致睡意或晕厥。
因素二:情绪
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不幸情绪低,好的或坏的情趣都能使你分心,大约90%的肇事司机处于兴奋或恼怒状态。
因素三:疲劳驾驶
如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距离过长,出现“公路催眠”;长距离驾驶后,未得到适当休息;完成一整天工作后,连续驾驶数小时;为了防止疲劳驾驶,理想的安排是,连续开车两小时,休息15分钟。
因素三:出车前看电视
出车前长时间看电视,易发生车祸。科学家曾做过实验,请来一组司机,让他们未看电视前开车,并指定行驶路线,结果都能够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随后让他们看4小时电视,再按照原来的路线行驶,结果有9%的司机莫名其妙地走错了路线,20%的司机认错了灯光信号。这些出了问题的司机感到疲乏,引起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疲劳,看电视时间断,可使视力降低30%,连续看4-5小时,相当于喝几盅白酒。
因素四:饭后15分钟
午饭后易困倦,特别是夏秋季节,气温高,司机工作了一上午,视觉、体力和大脑都已疲劳,对道路、信号灯等外界环境反应慢,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危险的15分钟”。此时最好安排午休,然后再开车。
因素五:音响声音过大
过高的音乐声使司机难以正确判断情况,音响超过95分贝时,车祸次数大幅增加。车内音乐声略高于发动机的声音为宜。
因素六:不吃早餐
人到早上已有十几个小时未进食,腹中空空,血糖较低,如再不吃早餐,血糖水平更低,一旦低于700MG/100ML,出现冷汗、头昏、眼花、无力、记忆力下降,反映迟钝。
因素七:吸烟
10.职业健康安全因素影响一览表 篇十
项目/部门: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A08-A13工程编号:001
编制:审批: 日期:日期:
职 业 健 康 安 全 因 素 影 响 一 览 表
项目/部门: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A08-A13工程编号:002
编制:审批: 日期:日期:
职 业 健 康 安 全 因 素 影 响 一 览 表
项目/部门: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A08-A13工程编号:003
11.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一
对象:长春市绿园区铁西街道龙泉社区年龄15~60岁居民300人。其中社区居民150人、初三学生100人、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0人。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干预前后分别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健康知识传播的因素。本次调查采取的问卷共11个问题,为财政部、卫生部《关于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中“城市社区健康教育试点项目”中的问卷。
干预措施:2005年3月~2006年5月,通过“相约健康社区行”知识讲座,中小学校举办以“健康社区、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班队会,向社区居民发放限盐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咨询热线电话,利用卫生宣传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等干预活动,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
数据录入与处理:调查数据整理后,使用SAS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学处理。对分类数据采用X2检验方法。
结 果
健康干预前后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比较:健康干预前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健康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11项答对10项及以上的记为优秀,答对6项及以上记为及格。健康干预前后城市居民健康知识优秀率和及格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影响因素分析:①健康干预后不同性别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健康干预后不同性别居民对健康知识优秀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健康干预后不同年龄居民对健康知识各项知晓情况的影响:健康干预后不同年龄居民对健康知识优秀率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0岁以下人员健康知识优秀率相对较高。③健康干预后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健康干预后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健康干预后不同职业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健康干预后不同职业居民健康知识达到优秀率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学生知识优秀率相对较高,而国家机关人员知识优秀率相对较低,值得进一步研究。
讨 论
健康干预前后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优秀率由6.00%提高到67.67%,及格率由83.00%提高到99.67%。可见本次健康干预项目的实施的效果很明显。健康干预前,居民可能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少或不全面,相应健康行为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经过近1年的健康干预,居民的健康知识有显著提高,对于今后健康行为的形成也会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健康干预后在不同性别居民中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差别不大。这可能因为男性和女性在知识接受方面的能力基本相同,健康干预影响不大。
健康干预后在不同年龄居民中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优秀率分别为:30岁以下为82.93%,30岁到49岁为59.61%,50岁以上为56.86%。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均可以影响生活方式的选择;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和自制力等心理社会变量也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的影响变量[1]。
健康干预后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健康知识知晓优秀率有差异:大专以下居民健康知识知晓优秀率为72.18%,大专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51.92%。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居民对健康越重视,与此处分析的结果相反。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和大专以下人群包括学生,而且学生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干预后不同职业居民健康知识知晓优秀率的提高是学生较高(87.62%),而国家机关人员和其他人员较低(51.43%和41.67%)。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比国家机关人员和其他人员接受知识能力强,可塑性强,国家机关人员和其他人员由于工作忙、压力大对健康的重视不够。今后的健康干预工作在此人群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体而言,本次健康干预效果较明显。健康生活方式在预防和改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结局方面的研究结果是肯定的,目前研究者已经就健康生活方式的模式、生活方式行为改变的阶段和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为描述性研究以及验证概念框架,开始涉及到干预研究。干预的模式尚不成熟,而健康教育在生活方式改变中的作用已经逐步被研究得到证实和肯定[2]。
参考文献
1 马骁.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12.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20 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例, 女性78 例, 年龄58~75 岁, 平均年龄 (65.2±10.5)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病程最短1 年, 最长5 年, 平均 (3.2±1.8) 年; 文化程度: 小学10 例, 初中20例, 高中65 例, 大学8 例, 大学以上7 例; 患者经济来源主要为退休金及子女赡养费, 每月3 000 元或以上28 例, 每月1 000~3 000 元68 例, 每月800~1 000 元24 例。 所有患者均居住在我院社区服务中心所属社区内。 本组入选病例均排除有理解能力、 语言能力障碍及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疾病的患者[3]。 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 例患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 对社区护理需求做统计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社区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疾病情况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60 例患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社区护理需求调查, 问卷调查表由患者独立如实填写或在护士指导下完成, 共发放60 份, 回收60 份。 然后针对患者的社区护理需求采取相应的社区护理措施。 60 例对照组患者均保持以往的自我管理状态, 未进行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及采取社区护理措施。
1.3 评价方法
在采取社区护理措施6 个月后, 对患者正确服药等4 项遵医行为进行统计, 观察患者骨折发生率。 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 (QOL) 测评表进行评估, 对两组患者洗澡、 排便、 饮食、 上楼、 提拎物品及娱乐等13 项日常生活能力, 与朋友交流、 乐于帮助别人及父母职能履行等7 项社会活动能力; 思想不集中、 对治疗失去信心、 责备自己及感到孤独等8 项心理抑郁症状, 进行评估比较[4]。 所有量表均采用问卷计分, 用4 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 分为最好, 4分为最差, 即得分越高, 患者情况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相比,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分
2.2 两组患者遵医率及新发骨折情况
两组患者遵医及新发骨折情况见表2。
例 (%)
2.3骨质疏松症采取社区护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症社区护理效果见表3。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我国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骨骼退行性病变, 患者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疼痛, 生活质量下降, 疾病的长期压力不仅明显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医疗保险费用, 而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若患者缺乏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及康复训练相关知识, 未能正确服药, 不仅不会使疾病康复, 而且会加重病情。 过去多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生理退行性改变, 但目前研究表明,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防治的[5]。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制体制的完善, 社区医疗已经成为我国卫生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6]。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社区护理需求主要包括疾病防治知识、 自我保健训练及如何运用卫生保健资源个方面。 针对患者的这些需求, 我们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定期组织骨质疏松症相关防治知识讲座, 主要包括疾病发生原因、 发展及预后、 心理卫生知识、 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正确服用药物; (2) 向患者讲解与老年人有关的权益保障制度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 并指导其合理充分利用卫生保健资源; (3) 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和日光浴, 增强体质, 正确进行腰背肌、 股四头肌及肩带肌的功能锻炼; (4) 开展社区健康活动, 促进患者健康行为; (5) 为患者建立病案, 对患者身心健康进行全程跟进并详细记录, 每位患者有专人负责,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7]; ⑹心理护理: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 疼痛程度不仅与疾病有关, 而且与患者心理状态明显相关, 鼓励患者去老年大学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参加活动, 以提高其心理素质。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患者遵医率及新发骨折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 从本组研究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 文化程度高、 经济收入高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说明, 骨质疏松症患者护理干预效果与患者经济收入及文化背景相关。
综上所述,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可以预防的慢性骨退行性病变, 患者掌握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 并坚持正确服药、 进行功能锻炼, 对减轻患者症状、 预防新发骨折、 减少因不规范或不持续治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具有重大意义[8]。 因此, 了解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社区护理需求, 并采取相应的社区护理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振, 刘慧君.浅谈骨质疏松症[J].黑龙江医学, 2009, 23 (7) :552.
[2]廖雪梅, 宋炎成, 黄晓清.社区护理在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 2010, 8 (11) :2821-2822.
[3]于杨, 何国平.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哲学思考[J].护理研究, 2005, 19 (10A) :2060-2061.
[4]吴欣娟, 李晓霞, 王玲, 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31-33.
[5]鄢凤仙.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6, 13 (5) :64-65.
[6]黄丽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社区护理干预初探[J].当代护理, 2006 (7) :9193.
[7]陈妙萍, 朱美玉.家庭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3-51.
【社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推荐阅读:
2201101143-4007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1-0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06-26
社区防汛工作总结,社区防汛安全工作总结10-30
社区交通安全计划06-15
社区安全管理办法08-02
安全社区工作总结10-01
社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10-28
社区安全感调查建议08-07
社区安全活动方案怎么写08-15
创建省级安全社区汇报材料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