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典案例

2024-07-15

教育教学经典案例(共8篇)

1.教育教学经典案例 篇一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2.教育教学经典案例 篇二

1 经典案例评析教学法

19世纪后半叶开始运用于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Case Based Study, CBS) 目前已被多门学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传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相比较, 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旨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方法[1]。它将部分现实生活和学科行业实践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学科实践事件和问题, 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2]。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丰富的、可利用的案例资源。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具体和深入分析, 充分揭示案例所包含的独特而深刻的法医学内容, 就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现学与用的结合。经典案例评析教学法就是从法学生学习法医学实际出发, 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改革。它在法医学教学中立足课堂, 教师以讲授的理论知识为中心选择法医学鉴定实践中具有问题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 通过对具体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讲解, 从而研究解决法医学鉴定结论审查判断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 目的在于说明法医学知识原理与司法实际应用。法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 也就锻炼了审查判断法医学鉴定结论及鉴定过程相关问题的能力。

2 经典案例选择原则

法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法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掌握如何审查法医学鉴定过程及鉴定结论[3]。因此必须选择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 并灵活调整, 合理归纳和总结, 使其达到经典案例与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2.1 真实性和针对性

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同时解决了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 在案例选择时, 要在丰富的案例汇编基础上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高水平的真实发生的案例。此外, 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针对性强的案例, 在审查判断法医学鉴定过程方面具有足够的分析价值, 可引发出多种类型复杂问题的案例。同时, 案情所反映的问题必须适应具体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需要, 必要时也可以在真实案例中假设某些情节, 或提供多种可能性。

2.2 典型性和启发性

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 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通过对案例的评析研究, 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 具有很强的标准性和联系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 典型性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把握某一类型问题的分析手段, 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 时效性

选择案例要注意时效性, 如果选用时间跨度长的案例, 可能会陈旧过时, 缺少时代特色, 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评析的积极性。故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 课堂教学应不断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典型案例, 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此外, 还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 学生因法医学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 只有消极等待教师的灌输, 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 案例过易, 结果一猜便知, 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 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所以, 案例难易要适度。同时, 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 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量, 提高学习效率。

3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法医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这是法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及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实质不是外在行为的变化, 而是学生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只有使学生自身处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活动中,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身心才能获得发展。在讲授法医学理论知识点时, 如果不直接从抽象的概念或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开始, 而是通过精选典型案例的引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次课内容学习的兴趣, 使之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上来, 而且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充分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加强了法医学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了法医学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能力

长期以来, 有关法学专业法医学课程的教学, 教师只重视法医学鉴定技术理论知识点的讲授, 而忽视学生对法医学鉴定结论的运用和审查判断能力的培养。高等政法院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阵地, 应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 并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 法医学教学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前先引入多个相关案例, 让学生自己从中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知识。在系统讲授知识要点之后, 再引入数个相关案例。如在讲授了一般机械性窒息后, 引入不同类型机械性窒息的案例, 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认识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客观过程, 可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较果。

3.3 加强和拓展了与相关法学学科的联系

对于法学生而言, 法医学典型案例将鉴定技术理论与司法实践密切结合。这有利于巩固和拓展相关法学知识, 更好地应用法医学开展法律工作。如通过学习中毒的法医学鉴定内容, 了解在遇到疑为中毒死亡的案例时, 如何收集和保存合适和足量的毒物化验检材;通过学习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 了解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损害赔偿的区别与联系, 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因此, 教师在法医学课程的教学中, 在不失时机地把司法工作中应注意的法医学问题讲授清楚的同时, 通过案例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以取得学生在今后的法律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中毒案例检材的获取时, 通过录像或幻灯片的形式引入中毒死亡案例, 使学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毒物化验的检材是如何选择和采取的, 未能保留合适和足量的检材将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先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和采取毒物化验检材, 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经典案例评析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的实施形式上,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技术引入课堂, 使课堂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直接从感官上刺激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使原本呆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有了新突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案例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 并且印象深刻, 以后司法实践工作中遇到相关案例时能迅速理出头绪, 找准切入点, 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法医学鉴定结论的运用和审查判断。

4 讨论

此项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于同一案例, 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 有人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 有人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 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所学专业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评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 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理论连接起来。教师要坚持以鼓励为主, 调动积极因素,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坚持集体参与原则,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坚持以学生为主, 让不同经验得到交流,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充分分享来源丰富的各种信息,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 使学生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评析案例时, 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 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教师总结应引而不发, 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通过总结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从案例评析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实践效果表明, 根据法学生学习法医学课程的目的, 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入经典案例的评析讨论, 学生课堂上踊跃发言, 课后自觉展开讨论, 学习氛围有很大改善, 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随后在教师的总结讲解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案例评析教学法使法学生学到更具有相关性、系统性的法医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法医学鉴定结论运用和审查判断的能力。可见, 经典案例评析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法医学课程教学中很有价值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金祥.案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及优劣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82 (4) :86-89.

[2]陈媛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8, 7 (4) :30-33.

3.案例教学中自编案例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 自编案例 案例的选择 案例呈现

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讲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出现的案例,一种案例是教科书中已经存在的案例。这种案例适应的范围很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容纳了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和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各地条件不同、学生基础也不一样,对教科书的案例理解也不同。另一种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编的一些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有着书中原有案例无法取代的好处,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编写,使问题更容易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可以编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要把自编案例的好处发挥到极处,这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第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编写的大方向最好以学生身边的乡土知识为背景。学生在自己的家乡生活了多年,在衣、食、住、行、吃、玩、语言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在展示案例时,学生感到很真实,很亲切,而不是空洞和无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由近及远地认识遥远、生疏、抽象的事物。

第二,案例材料的搜集

现阶段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或者从一些市志、县志资料中获得;或者从自身的一些经历中总结出的;所要的这些材料不是一朝一夕能收集全的,要平时不断的积累或者留意新闻动态。如果只讲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不提及现在,那还是离学生很远,学生还是知之甚少。所以要把握案例的实时性,使案例新颖化,不断的吸引学生去分析、解决他们身边最热门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要时刻留意周围

的信息,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教师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第三,案例的整理

案例必须具有最能反映某一原理、规律的作用和功能。案例的使用,必须能揭示这一原理或规律。搜集到的乡土材料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个地区的概况、动态。如何把复杂的材料简化,就成了编写案例的一个重点。编写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要符合课标要求,抓住主体,不能离题太远。这样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的分析材料,把与教学有关的材料留下。尤其是一些符合教学内容并且是一些实时情况的材料要留下,使案例具有实时性。

有用的材料收集起来后,还要用一些精炼的语言把选好的材料整理出来。这个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的材料呈现出来,既能完成课堂任务,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案例问题的创设

材料整理出来,只是成功案例的一部分,还有的就是案例问题的创设。要编写一个成功的案例,问题的创设要科学、合理、有效,数量要适当。问题要能体现出课标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案例教学中出现很多无效问题,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就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也浪费了教学时间。所以创设的问题尽量不要出现“是不是”“对不对”“是吗”这样的选择性问题。

第五,案例的呈现

自编案例呈现要完整。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案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事件,前后相连,情节完整,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若将案例分片段来呈现,就不能称为案例教学了,可以叫“印证教学”了,也就是用各种例子来证明某一结论是正确的。同时,学生也不能从整体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得出的结论只是片面的,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自编案例呈现时要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尤其是地理教学中,案例呈现时,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看也看累了,所以适当的加些图片、声音,这样学生在把握整体材料时就不会感觉到很疲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奋点。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光瑞.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案例教学[J].地理教育.2008,1

3.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4.周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与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5

4.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经典案例 篇四

教学内容:一般过去时

灵感来源:

早读路经某班,偶然听到学生们在吟诵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尝记溪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听觉上的享受让人马上意识到学生们很喜欢这首词,联想到英语科目正在学习的一般过去时,该老师灵机一动……

课堂写真:

老师上课的第一个问题: “Do you know Li Qingzhao?” 听到英语老师问及语文方面的问题,学生们顿时提起了兴趣,齐声回答:“Yes.”接着问: “Would you like to recite „Ru Meng Ling‟ to me?”尽管有的学生不大明白recite的含义,但随着老师的起音,学生们立即众口响亮、有节奏地背诵出这首著名的词。待表示出对他们出色表现的赞许之后,老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 “What did the writer and her friend do on that day?”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出词中的含义。如:“Where did they go? When did they come back? etc.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表现欲极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因为,这不仅可以展示他们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收集了如下的回答: They went to Xi Ting.They went by boat.They played very late.They enjoyed the place.Maybe they drank.They saw lots of birds.以上这些词基本都在学生所学的范围之内,只要转转弯,就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将词的含义表达出来。这时,老师顺水推舟,拓展了“go boating”, “lose one‟s way” 和“scenery”等词汇,让学生们在感受中国古词优美音韵之余,较为轻松地学到了英语。

案例二:

教学内容:宾语从句

灵感来源:

不少教师在教学宾语从句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老师想起自己订阅的某英语杂志中,有一幅篮球巨星乔丹和姚明的合影,照片上刚好是俩人对话的情形。何不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想乔丹和姚明的话语而由此引出并练习宾语从句呢?在寻找照片的过程中,老 师偶然发现了奥斯卡影后尼可·基德曼一张照片。照片旁边附带的那句话 “I don‟t know what my future is.But I really don‟t care what anybody else is saying.”引起了该老师的注意。

课堂写真:

学生对这位影星感兴趣,老师只需一个简单的问题: “What does she say?”就轻松自然地带领学生说出这个宾语从句。有了影后作铺垫,老师再将乔丹和姚明搬出来,学生们顿觉眼前又一亮,钟情于篮球的男生情绪高昂,纷纷议论开来。其中有个班的学生想象力尤为丰富,他们做出了如下精彩回答:

Jordan says that he is very glad to meet Yao Ming.Jordan says that he can‟t believe Yao Ming is taller than him.Jordan asks Yao Ming when he began to play basketball.Jordan tells Yao Ming that he can help him in the USA.Yao Ming says that he loves basketball very much.Yao Ming says that he learns a lot in the USA.Yao Ming says that Jordan is the No.1 player in the world.Yao Ming tells Jordan that he works hard in the NBA.Yao Ming tells Jordan that he will go back to China.…

尽管有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大注意宾语从句的时态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大家,也未影响到大家对他们的理解。语言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交流的功能作用。

随后,该老师以一张真实的快巴车票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将票上的信息告诉即将凭此票去乘车外出旅游的Mr.Smith。如:It(The ticket)says that the bus will leave at 9:15 am.It says that the seat number is 18.It says how much the price is.etc.在该活动中,学生们有了主人公的意识,也就有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三:

教学内容:条件状语从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条件状语从句,由此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自然提升到理性认识。

灵感来源:

老师思考着如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准备材料,突然想起有不少学生喜欢英文歌曲,就试图从英文歌曲中寻找灵感。老师记起曾唱过的 “Five Hundred Miles”,但仅有一句歌词贴近要教学的语法,即 “If you miss the train I am on, you‟ll know that I have gone.”老师对此不够满意,再次拿出英文经典歌后卡朋特的CD聆听时,一曲 “Top of the World”引起老师的兴趣。

课堂写真: 老师将该课的warming up 设计成了听歌填歌词,其中包括 “if”和 “won‟t”这两个条件状语从句中的关键词。然后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含有”if”的句子,即 “I won‟t be surprised if it‟s a dream.”和 “All I need will be mine if you are here.”欣赏歌曲之后,接着欣赏一首古诗: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在对诗歌中的难词稍做解释后,让学生们试做下列三道精心设计的题: 1.According to the poet, ____ you want to enjoy a grander sight, you ____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2.If you can put the poem into Chinese, you will be great.3.If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poet, please write it down.部分同学能准确地在第一题的空格里填上if, will/should的答案;多数同学能根据诗中的关键词的提示,吟诵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佳句.在读懂第三题的题意之后,文学功底较强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写下了 “王之焕”的大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神情,一幅自豪的样子。

接下来,老师将在各种英语杂志中收集到的含有if从句的名人名言以及该名人的照片,以 “理解→复述”为活动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然的参与中加深对这一语法知识的感性认识、在竞相复述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该老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了以下六位名人:

1.O‟Neal(奥尼尔:美国NBA著名球星)“If not the Lakers.Who will win the title?” 2.Bill Gates(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总裁)“If there‟s a power failure, you won‟t get much work done.” 3.Nightingale(南丁格尔:现代护理的创始人)“If I go to that hospital and offer to work, I‟m sure to learn a great deal.” 4.Madonna(麦当娜:美国流行歌手)“If you don‟t love and respect yourself, how can you love and respect anybody else?”

5.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 篇五

怎样写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二、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及关键点

1.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5)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2.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好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四、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 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6.“启蒙教育从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篇六

中华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直到今日她的魅力仍经久不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在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学教育重新被人们重视,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经典,修身立志的国学风。为传播国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校开展了实施了“启蒙经典 诵读教育”活动。各年级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精选喜欢的经典诗文,如《诗经》《大学》等,在课前、课间、放学时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国学经典文化。

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各班通过自习课、主题班会组织学生收集、阅读、讲述古今名人在治国、修身等方面的故事,把国学启蒙与道德教育结合了起来。积极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是最易接受教化的。因此,我们应当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那如何进行国学教育呢?国学经典往往是以古文形式展现的,而现代社会的语言形式与之有太大的出入,如何使学生接受深奥晦涩的古文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社会市场化,竞争与效益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主题,如何让处理好国学的智慧与现代

文明的关系又是一个重要话题?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做事,更加注重外在的表现,学生们又将如何做到内外兼修,提高内在的素养呢?国学与现代社会似乎充满了矛盾,但中国的瑰宝不能丢,且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要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国学,践行国学。我尝试着从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上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普及国学,育人达人的目的。一、诵读与理解结合,让学生接受国学。

读经要不要解释?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我就此请教孔子文化考级的老师。他们是不主张解释的,教学方法是念诵复念诵。愚见则不同。《大学》艰深的内容固然不宜讲解至深,但对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读,更需要让孩子们思考,还需要让孩子们感悟。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其所以然,能够知其所止,然后意志才能有定力,直到有了定力,心才能静下来。可以说知是诵读国学的第一步,当然知颂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只有理解了其中的意思,才能去思考,进一步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她做准备。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的人同点。

二、诵读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在具体的读经教育中,我一直坚持着一个要求:眼看书,口发声,耳听声。眼看书,心才有所系着,才容易安静下来,而且看着书念,更容易体会到书中滋味。即使会背了,还是要求孩子看着书念,否则光随口背诵,很容易就背的流滑了,课本的内容只通过嘴,不通过心。口发声才能把内容记得真切,所谓熟读成诵,这个读,绝对是要张开嘴、发出声来的。耳听声则更进一步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经典的诵读之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可结合各种方式,感官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配上音乐,书声朗朗,琴韵悠悠;又比如,课本里诗词的部分可以用传统的吟唱的方式教给孩子。根据遗忘规律,背过的东西很容易遗忘,可以利用课前,课间,放学,路队抽空强化记忆,让经典内容熟记于心。

三、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至善”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现在孩子们在我的解说下了解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明白了以自我完善为基础,才能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天下的道理。经典的学习还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我们成人有巨大的益处------修身。有许多孩子学习后对我说:开始我懒洋洋地读,觉得很没意思,但当我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后,我开始对它产生兴趣,它里面包含着多少道理呀!对于《大学》的字句深奥,我总是在自己先学习了之后,字句解释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里举两个例子。赵顺??是一个性格不羁的孩子。他在班里年龄是最大的,以前是常常与同学打骂、有时不做作业,可这学期我察觉了他细微的变化。那天正值我分饭,看端饭的孩子一直没下来,我独自提着满满一桶的菜吃力的走向教室。这时见一个高个子的男孩向这边跑来,仔细一看是赵顺??。他看见了我马上迎了上来,一把抢过桶去,快步走进教室,放下桶,又飞奔着去端其他的饭菜了。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发现每次端饭总是他最积极的,主动承担了一大部分的班级劳动。虽然他依然像匹没有缰绳的野马,上课会贪玩,有时和班干部作对,但是他每天都认真做家庭作业,再没有孩子来给我拉他和谁打架了的警报,我开始审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何时变了?通过调查访问,原来学校诵读国学活动的功劳。这学期的国学教育,使他接触到了很多励志故事,修身警句,他的家长也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督促他每天背《三字经》,他说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知道了爱护小同学,热爱劳动等事是一种美德。在学校老师讲的《大学》里“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点明了修身之道。他这样对我说“以前我贪玩好耍,成绩不好,现在我端正了学习态度,成绩也好了”。这就是正其心吧!

背经典不但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使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而且对提高儿童记忆力,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对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的的求知欲有所增加。我们班的班长刘建法同学,因为他成绩优秀,被选为学校诵读班的小选手,在诵读班里他是年里最小的成员之一,但要和比他年龄大许多的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接受

同样的背诵任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尊心很强的他产生了畏惧心理,几次愁眉苦脸的找到我,有时甚至流泪了,说:“平时,老师只要背一小段感觉很轻松,现在要求和高年级的同学一样,一背就是一长篇,自己吃不消,说要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我耐心的和他谈了几次话,主要是让他放下思想压力,告诉他要把背诵看成是一项轻松快乐,并富有挑战的事情,激发他的斗志,并帮助他定下目标,与他一起总结出一套适合他的背诵方法。他也严格按方法去做,先熟读然后记开头句子的第一个字,然后每天晚上把书读熟,第二天早上起来背,必要是可以放轻音乐让心情愉悦些,心情放松的背诵。果然效果良好。他对我说现在他把背经典当成是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坚持不懈,只要有一天不背心理就难受,在课堂上要求背诵课文他总是第一个背过。他经典考级中自己一次考过三级被评为诵读小明星。他还在我们班组织成立了背诵小组。

现在,我们班背诵古典经文已蔚然成风,为使学生不把背诵视为枯燥的事情,启发他们背诵热情,我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常规诵读和课外诵读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每天的早读、午读的诵读指导,注意内容的选择、读法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课外诵读活动的纷呈开展、齐头并进、多方熏陶,如开展班级和年级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有些班级为鼓励学生们读经典,还进行“加分”、“诵读小明星”评选等奖励制度。严格要求与激趣促学相结合。我采用带印油的小章子,学生背诵到哪儿,就帮他在末尾盖个章印,签上教师的名字和盖章日期。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也方便了我的教学管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

果。也可以同学之间互背,在书上签上彼此的名字。每次学生背诵后,老师帮他签名,奖励他一张“好卡”,一周后或两周后计算他们的“好卡”数目,100张“好卡”换一张笑脸,攒齐十张好卡的同学获得小文具作为奖品。

另外,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国学学习。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宣传学国学,诵经典的重要性,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端正了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读经典,背经典,学经典的好习惯,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每学期末班级评选五位“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家长”,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良好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以产生过许多困惑与思考,同时深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身师范,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是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性格各异,要想把国学教育深入下去,标准化、灌输式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材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在现在的教育环境来说,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7.教育教学经典案例 篇七

一、自由阅读, 感知诗词建筑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古诗词, 大都有内容浅显、构成精美的特点。学生在自由阅读古诗词时, 很容易被诗词的一些外化形式所吸引, 如节奏、韵律、句式、典故等, 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感知点。教师在引读的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根据学生阅读产生的疑问进行引导, 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特点, 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性的点拨, 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形认知。如律诗和词的规范性, 教师不需要讲解相关专业常识, 但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建筑美, 其整齐性、统一性展示的是形式美。

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选用的古诗《所见》, 描写的意境非常有个性。教师提出阅读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学生阅读完毕, 教师让学生来讲解阅读体会, 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姿多彩。有学生说:“一个牧童骑着黄牛, 他想要扑蝉, 也许看到了螳螂或者是黄雀, 他忽然停在那不敢动了。”还有学生说:“一个牧童骑黄牛走在路上, 听到蝉鸣, 他想要去抓住, 蝉发现他了不再鸣叫, 牧童只好站在那里不说话了。”其实, 不管是哪种解读, 都没有对错之分, 学生能够从有限的文字中读出场景和故事, 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个体朗读, 体味诗词意境美

小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诵相当数量的古诗词, 这为其现在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习诗词, 其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手段,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诗词中的很多内质美都会显现出来,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我们知道“意在诗外”, 诗词的很多内质元素并非需要教师讲解出来, 而且在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 让学生朗读诗词就可以实现自我探索, 掌握更多“不可言传”的感知。

例如, 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 教师先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学生通过大屏幕认读生字, 然后教师引读:“这首诗描写的是六月西湖的美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你们朗读几遍, 体会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我们要进行一场朗读比赛, 看谁读得最有味道。咱们可以先听听配乐朗读录音, 体会朗读技巧。”教师播放录音, 学生跟读。学生开始大声朗读, 教师跟进指导, 帮助个别学生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错误。朗读比赛相当热闹, 学生声音响亮、情感饱满, 教师当场给予点评, 学生倍受鼓舞。其实, 教师创设朗读比赛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对古诗形成深刻感知。

三、讨论研读, 探索诗词情感美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首先, 组织多元阅读。合作学习在阅读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呈现多元化, 教师要根据学习实际需要来进行分组, 设计具体学习任务和操作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充分的互动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并非只有集体讨论这一种形式, 在讨论研读古诗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阅读竞赛、相互检查阅读情况、分工完成阅读任务等。要让小组长发挥积极作用, 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小组集体阅读之中, 并建立小组集体阅读共识。

其次, 优化感知体验。学生参与小组集体阅读行动, 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上形成自我感知, 但这些感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感知进行整合优化, 从而建立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诗词认知体系。

例如, 在学习《寻隐者不遇》时,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同桌两个人做好分工, 现场进行一段演绎, 将诗中情景模拟出来。成果展示时, 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参与合作演绎, 这个展示环节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教师设计同桌展开演绎活动, 不仅让学生感知了诗词的情感美, 还对其自身能力形成挑战, 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效果相当显著。

四、赏析品读, 学习诗词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经典名句进行赏析, 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感知, 学习诗词的语言之美。学习诗词语言是古诗词赏析的重要内容, 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特别注意对语言营养的汲取。小学阶段安排学生“读背”古诗词, 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虽然如今已不用诗词语言去交流和写作, 但古诗词语言的精练性、高浓缩性, 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成功地引用一些古诗词名句, 那就可以极大地提升作文品质。

例如, 在赏析《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 然后进行比较:本诗共有三句话, 哪些句子更经典些?学生很快就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问道:“你感觉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呢?你最喜欢什么地方?”学生继续阅读思考, 有学生说:“这两个句子属于自问自答, 应该是设问, 让人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也有学生说:“这最后一句是将读书比作长流水, 这是非常精彩的比喻, 含义深刻, 令人深思。我打算在写作文时, 就要用上这两个句子。”教师让学生自己展开赏析, 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主动感知, 找到经典名句的精彩之处。这样才能确定其学习方向, 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8.陶行知经典教育案例的现实反思 篇八

一、故事回顾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有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流着泪说:“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送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王友怀揣着校长给的糖果离开校长室,此刻他的心情不难想象。

二、故事审读

角度之一:要智慧地选择教育的契机和时间。

陶行知先生发现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制止之后,并没有立即进行教育,而是让孩子放学之后去找他,到时再根据情况进行教育。这里的智慧表现为一个“立即”和一个“不立即”。正在进行中的冲突如果不立即制止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不管谁对谁错,先停止冲突为最佳,而不是有人说,我让你先打,打累了就不打了,把事情搞大了,下次就不敢了;冲突中的孩子正处于怒火上升的时期,比较冲动,这时不适合立即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批评,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提醒我们在处理孩子间的正面冲突中,要冷静一下:让学生冷静下来,静思己过;让自己冷静下来,寻找对策。如此,“过一会的教育”自然远比“立即的教育”效果要好。

其实远不止是在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时需要这样,在缓解师生之间的冲突时也需要如此。

案例:又是周一了,小海又准时的肚子疼,头疼,又需要请假了。其实他是因为双休日作业基本没做,没办法交差,干脆采取这种方法躲避,然后想办法抄完,下午照样漂漂亮亮地把作业交上来。但是这次班主任洞穿了他的诡计,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接下来就看如何处理了。不立即处理,容易产生“破窗效应”,别的同学会怎样想?他能抄作业,我当然也可以啊。立即处理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过程是这样的,班主任沉积多时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劈头盖脸一通咆哮,然后责令小海站出去并通知家长前来解决问题。可小海家长来了之后,小海不见了……

反思:案例中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够冷静,操之过急。当即制止是正确的,立即解决确有不妥。人都怕被“揭短”,何况是孩子?再说,认识错误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过程。此时教师要先冷静下来,教师的冷静是为了让孩子有冷静的机会,有悔过的时间和空间,切不可直接采取狂风暴雨的方式将孩子逼到墙角,让师生双方都没有缓冲回旋的余地。当然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往后拖延的,一切因时因地而动,关键是教师要有选择教育契机和时点的智慧,学会灵活处理。

角度之二:要详细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和后果。

从“四块糖的故事”中,我们知道陶行知先生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立即制止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同学的行为,没有根据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去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让孩子先回去,下午再来处理;更表现在他利用这段时间,抽空去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知道王友是事出有因,于是形成了全面准确的综合判断,这才有了后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行为,也才有了王友的感动至极,流泪“悔过”的教育效果。

案例:值日班长在进行一天的班级情况点评,点名批评了小东和小杰,小杰当场就表示了不满,引发了班级的混乱,班主任及时赶到方才震住,点评得以继续。放学后,小杰来到办公室做解释,班主任却还是满腔怒火,不愿意给小杰解释的机会,只是强调即使不是值日班长点评的这样,也不可以当场吵闹,而是应该事后解决,责令小杰写检查,小杰不服,双方不欢而散……

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突发事件,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但教师不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处理起来就容易犯主观性错误。案例中的班主任因主观臆断,不做详细调查,不做细致分析,也不愿听学生的解释,就很难做出完整准确的判断,小杰自然不服,结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见,全面地了解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也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角度之三:要合理地选择教育的场合和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制止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之后,没有就地批评他的错误行为(王友用泥块砸同学的行为不管什么原因都是错误的),因为旁边还有其他同学,又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场合,环境相对比较复杂,显然不利于教育。而让他下午到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只有先生与王友面对面,这里的教育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这时去讲道理,给批评,提要求,王友同学都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放学后,没有先生的再次催促,王友主动到办公室准备挨训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案例:课到临近结束,数学老师正在巡视学生的当堂巩固情况,突然一声尖叫,打破了教室的宁静。随之,汤同学报告:老师,我不给小东抄,他就踢我,把我腿踢疼了,我没控制住,对不起,扰乱班级纪律了。自然汤同学的行为无可厚非。再看看小东因为私下的动作被曝光,干脆不管不顾,昂着头,一副你能把我怎样的架势。刚好下课铃声响了,老师淡然地宣布下课之后,说,老师一节课下来也累了,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本子搬到办公室去?(稍停顿)要不小东你辛苦一下,帮老师一个忙。……后来,小东从办公室出来,诚恳地向汤同学道了歉。

反思:教育环境是指学校影响学生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综合。案例中的教育环境是狭义的,重点指被批评教育的学生周围的情况。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犯了错误,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育批评,哪怕再有道理,也会使学生觉得伤自尊,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不管老师后来采用了什么方法,首先老师避开了大庭广众之下这个让小东抗拒和抵触的教育环境,就使教育行为成功了一半。可见,合理地选择教育的场合和背景,有时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角度之四: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故事中的陶行知先生最令笔者折服的是,他的表扬不是形而上的空谈,而是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而且四块糖的奖励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奖励的链条。第一块糖奖的是王友的守时,第二块糖奖的是王友当时听从先生的要求,立即停止了对同学的伤害行为,第三块糖是针对王友因为打抱不平才去砸同学的,这些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实际发生的,通过这个奖励链条的循循善诱,最终让王友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王友本来以为来了就是挨训的,没想到却还因此受到了表扬,自然受到感化,主动承认错误。顺势,陶先生立即针对王友的认识给出相应的奖励——第四块糖,为这个事件的处理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这个奖励所产生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四块糖”在王友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自然会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正是“四块糖的故事”的教育魅力所在。

案例:开学以来一直比较积极比较阳光的小赵最近有点郁闷,今天在全校组织的作业纸整理互查中,他未能按照要求整理,被通报批评,并给班级考核带来很坏的影响。班主任很生气,强压怒火,晚放学把小赵找来,对其前一段时间比较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给予了肯定。然后迅速转到今天作业纸整理的话题上,上升到了严重败坏班级荣誉,没有集体组织观念的高度。小赵始终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看看天黑,班主任怕出事,只好让他先回家。

反思:在赏识教育的感召下,很多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都会先说上一两句夸奖孩子的话,然后迅速转弯,对孩子进行无情的批斗。表面上看来也做到了赏识,做到了尽可能的表扬,但这种只图表面,没有具体针对性的表扬缺乏实在意义,很多同学好像看透了这招惯式一样,并不领老师的情,因而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班主任对小赵的表扬明显就属于这种,表扬缺乏针对性,跟今天的作业纸检查没有太多的联系,纯粹是为了批评而表扬,教育环节缺乏连贯性,而且是具有断崖式的跳跃,学生难以接受。

其实对这个经典教育案例进行解读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学会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等,我们要做的是务必要联系到自己的校本和班本以及涉及具体事件的人本;更要清楚解读的是其精神和实质,传承的是其方法表层下的教育智慧,而不能简单地去模仿。现在学生犯了错误,你再去用糖果作为奖励,非但不能起到作用,甚至会被学生耻笑,因此要让这样的经典继续传承,继续发挥影响,那就必须抱着一颗好学之心,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经典才能继续在现代教育中熠熠生辉。

上一篇:2009党建工作经验和做法下一篇:数据库版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