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高中议论文

2024-08-05

读书高中议论文(精选11篇)

1.读书高中议论文 篇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吟唱这耳熟能详的曲子,我再一次拿起了《城南旧事》这本书。

林海音笔下北平,没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没有多那么礼尚往来,但一个个文字,虽然平凡,却在温润中把南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岁月不饶人,当年那个在胡同边和妞儿玩耍的姑娘,转眼间,已成了一位双鬓斑白的老妇人。再回想起童年,记起的不仅有驼铃,有沙果,有流水,还有那西厢房的小油鸡。。

遥望远处,走来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英子,她纯真而善良、聪明而勇敢。在她眼里,整个世界都是天真的:她不懂为什么大家要把胡同口的秀贞称之为“疯子”;她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说那个厚嘴唇的哥哥是“小偷”;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以仇视的目光去看“兰姨娘”。于她而言,这个世界她不知道、不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她也正是用她那双童稚的双眼,向我们讲述了大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细观林海音童年经历你就会发现,这些其间提到的故事,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还记得当初作家曹文轩先生来我们学校举办签售会时说过:“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你自己脚下。”那时的我还小,还不能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只清晰地记得语文老师在听到这句话后,有共鸣般地、重重的点了两下头。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了中间的奥秘:“写作文不能光写虚,一定要有写实。而写实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来源于我们的学习经历。而“财富”不一定指的是钱财,更是我们生活阅历的积淀和所能支配的精神财富” 。比如,书中写到的碧云霞这个人,妞儿说她在城南游艺园唱戏。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但凭感觉就知道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那她是英子书中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物呢?后来,我上网一查,碧云霞是真有其人,她是当时北京戏院里,唱的最好的旦角,在当时,曾轰动一时,是最早在“游艺园”一唱而红的第一批坤角女演员。这就是一起典型写实的例子,我应该多多鉴赏它其间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再次轻快地哼唱着这首歌,我放下了手中的书。

2.读书高中议论文 篇二

一、整体把握, 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共有14个段落。开头和结尾把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做对比, 赞美了故都秋天特有的美———清、静、悲凉, 表达出自己的向往之情, 首尾照应。文章的主题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勾勒了五福图片, 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这五幅图又紧扣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议论部分, 旁征博引, 古今中外的事例, 进一步颂秋。回环往复, 结构严谨, 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 内容充实, 酣畅淋漓。这样的文章结构, 学生在习作的时候, 完全可以借鉴、采用。

二、学习散文, 欣赏、品味美的语言, 并模仿写作

在《故都的秋》中, 我们从文章中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中体会故都的清静悲凉, 这是郁达夫所特有的, 这和他个人的不幸、现实的动荡、社会的黑暗有关。《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 话到唇边不言愁, 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这就是郁达夫的高明之处。我们一般只是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现在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让学生为课文写一个导语:

我喜欢春日的山花烂漫, 鸟语花香;

我喜欢夏雨的雷霆万钧, 紧锣密鼓;

我也喜欢冬雪的轻舞飞扬, 飘飘洒洒;

但我更喜欢秋, 喜欢它的金色, 喜欢它的果实累累, 喜欢它的萧瑟落寞, 愁思万千, 喜欢它的深沉与厚重。

如果再把我们积累、整理的诗词糅合进去呢?那样的表达效果更好:

秋是美的, 秋是孤独的, 秋是悲凉的, 秋是愁情满怀的。

秋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

秋是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孤独;

秋是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的凄清;

秋是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念家。

秋是什么?秋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绚丽;秋是“山山黄叶飞”的轻盈飘逸;秋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落寞。颇多。不局限于文章的学习, 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与形式, 使自己的语段充满诗情画意的韵致和美感, 眼前一亮。这不但是学以致用, 更是一种智慧的创造, 是融入自己思想之后的完美结晶, 在运用于作文当中会更好。

三、深入文章, 体会情感, 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真思考

每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有其思想火花的闪耀, 传递出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挖掘文章当中的深意。

在散文的学习中, 我们吸取的不应该只是文本表面传达出来的事件、人物、情感, 更多的是它的内在精神和意蕴。结合以时代的特色加以形象化、贴近化,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 既了解到散文的美、散文的哲思、散文的情感, 感悟作者的思想、态度, 又能从中激发他们胸中的责任感、使命感, 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 斯读者文生情。”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真真地走进去, 去感悟、聆听。我是这样总结和深化自己的课文的:如《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沉痛地悼念、缅怀她们, 热情地歌颂、赞美她们。怀念真的猛士, 因为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枪林雨弹中为国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无所畏惧, 这是何等的大勇与大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孟子的“舍生取义”;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陈恭尹的“丈夫不报国, 终为愚贱人”等等, 从一处纵向联系与之有关的话题。

再如, 余秋雨的《莫高窟》:穿越历史的风尘, 回望中华文明。敦煌永远是一块泣血的伤疤, 是让人不忍掀开的一页。因为爱所以恨, 恨所爱为人夺, 更因为恨所以更要自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提到“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因此, 我们不要再哀叹, 不再悔恨, 不再埋怨, 把握今天顽强拼搏, 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为己、为家、为中华努力,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豪情。

以上是我在教散文时候的一点心得, 使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不只是流露于表面地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 而是走进课文深处, 去感悟、体会每一篇文章的美, 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既学习他们的写作特色, 又从汲取精神力量, 让散文成为滋养自己心灵的清泉。

摘要:本文从散文的学习中总结出三点教学经验。第一, 通过学习名家散文, 掌握其结构成文;第二, 欣赏、模仿散文的语言, 学习写作;第三, 从文章当中汲取精神营养, 激发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

3.读书高中议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子代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73—03

农村人常把改变农村身份成为改变命运的标志,走进城市成为家庭成员的重要奋斗目标。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一个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供养子女读大学,留在城市,成为一个城市人。在缺乏做生意大成本的情况下,父辈依靠上学分散投资将平生积累用在了子女的读书之上。这些支持子女依靠读书走出去,并坚持下来的家庭,父辈多是有着强烈地改变命运的期望而自己却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过着中等偏下的生活,他们把理想和走出去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当子女大学毕业之时,家中的父母也逐渐步入年迈,独立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逐年下降,而付出依然逐年攀升,子女由于城市生活的压力与父母相处时日也日益渐少。父辈超负荷的付出与不断延迟的回报,不断加重父辈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在对农村留守父辈的生活和家庭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子代读书进城家庭的“努力倒挂”现象

父辈为子女能走进城市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断投资增强子女走出去的能力。当子女读了大学,走出了农村,子女们又面临留在城市的生存困境。在事业开展初期,由于宏观的就业环境和实际竞争力,他们只可能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不可能有大量结余来回馈家庭。况且工作后马上面临买房子、结婚与生子,每一项都是巨大的生活开支,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事事相连。这些都不是子女独自能够解决了的,还需要家庭父母的顶力支持。也就是说,对于走进城市改变身份的农村子弟来说,即便大学毕业之后也难以改变对家庭的依赖而获得经济和生活上的独立。父母的负担不仅不会降低反而将会不断加大,远甚于大学时的花销。

子女走进城市之后面临的生活困境致使家庭“努力倒挂”现象的出现,即付出与回馈不对等。相对于城市家庭的资本和社会资源积累,父辈的付出对于城市的生活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这使得家庭所得的回报越来越渺茫。本来出于良好的目的,家庭成员脱离之后却使两者的付出和负担都变得越来越大。生活保障日渐衰微,生活成本日益提高。本来父辈是充满理想,相信子代走出去能改变命运,而现实生活的困境使他们的生活出现新的适应问题,心理和实际生活的照料问题随着他们走向年迈将会逐渐突出。

二、农村子代读书进城后留守家庭的现实性问题

(一)子代与父辈的疏离造成家庭回馈的延迟

在稳定的乡土社会里,子代很容易继承父代的财产和社会资源,这种承继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转,足以为其在农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子女读书走进城市之后,不管在地理位置还是实际回报上逐渐与父母出现疏离状态。走进城市另开一番天地的子代在城市另立门户需要大量资源,即便农村父母付出数倍的努力,对提升子代在城市生活的能力促进作用依然甚微。子代既不能继替父辈的社会资源,即便继替,对他们也多无用处,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积攒有效的城市社会资源。这就意味着子代在工作数年之内难以对家庭进行有效、及时和充足的回馈。这势必增加年龄日益增高、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父辈的压力。

子女读书进城普遍造成家庭分化和关系脱离,不管是在经济支持还是感情支持方面,子女和父母的联系都在日益疏远,所能提供的照料也难以得到有效兑现。在缺乏社会福利体系覆盖的农村社会,随着父辈年龄的增高,家庭的风险日益增大。当他们的身体不能自理或者出现大病急需帮助时,子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概而言之,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家庭等于变相地失去了子女的代际继替。在农村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家庭局部的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养老,随着父母走向年迈将越来越突出。

(二)子代城市社会关系再造难度削弱农村家庭的回馈能力

在缺乏外界资源支持的环境下,社区依靠熟人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有效的信任互助社区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的维持是以家庭的高度社区参与与互助行为付出为前提。同时,它具有明显的代际承继性。代际转换期间,社区年轻一代完成对上一代社区关系资源的基本承接,并进一步在同龄人群体中建构和强化新的信任与互助体系。家庭若要保持社区互助保障体系,必须完成社区关系资源的继替,也就是代际的传承。

在稳定又有良好的子代继承的家庭,能保证父代关系资本良好地传递。而对于将主要精力耗费在读书之上,长久囿于学校生活的子代来说,家庭关系资本难以得到有效地继承。毕业之后的城市生活需要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人际关系网络,再加上城市社区生活的个体独立性较高,个人在城市的社会资源会大幅递减并缺乏稳固性。而诸如买房、结婚、生子等生活大事都不是仅靠个人的力量所能承担的,即便个人能承担,也比在熟人社区的家庭负担大得多。这就意味着他需要在城市积攒更多的经济资本。对于刚刚走进城市处于能力脆弱期的农村子弟来说,他需要将所挣的多数投入到社会关系的再造和生活风险上,比如生病花销的个人负担,用经济资本发展社会资本等。

走进城市的农村子弟不仅意味着与家乡地理位置的疏远,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关系资源的进一步弱化。个人在家乡的关系网日益缩减直至中断,而他们又要重新在城市开辟社会关系网。相应的,他们对农村家庭的回报将会大大降低,由于重建社会关系网的代价之高,甚至家庭也要不断地帮衬,走进城市的子代反哺家庭的时间不断推迟,能力也大为减弱。

(三)家庭成员的分离导致家庭年老群体精神支持资源匮乏

农村社区稳定的家庭生活,父辈与孙辈的良好互动和照料不仅能减轻子代的生活负担,也能达到彼此良好的精神分享。而家庭成员的走出去意味着代际关系逐步疏远,精神层次的资源也在递减,这对农村父辈的压力将会更严峻。

随着家庭成员的分离,农村家庭年老群体的精神慰藉也难以在代际之间很好的补偿。两个不同性质社区的远距离,以及在城市重新建立家庭和社会关系而努力,使得子代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村家庭。城市中的子女在成家立业之后,即便有了子女,由于教育理念和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城市子女也不愿将后代交给农村的父母。城乡生活观念、社会环境和社区性质的显著差异,也致使农村父母难以适应在城市生活。

因此,代际的分离不仅仅是地缘上,而是更深的文化上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这种结构性差异使得农村父母所能感受到的精神慰藉要少得多。送子女走进城市不仅造成经济负担加重,家庭关系资源传承断代,个人家庭保障的脆弱,在精神层面的慰藉也将不断减少。

(四)家庭成員的社区撤离导致家庭社区支持资源递减

依靠社区互助保障体系的农村家庭,家庭获得互助的程度取决于代际在社区中的关系资源的维护与继替情况。家庭成员对原有关系的承继、维系与扩展是家庭在社区中的地位获得和维系的重要条件,这是熟人社区的基本功能需求,它是维系社区结构、家庭地位、家庭互助和社区保障关系网络的基本条件。

送子读书进城家庭的结构出现了变化,家庭关系的维系和传承上出现了裂痕。进城子代与农村社区成员的互动大幅减少,家庭的社区支持资源将不断递减。在依靠熟人互动建立的信任和互助保障体系里,成员的淡出意味着对社区的撤离,他所能获得社区资源将萎缩,随之而来,家庭获得资源能力也将大幅下降。家庭外在性的互助保障由于难以完成代际继替,依然主要依靠父辈的关系网络,随着社区关系网整体代际继替的完成,父辈关系网络的所能获得的社区资源支持也将大为降低。

三、农村子代读书进城留守家庭的结构性困境

(一)社会关系代际传承的断裂弱化家庭保障功能

社会关系在农村通常是围绕个人和家庭形成的各种熟人关系网络。建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形成生活共同体建构,对一个人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社区归属感的建立以及社区保障的实现都特别必要。在缺乏完整社会保障的乡村社区,依靠社区信任建立起来的互助体系,以及依靠熟人关系网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源成为家庭抵御风险的屏障,是个人与家庭保障的重要支柱。社区关系资源的获得和扩展需要不断的信任合作,社区关系的维持需要家庭之间的深度互动。而这种动态性的关系表现出很强的代际性。它需要依靠家庭成员的继替将已有的社区关系资源承接下来并扩展下去。当家庭进入代际传承时,恰恰是整个社区关系处于代际交接时期。

对于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农村父母来说,在社区关系交接过程中,他们仍将继续扮演家庭代言人的主角,与其他家庭新一代的年轻人重新强化关系,而他们在城市的子女却难以参加社区关系的交接与承继。在注重同代际交往的关系圈层,家庭父母的参与所能建立的互助体系将会更脆弱,社会圈层也将会越来越狭小。

家庭代际社会关系传承的削弱自然对农村父母走向年迈之后所能获得社区资源支持力度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社区中家庭主导群体的代际转换的完成,上一代在家中的说话分量和实力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父辈逐步退出社区的主要舞台,从主角转为配角,他们在社区中的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都会逐渐降低。在稳定传承的家庭中,子代能较好地承继社区关系资源并发展同龄人的社区关系资源,家庭父母的照料将不会出现根本性问题。在缺乏了子代承继的家庭,年迈的父母在社区中的生活将更为被动。一旦农他们出现严重的身体疾患,其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将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家庭结构的变异不仅造成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为家庭社区关系资源的代际承继带来明显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裂痕引发家庭角色互动从实景走向虚拟

随着家庭成员走出去的时间越久,家庭角色的子代缺位影响就越大,它使得农村家庭角色的互动发生重要变化。而走进城市的子代与农村家庭又是藕断丝连的关系,不是完全意义的中断,而是一种裂痕,它对家庭角色互动影响将表现出持续性。家庭成员的时空距离使角色扮演从实景状态走进虚拟状态。

在注重实景互动的家庭中,它的特殊性关键在于熟人性和亲密性。对于走进城市的子代来说,一方面是农村家庭中的成员,另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就像一个无可替代的演员而不能登上他为主角的舞台,尽管他是家庭期待之中不可替代的主角,而他的出场却越来越少,只有虚而不实的角色,出现家庭结构的角色错位。期望与实现的落差使它难以满足家庭和社区关系维持的功能需求。由实景走向虚拟也意味着家庭角色的变化,这种虚拟互动的家庭角色结构与实际家庭维系的功能需求中对角色完整性和传承性的要求出现不吻合,家庭结构的裂痕使得家庭功能出现了偏离。它对远离家庭的成员逐步弱化了保护功能,家庭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的积累也将大幅降低。

(三)差序格局式关系结构的脱离促使生活成本的增加

差序格局的关系结构是当前农村生活保障的重要社会资源。在缺乏外在社会福利支持的环境中,差序格局式的关系体系使独立的家庭联系起来,形成抵御风险的有效保障。在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方面,为家庭生活的持续性以及生活质量的继替提供有力地支持。走进城市意味着乡村差序格局结构的失效与中断,意味着与农村社区的隔离,走出了这个保护圈势必降低其对问题的免疫力。

在注重家庭保障的社会里,走出家庭独自重建新的保障体系的难度之大,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城市社区家庭的流动性、独立性和非人格化的原子结构,也使城市新家难以得到足够的社区支持和保障。这对走进城市农村子女来说,丧失了家庭血缘和地缘的综合保障体系,他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将更高。为避免相应的风险,他们需要高积累,而这些高积累的完成需要许多年才可能初见成效。在积累期间,他所能为农村家庭提供的回馈就小得多,甚至还要靠家庭父母为其提供积累资本。

总之,当前乡村差序格局的关系结构,能有效地调动各个圈层的资源,为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有力的生活支持,它是家庭和个人的防护体系。在当前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它能很好地满足在社会保障缺乏的农村家庭和个人保障需求。一旦丧失了差序格局的保护网,将导致个人和家庭关系传承的丧失,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及风险的增加。这就造成农村子女走进城市后的重重生活困境,进而带来农村家庭高付出与低回报的不对等和生活新困难。

(四)微观家庭结构与中观社区结构的不协调影响家庭生活

在熟人网络组成的社区共同体里,围绕家庭为核心的社区信任互助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弥补外在社会保障的空缺实现社区自助和互助,使家庭和个人免于由于大的疾患而难于生活下去。

它的前提是现有家庭结构的稳定。也就是说,家庭能很好地完成代际之间的社区关系承继,并建立新的社区关系网络,延续家庭在社区中的信任互助体系。如果一旦家庭结构出现新的变化,而社区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家庭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将子女送进大学留在城市生活的家庭,家庭关系资源的代际中断问题随着家庭父母走向年迈逐渐突出。这就导致小环境的家庭结构变化与中观的社区结构变迁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它不是适应外在社区结构变迁的调整,而是一支突兀的局部性变异,它与宏观的社区结构有些难以吻合之处,这就不可避免发生一系列家庭社区适应问题。

四、余论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依靠读大学留在城市,给农村的家庭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本该处于主角地位的新一代年轻群体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留在了城市;本该从主角退居配角,颐养天年的父辈却又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走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前台。由于家庭角色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替,部分家庭结构与社区结构出现不相协调的变动。角色转化不是一个代际的交接,而成了时令的交替,难以完成代际承接。社区功能在家庭结构普遍呈现不稳定状态时它的功能更为有限。微观家庭角色的频繁变动,受影响较大的就是留守家庭的角色缺位适应和即将到来的老年人照料,它已不是单个家庭的特殊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

宏观社会结构观照下的家庭变迁和个人命运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大变迁下的社会功能新需求与结构塑造问题。对由于子女读书进城造成留守家庭问题的关注应该注重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从结构的角度审视问题和研究对策将具有根本性。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著、刘豪兴编.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高宣揚.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读书高中议论文 篇四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调子,将作者所有的情绪色彩,五彩缤纷,以一种自然的手法轻轻地“画”出来,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啊。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缓缓的,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年华……景色、物品、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朴实的诗。

这本书由五个故事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的主人公?英子,以她孩子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从顽皮至懂事的成长经历,看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又纯洁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从不将自己的世界里关闭,而是敞开心扉与人交谈,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把她认作三姨,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给他背着“我们看海去”,为他的事迹而感动,不敢看他被抓;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早上一大早起来找她梳头;看着兰姨娘乘着车远去,想起了往事的一切。透过英子纯洁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无邪,却道尽当时的复杂社会。

5.高中作文读书心得 篇五

高中作文读书心得1

以前,每当我去超市的时候我不懂那些是什么东西,更不用说计算那些商品的价格了;小时候说话都不懂得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一样东西,更不会讲普通话,或许会说那也只是会说一两句而已,而且说得不准,就只会说闽南话。但是,通过我读书、学习,我懂了怎么计算面积、小数、周长......语文水平也提高了许多,我现在懂得认字了,也会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述一样东西,作文也提高了许多,不像以前那个咿呀学语的我。我不单是语文、数学提高了,就连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也提高了许多。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前,我并不喜欢看书,所以,写起作文来总是冥思苦想的,就像在挤牙膏似的,挤了半天也没有挤出什么好东西来,怪不得写起作文来总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于是,我发誓我要养成经常看书的习惯。

我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就非常喜欢看《快乐作文》,但是,渐渐地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讨厌”的感觉。每当我有空的时候妈妈总是在一旁唠叨着:“赶快看书,赶快看书。”这几个令人讨厌而烦恼的字。以前,低年级时写日记对于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没有什么障碍,但是,随着自己不断长大,年级越来越高,作文就成了我的一块“绊脚石。”

于是,我每天都坚持看书,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一个读书的漫长旅行。最早开始看一些类似于《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然后,开始接触一些中外名著。我最早接触的一本中外名著是意大利作者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令人读后回味无穷,回味作者写的日记是多么的有趣。接着就是阅读了《简爱》,当我读到一个小女孩冷得发抖没饭吃的时候,我伤心极了,心想:“她是多么的无辜,多么可怜啊!”紧接着我精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想起鲁滨逊那种对困难的不屈品质,对生活强烈的.热爱精神,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将永远伴我成长。直到现在我通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了要炼一把钢铁是很难的,但是,只要你永不言弃,有坚强的意志就能成功。

从读这几本书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找到了坚强,所以,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就像高尔基所说的:“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高中作文读书心得2

曾听说过一句话:“当你埋头前行时,不要忘记路旁的风景。”是啊,我们如今都在拼搏,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但是,我们不能对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的经历视而不见。它们,常常能够给我们带来久违的启发。

就像这次远足活动,对我们来讲,这次第一次参加远足,也可能我们一生中也只有这次机会了。满怀喜气洋洋的心情出了校门,到处生机勃勃,全身也异常轻松。而回来的时候,却是意想不到的痛苦。

每迈一步,疼痛的部份就会再疼痛一次。眺远前方,一看无边,恍如没有了尽头。顿时全身无力,往路边一坐,不想走了,一步也不想动了,而大家虽然也显得精疲力竭,但是他们仍然在一步步地走,他们也一定远望过远方,渐渐地,我与队伍愈来愈远。

看着他们,我恍如明白了:你自己选择的路,没有人会替你,只有靠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你迈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不要想着远方的目标在哪里,不要想着间隔有多远,你要做的,就是迈好眼前的一步,不然,你就会落后。

这时候,我已快步追逐上往。

社会实践报告:远足体会

一路走来,始终弥漫着的笑脸是我们青春的标志,其实不是我们爱笑,而是我们晓得如何将疼痛与疲惫哑忍为笑,那笑是一份坚持、一份动力、一份推着我们勇往直前的毅力,它标志着成功、标志着阳光与自信,哪怕我们举步难艰,哪怕我们双腿疲软,只要意志没有动摇,只要笑脸还在,那末梦与希看也就近了,那末成功也就不远了,惟有乐观的心态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才会走得平坦,走得潇洒,走得自若。

6.高中名著读书笔记 篇六

据说尧在位的时候,天下经常发生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尧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怎样治水。有人建议让鲧去治水,尧不太相信鲧,但在大家的劝阻下,他勉强同意了。鲧花了几年的时间治水,不但没把洪水治好,反而使其更加泛滥。他采用的是拦截,东边发水了,他堵东边,东边刚堵完西边又发。这让老百姓吃了更多更大的苦头。

舜接替尧的位子后。就去治水的地方考察,他发现鲧劳而无功,就把他流放到羽山了。舜问了大家谁还能治水,大家都说让禹去治水,舜便把禹请来。禹采用的治水方法是把水全部引进大海。禹发誓水不治好,我坚决不回家!他和老百姓都吃尽了千辛万苦,还走过了千山万水,在治水的十三年里,他几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但他还是狠心离开了。当时黄河的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只有把他挖通才能让水流过去。经过几年的奋战龙门山终于被凿开了,水全部都畅通无阻的流入大海了。

7.浅议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七

一、精选鉴赏内容

高中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 大量的音乐鉴赏必不可少, 音乐鉴赏课非常重要。教师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 首先要精选鉴赏内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音乐鉴赏内容, 选择不同风格、流派、地域、体裁的音乐作品供学生鉴赏,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审美需求,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首先,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欣赏中外音乐作品, 了解音乐要素、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文化等。比如, 鉴赏外国音乐时, 各时期的经典音乐多如繁星, 教师可以选择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鉴赏, 如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可以鉴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代表曲目。例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师可通过这部作品让学生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 分类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 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介绍;要让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不同体裁的音乐, 如京剧、爵士乐、中国古典音乐等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 还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 如各民族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总之, 教师选择鉴赏内容时, 要使内容全面、有代表性, 能够让学生通过鉴赏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了解音乐文化, 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艺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爱上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可进行简短的点评, 指出不足, 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表演、游戏等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鉴赏音乐。例如, 在欣赏歌剧《白毛女》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白毛女的民间传说, 再让学生欣赏歌剧, 并扮演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四个主要角色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歌剧的历史背景和主题,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欣赏这部歌剧, 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听

学生要鉴赏音乐作品, 就要先理解音乐作品, 还要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不能以讲解代替学生的欣赏、体验。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表现音乐作品的, 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鉴赏过程, 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高度、角度去感受音乐, 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个听众, 由于场合和心境不同, 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讲述过多, 就减少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时间,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去亲自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因此,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精讲, 让学生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精练、富有启发性, 要让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基础上学会鉴赏, 通过听赏、讨论交流, 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作品鉴赏中, 这种想象活动是灵活和随机的, 是亦此亦彼的不确定理解和多义性认识。而音乐是无形的, 具有不确定性, 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也有不确定性。因此,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 使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想象音乐形象和音乐的意境, 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要精心指导, 多给学生感受音乐的时间, 让学生发挥想象, 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形象和意境用诗歌、散文、听后感、图画等表现出来。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限制, 他们在发挥想象鉴赏作品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启发学生想象时, 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师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 在体验音乐形象和情境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展示和音乐有关的画面, 音画结合, 引导学生想象, 感受音乐的美。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视听结合, 形象生动,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能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 更好地理解作品和学习音乐知识,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比如, 在欣赏有深邃的意境的音乐作品时, 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 同时播放音乐, 音画结合, 使学生利用“通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 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从而更好地鉴赏音乐, 提高内心听觉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总之,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我们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作课件, 让多媒体真正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摘要: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 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体验美、鉴赏美, 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下, 音乐鉴赏教学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要注重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 还要注重让学生伴随音响感知、体验音乐, 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 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精选鉴赏内容,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新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8.浅议高中作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29-01

时至今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可是一直困惑着我们语文老师的问题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假如学生对写作没有半点儿兴趣,那么,老师付出了劳动,也不可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呢,机械重复花费了心血,也不可能多劳多得,苦尽甘来。

孔子尚且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这里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这是培养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既然已经明确了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包括作文目标、学期目标、写作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和动力。换句话说,学生明确了以上写作目标才有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这就好比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麦哲伦一样,当年在他准备带着他的船队出发之前,他肯定在心中早已拟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于是才有了他那样伟大的壮举。所以首先要在学生心中确立写作目标,这个目标有三点:

(1)作文目标。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文目标即好作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心里确立一个“模式”,好依“葫芦”画瓢。要知道,对中学生光凭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是无济于事的,得来点实际的例子: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优秀作家的作品,感受一下优秀作品的文学魅力,这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望不可即;那么,就再让学生欣赏一下中学生自己身边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感觉看得见摸得着。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谈谈这些作文好在哪里,小结一下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2)学期目标。如果把一学期的写作当作一次长跑,那么,在“写作长跑”前,就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规则,明确前进目标:每月评比日记和作文,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凡被多数学生公认的作文为班级优秀作文;每月优秀作文较多的学生就荣获当月“作文之最”或“小作家”的称号;然后累计每月的成绩,凡一学期优秀作文篇数最多的学生就荣获班级本学期“作文之最”或“小作家”的称号;并把评比结果及时公布在班级专栏里。有了这样一个适当的激励机制,学生会觉得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自然对于写作是跃跃欲试。

(3)写作意义。引导学生探究写好作文的好处,再小结:如果作文写好了,自己的语文成绩就相应提高了,学习其他课程就更有信心了;作文写好了,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那么,在生活中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也就相应增强了。这样,就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走向成功的基石。既然如此,何不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属于自我的写作实践中去呢?!

值得注意的是,评选班级优秀作文的“门槛”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也就是说开始最好不要设得太高,这样会把许多学生拒之门外,会打消他们的写作兴趣,会使他们不再积极主动参入写作,那么我们想把学生变成作文教学的主体这个愿望就难以实现。

二、从训练写日记入手,引导学生表达“真实自我”。

这是培养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在学生初步明确了写作目标有了一点儿写作兴趣的情况下,趁热打铁,先引导学生练习写日记而不是写作文。

(1)比较。这里,我们先要区别一下“日记”和“作文”这两个不大相同的概念:在学生看来,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惜“自欺欺人”,它带给学生的信息是作业的、限制的、必须的、生硬的、冰冷的、虚假的、无情趣的;恰恰相反,日记,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自由写作,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却是自我的、自由的、内心的、温暖的、无限制的、真实的、有情趣的。

(2)小结。经过了上面的比较,我们不言而喻:写日记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表达自己心声的过程,不仅表达了学生自己真实的熟悉的和喜欢的内容,而且还表达了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三、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这是激发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重点。实践证明,除了要引导学生练习写日记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入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主人。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1)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更不可能有好的创作。

(2)强调要写好作文,不仅要观察生活,而且关键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美”的心灵。

(3)要强调既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就不要过多地片面地追求“创设情境”,如让学生集体看一场电影,观看一次实验,或参加一项活动,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四、从“信任包容”角度看学生作文,让学生参入批改和讲评。

这是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要注重以信任之眼光以包容之爱心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学生已经写好的作文,并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

(1)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叫人痛心的是老师往往只注重作文指导,相反忽略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学校也常常专门组织老师去听作文指导课,而很少听作文讲评课。

(2)要用包容的胸怀和欣赏的眼光去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

(3)要更新观念,让学生当作文批改讲评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了以下做法:一种做法——经过几次“学生写,老师改”后,有时让学生当一回批改作文的主人“小老师”。

所有这些事实表明:用欣赏眼光去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的同時,还要有包容之心——决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一味地去评头论足、求全责备,把学生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会把学生对写作已有的一点儿兴趣弄得荡然无存,这样学生就再也不会主动参入到作文教学中来了。另外,取消作文批改讲评“一言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入到批改和讲评中来,刻不容缓,它也是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9.高中语文读书笔记 篇九

看完《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后,我想起了宝葫芦说过的一句话:“王葆,我只是你心中的欲望,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哪里错了呢?”我想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宝葫芦”,只要能放下心中的“宝葫芦”,靠着自己的力量努力做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像电影中的王葆,他扔掉宝葫芦后,每天刻苦锻炼,不是也靠自己的实力在游泳比赛中夺冠了吗?王葆的老师也说过:“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不禁想起了以前的我。我刚上一年级时,由于课上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时讲过的,因此我在完成作业时就会耍小聪明: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时,偷偷用手机搜答案,抄到作业本上去。当时我想着:反正都学过,也都会做,我这么做只不过是省了思考的工序,节约时间而已。但是我被爸爸发现了以后,爸爸教训了我一顿,从此之后,不管是会的还是不会的题我都是靠自己的思考做出来,成绩也有了进步。正像王葆的爸爸说的那样:“要是把耍小聪明的功夫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会进步的。”

10.高中读书笔记 篇十

壮哉如鲲鹏,便可逍遥于世了吧?然而并不是,强斯如它,也需要倚仗六月的大风。

思及比处,不禁要问:我们人类如何才可逍遥,不受外界拘束?

鲲鹏与我们人类都不能逍遥于世间,是否是因为我们太大了?俗语常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或许是因为我们肩负的责任,才无法逍遥处世?

其实亦不然,山野雾气,空中尘埃,微小如此,车应逍遥世间了吧?可它们仍要倚仗生物的气息吹拂。

我们看天空,苍茫无极。那么,鲲鹏又是何种感受?

它们向下看时,与我们向上看并无二致。那么,我们是否应羡慕鲲鹏的高远呢?

我们先看看让世间生物无法逍遥寸世的阻碍,即我们都需要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个梦想而去准备,去等待,去积蓄力量。

大船有一个梦想,它想航行,所以它需要等待秋高水涨至船身。如果只有杯水之洼,那也只能将小草当作船了,连杯子都无法飘浮,更何况是大船航行的梦想呢?

这便是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心,劳鲈骨,饿体肤,空令身。如果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磨炼来锻炼提升自己,又有何德何能去担当大任?实现梦想的征程,抵达现实的荣耀?

鲲鹏亦是如此,如果没有风的凭借,又如何去九万里高飞?如果风的力量不够强大,又如何能承载自身的重量?如果不是风的支持,又如何可以放心的遨游天际?以实现自己的飞翔梦?

可见,准备与倚待,并不是与逍遥的梦想势如水火。准备是逍遥游的朋友啊?

但是,蜩与学鸠却并不认同,既然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也不能长久地逍遥,我们又何必去辛苦地准备呢?反倒不如飞飞停停,随波逐流来得自在。

只是,浅鄙如蜩与学鸠之辈,又怎会知晓鲲鹏的境界呢?

如果去野游玩,只需准备三顿饭便足矣:如果去百里之外,那么前一天就得准备饭食:如果去千里之外,便要三月前开始储积粮食。确实,准备饭食可能会使逍遥受到限制,但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的辛劳,又怎么会感悟到远行的欢愉?

逍遥是一种知识,是一种层次,也是一种境界。不论你身居何位,也不记你年发几许,都有一定程度的逍遥。但逍遥对每个人,每种生物而言,都有它的极限。

即是有限逍遥。

万物纵虽有限,但我们又不得不去寻找扩大极限边界,走向更远地方的方法。即便同样是有限的逍遥,我们也期盼可以拥有更大程度的有限逍遥。日人此,人类一直在探索。

因为好奇,因为渴望强大,因为梦想。

因为好奇,因为小智慧无法理解大智慧的睿智,因为寿命短的无法经历长寿的广博阅历。毕竞,朝菌无法体验月初与月末的时光,因为寒蝉并不了解四季的更替。

树有臭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树有大椿,以八千发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更是以八百岁的长寿闻名于世。因为渴望自己可以像它们一样强大,所以人类希冀去拓展自身的有限逍遥。

然而,斥鹄却不能理解,我每天跳上飞下,不过几丈而已,这便是我的最大极限了,鲲鹏究竟要飞往何方?这便是无知的见解,因为梦想,人类开始挑战逍遥的极限。只是为了,可以少一些无知愚昧。

因此,不管是高官达贵,不管是高雅儒士,还是广受爱戴的人,他们的逍遥都很有限。然而,宋荣子却不一样,举世誉之,他不会改变自己的进度脚步,举世非之,他也从不沮丧。他不是对任何事都毫无不在乎,他只是了解外界与自身的区别,不会因外界的善意,不会强迫自己去做力不能及的事,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过失,而去惩罚自己。同时,他知道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不会因为别人的吹捧而沾沾自喜,无法认清自己,迸而迷失自我。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意嘲讽,便心生怯意。

御寇可以乖风飞翔,但从不主动去强求。他所做的,无非是顺应自然宇宙,大气变化的规律,除此之外,他也没有什么倚仗。

宋荣子,列御寇大抵仍是有逍遥的界线吧,但他们已经是逍遥的典范了,因为他们不过分在乎自我感受,功利,声名。

11.议高中英语口语测试 篇十一

一、学生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音不准。不少学生读材料时,不考虑语调,也不考虑句群之间的停顿,缺乏节奏感。更有一些学生在朗读材料时,除了初中学过的最常见词汇能读准外,其余词汇,尤其是高中阶段所学的生词连蒙带撞,让人听得一头雾水。

2.缺乏交际技巧。口语测试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检查发音与理解,相对来说,是有点机械性的朗读,照本宣科的回答问题,比较简单。而第二部分则是检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组织能力,要求根据提示与测试老师完成一段对话,测试中不少学生只能做到老师提出问题时作简单的信息反馈,而如果老师不是提出问题而仅仅是陈述自己的观点或陈述某一事实时,学生便不知如何延续对话,甚至没有反应,更不要说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自己,他们仅仅把对话简单地当作是一场问答活动。

3.语言组织能力薄弱。口语测试根据题型的要求难度逐渐加大,第三部分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中文文字信息进行英语表达,这也是新课标中语言技能目标七级所描述的“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作准备后有条理地简短地发言”这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但不少学生辞不达意,缺乏句子意识,只是词汇的机械罗列叠加,难以顺利地组织好语言,并表达出来。

二、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1.引导学生突破单词拼读关。发音的准确清晰是口语的第一关,生活在中文环境里的人,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发音需要经过一个刻意追求的过程。在高一时就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先带领学生学好音标和读音规则,这样学生们可以无需依赖老师就能读准生词,避免了许多学生因发音而产生的学习障碍。

2.重视朗读训练。到了高中阶段,不少老师在讲与练上花了不少功夫,而学生的朗读却流于自由自主。很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根本用不着领读,生词教过后应该每一个人都会读好课文的,其实不然,首先是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次学生的习惯或性格不一样。有的同学内向些,不肯出声朗读,还有一些就是偷懒不愿朗读,时间一长,朗读自然就会结结巴巴。这就需要老师在做好引导的同时,不妨在早读课时多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主要针对那些缺乏朗读习惯的同学,每天检查几位同学,可以发现每个人所存在的语音语调问题,并能通过检查促进同学们朗读。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读不好英语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3.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背诵是一种强化与集中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行为,它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朗读、理解到思维加工形成记忆获得大量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信息的输入,使学生逐渐提高对英语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而达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背诵还有助于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到了高中,不少学生因教材词汇量大,而手忙脚乱地整天背单词,老师对课文背诵的要求与初中相比低了一大截,结果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仅了解了一些语言知识,而让他们说一说课文的大意却张口结舌,甚至看着中文都翻译不出,所以我们高中老师依然需要重视学生的背诵。课堂上,我们可把关键词、重点短语按照文章发展顺序罗列出来,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背诵,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突出了当前的重要知识点。也可以文章篇章结构为线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问句提示来背诵。长期这样训练、积累,一定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4.开展课堂交际活动。传统的外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则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课堂教学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几乎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原有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则起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课堂交际活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目的。

上一篇:18采购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夜雨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