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4-09-03

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共11篇)

1.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一

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岳顺之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责,是公务员的一个基本能力。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已进入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大、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大的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呈现出多灾频发、并发,灾害衍生蔓延等特点。一些危机事件及其影响,常常超越行政区域和国界。我国近年来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事故,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大约是在6000亿美元,约占GDP的5-6%,各种事故的总量,每年增长的幅度也在6%左右。最高的年份,增长到22%。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年,我们明确了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等工作原则;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了监测与预警、信息报告与发布、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配套法规;加强了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保障方面建设;加大了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实现了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从我市实际出发,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相关理论政策,加大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情况,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各级普法部门要面向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进行宣传普及,使全社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营造共同关注公共安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是充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不断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政府协调的工作格局。要重点抓好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专项机构建设,健全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做好信息汇总和研判分析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完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提高应对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要强化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快速反应、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依法做好重特大突发事件及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配合政府共同做好防范处置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按

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做到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预案实战演练,使预案真正成为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四是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要坚持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干事。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提高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五是着力提升有效预防和处置能力。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各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改和监管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灾害和事故隐患。要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值守应急工作,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态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是切实提高应急保障水平。要整合全市物资储备资源,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健全应急物资的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增加储备品种、完善储备设施,强化生产企业、运输部门的协议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

系。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把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应急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公用设施等建设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切实加强应急资源整合,提高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七是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要在现有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的作用,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改善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各类应急队伍综合协同应对能力。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加快和谐淄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12年10月

2.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二

每个群体不可能总是阳光灿烂、风平浪静的。班级管理中不时会有“危机”出现, 如:某项重要集体活动无人参加;同学之间打架了;学生课堂顶撞老师了;传播谣言造成同学情绪波动等问题直接考验班主任的智慧和威信。处理得当, 是班主任树立威信、扭转班风、重塑班级形象的良好契机, 否则班主任就可能威信扫地, 班主任管理活动无效, 班级秩序失控。

一、危机事件的定义

危机事件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给予紧急回应和予以处理的突发性事件。它具有“破坏性, 突发性、不确定性, 紧迫性, 公众性”。

“一个没有事故的世界乃是过分自信的世界”。这表明危机虽然不是班级管理的常态, 但危机不可避免, 同时它也考验着班主任的“执政”能力和威信。

一般来讲, 我们应对危机事件的最直接办法是“灭火法”, 即马上解决争端, 平息事态。班主任比较害怕出事, 当领导、有关科室、老师或同学反映本班有问题时, 往往手忙脚乱, 如临大敌, 信心丧失, 满脑子否定情绪。要明白, 不出事是不可能的, 出了事完全否定自己的管理方法、否定整个班集体、否定同学也不是明智之举。危机=危险+机会, 危机不全是坏事, 它既是班级管理积累问题的阶段性爆发, 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机遇、机会, 有可能“大乱”之后, 能“大治”。如果只看到危机的消极一面, 而看不到机遇, 就会丧失把握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

二、掌握面对危机的三大原则:镇定、掌握主动、积极关注

1. 镇定。

危机总是暂时的。明白这一点, 班主任就可以树立处理问题的信心, 避免太焦虑, 使自己情绪上陷入非理性状态, 把问题复杂化, 使事态失去控制, 好心办坏事。

2. 掌握主动。

大多数危机并不是必须立即解决, 允许有缓冲的时间。我们处理问题之前可以先梳理事件的脉络, 调查、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 向有类似经验和擅长化解危机的老师寻求帮助, 采取理智的行动。一般来讲班主任遇事会陷入一个误区, 从而产生这样一种认知:如果不马上解决, 事态可能就会扩大或者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找不到肇事者, 但事实上焦虑急迫反而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使事态恶化。

例如某校某班因学生传言助学金被学校截留挪用, 学生只是带着情绪说说, 指望班主任能帮助他们弄清问题, 尽快拿到助学金。哪知班主任老师立即进班公开追查传言者, 结果造成全体学生罢课。这是典型的情绪化、非理性方法。其结果是把问题复杂化, 使事态失去控制, 学生的情绪“井喷”上升到行动, 造成恶劣影响。更好的化解方法为:老师并不需要赞同学生的激进行为, 但必须对问题表示关切、关注, 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事情。然后驱除学生心头的疑云,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告诉学生自己会把他们的疑问搞清楚。谁是传言人并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事后可利用其他契机再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分析问题、辨别是非, 不信谣言, 不传谣言。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可以不去“问罪”。

可见, 迅即做出的反应, 通常是夹杂着怒火的反应, 而带着怒火处理问题, 如“抱薪救火”, 会点燃学生的原有的情绪之火, 适得其反, 使事件更加恶化, 其后果往往会超越事情本身导致的一切可能结果。

3.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关注事态的产生、发展和可能后果以及自己能采取什么措施, 不是仅仅关注肇事者、关注尽快结束事件, 而是遇到危机事件时, 我们不妨自问这件事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最坏结果又是什么?通常平静的自问之后会发现, 那些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进而就不会惊慌失措, 就会理清思路, 找到解决方法。

当多个问题同时呈现在面前时, 同样需要冷静。应把几件事分清轻重缓急后排序, 再寻找方法各个“击破”。如果一位班主任了解到早操缺勤人数较多、课堂秩序混乱, 就对全体学生发脾气, 这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失望、发怒时我们运用的是情绪大脑, 而不是负责、思维、推理的皮质大脑。而此时的学生对颐指气使和惩罚的反应是更加不负责任、反抗和叛逆。教师的这种做法只能宣泄个人情绪, 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一种本能反应, 使无辜的陪罪者与当事人一起接受处罚。这种做法“污染”了全体学生的情绪, 对问题处理毫无价值。会记住班主任对事件所做出的反应, 把注意力集中在班主任的怒火上, 却会忘记事件本身, 不会考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而是迁怒于班主任多么失态、多么不公平。并且看着震怒不已、垂头丧气的老师, 对叛逆期的孩子是一种消遣, 他们私下甚至会窃喜于教师的失态。

综上所述, 也许我们视为危机的事件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危机, 它已经存在很长时间, 你发现了才成为所谓的危机事件。当遇到危机事件时, 我们应相信自己会有办法处理好, 把自己能想到的处理方法写出来, 再从最积极到最消极排列出来, 形成清晰的思路, 最终就会顺利找到处理方法。

危机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处理危机的态度、行动, 远比危机本身更能决定最后损失的程度。”因此当危机来临时, 掌握面对危机的三大原则:镇定、掌握主动、积极关注。我们要学会深呼吸、放松, 找出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 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就算事情很糟糕、很急迫也要保持冷静、拥有信心、运用智慧、理性对待, 要知道急躁的情绪会使局面复杂化、扩大化, 最终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

此外, 处理危机事件并不是管理的上策, 最好的管理是把工作做在平时。危机事件分为“突发”和“积发”, 而学生管理中所谓的危机事件多属积发类的, 如果能及时发现, 及时化解, 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成为“灭火员”, 经常被动地应付困境。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到“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 为不得已”, 我们处理危机事件是“为不得已”而非“善之善者也”。

三、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要义

1. 作为班主任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课堂、走访宿舍、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和任课教师、宿管老师沟通等, 可以及时、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言所想, 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轨迹中了解他们的专业学习的动向, 理解他们感情体验的定向, 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平时应做好防范工作, 尽量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减少盲动, 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每个群体不可能总是阳光灿烂, 风平浪静。危机=危险+机会, 危机不全是坏事, 它既是班级管理积累问题的阶段性爆发, 或许给你提个醒;同时也是你解决问题的机遇、机会, 有可能“大乱”之后, 能“大治”。

将一部分学生的身份定位为学步儿童比较合适。他们有些越来越自我关注、多疑、与同伴攀比, 被一种亚文化所同化, 接受另类的服装和发型、音乐和话语。这些可能都让成年人无法产生认同感, 但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 都是他们为获得个人身份和自尊心而进行斗争的表现。外表、衣着和态度并不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和真情流露, 而是一种焦虑和无奈的外在体现。“青春期”阶段, 学生往往思维变化快, 喜欢体验新感受, 却常常沉于新鲜体验不能自拔。这一时期我们的教育方法如果运用正确, 就会使这个难以应对的阶段很快度过, 不仅教育了一个更加成熟、积极进取的学生, 还能交上一个相知一辈子的朋友, 而学生也会享受到丰富的、幸福的、负责任的成人生活。

参考文献

[1][2]福斯特·克林纳.用“爱与理智”方法养育青春期孩子.

[3]武正林, 金洪钦.21世纪班主任文库.综合卷——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

[4]陈至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高校稳定[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5]朱永新教育文集.困境与超越.

[6]郭惠民.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

3.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三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能力;善治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001-02

毋庸讳言,频发且破坏性增强的重大突发事件挑战着党的有效治理能力,如果党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应对,将会直接导致党的执政权威受到诘难、执政能力遭到质疑、人民群众的信任度下降等等负面影响。因此,科学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提高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现党和政府的善治,是关乎党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且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重大突发事件——党有效治理的实际考验

重大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影响力较强、涉及面较广、危害性较大且亟须解决的恶性事件。其爆发的不确定性、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及应对策略的特殊性,使无论突如其来的国际国内重大政治事件、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经济事件,还是险象环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无不考验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际局势与国内环境、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等多重因素碰撞交织,致使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呈频发且破坏性升级的趋势,越来越冲击着党和政府的有效治理愿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重大突发事件造成触目惊心的损失。各种突发事件不仅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全面检阅,更是对国家经济底实的蚕食。仅“5·12”汶川大地震就有69 22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8 451亿元。然而,不仅突发事件应对,其他各项民生国计都需要雄厚的物质依托,为此党和政府就要殚精竭虑地谋发展、促增长,而往往因精力所限顾此失彼,使党和政府的治理不免存在偏颇之处。

另一方面,重大突发事件影响党的执政形象。良好的党的执政形象是一种重要的執政资源,是凝聚人民群众、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以及巩固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但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非常态性往往使党和政府的顾应不暇与民众的心理诉求出现暂时的不协调,这无疑一时弱化、损坏党的执政形象,进而导致党的执政权威受到诘难、治理合法性遭到质疑等等负面影响。

二、善治——党有效治理的必然取向

基于人们对真善美价值的永恒追求,自国家及其政府产生以来,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待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然而,随着人们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的不断加强,善政理念受到了善治理论的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善治日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流行的话语。善治简言之即良好的治理(good govemance),“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1],是以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基本模式的社会治理过程。其本真意义上可谓是“人本位”的管理,是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政府运作方式;内在地具有法治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廉洁性、互动性、服务性、公正性的属性,且因而体现出的广泛的适用性、“人本位”的精神内核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日益成为现代政府新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运作方式。作为一以贯之“执政为民”价值理念、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视善治为其有效治理的最佳取向。

然而,频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却越来越挑战着党的有效治理素质能力,使政府善治愿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善治理论解析党对突发事件应对素质能力,其罅漏之处:一是公开透明力的不足。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下,严格限制现场信息传播,使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引发公众由于不确定性感觉而造成更大的恐慌。二是责任担当力的缺失。重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社会混乱、秩序失调及危机管理责任机制的缺位,让一些投机者得利,出现失职、渎职等现象。三是严明法治力的缺乏。由于缺乏完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框架和运行体制机制,突发事件爆发时无明确法律法规可依,或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仓促应对、效率不足、善后不力往往造成财产损失惨重。四是沟通回应力的滞后。现行政府危机应对实行的是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部门分割、协调不足,统一难为。同时,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和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党和政府不能有效早预测、早准备,及时应对。五是高效有为力的弱化。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决策者应第一时间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果敢地作出相应的决策,而现实中面对危机一些领导者应变力不够,依章定策,延误救助,带来不容乐观的结果。

故而,实现政府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良好治理佳境,必须切实提高党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提高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素质能力的现实径路

遵循善治理论的分析框架,提高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素质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明晰无误的公开透明力

“危机一旦形成就会对传统的‘正义价值’造成威胁,它所带来的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恐慌。处于危机中的群众,非常渴望从上面即主流媒体上了解各种关于危机的消息,并根据这些消息及时地调整个人的应急措施。”[2]可是,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闭塞和惶恐状态下的民众莫衷一是、不知所措,恐惧、焦躁心理更加剧烈,甚至会诱发更严重的社会动乱问题。在此非常状况下,政府及时、准确、公开的信息发布就成为稳定民心、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要达到这种公开透明能力,不仅需要政府深刻领会尊重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性,更要切实搭建公开透明政务的平台,善用各种媒体渠道,完善危机信息收集与管理机构,“制定行政信息公开法,把危机信息披露制度化”[3],坚决惩处恶意瞒报虚报的政府官员,确保危机信息的真实性、明晰性。

(二)临危不惧的责任担当力

政府的责任性作为善治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指政府对其自身行为负责、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社会及其民众负责。在重大灾难面前,普通民众往往显得力量渺小,无力抗衡灾难,殷切盼望其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者的积极帮扶,迫切希望党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凝聚力量、汇集信心,带领人民攻克时艰。这就需要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的党及其政府临危不惧地担当起责任,彰显其责任型政府形象。推动政府责任担当能力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努力完善行政问责制上。“行政问责制也称行政责任的追究制度,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基于一定的程序针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而必须使其承担的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4]推行行政问责制以法律的强制性规避腐败行为、失职和渎职现象,这既是危机状态下维护和保障公民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题中之意。

(三)公正有效的严明法治力

重大突发事件及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应对往往需要“特事特办”,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处理可以逾越法治的轨道;尤其是应对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涉外事件,更需倚重运用法律的手段予以解决。因为,明晰、严明的法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个社会有秩序地前进”[5],更能有效地规避假借“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原则投机法律的犯罪活动。可见,健全完备、公正严明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置于法制化的轨道,以法律的权威规范突发事件处理的各个环节,是必然的趋势,故公正严明的法治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党和政府要更加注重相应法律法规及应急制度的制定,弥补我国法制的空白和漏洞,完善突发事件处置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细突发事件应对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和人员的职能、权限和义务。

(四)高效便捷的沟通回应力

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是党和政党统一领导、有序协调抗击风险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现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诉求——回应径路的曲幽、离析,使重大突发事件处理中往往出现行动迟缓、应急滞后现象。这无疑弱化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成效。因而,提高党畅通的沟通回应能力,不仅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的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决策、指挥、评估常设机构,将突发事件应对纳入常态管理活动中;更要“逐步完善政府首席信息官、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危机决策制度等制度,来保证党、政府、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顺畅,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作有序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各危机管理机构有效合作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机网络系统。

(五)总揽全局的高效有为力

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爆发性,一旦发生则破坏性极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很大,而且展延迅猛,涉及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所以其成功应对必须坚持效率性原则。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效率性是砺练党和政府高效有为能力的试金石。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性,首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提高党和政府公务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同时,对普通民众进行危机和反危机基本常识的宣传普及,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增强自我救助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

综上所言,善治视阈下提高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素质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在危机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2]左端成.危机处理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重庆社会科学,2004,(S2).

[3]赵妍.基于善治取向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J].知识经济,2008,(7).

[4]李新斌.关于政府创新建设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4.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四

领导者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t望周刊在最新一期中刊文指出,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起初的仓皇应化为当下的全力抗击。所有领导者应当在这次特殊的斗争中学习锻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这篇署名“施平”的文章说,如果没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没有科学知识的武装,没有统观全局的意识,没有协调整合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局面就会惊慌失措、捉襟见肘、无所作为。文章认为,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高明的领导者,能够及时地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敏锐性的`培养,需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只有对工作、对人民极端负责,即真正勤政爱民的人,才能够及时了解全面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在勤政的同时,作为领导者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文章认为,经验和教训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一定要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如果不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观察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果不能努力学习和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怎么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文章又指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相应的经验虽然可以提高敏锐性,但完全跟着经验走,也容易误入歧途。经验如果不同科学结合,就可能错误地运用经验。不同的突发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案。方案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实行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领导者的知识水准和经验层面终归是有限的,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应对方案,就要依靠科学,依靠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专门家。但专门家的意见也不会都一致。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综合各种意见择善而从。文章说,兼听而善择,这是一个高明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起来,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文章指出,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观照全局,照顾周全。比如这次同“非典”的斗争,除了组织抢救、实施各种果断措施外,还必须统筹全局,考虑到人民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际的交往,市场的供给,知识的普及,科学的研究,周边的关系,等等。全局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处理突发事件时尤为重要。文章进而指出,有了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把握,有了在科学基础上制定的观照全局的应对方案,还要有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本事。“军中无戏言”,这句话寓意十分深刻,应对突发事件,都要有一种决战决胜、实干苦干的精神,都要有一种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都要有一种组织协调、凝聚力量的本事。文章最后指出,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不可或缺的,是在今后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宝贵财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3年5月06日

5.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五

——提高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

一、应急准备的重要性

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 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预防和应急准备是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发达国家在应急管理中越来越突出预防和准备的理念,既坚持风险评估与防范,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应急演练,做到关口前移,消除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损失。

目前,应急处置与救援环节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在实践 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相比较而言,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钱买药,没钱治病”、“轰轰烈烈救援成为英雄,默默无闻预防得不到表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在我国仍比较突出。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方针,明确了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重处置、轻预防”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实践证明,预防与应急准备是落实应急管理工作预防为主,常态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原则,增强应急管理工作预见性、科学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抓手。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HSPD-8)” 特别强调“国家应急准备”,并将准备定义为“在联邦、州和地方层面存在必要的预案、程序、政策、训练和装备,以使重大事件的预防、响应、恢复的能力最大化”。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后,通过总结其应对失败的经验教训,将准备定义为“通过平衡风险与所需资源获得并保持对各类灾难的预防、保护、响应、恢复的协调的能力”,将准备提升为一种全灾种、全过程、全参与的能力建设活动,并强调在其持续循环的动态过程中反馈机制的作用,其生命周期包括计划、组织、装备、训练、演练、评估和改进等关键环节。“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安县桑枣中学,在校长叶志平的组织 领导下,从2005年开始,全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时,师生们按照平时演习的方式进行疏散,22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老师,在1分36秒内全部疏散到操场,无一伤亡。这一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做好应急准备的重要性。

二、应急准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一)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为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事件,世界各国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制定相 关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法治原则。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制定了对付各种公共紧急状态的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有的国家成立了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如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而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1997年)、《防洪法》(1997年)和《消防法》(1998年)等,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难以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配套完善起来,使得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危机预警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

(二)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政府管理者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对危机管理的认识 不足。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平时,在于预防,发生危机之后去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危机应对机制。我们现在对一些事故,比如瓦斯爆炸,出了事故之后可以依法确定相应的责任,对事故的定 性和处理有一套办法。但是,更加宏观的、系统的危机管理却没有提 高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在这一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危机得以蔓延。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 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 更为严重。

(三)突发公共危机处置专业人才缺乏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除了政府应急处置人员之外,一般来 说,主要救援力量包括军队、武警、专业救援队(包括医疗救护、心理安抚等)、志愿者、民间非专业性救援人员和国外救援人员。比如,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人数大约20万左右,这中间,除了医生之外,专业救援人员不到二十分之一。这些人给灾区的民众心理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抚慰,但是他们的救援能力和救援热情之间的差距反差太大,而且他们进入灾区以后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以及安全保障、后勤保障给本已满目疮痍的灾区雪上加霜,所以10天之后,四川省政府不得不谢绝非专业救援人员继续进入。但是,紧急救援队,不但人数少而且缺乏有效的立体交通能力迟迟接近不了受灾群众,能够立体交通进入的军队又没有专业救援设备和专业的救援技术支持,因此,如何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和全天候能够应对各种抢险救灾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四)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当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无论从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储备方式 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系统、不同灾种的应急物资之间存在管理独立、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等问题,降低了救灾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各地由于自己的特殊情况,许多情况下应急物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无力建仓库和购置应急物资,直接导致各地方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五)应急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对于危机事件发生前监测、预警 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具有重要作用。从许多突发事件的处置来看,我国应急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比如,电力、电信中断后,没有应急补充电源和通信,使得长时间无法和受灾地区联系,有一些应急基础设施在建设初期设计中就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非常状态下的应急考虑,给灾后的救援工作带来困难。这一点在2008年初南方雪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六)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的实效性较差 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是指应急演练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组织相 关人员总结分析演练中暴露的问题,评估演练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从而提高应急准备水平和演练人员应急技能。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是做好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演练情况,正确认识演练工作中的不足,为应急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当前,我国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存在重“演练”,轻“评估总结”,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演练的实效性较差。

三、完善建议

(一)加快立法,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为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危机,借鉴国外经验,针对我国突发 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需健全完善准备充分、反应快捷、高效控制、信息沟通、保障有力的应急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用法律保证危机处置的高效快捷。《突发事件应对法》、《防灾减灾法》等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到各类突发事件怎么做,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配套完善起来。因此,要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各种公共危机实行依法管理,只有这样,在面对危机采取措施时才能有法可依,权威高效。

(二)培养危机意识,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风险心理储备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和防控的基础。如果对能够引起公共危机事 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或者可能造成危机的其他因素缺乏敏感性,以致漠视,就很容易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构建更加有效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益的灾害性信息,更应该及时准确的提供给公众,在出现危机征兆时通过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公众,以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能力,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解决公众的脆弱性问题,既要特别注意帮助公众切实提高其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也要注意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资、心理、信息和法律等外部救助。

(三)加强培训,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储备 可以利用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将危机管理知识作 为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校和行政学院教师的必修课程,培养他们防范危机的意识,掌握防范危机措施和处理危机的手段,以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同时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的培训内容,组织模拟演习,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此外,还必须区分不同领域和性质的突发性危机,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快速处置专业人才队伍。这些专业人才队伍应当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爱岗敬业,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同时要加强研究、认识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依靠科学技术,在处理危机的全过程中,尊重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运用先进的科技装备和科学方法,提高危机处置的有效性。

(四)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物资和科技储备

加大物资储备力度,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是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环 节。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要按照危机不同领域和不同的性质特点,囤积应急处置以及平时演练所需的各种物资、器材和装备,并建立起各种物资储备能够及时到位的运输保障机制。高新科技对危机的预防、筹备、应对和修复各环节都起到了减少损失、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功效。比如危机评估、卫星遥感应用、网络通讯、生命探测技术、救援目标接近技术、救援目标保护技术等,因此,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相关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五)完善应急基础设施体系

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能够有效适应灾害事件发生前监 测、预警和发生后应急处理的需要。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统筹考虑这个因素,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在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的作用和效能。

(六)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要突出实效性

6.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六

一、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学习是及时的和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再加之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确定因素多,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或升级,就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要处置好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而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的主要实施者就是公务员,作为一名水利系统公务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一旦未及时处理或处置不当面临的突发事件,将会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经济和人身伤害,严重的还会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二、增强群众观点,深入基层,积极预防应对突发事件

目前,由社会、群体、民族等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占了很大比重,而这些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大多数都是可以预防或者是减少发生的,发生后其根本解决办法主要靠做群众工作来实现。无论是预防还是处置都需要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作为一名曾在乡镇基层工作过的公

务员,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对群众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我遇见的群众没有刁民,都是是善良淳朴的百姓,对政府和党员干部是充满信任的。只要我们是带着深厚感情为人民群众办事;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充满激情,我们的服务就会有热情。只要我们深入基层,多与群众交流,经常迈出脚步,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这样才会从根本上预防社会、民族等矛盾引起的社会突发事件发生。

三、加强学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不断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注重知识的更新,在坚持不懈学习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学习,要广泛涉及,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深入实践中学习,要带着问题和思考经常深入基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紧密联系我省水利工作特点,用全新的理念不断破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超越自我,破解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各种难题。

在我们各项水利工作中,可能经常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08年的冰冻天气使得全省大面积停电;每年的汛期的防汛工作;由于企业改革而长期积累未得到解决的遗留问题所引发的群体事件等。将学习到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知识应用到这些工作中,不断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完善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装备和技术储备,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模拟演练,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7.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七

养兵千日 用兵千日 从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到危机四起的中东北非变局,从汶川地震,到日本因地震海啸引发的核危机等,人类面临着一次次痛彻心扉的多种安全威胁。在综合安全威胁不断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军队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日益成为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传统战争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非战争军事行动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应对突发事件,军队责无旁贷,使命必为。

从近年来的世界范围情况看,军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核事故,自卫队先后投入10 万重兵参与地震救援、海啸搜救及核泄漏处置等行动。2008 年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 我军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派出14.6 万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军队以其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专业性,以及特有的献身精神,在应对各类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定义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以下要义:首先,发生的突发性,爆发突然,始料未及;其次,造成的危害性,影响重大,后果严重;第三,原因的复杂性, 既有天灾,也有人祸;第四,构成的广域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加以应对,快速处置。

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既是一种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维护和平的威慑性力量,同时,根据宪法赋予的使命,也是一种护佑民生、维护稳定的建设性力量。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多种安全威胁,秉承“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等优良传统的革命军队,我军肩负起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神圣职责。我军的职能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空前的延伸和拓展。但军队在执行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时, 必须严格界定军队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种类,须知绝非是包打天下。只有那些对国家社会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和军事安全构成威胁的重大事件,才需要动用军事力量加以紧急处置。

《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将突发事件概括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军事突发事件等五大类。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和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紧急用兵和承担的军事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领域:一是应对军事突发事件任务,主要是围绕捍卫领土领海领空主权,保持边海防和平稳定而展开的应急作战行动;二是反恐处突任务,主要是参与打击三股势力、平息政治动乱等方面的依法行施的军事行动;三是社会管理任务,主要是参与制止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低强度军事行动;四是灾难救援任务,主要是参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军事救援行动;五是境外军事任务,主要是在国际军事合作框架下参与的人道救援、打击海盗、人员撤离、维护权益等军事行动。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安全威胁派生军事任务,完成军事任务需要能力支撑。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能力既要靠陈年累月的训练练就,也要靠在应对各种安全挑战的实战中磨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支没有能力的部队,既打不赢战争,也难以担负和完成处突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作用下,天灾人祸不时发生,重大灾难事故频发,局部动荡此起彼伏,人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安全挑战。我国也是深受综合安全严重威胁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以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突发事件接连爆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从汶川、玉树的强烈地震,到舟曲的泥石流救援等,我军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派出救援力量,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彰显出我军在严峻考验面前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气概和英勇无畏、敢打必胜的能力,赢得了我国民众的信任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互动联系,加深了多样化安全威胁的广度和深度,军队应对突发事件必然将成为一种常态任务。为了能够有效地践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必须形成一支战时能打赢、平时能应急、关键时能处置的力量。具体来说,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起国家应急骨干力量。主要发挥8支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和省级应急专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空中紧急运输服务队、交通应急抢险队、海上应急搜救队、应急机动通信保障队和医疗防疫救援队等的能力建设。二是构建起军队应急预备力量。根据不同战略方向的安全威胁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赋予各军兵种部队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制定应对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即就近用兵、果断处置。三是构建起国防动员力量。目前多数地市县依托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组建了应急专业力量,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形成军地处突力量的多元化。同时高度重视航空、航海、陆上交通等领域的国防动员建设,制定征用预案,加强军地联合演练。四是引进国际支援力量。适应国际军事合作的大趋势, 根据需要与可能,研究国际军队力量入境参与抢险救灾的可行性以及有关法律条款等。

提高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要着力增强两个理性认识、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两个理性认识:一是中国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基本使命不会改变。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是战斗力生成的源泉。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是军队应对突发事件任务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加强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绝不能以牺牲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为代价。二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保持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的生成有一个长期训练和储备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体现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行动上。日本“3.11”抗震救灾行动表明,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局部战争在规模和烈度上甚至没有太大区别。军队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即能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全面提高动员能力、投送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与综合保障能力。解决三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军队应对两种安全威胁的战略筹划问题。就是要在战略全局上提高认识、加强设计、整体推进;其次,是提高“两个军事能力”的融合问题。就是要在提高核心军事能力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上统筹兼顾、相互衔接、彼此促进;最后,是军事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问题。就是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推动发展。

nlc202309030842

未雨绸缪 军民融合 打有准备之仗,走军民融合之路,是提升军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出路。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的战略思维转变,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不断深化的认识和更加准确的把握,这既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军队应对突发事件必须一以贯之的主轴。

能力源于使命凝聚。处置突发事件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是军队和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要以《国防动员法》为依据,从融合思想观念抓起,从培养感情入手,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沟通平台,增强相关领导的忧患意想意识、使命意识、协作意识,形成军地共抓、社会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能力在于军地联动。军队应对突发事件, 更多地体现为支援地方、服务人民、保卫建设成果。因此按照军民融合的思路进行建设和准备,更具优势和潜力。要把国防建设的各种资源统筹起来,瞄准现实和潜在的多种安全威胁,努力抓好三个融合,即首先是国防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牢固树立大安全观、大国防观,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两条战线,统筹军事力量和国防动员两种资源,促进各种要素的最大融合;其次是应急与应战的衔接融合。坚持应急应战一体化,努力把处突动员能力蕴藏在社会民众之中,着力提高人才储备能力、战略投送能力和后勤装备保障能力;最后是应急管理机制的联动融合。整合军地各指挥要素,明确在政府主导下军队随行处突任务时的领导与指挥关系及权限,力避令出多门、各自为战、指挥无序的问题。

能力贵在破解难题。参与突发事件处置是和平时期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样式, 尽管我军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民战争”的经验,但对于一个擅长于传统作战的军队来说,依然还面临诸多的难题和考验。尤其是在与地方政府共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四难问题,即需要有效处置:一是思想难以转过弯,认为部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集团, 地方政府领导缺乏用兵的能力, 在思想上很难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二是军地指挥难以融合,军地分属两个体系,领导指挥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执行处突任务时经常表现出军地指挥关系不顺畅的问题;三是依法行动难以把握,特别是在军事基本法律层面、专项军事法律、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规章以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方面缺乏系统配套的法理依据;四是新闻媒体难以应对,处置每一次突发事件,必然会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官兵普遍缺乏应对媒体、引导舆情的能力。

总之,要增强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依法行动,在解决好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诸多难题中不断提升军队应对更加复杂的突发事件的能力。

(刘福俊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王建平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

8.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八

——2012年上期高丰小学第4次教师政治学习(2011年4月6日)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又称紧急事件、危机事件,通常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喝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害公众利益、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并且影响广泛的事故、事件。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火山、火灾、爆炸、生产中的重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故、重大环境、生态污染、各种恐怖活动等突如其来的事件、灾难等。

二、突发事件分类

1、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三、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2、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

3、危害性

4、信息的有限性和传播的多渠道性

5、事件的地域性和延伸性

四、突发事件有效应对事例

1、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

2、汶川特大地震事件

五、怎样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1、责任重于泰山

训练有素方能临危受命

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动员和保障能力

2、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倾听群众呼声

健全预警系统

提高民众防范意识

3、运筹帷幄

构建有力的保障系统

4、处变不惊

控制住事态

全面调动、充分整合是关键

稳定社会秩序是首要任务

信息公开

5、善后与重建

后果评估

深刻反思,汲取经验教训

建立健全制度,及时整改

9.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九

合水镇位于阳春市中北部,地处漠阳江上游,是广东省中心镇。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其中圩镇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现有总人口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万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征地拆迁、农村水源利用、宗族派系利益以及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出来,并由此引发的群体信访事件也逐步增多,呈现出高发态势,现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安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群体信访涉及人员一般较多,若处理不当则有可能演绎成群体性事件,从而扩大事态、激化矛盾、加剧冲突,增加处置难度,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因此本人认为如何较快较好地解决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使上访群众息访于基层将是基层党委当前信访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同时也是进一步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当前信访事件特点

(一)涉及人数多。当前的群体访事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即某个地区群众的上访问题都相对集中,上访人员都具有相同或是相近的诉求,当这些群众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较容易聚集在一起策划或酝酿形成具有一定人数的群体上访事件。

(二)历史矛盾积怨多。很多信访问题是由于过去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在一定外因的诱导下暴发出来的,这种暴发往往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案情反反复复,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

(三)诉求过高。在信访过程中,上访群众往往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之前,上访将不断重复,且参加人数一次比一次多,所提要求一次比一次高,有的要求脱离实际,不可能解决或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三)法律意识淡薄。群体访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都有法不责众、人越多越有理、闹大了好解决以及部门等级越高越容易解决的心态。在这些心态的指引下,通常采取静坐示威、围堵党政机关、纠缠或围攻领导的方式迫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接待和处理的工作人员在方法上稍有不慎,就可能使矛盾激化,容易促使上访群众做出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等行为,甚至有可能出现非正常上访等事件。

(四)容易“传染”。群体访事件具有较强的“传染”力,尤其是当个人诉求在演变成群体访事件后得以解决这种情况,该情况的发生具有辐射作用,会产生“连锁效应”,对周围的群众会起“示范”的作用,从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五)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群体访之所以能发生就是因为具有组织性,即一些单一上访个体在部分人员的组织下凝聚成一个群体,往往在这些组织者较一般的参与者而言都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

二、当前信访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群众维权意识逐步提高。现代通讯、广播电视等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使群众能够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他们通过对照比较,发现有的基层干部处理问题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但他们不能通过组织逐级反映问题,而是结伴越级找党委、政府讨个“说法”,导致检举、揭发类的上访增多。

(二)农村土地收益逐年提高。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税和其他农业方面的税费减免、粮食直补、粮食价格上扬及粮食保护价等因素,群众种地不再纳税,而且有补贴,土地的收益逐年持续稳定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种地积极性,土地问题成为农村利益关系的焦点,大多数在外打工人员甚至举家外出打工的人员对土地的热情剧增,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地回老家要地、种地,再加上近年来土地承包刚刚完成,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土地人均较少、分配也不算平均,由此也会引发各类纠纷。另外,由于前些年土地、林地承包价格比较低,有些人承包了大面积耕地,现在承包价格大幅上涨,有些群众就要求重新签订合同,引发合同纠纷。

(三)历史遗留问题未及时解决。因历史原因,农村很多山林土地界至模糊,权属不清,从而引发纷争。原国有企业、社队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

(四)社会保障能力水平相对滞后。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就业、养老、医疗、上学、残疾救助、环境治理等方面还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广大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

(五)部分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淡薄。有的作风不正,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暗箱操作,侵犯群众利益;有的民主理财意识不强,财务管理混乱,账务不公开,公开不透明,有利用职务之便侵吞集体资产之嫌。这样,必然导致群众对他们不满,对他们产生对立和不信任情绪,从而引发信访问题。

(六)处理不当导致矛盾升级复杂化。有的基层干部轻视矛盾,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未完全化解。初信初访发生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而是不负责任地躲避、推诿、敷衍,使本应及时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矛盾升级,范围扩大,简单问题复杂化。

三、提高基层党委解决信访事件能力的主要途径

能否妥善处理好信访事件,直接影响乡镇基层党委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社会安定稳定,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要提高基层党委解决信访事件能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依法办事为准绳,以又快又好的化解矛盾为目标,以在基层得以彻底息访为原则来处理信访问题,以达到维护稳定、解决诉求的目的,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好功夫:

(一)增强群众观念,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认识改革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的必然性以及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紧迫性,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根本措施,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根本目的,从改进工作作风入手,切实增强政治观念,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和责任观念,切实把信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积极主动地工作,克服畏难消极情绪,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2007年6月,我镇军迳村委会迳口村与留垌村委会部分村民因取水引发纠纷,双方群众聚集在取水现场,随时有发生流血冲突可能,必须在短时间内内妥善处理好。能否及时平息该矛盾纠纷,直接影响到我镇稳定。接报后,我镇马上启动综治工作中心应急预案,进现场进行疏导、协调。并立即实施三项措施,一是组成工作组,深入了解军迳村饮用水实际情况,寻找可用水源;二是逐户宣传法律政策,与村民进行交心谈心;三是对重点户进行反复劝说。办案人员不厌其烦,反复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使其心悦诚服,主动撤去路障。最终,军迳村65户群众饮用水问题在市、镇帮助下得到了合理解决,许多农户对政府感激不尽,赞扬政府处事迅速,办事公道、不偏不倚。

(二)畅通信访渠道,拓展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树立大信访格局,形成方方面面共同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强大合力。我镇的主要做法是:镇党委、政府于2007年5月初成立了合水镇维稳综治工作中心,综治维稳中心主任由镇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副主任由2名镇委委员担任,分别负责政法、信访、维稳工作,将综治办、信访室、联调室、治安联防队、消防队、警务室、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室、群众工作站等多个部门合并一处,集中办公,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22名,其中中心专职人员6人,负责日常业务工作,所有人员由中心统一调配,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形成了综治维稳的强大合力。综治维稳中心的建立,一是确保有人员干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程理事;二是规范窗口对外受理、信息收集反馈、情况通报、工作例会、限期办理、统一归档等“六大”运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村(社区)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作用,形成了镇、村、村小组三级综治防控网络;四是建立了六级调处机制。即:村民组小组长→村治保会和村调解会→村支书、主任→挂村领导→综治维稳中心→镇党委、政府,保证渠道畅通,及时、逐级组织调处,确保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重大事件才到镇”,维稳综治工作中心的成功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我镇平东村委会源河与新村两自然村土地水事纠纷,10多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曾组织多次调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案情反反复复,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去年12月,两村的矛盾积怨再次爆发,群体械斗一触即发,源河村更是把办案警车非法扣压,事态一度变得十分严重。镇党委、镇政府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利用综治中心这一工作平台,重下功夫,在事情起因这一方面收集大量信息,对症下药,推出了解决问题周全方案,使这场历时11年的纷争划上句号。由于措施到位,方法对头,综治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所调处的案件没有一件出现反复,案件质量大幅上升,有效地控制信访事件产生。

10.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十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

一、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原因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小學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保证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分析小学生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针对导致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校方领导不重视安全教育问题,忽视小学生自保能力的培养;

2.校园危机应对机制不完善,实施过程中存在缺陷;

3.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熟练。

二、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对策

1.提高校方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安全教育新篇章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的重要性以及忽略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的恶果,从而将安全教育提上校方教育日程。学校要大力创建安全校园,倡导全校师生重视安全教育,重视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拨用必要的资金为学校更新安全设备,如设置防火墙和逃生路线等,为师生构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2.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因此,防患于未然是减少学校损失,最大程度上保护小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1)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注意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做好危机预警工作,保证学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提前预警,为小学生准备一定的缓冲时间,并且让小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运用之前学习到的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实现自我保护,脱离危险。

3.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训练小学生的安全技能

学校还要将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安全教育课程,为小学生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并且训练他们的安全技能,保证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学校要重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从提高校方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和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训练小学生的安全技能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

11.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试卷(模版) 篇十一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倒计时 40.00

一、判断题(10 道)

1.法律都是正常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也不例外。

正确 错误 90分

2.法律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旦人民的权利在无意中受到侵犯,他们有请求国家给予赔偿的权力。

正确 错误

3.天灾人祸是百年不遇、十年不遇的,是偶然发生的。

正确 错误

4.有时媒体是朋友,有时媒体是敌人;有些媒体是朋友,有些媒体是敌人。

正确 错误

5.公务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就好,不需要做专门训练。

正确 错误

6.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损害程度也是多层次性的。

正确 错误

7.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都是要计算成本的。

正确 错误

8.一个优秀的决策者还要善于融合不同的意见并做出选择。

正确 错误

9.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是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0.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法律、决策的制定也要按照惯常的民主程序。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说明天灾人祸是()

A.百年不遇的B.可以预防的C.偶然发生的D.经常出现的2.四级国家预警级别预警颜色分别是()

A.红橙黄绿B.红橙黄蓝C.橙红黄蓝D.红黄蓝绿

3.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是由()造成的。

A.建筑物倒塌B.地震的余震C.地震引起的火灾D.地震后的次生灾害

4.公共卫生事件不包括()

A.口蹄疫B.禽流感C.危险化学品泄露D.急性职业病

5.下列对于行政的紧急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制定与执行政策时不按照法律程序办事B.在制定与执行政策时不考虑程序C.紧急情况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D.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注意行政权力是否在边界限制之内

6.公务员情绪的稳定性是指()

A.面对突发事件必须要有平常心B.面对突发事件不可以有恐惧感C.面对突发事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办事能力D.面对突发事件没有任何压力

7.重大群体性事件不包括()

A.我驻外使领馆或机构及人员遭受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B.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遭冲击、围攻C.交通要道或枢纽遭阻断D.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聚众闹事、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及暴狱

8.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厉性是因为()

A.违法情节更为严重B.造成的伤害层面更多C.造成的社会危害更严重

D.国家处于特殊时刻,有趁火打劫之嫌

9.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A.政府利用媒体B.媒体利用政府C.政府引导媒体树立其形象D.媒体依靠政府打响知名度

10.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A.灾难已经发生,考虑它的威胁源头没有异议B.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处理,别的部门管了就是越权C.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都是要计算成本的D.事件发生了,追究责任是首要的三、多选题(10 道)

1.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公务员的压力有()

A.突发事件对生命的价值目标的严重威胁,就会突然对公务员的心理造成一种恐惧的压力B.重任在肩C.恐惧失败、局面失控D.时间紧迫,信息不确定,接收不到所需要的信息

2.突发事件的类别有()

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

3.公共突发事件的周期发展分为哪些时期()

A.突发事件的潜伏期

B.突发事件的爆发期C.突发事件的持久期D.突发事件的恢复期

4.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

A.制定完善的应对计划B.建立高效的协调机构C.全面的应对网络D.成熟的社会能力

5.突发公共事件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是关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A.国家权力之间B.国家与国家之间C.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D.公民权利之间

6.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包括()

A.专注于政务建设,不需要太多的与民众沟通B.必须坚持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趋势的核心价值观C.先保证自己的安全要紧,这是公职范围以外的事情D.作为一个政府的领导人,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

7.引导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主要方法有()

A.实现危机传播的基调统一;B.对媒体实行信息封锁;C.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D.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中保持社会稳定。

8.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A.与事故中伤亡者亲属的沟通B.国家的损失问题C.管理者要面对社会公众的反应D.上级领导如何指示

9.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包括()

A.执政能力B.依法应对的能力C.决策指挥的能力D.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10.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A.突发性和紧急性B.高度的不确定性C.威胁的社会性D.救援资源的稀缺性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营销计划书下一篇:渡江战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