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精选10篇)
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一
“三颗纽扣”的房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
2.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四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2.指读生字、词语。
二、品读感悟。
1.最感动你的句子或者段落是什么?把你找的句子或者段落在小组中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
(1)交流第二部分内容。学生读第二部分课文,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读、说,抓住重点句子:穷木匠每放进一个人时就会说的那句话——“待得下一个人,就待得下两个人。”“待得下两个人,就待得下三个人。”——体会穷木匠那颗善良的心灵。
(2)交流第三部分内容。学生读第三部分课文,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看来问题不在于房子,而在于心。”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体会穷木匠的做法给国王带来的启发,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启示。3.把你找出的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教师小结:(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4.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主朗读。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边表演边读。(2)展示小组读课文的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读课文,可以让他们互相帮助,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编演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1.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注意分配好角色,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好。2.学生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认真看,要做一个公正的评委。3.请表演的同学谈体会。
(1)演木匠的同学能体会到当时穷木匠是怎样的心情?(2)其他受到帮助的人心情怎样?(3)国王是怎样想的呢?(4)评委评价他们的表演情况。
四、交流讨论,拓展升华。
同学们,一个穷木匠自己只有一间小小的房子,可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心,他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呢,你应该怎样向穷木匠学习呢?学生发言。
五、总结提高,作业巩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三颗纽扣”的房子 小 人多 问题不在于小房子而在于心
2.《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二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 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__”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____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 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3.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 篇三
1.理解寓言的特点。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探究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两篇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谬可笑,请默写出体现他们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确: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楚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一)主题归纳
大家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它们是一个个分明的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请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1)《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愚蠢的郑人“欲买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终因“及反”“市罢”而“不得履”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行为,让人们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
(2)《刻舟求剑》:舟是动的,而坠入水中的剑不会随舟一起前游。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该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明白了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写法探究
《郑人买履》中作者是怎样刻画那个买履者的形象的?
明确:(1)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
(2)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获的结局。
(三)认识寓言特点
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寓”即寄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问题。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劲,只好走了。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咯咯地发响呢?”
1.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
2.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案:
1.两处对比。枝头成熟诱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因没有成熟而发酸形成鲜明的对比;狐狸刚看到葡萄时垂涎欲滴的样子和吃不到葡萄时说不想吃葡萄形成对比。
4.《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四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在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印度的发展对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骤,在第六章亚洲的学习中已经详细的阐述,因此在认识国家部分教材侧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印度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二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三是“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在了解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地形、气候与粮食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人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提升的需要,设计读图、析图以及知识拓展的内容较多,内容量较大。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知道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2.结合图文材料,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运用地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 8
【教学重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图文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本节课的导入为图片导入,首先教师展示几类印度相关图片,分别是印度瑜伽、印度电影、手抓饭等。引导学生进入了解印度风情民俗的情境当中。接下里,教师对印度瑜伽、电影、手抓饭分别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了解印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出学习的探索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1
通过读图分析,知道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上节课我们提到,印度的传统服饰是沙丽,那么疑问来了,印度女人是一年四季都穿着沙丽吗?冬天怎么办?引导学生探究印度的气候。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印度地形图上标出印度的纬度范围,让学生直观看到印度大部分地区是位于北纬10°到30°之间,因此印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那么
/ 8
热带、亚热带的温度特点就是终年高温。因此,印度女人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沙丽。
从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那么,接下来,同学们跟随老师来探究一下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
此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通过动画的演示来学习探究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由学生共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最后,由教师讲述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印度造成的旱季、雨季的气候特点。
学习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生共同探究印度为什么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①西南季风风力强盛,来的早,退的晚导致雨季长,降
/ 8
水多②西南季风风力太弱,来得晚,退的早导致雨季短,降水少。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农作物状况,教师由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黄麻和茶。
共同探究: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此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和动画展示,学生共同探究完成)
1.对照两幅地图,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沿海平原 ②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3.对照两幅图,说出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
/ 8
①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2000mm ②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多在500~1000mm 任务2
结合图文材料,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运用地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首先,教师趣味导入引出任务2学习的内容,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的产生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那么,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呢?接下来,跟随老师一起学习。首先,印度的人力资源丰富:
/ 8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其增长呈现加速趋势。按职业标准测算,1981年为700万,1991年增加到1,020万,2004年猛增至2,680万。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相应地从1981年的3.1%增加到1991年的3.6%和2004年的7.3%。
其次,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印度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导致用人成本并不高。
印度是全球劳动力最廉价的6个国家之一,印度拥有12亿的人口,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年收入也不高。
再次,印度英语的普及:据调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语的约两亿,精通英语者约为5000万。87%的印度学校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
最后,印度的信息技术发展较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准确把握了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印度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 8
共同探究:读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此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和动画展示,学生共同探究完成)
1.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软件产业中心往往软件设计人才济济,有过硬的软件技术。那里既有人才,又有技术,因而能够承接境外软件业务,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2.找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买附近。21世纪初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区。
3.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向软件产业中心周围的中小城镇扩散,21世纪初扩散至西南沿海中小城镇。
【课堂小结】
/ 8
【课时检测】
提示: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选择A/B卷进行课堂训练,A卷较基础,B卷稍有难度。
5.《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五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
(二)教学建议
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 9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一)、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朗读时适时引导学生标注课文关键字词,并做适当积累。
1、关键字读音: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
2、重点词语的解释:
莫若: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二)、解析课题,感知大意。
1、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发现课文标题有何特点?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讨论:是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讨论:很好,引人注目。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把课文标题改成“苦与乐”可以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明确: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乐”的事。
/ 9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理解论点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理解的要点: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担负未尽的责任。最大的快乐是尽了应尽的责任。
第2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3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们没有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4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课时作业设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
/ 9
解题思路:紧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从文中把握设问句来体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解析: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联系你的实际说说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有尽责体会到快乐的经历吗?
答题要点:要联系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的角色来体会身上担负的责任。列举生活中的经历要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具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谈“最苦”。
(一)研读第1、2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二)精读第3自然段,体会举例论证: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
/ 9
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字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二、研读第二部分,论“最乐”:
1、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体会道理论证的作用。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讨论第三部分,体会责任与苦乐的关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
/ 9
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5、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得出: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体会课文语言特色: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明确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有哪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
/ 9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明确: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第四步: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9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2、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五、总结内容,启发思考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六、课时作业设计
1、作者认为人生尽到最大的责任就是最大的快乐。你学了这篇课文后,能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要点:列举人物事例要真实、具体,并让事例与观点相符。)
2、课文第二段中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要点: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大家感觉到这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9
附:板书设计
15、最苦与最乐
最苦: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负责任:对人、对事、对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
最乐: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尽责任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6.第1单元消息二则 篇六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围绕“变化着的社会”这一主题,选取了五篇极富经典性和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新闻体裁和新闻阅读方法,了解新闻作品的采编过程,学习基础的新闻写作。
《消息二则》选编了两则关于解放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消息,作品依时叙事,短小凝练,点面结合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大无畏精神,展示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奖者、颁发机构以及相关新闻背景,同时特别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篇消息以翔实的材料和缜密的行文,全面地表现了诺贝尔奖颁发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以形象化的描写,鲜明而艺术地再现了1982年中国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中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动人场面,突出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报道以完整直观的脉络记叙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歼-15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全文铺排有序,主次分明,用平实的文风展现了我国海军事业蓬勃发展的骄人风采。
“任务二·新闻采访”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采编的一般方法、步骤及流程,通过模拟采访,掌握相关的采编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
“任务三·新闻写作”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本单元学习到的知识渗透到写作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本单元“口语交际”活动的主题是“讲述”,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讲述”的技巧,学会清楚地表达,得体地交流,力求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相关知识;掌握新闻采编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
3.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阅读能力,能以此阅读新闻作品,观察新闻媒体;学会撰写符合相关体裁特点的新闻作品。
4.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捕捉新闻线索,搜集并组织新闻素材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新闻阅读。阅读本单元呈现的三篇消息、一篇新闻特写和一篇通讯,利用新闻“六要素”分析法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特点;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观点、态度及倾向性。
2.新闻采访。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
3.新闻写作。可以分三类任务:
一、必做任务,每个学生写一则消息;
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每个学生从中任选一项完成;
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本班的新闻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制作成报纸或新闻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自觉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主动贴近时代脉搏,自主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
2.引导学生形成求真求实、独立合理、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梳理新闻“六要素”,从“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2.结合教材上的旁批和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归纳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重点突出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3.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区分新闻报道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和感情,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教学难点
从标题、结构、导语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消息的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单元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与“探究性”,相比我们熟悉的综合性学习有着更为明确的学科特性,强调以语文方式来完成语文任务,培养语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活动和探究式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因此,针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不适宜采用传统阅读单元的教学方式来进行。1.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新闻阅读教学的独特之处,厘定并校准新闻阅读的教学重点。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工作不是引导学生向思想内容的深处开掘,也不是带着学生品味赏析作品的语言风格,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新闻事实是什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新闻事实,想要达到怎样的传播效果,在呈现事实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立场,体会新闻作品客观准确的语言特点,做到“以新闻的方式来学习新闻”。
2.明确学生和教师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角色,注意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建设和学习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仅靠静态的阅读,很难真正领会到新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只有经历了采编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才能真正地进行新闻写作。因为新闻采编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学生并不是新闻从业人员,但我们在指导其完成采编活动时,仍要注意提高活动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以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少实质性内容,甚至流于形式。
7.《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七
第86课时: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课题:随机事件的概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
三.教学重点: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随机事件概率的范围 ;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
(二)主要方法:
1.概率是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存在的一种规律性,但对单次试验而言,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P(A)m,其中n是试验中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n件)的个数,m是所研究事件A中所包含的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个数,因此,正确区分并计算m,n的关键是抓住“等可能”,即n个基本事件及m个基本事件都必须是等可能的;
(三)基础训练:
1.下列事件中,是随机事件的是(C)
(A)导体通电时,发热;(B)抛一石块,下落;(C)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D)在常温下,焊锡融化。2.在10张奖券中,有4张有奖,从中任抽两张,能中奖的概率为(C)
(A)1124(B)(C)(D)23353.6人随意地排成一排,其中甲、乙之间恰有二人的概率为(C)
(A)1111(B)(C)(D)345104.有2n个数字,其中一半是奇数,一半是偶数,从中任取两个数,则所取的两个数之和为偶数的概率为(C)
(A)11n1n1(B)(C)(D)22n2n12n
1(四)例题分析:
例1.袋中有红、黄、白色球各一个,每次任取一个,有放回抽三次,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三次颜色各不同;(2)三种颜色不全相同;(3)三次取出的球无红色或无黄色;
解:基本事件有3327个,是等可能的,3A32(1)记“三次颜色各不相同”为A,P(A);
279(2)记“三种颜色不全相同”为B,P(B)2738; 279232315;(3)记“三次取出的球无红色或无黄色”为C,P(C)279例2.将一枚骰子先后掷两次,求所得的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解:掷两次骰子共有36种基本事件,且等可能,其中点数之和为6的有
(1,5),(2,4),(3,3),(4,2),(5,1)共5种,所以“所得点数和为6”的概率为
5。36例3.某产品中有7个正品,3个次品,每次取一只测试,取后不放回,直到3只次品全被测出为止,求经过5次测试,3只次品恰好全被测出的概率。
5解:“5次测试”相当于从10只产品中有序的取出5只产品,共有A10种等可能的基本事件,“3只次品恰好全被测出”指5件中恰有3件次品,且第5件是次
224C7C3A41品,共有CCA种,所以所求的概率为。5A1020272344
例4.从男生和女生共36人的班级中任意选出2人去完成某项任务,这里任何人当选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如果选出的2人有相同性别的概率是,求这个班级中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 设此班有男生n人(n∈N,n≤36),则有女生(36-n)人,从36人中选出有相同性别的2人,只有两种可能,即2人全为男生,或2人全为女生.从36人中选出有相同性别的2人,共有(Cn2+C36-n2)种选法.22CnC36n因此,从36人中选出2人,这2人有相同性别的概率为 2C36221CnC36n依题意,有= 22C3612经过化简、整理,可以得到 n2-36n+315=0.所以n=15或n=21,它们都符合n∈N,n<36.答:此班有男生15人,女生21人;或男生21人,女生15人.五.课后作业:
1.100件产品中,95件正品,5件次品,从中抽取6件:至少有1件正品;至少有3件是次品;6件都是次品;有2件次品、4件正品.以上四个事件中,随机事件的个数是()(A)3(B)4(C)2(D)1 2.5人随意排成一排,其中甲不在左端,且乙在中间的概率为()
(A)3334(B)(C)(D)5201025
3.抛掷三枚均匀的硬币,出现一枚正面,二枚反面的概率等于()(A)1131(B)(C)(D)
3842
4.将8个参赛队伍通过抽签分成A、B两组,每组4队,其中甲、乙两队恰好不在同组的概率为()(A)4123(B)(C)(D)
7725
5.袋中有白球5只,黑球6只,连续取出3只球,则顺序为“黑白黑”的概率为()(A)1245(B)(C)(D)
33331133
6.将骰子抛2次,其中向上的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A)111(B)(C)(D)97
3694
7.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旗帜各3面,在每种颜色的3面旗帜上分别标上号
码1、2、3,现在从中任取三面,它们的颜色和号码均不相同的概率为。
8.9支球队中,有5支亚洲队,4支非洲队,从中任意抽2队进行比赛,则两洲各有一队的概率是.9.接连三次掷一硬币,正反面轮流出现的概率等于.10.在100个产品中,有10个是次品,若从这100个产品中任取5个,其中恰有2个次品的概率等于.11.4位男运动员和3位女运动员排成一列入场;女运动员排在一起的概率是 ;男、女各排在一起的概率是 ;男女间隔排列的概率是.12.从1,2,3,……,9这九个数字中随机抽出数字,如依次抽取,抽后不放回,则抽到四个不同数字的概率是 ;如依次抽取,抽后放回,则抽到四个不同数字的概率是.13.20个零件中有3个次品,现从中任意取4个,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4个全是正品;(2)恰有2个是次品。
14.从1,2,3,4,5这五个数字中,先任意抽取一个,然后再从剩下的四个数字中再抽取一个,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第一次抽到的是奇数;(2)第二次抽到的是奇数;(3)两次抽到的都是奇数;(4)两次抽到的都是偶数;(5)两次抽到的数字之和是偶数.
15.6名同学随意站成一排,求下列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8.《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的相关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因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2.词的流派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秦观,字少游),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豪放派
内容上大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 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三、学习《望江南》
1、重点字词
倚(yǐ)(凭靠)斜晖(这里形容阳光微弱)脉脉(mò)(夕阳的斜光)悠悠(长久,遥远;闲静的样子。)肠断(形容极为伤心)
白蘋洲(pín)(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温庭筠: 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作文。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 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理解大意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开头写思妇早起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一个“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只,“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妇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没有盼到良人归来。“过尽千帆”可见等待时间之长,“皆不是”强调过往船只虽多,但无一人是良人的情景。
后两句是写景,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斜晖”与“梳洗罢”呼应,点出思妇从清晨起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仍不见良人归舟。“肠断白蘋洲”,“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4、梳理总结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景物描写渗透着情感,情景交融,起到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词句语言清新含蓄,耐人寻味。文笔洗练,无雕琢之痕。
本首词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5、比较阅读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思考:在第2节中诗人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位在寂寞中等待着的美丽女子的?
•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2)简析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
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
第三节点明诗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
(3)学生比较《望江南》与《错误》的异同。
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四、学习《渔家傲》(1)、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2)、创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3)、重点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11.羌管:羌笛。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4)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
上片赏析: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 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燕然未勒归无计(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下片赏析;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以承受。“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 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5)分析评价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本文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异曲同工之妙。(6)中心思想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7)变型默写: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8)思考题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2、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五、作业
9.《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九
第87课时: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一.课题: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二.教学目标: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三.教学重点:互斥事件的概念和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互斥事件的概念: ; 2.对立事件的概念: ; 3.若A,B为两个事件,则AB事件指 . 若A,B是互斥事件,则P(AB) .
(二)主要方法:
1.弄清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
(三)基础训练:
1.某产品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乙、丙两等级为次品,若产品中出现乙级品的概率为0.03,出现丙级品的概率为0.01,则在成品中任意抽取一件抽得
正品的概率为()
(A)0.04(B)0.96(C)0.97(D)0.99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事件A、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一定比A、B中恰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大(B)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一定比事件A、B恰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小(C)互斥事件一定是对立事件,对立事件不一定是互斥事件(D)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3.一盒内放有大小相同的10个球,其中有5个红球,3个绿球,2个白球,从中任取2个球,其中至少有1个绿球的概率为()
(A)2827(B)(C)(D)
15515157为概104.在5件产品中,有3件一等品和2件二等品,从中任取2件,那么以率的事件是()
(A)都不是一等品(B)恰有一件一等品(C)至少有一件一等品(D)至多一件一等品
5.今有光盘驱动器50个,其中一级品45个,二级品5个,从中任取3个,出现二级品的概率为()
1312133C5C5C52C5C45C5C45C52C45(A)3(B)(C)1-3(D)33C50C50C50C50
(四)例题分析:
例1.袋中有5个白球,3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4个,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1)摸出2个或3个白球;(2)至少摸出1个白球;(3)至少摸出1个黑球.4解:从8个球中任意摸出4个共有C8种不同的结果.记从8个球中任取4个,其中恰有1个白球为事件A1,恰有2个白球为事件A2,3个白球为事件A3,4个白
球为事件A4,恰有i个黑球为事件Bi,则(1)摸出2个或3个白球的概率:
221C5C3C33365C3PP(AA)P(A)P(A) 11212244C8C8777(2)至少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P2=1-P(B4)=1-0=1
4C513(3)至少摸出1个黑球的概率P3=1-P(A4)=1-4
C814答:(1)摸出2个或3个白球的概率是;(2)至少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1;(3)至少摸出1个黑球的概率是
13.1467例2. 盒中有6只灯泡,其中2只次品,4只正品,有放回地从中任取两次,每次取一只,试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取到的2只都是次品;(2)取到的2只中正品、次品各一只;(3)取到的2只中至少有一只正品.
解:从6只灯泡中有放回地任取两只,共有62=36种不同取法.(1)取到的2只都是次品情况为22=4种.因而所求概率为
41. 369(2)由于取到的2只中正品、次品各一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次取到正品,第二次取到次品;及第一次取到次品,第二次取到正品.因而所求概率为 P=42244 36369(3)由于“取到的两只中至少有一只正品”是事件“取到的两只都是次品”的对立事件.因而所求概率为P=1-
答:(1)取到的2只都是次品的概率为;(2)取到的2只中正品、次品各一只的概率为;(3)取到的2只中至少有一只正品的概率为.例3.从男女学生共有36名的班级中,任意选出2名委员,任何人都有同样的当选机会.如果选得同性委员的概率等于,求男女生相差几名?
198919498912
解:设男生有x名,则女生有36-x名.选得2名委员都是男性的概率为
C2x(x1)x 2C363635选得2名委员都是女性的概率为
2C36x(36x)(35x)23635C36以上两种选法是互斥的,又选得同性委员的概率等于,得
x(x1)(36x)(35x)1,解得x=15或x=21 36353635212即男生有15名,女生有36-15=21名,或男生有21名,女生有36-21=15名.答:男女生相差6名.例4.在某地区有2000个家庭,每个家庭有4个孩子,假定男孩出生率是.(1)求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男孩的概率;
(2)求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男孩且至少有一个女孩的概率; 解:(1)P(至少一个男孩)=1-P(没有男孩)=1-()4=
121215; 1611-1616(2)P(至少1个男孩且至少1个女孩)=1-P(没有男孩)-P(没有女孩)=1-=;
五.课后作业: 781.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B)
(A)A+B是必然事件(B)A+B是必然事件(C)A与B一定互斥(D)A与B一定不互斥
2.甲袋装有m个白球,n个黑球,乙袋装有n个白球,m个黑球,(mn),现从两袋中各摸一个球,A:“两球同色”,B:“两球异色”,则P(A)与P(B)的大小关系为()
(A)P(A)P(B)(B)P(A)P(B)(C)P(A)P(B)(D)视m,n的大小而定
3.甲袋中装有白球3个,黑球5个,乙袋内装有白球4个,黑球6个,现从甲袋内随机抽取一个球放入乙袋,充分掺混后再从乙袋内随机抽取一球放入甲袋,则甲袋中的白球没有减少的概率为()(A)3735259(B)(C)(D)144444444.一盒内放有大小相同的10个球,其中有5个红球,3个绿球,2个白球,从中任取2个球,其中至少有1个绿球的概率为()(A)2827(B)(C)(D)
15515155.一批产品共10件,其中有2件次品,现随机地抽取5件,则所取5件中至多有1件次品的概率为()
(A)7211(B)(C)(D)
929146.从装有10个大小相同的小球(4个红球、3个白球、3个黑球)口袋中任取两个,则取出两个同色球的概率是()
(A)1241(B)(C)(D)
355157.在房间里有4个人,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的概率是()
(A)(B)(C)14124155(D)96968.战士甲射击一次,问:
(1)若事件A(中靶)的概率为0.95,A的概率为多少?
(2)若事件B(中靶环数大于5)的概率为0.7,那么事件C(中靶环数小于6)的概率为多少?事件D(中靶环数大于0且小于6)的概率是多少?
9.在放有5个红球、4个黑球、3个白球的袋中,任意取出3个球,分别求出3个全是同色球的概率及全是异色球的概率.10.某单位36人的血型类别是:A型12人,B型10人,AB型8人,O型6人.现从这36人中任选2人,求此2人血型不同的概率.11.在一只袋子中装有7个红玻璃球,3个绿玻璃球.从中无放回地任意抽取两次,每次只取一个.试求:(1)取得两个红球的概率;(2)取得两个绿球的概率;(3)取得两个同颜色的球的概率;(4)至少取得一个红球的概率.12.在房间里有4个人,问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个月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
10.《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篇十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要求】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
2.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特征,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结合生活体验,归纳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以及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4.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产生五带;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地球在公转吗?
人们在生活中,发现:昼夜除了交替出现以外,还会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1 / 9
比如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科学家提出:地球可能在公转 你觉得地球在公转吗? 说说你的看法、方法或依据。
任务1 正确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预留2分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分好小组,按照要求准备实验材料。
边演示边观察:结合课本,说出地球公转的特征。
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 9
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于是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当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季节变化。学生初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
提问:假设地球直立着自转和公转,这样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
任务2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二分二至日及季节的划分,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能够
/ 9
说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解释一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如何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根据表格中总结的内容,教师进一步提问: 1.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2.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3.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再次进行演示,修正学生的答案,总结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 9
任务3 结合生活体验,归纳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观察:北半球某一点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 9
简单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卡的抢答和选人回答功能哦!)
任务4 演示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了解五带的划分原则及范围。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
/ 9
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观察:说出五带的范围。并从天文特征、气候特征两方面归纳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最后,展示不同温度带的机关图片,要求学生说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9
读图“3月21日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以下3题。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A.40°N B.赤道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 2.这一天的节气是()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此时,地球上昼夜情况是()A.全部昼长夜短 B.全部昼短夜长 C.全部昼夜平分 D.各地长短不一 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以下2题。
4.国庆节期间,地球位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5.直射点向北移时,地球可能位于()
/ 9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④—①—②
6.读图“五带的划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北寒带 B.乙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C.丙地四季分明 D.丁地终年炎热
二、综合题
1.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实践过程: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
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观测结果:
(1)上图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__](冬、夏)季测绘的。
(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__]。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__]。
【《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推荐阅读:
初中生语文外国消息二则教案10-20
《春的消息》课文教案08-09
安庆人事考试网:公务员工资改革最新消息——津贴是工资2倍09-01
《影响世界500强的68堂课》第36课:别害怕听到坏消息10-06
最新《世说新语》二则学案-word文档10-27
新闻消息写作07-10
消息稿范文08-24
消息基本写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