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通用9篇)
1.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汇报材料
参加“全国随笔化写作教学邹平现场观摩研修会”
姜
花
昌
富国中学
2009.3.11
参加“全国随笔化写作教学邹平现场观摩研修会”
学习汇报材料
富国中学
姜花昌
2009年3月7 —10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随笔化写作教学邹平现场观摩研修会”。这次会议云集了北到黑龙江,南到浙江温州的同仁四百余人,可说是天南海北。期间,我们先后聆听了课题主持人邹平县教研室的成浩主任、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博士、天津大港九中副校长刘志奇、潍坊市高新区教研室的王翠萍老师等专家、学者的报告;观摩了邹平九户中学孟凡江、德州市平原二中李志清两位老师执教的写作公开课;实地参观了魏桥试验学校的展览室、阅览室、教工书吧及其下午的大课间活动;现场自由观摩了明集中学、九户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公开课、参观了他们的语文教改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紧张、有序的活动,我心绪难平、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在此,我把我的几点体会和想法,向大家汇报如下:
邹平的随笔化写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上下戮力同心,教改蔚然成风。
1﹑建设书香校园,开展绿色阅读。
学校注意文化氛围的精心营造,打造文化长廊。确立“扎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儒家思想精髓,实施有效教育,建设书香校园,争创齐鲁名校”发展思路。从语文教学入手,把“绿色阅读”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所谓“绿色阅读”,是一种民主、开放、自然、本色的阅读,“以人为本”、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其鲜明的特色。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乐趣而不是负担。绿色阅读让学生自由酣畅地徜徉书海,在书香中“浸泡——习得”,与文章进行心贴心地对话和交流,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为保证“绿色阅读”能够有效进行,学校大手笔规划,多方筹集、投巨资建设大型阅览室、教工书吧;购置图书。在优雅环境的熏陶下,绿色阅读已经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知识面增大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生活充实了,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2、上下戮力同心,教改蔚然成风。
几年来,邹平县在初中语文教研员成浩老师的带领下,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全县所有初中每星期6节语文课,其中2节教读课,学习课本;2节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2节写作课。每学期学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学完语文课本,节省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上阅读课,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要阅读260万字。而邹平县实行课内阅读以后,学生平均一年的阅读量达150万字,三年450万字,大大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在此基础上,邹平县开展了“随笔化作文”实验,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随笔作文,又称随笔化作文,指的是将日记、随笔作为作文基本内容的作文教学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作文如同吃饭说话一样,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本能;初步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平日以写日记随笔为主,所做、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成浩老师主编的《随笔化作文导学》让随笔化作文走向了科学有序。初中三年确立了三级写作教学目标。各册教学目标及单元设置与学生写作上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机的整体。七年级以“写得出”为目标与起点,八年级步入“写得顺”的学习阶段,九年级步入“写得好”的学习阶段。一年一个台阶,目标明确。全书24个单元,约一百个随笔写作指导点,秩序井然。单元内部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步步推进。单元由“活动体验”“随笔导航”“随笔泛舟”“随笔展台”等构成。其中有学生写的随笔,也有经典范例;有写作知识的指导,也有写作实践的练笔;有“不应该那么写”的反例,也有“应该这么写”的范例;有尚感粗糙的“随笔”,也有修改提高后的优文。写作知识与例文的结合也做得很好,“点睛之语”往往能将必要的知识与要求融于对例文的点评之中。这种整体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使不同的部分与环节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整体。
该县还开展“师生同读同写活动”,如明集初中的赵方新老师自2002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103篇文章,他每年教一个毕业班,三年三个毕业班的学生公开发表110篇文章,每个班50名学生一年发表30多篇文章。作文可以只批三分之一,也可完全放给学生自批或互批。教师每天都有可供自己支配的读书、写作、思考的“闲暇”时间。“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这个县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语文学科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语文教师成为各校专业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教师群体。
其次是教改成效显著。邹平教学质量再创新高。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学成绩继续在全市领先。中考优秀生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多;高考本科录取2571人,而且尖子生突出,8名考生进入全市文、理科前十名,3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1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1名同学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和学生作品大量发表,在教改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名校,真正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
我想我们今后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们应注意引导、督促、帮助学生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尽可能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作文写作“开源”“加米”。
2、高年级也应试着进行“随笔化写作”。建议一二年级应注意学生们的字词积累,可试着进行句段的写作练习;三四年级起可建立周记,每周至少写一篇短文,字数在100字左右。五六年级可建立练笔手册,每周不少于两篇,字数在200左右;七八九年级每周不少于三篇,字数载300以上。
3、老师们应注意多鼓励学生发表作品,最好能以身示范。同时注意以发表作品的收集积累。
4、团委和少先队组织的作文比赛、诗歌比赛等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应注意原始材料的积累。
2009年3月11日
2.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 篇二
大学阶段写作教学应当尽量摒弃高考式训练思路, 建立一种“去高考化”的全新写作理念、课堂结构及训练与评价模式。
一、摒弃应试目的, 建立“去高考化”的写作教学理念
所谓“去高考化”, 即首先消除高中规则性作文体式在初入大学校门学生身上生成的先天性影响, 树立新的写作观, 激活其观察、体悟、表达等种种潜在欲望, 并找到抒发真情的乐趣。作为一个强调符号———“去高考化”, 大学教学模式应当与高考作文训练在目标、方法上有着较大区别。
针对高考作文的训练往往以分数为旨归, 教师会不断揣测出题者的意图, 将学生作文主题一味往“伪崇高”路子上赶, 那些大谈美好理想、爱国爱民、崇高道德等高大上的观念被认为才是唯一正确的主题, 刻意拔高他们当前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忽视学生思想意识是一个通过逐步认知才能生成的过程。教师不关心学生在人格、心理、个性方面的发展, 只是一味灌输社会主流意识甚至让他们强加在文章中, 使学生写出的作文中既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又无法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为了使大学写作教学走上科学而有效的轨道, 必须有针对性地帮助刚刚从高考中走出来的大学新生, 对其写作观念进行重新定位。改变高中阶段为应对考试、获取分数而写的观念, 树立“我手写我心”的自由作文理念。鼓励学生“抒真情、写真意”, 丢弃从前并不为自己理解的假、大、空式作文主题, 用文字释放对生活最本质的思考, 使文章真正为自己而写, 而非为分数而写。文字承载的目的一旦指向明朗, 其他诸如材料与结构、主题与表达等各种问题便都迎刃而解。
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教师应当从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入手,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心感受,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力求有个性和有创意地表达。平时教学中, 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审美及想象等能力, 加强来自于生活与身边人事的素材积累, 从大量经典作品阅读中获得写作技巧, 领悟写作方法, 点燃写作激情, 让写作成为学生一种本能需要, 多给他们写作自由, 少一些限制思维的条条框框, 不为考试不为分数而写作, 学生才能激发自己的生命本能,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1]。
二、改变课堂结构, 用“分组教学”模式激活写作课堂
以高考为引领的高中作文训练, 从命题到成文, 学生皆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观的写作意识受到限制, 使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写作中主体意识淡薄, 写作动力低落, 完全处于被动写作情绪之中, 怎么能够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的写作课成为学生厌恶与排斥的课堂, 写作教学效率低下自然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大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中, 应当改变那种“老师定方向, 学生来迎合”的作文教学程序, 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 教师来引导”的新型课堂结构。对学生来说, 步入大学生活殿堂, 是人生一种全新的体验, 是时候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思想深度且自由抒放地写出心中的真实感想。教师当要在此种氛围中因势利导, 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区别不同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 倡导个性与创新, 还写作以自由活泼舒放的本来面目[2]。
充分激活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实行写作课堂“分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方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级分为几个小组, 每组5~8位同学, 当然, 为使各组写作水平均衡, 分组时应兼顾良莠搭配的原则。教师讲解写作理论与案例过后, 都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交由各组思考。每组首先在成员之间开始探讨与商谈, 对写作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 从而自己总结出写作理论、吸纳写作技巧。这一步骤结束后再由每组派出代表, 对集体思考进行总结归纳, 并且当众宣讲。组与组之间可以观点不同、各执一词, 进行论辩式交锋。在此过程中形成思想交错、观念互补, 在相互切磋和交流中, 实现辨识、积累、碰撞、精进, 从而达到写作能力大幅提高的目的。
分组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及互补, 对写作构思与表达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中以来“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写”的单一教学态势, 避免传统大学写作课堂“理论满堂灌, 作文课后练”的陈旧教学模式。使课堂活跃氛围倍增, 学生兴趣浓厚, 教师因激活了一座智慧的宝库而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三、改革作文评价机制, 摒弃应试作文的生硬批改模式
作文评价是对学生写作成品的检测与评估, 是作文价值呈现的完成环节。如果评价得当, 对学生的写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激发出其写作热情。高考作文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个别评阅者的认识之上的。日常评价者是任课的语文教师, 考场作文则是阅卷者, 尽管现行高考作文阅卷制度用各种依据、标准、做法降低误判和判偏, 但由于阅卷者见智见仁, 个体差异极大。同样一篇作文, 在甲老师可能给满分, 在乙老师则可能只给及格分甚至更低。且高考作文阅卷任务极为繁重, 平均每篇作文耗时不足1分钟, 作文能得多少分, 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很玄乎的事。这样的评价方式逼得学生把提升写作水平的工夫花在开头和结尾等形式技巧上, 而不注重文章整体与内涵。
考前训练作文的评价同样可能流于形式。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 批改作文时间紧张, 一些老师“重写而轻评”, 就算是认真评改了, 其评语往往侧重于从形式或表达出发, 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性与创造性。这与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时, 教师常常依照高考阅卷老师的喜恶, 对学生作文用“裁判”眼光加以审视和挑剔, 看到的是“问题”, 挑出的是“毛病”,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没有发言权, 对老师给予的评价与分数只能被动地接受, 许多创新思维就淹没在了这种生硬武断的考场作文评价体系之下。
大学写作评价应当打破师生之间存在的这一坚固壁垒, 弱化教师的“裁判”与“教主”身份, 把作文批改当成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宝贵机会。教师如果能放低姿态,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各种思考、各种感情, 就会获得学生的深深信任, 以文章为契机, 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教师批改文章的过程会变得饶有兴致。
作文批改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来说, 其重要程度可能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那里得到的每一点鼓励都会转化为写作的动力, 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写作建议及恰到好处的点评, 对尚且处于探索和学习中的学生来说将犹如醍醐灌顶, 启发他们的心智。因而, 大学写作教师应当更慎重地对待学生交上来的习作, 以发展式评语替代高中作文评阅的批改套路, 进行认真而公允且相对宽松的评价, 在文章中努力发现亮点, 给予鼓励, 大力倡导个性化的写作及作品中的创见性思考[3]。
除此之外, 改变评价人单一身份也显得十分必要。大学生随着心智与阅历的成熟, 其鉴别与分析能力也在相应提高, 有的学生可能写出的文章普通, 但是在评价他人文章上却很有见地, 教师不妨对这一类同学进行指导, 请他们当一当写作评价人, 或以作文评阅助理的身份, 从旁协助教师进行作文评阅。此外, 还有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的“交互式”作文评阅法, 在学生写完课堂片段作文后, 教师随即进行当面评价的“面批式”作文评阅法, 都可用来替代传统“唯师唯笔”的评价方式, 值得大加探究和开拓。
参考文献
[1]车柏青.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写作》教改初探.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0) .
[2]吴娟.新十年高考作文的理性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3.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随笔化写作;课堂资源;阅读量
一、“随笔化写作”理念
简单解释,“随笔化写作”所指的就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写作教学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写作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加入学习写作的队伍中。随笔其实是散文体裁中的一个小分支,它不仅字数较少,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显得非常的灵活和自由。写作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变化而写出一些抒情文字,同时也能够在经历某一件事情以后记录下对事件的评论与心得。“随笔化写作”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不必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在某个时间段中完成多少字数的写作任务,而是让孩子们跟着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写作即可,无论是在听讲的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的业余时间,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写下自己所感悟的文字。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这种零压力且无负担的状态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从根本上达到提高小学写作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二、“随笔化写作”的教学措施
1.开发课堂资源
喜欢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游戏则更是让小学生所喜欢和青睐的,为此,教师应当学会投学生所好,让他们可以在玩乐的状态中更好地掌握写作知识。例如,“击鼓传花”“狼来了”“魔法变身”以及“纸飞机大战”等充满童趣的游戏都会将孩子的神经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完全忘却了传统作文课堂中的“清规戒律”,而且还会对作文学习抱有更高的期待感和积极性。在这些游戏元素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实行接下来的“随笔化写作”,让孩子们将在游戏当中感受到的心情记录下来,让整个写作过程都尽可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2.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
在小学阶段的写作课程中,写作灵感一般来源于两个渠道,第一种是在生活中可以触碰到和看到的真实经历,例如纪实类文章;而另一种则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渲染能力所创作出来的,例如童话类文章。那么,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没有出现过的情景而言,怎样才能够让生活与情感经验都比较贫乏的小学生产生比较深刻的体验呢?首先,教师应当全面且深入地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文字渲染和情感铺垫将学生带入接下来的写作氛围里,不断引导他们在写作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
且让自己解析出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尽可能具有逻辑性;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同作品当中的人物进行沟通,帮助孩子们成功跨越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让他们的想象力如同生长出了翅膀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飞翔,从而创作出一篇篇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此种方式更加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只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孩子们的兴趣和喜好,就可以让他们很快进入想象情境之中。
3.培养学生的言语成就感
在很多教育者和学生家长的认识中,他们觉得小孩子的成就感是相对较弱的。但实则不然,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自己被人所关注的,当他们的作品有了读者以后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希望通过不断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好评。基于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表文章的机会,例如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文章作品在班级上朗读,在班级的板报上发表,参加校内评奖以及送到正式的杂志社刊登等等。只有让孩子们的成就感得到应有的满足,才能促使他们朝着更高的平台所努力和成长。
4.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写作水平的提高与阅读量的提高永远是两条共同前行的轨道,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说写作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输出,那么阅读则是为生命提供营养和血液的必要基础支持。
(1)“随笔化写作”教材资料的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每位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不仅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言谈举止,同时还要保留他们自己的性格特点。在当前的写作教材中,几乎所有课程都没有涉及“阅读其他同学的作品”或是“拜读老师的作品”等板块内容,从而让很多教师和学生本身都对阅读和欣赏有了一些忽略。为此,在日后的教学课程中,教育者应当预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充分感受他人文字与自己文字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而为日后随笔化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2)语文课本资源的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当从根本上凸显出“表现本位”的课程理念,通过增加课内阅读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参考经验。语文教师应当将所有写作活动都归入提升学生语言表现能力的范畴当中,将课本资料中的写作重点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言语美”的作品来进行阅读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树立起明确的写作志向和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淑琪.“随笔化写作”引入作文教学[J].教育旬刊,2014(8).
[2]赵慧.关于随笔化写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研天地,2015(11).
[3]陈凤荣.我的随笔化写作追求与理想[J].当代教育科学,2011(8).
4.写作教学随笔 教师随笔 篇四
一、嫁衣----选择文体
姑娘买嫁衣,一定要选择。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不买。时尚、新潮、古典;职业、宴会、便装各得其宜,要穿什么象什么。我们写作时,也应选择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各尽其妙。现在有的学生写的文章文体不明,还美其名曰“杂文”。这有如穿着睡衣参加宴会---不伦不类。
二、主题与婚纱照
姑娘经过恋爱之后准备出嫁,出嫁之前先要拍婚纱照。拍照事先谋划,拍夏日主题还是拍冬日系列,想表现春日的.浪漫还是秋日的温情。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摄影师。这就是在确定主题,如同写作。我们在读别人的作品时,无论他写的是记叙类文章还是说理类文章,只要我们读了,就会明白他要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情感如何。不能自己写了许多别人却懂。
是不是在学习生活中写作时先要考虑主题?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这样做,那就叫做“主题先行”。当我们旅游是看到美的山水,写了一篇文章,你说那考虑什么主题?完全是出自真情。不过谁也能明白你的感情。“在作文前,学生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的例子:一写游记,便立即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一写好人好事,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一写学习、训练,就是为国争光或做事要勤奋有毅力等等,自己的思想呢?没了。”这话道出了当前学生写作的弊端。但如果想想,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不是主题惹的祸,而是写作者个人无真情。
其实,作文强调主题,只有在课堂教学、考试(命题作文、命意作文),如果是随笔之类是不是把道理说清楚、把感受告诉给人就可以。
三、语言与嫁姑娘
姑娘出嫁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给别人看。于是头发、眉毛、鼻子……一处一处细打量,深怕有什么地方不得体。这就如同我们写文章。写好之后,应该仔细斟酌语言,认真考虑修辞,看看是否得体,然后再交出去。少了这一翻工夫,恐怕就会面目可憎。
总之,写作要从主题、选材(关注现实)、语言的锤炼、文体,几个方面下工夫!
5.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 篇五
樊吉福
据调查,学生在写作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假、大、空”的“失真”现象已相当严重。真可谓童真流失、童意丧失、童情缺失。作文言语失真带来的不仅是作品的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的灵性黯淡蔫萎。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无奈和仓皇,如何从根上解决问题,如何扭转作文教学中言语失真的现象?笔者认为:提倡随笔化写作,主张一种回归本真的语文教育,回归到一种更朴实、更本真,与儿童天性更为切近的写作方式,也许能够走出假教学、假作文、假语文的尴尬境地。
随笔化写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形、随意。只要灵感现闪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
高效地进行随笔化教学,必须对导与写、师与生等诸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切实改变某些教学中不尽合理甚至本末倒置的做法。
一,理论和实践的重新定位:尽可能聚焦实践
(一)打破教学常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随笔化教学训练。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得更舒服些。”的确,教师应当也必须要冲破钢筋水泥筑就的作文“围城”,从机械说教的模式转向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走出来,带领学生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快乐中酝酿习作情感,在快乐中捕捉文思。
(二)步入社会生活,让实践活动成为习作的素材源头。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溪水长流,就要引导学生到真正能深入到学生个体灵魂的社会生活中徜徉,瞄准作文教学与学生身边生活的最佳连接点,从而为习作素材丰盈泉源。“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二,导和写的重新定位:先写后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主张:“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山东省邹平县的成浩老师也说:“是杨树就让它长成杨树,是柳树就让它长成柳树,不要求全责备,扼杀孩子们五彩缤纷的言语个性,逼迫它们都变成整齐划一的冬青树”。只要是积极主动地、有创意地表达,就可以成为言语生命的有效生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的作文教学必须避免先入为主的给学生规定的写作套路,必须摈弃先导后写、步调一致的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教师要让学生说自己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或是习惯的方式去说,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思维,写出自己独特的、真情真意的作文来。从先导后写到先放后收的转变,更有利于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最本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孩子们的潜能,实现真实灵动、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和写作。
“先写”意味着“放”,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当然,学生提笔写作时,教师并非是清闲者。相反教师应冷静地对课堂的生成状态(事实上是学生的状态)予以全面细致地观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便考虑并组织下一步的“放”。“放”是对言语生命野性的“牧养”;“后导”意味着“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是对学生某方面写作能力的回拢与强化。
三、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重新定位:重视大阅读 由于应试这一功利性目的的存在,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试题化”倾向,连课外阅读都变成了为应试作文而读,读的内容多为名人事例、范文、作文选之类,从读到写都带有浓浓的功利化色彩。如此教学,使语文这个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不仅逐渐迷失了自己,也逐渐失去了原本灵动活泼的学生。
所以,我们倡导“大阅读”。所谓“大阅读”,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伴终生的开放式阅读活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杜甫和鲁迅先生的话已经足以证明“大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倡导大阅读其实就是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改变学生精神世界贫乏荒芜的状况,力图唤醒知识硬壳内包裹着的“不见人本身”的灵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亮丽的精神底子。正如王元骧所言:“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
6.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 篇六
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结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我改变了以往的开场白,重新设计了一堂趣味性强的识字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伊始,我见到学生们还在座位上窃窃私语,心里总不好受,不由地皱起了眉头。我又要进行课前五分钟的课堂纪律的整顿了,于是我一改往日的严肃,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台:“孩子们,在上识字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字谜,好吗?”“好!”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我先后出示了“宝贝小口头上开(员),大米青草一起吞(精),大王头上有一人(全),我家的户口本是方形的(房),半个多字顶座山(岁)”等几条字谜。学生们各自歪头侧脑,冥思苦想。片刻寂静之后,一双小手高高举起。大家纷纷抢着说谜底,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接下来,我高兴地说:“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夏天到了,你们最喜欢做什么?”学生们都各抒己见。我又问:在夏天,那动物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呢?学完课文识字4就知道了,读读看,你们一定会感兴趣。于是,我为同学们出示一个学习流程:自由读课文-提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前后同学互相读-提示:扮演师生角色,当老师的要认真听并要及时更正,当学生的要用心的读--两人合作读--师检查。在进行这个学习流程时,我都会适时在黑板表扬做得好的学生,由于学生们都不甘落后,故此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完成了学习流程,我就拿起粉笔在黑板里了了几笔画出了一只只栩栩生的蝴蝶、蜻蜓、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哇!学生发出了赞叹的语气。我微笑地问:谁认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生边说我边随手写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于是,我又问:谁能大声地带同学们读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呢?“我来,我来……”看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心里甜滋滋地。接着,我让学生自主观察,习得识字方法。问: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生:他们都有虫字旁。--右边的字音和整个字的字音是一样的。……
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神采飞扬的笑脸,喧闹有序的课堂,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勇于推陈出新,设计新颖地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给识字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7.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写作理应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激扬青春、激发智慧的自觉需求和主动行为。
然而, 残酷的应试现实让师生为写作的考试分数而疯狂, 以致无暇、无力甚至不愿为写作的理想———生命成长而修炼。为了分数, 写作已沦为作文的各种应试技能操练, 甚至编胡话、说瞎话、传套话, 而不是生命的自由呼吸。作文教学的惯性思维和做法, 已经让学生走进“死胡同”。
作文教学必须走生态之路, 让学生既要赢今天的考试, 又要赢明天的人生。
鉴于此,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同人经过学习、思考、分析并形成共识, 将“随笔”引入作文教学中, 倡导学生自由练笔, 从生活和读书中得题, 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忧、所喜、所恨、所爱等倾诉出来。可以记叙校内外的见闻琐事, 可以抒发生活中的感慨忧思, 可以议论社会上的各种现象, 也可以构思小说诗歌等进行文学创作, 强调真实真诚, 鼓励创造, 个性鲜明, 反对程式化。
二、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操作
(一) 研制工具 构建系统
如何推行随笔生态写作教学, 让其成为普通一线教师写作教学“新常态”?关键是找准随笔写作教学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这个切入口和着力点, 就是加强随笔写作教学工具的研制与管理。写作教学工具对于写作教学就像农具对于农事一样重要。通过随笔写作工具的研制与管理, 达到引导学生主体实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 借助随笔写作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修炼写作技能, 提升思维品质, 提高写作能力, 养成真诚作文、真诚做人的习惯。
1. 研制根本性教学工具
创编并推出随笔写作阅读教材———《精品随笔100篇品读》。该教材既作为学案又作为教案, 师生共用, 使随笔写作走向科学、有序、高效和常态化发展之路。选文从内容及表达俱佳、可读性强、便于学生领悟借鉴的优秀杂文随笔中选出, 字数限定在与高考要求基本一致的800~1000字。全书包括选文、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几个栏目。“美句抄录”写下让眼睛为之一亮的文句;“读后感言”三言两语, 留下学生读后的感慨感叹、领悟心得, 或共鸣或赞叹或批评的思想火花、直抒心灵, 促使学生开始学习体悟之旅;“名师圈点”要言不烦, 直抵文章精华与精髓, 以名师见解、体悟“指点”文章、指明方向、指点迷津、开启智慧或作为师生对话参考。这些栏目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由学生主体到教师主导、师生携手、扶放结合, 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
因材施教。以自读品悟为主, 以指导讲解为辅。对于在模式写作教学下的学生来说, 随笔是一种新鲜事物, 知之不多, 通过阅读、品味、模仿, 让他们看到随笔的样式, 初步感受其写作特点、粗知其写作思路。教师通过检查可了解学生的阅读品味, 通过适当的调控与有效的指导, 促进学生学习并模仿,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技巧和借鉴写作经验。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两读两找两积”。
“两读”即学会赏读、品读。赏读就是要求学生:1说出自己欣赏和感受的内容;2圈画批注、美句抄录;3坚持平时每天阅读1~2篇、假期每天2~3篇、一周5~10篇。品读要求学生:1不仅说清所欣赏内容及原因而且作出鉴别、评出高下;2在随笔本上写出600~800字感悟评析文 (可以以一篇为评析对象, 也可以对几篇进行综合评析) ;3在一周赏读5~10篇后写出一篇品读文。
“两找”即找立意、找思路。旨在引导学生把握灵动随笔之“主线突出 (一根主线贯穿) 、层次清晰 (生活—社会—生命) ”的特点, 立意上既要深入思考文章主题又要尝试从新的角度思考写作话题、组建自己的“立意库”, 思路上找出文章的线索、层次。
“两积”即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学生读后既要进行发散思维、建立相关联系, 将相类似的素材记下来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又要摘录优美语句、揣摩精彩写法, 建立“语言库”。
2. 随笔实践练习本———统一规格的软面抄
引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和读书笔记, 积累素材, 展示成果。学生每周至少写2篇、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先定时查, 后随机查, 以督促指导学生读书练笔、养成习惯。
3. 编制过程性维护工具———《随笔周刊》
为了及时把脉探索进程, 诊治随笔写作教学问题, 修正随笔写作教学方向, 展示随笔写作最新成果, 激发随笔写作热情, 营造随笔写作氛围, 我们推出了《随笔周刊》。每周一刊、一人统筹协调, 教师轮换担任责任编辑, 定期出刊、定时发放;正文分“繁星精华苑”栏目和“随笔蓓蕾园”栏目编写, 选文以不低于800字为宜。
“繁星精华苑”之选文切合学生实际, 可资学生借鉴的最新《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刊载的随笔文章, 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写法、观察现实生活。
“随笔蓓蕾园”之选文都来自学生自己的随笔, 引导他们阅读、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这些选文的作者年龄相似、学力相同, 容易增强竞争意识, 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热潮。利用早晚读时间适时点评、指导阅读《随笔周刊》上的文章, 激发学生兴趣, 领悟读刊路径。根据现实需要随机出版增刊号, 正刊与增刊相结合。
4. 研制辅助性教学工具———《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案例选编》
供教师备课、指导时参考使用, 以解燃眉之急。这些案例均来自实战课型, 可资教师借鉴, 由于课型齐全、鲜活适用、便于操作而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青睐, 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化解的思路、破解的路径。
这一书、一本、一刊、一案就犹如一套“组合拳”, 是系统推行随笔写作教学的有机工具, 具有1+1+1+1大于4的效果, 缺一不可。本系统工具着眼于人的生活情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能力提高这一写作核心, 实施“读写互动”, 具有操作方便、科学开放、功能强大等特点。
(二) 讲究策略 扎实推进
要切实让这套工具系统健康运行, 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 还要讲究策略, 扎实推进, 着眼整体、着力个体、统筹谋化、精致管理。
在学生拿到自编的教材后, 召开动员会, 让参与随笔实验的师生认清随笔写作的意义所在, 统一认识, 坚定师生的信心。
除了教材引路外, 课堂领航非常必要。必须开好四课, 即随笔教材阅读指导课、随笔规范引领课、随笔转化升格课、随笔周刊读评课, 进一步指明练习的发展方向。
《精品随笔100篇品读》阅读指导课, 让学生明了读什么, 怎么读, 达成目标是什么。授课时机选择在学生拿到《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因为前半个月, 学生对这书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与兴趣, 会自主阅读, 但读得可能不深入, 方法可能也不恰当, 半个月后随着好奇心、新鲜感、兴趣的减淡, 阅读动力开始消失, 这时需要教师介入, 提供方法指导, 激发动力, 合理管控, 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引入可持续的阅读常态。
随笔规范引领课, 贴近学生写作实际, 让学生明确规范随笔写作, 提倡什么, 避免什么, 指明优秀随笔的特性。让学生明确目标, 不断攀登高峰。授课时机选择在随笔训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时候。
随笔转化升格课, 就是促使学生半成品随笔 (普通随笔) 不断向成品随笔 (优秀随笔) 转化升级, 授课时机选择在随笔写作训练进行两个月左右的时候。
随笔周刊读评课, 就是让学生讨论作品的优缺点, 欣赏优点, 辨明不足, 为优秀学生加油鼓劲, 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相互欣赏吸收能力, 取长补短。
教师在讲明“赏读与品读”标准与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注重“三找”:找语言、找思路、找立意。教师在课上通过剖析示范、举例宣讲作适当引导, 课后加强检查和督促。
这一切旨在激活学生悟性, 使学生“心动”;引导学生写作, 使学生“笔动”;严格检查落实, 使学生“行动”。“心动”是本源, “笔动”是关键, “行动”是归宿。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文章;方能登上生命写作训练的理想境界。
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明确要求, 让学生规范写作;二是积极推行, 让学生有效写作;三是严格检查, 让学生坚持写作。规范明确、积极推进、严格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摸清学情, 实施有效指导;三点一一落实、扶放结合有利于教师适时规范, 破疑解难;师生合作、评批指导、积极鼓励有利于写作教学的转化升级, 健康发展。
(三) 科学规划 细化实施
随笔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进程复杂, 因而需要科学谋划、细化实施、循序渐进。 (见表1、表2)
以随笔实施内容划分三个实施阶段, 即生活随笔、读书随笔、时事随笔三个阶段, 生活—读书—时评, 分类指导和分层次推进, 循序渐进, 层层递升。生活随笔,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读书随笔,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拓宽阅读面和写作视野, 读中悟写, 以写化读, 读写思同步, 让学生充实思想, 滋润语言, 教师既指导读, 又指导写;时事随笔,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 用自己的思想分析评论社会时事, 用以磨砺学生思想的锋芒、语言的力道。第一个阶段的生活随笔, 学生易上手, 安排在随笔教学的起步阶段重点展开, 让学生懂得文章所写须“合于事理的实际, 切乎生活的实况”, “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情性的自然”, 必须让文章充盈生活的清香;读书随笔和时事随笔作为随笔教学中、后期的重点实施内容开展。
三、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意义
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中或应付或灌输或死练的樊篱, 让学生快乐写作, 享受成功的生态之路。自课题申报立项起, 我们进行了5年摸索, 研制了随笔教学工具, 建构了先进的教学策略, 形成了“一书引路, 一本实践, 一刊推进, 一案提升”的有效实施机制。找到了应试写作与生态写作的契合点, 化解了学生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纠结, 既让学生赢得了高考, 也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实现了应试写作与生态写作的双赢。2012年高考教学质量统计:盱眙中学高考语文均分名列全市前茅, 比同类四星级高中均分高3.8分;主卷120分以上, 平均每所学校不到19人, 盱眙中学45人。2014年全国中小学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上, 随笔写作教学又一次书写了自大赛开赛以来, 一所学校获得了10名特等奖中的3名, 前所未有, 难得一见的“盱中现象”。
随笔探索实践, 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写作态度、写作品质、写作习惯、写作质量上的优化与发展。两年来, 盱中有40名学生近百篇习作在《作文通讯》《新高考》《中学生学习报》上发表。2014年全国中小学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获得者刘玥在她的获奖感言《我的写作———回报世界以歌》中这样说:“在初中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喜欢写作, 因为学校要求写记叙文, 也逃脱不了友情亲情的话题, 总有一种被套在模式中的僵硬感觉。到高中后因为写随笔才慢慢喜欢上写作,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写作不要被外界束缚, 不要企望获得一个什么荣誉, 只是跟着一种表达的冲动走……人总是要写点东西自我陶醉, 或激愤或忧伤地表达, 只属于个人的东西。”
随笔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两个步骤, 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到“我笔录我口, 我手写我心”, 将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谈、所思、所忧、所喜、所恨、所爱通过随笔, 变成一种倾诉、一种交际、一种享受。让学生以乐于表达的方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思维的磨砺、语言的锤炼, 解决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文”等空洞作文、公式化作文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写作真义,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使写作成为其生命的需要。
8.论阅读与随笔化写作的有效整合 篇八
【关 键 词】 阅读;随笔;读写整合;写作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我校开展了小学“随笔化”写作策略的实践与研究。对情境随笔课、读书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等课型的研究日趋完善,开阔了学生写作思路,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讲真言、吐真情、表真意,实现了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但是,要由“写得出”提升到“写得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条路上实现阅读与随笔化写作的整合应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立足教材,读写相映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明确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本阅读资源,我们不是就阅读而阅读,而是思考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阅读资源,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与我们进行的随笔化写作有效整合起来,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达到双赢的目的。为此,我们进行了“阅读情境随笔”课型的开发,通过随文小练笔一改以往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颇为严重的现象。
1. 仿写句子。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仿写似乎与我们倡导的随笔成文背道而驰,但对于能够“写得出”却“写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种方式不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还降低了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仿写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刻意追求仿写段落、整篇文章,或是仿写课文的立意,而是从低处入手,以仿写句子为主。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实现了由模仿到创作的过渡。
2. 扩写段落。学生在读懂原文领会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着力扩写的段落,指导学生找准关键词和重点句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事要条理清晰地把事情写具体;写人要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写景要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变化等角度进行描绘,体现景物特征。扩写训练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描写能力,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3. 续写文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对话,必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小哈姆雷特,遵循人物性格,顺应前文的情节发展以及写作思路,通过由读者到作者的角色转换,续写出合乎情理的发展。续写的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还体现出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拓宽渠道,延展阅读时空
作为语文教师,其职责不是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课堂上的阅读也只是培养学生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手段的一种。我校构建“以书为友,伴书成长”的校园文化特色,以“校园书声琅琅、班级文采飞扬、教师与书为友、学生伴书成长”为目标,拓宽阅读渠道,延展阅读时空。
1. 楼层设景,书香四溢。教学楼的楼层文化主题是“以书为友,伴书成长”,按照每个年级的分布情况和阅读主题进行设计,各楼层主题分别(下转38页)(上接36页)为走进“识字乐园”、走进“诗词情境”、走进“科幻世界”、走进“美文欣赏”。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各班门前墙壁上均设有开放式书架,全面营造书香文化的氛围。人人皆读,时时可读,处处能读,读书成为学校的一道道风景。
2. 快乐晨读,惬意享受。学校每周安排三次固定的快乐晨读时间,每次30分钟。师生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个性欣赏,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诗词欣赏,不管是科幻故事还是经典名著,师生可依据个人喜好选择书目。当然,如果学生选择了不适合的阅读书目,老师会加以引导。书非借不能读也,学生间相互交换图书,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动力。每天能静下心来进行30分钟的师生同读,应该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久而久之,在老师的带动和学生相互感召下,学生形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快乐的持续。
3. 主题读书,相伴前行。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也提倡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自主选择优秀阅读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但是,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品味的提高还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校每周安排固定课时在阅览室上主题读书课,开发了四种课型: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读书交流(会)课、读悟随笔课。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浸润在书香里,这一路有老师的相伴,使读书有了新方法,书香有了新味道。
笔底波澜万斛泉,其成果体现在学生的笔尖上。学校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班级门前设有随笔展示区,学校网站的班级主页上设有优秀作品专栏,作品在这里与同学见面简直就是一种荣耀。学校创办了“小笔尖”文学社,从写稿、改稿到组稿、出书,全部由孩子们完成。《教育周刊》《童心飞扬》等报纸杂志成为学生发表作品的主阵地。
阅读是吸收,是积淀,是输入;写作是倾吐,是表现,是输出。阅读与随笔化写作在这“输入”与“输出”之间有效整合,使孩子们的言语生命得到了延续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周海燕. 随笔化作文的教学体会[J]. 黑河教育,2011(8).
[2] 孟玉华. 随笔化作文,让写作宁静而从容地前行[J]. 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4).
9.综合实践课教学随笔 篇九
但在小调查这一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于近视眼感觉很平淡!甚至有的孩子认为戴眼镜很帅!这一想法令我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天讲素质教育、每天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可我们真正忽略了最简单的东西,我们对五官的保护少之又少!尤其是五官之一:我们的眼睛。据调查、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全国近视眼人数竟已近4亿!目前,我国8~12岁的小学生中,约有47个儿童就有一个近视眼,近视发病率约为23%,全国近视眼约为3亿人,其中青少年约为2亿人。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约每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盲人,三个低视力患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为目前的4倍,估计会达到5000余万。全世界每年视力损害的花费已高达250亿美元。综上所述,视力损害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保护我们的五官、尤其是保护我们的眼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小学生看书、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这两点也是导致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出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看看我们的孩子,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有的趴在桌子上,歪着身子写作业,长此以往,怎能不近视呢?有的一双可爱的小手已被铅笔芯沫涂得黑乎乎,这样做眼保健操可以保护他们的眼睛吗?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在百忙之中关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的呵护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所以我呼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我们的眼睛吧!尤其是老师们,不要忽略了简单的小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孩子!要教育我们的孩子爱自己就要从爱护自己的眼睛做起!
【随笔化写作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优秀的随笔写作:寒假随笔11-06
随笔写作要点10-24
《暑假,天堂还是地狱》-随笔写作08-11
关于生活感悟的随笔写作08-22
认识一个人,真好-随笔写作10-07
新课标下的英语写作教学09-15
初中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08-23
95公开课课评课随笔录09-17
中考复习课写作教案07-22
动物写作指导课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