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共9篇)
1.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一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1、一条鲸鱼在海平面以下300米处,记作—300米,一条章鱼在鲸鱼上方150米处,记作()
A、150
B、450
C、—150
D、—4502、五一班数学平均分为90分,高于平均分5分记作+5分,那么,低于平均分8分应记作()。
A、-8
B、8
C、82分
D、-8分
3、电梯现在停在5楼,如果升到7楼记作+2,那么-2表示()。
A、电梯下降到了2楼
B、电梯下降了2楼
C、电梯下降了4楼
D、电梯上升到6楼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数
B.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负数比正数小
D.数轴上﹣4在﹣7的左边
5、下面是实验小学图书室5个借书日里借书和还书情况的统计记录。
日
期
9月1日
9月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借书本数
-96
-78
-114
-83
-107
还书本数
+75
+103
+69
+110
+98
(1)图书馆9月3日借出图书()本,还入图书()本。
(2)这5天中,()月()日借出的图书本数最少,()月()日还入的图书本数最多。
2.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效组织与开展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提前接触与熟悉。作为自主学习的尝试,预习是学生在学习前按要求对教材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有关科学课的预习,有人认为会影响学生的好奇心,限制学生的思路,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在有些科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及相关准备。苏教版三年级“观察土壤”这课中,学生如果课前预习,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土壤特点,并且带着自己的一些疑问,如为什么土壤颜色不同、味道不同、手感不同?课堂上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反而更有探索精神,学得更有激情。苏教版六年级“看星座”中,若不在课前做好准备,没有多次观察夜晚的星空,课堂上就只能看些图片资料等,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很难建构自己的星座知识。总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会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及探究进取的精神。
二、引发实验假设
科学创新起始于大胆的猜想,实验假设在实验学习中非常重要。没有适时、适度的猜想假设,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成效。要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况形成假设。假设可以来自于细致的观察,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中纸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学生在教师示范实验时,通过对纸团已经埋入水里却没湿这一现象的观察,进而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再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将纸团弄湿,而有的却不会,让学生分析寻找原因,培养探究精神。有的假设来自于教师的一步步地深入引导,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中,在实验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想:黄豆、绿豆、玉米粒三类物质混合后体积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变大、变小、不变)?你是怎样想的?最后还可以拓展:若在其中添加混合入水以后的变化呢?在这一步步的猜想过程中,学生发现异常现象时,就会主动反思实验过程,探究问题原因。总之,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形成与演进需要教师事先做好精心预设及充分准备。
三、引导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模型,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案。它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形成实验技能的重要阶段。实验设计是让学生能够想象出自己在实验中怎么去做,说出自己在实验中应如何动手去做,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中实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实验设计,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再据此假设提出实验方案。有的实验设计可直接从实验目的出发,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热的传递”中,设计活动方案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可根据“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问题,经过分析得知:要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一要有热源,二要有传热的物体,三要设法观察热传递的现象。这三点确定后,教师请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教师对学生构思中的问题适时鼓励点评并引导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器材,设计出经济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还可以将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加以进行。如苏教版四年级上“雨的形成”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什么是雨,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比较水蒸气的凝结与雨的形成的异同,学生认识到雨的形成与水蒸气的凝结只有一个不同,那就是雨的形成中,要有水珠不断从上面掉下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构建一个雨的形成的实验模型,再进一步分析实验中的变量,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很多,不管哪种实验,教师都要适宜地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指导实验操作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的自身的实践操作活动。但在小学科学课中,很多分组实验是在小组成员间共同合作完成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实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重点、难点及操作程序步骤的把握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在确定好实验设计后,首先,要做好实验分组与实验中的任务分工。实验中科学地分组分工,是学生合作的前提,也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组长;为了避免少数优等生主宰整个小组甚至全班学习的情况,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观察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其次,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确保达到实验目的。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甚至时常偏离主要的观察目标。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花”的分组实验中,解剖花以了解其结构时,有的学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花的其他方面去了。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中,找小动物也会变成了玩耍。所以,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要求,以促进专心认真及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植物的种子”中,要引发学生对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手感等多方面的差异作出全面观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如何在液体中传递”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木屑在热水中的运动方式,通过对其运动路线进的观察而达到说明热在液体中以对流的方式进行传递的目的。
五、提升实验总结
实验课并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的讨论与小结也至关重要。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并能做到学以致用。
3.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复习 篇三
一、字词部分
妥帖
贴补
惊慌
说谎
一贯
习惯
贪婪
贫穷
机械
戒心
推敲 礼貌
多音字:济
济南
接济
蒙
蒙骗
蒙蒙亮
二、《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分别讲了_《自相矛盾》__、_《滥竽充数》_、_《画龙点睛》_。“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举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我们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身处世。举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大闹天宫
火眼金睛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3、总是……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
不要……而要……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三、《推敲》
1、《推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原先是“推”,因此,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你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好?请说明理由:(1)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2)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3、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苦吟诗人”)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课后习题4推敲练习(1)“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2)“即时”与“即兴”。“即时”是立即的意思。“即兴”是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文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3)“安静”与“宁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很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四、《嫦娥奔月》
1本文是一篇 神话故事。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美丽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力大神勇、造福百姓的后羿,奸诈贪婪 的逢蒙。
2、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请你把它们连起来。
正月初一
新春佳节
正月十五
元宵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我还知道这些节日:(七月初七七夕节
四月五日
清明节)
4、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支支吾吾 浩浩荡荡
恭恭敬敬 兢兢业业 吞吞吐吐 碧蓝碧蓝:雪白雪白
金黄金黄
乌黑乌黑
火红火红
瓦蓝瓦蓝
五、《伊索寓言》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
3、《牧童和羊》告诉我们:
4、《蝉和狐狸》告诉我们:
5、你还知道有哪些伊索寓言:
、、从其中
一则中你明白了:
六、练习三
1、写出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台上
。
师傅领进门。
要练惊人艺。
若要戏路通。
艺多。
百日。
2、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仿《幸福》写话:
河流的幸福,在于给鱼儿一个舒适温暖的家,让它们快乐的嬉戏。所以河流在欢乐地不停奔唱。
蜜蜂的幸福,在于在花丛中亲吻着花朵,带给人们上好的花蜜。所以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鸟的幸福,在于站在枝头歌唱,唱出悦耳、动听的音符,让忧愁的人们,变得快乐。所以鸟儿在空中欢乐地飞翔。
蜡烛的幸福,在于把自己点燃,为人们照亮世界。燃烧了,给世界留下一片光明。老师的幸福,在于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我们茁壮成长。所以老师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4.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四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含义刚好相反的两种数量。如,向左边运动的路程与向右边运动的路程,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人数的增加与减少„„怎样区分两种含义相反的数量?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含义相反的另一种数量。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像上述那些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他们能够接受用正、负数区分具有相反含义数量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需要与条件。
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例 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初步接触负数,初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了解有关负数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进一步感受负数的含义。练习一配合四道例题的教学,既有分别与各道例题配套的练习题,也有综合应用四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题。
(一)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知识
本单元教学负数知识的重点是它的含义,认识负数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1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气温,例2选择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逐步教学负数的知识。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自主体会负数的含义,初步形成负数的概念。
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引导学生首先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我国的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温度,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负数。教材编写了三个教学环节,先是营造一种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等;最后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巩固例1所教
学的知识。
教材用图画呈现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某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0度,三亚的最低气温是零上20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0度。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温度,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一个刚好0度,一个在零度以上,一个在零度以下,而且三亚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意义的20度。怎样用数学方法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怎样让人一目了然地区分两个不同的20度,而不致于混淆?这就是首次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浓厚氛围,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引导他们看着温度计说说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通过“比零度高”“比零度低”这些描述,突出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是两个不同的20度,感到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并区分这两个温度,从而产生学习负数的动机。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要指导学生看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先在温度计上找到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告诉他们我国一般使用摄氏温度℃。再找到摄氏温度的零度刻度线,指出表示南京气温的温度计的水银柱顶端正好在零度刻度线上,这个温度就是0℃。然后识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指出在零度刻度线以上的温度是零上温度,在零度刻度线以下的温度是零下温度。零上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上看,一般每小格表示2度,每大格表示10度;零下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下看,一般也是每小格表示2度,每大格表示10度。最后读出三亚和哈尔滨的温度,它们的温度计的水银柱顶端分别在零上20度和零下20度刻度线上,分别是零上20℃和零下20℃。练习一第4题在温度计上画水银柱表示某市去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10℃、15℃、20℃、-5℃,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温度计是怎样表示气温的,学会看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起来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先指出零上20℃可以记作+20℃,“+20”读作正二十;再指出零下20℃可以记作-20℃,“-20”读作负二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零上20℃和零下20℃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符号“+”与“-”表示。“玉米”卡通的提问“+20℃和-20℃表示的含义相同吗?”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不同的数量,对不同数量作出不同的解释,体会符号“+”与“-”写在20的前面,区别了两种含义相反的温度。
练习一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读出水沸腾时的温度100℃、水结冰时的温度0℃、南极的最低气温-89.2℃,指出其中的正数与负数。通过识别正数和负数,继续体会负数的含义,消化例题里习得的知识。
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例2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虽然学生缺乏海拔高度的知识,但“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的形象描述,有利于他们体会这是两个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它们。教材利用示意图形象表示珠穆朗玛
峰“比海平面高884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用一条红颜色线凸现海平面,什么是比海平面高、什么是比海平面低,就显而易见了。教材指出:海平面的平均海拔高度为0米,比海平面高8844.4米称为海拔8844.4米,可以记作+884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记作-155米。在用数表达海拔高度的过程中,又一次联系实际突出正数与负数的不同含义,学生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就更加丰富了。
这道例题只表示出+8844.4、-155,没有讲它们的读法。这是考虑到例1里已经教学了正数与负数的读法,这里把读数机会留给学生,他们读出这两个数应该没有困难。
练习一第2题配合例2的教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高于海平面3260米和低于海平面422米。这道题与例2十分接近,写数不会有困难。通过写数能再一次体验负数与正数是含义相反的数。
3.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在例1和例2中,陆续出现了+20、-20、+8844.4、-155等数。如果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可以把+20、+8844.4分在同一类,把-20、-155分在另一类。教材指出: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用列举的方式,初步揭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生在这里再认表示正数的符号,以及表示负数的符号,根据符号区别正数与负数。回忆例题,重温这些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含义,初步的负数概念就产生了。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教材突出讲述了这一点。可以联系0℃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海拔高度0米既不在海平面之上、也不在海平面之下,体会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配合例1和例2的“练一练”在给出的七个整数中有正数,有负数,还有0,识别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能够加强对负数表示形式的直观感受,同时也再一次突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关于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只是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学生不仅要在形式上识别正数与负数,更要联系零上温度、比海平面高的高度都可以写成正数,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都可以写成负数,支持正数与负数概念的建立。
教材还指出: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略不写。因此+20、+8844.4,也可以写成20、8844.4,这就把正数与以前教学的数联系上了。由此联想,-20、-155前面的“-”不能省略,如果把-20写成20、-155写成155,其含义就完全变了。于是进一步明白,1、2、3„„都是正数,-
1、-
2、-3„„都是负数,负数表示的意思和正数刚好相反。
练习一第3题要求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帮助学生既从外在形式上,又从内在含义上,体会正数与负数的区别。
(二)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行走的路程等现实情境中,应用正数与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例3和例4,以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为素材,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负数,加强对负数意义的体验。
1.两道例题的教学,设计了不同的方法。
例3呈现了一张反映新光服装店去年上半年每个月盈亏情况的统计表,在盈亏金额栏目里有正数,也有负数。教学任务是了解正数与负数在这道例题情境中的具体含义,看着统计表里的数据,逐一分析去年一到六月每个月的营业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具体的钱数是多少。还可以分析这半年盈亏的整体情况,包括有几个月是盈利的,有几个月是亏损的„„这道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告诉学生“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这个规则,再由学生依据规则对统计表里的每个数据作出具体解释,并对这半年的盈亏情况进行整理评价。从而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表示盈利和亏损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白菜”卡通问学生“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引导他们体会统计表里数据的具体含义,交流对各个数据信息的理解。
例4为文字叙述的情境配了一幅示意图,图画表示小华以学校为起点向东行走2千米到达邮局,小林以学校为起点向西行走2千米到达公园。这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是知道相背运动中,如果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可以用负数表示,再一次体验负数的意义。前面几道例题里,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盈利金额,用负数表示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亏损金额,这些已经是人们共同约定了的,在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遵循这些规则。而例4中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正数,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负数,一般没有共同约定,是个人在解决问题时临时确定的。所以,例题提出“如果”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让学生体会向东与向西是两个正好相反的方向,向西行走的路程应该用负数表示,即向西行走2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当然,“如果”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东行走2千米则应记作-2千米。
2.两个例题的延伸,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
例3的“试一试”给出了新光服装厂去年下半年每个月营业的盈利或亏损金额,让学生在盈或亏的情境中应用负数的知识,加强“盈利通常记作正数,亏损通常记作负数”的印象。与例3相比,“试一试”在认知水平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是变换了思维的方向。例题是根据“规则”体会统计表里各个正数或负数的具体含义,“试一试”是应用“规则”把盈利或亏损的具体数据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到统计表里。学生完成“试一试”一般不会有困难。
例4在设定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以后,要在数轴(小
学数学称为“直线”)上用点表示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能清楚地表现出非零自然数都是正数,正数比0大;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知识曾经在例2里已经初步得出,现在呈现在数轴上面,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正数、负数以及0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关于整数的知识结构。教材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数轴,它是一条标有箭头(方向)的直线,上面有表示“0”的点(原点),以及表示1、2、3等正数和表示-
1、-
2、-3等负数的点。教学应该仔细规划出现完整数轴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数的位置及其意义,初步注意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顺序。下面提供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首先给出一条箭头向右的直线,在直线上有许多间距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标注数“0”。接着联系例4中向东行走的千米数记作正数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右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东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数轴上的正数一般不写“+”。然后突出例4中向西行走的千米数用负数表示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左边下方依次写出-
1、-
2、-
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西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强调负数的“-”不能漏写。上述的教学设计,给抽象的数以形象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次体验负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着数轴上的数,体会数的排列顺序,可以分两步进行。先仔细观察数轴上“0”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明白“0”以及它右边的数是以前就认识的数,“0”左边的数是本单元教学的负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体会“负数都小于0”,感受数轴上的数分布的合理性。再仔细观察正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到右;负数-
1、-
2、-
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到左,发现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相反,正数和负数以“0”为分界。还可以回忆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海拔高度的含义,体会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方向的合理性。练习一第7题是在数轴上填数的习题,帮助学生把握数轴上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
3.带着例题里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在练习中继续体会正数与负数所表示的一些具体对象,加强负数概念。
练习一选择了丰富而宽广的题材,实际应用负数的知识,加强对负数意义的体验。如,第5题里升降机上升的高度与下降的高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粮库运进粮食的数量和运出粮食的数量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得分与扣分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第6题日常生活中,钱的收入与支出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第8题公共汽车乘客上车人数和下车人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些练习题在编写上的共同点是:通过一个或
5.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五
单王村小 蒯 锐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后羿、嫦娥、逄蒙、威逼、皓月当空、树影婆娑”等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品读课文,感受后羿嫦娥的优秀品质和逄蒙恶人形象。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美,并积累。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品读课文,感受后羿嫦娥优秀品质和逄蒙恶人形象。教学难点:
怎样在反复研读中,从逄蒙的恶中读出嫦娥后羿的善和为民造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说一说。
2.相机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嫦娥奔月,指导“奔”的读音,指导读好课题。
二、认知字词,初步感知
3.检查预习,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有侧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准、读好词语。5.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好后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6.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后羿射日 勇斗逢蒙 嫦娥奔月
三、关注词句,朗读悟美
7.品读“后羿射日”部分:
①课件出示,自由读一读,你能说一说,后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预设:力大无比(板书),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读出了“力大无比”?用横线划一划。
③通过关注“运足气力”、“拉满神弓”、“一口气”,指导读好“力大无比”的句子。
8.后羿这样做的都是为了——解除苦难。请你想象,百姓会遇到怎样的苦难?
9.反复引读,体会后羿为民造福的心。
10.正是后羿处处想着百姓,有一颗装有为民造福的心,百姓也爱戴后羿,敬重后羿。人们是怎样敬重后羿的呢?引出“仙药”,什么样的药能称为仙药?
五上语文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11.品读:“勇斗逢蒙”部分:
①逄蒙是个怎样的人?读一读3-5节,找出一个词来形容逄蒙。②他的奸诈贪婪体现在哪呢?
③交流反馈:重点研读——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
关注“假装”、“晚上”、“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进”、“威逼”。想象平时逢蒙怎样对待嫦娥?现在又是怎样威逼嫦娥?指导读出逢蒙恶的形象。
12.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怎样想?怎样做?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关注“周旋”,想象嫦娥怎样机智地与逢蒙周旋? 13.最后嫦娥还是吃下了仙药,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14.学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嫦娥?随机板书。15.反复对比朗读,体会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四、感受意境,升华情感
16.师配乐读——出示: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17.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指导朗读,感受嫦娥这种勇敢,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18.积累句子,感受这种意境美。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这一段话,体会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五、精读课文
勇斗逢蒙
奸诈贪婪
嫦娥奔月
机智勇敢
美丽善良
附: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课文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逢(páng)蒙(měng)的,为人奸诈贪婪(lán),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五上语文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远远的月亮上树影婆娑(suō),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后羿连声呼唤“嫦娥!嫦娥!”他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他们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期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五上语文
6.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六
16、黄山奇松
一、读准字音。
宾(bīn)客 荣誉(yù)形似(sì)玉屏(píng)楼 情有独钟(zhōng)
二、词语:誉为 情有独钟
陡崖
潇洒
屏障
姿态优美
遒劲
宾客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独特
盆景 依依不舍 千姿百态 屹立 卧床 闻名于世 郁郁苍苍
三、根据课文理解记忆。
1、《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赞美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 徐霞
四、积累。
1、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叠嶂 连绵起伏
2、表现喜悦的成语:喜形于色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手舞足蹈
载歌载舞 喜笑颜开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3、辨析“屹立”——“矗立”——“耸立”——“挺立”的异同: 同:这四个词都有“不倾斜、不弯曲、朝上直立”的意思。
异:“屹立”着重在“屹”,像高山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矗立” 着重在“矗”,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多指物也喻人。
“耸立” 着重在“耸”,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只用于物,如高山或高大的建筑物。“挺立” 着重在“挺”,挺拔而直立。形容精神饱满,超出一般,可用于物和人。
4、造句: 屹立: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郁郁苍苍:雪松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饱经风霜: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17、黄果树瀑布
一、读准字音。
挟(xiã)来
合奏(zîu)
聆(líng)听
仿佛(fú)沉醉(zuì)缝(fâng)隙
撩(liāo)起来
人喧马嘶(sī)山回谷应(yìng)
二、应掌握的词语:杰作 哗啦 人喧马嘶 喧嚣 缝隙 重叠 隔离 气势非凡轰鸣 山回谷应 聆听 訇然作响 掩映 凝神 谛听 沉醉
三、根据课文理解记忆。
1、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壮美的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2、课文从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响、感受三方面写出了黄果树瀑布形态宽、声音大(响)的特点。它位于我国贵州省,是亚洲最大的瀑布。
3、写近义词:喧嚣(喧闹)聆听(谛听)沉醉(陶醉)
写反义词:喧嚣(清静)凉丝丝(暖烘烘)扩展(收缩)沉醉(清醒)
三、课外积累
1、形容气势大的成语:浩浩荡荡 排山倒海 雷霆万钧 气贯长虹 一泻千里 千军万马
势如破竹 气吞山河
2、写瀑布的古诗: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8、莫高窟
一、读准字音。
尊(zūn)重
银弦(xián)
卧佛(fï)
佛(fï)教
安详(xiáng)瑰(guī)丽
威风凛凛(lín)惟妙惟肖(xiào)姓肖(xiāo)
啧(zã)啧赞叹
二、应掌握的词语:敦煌 莫高窟 断崖绝壁 神态各异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记录 描摹 弦乐 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 刺绣 腐败无能 帝国
三、根据课文理解记忆。
1、莫高窟又叫(千佛洞),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2、彩塑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3、壁画的特点:宏伟瑰丽、内容丰富,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4、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这段话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壁画上面的飞天形态万千,展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其中的省略号列举的表示省略。展开想象,还可以怎样描写壁画的飞天呢?仿写两句。如:(有的置身花丛,追赶蝴蝶;有的面对铜镜,梳妆打扮;有的手捧竹笛,吹奏乐曲;有的手持净瓶,轻洒甘露;有的双掌合十,默默祈祷;有点轻启朱唇,传经送道……)
5、我国的名胜古迹还有:布达拉宫(西藏)、虎丘(苏州)、乐山大佛(四川)赵州桥(河北)、天池(吉林)
6、为莫高窟设计一条广告语: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一明珠!
四、积累。
1、有关丰富繁多的成语: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五花八门 多如牛毛 星罗棋布 应有尽有
无所不有 层出不穷
2、形容神态的词语: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炯炯有神 欣喜若狂
镇定自若
喜笑颜开
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若无其事
悠然自得
呆若木鸡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目不转睛
眉开眼笑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3、形容逼真的四字词语: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活灵活现
4、中国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窟(甘肃)
云冈石窟(山西)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
练习5
一、本单元我游览了(安徽的黄山)、欣赏了(贵州黄果树瀑布、甘肃的敦煌莫高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畅游了(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山东的泰山,四川的峨眉山,西藏的布达拉宫,北京的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等)
二、把句子写具体:
1、上海的金茂大厦可真高啊,快要顶到天了。(直插云霄)
2、早晨的雾可真大啊,门前的大树都不见了踪迹。
3、小溪里的水清得很,连水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能看见鱼儿嬉戏,河虾散步)
4、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见。
例句:
1、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2、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3、这座楼高耸入云。
4、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掌声。
5、学校的操场只有巴掌大。
6、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 上都听得见。
7、他口渴得嗓子直冒烟。
8、这辆车开得像蜗牛一样慢。
三、记忆:《边疆小夜曲 》星星,闪耀在蓝天里;蓝天,映照在江水里; 星星,蓝天,江水,全都浸透在花香里。婴儿,睡在母亲怀里;母亲,睡在祖国怀里; 婴儿,母亲,祖国,全都睡在战士心里。——向明
四、公益用语示。例: 1.心宽了,车门也宽了。2.交通你我他,安全靠大家。3.爱花惜草,珍视生命。
4.播种一片绿荫,常留一份深情。5.涟涟清水流,何忍投秽物。6.水,生命的摇篮,请你珍视。
7.爱惜粮食,增进健康。8.做普通人,讲普通话。9.小脚绕一绕,小草笑一笑。10.播种爱心,收获美德。11小脚绕一绕,小草笑一笑。
7.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8.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 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9.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九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2.1 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2.5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2.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2.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2.找出几个物体平衡的方法。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从吹泡泡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肥皂水、洗涤剂、甘油等配制吹泡泡的液体,塑料吸管,铅丝或铁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科学是……”
二、新课
1、教师提问:当你听到“科学”一词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并作说明。(学生写或画,教师巡视)
2、学生把写的或画的“科学”向全班作说明。
3、阅读给小朋友的一封信。
4、看爱因斯坦的图,并读他的名言。(1)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2)他有什么功绩?
5、看书本上第2、3页的卡通画。(1)他们在做什么?(2)这幅画中哪里有科学?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有科学?
6、阅读并观察书本第3页上半页的内容。(1)让学生自己说出内容。(2)有谁知道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吹泡泡。(1)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大。(2)想一想为什么别人吹的大?
(3)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提供材料,学生游戏,并且观察提问)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吸管、肥皂水、灯泡、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是科学?
3、你知道哪些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你又发现了哪些科学?
二、新课
1、老师出示灯泡,问:(1)这是什么?
(2)有谁知道是谁发明了灯泡?
2、介绍爱迪生:(1)学生介绍。(2)老师补充。
3、教师提问: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成功率、外形、色泽等方面进行比较)
4、完成书本上第24页的表格。
5、游戏:
(1)你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老师可以让你玩五分钟,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要从玩玩具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开始玩玩具。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解决。
6、观察书本第6页:(1)什么是科学?(2)蝴蝶的外形?
(3)教师小结: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胡编乱造,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三、巩固
1、请每一位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提出几个有关科学的问题。
2、完成书本上第74页表格。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目标: 科学探究:
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 分析与解释之“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 交流与质疑之“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科学知识: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1.2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1.3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2.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3.概括小动物的特征。4.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1.从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2.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3.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4.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各种生物、纸、笔、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物体可以分为哪两种?
2、什么叫生物?
3、生物包括什么?
二、新课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要寻找生物,看谁知道的多?
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3、教师提问:(1)你知道哪些动物?(学生回答:牛、马、羊等)(2)你知道哪些植物?(学生回答:松树等)
(3)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颜色等,为什么都叫它们为生物呢?(有生命)
4、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老师总结: a、生物都能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d、生物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三、实践活动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学生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2)做记录。(3)汇报结果。
(比一比,谁寻找到的多,懂的多。把找来的生物记录下来,不知名的画下来)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 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单元目标:科学探究:
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时有限的。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3.3 了解水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3.4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重点:1.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3.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4.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1.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2.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3.认识表面张力。
4.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
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臵。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情感、态度与日俱增价值观: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动物、人体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你,小草……;因为有你,……;” 提问:你们猜猜这首诗中赞美的是谁?
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 归纳总结:水是生命之源。
二、生命离不开水
1、提要求:生命离不开水的事例很多,每人在小组内说出10个,把本组的共同观点写在或画在白纸上。
2、学生讨论。
3、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老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感受并比较植物体内的水分
1、请学生出示各组的水果。
2、启发学生想办法挤出水果中的水分,确定使用一至两种办法进行活动。
3、告知学生挤水的目的。学生挤水分前要求每种植物的量大致一样
4、学生汇报结果(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多和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少)和感受。
四、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分吗?
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
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分?
2、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
3、学生和老师再补充其它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吃的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补充我们人体活动的需要。
五、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提问:怎样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
3、学生设计实验装臵。可以用试管,也可以用小玻璃瓶代替。
三、布臵作业
课后观察小草喝水的情况,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描述水。
导入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这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吧!
1、教师出示一杯水,说:“这是一杯普通的水,请你们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可利用的物体,观察这杯看似熟悉的水,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也可以画大星、小星来表示你们的大发现和小发现。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巡视,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水,并在适当的机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水被溅出、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从多种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5、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重点词语板书,并强调我们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6、各组比赛:找出六种液体中哪一杯是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最科学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教师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二、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教师问:“同学们,喝过糖水吗?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制作糖水的过程中,你发现过什么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3、教师请学生带着“方糖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想想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方糖在水中已经溶解。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到小组内倾听,并启发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证实方糖已在水中溶解。
5、学生汇报。
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7、请学生谈谈对溶解的理解。
8、学生动手实践:做一杯快餐汤,教师可提醒学生:除了用学具外,还可以
9、用其它调料,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汤最好吃。
10、学生谈本组做汤的方法,品尝效果外,还要谈谈新的发现。
三、布臵作业: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第二课时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1、认识毛细现象。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水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继续观察、实验,认识水的其它性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
(2)老师说明实验要求: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真是这样吗?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4)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5)教师小结:科学上把水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导入:刚才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它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不信,大家试试。
(2)教师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每次滴一滴水,记住水溢出来时,一共多少滴? 要从各个角度观察硬币上的水。先猜测,做好记录,再实验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前面呈什么形状。(4)学生汇报。
(5)教师讲述:水的表面张力有多大呢?让我们继续实验。强调: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或小钉子要从杯边缘慢慢放;先猜测,再实验。
(6)学生分组实验,并试着对现象做出解释。
(7)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8)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候、动手试一试。
3、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和感想。
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科学思维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表达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3、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缺水城市的统计图、本地水污染的资料及图片。提前调查学校附近的水域,选择已被污染的水域带领学生考察。调查计划表,配好的四种污水:洗衣粉水、洗头液水、洗涤剂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自带1-2种洗涤用品,记录本,彩笔。
第一课时
1、导入阶段(1)教师提问:“关于家乡的水,你知道哪些事情?还想知道哪些事情?”学生可能说出一些有关家乡水的事情,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家乡的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把众多问题归类,确定几个小专题。如: 家乡水状况 污染水对动物的影响 污染水对植物的影响
污染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水污染的原因
(3)按对问题的兴趣或家庭距离的远近自由分组,并给本组起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自荐或推荐组长。
(4)在组长的带领下,全体组员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表。(5)各组汇报调查计划,其它组提出意见或建议。(6)师生共同修改、完善调查计划。
2、调查阶段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污染水域,寻找污染源。建议用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污染的场面,学生还可以带瓶子,取些污染的水做样品,观察其颜色、气味……
(2)在小组长带领下,学生访问有关专家或家长、教师等。建议带录音机录音。
(3)小组成员到新产品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以上活动,教师一定要强调注意安全。
3、整理阶段
(1)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处理、加工有关资料,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汇报。
(2)组内各成员确定自己的汇报内容和形式,教师到各组倾听,教师给各小组提出汇报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第二课时
4、汇报阶段
(1)教师导入:“经过同学们的大量调查研究,你们对家乡水资源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在请各小组汇报。”(2)各组采用演讲、图片、图画、录像、实验等形式汇报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其它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评价汇报组的表现。争取形成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的氛围。
(3)教师小结: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很惊喜。短短几天时间,你们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充分说明家乡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状况,你们真的很棒,教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后记:
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了解淡水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大自然中的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学生准备: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三、教学过程: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或课件,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如果能拿出图片就更好了。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阿根廷有位专家打了一个比方……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2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所有的水”、“ 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事例。(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活动步骤,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粉笔写或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汇报发言。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高浪费水的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三年级学生水平有限,只能提出常见浪费水现象和简单的节水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的小尖兵!
四、布臵作业
1、体验活动:把家里自来水总开关关掉,既不做饭,也不冲厕,体验全家人究竟能忍耐到什么程度。
2、用大号可乐瓶装水,量一量并算一算,你家一天大约用多少升水。
3、收集或自编一个节水的广告词,做成宣传单或循规蹈矩告示牌,贴在或插在适当的位臵。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期末08-12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09-28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8-19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排序教案09-26
2023-2024六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复习 苏教版08-14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08-15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9-28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考试卷08-15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根和茎》说课稿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