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

2024-09-27

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共8篇)

1.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 篇一

四年级数学研讨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

图》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五、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统计到了学生的面前,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大胆地将例题变为学生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四年级各班级男女生人数调查结果。其中,学生具体实践的方式和过程并没有改变。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吗?(7个班)那么同学们知道这7个班的具体人数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

【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 篇二

我们选择了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上的尝试。

一、课前思考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思考, 本节课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测,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基于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 要让孩子们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境, 可以对数据进行不同的选择、推理和预测等。这些长效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 才能丰盈学生的数学体验, 才能使类似的课堂更具厚度和广度, 不断地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为什么还要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学习需求是否来自于学生的自然萌发?其不同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体验的层次又该如何逐步深入?这就又促使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和教学侧重点的把握尤为关注。

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单、复式统计表, 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制作图表、数据整理和分析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可供后续学习借鉴的经验。如何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改造经验, 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有效对接?如何激发学生在个体经验生长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使类似的教学过程成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

二、课堂实施及评析

下面以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的教学设计作简要介绍和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 阳光小学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 甲老师和乙老师分别记录了该校五 (1) 班两位跳绳高手每天的训练成绩, 我们一起来看看。

甲老师是这样记录的: (呈现复式统计表)

师:从这张复式统计表中你能很快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可以知道1号和2号选手每天到底跳了多少个。

生2:还可以知道每天他俩相差多少个。

……

师:对呀, 用复式统计表不仅可以知道其中某个人的每次跳绳数量, 还便于对两人跳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比较。

师:和甲老师的统计表相比, 乙老师是用什么方式记录的?乙老师分别用了两幅折线统计图记录了两位同学的成绩。 (呈现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用折线统计图记录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还能清楚地反映变化趋势。

师:那结合图你能来具体说说两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吗?

生:1号选手经过训练, 成绩稳步上升;2号选手的成绩有点起伏不定。

师:那是否能从这两幅图中一下子看出哪天他俩的成绩最接近, 哪天成绩相差比较大?

(速度明显慢下来)

师:可见, 两种记录方法都各有优势, 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看出两位选手成绩增减变化的情况, 同时又能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呢?

生: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师:合为一幅图是什么意思?

生:把两张折线统计图绘制在一张图中。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 但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的。怎样的两幅图可以合起来呢?

生 (思考) :首先两幅图必须统计的是同一个内容, 同时横轴项目和纵轴刻度要一致。

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符合这些要求吗?

【评析】

杜威说:“教育就是持续不断地重组经验, 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 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小学数学教学, 就是要善于不断地创造这样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自觉产生对已有知识经验提取的需求, 实现经验的对接与生长, 从而自主建构新知。本节课一开始, 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 呈现了两位教师记录学生跳绳个数的不同统计方式, 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顾。通过对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两种统计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那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多少, 又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呢?能否根据实际需求, 将这两种统计方法的优势集中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呢?这便是在教师提供的现实情境下学生自然萌生的想法,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统计方法多样化的必要。这种在经历比较、体验之后的学习需求感是数学经验获得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学的起点便是在这样一种基于对旧知的激活和对新知探究的渴望状态下自然生成, 学习需求与学习目标的指向一致, 学习方式与教学过程的脉络相融, 为有效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价值的认识也伴随着这样的体验悄然渗透。

【教学片段二】

师: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促进骨骼生长。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折线统计图上呈现的是什么内容。 (出示标题:“小明7-13岁身高与我国7-13岁男生的平均身高对比情况统计图”) 从这个标题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需要几条折线来反映标题所统计的信息?

生:需要两条不同的折线表示所统计到的信息。

师:下面老师提供给你一条信息, 请你选择与之匹配的统计图。

“小明7-13岁的身高略低于我国7-13岁男生的平均身高。”

(师出示图例相反的两幅折线统计图。)

学生读图后辨析, 选择第二幅。

师:为什么两幅图看起来差不多, 你却选第二幅?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所给的图例不一样。实线表示的是××的身高, 虚线表示的是××的身高。

师:万一没把图例看明白, 就会导致什么后果?你觉得在分析统计图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生:看清标题和图例非常重要, 否则就特别容易将数据对象混淆。

师:是呀, 复式统计图反映的内容比单式统计图要丰富许多, 因此, 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更要讲究方法。

师:弄明白读图方法以后, 谁来具体说说哪几组数据可以说明小明的身高略低于我国男生的平均身高?

……

师:帮小明分析完身高变化情况后, 我们也来比较一下自己的情况吧。老师发下的作业纸上有我国7-13岁男生或者女生的平均身高统计图, 你能将自己7岁至今的身高变化情况绘制上去吗?

师:想一想, 在绘图前先要填写哪些内容?

生:标题、日期和图例。

师:绘制好后,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

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展示:个人身高情况一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 个人身高情况一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的, 个人身高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有交叉的。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预测15岁时的身高可能是多少。

师: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 因此大家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营养, 保证睡眠、多多运动, 使自己生长、发育得更健康。

【评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 如何读懂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 这与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 由于统计数量的增加, 数据变化比以往更为复杂, 两组折线有上升有下降、有交叉有平行, 容易给孩子的读图分析带来干扰, 信息越多, 学生越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和要领, 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本环节, 从小明的身高与我国同龄人身高的标题分析入手, 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先辨析后选择的情境, 巧妙地把学生读图的视点聚焦在对图例的关注和研究上, 凸显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重要作用, 不着痕迹地强化了读图的关键和要领, 从方法上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指导。其次, 通过让孩子将自己7-13岁时的身高数据与国家同龄学生平均身高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亲历制图的过程, 巩固作图的技能;另一方面, 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身高与平均身高的折线进行比对, 经历将统计图所反映的“直观图像趋势”逐步梳理成“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 不断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方便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和“便于趋势分析”的特点的认识。其中, 对“个人身高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有交叉的”这种情况的细致分析和指导, 更让学生理解了图中两条折线的交点意味着什么, 从而使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体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第三, 此环节的统计由于明显带有个体信息的成分,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的素材也为学生根据身高发展规律预测今后自己或者他人的身高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在分析和比较数据的同时, 让学生经历根据统计图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推理的过程, 丰盈了数学思考,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它在实际运用时有着丰富多彩的姿态, 表达出多种信息。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股票上、报纸上、电视上……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利用复式折线图解决的小问题, 请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 和同桌共同来探讨一下。

教师呈现四组题材不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两位射击选手选拔赛成绩统计图

总分相同, 该派谁去呢?

张亮第3次成绩只有85分, 爸爸很生气, 批评了张亮, 你的看法呢?

你能各用4个字来描述这两地的气温吗?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城市吗?

甲、乙两位五年级学生的减肥效果如何?

【评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统计和概率”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广泛地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价值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 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统计教学目标的多元、体验的充分与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素材是紧密相关的。有效的教学, 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对身边的统计现象有所了解和观察, 还应把他们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要通过素材的多样化呈现, 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更能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第三个大环节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理念。

3.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 篇三

新授: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导入: 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图来了解桂林市的气温情况。

(课件出示: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如果想比较北京市和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把两张统计图并排,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统计图)

(课件演示:两图并排以及合并统计图的过程)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

2.揭题: 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了北京市和桂林市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过去学习的是单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探究: 复式条形统计图看起来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同时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

你们知道这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才能让只看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人知道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呢?

(学生:用文字说明,画个图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采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图例)

你能给这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指示图,说明图,图解)

新增加的部分叫做图例,也就是举例说明图形的意思,

这和大家刚才起的名字有着相同的意思,说明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正确。

[评析:教材中例2直接出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设计成先出现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利用其中一幅图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另一幅图重点进行观察分析训练,然后提出将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的要求,让学生亲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对新知产生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内心更容易接纳。

这里教师具体设置了两个问题:1.怎样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2.怎样明确两种不同的直条各表示哪种数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自己给图例起个名字并给以充分的肯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设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意义,逐步深化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图例作用的理解。]

4.分析: 从这个统计图你还能看出有关北京市的平均气温情况吗?说说看。

能看出桂林市的情况吗?也说说看。

你们能比较两个城市一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吗?其它季度呢?

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1. 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 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你觉得怎样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获得的信息比较全面?

(先了解每种数量的情况,再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

5.应用: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请你们试一试比较全面地分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上海市和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统计图)

我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请组长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学生组成4人小组进行讨论)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上海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上海市与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比较)

6.评价: 同学们的分析全面、具体,非常好!下次旅游想去哪?

(学生:海口)

7.比较: 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跟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板书:便于对两种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评析:引导学生会看统计图,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统计图呈现的信息,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将练一练提到试一试前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及时强化和提高。运用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评:这节课教师运用诙谐的语言、亲切的语态、有趣的情境、科学的设计和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结构、特点、分析方法和画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交流、感悟的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4.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 篇四

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和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别是将两个单式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等新知的形成,都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而水到渠成。

2、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老师提问要想比较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单看自己手中的单式统计图方便吗?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观察比较方便的统计图?学生交流讨论后,于是有学生提出“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的想法。当画完了1985年的城镇、乡村人口数量的直条后,不少学生将两个直条用了不同颜色,老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然地想到是为了辨认与区分城镇、乡村人口数。其实这就是新知图例的自主探究。

3、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国情及品德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动脑分析的习惯。例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乡村人口逐年下降?让学生感悟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总之:本节课老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1985-2000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新知--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活动中采用实践尝试、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主动获取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引发矛盾,画完了表示城镇,乡村人数量的直条,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颜色?通过分析、评价让学生掌握了图例这一新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教师认真的研读教材,能够理解教材的背后的意图。

在教材里,我们能够看到展示给我们的教学内容其实很简单,但做课教师认真的研读教材,非常清晰地明白每个例题里要传递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要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比如:刚开始的复式统计表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它的优点,除了寻找数学信息外,教师更是充分的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看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从一个表中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复式统计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在教学单式统计图时,教师能够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基础,找出学过的单式统计图和今天单式统计图的区别,及时的进行指导画图,还关注到了很多到细节,例如指导学生使用三角板,怎样更好的寻找纵轴上的数据。在进行复式统计图教学时,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探索出新知!能够做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全在于教师深读了教材,并能够跳出教材进行教学。

2、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整节课中,我们都能发现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3次合作交流,每次交流的目的都有所不同,让他们在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

这节课能注重对学生渗透统计意识,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与教师的主导做到有机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既体现自主探究又突出合作交流。

从本节课中我们有难看出,赵老师十分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提倡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如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渡时对学生的引导上;特别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真正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小组间说想法、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

二、凸显教育的价值:既获得知识更要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自己学习经历,提高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赵老师设计的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正是让学生经历了:为什么要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怎样区别统计图的内容等都是在学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后,自我获得的,真正的诠释了“经历”这一词语。

赵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无不体现了其精深的教学底蕴和新颖的教学理念。

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赵老师能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过程中赵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去怎样做,而是通过情境问题的提出: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呢?这样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3、在练习的设计中,突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这节课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小组间合作探究,在交流中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并巧妙地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具体说来有如下两点:

一、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本节课赵老师在引出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我们怎样才能把两个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新理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众所周知,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而培养统计意识,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在本节课中,培养学生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想到由单式—复式,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赵老师在这里通过设计每人一张单式统计图,只看自己的统计图回答:某年城乡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这一设问,把建立复式统计图这一关键所在突显了出来。这也恰恰是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劣势所在,于是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需要,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建立了二图合一、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本节课赵敏老师较好的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赵敏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空间。

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赵老师通过提问“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出来方便的统计图?”这种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猜测、交流、绘图、展示作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亮点。赵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使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统计知识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它是统计领域的基础。学好复式条形统计图将是以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赵敏老师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和问题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活动揭示教学内容,以巧妙设计构建新知,以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逐步深入,扎实有效的达成了统计领域过程性目标,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节课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在体验中经历过程

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本节课中,赵敏老师能够依托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巧妙为学生创设体验、经历的过程,如在单式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和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所不同,学生那睿智的灵感突然闪现,想出在没有方格的图中如何画条形统计图,老师依据学情恰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着画图的每个步骤,从而掌握了作图方法。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画法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独立尝试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也感受着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有了作图的体验,所以解决问题时,很快根据图中的信息,自主解决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说、想、做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显然在每个环节中,时时体现经历的过程,从而折射出老师在课堂中的准确定位。

2、在活动中突出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热点,本节课无论是图1图2的探究和制作,还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信息和解决问题,老师都为学生创设了足够的时空,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构建新知,如在教学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创造一幅让人们很快就能比较出城镇和乡村哪个人口多的统计图吗?”老师这一巧妙的创设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学生驰骋想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个个标新立异,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出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的结论,从而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引”和“导”,关注了每位学生,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探,探中说”等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学习中体验评价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组织解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针对这种现象,老师非常重视课堂评价,有效的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如赵敏老师在知识的增长点处,激发学生创造统计图,在交流汇报时,一位学生回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也就是同一时期的城乡条形图靠在一起”,老师及时有效的给予了评价,不仅使个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使全体达成了共识。在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评一评画得好吗?学生积极诚恳的评价,说出了优点,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课末总结时,学生不仅自评,还对老师做出评价,可见在这和谐的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评、自评的活动,促进了师生共享共进,感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在这节课中不难看出教师设计巧妙,引导到位,教学策略得当,呈现的方式恰到好处,课堂上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很好。我想如果这节课再放开些,让学生通过画,自主发现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就更好了。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的进程,发展统计的观念”,关注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该部分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复式条件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达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四大环节,教学程序是:

(一)、设置情境,提供数据素材

(二)、分析数据、探索绘制方法

(三)、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四)、巩固练习,体会现实意义 以下对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展开说明

一、设置情境,引出例题

二、分析数据、探索绘制方法

当学生调查好数据后,以“如何把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呢?”的问题导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索绘制方法,本环节我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让学生通过体验知道,在获得原始数据后,为了把调查的数据直观的表示出来,应将数据整理在复式分段统计表中。

2、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为了更直观的描述数据,让学生补充城乡人口情况统计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3、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当学生作出两个统计图后,让学生在对两个条形图的对比研究中感受到不方便、不直观,进而引起思考:怎样才能更便于比较呢?由此展开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由于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制作和表示方法基本相同,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再和学生共同交流完成。

三、分析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1、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得出结论

当学生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解读分析和判断。可以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优势——便于对两个数据进行直观比较。最后结合实际分析,使学生知道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确实比家长提前了。

当学生能很好的完成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来历,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大家和他们想出的方法一样,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自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从而增强了感知事实、建立概念的效果。

3、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对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我还要求学生给自己这节课打打分并说说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六、说板书

由于本节课的数据较多,所以数据无法呈现在黑板上,画图又比较浪费时间,所以图形出示在课件中。

整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是学生愿学、乐学。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P99-P101页例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的地球上一共有多少人口吗?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那么我们下花园区又有多少人口呢?(出示)这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乡人口数量的情况,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学习任务:完成单式统计图

观察99页例1,根据复式统计表,制作某地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你观察“某城镇人口统计图”,你能说说这张统计图中都有些什么吗? 生:(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直条上标清数字。

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把相应的数字对齐,条形柱要一样宽,可以用颜色来表示也可以用间隔均匀的阴影线来表示。)

师:统计图上已画出了1985年和1990年人口数的条形图,1995年的怎么画?你会吗?请你来试一试。生:画图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指导画法)心里将每个小格平均分成10份。例如在画24的时候找出一个标准35,34比35略低一点。现在你会画了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生:画图

【师生活动】 展示

交流

生说画法

2、自主探究

(1)提问: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1990年城镇人口多还是乡村人口多?怎样办可以一目了然?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应该怎么办?你还记得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起来的吗?

(2)讨论并归纳: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务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一班和二班等,那么这里我们同样可以把城镇和乡村的人口也进行对比和合并,来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复式统计图。

(3)小组合作试着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认识图例: 质疑:这么多条形,哪个表示城镇,哪个表示乡村呢?别人怎么看得清呢? 师:观察这个复式统计图横轴上的小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横轴上的每个年份上有两个小格,而单式统计图横轴上的每个年份上只有一个小格。

师:这两个小格是做什么用的呢?请大家同桌间交流一下,然后在题卡上尝试画出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向这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信息组成的条形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请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一样,都要标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并写明单位。另外复式条行统计图还要在右上角表示出每项数据用什么样的图示或者颜色来表示。每项数据所用的图示或颜色最好不同,以便于区别。

(4)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a.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b.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c.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过渡:制作了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们能很清楚的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全班交流: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实行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因为人口众多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也是越来越高。

小结:从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练习十九一题)

请同学们看看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表,同学们能根据统计表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1、学生制作。

2、展示学生作品。

3、分析:从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教具学具准备:

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 法:

创设情境,举例讲解 学 法:

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3)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7.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七

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通过“关于统计你们都了解哪些?”复习了所有有关统计的知识,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打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没有机械地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有没有男女生比较起来更简便的好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图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然而这节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尝试绘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交流的环节,当学交流自己的合并方法时,面对学生各种观点如:“直条并列在一起不如分开好”“用虚线分开男生和女生更清楚”时,我有点手足无措,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图例的探究也不够到位,交流的层次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语言不够精练

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加强练习。

8.《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6~128页的统计。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1.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

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表示数量的多少 单位 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日期 方便地对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例

【复式纵向统计图教案】推荐阅读: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7-23

复式统计表练习课07-05

上一篇:新年新事600字作文下一篇: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议的通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