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2024-09-07

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7篇)

1.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篇一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 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 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 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 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 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 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 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 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 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 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 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 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 抒发个人的感慨, 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 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 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师:今天,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 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 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 金军南下, 山河飘零, 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 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 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 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 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 却壮志难酬, 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 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 背得很熟, 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 然而现实是怎样的?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 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 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 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 所以并不积极备战, 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 不能草率从事, 否则会重蹈覆辙, 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 辛弃疾登临北固亭, 览景抒怀, 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 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 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 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 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 读得慷慨激昂, 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 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 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 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 抗衡曹魏、拓宇开疆, 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 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 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 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 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 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 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 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 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 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 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 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 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 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 感情很充沛, 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 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 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 即宋孝宗隆兴元年, 张浚北伐, 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 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 制作军服, 派遣间谍, 搜集情报, 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 积极为伐金作准备, 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 奢靡淫乐, 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 宋却主动与金议和, 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 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 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 错失痛击良机, 他肯定非常遗憾, 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 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 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 作为一个爱国词人, 辛弃疾很痛苦, 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 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 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 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 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 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地书”, 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 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 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 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 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 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 却无法实现, 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 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 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2.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篇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教学时要向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

(2)掌握作品写景、咏史和抒情相结合,融情于史,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

(3)总结豪放词的特点;掌握相关古文知识;

(4)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学习古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

【重点】用典、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难点】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情怀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会作何感想呢?(此设计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2.反复品读本词

(1)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在预习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的印象。

(2)学生展示读: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3)教师指导读: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诵读要领,体味作者情感。

方法点拨:①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②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3.本文的艺术特色:用典和对比

(1)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小结: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2)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小结: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及对比,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4.《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做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此设计,既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又要让学生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5.牛刀小试

(1)当堂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①、②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赞扬的是哪位英雄人物?刻画了其怎样的形象?孙仲谋。刻画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率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的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②整首词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讽今,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抒发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从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此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规范答题意识。)

(2)课外练: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此设计让学生更真切地走近辛弃疾其文、其情、其人,积累课本素材,为写作锦上添花。)

附学生习作:

登高楼,伫立亭上,举目遥望,千里清秋,天际暮云压心头。官场险恶,你不停地叹息,叹尽人生失意,叹尽壮志难酬。你抬头,你低头,而目力所及,全是一片秋色。“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想当年你是何等意气风发!“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现今却已容颜憔悴、疲惫不堪。小楼西风,触动了你的眉梢。虽岁至暮年却壮心不已,你依旧想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奈何世事炎凉,终是壮志难酬。辛弃疾,你的吟诵、你的叹息、你的爱国豪情,永远驻留于人们心中!

3.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篇三

一、工科中职生学情分析

当前,工科中职生充盈着深深的挫败感,学习基础薄弱,在同龄人中他们是被漠视的甚至是被排斥的,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这些无力升学的学生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甚至自暴自弃,许多同学以手机为伍。但他们是独特的这一个,面对职业学校的全新生活,他们基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安排生活。这样的生活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若正确引导,以生动简短的微课程为工具,则能重新燃起他们的激情。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微课程内容设计

微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遵循交互性、系统性、创新性及学习者中心四个原则。以知识点为单位,针对根据教学对象,有针对性的筛选学习的重点、难点或者易错点,高水平的设计使用多种媒体,突出亮点。

1.知识点分析与微视频制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基本课文之一,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之一。重难点是用典与主题。因此在做微视频时,主要围绕这两点,其他的知识作为补充。这样算下来,两个五分钟的微视频就足够了,另外可以把朗诵音频作为补充。

2.学习任务单制作。任务单的内容也围绕知识点,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具体设计为:(1)听听老师讲述辛弃疾;(2)倾听辛弃疾的心声与诗篇;(3)什么是用典,词中用了哪些典,说明了什么;(4)采用倾听的方式,并完成视频中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展示。

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微课程教学的实施

一般说来,微课程教学的实施分两个阶段:一是自主学习阶段,二是课堂学习阶段。也有地方成为A、B课,课堂学习称为A课,学生自主学习则称为B课。根据不同学科进行AB课堂组合,如AB、AB、BBA、AAB、BABA等多种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前观看微视频,也可以在课后看。本课采用的是BA课,即学生先自主学习,后课堂学习,下面是具体的内容安排。

1.自主学习阶段。B课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精美有效的微视频、学习任务单,然后在平台上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主要看视频,完成任务单,并且可以随时留言给老师,寻求解答。如何让工科中职生有耐心、有兴趣的看完,笔者采用只留两个5分钟的视频,并在视频中留有问题,同时用平台签到等方式,保证学生能够利用碎片的时间也能完成任务。

3.A课堂的过程。A课堂一般是在B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安排,步骤是:检查学生视频观看——分组展示——进阶练习——小组批改——小组帮助——个别辅导。

检查学生视频观看的环节实际上是公布成绩的环节,因为平台中已经统计好了,主要是鼓励认真观看的同学,当然也有不看的,但数量会慢慢减少的。分组展示最为重要的,也是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环节,要采用多种方式。笔者采用了竞赛式,即两个组展示同一个问题,老师当堂评分。这个效果较好。进阶练习也是分组进行,组内批改,错误的问题集中起来,由老师讲解。最后是个别辅导的时间,除了课堂辅导之外,也可以采用网上作业的辅导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课的典故较多,课堂上还有个别同学未掌握,在网上,又进行了追加。

四、评价与建议

诗歌学习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从21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了3个实验班,共85人,其他班级为对照班,但为了形成对比,也抽取了3个班,共81人。为保证调查客观性,本次调查没有事先通知学生与相关的教师,并且不记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6份,全部收回,对照班中有一份无效试卷,调查结果列表分析如下:

通过微课程教学法,中职生们敢学习、能掌握、会掌握了,全身上下,每个毛孔都透出的诗情。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多项指标都明显高于对比班,对知识的理解,上课的认真度、继续采用的支持率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比以前上课接受的好。

4.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篇四

一、典故易于营造气氛

这首词作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开篇,先产生一种沉郁顿挫之感,其激昂之气亦隐隐然生成。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此时想到孙权呢?原因是孙权曾于京口建立石头城,地域相似性造成联想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作者用历史人物在沙场激昂壮烈的气概营造出一种龙腾虎跃的恢宏气势。

这样的写法,在辛弃疾的另一篇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面得到了同样的展现,在那首词里,作者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我们容易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北固山上,建造有甘露寺,它曾经是孙刘联姻的重要见证场所,如果纯写史事,则作者似乎更应指出孙刘联姻,可作者为什么只说孙权而不提刘备呢?这就是作者的用典高妙处。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大破曹公军……谴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用这些史料内容比照南宋当时的国家形势,很容易发现二者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南宋不也受到来自金国的威胁吗?辛弃疾自少年时代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在诗中写到孙权而不写刘备,其实是一种以孙权自况的意味,而首句即写到孙权,则毫无疑问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营造出今即是古、以古类今的氛围,在此氛围之中,作者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要在北伐抗敌的事业中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

二、典故无法随意删除

作者独上高楼,眼前面对的是千古江山,面对的是曾经的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和寻常巷陌,而作者眼中所见,不仅仅是平常人所见,透过风景,辛弃疾还看到了历史的烟云、看到了现实的无奈,想到南北朝时刘裕代晋建宋,率兵北伐,夺取青兖,兵临关中,拓展一个比当时晋朝还要辽阔的疆土,心怀北伐之志的辛弃疾想到宋武帝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北抵曹魏的孙权、北克中原的刘裕,如今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恰似自己的年少倜傥豪情消失在生命的流逝中一样,而词中写到孙、刘二人之落魄,也容易让读者联系到作者之失落。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作者只用一个例子便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接连举例,两个例子的意味又有什么区别呢?

按照《宋书》记载,刘裕“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原来,刘裕和孙权的出身是完全不同的,孙权富贵而刘裕贫贱,诗人一写孙权而再写刘裕,实际上强调的是:不管身份如何,建功立业的心志是一样的。这种对比,很显著地说明了作者那种失落、慨叹、向往英雄主义的情怀,同时,这两个例子的层次性很强,既有相同、又有相异,二者缺一不可。词作中,其他例子的引用,若是详细推究,亦有无限妙处存焉。辛弃疾是文章大才,如果他不用典故,难道就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吗?答案显然 不是。作者用典是为了增加文章的隽永之味,这种味道是其他方式难以呈现的。

三、典故利于含蓄抒情

辛弃疾在另一首词《丑奴儿》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个人,等到经历得多了,就必然会有“欲说还休”的心境,这种心境的产生,对于辛弃疾来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本人生于金国,慕义南归,朝野上下对其用心必定有所揣测,面对这种揣测,作者的内心应当是如何伤痛呢?而这伤痛又该怎么表述呢?这是无法明白说出来的。其二是但凡有成就的大诗人、大词人,其本身的感情也必定是缠绵悱恻的,心中多少郁结情、凄凉事,到头来却百感交集、阻塞于胸,在只言片语间又哪能全都说尽呢?于是作者选择了一种似拙而巧的办法,借着说风景的机会去说古时人、古时事,而说古人古事的同时,不正是在说作者自己吗?

吴文英词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人古事所合成的,恰恰是作者心头之秋啊。从另一方面来讲,那些历史上的典故所包蕴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对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来说,在典故中是可以找到生命感触共通点的,诗与会人知,作者写这首词,原本就不希望所有人能理解,或许只是希望知己能够读到且感动吧。辛弃疾心中的豪迈与郁结在古代有屈原吟过、杜甫写过、陆游唱过,而在其身后,透过那重重典故,可能仍会有读者为之击节赞赏,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吧。

5.永遇乐 李清照 翻译 赏析 篇五

李清照的词一向以婉约风著称,委婉含蓄,而这首词更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一。其原文如下:

・・・・永遇乐

・・・・・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字词解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中心思想: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内容简介:

6.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篇六

②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③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

④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

⑤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

⑥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

⑦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⑧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

⑨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

7.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篇七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永遇乐,永遇乐吴文英,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推荐阅读:

点绛唇,点绛唇吴文英,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08-17

吴文娟《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25

上一篇:有关成语典故下一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