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

2024-07-31

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精选7篇)

1.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 篇一

小班母亲节手工教案三篇适用于母亲节主题教学活动当中,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快来看看幼儿园母亲节手工教案吧。

【篇一】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本周日)是母亲节,知道母爱的伟大。

2、能够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体会妈妈的艰辛,培养幼儿尊重妈妈的情感。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彩纸、吸管、剪刀、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康乃馨与孩子讨论这朵花的名字与花语。

2.幼儿观察,老师示范制作。

3.教师分发材料。

4.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康乃馨

5.幼儿共同欣赏制作的礼物,一起合影。

6.回家把康乃馨送给好妈妈并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祝福的话。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跟妈妈表达爱意,知道了妈妈的艰辛,也让幼儿动手制作小礼物“花”来送给自己的妈妈。引发孩子爱妈妈,尊敬妈妈的美好情感,懂得了关心自己的妈妈。

【篇二】

指导思想:俗话说母爱似海,父爱如山。又到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了,又到一年一次的母亲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辛苦养育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深深的爱和感激,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的事。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孩子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艰辛,培养了孩子的感恩意识。结合大班3月主题《不同的爱好》里的活动:邮票的秘密。孩子们对邮寄信件的过程产生了兴趣,为了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当邮递员的经历,跟5月份母亲节节日活动相结合。幼儿园每个孩子都送给妈妈一封信(画),由小邮递员去给妈妈们送信。锻炼幼儿语言、社会等领域的能力,培养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自制邮筒(美术教师)信封每位幼儿1个、幼儿绶带(办公室)胶水、画纸、画笔等(班级教师)邮戳(食堂师傅,萝卜刻)

活动过程:

1.每位幼儿为自己的妈妈画(粘贴等形式)一幅画,表达最妈妈的感恩之情。要求精美成品。

2.把送给妈妈的画装入信封,封好,写好邮寄地址,收信人等。

3.幼儿将写好的信投入小邮筒。

(以上活动提前完成)

4.大班小朋友打开邮筒,分类,盖好邮戳。

X月8日下午,办公室安排宝宝车,送大班小朋友到妈妈的单位送信。“阿姨您好,我是**幼儿大班的小小邮递员,这是您的宝宝寄给您的母亲节的一封信,祝您母亲节愉快!身体健康!”

【篇三】

目标:

锻炼手的精细动作。

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准备:空白的卡片、剪好的彩色爱心、双面胶

过程:

1.教师介绍母亲节的时间,并播放《我的好妈妈》,带领幼儿一起唱歌。

2.出示已经做好的卡片,请幼儿观察。

3.教师示范卡片制作的方法。

4.教师分发材料,请幼儿制作卡片。教师适当协助。

2.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 篇二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

小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刚刚入园, 他们大多不适应新的环境, 在入园时有的啼哭不止, 有的坐立不安, 有的性格自由散漫。为了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我把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来作为小班阶段的重要目标, 现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幼儿初步认识自己, 认识同伴, 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仅能认识周围的世界, 还能认识自己, 既能知道自己的身体外貌, 又能认识自己身体内的各种心理活动, 并对此进行评价, 这就是自我意识, 对幼儿来说这也是慢慢学习的过程。在开学初, 我们着重教育幼儿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并能认识同伴, 说出其姓名, 说出幼儿园的园名、班级。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会客习惯

当前, 我国小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 又多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应经常带领儿童看望亲友长辈, 或热情接待客人来访, 欢迎其他幼儿来家玩乐, 也应鼓励幼儿参加社会组织的科技中心、少年宫等活动。使幼儿能和其他成人或幼儿广泛接触、经常交往。进行交往教育:成人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喜爱交往,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会客习惯。例如, 能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 能连贯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说“早”“好”“请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别人讲话时, 不随便插嘴打扰等。成人要指导具体的交往方法和行为准则。例如, 能和其他幼儿共同玩或轮流玩一件玩具。能关心帮助年龄小的同伴。参加集体活动能守纪律、听指挥。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等。在幼儿来园时, 我们教幼儿学会对老师说“早上好”, 离园时会说“老师再见”。平时会说“请您”“谢谢”“好”等礼貌用语, 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说话, 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 并尝试大胆与成人交往。如, 我们设计了“击鼓传球”“客人来了”“到娃娃家做客”,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正确的礼貌用语。

三、指导幼儿具体的交往方法和行为准则

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 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 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因此, 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创设幼儿交往的客观环境, 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 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例如, 在自由活动中, 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 自由地组合, 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 主动参与活动,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 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在让幼儿玩桌面玩具和户外大型玩具的时候, 我们应经常教育幼儿共同玩或轮流玩一件玩具不争抢。

四、正确处理不良行为

在幼儿的社会交往活动中, 常常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当我们发现幼儿之间独占玩具、争夺玩具、互相厮打谩骂、故意捣乱或互不理睬等现象时, 我们便立即制止, 了解事情的原因, 公正判定是非, 耐心引导, 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式, 使其能进行积极的交往。

五、帮助问题儿童

我班的谢杨小朋友, 他常常打人, 有好几次私自把邻桌小朋友的双语书拿回家里, 小朋友们渐渐把他树为“公敌”。班上无论哪个小朋友不见了东西, 或和谁磕磕碰碰了, 老师一问, 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是谢杨。”为此, 我们常常特意去接近谢杨, 关心他, 使他消除了对同伴的疑惧对立心理, 还经常和他的家长沟通联系, 达成共识, 耐心教育他改正不良行为, 引导他和同伴友好往来。

3.浅谈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小班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积极进行交往合作,才能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社会交往意识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教师的直接教学,还是幼儿的游戏活动,都会在无形中对幼儿的思想行为造成实际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幼兒最初的交往语言是从父母及教师的对话里领悟到的,面对平时生活中的教师对话,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学习教师的交流语言,并运用到自身的交流沟通中来。幼儿时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奠基期,这个时候的语言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最为直观的。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忽视,现阶段的小班幼儿交往存在太多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大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力度,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才能实质性地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扎实的语言交流基础。

一、小班幼儿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对于子女的过分呵护

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都是以幼儿为中心的,十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对于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往往不会为难。并且家长对于幼儿的生活照顾程度十分高,切实地关注幼儿的各个生活行为。而且由于家长的忙碌,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更不会带他们进入公共场所去玩乐,这种状况使得幼儿与外界的交流大大降低,严重忽视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成长需要。此外,家庭教育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导方式之一,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家庭父母交流的语言影响,不自觉地学会运用这些语言。而许多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并不高,语言上存在太多的纰漏,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成长,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高。

2.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对于孩子的知识教育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应试教育的观念十分强烈,各个教学内容的产生都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因而幼儿的交往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幼儿阶段的孩子们,目前社会,许多家长和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从小班开始就被迫去报一些补习班和兴趣班。孩子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类补习班和兴趣班上,缺乏业余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缺乏互助合作意识,因此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较低。

二、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实际策略

1.科学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要想使幼儿进行融洽的交流沟通,首先就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优良的交往环境。对于幼儿教育而言,交流环境应该有两方面的定义:第一是指精神环境上的和谐,也就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的周围人群性格和语言方面的影响。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幼儿交流和谐氛围的打造,认真地关怀幼儿的生活问题,并逐步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尊重他们的内心思想,打造和谐的班集体交流氛围,使幼儿的生活氛围变得温暖,从而激发幼儿的交流兴趣,提高交流意识。第二个方面是指物质环境的引导。幼儿的很多语言都形成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带领孩子们进入周围的公园进行游览,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认知,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交流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合理创建一些有趣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享受生存环境趣味的基础上,能够与别人产生深切的交流和合作。

2.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交流用语和技能

处于小班教育中的幼儿,内心十分渴望学习交往技能,如果教师无法在这一方面给予幼儿全方位的教育,很容易降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较多地教授给幼儿一些简单便于理解的礼貌用语和动作,比如,挥挥手说再见,握握手说你好,这些技能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是幼儿交往能力的起始,能够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此外,教师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也应当积极采取一些健康完善的言语进行交流,便于幼儿进行学习和体会,从而实质性地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幼儿阶段开始,教师必须充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健全的引导作用,为幼儿创造较多的交流机会,同时要以各种各样的物质环境事物激发幼儿的交流兴趣,促使孩子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晴.随迁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兰州大学,2016.

4.XX幼儿园小班母亲节音乐教案 篇四

XX幼儿园小班母亲节音乐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爱妈妈、关心他*的情感。

2、使幼儿知道三月八日是妈妈、外婆、奶奶的节日。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妈妈做一份节日礼物,培养幼儿爱他*的情感。

4、愿意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

活动准备照片皱纸卡纸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的妈妈。出示幼儿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这是你和谁拍的照片)

2、请幼儿向老师和阿姨说说照片。

3、说说三八妇女节;你喜欢你的妈妈吗?妈妈是怎么爱你们的?

4、我们一起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好吗?那我们送什么礼物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礼物的制作方法。)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彩纸有颜色的一面向上,粘在照片的四周。

6、幼儿展示作品,说一句祝福他*的话。

5.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 篇五

时间:20XX XX

地点:园内

主题释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孩子。经常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孩子还未醒;很晚回家时,孩子已入睡。到了星期天,父亲蒙头大睡,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因而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份量比较轻,父亲与孩子的感情也比较淡薄。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体验浓浓的亲情,激发幼儿爱的情感,从小培养他们懂得 饮水思源,尊重、感激别人的劳动,知道回报、关爱他人。

2、有重点地指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父亲的责任和工作

3、知道父亲节的由来。1910年,美国最先提出庆祝”父亲节”的倡议,并从1934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日本从1950年左右开始,将”父亲节”正式定为国民的节日。

4、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5、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

1、请老师先发校信通与爸爸沟通,给幼儿讲一讲自己是干什么,会干什么和幼儿做游戏拔河、猜拳、大压小游戏、孩子们与爸爸们共同完成”大手牵小手”的手印画。

2、图画纸、颜料、音乐、彩色纸等

3、成功素质节日主题教材、节日主题音乐六活动过程;、教师向幼儿介绍父亲节的来历。

4、幼儿分享父亲的快乐、出示爸爸的大手”大手牵小手”的手印画。

5、幼儿唱”父亲节”的歌曲

6、幼儿为父亲自制的小礼物。、回家后向爸爸赠送小

礼物,并说出;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

6.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

2.在品尝活动中学习分享的方法。

3.体验与同伴分享食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幼儿喜欢吃的瓜果并切好装盘,餐盘幼儿人手1个。

2.活动前请幼儿把手洗干净。

3.幼儿靠活动室墙边坐好,教师将桌子摆在幼儿前面的空地上,再将幼儿带来的瓜果放在各小组的桌子上。

活动过程:

1.集体品尝自己带来的瓜果,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今天我们开“瓜果品尝会”。老师带来啦许多瓜果,现在分给每组的小朋友。请小朋友们说说,它们是什么?(幼儿分别介绍自己的瓜果名称)◇教师:请小朋友们走到桌子边,端好自己的盘子,品尝自己的瓜果,边品尝边说一说瓜果的味道。(注意观察幼儿在品尝中的表现)2.分享瓜果,学习分享的方法,体验分享的乐趣。

◇教师:请你们说一说,你刚才品尝了什么瓜果?

◇教师: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吃了两种瓜果,你是怎么做的?快告诉大家。

◇教师:怎样才能品尝到不同的瓜果呢?××小朋友说,将自己的盘子放在桌子中间,不端盘子,这样可以品尝自己的瓜果,也可以品尝别人的瓜果。这个方法真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品尝到许多种不同的瓜果了。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吃的瓜果吧!

◇幼儿再次品尝瓜果,体验分享的乐趣。

3.迁移经验,再次体验分享的乐趣。

◇教师:这儿有图书、插塑、积木,都是我们喜欢的。如果你们每人都想得到这些图书、玩具,应该怎样办?

◇幼儿自由选择图书或玩具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对个别不愿意分享的幼儿加以引导。

延伸活动:

在日常活动时,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自带的玩具,通过轮流玩玩具进一步体验分享的快乐。

7.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 篇七

一、基于幼儿需要出发的“混龄结伴”思考

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因此构成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时期,孩子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指南》中也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而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发展起来的。而小班阶段,幼儿往往比较关注自我,较少关注同伴,交往范围小,缺乏主动交往的技能。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依恋性强,喜欢模仿,喜欢表扬的特点。

二、基于园本教研出发的“混龄结伴”实践

我园是一所混龄编班幼儿园,自开园以来我园在混龄户外自主游戏、混龄绘本活动、混龄科学活动等领域均开展了研究,我们

发现结伴活动中,小班孩子由于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他们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交往,往往在活动中独自摆弄玩具或平行游戏,并经常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找出“混龄结伴”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三、“混龄结伴”:为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搭建桥梁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孩子的社会化,不断地发展并奠定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我园在开展“混龄结伴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幼儿混龄生活为研究载体,混龄生活即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幼儿的学习内容。

(一)营造混龄结伴氛围

1.新生见面会,“混”出安全感

在混龄班,新生刚入园老师会以结“对子”方式,给新生找一个有责任心、行为习惯良好的哥哥或者姐姐,带他们熟悉周围环境,教他们如何洗手、如何排队取餐,帮助弟弟妹妹他们穿脱衣物、鞋子、一起做游戏等。小班孩子在户外活动中跟同伴有了接触、语言的交往,使新生较快适应环境渐渐消除焦虑,摆脱了最初的陌生感,慢慢适应集体生活。

2.动态环境,“混”出自信心、自主性

小班幼儿时期是培养人的自信心、自主性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对其自信心、自主性的培养非常有益。

幼儿园各年龄段混龄区角活动不仅为幼儿们创设了一种自然、自由的交往环境,让幼儿的交往从活动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同时为小班幼儿提供了与不同年龄层次幼儿互相交往、学习机会,促进了小班幼儿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更加发展了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混龄班里老师经常会组织一些“大带小”活动,给小年龄的孩子跟哥哥姐姐学习的机会,“大带小”虽然看上去是大孩子在影响着小年龄的孩子,但是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影响、双向学习” 的过程。小年龄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孩子的帮助,从而可顺利完成任务,令其信心大增。

3.异龄互动,“混”出交往力

《指南》中明确指出,小班幼儿的人际交往的目标1是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成人强化和鼓励他们这样做,这种方式不仅鼓励和指导了儿童之间的交往,还使得他们能够比较恰当地与同伴交往并保持下去,甚至能够形成友谊。

人只有学会了交往才能更好地生活。《指南》指出:应为提供给孩子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还鼓励孩子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混龄活动能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互交往。让孩子感受到跟同伴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混齡结伴策略

1.潜移默化,“混”出谦让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懂得谦让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谦让行为是指当幼儿双方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谦让品质的,谦让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拥有产生谦让行为的内部机制时,才有可能做出谦让行为。

小班的孩子在平时的混龄活动中不断获得哥哥姐姐愿意让着弟弟,妹妹的经验,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谦让行为。

混龄班上小班的孩子喜欢跟随哥哥姐姐,而大孩子也更愿意包容弟弟妹妹。小孩子在从最初被照顾的对象,从一无所知的小孩子感受着大孩子的行为;从 “弱者”,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变成 “强者”;知道生活中不仅要谦让小班的孩子,更要谦让身边的其他人,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愉悦与幸福。

2.角色榜样,“混”出手足情

3-6岁的孩子整体处在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还不能真正理解“关心尊重他人”, 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而混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小班孩子跟着中大孩子一起游戏,日积月累在一起营造的温馨环境中不断滋生彼此的手足之情。在日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老师会把握时机,积极地引导,进行正面的教育。

(1)榜样作用。老师以身作则做好孩子们的榜样作用,对于能关心、尊重他人的孩子好的表现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在班级中树立哥哥姐姐的示范、榜样作用,让小班孩子不断产生钦慕和向往。

(2)情感体验。感受大孩子关注身边同伴的情绪,体验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如玩大型玩具时,大孩子们会放弃自己的项目,照顾小班的孩子;小班的孩子往往会忘记喝水,大哥哥大姐姐都会及时去提醒帮助喝水;起床时小班弟弟妹妹会得到哥哥姐姐的主动帮助;班里的小朋友生病住院了,引导其他孩子说说我们想他了可以做些什么?小班孩子们在中大班孩子的回答与行动中得到很多的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感受体验和运用这些相处之法。

(3)角色扮演。通过绘本剧目表演中给与小班角色的扮演,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习理解别人。例如在表演区,一些小班的孩子承担着配角一职,但是他们在表演时会表现得很认真,积极,对哥哥姐姐的安排也是那么的配合。

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班级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孩子之间渐渐就形成了浓浓的手足深情,很多已经毕业上小学的孩子还会回来看望小弟弟妹妹们。

幼儿的社会适应是幼儿与社会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规则引领,“混”出秩序规则。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的约定。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适应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将来的事业成功,因此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在区角活动中让孩子体会到没有规则的不方便,于是就引导孩子一起来讨论和制定进区规则、游戏规则、收拾整理规则等,由于是孩子们一起制定的,所以小班的孩子也能更乐意自觉的遵守。所以孩子们体验到规则或纪律对自己带来的乐趣,并觉得它们对自己有用便会去遵守。在人际互动中通过讨论,共同制定规则,然后在实践行动中体验规则的案例,呈现出小班儿童执行规则的能力也相对同龄班级要提高许多的效果。

3.为集体服务,“混”出归属感

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所谓“归属感”是个体认同在群体中被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需要。

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而小班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特征对于班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比较弱。混龄生活中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大孩子会主动协助老师准备区角环境,如擦桌子,检查教玩具、主动整理起全班的作品袋等,而我们的小班孩子也能叠毛巾、叠衣服、扫地等,在午餐时能给每个孩子分好毛巾和勺子。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小班的孩子们也能和哥哥姐姐一起承担完成任务。

四、研究成效

快樂的混龄结伴生活、游戏活动无时无刻都在促进小班幼儿的各项社会性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以下三点的成效:

1.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混龄结伴活动,转被动为主动,小班孩子在游戏中更愿意主动去寻找大孩子,并和他们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学习分享与合作。

2.实施优化混龄结伴活动,使小班孩子在大孩子的引领下解决冲突能力有所提高,遵守与执行规则的意愿加强。

3.2—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实施混龄结伴后我们发现小班孩子处在混龄的语言环境中,每天都吸收着大量的词汇和语言,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较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博 “让混龄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大放异彩 ” 教育导刊 2014年.

[2]《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法》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

上一篇:全国重点镇扶持政策下一篇:社区统战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