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2024-09-12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共8篇)

1.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篇一

构建大庆钻探企业文化应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的综合体。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市场化、激烈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建立并保持长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在广大企业家群体中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树立企业形象,密切企业与社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基本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并渗透到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软科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各项任务,实现企业所肩负的使命。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企业经营思想、价值标准、企业作风、传统习惯、道德伦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有机整体。建设企业文化,运用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正成为我国许多企业领导的共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企业“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融汇在企业的观念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当今时代,如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那么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这早已是当今企业界的普遍共识。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可见,企业文化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重组后的大庆钻探,作为大庆油田的缔造先驱,应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用此精神作为核心,将此精神绘以时代色彩,融入企业,作为企业的文化力。在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确保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围绕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的两大主旋律,必须要设立起更有科学发展内涵,更具时代气息和文化品位得其所企业文化,不断赋予其为企业发展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当前,企业文化已经被定位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挖掘和打造强大的文化力,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新追求。就大庆钻探工程公司而言,在全力推进发展、构建和谐,实施专业化运作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将管理创新与文化创新紧密结合,通过文化力的培育,缓冲可能由管理创新带来的不适应,进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是国家对我们大庆油田的殷切希望,这句话也昭示了:

大庆精神是油田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庆精神之所以是最大的竞争力,首先因为它是文化力。由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和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构成的大庆精神,是油田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和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大庆油田企业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的、异常坚韧的文化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大庆企业特色。所以我们更应该将它引以为钻探企业文化的精髓。

首先,大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爱国”,自60年代起,大庆人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才叫爱国,什么叫爱国主义,什么叫爱国精神;“创业”,大庆人的创业既有艰苦创业的要求,更有不断创新的内涵;“求实”,大庆人的求实态度,让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作出一个又一个贡献;“奉献”,是大庆人奉献给国家、奉献给时代最珍贵的财富,也是大庆人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象征。大庆人创造的“大庆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展现,是这个时代所有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而努力的人们的集体精神。

第二,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如果把大庆精神仅仅理解为大庆人的精神,那是十分狭隘和教条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对大庆精神的理解,应当融入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融入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之中。在大庆二次创业,大庆钻探融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庆精神需要赋予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经济更需要大庆精神的洗涤和净化。

第三,大庆精神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大庆有今天,大庆能够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除了不怕牺牲、艰苦创业之外,大庆人善于利用智慧、善于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分不开的。大庆原油产量连续高产稳产仅仅依靠身体、依靠苦干是无法实现的。大庆精神,不仅仅代表着力量,更代表着智慧,不仅仅代表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智慧与力量,而是所有大庆人的智慧与力量,是整个中国石油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第四,大庆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强大,中国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一点爱国精神不行;中国要富强,人民要富裕,社会要和谐,没有一点创业精神不行;中国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矛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没有求实、务实精神不行;中国要推行社会公平正义、要建设和谐社会,没有一点奉献精神不行。中国要进步,需要大庆精神,大庆精神,就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

由此可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是强大的文化力,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大庆油田一次创业的辉煌。

值此二次创业之际,大庆油田、吉林油田钻探行业深化改革,优化重组,全体干部职工在油田党委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脚踏实地、共谋发展,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实现了和谐与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有着直接关系。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继承与创新,起到了凝心聚

力、同频共振、致力发展的作用,为大庆钻探工程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庆钻探工程公司要构建企业文化,就要从深入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新内涵入手,持续不断地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波澜壮阔的二次创业和大庆钻探工程公司走出去的战略部署,迫切要求不断创新丰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入挖掘并赋予其更科学的时代发展内涵。大庆钻探行业要实现二次创业,构建和谐的宏伟蓝图,就必须构建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钻探企业文化,并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时代气息和文化品位,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大庆钻探树百年品牌做出新贡献,实现大庆钻探行业的新发展,铸就大庆钻探的新辉煌!

2.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篇二

一、何谓企业精神?常州分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 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 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是企业内部特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经营理念、愿景目标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的精华, 是企业价值观的精髓。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 只是很多企业没有将其抽象、提升出来, 或是将其表述得很平庸、不准确、不到位而已。

常州分公司在提炼本公司企业精神过程中, 紧密结合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 充分考量公司发展战略、产业特色、行业定位等因素, 经过反复酝酿, 精心提炼出“同根同心、求实求精;敬业合作、学习创新”十六字企业精神, 较为充分地展现出企业精神风貌, 并与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取向、品牌内涵、服务特色熔为一炉, 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可, 成为推动企业发展, 实现新跨越的动力源泉。

二、企业精神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 诚然, 数字电视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 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我要说技术不是一切!一个企业的制度、体制、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也都可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部分, 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根同心”, 统一思想。当“江苏有线”在全国率先通过网络整合实现规模化, 通过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初步实现市场化, 作为“江苏有线”一分子的常州分公司在全员大会上开宗明义, 要求全体员工“同根同心”, 统一思想。这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统一思想也是增进企业活力,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促进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

“求实求精”, 练好内功。“求精求实”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 “练好内功”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环节。省公司成立以来, 严格内部管理, 规范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科学构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技术保障、客户服务、设备采购等各项工作流程, 建立了统一的管理运作规范和操作标准, 充分体现了省公司管理体系的规范、透明、公平的新特点。针对全省统一、严格规范、奖惩透明的新要求、新标准, 常州分公司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在执行上“求精求实”, 通过“练好内功”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运作到位。

“敬业合作”, 吃苦奉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鼓励员工练好内功, 使企业经营行为和生活观念适应新的形势, 又要讲求“敬业合作”, 提倡吃苦奉献。这看似老套, 但在当今社会仍不乏现实意义。曾几何时, 公司门前“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金字司训告诫我们: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返, 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收获劳动的果实。同时, 爱岗敬业也是释放自身能量, 发挥自己特长和聪明才智, 增强自身“主人翁”地位的需要。近年来, 恰逢有线电视数字化大变革, 这是广电发展史上的一次机遇, 更是一次挑战, 我们为之振奋, 也为之激动。

“学习创新”, 自我超越。“学习创新”的过程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追求, 是一个不断进取, 上下求索, 开拓进取, 自我超越的持续提升过程。我们要站在省公司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用可持续发展观来把握省公司的发展思路。目前省公司的发展思路是在整合的同时抓整转工作, 在整转的同时抓互动工作, 在互动的同时抓高清电视, 在高清的同时抓3TNet, 最终打造成综合运营商的目标, 站在这个高度, 我们唯有不断抓好自身的变革与创新, 加强自身学习培训, 才能在整体发展中实现个体的拓展, 适应二次创业的新形势、新要求。

“同根同心、求实求精;敬业合作、学习创新”十六字精神, 有机结合, 紧密相联。它源于实际, 高于实际, 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塑造企业精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增加企业凝聚力, 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 将使企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断丰富, 让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摘要:企业文化在现代化企业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这两类,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本文就以此为主, 来谈谈企业精神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精神,核心竞争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文青, 现代企业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

[2]朱丽, 现代企业精神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期

3.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篇三

近年来,在吴运铎精神的激励下,202所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不仅狠抓总研制的多个型号产品参加了国庆阅兵,出色完成了多项国防装备重点型号项目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先后荣获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精神文明标兵单位、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既要重视技术也要培育文化

前些年,在研究所讲到核心竞争力时,干部员工普遍关心的是重点型号项目的总体技术、关键核心的专业技术,很少提及企业文化建设。但近年来,随着员工对企业文化作用的逐步了解,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研究所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专业人才比比皆是,但这并不能代表就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研究所的文化不是个体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叠加,而是需要精心培育和建设的。要想锻造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现代化研究所,如果没有研究所文化的建设,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

当前,在科学研究能力与手段建设水平普遍提升的情势下,研究所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更高层次的竞争在于文化,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我们已步入了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高科技时代,彼此接受信息、应用技术的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生产”科研成果的能力、“经营”科研成果的水平比较接近。所以,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研究所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工程,也是打造研究所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化建设表面上看是务虚的,但是实际上却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文化能使研究所成为一个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来的组织,能使共有的价值观念,发育成长为习俗,从而产生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因而,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我们“建设高科技国际化兵器事业,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的兵器团队”不可或缺的。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单位,从自身承担的光荣任务与神圣使命出发,不仅要大力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还要精心培育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塑“形”炼“魂”。

弘扬传统文化彰显自我特色

实际上,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且有着深刻的与生俱来的烙印。企业文化是依附于企业,并伴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凝结、积淀和孕育,逐步形成的。早在建所之初,我们的首任所长吴运铎同志就十分注重研究所文化的培育。他对新分配来所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入所教育时就讲:“不管你们具备了什么样的文化程度,都不要忘记这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的结果,要牢固树立把一切献给党的思想;参加工作后还要继续学习,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科学技术,练就过硬的本领,这对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都有好处。” 这些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吴运铎同志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富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爱党爱国的感恩教育内容,渗透着继续教育的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

多年来,吴运铎同志把一切献给党,以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热爱祖国、献身兵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兵工精神,一直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干部员工,并逐步形成了研究所的文化内核。为了弘扬吴运铎精神,传承兵工传统文化,研究所建立了集中反映吴运铎精神的纪念馆,并被省市授予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成为对广大干部员工和年轻一代进行兵工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并且坚持每年以“把一切献给党”为主题,组织对新员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今天,之所以能有一支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与现代特色兼具的企业文化。

几十年过去了,以吴运铎为代表的老兵工精神和价值观一直在该所绵延至今,成为永不褪色、日久弥珍的财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鼓舞和激励着全所干部员工励精图治、勇于创新,不断把兵器科研事业推向前进,在建设高科技现代化研究所的进程中,在实现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军工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赢家,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提升研究所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去建设,把企业文化作为研究所的长寿之道去经营。尤其是把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着力培育激情文化、竞争文化、责任文化,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为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坚持与时俱进丰富文化内涵

理念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全所员工经营管理研究所的哲学、思想、观念,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柱。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形势下的企业精神,不允许我们以一个不变的标准为目标,更要与时俱进,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研究所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所以,必须结合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角度,总结、提炼、修改企业精神与理念,进而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基于上述认识,所领导班子将所的精神重新修改确定为“团结奉献创新,锤炼科技精品。”这既蕴涵了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无私奉献精神,又蕴涵着新时期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对军工科研产品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想必这种精神一定能够发挥其引导员工、鼓舞员工、激励员工的作用,进而推动研究所各项事业的发展。对理念的总结提炼,我们没有人云亦云甚至刻意拼凑,也不寻求流行的或时髦的词语进行组合,而是把我们几十年经营管理研究所的思想、实践和体会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归纳和概括,从而形成了“追求最高、创造最好、实干兴所、创新未来”的核心理念。追求最高就是全所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和工作中,要目标最高、标准最高、效率最高、产出最高;创造最好就是全所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和工作中要创造最好的业绩、争取最好的效果、树立最好的形象、培育最好的品行;实干兴所是研究所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感悟,虚谈漂浮则研究所衰,苦干实干则研究所兴;创新是发展之魂,要实现高科技国际化,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打造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唯有不断创新方能成就研究所未来的事业。诚然,从发展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是要更高、更好,但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对从业目标的追求,对工作效果的高标准,是实践的感悟。可以说,这一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了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在日常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培育兵工文化增强竞争实力

深刻分析研究所面临的行业内外激烈竞争的复杂局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想把研究所建成名副其实的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引领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就必须提升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而言,核心竞争力不仅有总体与专业技术、一流的专业人才,还有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它是研究所发展的内功,是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其形成不同于其他企业,因为他是建立在吴运铎精神基础上的,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所以,必须在传承、发扬吴运铎精神上下工夫做文章,把吴运铎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之魂,而不能落于模式化的俗套。半个多世纪以来,吴运铎精神教育了几代兵工人,在建设高科技国际化的兵器事业,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兵器团队过程中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中国军工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发展企业文化、培育兵工文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吴运铎精神的深刻内涵,赋予其时代的新意,以吴运铎精神为灵魂,把传统的兵工文化与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企业文化融合,既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又要培育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在研究所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使科技创新与企业文化产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把企业文化打造成促进研究所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其真正成为研究所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种竞争对研究所不仅是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的竞争,而且是员工整体素质的竞争。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提高员工的科研技术水平,又要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把文化变为全体员工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其形成群体心理定势,这样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因而,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常抓不懈,不图虚名,讲求实效,稳步推进,一种传统与现代融合,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

4.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篇四

团队精神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那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必将落后,甚至消亡。

一个好的团队,它应有强大的凝聚力,而这一切的来源就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忠诚、敬业、肯付出、勤奋而努力。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无价的。勤奋、忠诚、敬业、主动正是我们要提倡的精神,我们每位员工都应该争做勤奋、忠诚、敬业、主动精神的实践者。

一、好的团队源于勤奋与团结协作

我们所倡导的勤奋,首先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也是员工成才的必经之路,是公司和企业生机与活力的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里,总有员工对工作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拖拖拉拉,而且整天抱怨领导和企业。其实这种作法非常损害团队精神。通常一个公司或企业里业绩好的员工从不抱怨、从不消极,而业绩差的员工总是抱怨、消极和懒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对谁都没有好处。这样的员工最终将会被淘汰。因此,不要去埋怨别人、埋怨企业、埋怨社会,要去多想想自已身上的问题:你去勤奋工作了吗?你积极付出了吗?你为企业带来效益了吗?我们每个人都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变化,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工作,要有与其他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勤奋不是三分钟热情,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坚韧不拨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请记住:你想收获多少,你就得付出多少。

二、敬业塑造团队精神

敬业,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对大多数人而言,事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一个企业,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如果每个人都兢兢业业,那这个企业将是一个战无不胜的联合体。

敬业表面看起来有益于企业,但最终受益者将是你自己。当员工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知识,积累到更多经验,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态度去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个员工都应该为公司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让公司始终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让企业成为你的依靠。每个企业也都需要脚踏实地工作的人。敬业是当今企业衡量员工的首要标准。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敬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三、忠诚是团队持续的动力

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也不是唯唯诺诺地顺从,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忠诚是一种职业的忠诚,是承担一种责任或者从事某一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为

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朋友,需要忠诚;在工作中,我们为人下属、为人上司、为人同事,也需要忠诚。

在我们具体的工作中,你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吗?不利于团结的话你会讲吗?不利于团结的事你会做吗?对于上司交待的任务你会全心全意地去完成吗?一个人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安排,应立即采取行动,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任务。

四、主动会让你成为团队的坚强支柱

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作为团队的一员,你不是被动的“机器人”,你有自己的思想,你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有责任告诉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是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你没有被告知要对某事负责,也应努力去做好。在现实生活里,总有一些人,面对自己的工作,总是要问该怎么办?这种做事的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依赖心里,只会被动应付,不会主动开拓。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是要具备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对于上级交待的任务,应立即采取行动,而不是去讨价还价地谈条件,强调各种困难。

5.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篇五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品牌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许文利

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 职务:办公室总经理

电话:0951-6920118,***

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立足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企业信誉、经营实力、服务价值观、社会公信力等诸多内容,同时,也是企业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和客户沟通的纽带。而企业文化则赋予了品牌鲜活的生命力和非我莫属的无形张力,以及挑战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把品牌形象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品牌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凝聚企业精神魂”的最终目标,已成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品牌文化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任何一个知名品牌的背后都有其异彩纷呈的企业文化为依托,企业经营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企业文化通过产品、品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并努力将文化效应转化为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企业文化赋予了品牌鲜活的生命力和非我莫属的无形张力,以及挑战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为知名品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优秀的品牌形象是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产生的。企业文化是根,品牌文化是果,真正使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是隐含在品牌力和销售力后面的文化力。

一、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塑造品牌”成首要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产品和服务日趋雷同的金融市场上,金融业的竞争慢慢趋向一种信誉的竞争。谁的信誉好,谁就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企业品牌形象俨然成为了各家银行之间展开竞争的新“卖点”。一个好的品牌商品往往使人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产生好感,最终将使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其他产品产生认同,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成立较晚,在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也相对较低,通过品牌形象建设提高邮储银行的信誉度、美誉度和认知度,已成为这家年轻商业银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效的途径。

企业品牌形象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品牌名称、品牌价值、品牌形成、品牌内涵等方面。在当今形势下,企业若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丰富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延伸企业品牌形象的领域,增加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然而,“如何塑造品牌形象?”的问题已成为邮储银行转型发展中亟待攻克的难题。众所周知,蒙牛的品牌形象建设在国内企业中是最成功的一列,在蒙牛企业文化三大管理思想中就说道,“品牌的98%是文化,而品牌本身做为文化属性的概念,认识品牌就是认识企业文化,品牌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作为企业长期指导方针,它是品牌经营的全部过程,它对内增强企业人自身的凝聚力,对外增进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从而根本上转化为企业品牌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紧密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是品牌形象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支撑体系。尤其对邮储银行来说,重塑企业文化是推进其转型发展、打造鲜明品牌形象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文化移植弊病暴露,品牌与文化需同步建设。金融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范畴,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其作为金融企业为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邮储银行来说,人们对邮储银行的品牌认知还不够清晰,还停留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老化认识上,而邮储银行现在的品牌诉求是要告诉受众“我们是一家全功能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要实现这一诉求,首先要具备深入人心且旗臶鲜明的企业文化。

就目前的邮储银行而言,为了彰显其对文化的倾注,不惜重金大作宣传,偏颇地认为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就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这种以偏概全的文化建设不值一取。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并非一定要华丽的外表、恢弘的气势,而是一种需要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关键取决于其是否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唤起全员的认同和觉醒,并能自觉指导员工行动,其内在的凝聚作用不能忽视。而广告宣传仅仅是品牌形象建设的必修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不是很大。

究其根本,是因为邮储银行在认识其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上存在误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自然是可以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资本实现盈利,但如果把实现利润目标作为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来推崇或定义就本末倒臵了。在邮储银行的发展规划中,用指标、利润增长等远景规划来激励员工,确实是属于企业文化的部分,但不能以偏概全。邮储银行宁夏分行的企业精神是“勤奋、踏实、创新”,其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全体员工共同奋进的深刻内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邮储银行宁夏分行的员工对实现利润目标的考核奖励机制推崇备至,但对其企业精神的理解却远远不够。

观斑而知豹,邮储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同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邮储银行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其本身具有的营业网点最多、网点覆盖范围最广等诸多优势,也因为自身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和独特鲜明的品牌识别系统,而导致它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早早就被淹没在滚滚的信息浪潮中。

所以,邮储银行在大力推进品牌形象建设的同时,必须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创新出符合自身发展个性的、独特的文化建设渠道。两者之间必须协调同步进行,才能统一全体员工的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将思想意识提升到行为实践上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服务于全行的加快转型、提速发展。

三、重塑企业文化,大力推进邮储银行转型发展。国企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转换运行机制可以一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则无法维持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日趋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中,邮储银行不仅要在体制机制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发挥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和亲和力。因此,重塑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将成为邮储银行完善全功能商业银行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和行为基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管理者有意识地去培养、去建设。经营者群体要把实施“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并率先追求,逐步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企业文化的良性工作机制。

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是大胆创新。以“学习型企业”创建为重点,创新思维,准确把握学习型企业创建与重塑企业文化的关系,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以思维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先进文化重塑的氛围。二是可行管用。针对现代化生产日益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知识化的特点,进行全员企业文化整合,把经营成本观念、安全管理观念、工作质量观念、服务效益观念、市场竞争观念等转化为干部职工的共同理念;把领导意志、管理意志转化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共识,把科学管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使先进文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体现;促使先进管理文化成为改革发展的动力。三是传承务实。重塑企业文化不能忘记“路径依赖”的原理,令行禁止的纪律不能松,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勤劳奉献的宗旨不能变,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企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下,改革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员工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重塑企业文化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负有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培育企业员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重任,具有鲜明的党性和社会政治性。企业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两者都是实现企业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手段。二是正确处理重塑企业文化与加强企业管理的关系。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加强企业管理的过程。要紧密联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三是正确处理重塑企业文化与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关系。重塑企业文化既有理念文化的培育等任务,又有员工的精神意志、行为作风等内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形式,应该常抓不懈。

6.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篇六

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刘良华 有关学校文化的讨论已经积累了多种意见,大量的意见都集中在“看得见”的校园环境与学校特色以及相关的技巧与技术。“看得见”的校园环境与学校特色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与自由相关的平等。自由与平等不必成为“学校特色”,它原本是所有进步的学校的无例外的核心精神。校长不必以“教育花招”作为可以炫耀的“学校特色”,真正值得炫耀的乃是:没有特色,只有进步。没有小技巧,却有大精神。一、自由:学校文化的立足点很多人都在发表有关教育的书或文章。凡是写书或文章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书或文章的“开头”怎么写?这个问题之所以需要认真地提交出来,是因为它实际上牵涉一个很重要的谈论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文化的路线:人们在谈论学校文化的时候,究竟应该从哪里谈起?从哪里出发?19,杜威先生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后来被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名著。它的开篇很奇特,它看起来像是要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容易使人想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或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可以看看杜威先生是怎样“开始”的:[[1]]P2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石块受击,它抵抗。如果石块的抵抗大于打击的力量,它外表保持不变。否则,石块被砸碎。石块决不会对打击做出反应,使它得以保持自己,更不会使打击成为有助于自己继续活动的因素。虽然生物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为它自己进一步生存的手段。如果它不能这样做,它不只是被砸得粉碎(至少在高等生物是这样),而且不成其为生物。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护它自己的手段。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控制”这个词,我们可以说,生物为它自己的继续活动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如果不控制这些力量,就会耗尽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是一个奇特却并不奇怪的开篇。这个故事看起来轻描淡写,它却举重若轻地开启了那么一部厚重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故事可以作为理解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机关和按钮。这个开头究竟提出了什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杜威的故事显示:生物的本性是主动追求和主动生长。作为高级生物,人通过对环境的主动行动来促进自我更新。所有生物(尤其是像“人”这样的生物)都有主动发展、自我更新的本性和潜能。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有关人性和人权(主要人“人权”)的“第一组教育假设”。与“人性”相关的假设是:凡人都有主动生长、主动发展的本能。与“人权”相关的假设是:凡人都有主动做事的自由,这是天赋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取消他人主动做事的自由。与“教育”相关的假设是:好的教育总是为儿童创设有利于主动生长、主动发展的环境。坏的教育总是不相信并由此而压制、剥夺儿童的主动生长和主动发展的自由。这条结论对中国当下的学校教育提出的疑问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在为儿童主动生长、主动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呢?还是在有意无意地控制、取消儿童主动生长、主动发展的权利?实际上,早在两百多年前,卢梭已经用他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1762年,卢梭以教育小说的格式发表《爱弥儿》,这本书从公开发表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世人的热情关注,这种阅读的热情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在同一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该书问世后立即遭到禁止,后来却成为持久地发生影响的政治哲学经典文献,据说法国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便来自《社会契约论》)。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两本“旷世奇书”中,卢梭是怎么写他的“开头”的?《爱弥儿》开篇就说:[[2]]P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较好的翻译是:“上帝造人,一切皆善;一经人手,便成为恶。”)卢梭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是教育界的经典名言。但是,卢梭提出的更经典更有影响的名言不是出自《爱弥儿》,而出自他的与《爱弥儿》同年发表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中。《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便是:[[3]]P4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较好的翻译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与之相关的解释是:“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4]]P17由此可以清理出一条基本的人权假设:人有天赋的自由权。但是,总有人因懒惰与怯懦而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自由。针对这个难题,康德专门写《什么是启蒙运动》,为“启蒙运动”辩护和呐喊。他所理解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大量的人因“懒惰和怯懦”而宁愿放弃自己的自由。因此,“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可以看作是对这个难题的正面回应与解释。有关“自由”的经典议论对学校文化的提示是:好的学校文化总是尊重人的本性、维护人的自由,并催促人承担自由的责任;坏的学校文化总是破坏人的本性、压制人的自由或听任人因懒惰与怯懦而放弃自己的自由。二、平等:学校文化的底线“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自由”会隐藏两个危险:一是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干扰另一个人的自由;自由必然到导致竞争与冲突,在竞争与冲突中,总有人希望压制、控制他人。可是,按照“人生而自由”的天赋权利这条原则,每个人都有自由行动的权利,或者说,每个人都享有不受他人压制、控制的自由。可见,自由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任由我自己”、“自己做主”,可简称为“自由原则”,即每个人都有自由行动、自由做事的自由;第二个原则是“自由面前人人平等”,可简称为“平等原则”:每个人既享有“自己做主”的平等权利,也享有“免受他人压制”的平等权利。当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行动发生冲突时,“免受他人压制”的“平等原则”就派上用场。显然,平等原则是自由原则的前提和底线。如果越过来这个“底线”(即“平等”原则),人类就会因为彼此无限制地追求自由而陷入混乱、争执、战争。“自由”更多地显示为“私人追求”,“平等”更多地显示为“公共交往”。在私人领域,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和充分自由地行动,但是,一旦个人的行动与他人的生活发生关联,个人行为就进入了“公共领域”。而在“公共领域”,每个人的自由行动必须以“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为基本前提(或底线),也可以说,在公共领域,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平等”前提或底线。“平等”原则要求为任何人都不可以凭借自己的出身、智力、职业、身体、性别等差异而享有特权;可是,在现实的公共生活领域中,总是有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出身、智力、职业、身体、性别等差异而享有特权。即便康德那样的人,也曾经相信智慧的人可以蔑视无知的.群众,直到读了卢梭的作品后,康德才纠正这个倾向:“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6]]P44-45当然,在阅读了卢梭的书之后,康德本人是否真的纠正了“鄙视”大众的偏见,也难说。我们无法猜想康德本人究竟纠正什么程度,但我们知道:作为“知识分子”,他因为拥有知识而探求知识的特殊生活,很容易鄙视、轻视“无知”的或“少知”的大众。这也正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危机:做教师的人,他很可能因为自己“闻道有先后”而鄙视学生的“无知”与“少知”;教师很容易因为学生的频繁出错而取消学生亲自探究知识的权利,以教师讲授取代学生的自学;教师很容易因为学生的“慢速度”的求知活动而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知识的答案。如果教师取消了学生“犯错”或“试错”的自由,那么,这个教师本人就犯了两个的错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他剥夺了学生“自由”求知的权利,紧接着,他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他取消了学生所应该享有的师生之间的“平等”权利。“平等”除了任何精英不得“鄙视”大众之外,还意味着任何精英不得“奴役”大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免除“奴役”现象的发生是困难的。“奴役”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当某些人的自由行动与另外一些人的自由行动发生冲突时,需要选举某些“精英”作为“管理者”来维护、协调人的自由权。这些作为管理者的“精英”是由大众选举产生的,因而这些他们必须对大众(选民)的利益负责。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把这种管理状态称为“民主”。但是,“民主”总是困难的。原因是,“精英”一旦被选举为管理者,他们就容易以“超凡脱俗”、“惟我独尊”的权威自居。这些“精英”总希望动用自己的出身、智力、职业、身体、性别等差异来享有“专制”和“独裁”的特权。“专制”、“独裁”是“民主”形式的异化。民众原本希望从自己的群体中选举几个人来代理自己的利益纷争,没想到选出自己的“代理人”之后,这些“代理人”竟然“鄙视”大众进而“不为民做主”,更可怕的是,那些“不为民做主”的“代理人”一旦成为管理者,他们容易迅速积聚权利而压制、控制大众的选择权利,让自己长期的“专制者”(专门的统治者)。在专制状态中,也还是有自由的:统治者一个人有自由,被统治者失去自由。看来,如果自由没有“平等”作为底线和前提,将导致可怕的“独裁”与“专制”。如果追求“民主”的正常状态,“自由”必须以“平等”作为底线和前提。在考虑“自由”、“平等”、“民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人们可以发现,“自由”与“平等”是一对可以并列的概念,而“民主”不过是“自由”与“平等”的派生物而已。有“自由精神”(“自由精神”与“个人主义”几乎是相同的词语)的人必重视“自我”的权利而保持自由的、热情洋溢的、豪情满怀的竞争状态。有“平等”意识的人必重视“他者”的自由权利而使自己和别人免除“等级”、“独裁”与“专制”的痛苦。也就是说,人一旦拥有了强大而豪迈的“自由”精神与“平等”意识,他将自然而然地反对等级与专制而为自己争取“民主”的权利(这样看来,法国人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而没有提出“自由、平等、民主”看来是有意义的)。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纳出有关人性与人权的“第二组教育假设”:与“人性”相关的假设是:人生而自由,而且,人生而平等。与“人权”相关的假设是:在自由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自由竞争的权利,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免除受他人的压制、强制、侵扰的平等权利。与“教育”相关的假设是:好的教育不只是让儿童自由生长和自由发展,而且为儿童的自由生长和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坏的教育常常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制造不平等的竞争环境。无论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校教育内部,比较充分的“民主”状态从来都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在学校教育中既可能显示为“学生会”内部的不民主,也可能显示为“学校领导者”内部的不民主。而这种“不民主”的存在,既可能因为具体的个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追求,也可能因为具体的个人缺乏足够的“平等”意识而不尊重他人的自由。一般而言,人们可能因为懒惰和怯懦而放弃“自由”,却人们不会轻易放弃对“平等”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人本能地对“平等”问题有一种敏感和激情。托克维尔的说法是:“他们追求平等的激情更为热烈,没有止境,更为持久,难以遏止。他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他们可以容忍贫困、隶属和野蛮,但不能忍受贵族制度。”[[7]]P622-624但是,就学校教育而言,“平等”问题较之“自由”问题显得更艰难而紧迫。这里面的难度在于:学校教育中不仅显示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可能的“不平等”问题,更频繁地显示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可能的“不平等”问题。学生不会轻易容忍“同学”之间的不平等,但学生对“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可能默认、顺从而无动于衷。而且,教师会认可甚至扩展这种“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教师会凭借自己的知识优势而取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权利,以至于学生成为教师的服从者、成为丧失了思考力的“随从”。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因认可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教师是权威而学生是随从)而放弃自己自由思考、主动探究的权利。或者说,“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将直接导致学生的自由精神的萎缩甚至枯萎。由此看来,中国学校教育虽然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大的主动发展的“自由”空间,但更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大的“平等”对话的机会。相对而言,后者的努力将显得更为艰难一些。在“不太信任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究竟可以为儿童提供何种程度的“平等”机会?这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切换的难题。人们可能承认某些成人享受“自由”选择、“平等”分配、“民主”管理的权利,却不愿意承认“儿童”也享有同等的“自由”选择、“平等”分配、“民主”管理的权利。不信任儿童的后果是:教育者会因为儿童的暂时的知识“欠发达”而不相信儿童具有平等的“对话”、“探索”的权利。教育者会因为儿童频繁出错而取消他们自由言论、自由探索的权利。“自由言论”的权利一旦被剥夺,学校里的儿童就不得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自由探索”的权利一旦被取消,学校里的儿童就只剩下“接受”、“记忆”知识,没有了游戏和创造的欢乐。学校文化的危机,常与此相关。三、改造课堂文化和班级文化学校文化具体的显示为课堂文化与班级文化。让自由与平等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是一个美好的想象。这个想象若不兑现为具体的课堂文化与班级文化,所谓“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依然只是一张没有印章的空头的支票。(一)改造课堂文化,让学生自由学习相对传统的课堂文化而言,自由而平等的课堂文化意味着“主动学习”以及相应的“对话教学”。1.主动学习: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学生在理论上,几乎每个教师都愿意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在现实的教学行为中,较少有教师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那些取消学生主动学习权利的教师,往往心怀“善意”;他们“好为人师”,但他们迫于“无奈”。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他们的“善意”与“无奈”:我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学生出了那么多错误,所以,我不能不“管”,我不得不“告诉”他们。由此看来,教师是否愿意让学生主动学习,需要克服一个普遍的“心理障碍”:一般成人总是无法容忍儿童的错误,教师总是不能眼睁睁看着学生出错。如果禁止了学生犯错的权利,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永远不可能发生。反过来说,所谓主动学习,其实是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学生。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做的事是错误的,就剥夺他做事的权利;我们更不能因为某人说的话是错误的,就取消他说话的权利;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人思考的结论是错误的,就禁止他思考的权利。教师之所以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说话、做事,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是儿童,教师应该容忍儿童的犯错。更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地思考、说话、做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说话、做事,那是学生做人的权利。在这点上,我们需要思考的首先还不是“儿童权利公约”之类的解释,更紧要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常人”去看待,学生作为“常人”,他们拥有“常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就学习而言,有效的学习总是亲自体验、亲自尝试。无论知识还是道德,更不用说情感,都不是告诉与被告诉的事情,更不是把一块砖从一个人手里传递到另外一个人手里的事情。真实的学习意味着“尝试错误”,在尝试中试探、积累和领会。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别名”。2.对话教学: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场学生一旦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转向具有现场感的“对话教学”。在“对话”的现场,教师既可能不断“提问”也可能在某个时候口若悬河地“讲解”,但他的心里和眼中必须时时“牵挂”他的学生。教师心里是否“牵挂”他的学生,关键不在于这个教师采用了“提问”还是“讲授”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讲授”或“提问”时,他是否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并随时从学生那里获得“继续讲授”或“继续提问”的资源。或者说,对话教学的关键在于这个教师是否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言说、做事,并在学生思考、言说、做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利用有意义的“学生资源”。并非每个学生都愿意与教师对话,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教师恰恰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放弃对学生的关注与牵挂。因为,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对话的“潜在性”,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教学资源”,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库”。优秀的教师,是那些善于激励与开启学生智慧与情感的教师。学生的智慧与情感资源一旦被激发与开启,教学过程将显示出美好的对话状态。这种双向的、互动的对话教学除了显示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谈之外,它也可能显示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课本或相关资源)之间的相互提问、倾听与回应。也因此可以说,对话的标识不是“声音”,它恰恰可能沉默不语、大音稀声。当学生面对教材(课本)静静地阅读、思索、质疑时,那里有对话教学的发生;恰恰在教师简单地追问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应的“压迫式问答”中,对话教学已经远离了课堂。(二)改造班级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级文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群体中,学生如何既保持自己的自由精神、独立个性,又在群体中尊重他人的意见?班级文化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培育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的“班级文化”?1.如何让学生过自由而平等的“班级生活”?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生活”隐含的危险是:“班级生活”被降格为教师对班级的“监视”和“控制”,在教师的“监视”和“控制”之中,学生的“生活”成为受到提防和警惕的对象。新的班级生活将由教师控制转换为“学生自治”。“学生自治”并不简单,至少可以考虑一些具体的原理与策略:比如“自愿报名,竞选班长”、“学生投票,公开验票”、制定“班级契约”,限制班长的权限与任期,抵制“终身制”以及“特权”现象,等等。2.如何培育自由而平等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群体生活方式。也可以说,班级群体生活方式所显示出来的整体精神与群体个性,构成了班级文化。班级群体的生活方式既可能显示为看得见的教室环境与各个学生的精神长相,也可能显示为看不见的班级风气、班级风尚,但除此之外,更常见的班级文化,总是隐含了各类班级活动与班级习惯中。有什么样的班级活动与班级习惯,就显示出什么样的班级文化。由此,班级文化需要考虑的具体原理与策略包括:第一,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器物都成为班级文化的符号。改变之后的教室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并留下成长的痕迹:班级墙壁上尽可能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学生自己制定的班级契约(班级制度)、学生自己办的班级简报、学生最喜欢的书、学生最关心的世界新闻,等等。第二,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新生活”习惯。“新生活”意味着既符合学生的天性又关怀国际先进文化的生活形式。比如,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习惯;把锻造身体当成头等大事;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过环保的生活,尊重生物多样性,等等。第三,让学生享受丰富的“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关活动、人与社会的相关活动、人与自我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将呈现出“整体”的、“综合”的状态,而不再显示为分离的学科课程;这些活动将呈现出“游戏化”的、“艺术化”的创造状态,而不再显示为静态的知识体系。教室的器物文化、学生的生活习惯、群体的主题活动,一起构成整体的班级文化。注释:[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德]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G].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来源:《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7.东汽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共性诉求 篇七

然而追本溯源就其实质, 东汽精神既代表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也属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既有企业自身的个性特色也有各行各业的共性特征。尤其在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文化强国建设中, 也必然有着适应客观需要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核心要义和共性诉求。当前, 我们传承与弘扬东汽精神就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根本要求, 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与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以,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就要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上深刻反映东汽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于东汽精神的普遍指导性。

(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这是学习东汽精神要始终遵循的“指南针”。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因此,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进程中, 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 特别要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 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就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着力于理论创新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 帮助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由于5·12特大震灾对东汽的破坏力实在太大, 瞬间就将东汽汉旺基地全部摧毁, 数千名职工被迫撤离异地工作, 6000户家庭离开故土而重新安家。这种灾难性的迁徙、大规模的搬迁和全方位的安置重建, 包括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风暴的席卷冲击和严峻挑战, 更使企业举步维艰, 新东汽建设任务极为艰巨而又困难, 也就更得靠科学思想指引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尤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正是由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主要靠加快发展克服困难战胜灾害;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不断向当代水准、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胜利迈进;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努力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提高和协调发展。东汽人经过残酷激烈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的顽强拼搏, 已经从废墟中抢救出数百名幸存者, 紧急运送和救治千余名伤员, 及时向安全地点转移8000多受灾群众, 并使东汽6000余户家庭得到了妥善安置并住进了永久性住房。不仅在余震肆虐、山洪、瘟疫、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均构成一定威胁危害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将震灾造成的损失和耽搁的时间抢了回来, 而且以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劲头和速度将新东汽迅速建设起来。东汽新基地建设尤其坚持统筹兼顾, 并以科学规划、科学重建求得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其中既能重视生产生活的过渡性安排, 又能追求企业的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包括既能确保抗震防汛等自然环境的安全可靠, 求得交通协作等人文条件的便捷有利, 又能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 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胜利完成了“抢险救灾、职工安置、灾后重建” 等企业震后面临的三大任务和当务之急, 保证在两个方面建设灾后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并让一个崭新的东汽又矗立在神州大地和世界的东方, 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与祖国电力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为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握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 这是践行东汽精神要大力弘扬的“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所以坚持共同理想的认同追求, 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从而在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切实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就要着眼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着力于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 着重搞好理想信念、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宣传教育, 帮助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强国富民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党和国家重大举措的出台实施, 深刻分析并及时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充分展示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 正确认识客观形势和发展态势, 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和大政方针, 组织激励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东汽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 也必然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东汽人正是在投身这一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中, 才形成东汽精神这一具有个性特色与共性内涵的精神成果。因此,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读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使传承与弘扬东汽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感召力和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如今遭受5·12灭顶之灾并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 东汽人更加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嘱托和温家宝总理的殷切希望, 按照“更加先进、更加安全、更能可持续发展” 的根本要求, 瞄准创办“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装备一流、质量一流”的“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 的奋斗目标, 又实现了新东汽的迅速崛起和“浴火重生”。而且除了坚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主观努力, 东汽人与灾区人民都紧紧依靠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 始终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实现了灾后的新生崛起。按照党和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统一部署, 如同全国许多省区对口援建5·12重灾区尤其是极重灾区那样, 东汽抗灾重建更得到了中央与地方众多兄弟企业的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 并且仅用一年零九个月的短暂时间就使新东汽全面建成并竣工投产。这也从一个侧面既继承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充分显示印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

(3) 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强劲有力的支撑激励, 这是传承东汽精神要不断开掘的“动力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所以坚持精神支柱的激励支撑, 就是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能不断获取强劲不竭的前进动力。为此就要着眼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情感纽带, 着力于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 始终坚持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此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人们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国主义也是一种对民族、对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眷恋热爱的深厚情感, 而在东汽则表现为一种热爱企业、忠诚岗位、追求事业的责任使命, 体现几代员工所秉持的产业报国、工业强国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理想志向。同时坚持将创新精神作为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 努力靠创新赢得市场激烈竞争与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东汽精神既是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又是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和提振, 从而在继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中增强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成为支撑和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而且正是在“泰山压顶不弯腰”“艰苦奋斗创大业”“自主创新攀高峰” 的拼搏奋进中, 东汽人在以“散山洞”的原则选址布局的情况下立足西部边陲、扎根大山脚下而投身于祖国的三线建设, 不仅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辛勤耕耘和执著追求倾注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情怀, 而且践行了“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的改革创新思想, 同时发扬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的革命英雄主义, 从而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缺少“天时地利” 的艰难处境中赢得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实现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作为地处内陆盆地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龙头企业, 东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同时坚持靠自主研发推动产品更新、产业拓展, 坚持用核心技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从而始终走在我国的行业发展前列, 在当代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成为世界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成员。由此也与时俱进地彰显了东汽精神的精神实质与核心内涵, 集中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

(4)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弘扬东汽精神要一直捕捉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从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道德文化基础。所以坚持道德情操的引领熏陶, 主要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牢固树立 “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包括经济伦理思想、员工职业道德和企业公众形象, 从而在搞好各项工作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此就要着眼于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 着力于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移风易俗, 抵制封建迷信,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同时要严格履行企业与各行各业的社会责任,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认真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努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不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劳动者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员工队伍, 始终坚持“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东汽精神是在三代东汽人的创业拼搏中历练形成的, 并积淀和蕴涵着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风范的优秀品质, 尤其包含埋头苦干、负重自强、奋发才智、敬业创新的主人翁首创精神, 坚韧执著、遇大难而不屈、处逆境而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心齐、气盛、劲足, 凝聚力强、豁达包容的和谐团队精神与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从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忍耐, 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 其中包括我国劳动人民既勤劳、勇敢、果毅、刚强又诚信、多智、谦和、豁达;既敢于担当、坚韧不拔, 又倾情感恩、乐观幽默等优秀的人格品行。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东汽人还积极倡导践行“以担当国家装备制造重任为荣, 以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为荣, 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务为荣” 等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并按“抓三化、求三和、强三力”的方略思路来弘扬东汽精神和引领塑造员工的精神风貌。其中包括:坚持将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要求的思维方式与核心理念“内化于心”, 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不断增强在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能够赢得用户信赖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将诚信意识、职业操守等遵循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行为准则和岗位规范“固化于制”, 努力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不断增强在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外化于行”, 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断增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感召激励东汽人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 并以率先在行业“打造百亿企业”“建设龙头企业”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了企业的振兴腾飞, 并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连创历史新高而位列行业前茅。

凡此种种均可看出, 东汽精神的本质特征既反映了求真务实的实践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特别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正确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坚持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激励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和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成功实践。正因如此, 东汽精神不仅属于一个企业而且属于各行各业, 在社会各界形成强烈共识和一致认同, 应当得到广泛的学习借鉴和普遍的传承弘扬。

参考文献

[1]何显富, 刘志前.浴火重生[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09.

[2]何显富, 刘志前.走向永恒[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10.

[3]何显富, 郝跃南, 刘志前.传承与弘扬东汽精神[J].天府新论, 2011 (5) .

[4]何显富, 朱贤滨, 刘志前, 等.东汽精神的传统本色与时代特征[J].企业文明, 2011 (7) .

[5]何显富, 刘志前.弘扬东汽精神方法论探析[J].投资与合作, 2011 (10) .

8.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篇八

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就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写照,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功的结合,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庆人,新中国早期的石油工业者,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不但建成了大庆这座闻名于世的油田,而且连续稳产5000万吨以上27年,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油田的奇迹。从大会战时期的“铁人”王进喜到“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从大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到如今油田公司新时期的五面红旗,以及普普通通众多的大庆人,值得让人尊敬而且佩服。他们不但创造了一个油田,而且创造留传下来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成为石油企业精神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精髓,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一、提升现有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中、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员工工作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和实施,中国石油在云南的企业文化就是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践行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观念形态文化。

长期以来,云南销售公司的企业精神和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加以升华,孕育出企业的特色文化。一是追求实现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用发展实绩求地位。公司在开发区外市场之初从零起步,逐年发展壮大,赢得了市场的肯定。公司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将精细化管理工作与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三基工作、管理提升活动、三个创新工作统筹协调推进为管理基础,把提升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二是靠优质服务拓展终端市场,求得生存发展。公司发挥白手起家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云南市场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司一直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理念。三是诚信赢得八方客。销售企业只有诚信经营、互惠互利、品质一丝不苟、质量一毫不差,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多年来,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对客户诚实守信、优质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四是立足市场之根,建好网络基础,做好零售业务。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云南销售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历年来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基础管理年”等活动,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全面的员工培训、岗位技能鉴定和干部竞聘,为员工搭建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加强企业形象的策划和宣传,完善公司内刊和新闻网站建设,扩大对外宣传,特别是与地方媒体加强联系沟通,提升了公司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荣誉度。

二、全面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功能

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公司先后选树的各类先进个人、集体,多次组织先进模范事迹巡讲,在公司宣传阵地新闻网站和内刊上持续培育、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全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运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公司坚持制度约束,监督检查,严肃惩处违章违纪现象;坚持教育引领,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干事创业、廉洁从业、献身石油的强烈意识。

提升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持续开展“五小工程”、企务公开、扶贫帮困、节日慰问等工作,关心慰问员工的工作生活,员工感到受人尊重,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地方抗震抗洪抗旱救灾、绿化植树、捐助希望工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坚持表彰先进,选树先进典型,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带动人,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进入新时期,站在新亮点,面对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和来自全球石油公司的竞争与挑战,我们紧紧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中国石油在云南发展的历史机遇,从把握大局的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以人为本的重点在于企业对员工各种需要的关注和满足,前提是了解人。关注员工的需要不等于理解员工需求。企业各级干部应深入基层调研,切实了解员工的动机、情绪、信仰、价值观、意见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员工的需求和情感,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以实施。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其价值观念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活动来表达、来发展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与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应表现在日常的工作状态上。要在企业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和实施要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结合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逐渐形成企业文化的立体建设体系,逐步使企业价值理念贯穿融合于企业员工的头脑和行为之中。

三是顺应形势,勇于创新。销售企业眼下和今后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市场份额竞争日趋激烈、经营微利、替代能源发展影响、基础建设和业务运行成本增高等挑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勇于管理创新,立足强基础、上销量、增效益,凝聚全体员工用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在思想认识上创新,敢于突破原有的认识模式,在经营策略、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方面,确立既符合企业实际,又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全新理念;要创新方式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进一步夯实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要创新学习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廉政文化格言警句下一篇:关于教师结婚的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