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451模式

2024-09-23

高效课堂451模式(共9篇)

1.高效课堂451模式 篇一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以前,听了一位老师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导入之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果让你学该学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让学生回答。大家不难想象,整个课堂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不知从何应答,整个课堂显得杂乱而沉闷。究其原因,是其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预设,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如果采取课前先下发探究表,课堂上教师依据问题难易程度梯次推进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形式和方法层出不穷,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空间,但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还

必须有度。讨论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而且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思考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方式的优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三、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一)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二)准确地教材把握能力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丰富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

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四)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这取决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四、存在不足及困惑

(一)课堂活动 要求容易养成难

高效课堂让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要动起来,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当事人,要重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惰性”。学生的规范变成习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采用合适的评价。让学生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训。

(二)课堂展示 参与容易精彩难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亮点。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任由课堂自由发展,课堂出现了“展示专业户”的问题;如果教师人为分工,扩大参与度,又使得 展示虽然参与广泛但又变得 “泛泛而展”,失去了精彩,难以达到高效率。这是教师教学的困惑,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

2.高效课堂451模式 篇二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 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呢? 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而且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有效手段, 与传统教案不同,导学案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学案备课对于高效课堂的意义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 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采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 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课上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二、备课指导思想

导学案重“学”,传统教案重“讲”;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传统教案方便于教师;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导学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传统教案是对老动作、旧姿势的延续;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传统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三、备课原则

1.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中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启发性原则。学贵有问 , 学起于思 , 施教之功 , 贵在启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此为学习的驱动力和组织教学的基础,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探究化 ,探究层次化 ,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身心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进行适应性教育和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做到“知者先行,后劲前进”。

5.实用性原则。导学案是集教案 、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6.规范性原则。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 ,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四、备课要求

1.导学案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

2.导学案必须能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 。

3.导学案必须能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必需的知识。

4.导学案必须能强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5.导学案必须能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 。

五、备课模式

按照导学教学模式的环节进行: 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名师审核—二次复备—课后完善。

六、具体方案

1.个人备课———形成初稿。 根据学期计划与教学进度 ,学科组内每位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分配下进行先周备课。备课中,要求每个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所备导学案的重难点,制订出详细可行的导学案。

2.集体研讨———形 成共案。在集体研讨时 ,先由主备人说明备课思路、具体环节及实现目标,供其他老师参考,并发表建议及意见,集体商定后确定导学共案,最后由一人执笔整理出导学共案。

3.名师审核———形成定稿。 将集体研讨后的共案交至名师工作室进行审核, 由经验丰富的名师进行修改并提出指导和建议,形成定稿、印刷,提前发至学生手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完成预习和自学。

4.二次复备———形 成讲稿。集体研讨后的导学案在使用前,任课教师要有思考,须再优化,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个性气质等方面,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认识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等情况,进行二次复备,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5.课后完善———形成存案 。导学案实施后 ,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作生成性分析,就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 并调查搜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效果,据此反馈刷新自己的观点,最后把自己的课后反思和学生的反馈集中到备课组,集体交流、归纳、整理、订正,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高效的导学存案,作为下一次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从而更好地改造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实践,体现导学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使用价值,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3.物理复习“高效课堂”模式 篇三

1.高效复习课模式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有: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它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科学素质。根据课标,笔者总结多年来的复习经验,建立了“高效复习”的课堂模式如下:课前知识梳理‘建立知识结构’课堂重点强化课后巩固训练。

2.高效复习课模式解读

2.1课前知识梳理

首先呈现考点,然后用具体的题目来引导学生自己看课本与笔记,自主梳理相关的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侧重课本,给学生自己完成,以具体的题目出现。课前知识梳理的题目设计主要包含有两部分:一是参考教参,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体现出来;二是体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呈现所学的知识,将第二环节联系起来。

2.2建立知识结构

结合学生的自主梳理,围绕中考的考点,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老师引导学生建立整体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可以以表格、图表等形式给出。

2.3课堂重点强化

围绕中考的考点、热点、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不清楚的、容易出错或易混淆的,老师设计题目,进行重点讲解。突出方法和思路,然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课堂测评,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讲评。此环节至少针对80%以上的学生,内容安排以20分钟为宜。

2.4课后巩固训练

课后复习巩固,围绕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易、中、难的比例一般为6:3:1,主要针对80%以上的学生,同时兼顾到优秀学生。题量以晚修10~15分钟完成为宜。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一个核心: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

老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已经学会什么,作为老师在复习课前应该基本了然于心。这一点是老师备课中最容易遗漏却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做好这个环节就会避免上课做很多无用功,那么如何备好学生呢。第一点就是通过学生前一晚的习题反馈出来的问题,第二点就是学生在整理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老师要用好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在知识点整理的过程中遗漏的,模糊不清的,都是在复习课上要再次讲解的内容,并且还要为此设立专项的练习,以供复习后再次巩固。

3.2两个关键:一是课前学生的自我梳理知识点,二是课上学生的小组互助学习

第二天要复习什么内容,在前一天晚自习明确出示复习提纲和复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梳理整合知识。让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对学生学法进行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过程中要突出知识所反映的物理属性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层次,完成知识结构图,以及各知识点间存在的关系,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且学生在整理知识点的同时复习自己已经做过的试卷,尤其是试卷上当时做错的习题,再次练习看是否已经掌握。第二天的课堂开始就由各个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各自整理的知识点,然后小组内成员完善各自的知识点,做到取长补短。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像别的同学请教自己前晚在试卷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学习小组的划分成员很重要,必须是好中差搭配,这样才能让好的学生能够带动部分差生,选择一个小组长,控制整个学习的过程,并且当部分问题在本组得不到解决,小组长可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3三个技巧:一是独学,二是互学,三是群学

独学就是开始的学生自我整理知识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回顾错题,这样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扎扎实实得到落实。(这个过程由晚修25分钟完成)。

互学就是小组内互相完善知识点,解答组内成员疑难知识点的过程。

群学这个步骤就由老师登场表演,称为能力提升,包括“明确难点、考点,针对训练、试卷答疑”三个环节。明确难点即明白、清楚本单元知识重点特别难点,以及这章内容的重点考点,最近四年中考考了几分,基本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针对训练”即针对中考考点,出示由老师师精选的典型题,呈现方式可以是印好的习题,也可使用多媒体展示(一可节省资源和精力,二可发挥多媒体信息广、容量大的优势)。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回答,要想法设法让学生的知识的漏洞和错误、偏差等问题充分暴露。检测后要及时纠错、分析、评价。这一环节,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和较高的师生互动的频率;二要教师对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充。达到评讲一道题,澄清一个“难点”带动一类题的目的。通过对该试题的内容或知识“扩一扩”,引带相关一类知识的复习;通过对该试题的形式或问法“变一变”,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环节,最显教师的把握教材重难点乃至通晓命题技巧和了解学生“病症”的综合业务能力。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试卷答疑”即针对学生讨论试卷错题后还存在的少数共性问题,教师再次讲解。(这个过程需要课堂20分钟完成)

四个高效:这样的复习课要实现四高:学生课前晚修整理知识的高效率,课堂的高效益,教师的高水平,准备习题的高质量。

最后五分钟,再次让学生独学,学生根据老师本节课的复习的内容,自己回归课本,思考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答疑,

4.课例

4.1课前知识梳理

4.1.1考点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4.1.2考点细化(每一节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1)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是通过___来认识力的。

(2)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也可以使物体的___发生改变;

(3)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_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_的。

(4)力的单位是___,符号__,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__;

(5)力的三要素是__,__,__。只要其中一个因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改变;

(6)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___,测量前若指针没有对准零刻度线,一定要___;

(7)重力是指因__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_。我们可以用___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墙面是否竖直;

(8)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__g=9.8 N/kg其含义是___;

(9)重力的作用点叫__,__和__会影响到物体的稳定性;

(10)假如没有重力,树上的苹果不会落到地面,河水就不能流动,月球就会离地球而去……

(1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__。

(1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__和__。

(13)说出两个增大摩擦力的实例:__,__;

说出两个减小摩擦力的实例:__,__。

4.1.3基础训练(侧重每一节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略

4.2建立知识结构(体现知识内在联系)

4.3课堂重点强化

4.3.1重点讲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吗?请你利用下列实验器材进行探究:量程足够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重为2 N、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带钩)两个,长木板一块。

①写出实验步骤:

②在下面实验记录表格的括号内填上所缺的内容。

(2)图1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__

解答:__

问题2:__

解答:__

4.3.2课堂测评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1)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

(2)由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__。

(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

4.4课后复习巩固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2.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A.船桨B.湖水C.同学D.龙舟

3.如图3所示的鞋底、轮胎上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主要是为了

A.增大受力面积,减少压强

B.减少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C.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D.增强产品的美观

4.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D.重力的单位是千克

5.如图4所示。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

A.大小有关B.作用点有关C.方向有关

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6.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砂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

7.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例如:

A.轮胎上刻有花纹

B.车轮做成圆形

C.塑料套紧套在车把手上

D.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

E.脚踏板凹凸不平

F.刹车时用力捏闸

G.车轴处装有滚珠

H.车的把手上有凹槽

①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__;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摩擦的是__;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摩擦的是:__;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离而减小摩擦的是:

②请你大胆地想象:假如没有摩擦,自行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__;__。

③自行车也涉及有关压强的知识。例如:坐垫比较宽大,是__来减小压强。

8.图5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三种情况。

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把甲中相同的两个水块叠放在木乙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把与甲中相同的木块放在一块粗糙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实验记录如下:

(1)请你把表格填完整;

(2)甲、乙实验结果表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__;

4.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篇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地方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5.高效课堂334模式 篇五

一、指导思想: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二、基本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三、层递式结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四、课堂模式:“三.三.四”导学课堂模式(1)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2)三个教学阶段: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当堂训练 自主学习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按自学提纲要求进行学习。(15分钟)

合作互助阶段: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兵教兵初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15分钟)

当堂训练阶段:通过当堂检测,反馈目标达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最后进行当堂练习巩固,实现知识迁移和拓展。(15分钟)

(2)四个基本步骤:导入——导学——导疑——导练

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出示目标。或,复习巩固,引入新课,出示目标。)【5分钟】 ②导学:出示提纲—引导自学。【10分钟】

③导疑:分组展示—互教互学—集体探究——教师点拨——归纳总结。【15分钟】

④导练:①当堂检测(检测——反馈——矫正);②练习巩固。【15分钟】

五、备课要求:备“学案”——备“导学案”——备“当堂达标案”(1)备“学案”: 精心编写学案,即自学提纲,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科学预设导学案,对于学生自学,互教互学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集体探究,教师只做导演和引领者。

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六

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构建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自学—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方式有两种,即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原理,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讲评课:“自纠、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限时)。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推荐或老师点名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其他同学从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7.高效数学课堂模式的探究 篇七

一转换教育观念, 敢于放手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 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应是教育的研究者, 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在此, 教师首先解放思想, 敢于放手, 但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长此以往,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较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产生, 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转变观念, 把自己的思想解放出来, 遇到较难的问题, 让学生交流合作, 并阐述自己的结论与看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学生不同观念的抨击下,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教师的放手, 势必会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 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教师沉下去, 学生轻松起来

只盲目的放手, 让学生去探索, 会走不少弯路, 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不容许我们太多的尝试, 因而要保证高效, 教师必须沉下去, 细化解读课标, 将目标细化解读到每一课时, 每一节课都明确地知道, 将学生带到何处, 怎样将学生带到目的地, 如何知道自己已将学生带到目的地, 每一节上课前, 都会与学生分享本节课的目标, 让学生明确目标, 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怎样达到目标,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 减少盲目性, 让学生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此环节, 要注意避免虚假“繁荣”。现在的课堂上, 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组热闹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 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观察学生在许多课堂上的表现, 盲从的多, 争辩的少, 附和的多, 投入的少。事实上, 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的合作, 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 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为合作而合作, 应是实质性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 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 在具体组织时, 每个学生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有明确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 同时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互相合作提供中介的工具——有价值的问题。

三让课堂展示成为高效课堂的保障

小组的合作如何, 让自学后的展示来体现, 自学阶段就明确自学后的展示形式, 让学生带着目标合作交流, 自学时间快到时, 准备讲解的同学在指定的区域做好准备, 可以是详细的内容, 可以是做题思路, 只要展示的同学能将要展示的问题, 通过采取合适的方法, 用最少的时间, 给大家分析清楚即可, 展示的同学展示后要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若掌握不好, 要自想办法解决, 可再讲该题的突破点或可向老师提问一样, 提问其他同学说出不懂的地方, 再找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 若展示后, 所有同学都听懂了, 可以出相关习题, 考察学困生。通过展示让每一个同学都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数学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学会一种方法就可解决很多问题,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一门学科, 让学生在展示中不由自主的爱上思考、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让检测成为课堂是否高效的“试金石”

每一节课是否高效, 仅通过展示还不能达到效果, 要想测试和反馈一节课的情况, 必须进行课堂检测, 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检测, 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 体现学习目标, 目标确定后, 一切课堂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 (2) 体现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要突出, 难点要突破。 (3) 检测题形式要多样, 质量要把握。选题要典型, 有代表性, 要和前后知识有联系, 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整体看来有层次感、有梯度, 从第一大题到最后一大题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4)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资料, 像考试一样完成习题。因此,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要激励学生认真对待, 独立完成。结束后, 教师要收两份当堂批改, 打分公布。其余学生同桌互批, 算出分数, 学生通过分数知道自己的不足。学生订正之后上交, 老师也通过学生的分数了解学生的情况, 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一直坚信:人是具有能动性的, 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总结, 不断地创新, 数学课堂会像音乐课堂一样轻松、快乐!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数学!

8.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篇八

关键词:优化课堂;打造高效;教学内容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备课求“实” -----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长城的结构。后来评课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预设,他支吾地答道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像这样的预设就属于无效预设或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才是有效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三、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一)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二)准确地教材把握能力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丰富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

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四)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这取决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四、存在不足及困惑

(一)课堂活动 要求容易养成难

高效课堂让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要动起来,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当事人,要重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惰性”。学生的规范变成习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采用合适的评价。让学生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训。

(二)课堂展示 参与容易精彩难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亮点。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任由课堂自由发展,课堂出现了“展示专业户”的问题;如果教师人为分工,扩大参与度,又使得 展示虽然参与广泛但又变得 “泛泛而展”,失去了精彩,难以达到高效率,这是教师教学的困惑没有。

9.27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篇九

庆云县渤海中学

一、模式理念:

没有不学习的学生,没有不会学习(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构建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先学后导,展示提升的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打造“亦师亦生、学教合一;亦生亦师、教学相长”的课堂

景观。

二、理论支撑:

(一)、认知主义理论: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也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活动的特殊性,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也是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同舟共济,共同提高。

三、基本内涵

“3”指三个问题单:导学单、生成单、训练(拓展)单,是对学案的再创造,强调“试题化”向“问题化”回归,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桥,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一个“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三个环节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达标”三个环节。学生在结构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几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主动地参与,能够对学习的效果和过程不断反思、多元评价,最终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梳理知识、拓展提升的目的。人人都能参与,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力求人人都能达标。

“8”指8种课型:① 问题发现课

② 问题生成课

③ 问题解决课

④问题拓展课

⑤ 问题综合解决课

⑥ 单元回归评价课(专题复习)

⑦ 能力测试讲评课(四步展评)⑧自主合作探究课

四、基本课型操作流程

318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目标

2、自主学习,发现生成

3、合作交流,精彩展示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5、梳理归纳,拓展延伸

我们通常运用最多的是“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和“综合解决课”是

五种课型。

(一)“问题发现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在实施“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要求,如何实现“预习”呢?有效教学的思维是,把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任务拿到课堂上来,采用结构化预习策略,通过阅读走进文本,保证阅读的遍数(5-10遍),也可采用《有效学习阅读评价表》或“阅读评价章”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根据“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完成预习导学单的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培训(训练)后,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演练,(学生逐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学会了预习的技能)也可把“预习”任务从课堂移到课外。

“问题发现课”的任务是: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与组间合作中,生成小组问题。

(二)“问题生成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合作评价(6-10分钟)

3、个性问题,组内展示(10-12分钟)

4、小组问题,组间交流(5-10分钟)

5、共性展示,问题生成(5-10分钟)

“问题生成课”的基础在“问题发现课”基础上。是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预习”之后,通过这一课型实现对文本的更深层解读。任务是在个人问题发现、小组问题生成的基础上,实现对班级问题的生成。这一课型上完成的任务还是生成问题,只是这些问题较之于“问题发现课”的问题层级更高了。本堂课上生成的问题还不是能带入下一节课的问题,这中间还要经过教师对学生上报的问题生成单的问题的进行整理、整合之后

再投放给学生。

(三)“问题解决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任务呈现(1-3分钟)

2、自主学习,解疑问难(5-12分钟)

3、组内交流,展示解决(5-15分钟)

4、问题训练,补充完善(6-10分钟)

5、总结概括,拓展提升(2-5分钟)

“问题解决课”是“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中的最重要的课型。上“问题解决课”的前提是“问题生成课”,目的是通过上课,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生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寻求帮助的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问题生成单》或者是老师整理成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后,定向展示解决问题,注意展示规则,针对展示技能、展示水平、教师恰当的点拨、引领及拓展。最后要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训练,综合性、拓展性的训练是实现巩固与迁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问题拓展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目标(1-5分钟)

2、呈现任务,自主归纳(5-10分钟)

3、合作交流,展示提高(5-10分钟)

4、问题训练,抓住关键(5-10分钟)

5、重点展讲,规范指导(3-5分钟)

6、问题归纳(体系构建),拓展体验(1-5分钟)

针对所学知识,我们还要做好复习,“问题拓展课”这一课型也就能得到充分应用。“问题拓展课”是基于“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或“综合解决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实现对前面所学进行“复习、巩固、拓展、提升”为目的的一种课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与此同时,实现拓展与提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的愉悦,尤其是考前复习,则会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成绩的提升,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五)“综合解决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发现生成(8-12分钟)

3、合作交流,展示解决(8-15分钟)

4、问题训练,巩固迁移(5-10分钟)

5、(归纳总结)总结概括,提升意义(1-5分钟)

“综合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型比较适合教学容量少的课程或教学任务较轻的单元。教师设计《问题导读单》,引导学生的自学;同时要设计《问题训练评价单》为学生当堂的训练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问题预设,并在课堂上作恰当的呈现,以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

以上五种不同课型,除了目标任务不同,课堂上教师的导学动作,学生的学习动作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课堂任务的需要对这些流程做出合理的调整。只要不违背“学”的规律、“教”的规律和知识本身固有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完全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调整。比如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问题发现生成课”、“解决拓展课”、“自主合作探究课”、“试题四步展评课”等,还有英语学科的“听说训练课”、“读

写训练课”等。

五、行动策略及辅助工具开发

(一)行动策略

1、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目标进行引领,目标要具体、立体,及时到位。学生自己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有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有成长的欲望,大胆质疑提出个人问题,主动探究,能够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并能够及时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清点学习收获,总结

学习方法,重新认知学习内容。

2、教师要勇于将舞台让给学生,要在学生展示、点评过程中学会沉默,学会倾听,甘当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获得真知,要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让“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学生最佳学习状态是自主和自信,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是竞争和合作。

3、要结合有效教学的理论,做好组长、学科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评价,了解老师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以及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

同学展示和点评等。

4、展讲、点评、补充。问题导学的课堂必须全员参与,切忌让课堂变成优生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老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安全环境,学生来当老师,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点评,不怕说错。学生点评补充时,老师要聆听每句话,关注每个细节,根据情况给予恰当帮助,可以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质疑,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拓展深化并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还要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

深化、提升。

5、总结反思,当堂训练。要组织学生认真归纳梳理当堂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可以画出知识树。问题训练单不能提前发放,训练时要迅速、(限时)独立完成当堂检测。最后要要及时写教学心得和反思。

6、学习评价,学科长及组长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小组成员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按照分层原则可以在赋分方面有所区别,优秀学生回答正确可以记1分,中等生记2分,学困生可以记3分,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适当加分。根据班情在评价时可以当堂统计得分评选出课堂表现最

佳学习小组和最佳个人。

(二)辅助工具的开发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文本内容和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辅助工具,我们借鉴开发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工具。

1、问题导读单

2、问题生成单

3、问题训练评价单

4、问题拓展训练单

5、有效学习评价单

6、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单

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一、基本模式

“271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三段五步”: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五步为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走入文本、自主探究

3、师生反馈、精讲精练

4、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按图索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学生在根据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以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学生完成导学案训练题目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AABBCC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讨论跟踪训练中的问题。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学生完成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在本环节中,教师要融入学习的展示点评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本环节是课堂引向深入,实现高效的关键一环。

5、清理过关,当堂检测。课堂最后5分钟,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

“271高效课堂”七条要求

1、导学案要求:高质量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按新课标的编制、模块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ABC分层,切实引领学生的自学、讨论、思考,防止简单化、习题化。

⑴编制按程序,提前一周确定编制人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包科领导参加组织,研究、修改好,最后定稿印发给每位老师,全部使用电子稿并上传ftp,实现资源共享。

⑵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等(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导学案应有所侧重);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

⑶每个导学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⑷每个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2、循环学习要求:整个学习过程的前后循环,使学习更有秩序,更加有效。

⑴前延15分钟,各科教依据课堂内容实际,提前下发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用15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搞好预习,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长也可安排简单的讨论。

⑵后延30分钟:每节课结束前教师都要提出对下节课预要求,布置好任务,知道好方法:有训练学案的科目在每节课后下了训练学案,学生在课后30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完成训练学案,搞好巩固,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答题能力;

3、讨论要求:

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参与,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⑴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具体布置每层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⑵小组长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例如可A1准备拓展,A2教C1,B1准备展示,B2教C2。⑶讨论要全员参与,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

4、展示要求:展示的准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党性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⑴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⑵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

⑶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要求脱稿。⑷展示要突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以及疑难问题。⑸展示结束都要有掌声鼓励。

5、点评要求: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⑴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点评时要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鼓掌表示赞同。

⑵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⑶即时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及肢体语言、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班长对学习小组的总结性评价,一定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6、课堂效益要求:高效课堂不只是在知识的掌握上,重点是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⑴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其不会的知识,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⑵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进去,并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出击,小组合作效果好,全班处于学习最佳状态。⑶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目标完成的快乐。

⑷老师要组织调控好各小组的讨论、展示、点评,这是无形的指挥棒,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⑸学科组长和行政小组长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重点,两个小组长既是小组学习的领袖又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老师每周都要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做好小组长的培训。⑹高效课堂要最大限度地开放,老师抱得过紧的课堂是假高效课堂。⑺不惟模式惟高效,“271”更多的是一种方向、一种思想指引,老师们要根据学科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让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7、课堂文化要求:和谐的班级文化为高效课堂提供较好的心理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⑴班级概念最好的是概括是“家”,师生、学生之间最佳的关系是“家人”,要打造家庭亲情关系班级文化,这就是关爱、信任、支持和欣赏。

⑵构建基于“家人”责任的班规,互教、互助、互帮、互学,共同发展,为“家”而学习,为“团队”而努力。

⑶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组织,不断为学生提供立体的学习驱动力。

⑷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资源,坚决消灭一刀切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培养,每个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别人的提升。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组织教学、2、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3、走入文本、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讨论解疑

5、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6、当堂检测

师生反馈、精讲精练 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上一篇:申报工程师工作报告下一篇:记者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