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论文

2024-08-18

建筑工程设计论文(通用9篇)

1.建筑工程设计论文 篇一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保证宿舍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宿舍建筑设计。

第1.0.3条宿舍建筑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工程的方针政策和面积定额。

第1.0.4条宿舍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或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宿舍用地宜选择有日照条件,通风良好,场地干燥,便于排水的地段;应避免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并应符合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

第2.0.2条宿舍应接近生活服务设施,如食堂、小卖部、文娱活动室、浴室、开水间等,其距离不宜超过250m。

第2.0.3条宿舍附近宜有小型活动场地、集中绿化用地、晒衣设施及自行车存放处等。

第2.0.4条宿舍的日照间距应按各地城镇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2.0.5条宿舍区内避免过境汽车穿行。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宿舍内居室宜成组布置,每组规模不宜过大。每组或若干组居室应设厕所、盥洗室或卫生间。每幢宿舍宜设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和凉晒空间。厕所、盥洗室和公共用房的位置应避免对居室产生干扰。

第3.1.2条宿舍多数的居室应有良好朝向。炎热地区朝西的居室应有遮阳设施。

第3.1.3条宿舍内的居室和辅助用房应有直接自然通风条件;严寒地区的居室和辅助用房冬季应有通风道等有效的换气措施。

第3.1.4条宿舍的居室、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公用厨房等应有直接自然采光,其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第二节居室

第3.2.1条宿舍居室按其使用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类。各类居室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应小于表

3.2.1的规定。

第3.2.2条居室的床位布置尺寸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一、两个单床长边之间的距离0.50m。

二、两床床头之间的距离0.10m。

三、两排床之间的走道宽度1.10m。

第3.2.3条居室应有贮藏空间,严寒,寒冷和温暖地区平均每人贮藏量不宜小于0.45m3;炎热地区不宜小于0.35m3。

居室类型表3.2.1

注:①一人居室的面积指标和功能标准,按国家规定或实际需要确定。

②居室包括睡眠和学习合用或分隔为两部分组成的空间。

第3.2.4条设固定书架时,其净深不应小于0.25m,每格净高不应低于0.30m。设壁柜时,其进深不应小于0.50m。设固定箱子架时,每格净空不宜小于0.80m(长)、0.60m(宽)、0.45m(高)。

第3.2.5条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不宜布置在半地下室。

第三节辅助用房

第3.3.1条厕所集中设置时,应设前室或经盥洗室穿入,厕所门不宜与居室门相对。厕所、盥洗室与最远居室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第3.3.2条厕所、盥洗室卫生设备的数量应根据每层居住人数确定,设备数量不应少于表3.3.2的规定。

第3.3.3条居室内附设的卫生间,其面积不应小于2m2,使用人数在4人及4人以上时,厕所与盥洗应分隔设置。

厕所、盥洗室内卫生设备数量表3.3.2

注:①盥洗室不宜男女合用。

②盥洗室设置洗衣机专用位置时,应设相应的给、排水设施和单相三孔插座。

第3.3.4条无直接自然通风的卫生间和严寒地区的厕所,必须设置自然通风道。

第3.3.5条炎热地区应在宿舍内设淋浴设施,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应超过20人;其它地区可根据条件设分散或集中的淋浴设施,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宜超过30人。

第3.3.6条宿舍内宜在主要出入口设置管理室、其面积不应小于8m2。

第3.3.7条宿舍内设置公共活动室时,100人以下,人均面积为0.30m2;101人以上,人均面积为0.20m2。公共活动室的最小面积不宜小于30m2。

第3.3.8条宿舍内设公用厨房时,其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米。无集中供应开水时,宿舍内应设烧水间。公用厨房和烧水间应有排烟气设施。

第3.3.9条宿舍内设隔离室时,按100人设一个床位计算,隔离室应设专用厕所和单独出入口。

第四节层高和净高

第3.4.1条居室的层高在采用单层床时,不应高于2.80m;采用双层床时不应高于3.30m。

第3.4.2条居室的净高在采用单层床时,不应低于2.50m;采用双层床时不应低于3m。

第3.4.3条辅助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50m。

第五节楼梯、电梯和出入口

第3.5.1条宿舍安全出口数不应少于两个,但九层及九层以下,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每层总人数不超过30人的宿舍,可设一个楼梯。

第3.5.2条通廊式宿舍和单元式宿舍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通廊式宿舍,七层至十一层应设封闭楼梯间,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应设防烟楼梯间。

二、单元式宿舍,十二层至十八层应设封闭楼梯间,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应设防烟楼梯间。七层及七层以上各单元的楼梯间均应通至平屋顶。但十层以下的宿舍,在每层居室通向楼梯间的出入口处有乙级防火门分隔时,则该楼梯间可不通至单层顶。

第3.5.3条宿舍最高居住层的楼地面距入口层地面的高度大于20米时,应设电梯。

第3.5.4条严寒地区宿舍的出入口应设防寒门斗,保温门或其他防寒设施。

第六节阳台和垃圾道

第3.6.1条宿舍宜设阳台、平台或其它晾晒设施。

第3.6.2条宿舍出入口上部的阳台和高层宿舍的阳台,应做有组织排水。顶层阳台应设雨罩。

第3.6.3条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宿舍,宜设垃圾管道。

第七节门和窗

第3.7.1条居室的窗应设吊挂窗帘的设施。卫生间、洗浴室和厕所的窗应有遮挡视线的措施。

第3.7.2条居室和辅助用房的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0.90m。阳台门和居室内附设的卫生间,其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0.70m。设亮窗的门洞口高度不应低于2.40m,不设亮窗的不应低于2m。

第四章建筑设备

第4.0.1条宿舍应设给排水系统。

第4.0.2条采暖的宿舍宜采用集中供热系统。采用火等供暖的宿舍应有出屋顶的烟道。

第4.0.3条每居室内设电气插座不应少于两处。公共活动室、●洗室应设单相三孔插座。

第4.0.4条宿舍内宜设公用电话。高层宿舍应预埋电话电缆管,并在每层预埋接线盒。

2.建筑工程设计论文 篇二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以及设计的主要内容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主要是指建筑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而且还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和合理的应用, 在保证生态环境完好的基础上而建设的建筑。在建筑的领域实现绿色和节能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的主要体现, 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需要将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 实现建筑与环境、人的合理结合, 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 利用人工手段营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美好环境, 而且这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则是在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时所要遵循的基础, 利用人工手段, 将生态的原理进行结合, 从而维持建筑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而且还要以此为前提对实现建设绿色化设计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实现建筑与人和自然以及美学之间的有效集合, 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效结合。

其基本步骤:1) 对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在建筑物整体布局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对现场的周边环境了如指掌。周边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自然环境方面, 要布局在有河流的地方, 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尽可能的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在风向上尽可能不要布局在东南方向或者西北方向。在社会环境方面, 要考虑建筑物布局的周边有没有超市、天然气等基础的设施。2) 各个单元内部结构的优化。即内部设施的布局和功能都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内部的设施在布局上面既要能够满足其基本功能, 又要使能源可以得到合理利用, 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 最后还要尽量的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和谐。3) 对建筑物各个单元的设计和优化。因为建筑物是一个整体, 它分好几个单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其每一个单元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对各个单元的设计与优化时, 我们一定要遵从一个原则, 即“整体性与结构性相结合”。建筑物单元的设计与优化, 一定要考虑整体的布局, 争取在满足各个单元基本功能的同时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整体化。

2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

在进行绿色建筑时, 设计师就需要认真考虑, 选取天然材料来实现建筑的要求。另外, 在实际的施工建设阶段, 技术人员要按照要求严格的对材料做好检查, 只有所选材料符合要求才能够被应用到建设施工中。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要对所建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做好综合的分析, 再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太阳能以及风能的合理运用, 在确保建筑功能的基础上, 不断的增强建筑的节能和环保功能。设计师以及建筑施工人员要对建筑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建筑的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进行落实。结合设计者以及技术员的综合意见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 从而防止给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3 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分析

绿色建筑在实行时, 在其每一个阶段都要将绿色环保这一理念进行深入的贯彻和运用。在实践中如果要想做到限度的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 笔者则认为绿色的概念应该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实行,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各部门人员的意识。笔者则罗列了以下几点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3.1 推行节能与节地的环保

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 充分将节能以及节地的理念进行考虑,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第一, 避免破坏场地周围的生态。在建筑规划的初期就要对周围的生态进行考虑, 最大程度上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要将自然的因素有机的融合到建筑设计中来, 合理的对自然条件下的河道进行考虑, 实现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从而避免施工场地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二, 在建筑的屋顶设计环保方案。当前, 设计师由于当代艺术理念的影响, 通常会考虑在建筑的屋顶设置花园, 其面积则为屋顶面积一半左右。通过这种设计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美化环境的效果,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因素, 选择适宜的植物。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 则可以采用喷灌的方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第三, 室外风的合理控制。其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这就需要有效的控制室外风;其次, 室内空气的新鲜就需要不断的更换和循环。室外风不断进入室内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换;第四, 透水铺装。建筑工程在进行施工时, 透水材料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够最大限度上提高建筑环境的建设。

3.2 采光设计策略

对室内的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方面因素就是阳光的照射效果, 而且光线还对人们的心理感受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 设计师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主要气候和地理因素, 对采光效果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要进行严格的计算, 从而将他建筑与住宅之间重要关系理清, 达到最好的额采光效果。

3.3 平面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时, 设计师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以及气候因素做好考察。只有建筑的朝向能够设计合理, 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所以, 设计师需要先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光照特点进行必要的平面设计, 朝向的设计主要选择朝南。这样的设计能够预留比较多的合理空间, 不仅能够防止夏天的阳光直射而且能够在冬天起到保暖的效果。整个建筑的耗能还要受到建筑形态的影响。所以, 设计过程中还要对建筑体积进行合理的设计, 因此平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3.4 将行业标准的规范作为核心

由于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在行业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小企业的不断出现, 竞争的恶意化发展。因此建筑行业就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约束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规范行业的管理, 使得行业的不断发展能够遵循一定的法规, 最终达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3.5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筑施工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 因此节水成为了主要的环保因素, 当前可以通过对雨水进行利用以及增强污水处理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终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3.6 加强行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能够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因此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 尤其是对设计方面的人员需求更加迫切。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 就需要设计人员对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深入的了解, 综合各个专业的数据和知识。所以, 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将绿色设计的理念进行合理的运用。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成为当前行业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方面。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当前我国“十二五”工作已经开始开展, 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更加重视, 而且绿色建筑的发展更加迅速。所以要求当代的设计师要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将人文以及科技方面的知识融合到设计之中, 从而人类提供更加温馨和使用的生活环境, 充分发挥绿色节能型建筑的重要作用。

摘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于绿色建筑的理念的认识开始逐渐增强。本文主要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所具有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春普.努力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 2010 (12) .

[2]韦明宝.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S1) .

[3]洪亮.浅议新形势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J].中国经贸, 2010 (14) .

3.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抗震设计研究 篇三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引言:地震是一种多发性的随机震动,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把握,要准确预测建筑物震窖的特性和参数,目前还很难做到,但是在建筑的设计中,建筑抗震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从而可以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进行研究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一 建筑设计中场所的选择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选择建筑的产地时,应该根据工程的要求,并且进行预测地震的活动情况和工程的地质,设计应该尽量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一般抗震不利的地段有软弱土、古河道半挖半填的地基以及一些孤立的山包、山梁的顶部、非岩质的陡坡,边坡或河岸的边缘等容易发生滑坡、坍塌、泥石流以及地陷等地段等,如果在建筑的工程中遇到不利的地段,应该进行避免,如果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应该采用有效的有效的措施进行弥补,如采用地基、桩基进行加固处理,选择抗震效果比较好的建筑设计。

二 抗震体系的类型选择

建筑的结构影响抗震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施工的因素、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体系类型的科学性、规则性和整体性等都会对建筑抗震造成影响。建筑体系的选择对建筑抗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在建筑平面的设计中,应该设计类型简洁、规则的建筑,并且应该保证受力均匀,合理的设计建筑中的防震缝以及结构质量和刚度中心的一致性。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由于突然变化的阶梯立面在扭转不规则时,将会产生附加扭矩,从而影响地震作用的产生:对于刚度不连续时,将影响地震作用的分配;传力构件不连续时,影响地震作用的传递[1]。并且应该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对于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当建筑平、立面设计中不可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时,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

三 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的特点、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材料、基础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抗震的建筑结构体系,常见的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有: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的结构。混凝土—钢混合的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抗震结构材料的选择,抗震的材料应该满足延伸性、韧性强度等级等,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顺序的特殊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抗震防线[2],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建筑的部分结构或者构件的损坏造成整个建筑体系的抗震性能不能得到保证或者不能承受一定的重力。

在建筑的设计中应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建筑的整体性是保证建筑结构各个部件在地震的作用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想要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就应该保证设计的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而且建筑结构还应该具有连续性,从而保证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而型钢混凝土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水平刚度大、整体性比较好的特点,这两种建筑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抗震结构。

四 建筑抗震设计

(1)根据承载能力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承载力能力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是根据静力分析理论,通过惯性力的形式对地震作用进行反映,并利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具体情况,对结构弹性位移进行验算,以此来确定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强度,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这种设计方法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承载能力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特点是:这种设计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非常类似,所以很容易被设计人员理解利用,并且这种方法主要采用通过惯性力的形式对地震作用进行分析,把结构看成是弹性体系,把结构固有的频率所对应的最大地震反应作为控制值的选择依据,按照弹性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计算[3]。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加速度反应谱的理论取用是整个反应中过程中的最大值,因此不能有效反应建筑在地震反应时的全过程。

(2)根据损伤和能量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能否抵御地震而不被破坏主要是根据建筑结构能否以某种形式耗散地震输入到结构中的能量。在超过设防地震作用下,在结构非弹性变形超过自身非弹性变形能力时,会导致建筑结构的倒塌。因此非弹性变形或者由于非弹性变形引起的结构损伤成为了研究防地震的设计方法。

根据能量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虽然容易理解抗震的原理,但是在抗震设计方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结构体系耗能能力、地震输入能量谱、塑性滞回耗能等问题[4]。

(3)根据位移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在不同的强度地震的作用下,根据建筑结构的位移响应为目标进行的结构设计,从而结构达到预定的性能,根据位移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能力普法、控制延伸性的方法、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其中能力谱法是最近几年研究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方法成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主要的方法。

五 总结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要求在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加强对建筑防震性能的设计,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损坏,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翁启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科技资讯;2010(21):79

[2]吴奕霖;龙卓:《浅析工程建筑中抗震概念的设计》城市建设;2010(12):367

[3]李尊;陈忠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新进展》:69--74

4.工程设计的绿色建筑设计运用论文 篇四

摘要:这些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战略的大力开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目前,我国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成功的将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等技术应用到建筑业的发展中。在资源不断的被消耗和破坏的情况下,建筑业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有序的进行设计工作,更多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切实的落实绿色环保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运用

1绿色理念概述

绿色理念指的是以节约资源与保护保护为宗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基于绿色理念,开展建筑设计,能够为绿色建筑建设,提供思想动力。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需要制定完整的设计理论,加大绿色建筑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力度,完善建筑设计指标,以提升建筑的节能性与环保性。

2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1保护环境

绿色建筑的理念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有效的减少因为建筑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垃圾废料造成的污染。在我国的多数建筑行业中会产生很多垃圾废料,废气、废水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建筑所需的成本。引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选择低能耗和较为环保的设计材料。

2.2利用新能源

现今社会倡导的就是节能减排,能源是维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为了环节能源的使用压力,必须开发新能源并且加以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以及天然气等新能源可以维持环境的清洁,对环境和资源都可以进行保护。应用现代新能源可以有效的解决建筑行业中能源的消耗问题。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屋顶的设计当中就可以应用太阳能,墙壁和玻璃的设计也可以通过应用太阳能,太阳能可以将热能转化为太阳能,太阳能转化能源效应的原理是光电转换原理,合理的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建筑建设的成本。

2.3建筑节能设计和智能技术的原则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已经越来越看重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由此,在设计工程中我们应该要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再生的材料,这样对环境的污染将会降低,所以,在选取建筑物材料时,一定要优先选择节能材料,或者是选择可再生和可降解的材料,这样就可以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在另外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动化设计控制技术的.广泛普及,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切实根据室内环境的变化进行自动化调节技术控制运用,这类的技术可以极大降低环境被污染的可能性,实现高效、节能的建筑技术运用。

2.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物的使用者是人,所以进行建筑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得的原则,综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通过对建筑物各方面的综合布置,满足室内的空气流通,提高建筑空气质量。另外,对建筑物的间距和采光等都要考虑周全,现在很多小区楼间距相邻太近,严重影响建筑物的采光,对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光线对建筑物的使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人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建筑物采光的效果,满足室内光照条件。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3.1改善建筑材料

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若想实现绿色建筑设计,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需要从建筑材料入手,做好改进工作,以确保建筑能够达到环保与绿色要求。应用大量的绿色材料,来提升建筑的节能性与环保性。同时通过改进建筑材料,能充分展现绿色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开展绿色建筑施工时,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保温板等,不仅需要确保建筑的质量与安全性能,还需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3.2制定完整的设计理论

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工作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人们的不同生活需求合理的设计建筑功能,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完整的设计理论,深化生态保护意识,为人们的社会保证提供保证,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制定在设计理论值时,应从多个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着手于每一个设计环节,使设计成果紧密围绕建筑设计目标,将建筑工程运行资金控制在到一定程度之内,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建筑实际的实际应用中,应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灵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设计理论进行整合,使科学技术能够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3布局方面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应用于布局方面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一方面要保障建筑吸收的热量降低,一方面要保障建筑的居住条件合理。在设计当中,对功能的布局进行优化,功能区的健康性和实用性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得到保障,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在设计中可以将相似的功能区域安排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之中,例如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的合理安排就能和环境相统一和谐。利用当地的能源降低成本的消耗,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向和温度进行分析,将建筑的朝向和太阳能以及风能的利用统一结合起来。对建筑的场地进行规划,利用树木和周边的大型建筑物减少建筑的热能负荷。

3.4完善绿色设计综合指标

做好绿色建筑设计综合指标的完善工作能够使绿色建筑设计活动顺利展开,例如建筑地面设计标准、室外规划设计标准、给排水规划标准、供电供网标准等,保证设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建筑设计工作的规范化、一体化与全面化。

4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环保性,创新的设计理念可以激发出创新的应用方案,绿色建筑设计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应该应用新技术和新能源,利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琳.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6):108.

5.天桥建筑工程设计合同 篇五

工程名称:都匀市银河之都人行天桥工程 工程地点:都匀市民族路

发包人:都匀市剑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人:贵州同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证书等级:乙级(2427-sy)

签订日期:2009年7月 日

发包人:都匀市剑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人:贵州同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发包人委托设计人承担都匀市银河之都A、C栋人行天桥工程设计,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设计规模:约 74 ㎡

二、设计人应向发包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通过主管部门审 核批准的该项目设计图肆套,电子文档壹份。

三、设计费用期限及交付进度:

1、设计费用为一万元(壹万元整)人民币包干;设计期限为签

订合同后十天内。

2、设计人按要求提供经审查合格的图纸后,三日之内发包人认

可,发包人认可后三日内支付60%设计费给设计人,余款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一次性支付给设计人。

四、双方责任:

1、发包人协调设计人与该项目总设计单位的对接工作。

2、设计人应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及发包人提出的设计 要求,进行工程设计,按合同规范的进度要求提交质量合格的设计资料,并对其负责。

3、设计人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

4、设计的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5、设计人对设计资料及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由于设计人员错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损失,设计人除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将根据损失的程度,设计人向发包人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按国

家有关法规执行。

6、设计人必须派专人到施工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

7、本合同一式陆份,发包人肆份,设计人两份。

发包人:

签字(盖章):

6.建筑工程设计的论文 篇六

1.1设计中以人为本

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由于其服务的主体就是人类,因此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都会集中体现人们的需求,人们的主观要求等,空间环境设计中都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宗旨。进行山地建筑群的设计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承担者,其还肩负着创造一种社会、人文、自然相互协调的环境,它们之间要构筑一个立体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达到人们舒适快乐方便的生活,同时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筑一种属于人类自己的现代文明。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山地建筑群和普通的居民建筑相比较,在坡度增加10度的时候,整个小区单元的居住人群出入量将会减少一半,而坡度如果增加了20度,那么整体出入量将会减少4/5,从这一方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其交通路线的设计和优化也是一个设计的重点内容,只有和人们设想的,或者是内心的出行路线相契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1.2有效的利用山地特点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但另一方面也要节约用地,这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用地原则,因此在山地建筑工程中也要予以践行。无论是对建筑位置的选址,还是进行整体构架的设计,或者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山地地形对这些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设计中要把山地的特点和设计工作相互结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考虑人们真正的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筑商品。

1.3凸显山地优势

针对山地建筑设计时,不要认为该设计是一个负担,而和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要凸显出山地建筑的特点,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很多在城市的人们习惯了普通居住的环境,毕竟上班开车,下班开车,每天平淡的生活也有厌倦的时候,而山地建筑却带来的了一定的新鲜感,毕竟这里的绿化相对较好,远离城市的繁华中心,同时山上整体的空气也非常好,再加上很多城市居民有上山活动,或者是习惯运动等,在天气、习惯、心理、经济、健康等多方面的因素下,只要设计师把山地建筑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就会变成住房建筑竞争中的优势,因此设计中必须把室外的自然环境,交通路线,最好设计一条环绕建筑群专门用来健身的路线,这对用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2环境因素和建筑布局设计

2.1坡向和日照采光的设计

对于每一位用户而言,采光效果是购房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阳光也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设计山地建筑中,注意在向阳坡住宅的设计,坡度越大,所需要的日照间距就越小,相反如果是在背阳坡的条件下,日照的距离设计要比平地的时候大,同时随着坡度的变大,所需要的日照距离也就越大,这种设计致使在被阳坡的方向上不能有其他的建筑,而且空余的距离非常大,那么就符合经济用地的原则。为了节约经济成本,降低城市用地面积,提高整体的居住率,为人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居住空间,必须在向阳坡度的位置上进行居住建筑的构筑,如果没有办法需要在背阳坡上进行构筑,那么需要采取高低搭配的`建筑设计方式,或者空余的位置建筑绿地、停车场等,建筑一律不能太高,在得到狠好的阳光照射后,还要避免有阳光直射的情况发生,保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阳关的居住环境。

2.2自然通风的设计

在进行山地建筑的通风设计时,其主要会收到主导风和气候的影响,整体的天气气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就要努力在主导风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地势的影响还会出现地区性的小气候,但是在整体建筑周围可以通过设计绿化带,草坪。树林等改变这些小气候的影响。除此之外,有效建筑环境比较特殊的地带,如有顺沟风、水陆风和山谷风等,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其特点,因势利导,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为了改变风向,在设计中可以应用组织高压区所产生的侧旁压力,让部分不合时宜的气流改变方向。还能利用涡风、绕山风、兜风等对建筑进行合理的通风设计,不仅节约了能源,同时也把一些高科技的设计,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到了通风设计中,让其更有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的通风设计,进而保证建筑室内的干燥性,避免阴天下雨产生潮湿,有些建筑由于缺乏通风建筑棚顶都发霉,而且走廊有腐蚀的霉菌味,为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量的通风设计就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2.3防止噪音污染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由于建筑物密集,人口众多,而且有些城市规划不合理,或者是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导致很多工业厂房和居民建筑挨的很近,有些只隔着一座墙或是一条路,因此噪音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给疲劳一天的人们打造一个静谧和谐的家,必须做好噪音的防治工作。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由于声音在垂直方向的传播没有水平传播来的强烈,同时在垂直方向遇到了土石、花草树木都会极大的减弱噪音,因此设计中可以在这些方向上增设植被,尤其是比较高大的植被,或者是建设堡坎、台地等,这些方式能有效的减弱噪音,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就能还给居民一个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2.4建筑整体性要求

由于建筑房屋是一个商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山地的整体走势进行设计,和建筑物的整体风格相互融合和衬托,让二者相得益彰,提高整体的景观价值。在近处和中间的层次中,要能把整体的环境形态从远处拉到近处,让人们能近距离感觉到城市的整体形态,山地建筑中,每一个建筑的轮廓有其特有的特点,但是和整体的建筑群要有一定的协调性,这样不仅让每一栋建筑有其极具个性化的设计,同时在整体上还不失轮廓美和变化美,在远距离欣赏中,最远的山脊线和建筑的总体轮廓要相互搭配,衬托出整体建筑的优雅,同时以整个城市为背景,衬托出该建筑群的城市风貌。

3总结

7.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设计从总体应考虑抗震要求。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考虑抗震的要求, 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 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 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 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 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 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 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 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 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 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 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 建筑平面上的墙体, 包括外围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 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 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 对抗震很不利。例如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 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 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3]。又例如, 有的建筑物, 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 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 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 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 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 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 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 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 对抗震也带来不利, 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 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 对称协调, 避免突变, 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 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 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 (楼层) 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 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 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 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 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 低层设柱、墙很少, 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 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 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 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 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 形成突变[3]。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 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 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 柱子不对齐, 墙体不连续, 不到底;上层墙多, 下层墙少;上层有柱, 下层无柱等, 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 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 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 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 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 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 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 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扭转效应。

4 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ll-89) 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 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5 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 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 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过高, 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 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 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 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 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 在屋顶建筑设计中, 宜尽量降低其高度。当屋顶建筑较高时, 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 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 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6 结语

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 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 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BJll-89)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包世华、方鄂华,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西安,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5

8.建筑工程设计论文 篇八

关键词:建筑设计 抗震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10-01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外围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3]。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3]。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

四、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Jll-89)[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9.建筑工程设计论文 篇九

第1.0.1条为适应档案馆建设的需要,使档案馆建筑设计符合功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国家综合性档案馆(以下简称档案馆)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档案馆分特级、甲级、乙级三个等级。不同等级档案馆设计的耐火等级要求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档案馆等级与耐火等级要求及适用范围表1.0.3等级特级甲级乙级耐火等级一级一级二级适用范围中央国家级档案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档案馆地(市)级及县(市)档案馆

第1.0.4条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库区建筑可按七度设防。

第1.0.5条档案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 术语

第2.0.1条档案馆 archives

收集、保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的基地和信息中心。

第2.0.2条综合性档案馆 comprehensive archives

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收集、保管、提供利用多种门类档案资料的档案馆。

第2.0.3条专门档案馆 special archives

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某一专业领域或某种特殊载体形态档案资料的档案馆。

第2.0.4条国家级档案馆 national archives

收藏党和国家中央机构的和具有全国意义档案的并经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档案馆。

第2.0.5条库区 repository

档案库房及为其服务的交通通道占用的区域的总称。

第2.0.6条馆区 archive area

档案馆各类业务用房及附属公共设施所占的整个区域。

第2.0.7条档案库 storehouse for archives

档案馆中专为存放档案所建的房舍。

第2.0.8条查阅档案用房 search room

办理档案查阅手续,存放查阅档案的检索工具和阅览档案等所用的房舍。

第2.0.9条利用者 searcher

查阅利用档案的人员。

第2.0.10条缓冲间 buffer room

在进入库区或库房的入口处,为减少外界气候条件对库内的直接影响而建的沟通库内外并能密闭的过渡房间。

第2.0.11条封闭外廊 closed corridor

在档案库外建的用墙和窗与外界隔开的走廊(一面或多面以及绕一圈的环廊),以减少外界气候对档案库的直接影响。

第2.0.12条档案装具 equipment for storing archives

存放档案所用的器具。

第三章 馆址和总平面

第3.0.1条档案馆馆址选择应纳入并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3.0.2条档案馆的馆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馆址应远离易燃、易爆场所,不应设在有污染腐蚀性气体源的下风向;

2.馆址应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

3.馆址应建在交通方便、便于利用,且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高压输电线不得架空穿过馆区。

第3.0.3条档案馆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档案馆建筑宜独立建造、自成体系。当确需合建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2.总平面布置应根据近远期建设计划的要求,宜进行一次规划、建设,也可分期建设;

3.馆区内道路布置应便于档案的运送、装卸,并应符合消防和疏散要求;

4.馆区应留有绿化用地;

5.馆区内应设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6.馆区内建筑及道路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第四章 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第4.1.1条档案馆的建筑设计应根据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和职能配置各类用房,可由档案库、查阅档案、档案业务和技术、办公和辅助等用房组成。

第4.1.2条档案馆的建筑布局应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布置各类用房位置,力求达到功能合理,流程便捷,解决内外相互间的联系与分隔,避免交叉。各部分之间档案传送不应通过露天通道。有温湿度要求的房间应集中或分区集中布置。

第4.1.3条档案馆建筑设计应使各类档案及资料保管安全、调阅方便;查阅环境应安静;工作人员应有必要的工作条件。馆区建筑主要用房应具有良好的朝向。

第4.1.4条查阅档案、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设计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时,应设电梯。超过两层的档案库应设垂直运输设备。

第4.1.5条档案库设于地下时,必须采取防潮、防水措施;必须设置机械通风或空调设备。

4.2档案库

第4.2.1条档案库应集中布置,自成一区。库区内不应设置其他用房,其他用房之间的交通也不得穿越库区。

第4.2.2条库区的平面布局应简单紧凑。

第4.2.3条库区或库房入口处应设缓冲间,其面积不应小于6m2;当设专用封闭外廊时,可不再设缓冲间。

第4.2.4条库区内比库区外楼地面应高出20mm。当采用水消防时,应设置排水口。

第4.2.5条每个档案库应设两个独立的出入口,且不宜采用串通或套间布置方式。

第4.2.6条档案库净高不应低于2.40m。当有梁和通风管道时,其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20m。

第4.2.7条档案库应减少外墙面积,围护结构应根据其使用的要求及室内温湿度、当地室外气象计算参数和有无采暖、通风、空调设备等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其构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需要设置采暖设备时,围护结构的总热阻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计算所得的最小总热阻再增加20%~30%进行设计;

2.当需要设置空气调节设备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的规定;

3.当不设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时,房屋的外墙和屋顶的总热阻分别不得小于0.66(m2.k)/w和0.90(m2.k)/w。

第4.2.8条库房屋顶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屋顶上采用架空层时,应做好基层保温隔热层;架空层高度不应小于0.30m;并应通风流畅;

2.炎热多雨地区,采用坡屋顶时,屋顶内应通风流畅;其下层屋顶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做好防漏水处理。

第4.2.9条档案库门应为保温门;窗应为双层窗,开启扇应有密闭措施;当采用高窗时,墙的下部应增设通风口,通风口应设金属网,并应有密闭的可开启保温门。

第4.2.10条档案库每开间的窗洞面积与外墙面积比不应大于1:10,档案库不得采用跨层或跨间的通长窗。

第4.2.11条库房内档案装具布置应成行地垂直于有窗的墙面,外墙采光窗宜与档案装具间的通道相对应,当无窗时应与管道通风孔开口方向相对应。

第4.2.12条装具排列的各部分尺寸:主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两行装具间净宽不应小于0.80m,装具端部与墙的间隔不应小于0.60m.

第4.2.13条各类装具的档案存储定额的计算指标,应按平均每卷厚度为15mm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五节档案架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得小于2.70m或180卷;

2.双面档案架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30m或220卷;

3.密集架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得小于7.20m或480卷。

第4.2.14条档案库楼面均布活荷载应为5kn/m2。采用密集架时,不应小于12kn/m2,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第4.2.15条供垂直运输档案、资料的电梯,其位置应临近档案库,但应在防火门外;当设置垂直传送设施时,竖井应封闭,其围护结构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非燃烧体,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第4.2.16条当档案库与其他用房同层布置且楼地面有高差时,应采用坡道连通。

第4.2.17条 母片库不应设外窗;当设外窗时,应有良好的遮光设施。

第4.2.18条 珍贵档案存储应专设珍藏库。4.3查阅档案用房

第4.3.1条查阅档案用房可由接待室、查阅登记室、目录室、普通阅览室、专用阅览室、缩微阅览室、声像室、展览厅、复印室和休息室等组成。规模较小的档案馆根据使用要求可合并设置。

第4.3.2条阅览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采光的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5;应避免阳光直射和眩光;

2.窗宜设遮阳设施;

3.单面采光的阅览室进深与窗墙高度比不应大于2:1;双面采光不应大于4:1;

4.室内应有自然通风;

5.每个阅览座位使用面积:普通阅览室每座不应小于3.5m2;专用阅览室不应小于4.0m2座。若采用单间时,房间面积不应小于12.0m2;

6.室内应设置自动防盗监控系统。

第4.3.3条缩微阅览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朝向以北向为宜,避免朝西;

2.不宜设在地下室;

3.宜采用间接照明,阅览桌上应设局部照明;

4.室内应设空调或机械通风设备。

4.4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

第4.4.1条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可由缩微用房、翻拍洗印用房、计算机房、静电复印室、翻版胶印室、理化试验室、声像档案技术处理室、中心控制室、裱糊室、装订室、接收室、除尘室、熏蒸室、去酸室以及整理编目室、编研室、出版发行室等组成。应根据档案馆的等级、规模和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上述用房。

第4.4.2条缩微用房可包括资料编排室、缩微摄影室(分大型机室和小型机室)、冲洗处理室、配药和化验室、质量检测室、校对编目室、拷贝复印室、放大还原室、缩微胶片库和备品库等。非缩微复制中心,可缩小规模,结合需要组织配套用房。

第4.4.3条缩微用房宜设于首层,应自成一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缩微摄影室应远离振源,防空气污染。各设备之间严禁灯光干扰。室内地面应坚实平整,便于清洗,墙面不宜采用白色或强反射面。

2.拷贝复印室应环境清洁。地面应防止产生静电。门窗应密闭,防紫外光照射;应有强制排风和空气净化设施;

3.冲洗处理室应严密遮光;室内墙裙、地面和管道应采取防护措施;应有上下水,并应有满足冲洗工艺要求的水质、水压和水量设施设备;室外应设污水处理池。

第4.4.4条翻拍洗印用房应包括翻拍室、冲洗室、印像放大室、水洗烘干室。其中翻拍室和冲洗室可与缩微用房的缩微摄影室和冲洗处理室合用。

第4.4.5条静电复印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静电复印室不应设于缩微用房和计算机房区域内。规模较大的档案馆除集中设置专供内部使用的复印室外,还宜另设对外服务的复印室,其位置宜临近查阅档案用房设置;

2.每台复印机的使用面积应按8m2计算;

3.应设独立的机械排风装置。

第4.4.6条中心控制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设在首层主要入口附近;

2.室内应设空调或局部空调;

3.与其他用房的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h,楼板不应低于1.5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第4.4.7条熏蒸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面积宜为10m2

2.应采用单独的密闭门;

3.应设有单独的直达屋面外的排气管道。根据使用药品本身的比重,排气管道室内开口应设在中部或顶部,废气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有关标准;

4.室内顶棚、墙面及楼、地面材料应易于清洁。为便于冲洗,宜设专用的熏蒸设备。

第4.4.8条裱糊室内应设加热电源、上下水设施,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每个工作人员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

第4.4.9条装订室内应设计摆放裁纸刀、压力机及装订机的位置。每个工作人员使用面积不应小于8m2。

第4.4.10条整理编目室、编研室、出版发行室,每个工作人员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室内宜设固定壁柜。4.5办公和辅助用房

第4.5.1条办公和辅助用房宜由公共服务用房、办公室、会议室、文印打字室、值班室、电话机房、空调机房、变电配电室、贮藏室及厕所等组成。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档案馆可根据需要设置上述用房。

第4.5.2条办公室宜设置存放工具书的位置或固定壁柜。

第五章 档案防护

5.1防护内容

第5.1.1条防护内容应包括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温湿度要求,防潮、防水、防日光及紫外线照射,防尘、防污染、防有害生物(霉、虫、鼠等)和防盗等。

第5.1.2条温湿度要求应根据档案的重要性和载体等因素区别对待。

第5.1.3条视听、缩微等非纸质档案贮存库设计,除应答合本规范有关规定外,尚应根据使用保管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

5.2温湿度要求

第5.2.1条特级、甲级档案馆宜采用空调或局部空调,乙级档案馆可采用局部空调。

第5.2.2条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要求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在选定温、湿度后,每昼夜波动幅度要求温度不得大于±2℃、相对湿度不得大于±5%。

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要求表5.2.2 温湿度范围采暖期夏季温度14~24℃不小于14℃不大于24℃相对湿度45%~60%不小于45%不大于60%

第5.2.3条各类技术用房温湿度要求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各类技术用房温湿度要求表5.2.3用房名称温度相对湿度裱糊室18~28℃50%~70%保护技术试验室18~28℃40%~60%复印室18~28℃50%~65%声像室20~25℃50%~60%阅览室18~28℃-磁带库14~24℃40%~60%展览厅14~28℃45%~60%工作间(拍照、拷贝、校对、阅读)18~28℃40%~60%胶片库拷贝片14~24℃40%~60%母片13~15℃35%~45%5.3防潮和防水

第5.3.1条馆区内应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第5.3.2条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不小于0.50m,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填实地面时,应有防潮措施;

2.采用架空地面时,架空层净高不应小于0.45m,架空层下部的地面宜用简易防水地面,并高出室外地面不小于0.15m,做不小于1%的排水坡度。架空层上部的地面宜采取适当的隔潮措施。架空层的外墙应做通风孔,风口处装金属网及可开启的小门。

5.4防日光直射和紫外线照射

第5.4.1条档案库、查阅档案及其他技术用房应防日光直射,并均应消除紫外线对档案、资料的危害。

第5.4.2条档案库和查阅档案等用房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当采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5.5防尘和防污染

第5.5.1条档案馆的绿化设计,应有防尘、净化空气、降温、防噪声等措施。

第5.5.2条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超过规定标准的地区,其通风系统应采取净化措施。

第5.5.3条锅炉房、除尘室、熏蒸室、试验室以及洗印暗室等用房的位置应合理安排,并结合需要设置通风装置。

第5.5.4条档案库楼地面应光洁、平整、耐磨。其他内部装修、装具和固定家具等设计应表面平整、构造简洁。

5.6防蛀和防鼠

第5.6.1条管道通过墙壁或楼、地面处均应用不燃材料填塞密实,其他墙身孔洞也应采取防护措施,底层地面应采用坚实地坪。

第5.6.2条库房门与地面的缝隙不应大于5mm,且宜采用金属门或下缘包铁皮的木门。

第5.6.3条档案馆应设熏蒸室或其他杀虫设施。

第5.6.4条档案库外窗的开启扇应设纱窗。

5.7防盗

第5.7.1条档案馆的外门及首层外窗均应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5.7.2条特级、甲级档案馆应设防盗报警装置及视屏监视系统。

第六章 防火设计

第6.0.1条档案馆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6.0.2条档案库区中同一防火分区内的库房之间的隔墙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防火墙,防火分区间及库区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少于4.0h的防火墙,其他内部隔墙可采用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不燃烧体。档案库中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

第6.0.3条特级、甲级档案馆的档案库、缩微用房、空调机房等房间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

第6.0.4条库区外应设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特级、甲级档案馆中的珍藏库和非纸质档案库应设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特级、甲级档案馆中的其他档案库房、档案业务用房和技术用房,乙级档案馆中的档案库房可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或非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

第6.0.5条档案库内严禁设置明火设施。档案装具宜采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制成。

第6.0.6条档案馆库区建筑及每个防火分区通往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第6.0.7条库区内设置楼梯时,应采用封闭楼梯间,门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第6.0.8条库区缓冲间及档案库的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为甲级防火门。

第6.0.9条档案馆内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的规定,配置建筑灭火器。

第六章 防火设计

7.1给水排水

第7.1.1条馆区内应设给排水系统。

第7.1.2条库房内不应设置除消防以外的给水点,给、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库区。

第7.1.3条上下水立管不应安装在与档案库相邻的内墙上。

第7.1.4条各类用房的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7.2暖通空调

第7.2.1条档案库及业务和技术用房设置空调时,室内温湿度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5.2.2、表5.2.3、表7.2.1的规定。

冬夏季库内温湿度要求表7.2.1用房名称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通风换气次数(次/h)冬季夏季档案库不小于14不大于2445~600.5~1缩微母片库不小于13不大于1535~45-缩微拷贝片库不小于14不大于2440~60-保护技术试验及缩微工作用房不小于18不大于2840~60-阅览室不小于18不大于28-1~1.5展览厅不小于14不大于2845~60-裱糊室不小于18不大于2850~70-其他技术用房不小于18---

第7.2.2条档案库冬季设采暖时,室内干球温度不应小于14℃,相对湿度应为45%~60%;不设采暖时,室内相对湿度应为45%~60%。

第7.2.3条档案库不宜采用以水、汽为热媒的采暖系统。确需采用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漏水、漏汽,且采暖系统不应有过热现象。

第7.2.4条通风、空调管道系统应有气密性良好的进排风口,洞口与室外应有密闭措施。

第7.2.5条空调设备应设在专门房间内,机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第7.2.6条母片库应设独立的空调系统。

第7.2.7条熏蒸室应在室内外分设控制开关,其排风管道不应穿越其他用房。

7.3电气

第7.3.1条库区电源总开关应设于库区外,库房的电源开关应设于库房外,并应设有防止漏电的安全保护装置。

第7.3.2条控制导线及档案库供电导线应用铜芯导线。

第7.3.3条档案库、计算机房和缩微用房配电线路宜采取穿金属管暗敷方式。

第7.3.4条空调设施和电热装置应单独设置配电线路,并应穿金属管保护。

第7.3.5条档案库灯具型式及安装位置应与装具布置相配合。缩微阅览室、计算机房照明设计宜防止显示屏出现灯具影像和反射眩光。

第7.3.6条档案馆照明的照度标准,应符合表7.3.6的规定。

照度标准表7.3.6房间名称参考平面照度(lx)阅览室0.75m不低于150出纳台0.75m不低于100档案库离地垂直面0.25m不低于50修裱、编目室0.75m不低于150计算机房0.75m不低于200

上一篇:劳模考察材料下一篇:车辆使用权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