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患关系范文

2024-09-15

论医患关系范文(精选8篇)

1.论医患关系范文 篇一

坚持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院文化是医院现代管理范畴下的重要课题和核心内容, 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神现象及它对于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已越来越被广大医院管理者所认同和接受。构建先进的医院文化,已成为实现和谐医院宏伟目标下所有医院管理者的共同追求。他启示我们能否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予以思考,从而为这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适宜的、有效的协调手段。

下面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我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患者提供舒适型服务。

医院的物质文化是以实物形式存在于医院的各种建筑物、外在环境、医疗器械、药品材料、文化生活、场地设施等。医院总占地面积近3500平方米,编制床位100张。设有临床科室医技科

室。引进了四维B超、彩超、阴超、DR机、钼靶机、CO2激光、海极星治疗仪、心电监护仪、电脑母婴监护仪、新生儿培养箱、心电图机、生化检验设备、荧光显微镜、尿十项分析仪、牙科综合治疗仪、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肺炎治疗仪、乳腺诊断治疗仪、阴道镜2台、万能产床等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展示了医院的实力和发展水平。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月门诊量逐年增加。医疗设施的改善,为群众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环境,吸引了广大群众前来就诊,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患者提供规范型服务。

制度文化是一种硬性措施,是医院文化的保障,目的在于把个体的心态行为变成一致的群体文化行为,把看不见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行为取向变成看得见、可操作的制度形态,从而使医务人员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并产生约束力。我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改善服务态度,确保诊疗流程畅通。通过贯彻落实核心医疗制度,规范诊疗程序;加强医患沟通,缩短医患距离;进行流程再造,提供人性化服务;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加大对核心制度的监督力度;建立了医患沟通制度, 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增强沟通意识,提高沟通能力,畅通医患之间的联系通道;完善投诉处理制度,解除患者对医院的疑虑。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增强管理意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服务环节,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给患者提供有效型服务

质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习惯,质量文化建设是医院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所以,要将质量管理纳入医院文化建设中,我们知道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提高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医患和谐。医学是通过防病治病来体现其社会功能的。高尚的医德固然重要,而良好的医术和优良的服务则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大力弘扬高尚医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争创人民满意医院,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的过程中,我院结合当前形势,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各项要求,大力开展了“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等一系列活动。带动全员的质量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些活动医院领导亲自挂帅,各部门领导齐抓共管。不仅优化了医院门诊、急诊环境和流程。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患者排队等候和重复排队现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还强化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强化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另外还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工作,加大门诊处方点评力度、不合理用药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制度,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评价机制,采取临床干预措施。开展抗菌药物培训,严格掌握适应征,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排名与公示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的要坚决予以查处。

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的强化了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了就医患者的误诊、错诊率。为建设质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增强了石景山医院在社会的良好声望。

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本质安全型服务。

建设安全文化是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医院来说,由于安全涉及到人的健康和生命权,所以医院的行为必须围绕人的安全工作展开。这是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需要,也是围绕“质量与安全第一”的需要。因此,建设医院安全文化,首先重点加

强医疗器械和安全装备的更新及维护,通过物防、技防的投入提高安全基础设施能力,为安全文化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先行条件。其次要强化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教育,医院一线医护的安全文化和技术素质是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决定着医院安全管理的效果,也决定着医院安全服务的命运。医院一线职工在医院中占的比率最大,是创造医院效益的主力军,而医院大多数差错事故的发生也主要集中于一线服务。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第三,健全机制,完善安全监督检查环节。机制是落实安全文化的软实力,同时也是确保安全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完善的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要按照文化的需要对现有的制度、操作规程、奖罚措施、监督制约条理进行系统的修改完善,同时,将安全职责和安全任务具体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头,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新的制度文化。同时还要加强检查,通过领导值

班、科室值班及精细化考核、安全监督检查等多种形式构建立体检查网络,覆盖全院每个环节,保证安全检查不留死角。

另外医疗服务是与医院安全直接关联的一项工作,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医院安全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每个医务工作者在严格按照服务程序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更要突出人性化这一服务理

念,只有精心、尽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是确立“三多式服务”宗旨,即:向患者多说几句话;为患者多跑几步路;为患者多动几下手。二是实行无障碍全程就医:在患者就诊时,实行首诊负责制。做到:入院有人热心接待;住院有人具体管理;问题有人耐心解答;出院有人热情相送。三是做到“四个明白”、“五个放心”。在服务中做到让患者明白四个方面,即明白确诊是什么病;明白该做哪些检查;明白治疗方法;明白治疗费和药费用在什么地方。五个放心即服务放心、检查放心、治疗放心、药品放心、收费放心。四是对患者“四多一少”。给病人多一点解释,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笑容、使病人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

会。安全无处不在,只有认识到位,服务到位。随时处处理解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才能从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型的医院。

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内在素质。

我院秉承的“仁爱厚德,大医精诚”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主要指全体医务人员在长期医疗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情

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行为取向的总和。医院注重加强医务人

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强化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形势教育、法律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医院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设置意见箱、开通院长信箱、在网站公布行风监督电话,了解医务人员的思想动态,结合医务人员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质,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医院通过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院领导带领全院职工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通过定期开展“三基”训练,鼓励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引进新技术,促进业务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我院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通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了医院文化的发展,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我院将进一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医院、和谐社会而努力。

2.论医患关系范文 篇二

关键词:平等型医患关系,消费者,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 医患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医疗纠纷也不断增多。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 处理好这种关系对于医患双方都至关重要。

一、医患关系的分类

在实践中, 大部分医患关系都是以医疗合同为基础的医疗契约关系, 有的学者将之称为“引导—合作型和相互参与型医患关系”。同时, 也有因医方对患者事实上的医疗行为而产生的医患关系。1976年, 美国学者萨斯 (Seaz) 、荷伦德 (Hollender) 根据医生和患者的地位、主动性大小, 将医患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在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与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中, 患方与医方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 而且都出于双方的自由意志缔结合同, 因此本文将此两类医患关系统称为平等型医患关系。实践中, 大部分医患关系属于平等型, 被动型为例外。本文将对平等型医患关系的法律适用进行分析。

二、平等型医患关系的法律适用

此种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患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前文的介绍中, 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 医患关系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但又由于其行业的专业性与提供产品的公共性, 不能被视为完全的民事法律关系, 即在法律的适用上, 不应仅仅适用《民法》。

1. 平等型医患关系作为一种合同关系, 应当受《合同法》的调整

我国是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特别是近20年来, 公民的权利义务范围逐步扩大, 社会关系日益“契约化”, 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 医疗关系也不例外。很显然, 平等型医患关系都是合同关系。虽然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少数的患者与医院签订了书面合同 (如社区医疗服务合同、群体保健合同等) , 一般情况下, 医患之间并没有规范的书面合同, 但没有书面合同并不等于不存在合同关系, 一个普通的患者就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合同订立过程。综上所述, 平等型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法律关系, 即其首先受《合同法》调整。

2. 平等型医患关系作为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关系, 应当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

“医患关系”是否属于“消费关系”, 是否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 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持“肯定说”;一些学者持“否定说”;还有一部分学者持“折中说”。

本文认为, 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医患关系单一地讨论是否适用《消法》有失偏颇, 在平等型医患关系中, 可以有条件地适用《消法》。理由如下:

(1) 从现行立法看, 患者是消费者。《消法》第三条规定,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该条规定的最大特点是未就“消费者”三字下定义, 而是客观描述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和消费行为, 因而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看病、治病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活动, 与吃饭穿衣一样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说吃饭穿衣是人类积极意义上维持生命个体活力所必需的活动, 那么看病吃药则是人类消极意义上排除生命个体活力丧失并阻止个体活力衰弱的活动。二者虽然方式不同, 但目的并无二致, 即都是为了健康的生活。此外, 这里的“商品”既包括动产, 也包括不动产, 当然更包括药品在内;这里的“服务”显然包括医疗服务在内。因此, 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及其出售的药品都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 医院与患者建立的医疗合同符合消费合同的法律特征。

(2) 从现行立法来看, 医院是经营者。医患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患者, 一方是医院。因此, 从逻辑上说, 只要能够论证患者是消费者, 就足以论证医院就是经营者。依照《消法》第三条的规定, 只要是“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 均为《消法》意义上的经营者。医院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自然应纳入《消法》的调整范围。因此, 只要医院对作为消费者的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与药品, 即构成《消法》意义上的经营者, 其所建立的关系属于消费服务关系, 应受《消法》的调整。

(3) 我国立法实践已有将医患关系纳入《消法》调整范围的趋势。将医患关系纳入《消法》调整, 有人担心会对医疗事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影响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然而, 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医患关系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调整, 医患纠纷恰恰成为阻碍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由《消法》介入调整, 给医疗机构以一定的压力, 给患者以一定的救济和疏通渠道, 未必就会对医疗机构造成负面的冲击, 相反在市场竞争观念日益增强, 患者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 继续抱残守缺, 只会阻碍医疗事业的发展, 只会使医疗机构被不断增加的医患纠纷所困扰而不能自拔。从另一方面看, 在医患双方信息、技术、财产严重不对等的条件下, 患者属于明显弱势的一方, 通过适当的渠道给予患方一定的救济, 并明确赋予患者应有的基本权利, 如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索赔权、接受服务时其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等, 显然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正是为了顺应这一趋势, 目前各地纷纷出现一系列将患者作为消费者保护的法规。浙江省率先将患者纳入消费者范畴 (2000年10月29日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 , 规定患者享有知情权、隐私权和获得赔偿权, 且2002年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首次将患者定位于消费者, 并首次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解决了一起医疗纠纷;辽宁省也于2004年8月1日实施的《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中明确医疗机构与患者在医疗活动中是消费关系。甘肃省也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明确将患者纳入消费者行列。各地纷纷立法将患者纳入消费者行列, 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反映了该做法在实践中的必要性、迫切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问题已经从理论论证阶段逐渐开始投入实践运行, 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从合同内容来看, 《消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与经营者义务完全适用于医疗合同——患者享有消费者的权利, 医疗机构承担经营者的义务。既然医患关系适用《消法》, 患者就当然享有《消法》第2章规定的各类消费者权利, 包括:患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这是患者的首要权利, 也是其与医院缔结医疗合同的根本目的所在。医方根据《消法》应当承担的安全义务, 是指医方提供的医疗服务应该符合当时当地医学技术水准可合理期待的安全性。 (1) 知情权。患者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药品或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真实情况。除了按照医院间的通行惯例, 可以为患者的健康而实行必要的保密外, 医院和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确保患者能够掌握有关医疗状况的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此项权利已为公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详细规定。 (2) 自主选择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患者有权自主选择医疗单位接受诊疗服务与在医院提供的合理选择范围内适度自主选择药品。 (3) 公平交易的权利。患者在就诊时, 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 有权拒绝医院的强制交易行为。 (4) 损害赔偿请求权。患者就诊时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 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此项权利实为对安全权的救济手段。 (5) 获得知识权。患者享有获得有关治疗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6) 获得尊重权。患者在就诊时, 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7) 监督权。患者享有对药品和医疗服务质量以及保护患者权益工作监督的权利。

为使患者的上述权利得到兑现, 医院应当忠实履行《消法》规定的经营者义务。消费者除了享有《消法》规定的权利, 还享有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事权利 (如有关患者身体器官、疾病种类的隐私权) ;医院除了履行《消法》规定的义务, 还要履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事义务。

综上所述, 平等型医患关系因其建立在平等的法律关系之上, 首先适用《民法》中的《合同法》, 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实质上的平等, 患方在医患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 而《消法》旨在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扶正强弱。因此, 无论是从保持《消法》适用的统一性还是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督促医方树立外在监督之下的严谨医疗信用, 淡化当前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 纠正频发医疗损害事件的不利趋势, 在平等型医患关系中适用《消法》都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只有将医患关系纳入《消法》调整范围, 才能在立法上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 既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 又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5-38.

3.论医患关系范文 篇三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院的经济收入模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公立医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机构。但如今医院想要维持正常运转,仅靠少部分财政拨款,对于医疗活动成本来说已是微不足道,更何况医院为了发展,就必须购置先进诊疗设备仪器,公立医院在医疗活动中获取利润就势在必行,这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但这样就会与医院的名分大相径庭,患者不清楚医院的经济收入模式,在患者眼中医院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国有机构,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医院获取了利益那就是没有医德,这种心理预期与诊疗现状的不符,极易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

医院奖励医务人员及人才评价机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当前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条件及人才奖励机制发生了一定变化,那些只把精力放在钻研医术、注重实际临床操作的医务工作者大部分都达不到理想的职称及待遇,为了提高职称以及得到医院的奖励,医务工作者需要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写文章、做科研或兼职医学院校教学上,但这样必然会减少研究临床工作的时间,有个别高职称高待遇的人才临床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差甚远,而那些临床及学术水平都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才所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在工作中也难免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而一些患者不满的是医生没有认真听患者叙述病情及看病时间短等。医生的利益与患者的利益逐渐发生了偏差,矛盾点从本质上便出现了。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由于有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医疗事件及政策法规,新闻媒体报道对于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如果新闻报道医务人员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弘扬先进典型等事件,对于提升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形象、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能起到积极作用;如果新闻媒体报道医疗活动中发生药品回扣、收红包、医疗事故等情况,也容易误导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起到消极作用。

医患矛盾存在的问题

患者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的脸怎么总是冷冰冰的?” 患者不是对医生的医术不信任,可是冷冰冰的一张脸,再加上“冷言冷语”,这种态度让患者首先产生的是抵触。

“大夫咋就不能等我把话说完呢?” 一位患者查出肾囊肿已经3年了,由于囊肿并没达到穿刺的标准,医生建议其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刚查出这个病时,孩子带我去了好多家医院。大夫都问我有什么感觉,基本上是听我说两句病情,就说没事儿。我也不懂,所以成天犯嘀咕。后来,终于有一家医院的大夫耐心听完我的话,之后拿着片子细瞧,说半年一查就行。这样的大夫多让人放心啊!”

“排队这么久,不能多看会儿吗?” 在三甲医院看病,“排队久看病时间短”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位患者抱怨说,“来看病排了2个小时的队,大夫看病却用了不到10分钟 。就这么几分钟,也不知道大夫看没看仔细?排了那么久,就不能多看会儿吗?”另外,一些慢性病患者表示,他们每天都要服药,还要定期复查,对于他们来说要频繁去医院,就更希望医生能对自己仔细些,看病时间长一些。

医生“倒苦水”分析医生每天承担着繁重的诊疗工作

“不离座看不完病”,对于“医生态度冷漠”的现象,很多医生表示的确存在,他们认为,有的医生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很高,能在很短的时间通过一些问话和检查了解患者的情况,而不想说过多的“废话”,因此态度会显得“不好”。对于不让患者将病情说完的情况,有的则是医生的医德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患者多说。

另外,医生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医疗环境不好。在国外,每位医生都负责很少的患者,而我国的大型医院一向人满为患,有的医生一天不离开座位也看不完前来挂号的患者,难免出现态度冷漠,给患者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在要求医生的同时,呼吁优化医疗环境”是众多医生的心声。如果通过医改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公立医院能够真正公益,医生的压力也会因此减小。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

全面理解和客观看待医患关系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追求健康是人本能的需求。人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既是实现和保障人的健康权利基本的、主要的依靠力量,也是秉持以人为本思想,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离不开医与患两个基本主体。

著名医史学家说,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医学以呵护生命、维护健康为己任,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关爱,因此,医患关系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最具人文关怀色彩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一。

我国现实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健康和谐的,其中既饱含有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及基于此形成的中国传统医学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等优良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也蕴含着对以人为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现代医学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队伍中涌现出一代代、一批批心系百姓、胸怀大爱、大医精诚的楷模:从首届中国科学院惟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到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从曾担任国家领导人的两院院士吴阶平,到刚刚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近百岁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从矢志不渝地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护理好每一位病人的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到用质朴和真诚为农民群众解除病痛,化身时代先锋的最美乡村医生群体;从抗击SARS到汶川地震救援,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以无私奉献、无疆大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新医改实施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医疗卫生行业在国家和地方社会行业满意度调查中的排序位次不断前移,在许多地域已经成为排头兵。

nlc202309051112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取得巨大成就: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3.2/10万、9.5‰和12‰,传染病、职业病发生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改进,整体上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医疗卫生人员与人民群众基于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上是认可的、肯定的,出现医患纠纷、发生矛盾冲突的还只是少数。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因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冲突升级引发的“医闹”事件接连不断,暴力伤害医务人员,非法侵害医务人员和其他群众合法权益的恶性案件屡屡发生,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许多事件还造成严重、恶劣的后果和社会影响。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约1.7万件,而2013年前8个月,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就达2240件之多。虽然,这并不代表现实医患关系的整体和主流,但因为一些当事人行为偏激、手段极端,一些做法突破了文明社会的底线,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并具有轰动性。同时,有些人为达到个人利益诉求在采取过激行为时,经常以弱者示人,通过悲情维权争取社会的同情和声援,借助社会舆论和“民意”向医方施压,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些情况不仅使得本就形势严峻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助长了少数人的“仇医”心理,也使得人们改善医患关系的努力遭受重大挑战,增加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难度。

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现实问题

当前,在对医患关系主要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的认识方面,具有广泛社会共识基础的观点大体可以概括7个“缺失”:一是医患互信缺失。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享有者在共同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实践中各自设防,相互提防,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医疗服务公益性缺失。医方片面逐利,“因钱施治”引发过度医疗,增加了社会和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导致或加剧了医患关系的对立。三是医疗信息缺失。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意愿和渠道,医学服务信息的传递不够全面、准确、及时,患方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导致对医方不满情绪的堆积与释放。四是质量内涵缺失。医方自身在管理、技术、服务、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缺陷或不足,导致治疗延误、病痛加重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或者引发医疗纠纷,引起患方强烈不满。五是就医理性缺失。患方缺乏对医学科学、技术的正确了解,过分相信、依赖现代医学技术解决自身疾病诊疗问题,对医疗服务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未达到预期目的便难以接受,进而迁怒于医方。六是违法必究缺失。一些地方对非法侵害医务人员的不法分子打击不力,既没有对侵害者的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也没能让负有责任者依法受到相应的处理与追究,有的加害者的行为不但不被指责,还博得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同情,严重伤害了医护人员的自尊和感情,加剧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防范心理和抵触情绪。七是客观舆论导向缺失。一些媒体对涉及医疗服务事件的报道不够全面、公正、客观,负面报道偏多,对一些就医者的心理暗示、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客观上增加了患方对医方,乃至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不信任和不满意。

毋庸置疑,上述“缺失”在现实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是事实。但是,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当前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患方对本人在维护自身健康、抵御疾病中的责任定位不准确。在人与疾病斗争中,患者自身机体状况和恢复机体受损、失衡状态的机能是内因,疾病的发生是患者自身机能平衡被打破所导致的,医学诊疗措施只能作为外部借助力量,帮助患者调动自身机能以战胜疾病,恢复自身机体内平衡。当前,许多患者将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医方,将疾病防治责任及其治疗效果完全归责于医方,这是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人类要在与疾病和健康危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只有医患双方都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各自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才可能实现。

二是对隐藏在医患关系紧张表象背后的改革“欠账”认识不足。虽然,每个医患关系紧张案例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透过其外在表现形式,往往会发现医改不到位,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根源,由此导致的一些制度缺陷和社会矛盾则易转嫁为医患矛盾,医方则要经常且不得不代人受过,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分级诊疗体系仍未有效建立、公立医院改革尚未成功破题,以及医疗纠纷与事故争议的调解处理机制有待完善等等。能否有效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对于构建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构建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坚持改革的思路,通过改革的路径,运用改革的办法进行机制创新。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和履行各自在与疾病斗争中的责任。一是完善政府顶层机制设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制度创新、机制再造的过程,由于医患双方都同时具有利己性和利他性,就需要设计一个方便不同的参与者按照利己性原则制订个人目标,其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都能满足预设目标的要求,这个机制既能够引导医方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也能够鼓励患方切实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二是促进医方充分发挥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运用自身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供诊疗服务,尽可能减少对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高端技术和非基本药物的依赖;提供诊疗服务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目标导向,首选普遍适用、简单实用、效果确切、价格便宜的诊疗手段与方法。三是促进患方自觉地承担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自觉学习有益健康的知识,努力养成稳定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依靠自身调解机能无法恢复的身体不适或健康问题,及时就诊,理性择医;以科学态度、豁达心态看待疾病,学会辨别、自觉抵御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主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

第二,正确引导患者认识医学科技发展和医疗服务的局限性,合理预期医疗服务结果。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现实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对一些现实存在的疾病还不认识,也没有好的诊治办法。即便是对一些认识清楚、诊疗技术成熟的疾病,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常规诊疗方案和措施的实施也仍然会受到个体化诊疗需要的影响,增加了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诊疗技术、效果抱有合理的预期,不仅有助于保持平稳情绪、平和心态,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做出理性选择,提升配合诊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缓解和克服因患病就医产生的忧虑、烦躁、恐惧和攀比等不良心理,减少因此导致的医患矛盾和摩擦。

nlc202309051112

第三,要推进医改深化,释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动力。一是切实落实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着力做好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公立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推进区域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为提升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提供基础性保障。二是构筑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以促进发展为导向,强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应坚持“社会事业社会办”,本着不与民争利和花钱买服务的理念,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以功能分级为导向,推动分级服务模式的建立,促进服务资源整合、功能融合与分工协作;以公平效率为导向,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层次化供给,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断。由看得上病、看得了病向看得好病循序递进;以打造服务链条为导向,提升服务整体效能,持续完善卫生对口支援政策,着力解决制约城乡基层服务供给优化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服务资源纵向整合与横向联合,发展数字化医疗,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完善医疗服务供方激励机制与补偿机制。推进人事用工与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改革编制管理,弱化编制管制,合理调整职称晋升政策规定,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覆盖,探索医务人员身份由“单位人”向“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切实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借助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完善医疗服务补偿方面的作用,统筹政府财政、财力和医保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确保作用协同,纠正类似当前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下沉”,而病人和医保资金进一步向大医院聚集等现实问题;引导合理就医,使大医院减轻压力,基层医疗机构增加活力。

第四,借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优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外部环境。一是完善医患纠纷依法调解处理机制。按照人民调解法规定,引入、完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争议第三方调解机制;改革医疗技术鉴定模式,探索鉴定由卫生行业外的社会组织承担;畅通医疗纠纷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渠道。二是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建立医疗执业风险社会分担机制,为医患双方提供必要的保障,解除医务人员执业后顾之忧。三是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将医疗机构由内保单位转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公共场所管理;严厉查处医闹,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行为,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四是改进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机制。加大医学科普知识、法律规范宣传,涉及医疗服务报道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不炒作、不渲染、不猜忌。

第五,加强教育监管,标本兼治,全面加强职业道德、行业作风与质量内涵建设。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强化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进依法行医、规范行医、廉洁行医教育,弘扬行业正风,树立行业正气,建设先进行业文化。二是针对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行风建设制度,设定禁止行为“高压线”。三是重拳出击,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商业贿赂、过度医疗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保持严防严惩的高压态势,确保行业风清气正。四是强化行业内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权益,增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持续改革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保障“零障碍”

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是我们创建“绿色医院”的一个奋斗目标。它同力争医院环境“零污染” 、实现医疗保障“零障碍”一起,构成了“绿色医院”的基本框架和目标体系。

我们追求医患关系的“零距离”,一要懂得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表现为双方心理上的关系和情感上的距离;如果一方有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双方的关系就会疏远或恶化。二要认清医患关系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满足,医患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彼此理解,进而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友好的情感。所以,医患双方满足的程度越高,双方的心理状态就越好,情感距离就越近,直至亲如家人,亲密无间。

从难处着手,切实解决患者反映突出的问题。患者来院既有其“生理需求”,即减轻或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达到身体的康复;又有其“心理需求”,即缓解或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实现自己的心愿。与此相对应,医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两种行为,即治疗疾病的技术性行为和安慰患者的情感性行为。要满足患者的这两个需求, 就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会要什么、又怕什么,进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重视解决“医患沟通少”的问题。其一,增加重点查房和业余查房的次数,特别是科领导应坚持一天三查房,让患者把想说的话都说完;其二, 科室领导和医护人员要与本科患者建立定期的集体座谈制度,比如每月1次,加强面对面交流;其三,不定期地举办“知识讲座”,平时收集或征求患者的意见,通过讲座解疑释惑;其四,院里组织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针对性回答患者经常反应的问题,并制成录像片,在闭路电视上反复播放。这就可以拓宽医患沟通渠道,增加医患沟通次数。

坚决解决“用药花费大” 的问题。能用最低廉的方法治好病人,那才是名医高手。现在的医院仍有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把好“三关”:一是“设计关”。要认真分析每个患者的病情,精心设计出极具个性化的“最佳治疗路径”,即在抓住其主要病情进行对症治疗时,首先选用疗效较好的药品;在疗效较好的药品中,首先选用价位较低的药品;在价格较低的药品中,首先选用一两种“主药”,尽量少用“辅药”。二是“调整关”。经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时作出调整,能减则减、该换则换。三是“奖罚关”。对合理用药、科学用药效果较好、药费比例较低的科室,要加大奖励力度;对往患者身上“堆药”,药费比例降不下来,或通过非正常渠道进药用药的单位,要切实加大惩罚力度。

nlc202309051112

由细处做起,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技巧。医患关系不仅复杂,而且多变,它随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变化而发展。追求医患关系的“零距离”,要求全院工作人员,特别是医护人员必须精细入微,进一步提高服务技巧。

要把来院的每一位患者都真正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做得更亲近些。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让每个患者满意,是医院服务工作的最高标准。每个工作人员要把进院的每个患者, 真正当作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善待,使他们一进院就感到温暖、感受亲情。医生要深化这样的人文意识:医学技术再发展,也不能把患者只看作是疾病的载体,而只治病不救人;市场经济再繁荣,也不能把患者只看作是消费的主体,而只认钱不认人;患者言行再失常,也不能把患者看作是恶意的挑剔,而只指责不宽容。同样,我们应强化这样的服务理念:只要是患者需求的,医生们都要努力去满足;只要能满足的,就要尽量使患者满意;只要是患者满意的,就应该感到高兴。

要把自己的每一个服务动作都同密切医患关系紧紧联系起来,做得更谨慎些。一次得体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细小的动作,往往能体现一个医生、护士的道德水平。如稍有疏忽,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医患隔阂,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三思而行。要把自己的每一个服务动作,都与密切医患关系紧紧联系起来。比如,护士应把更多的服务时间留给患者,坚持做到“ 送药到手,看服入口,服后再走”,自觉为患者优质服务,主动为医院争光添彩。

要把自己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考虑周到,做得更艺术些。患者作为弱势群体来院求医,寻求的是医护人员对自己心情的理解、人格的尊重、疾病的关心和无私的呵护。工作人员作为“强势群体”,对患者就应该是热情接待,充分尊重,高度同情,极端负责,无私奉献。我们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既要讲究语言艺术,把握说话分寸,又要注重动作技巧,提高办事效率。总之,要重视周到的“细节服务”,努力做到四要:其一,答话要细到“面对面”。听到患者的询问,既不要埋头忙事,充耳不闻;又不要低头应答,爱搭不理;还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皱眉头,或打哈欠。要面对患者,使用文明用语,及时微笑应答。其二,导医要细到“脚跟脚”。碰到患者问路, 要敢说“请跟我来”,不用下巴指方向;要主动说“我带您去”,不简单说“你往里走”;要善于说“我马上去办”,不说“你着啥急呀”。其三,帮人要细到“手牵手”。看到患者住院带的东西多,要及时搭把手;遇到患者上病床、去厕所,要主动扶一手;看到患者坐轮椅、乘电梯,要热情帮一手。在患者面前,不要有怕传染、嫌肮脏的表示, 更不要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其四,解难要细到“心比心”。患者治病求医常有一种“求人办事”自卑心理,我们要尽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患者病情复杂,家属心里着急,我们就要充分理解,千方百计尽早给予准确诊断;患者病情指标出现反跳,很想请老专家会诊,但又怕得罪经管医生,心理很矛盾,我们就应该设法满足这种愿望,尽可能安排老专家、老主任会诊;患者病情危重,求生的欲望很强,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抢救。即使救不过来,也要使患者感到我们的真诚关怀,无憾而去;使其家属看到我们尽了全力,无可挑剔。

向新处努力,尽快拿出诊治病情的高新技术。诊治技术必须不断出新,尽快拿出高新技术,是拉近医患距离的关键。全社会医护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 真正从自己主动做起。每个科室都要与时俱进,研究新技术,创出新特色;每个同志都应争先恐后,学习新业务,掌握新方法。只要不断拿出新技术,尽快掌握“杀手锏”,医患关系“零距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4.论医患关系范文 篇四

041211203 中药学112班 沈申

最近在泰州市姜堰中医院中药房见习一段时间了,看了人来人往各种事件,结合亲身的体验以及之前了解的,我想讲一讲中国的医患关系。说实话,近年来医患关系确实是个敏感的话题。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去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左右,在北京一年可能达到40多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2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3例左右,而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左右。而且现在的赔偿额度越来越高。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有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威胁院长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用;有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

近日,出现的“职业医闹”,出现了医生上班请保安护送,医院开门请警察驻点等现象,使本该融洽与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竟然紧张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一些委员呼吁,这部法律应该将医院治安管理等单列出来,专门作出规定。

【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而以上提到的伤害事件的动机,分析下来可以归纳为是事件主角(病患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尤其医生)深深的仇恨、以及广大民众对医务人员泛化的仇恨。而仇恨的原因,可以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看病贵与以药养医的制度;②看病难与医生人文关怀不够;③医疗纠纷中的医患立场与医闹、媒体。各种势力的相互博弈,形成恶性循环,医患之间相互放别,不再信任。医生处在这中央,有他的艰难抉择。医疗的未来决定于制度的改善、医生和整个社会向善的力量。

【医患关系现状原因的分析】

接下来就这四个方面我来稍微解释下: ①看病贵与以药养医

国人看病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要从病患个人的腰包里出。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存一辈子的积蓄,到老或者还没老,很可能就因为一场大病,全丢进了医院,心疼是当然的。而政府财政支出给医院的部分,只占医院支出中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医院虽是公立机构,却要自己创收,去养活医院里的医生、养活这些机器。

由此就不难理解,病患用毕生积蓄来看病,最后全进了医生的腰包里,即使医生不收红包,他也会怀疑医生故意开药、多做检查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本该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得以公谋私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沦丧。仇恨就此生发。

②看病难与医生的人文关怀

看病难也是中国人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我在姜堰中医院这几天的观察,挂号窗口每天都要排起游龙一样的长队,像菜市场一样繁忙几乎是每个三甲医院的情形,而二甲甚至很地段一点的医院、卫生所却门可罗雀。医生的书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经验。小医院越没人去,医生就越没经验,去的人就越少。无限恶性循环„„再小的病大家都爱上大医院看,其实病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我凭什么花钱,给小医生练手?

大家都明白,所有的大医生都是从小医生成长来的。但是大家都不想吃亏,都没想到这样下去医生群体会青黄不接,最终没有人给下一代看病。

这也是医生行业的特殊性:越老越吃香。(中医,尤其是姜堰中医院的几位出名老医生,都八十大几依然每天坐诊)

所以人们开始抱怨,排一个专家号要很早起来去排队。大家宁愿等专家教授等的耽误了病,也不愿意给小医生看。

专家门诊每半天3~4个小时要看几十个号,算算平均每个人就5分钟。哪里够中医一个望闻问切?于是大家开始抱怨医生只顾埋头写病例,开检查,不多两句嘘寒问暖,不多一点人文关怀。医生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此又不得不对比国外,且不说许多国家一个专家一天只能预约5个号,某些地区医保还都指定了每个患者去你居住地的医院看病,如果你私自要调换医院,保险的额度还有改变。一天5个病人,我可以一个人花一个小时仔仔细细给你看了。大家茶余饭后聊起就医经历,共鸣的是“看医生冷脸”。仇恨继续生长。

③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立场与职业医闹、媒体舆论

中国人本有祸福相依的命题,劝道世人看淡得失,认识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东西不可请求,没有缘分也是枉然。但现代社会倡导科学,有神论和宿命论都被搁置一边。一部分病人理解的科学,是相当片面、不科学的。

病相复杂,很多同病不同症,同症不同病。不说疑难杂症,就是普通感冒,美国每年死于普通感冒并发症的人就有三万六千人(心术第8集,称数据可靠),更不用解释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即使是CT、MRI也只是了解构造的一种手段,呈现出来的和我们手术中看到的可能相去甚远。最基本的阑尾手术,非常有经验的外科主任也有在手术台上3小时才找到阑尾的事迹。人和人有不是不一样的,不是大家都长了一双眼睛一张嘴,大家就可有用同样的药,做同样的手术,有一样的治疗效果。极少但总存在一些人对几乎所有人都不过敏的东西过敏,甚至因为过敏失去生命。

但患者很难理解。感冒并发一个心肌炎就去世了,他们认为这里面必定有医生的失误,死于感冒和死于癌症是两回事。医院一定要为他们的“过错”赔偿。患方集全家、终生之所蓄,倾囊而出,只换来病人撒手人寰,现实的确很残酷,但看病不是别的买卖,你付了钱,就能买个药到病除。对于患方不能接受的“意外”,理解为医生的“事故和失误”,多少能让他们心里有个着落。这便有了医疗纠纷。

再来谈谈医疗纠纷中医院不战而败的尴尬地位。医方可以在公堂上不承认意外是诊治的错误,但患者不接受这样的结果,其中有蛮狠的,更是有足够的精力天天来医院挂横幅,烧纸钱。咒骂“黑心医生 道德丧尽”。为了求和谐,医方只能在对峙中败下阵来。医院还要正常运作,患者还要来看病,医生还有骨子里的责任,要以大局为重。医生都该是悲悯的,怜惜众生的。患者是弱势群体。所以想要息事宁人,不管对错,都得出一笔。

长此以往,更催生了“职业医闹”这个千夫所指的行当。这就像是医患纠纷这个炎症,最后却生了医闹这个毒瘤。而不良媒体也从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噱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通过这块放大镜,民众了解了许多极端的例子。当然社会需要媒体的舆论监督,但它将恶放大,淡化了更广泛存在的善。

各种力量相互博弈,产生了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医生和患者对立起来,我们都知道90%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达理的,但不知道10%来着不善的患者怎么样混迹其中,所以为了防备着10%,医生只能对每个患者都留有余地地去沟通,让患者自己做治疗方案的选择,而少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意见、更完善的做各项检查以免漏诊误诊。而患者也怕遇见医生行业中少数良莠不齐的“莠”,开始用录音笔录下医生的每句话。就是因为这小部分人的恶,让大家把善良都包裹起来,形成了厚厚的心墙。大家都带着对彼此的防备合作对抗疾病。信任的建立需要数

十、数百年,但信任的丢失可能只要区区十几年,甚至短短几年。在整个医患环境的中央,站着的一直都是医生。医生面临这样的环境,要做困难的抉择。

【医患关系现状的处理解决办法】

下面,就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要对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古至今,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一直都是医患关系的主体,特别是在现代医学还未成体系的年代,医患关系基本上就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当时的医患关系较为简单,医生能认认真真履行好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病人也能配合好医生的治疗,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到了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医患关系已不仅仅是局限与医生与病人之间,它牵扯到的是一个医疗团体或者说企业法人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了,医患关系变得比以前要复杂了。作为医生,我们对此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首先你是一名医生,良好的医德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其次,精湛的个人医术是避免发生医疗事故的重要保证。再者,你在医院治病救人,不仅仅是你个人的行为,你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医患关系的好坏,跟医生的个人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要处理好医患关系,正确定位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前提。

二、现在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社会舆论导向来看,现在大多数人和部分非主流媒体对当今医患关系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给普通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但不可置否,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在某些医院和医生身上还是一定程度存在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医生医德有所淡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商业气息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比较浓厚,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少数医生医术不精、作风漂浮的现象还存在。近年来,术后纱布残留病人体内、缝针缝错地方、看病开错药的现象已有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个别医生精力还没有完全用在工作上,对生命和病人疾苦比较漠视,个人医术没有达到岗位要求。

三是当今医疗制度的弊端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人口多,大多数老百姓仅刚刚迈过温饱线的情况是现实国情。他们的医保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农村合作医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那仅仅是杯水车薪,定期体检制度和卫生常识普及等在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基本还未涉及到,而这部分人却占我们国家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得了大病无钱治的现象因此普遍存在。同时,作为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带有盈利性质的企业,病人是支撑医院发展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无钱看病的情况医院无法承担,这就导致了一些医院见死不救的惨剧发生,给医患关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是普通老百姓思想认识片面的现象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部分老百姓容易把问题扩大化,特别是对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个别不良现象经常以点及面,把绝大多数好医生都摆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对医院和医生不胜任感不同程度存在,正是因为这种状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逐步恶化。这也正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要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那么要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医疗主体的认识,不管是医院法人还是医生,都要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要在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上下功夫。诚然,医院有自己的难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适当地设立一些减免治疗名额,定期到偏远山村进行医学常识普及和免费为贫苦老百姓进行体检,是树立医院和医生良好形象、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要把好医生质量关,要把那些个人品德高尚,有吃苦耐劳精神,勤于学习,作风务实的人员选调到医生队伍里,为培养后备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医术精湛,责任心强,对待病人耐心细致的医生才能成为救死扶伤的典范,才能使医患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要更进一步,要把侧重点偏向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要在抓源头上下功夫,重点是做好贫困地区普通老百姓的疾病防治工作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让广大普通真正老百姓看得起病。

四是要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特别是要加强普通民众的法规学习和教育,要从年轻一代抓起,让大家对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遇到医疗纠纷和问题时能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理性的解决,而不是凭自己的臆断感情用事,导致一些恶性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2版 《医学伦理学纲要》

《新闻1+1》-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

《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2011-2012)》 《心术》

5.论医患关系范文 篇五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我们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了学生,以高尚的人品影响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受你的知识,否则他就不买你的帐,不领你的情,拒你的知识于门外,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难见成效。对此,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就拿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每上一堂作文课,就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近我让学生仿照一篇《秋实》的散文,写一篇以《春播》为题的短文,写了后当堂进行交流。几个学生都说了春播季节,种子入土吸收养料,吸收水分,以便出土发芽,茁壮成长,作为学生也必须打实基础,汲取知识,以迅速成材。而一位学生在交流中却说春播季节,正是播种爱情的季节,此话一出,课堂哗然。我没有批评她,而让大家来评说,想不到的是支持这种看法的同学还不少。我没有一本正经地教训大家。我首先肯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产生对爱情的渴望是正常的,是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问题是高三学生是否到了该谈爱情的年龄?接着我给他们回顾了我八七届的一位语文科代表的教训,让他们认识到过早考虑这个问题的危害。这堂作文课不是纯粹的作文指导课,而是在德育指导下的作文训练课。没有德育的指导,学生就不可能正确领会作文题意,写出立意正确、深刻的作文。语文课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纯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自觉地把德育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这样势必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要求我们教师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要求我们教师在各方面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典范,给学生一个好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语文教师自己对一篇文章没有正确的认识,如何能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该文?如果语文教师自己对作文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如何能指导学生写好该文章?如果教师自己写字不认真,批阅作业不仔细,又如何能教育学生有一个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二)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我认为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否则只能算是假大空。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实在教学上,不能促使学生安心地学习,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材,那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何意义?这样的德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是必须抛弃的不切实际的教育。由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考虑德育教学的工作时首先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悖于学校教学,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反而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这样的德育就必须有所反省,必须有所改变。所以,我认为,德育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现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及时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德育的抓手、重点,否则就是空谈德育。我不赞成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的政治报告,不赞成对学生空讲大道理,因为这实在是收效甚微的,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也不赞成压制式的怒骂,因为这只能造成学生的抵触,效果适得其反。我们只能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譬如,学生中经常在传阅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应该抓几本好好剖析一下,这些书在宣扬什么,让学生懂得这些书正在潜移默化地毒害着自己的灵魂。另外,再在全校开展读好书,好读书的活动,把他们的精力吸引过来,既汲取了有益其身心健康的营养,又有益于他们学习的提高。又譬如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我们不妨把学生喜欢的歌曲收集起来,分分类,哪些是好的,比较健康的,哪些是不好的,庸俗不堪的,同学生一起具体分析讨论。这样让学生懂得,同样是歌曲有好坏之分,有健康与庸俗之分,从而喜欢上思想内容健康的歌曲,自觉抵制不健康歌曲的影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追星族,学生本身的思想健康了,我们传授给他的有益于他成材的知识,也就能主动接受了。

德育不是空空洞洞的工作,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应是落实于教学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6.医患矛盾——系统分析医患关系 篇六

社会环境系统 医生 信息 医院 患者亲属网络 患患者 管理者

者 家属 高期待 护士 在社会大系统下,医院系统中,医生、各级管理者、护士三个主要群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患者社会关系系统中,患者和患者亲属无疑是最主要的两部分。虽然将医患关系扩大到了医院与患者亲属网络之间的关系。但是依旧要重视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医患关系的主体部分。下面将从四个部分来阐述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别是改革中的中国,市场体制下医院,转型期的患者及其亲属,医患关系的主体分析四个部分。1

1.改革中的中国 中国一直处在改革的步伐中,医疗改革也已经走过这么多年。一般人将市场化与高效率相挂钩,以为引入市场,增加竞争,就会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在访谈的过程中,部分人觉得市场化能促进我国医疗机构的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体水平。但是忽视下几个问题: 1.1.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市场机制下,医疗服务处于卖方市场,医院有着更多地决定权。虽然我国的医疗机构会出现服务水平的差距,但是很难到得“劣汰”的目标,大量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幸存”下来。1.2.市场导致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分配不均,富人有能力获取更多的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而穷人只能接受较差的医疗服务,势必导致多数人对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满。1.3.医疗改革停滞,医院僵化的内部体制与外部市场化的不协调。我国的很多公立医院被抛向市场化的环境,但是其内部还是讲僵化的管理和绩效体制,不能适应外部市场,导致医院内部矛盾重重,势必影响医院的运行和医疗卫生水平。除了医疗改革带了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1.4.中国重视关系的传统。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往往会倾向于在熟人社会寻找相关资源,如果不能寻找到社会关系,就会试图建立社会关系。在市场化的今天,其手段就是利用红包。在访谈中,访谈者认为如果不给医生红包,那么就很难相信医生会尽全力,在某种程度上,红包能促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但是,反过来,收取红包会使医生逐渐丧失选择的独立性和作为医生的责任心,会增加医生的压力。1.5.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为医患矛盾的解决留下隐患。“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医法两家难成共识。对医疗行为重经常面对的知情同意权的法定主体序位,履行告知范围、标准、要求、界定,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都尚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或相关的司法解释,1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与医疗纠纷的司法实践中市场遭遇困惑或尴尬。” 1.6.市场化带来信任危机。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选择行为途径时,会朝着理性人的假设迈进,重视个人利益,缺少应有的社会价值判断。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正如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中所论述那样。1.7.网络媒体的放大效应和选择效应。当医疗纠纷出现时,往往会见诸网络,“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相比医生的光辉事迹,那些医疗纠纷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当各地的医疗纠纷如浪涌般映入眼帘,那么大众很难“幸免”于新闻的影响,加上倾向于弱势者的习惯,从而,人们对医疗纠纷中的医生群体投去“鄙夷”的目光,对患者报以“同情”。这种情况不断重复上演。最终导致不利于医生的舆论,加重了人们对医生的不信任。以上就是促使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因素,下面是对当前医疗机构内部的介绍。2.市场体制下的医院 前面已经介绍了医院的处境——被政府推向市场,但是内部体制和绩效等制度还不能适应市场。这里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公立医院。2.1.医疗服务市场化。政府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大幅减少,导致医疗卫生机构只能考自己盈利,原本是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被迫走向以盈利为目的。而利润的来源只能是老百姓,在这种思路下,当前医院的乱收费、高药费也是可以理解的。2.2.医院内部体制僵化,分配不均。前人的研究表明,医院的内部机制还是相对滞后的。在管理体制层面,医院的管理权主要集中在行政层,而服务第一线的医生并没掌握实际的权力。由此,产生信息与管理权的不对称,难免要发生“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在分配制度层面,“分配制度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仍然存在.多劳不能多得、优劳不得优酬; 1宋华 宋兰堂 黄涛 陈文教 《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9第19卷 第9期 2

2价格改革中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分配领域的不公平,有以下几点具体表现: 2.2.1.高风险、高责任、高投入,不能高收益。医生入行需要高学历,投入大,入职后,承担巨大的风险,却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中国医生工资平均水平较低,甚至“与同性质的3教育部门相比单位待遇相差也较大”。2.2.2.医护收入差距过小。医生的人力资本无法很好的体现,容易打击医生的积极性,造成医护关系紧张。2.2.3.多劳不多得,医生内部收入差距悬殊。在很多的医院中,存在医生从事业余医疗服务的现象。不少资格较老的医生可以赚取兼职收入,而年轻医生缺少兼职机会,同时,要承担较多的医院工作,但是由于绩效工资(等级、点数)的原因,他们多劳,没有多得。综上,医院内部的体制僵化。一方面,打击了医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造成了医生与管理层以及护士群体,以及医生内部的关系紧张。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与医疗机构的低效率体制,是相互矛盾的,造成医疗服务水平的增长迟缓,为医疗事故和纠纷的产生埋下隐患。3.转型社会的患者及其家属 转型期的社会环境赋予了当代人特殊的时代性,当前主要表现为传统观念与理性人观念的结合,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主义。3.1.传统观念下的理性人。在前文已经讲过受传统观念中“关系”的影响,患者一方倾向于“找熟人”,或者“制造熟人”(送红包等)。反过来,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医患之间专业关系的不信任。3.2.内部的经济利益摩擦。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还健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看病住院要消耗不少费用,容易造成亲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摩擦,比如父母看病,子女费用分摊不均。而经济利益的冲突容易导致亲情的破裂。这样问题出现,可能会出现拖欠医药费用的情况。3.3.缺少必要医疗常识。患者一方,相对于医院一方,在医疗卫生信息方面,处在绝对的劣势。07年的一则新闻,一位丈夫在妻子难产需要刨腹产手术时,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坚持使用药物治疗,最终导致孕妇死亡。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劝男子签字,但是他坚持药物治疗。这反映了我国法律关于手术实施规定的漏洞,同时,更反映了一些公众对于医疗常识的无知。3.4.其他患者及亲属间的矛盾。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患者的家庭内部也都可能隐藏者各种矛盾。当患者就医时,这些矛盾可能会借机爆发。比如家庭孝道的没落,儿女不孝,有些晚辈不希望医生将老人的病治好。3.5.缺少法制意思,规则意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时,很多人不选择法律途径,不经鉴定,直接将责任归到医院一方。即便是受害者,也要按程序办事,走法律途径。医院闹事等是不可取的。以上就是对患者一方的分析。总体上患者一方既有对外的合力,又有内部矛盾;既有传统观念中的习惯,又有市场经济下的理性。4.不对称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专业性,是一种专业关系,其次是不平等地互动,再者,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特征。4.1.信息不对称。“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是医疗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事实上医疗服务专业性很强一般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知识(否则他就是医生),他无法知道自己患 于量波 孙强 壬永平孟庆跃 毛正中《山东省3所医院医生收入和业余医疗服务收入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4第4期 第23卷 3罗敬 《公立医院医生工资及待遇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卫生经济2008.7第7期 第27卷 3

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花多少钱才能治好,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缺乏医院的管理信息,比如:对医生用药和治疗处置等收费的信息了解很少(结果给乱收费造成可乘之机,损害了患者的利益),有关治疗、诊断质量的统计数据(医院自己掌握患者知之甚少不利于患者在选择医院时进行比较),患者对医生的专业特长技术水平等了解不多(不容易选择到

4自己满意的医生)。”信息的不对称,使双方缺少平等的沟通和互动,阻碍了彼此的信息交互,不利于互信关系的建立。4.2.患者的被动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医生一方的强势,而患者一方被动地接受来自己医生一方的信息,较少做出主动地决断。比如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要付多少医药费等,患者一方显然没有自主选择的自由。4.3.高期待的专业关系。治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医生往往被寄予很高的期待。当高期待得不到回报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医患之间的专业关系有时候缺乏理性认识。4.4.有求于人心理。以上三点,导致了患者一方与医生之间的专业关系附带了感情因素。在访谈中,被访谈者认为看病过程中,患者家属要送红包,是因为有求于人,患者处于相对劣势,同样是因为有求于医生。而不是将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看做是其本职工作。医患双方的关系,是赋予高期待的感性,非对称的专业关系,非对称既表现在信息不对称,也表现在互动地位的不平等。5.总结 以上就是从系统要素特质及其之间的联系来多维视角分析医患关系,这样的分析方式,重点在于全面和联系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和孤立地解释现状。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同时,这些要素也是彼此作用和制约的。在解决医患矛盾需要从不同的因素分别对症下药,同时,还要分清轻重缓急。微观层次的,比如医患之间的关系层面,这是十分必要的,对解决当下的医患关系紧张,是直接而且必要的。宏观层次的,比如医疗改革的问题,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方面,但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快改革,但是需要谨慎把握,一步步推进。虽然当前出现一些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但是访谈中,被访者者均表示对医疗卫生改革有信心,相信医疗机构会越来越好。参考资料: [1]宋华 宋兰堂 黄涛 陈文教 《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9第19卷 第9期 [2]于量波 孙强 壬永平孟庆跃 毛正中《山东省3所医院医生收入和业余医疗服务收入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4第4期 第23卷 [3]罗敬 《公立医院医生工资及待遇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卫生经济2008.7第7期 第27卷 [4]弓宪文 王勇 李廷玉《信息不对称下医患关系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04.4第27卷第4期 [5]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医学与哲学2001.4第22卷第4期总第239期 [6]徐经泽 胡宗煊 李小方《社会学和系统论》文史哲 1985年第04期 [7]卢建华 吴建国 潘睿 黄辉 赵俊 赵燕斌《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医学管理 2004.2 第24卷第2期

4弓宪文 王勇 李廷玉《信息不对称下医患关系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

2004.4第27卷第4期 4

附页:

(一)访谈时间:2012年5月10号 访谈地点:通过网络访谈 被访人基本信息:姓名 肖蒙,年龄 22,职业 大三学生 访:你好,请问我想就医生这个职业问一些问题,可以吗? 肖:好,你问吧。访:你对医生这个职业了解多吗? 肖:不怎么多。访:那你怎么看待医生这个职业? 肖:医生不就是救死扶伤,医病治人的嘛。访:那你觉得医生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高吗? 肖:我觉得不算很高,但是也不低吧。我爸就成就要我学医,当医生。不过我不太愿意,就 没选这个专业。访:为什么呢,你不是觉得医生的社会地位还可以吗? 肖:我不太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听学医的学长说要学医要学解剖学什么的,每天都面对各种内脏器官器官,蛮恶心的。再说,学医又不能赚什么大钱,除非你能成为顶级的外科医生。我是不指望自己能达到那个水平了。与其当医生,我还不如进入金融行业,这样机会更多一些。访:那请问你是学的什么专业? 肖:电子商务。访:那蛮好的呀。肖:还行吧,不过想要找好的工作还是蛮难的。访:那你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的普遍收入水平怎么样,是处于社会上层、中层,还是下层呢? 肖:我觉得是在中上层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访:那你觉得现在医院的医生的收入来源的构成是怎样的? 肖:有基本工资,药物提成和一些医院内部的奖金、津贴吧。访:那怎样看待这种构成,它合理吗? 肖:不是太合理。我不太赞同药物提成这一块的收入。如果医生拿提成,吃回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的话,这就会造成很多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时,为了高的回扣,而故意给病人开高价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医院的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我觉得医院应该废除药物提成这一块的收入体制,医院不能为了自己的经营收益而肆意增加民众的医疗负担。而完善医生的收入体制,我觉得应该更多的从津贴补助、奖惩体制方面来着手。访:那你觉得现代社会医生的职业价值怎样,高吗? 肖:高吧,毕竟社会不能离开医生这个行业,是人就会有生病的一天,就需要看病就医。医疗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访:那你觉得,与以往相比,现在社会医生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肖:有所下降吧。感觉现代的人没有原来那么尊敬医生了,而且医生也不算多么稀罕的职业。访:你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肖:现在社会上各种医疗事故不断发生,普遍民众对医生的印象都有所下降吧。也不是说所以的医生都是缺乏道德操守的,但是毕竟一颗老鼠屎总是会搞坏一锅汤的。访:那你觉得医生的社会作用下降了吗? 肖:没有,毕竟医疗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的一生中总是或多或少都有医生的参与。我觉得就某种意义而言,医生的作用应该是上升了的。现在社会医疗技术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飞跃,5

能治愈的病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与医疗的信任度也有所增加,生病后愿意去医院就医的人也多了。还有就是,虽然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普遍过高,有不合理之处,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在加上有国家的一些医疗保障制度,能到医院就医,愿到医院就医的人也有所增加,毕竟大医院相对于小诊所更具有保障性。就这方面来说,我觉得医生的社会作用是有所上升的。访:嗯,那你应该有过上医院就医的经历吧? 肖:有啊。访:那有过住院的经历吗? 肖:有过,上上周我刚因为感冒发高烧,到医院输过液。访:哦,夏天天气热,也要注意防治感冒啊。那你怎么看待你怎么看待,在就医住院的这个过程中,你作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地位差异问题呢? 肖:谢谢,不好意思,你的问题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访:就是说,你觉得在与医生的交流过程中,医生是占据主动的权力地位,你处于被动地位,比如说,医生说什么你就要完全听他的,这样一个感觉。还是医生更多的是一个服务者,他会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 肖:比较被动的地位吧。没办法呀,你是病人,要想病能治好的话就必须得听医生的啊,毕竟我们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很多都不懂。就算医生说的不正确,我们也没办法去辨别啊,只能是听从了。访:你觉得作为医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肖:我觉得要成为合格的医疗人员的话,首先肯定是要有合格的医疗技术水平,其次便是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医生还需要较好的沟通能力。我看过一些相关的医疗纠纷报道,我觉得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或者说医生在治疗之前没能向患者的家属进行清楚明确地转达而造成的,当然我也排除一些缺乏医德的不良医生的恶意隐瞒。最重要的素质的话,当然是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了,没有医德的医生就是社会的大危害,是应该被严厉惩处的。访:那你觉得医生的整体职业道德素养怎样? 肖:我觉得,虽然现在有些医生缺乏道德素养,但整体来说的话,医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还是可以的。访: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相比,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肖:道德素养更重要,医者仁心,要有仁心才能成为合格的医者。虽然说专业素养也很重要,但是技术是可以不断学习提高的嘛,而一个人的人格品性却是要长期养成的,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访:那你觉得医生应该有怎样的道德素养? 肖:首先是要有救死扶伤的大爱之心,其次是要有乐于奉献的精髓,还有要能严格的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准则,还有就是要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感。医生应该牢记,他们手中掌握的不是金钱、物质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他人的生命,生命的珍贵、沉重,不应该被轻视。访:你前面说过仁心很重要,那蛮对理性时,你觉得仁心和理性哪个更重要? 肖:我觉得医者仁心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应该轻言放弃。但是理性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改决断的就应该决断。理性的作用不应是与仁心相对的,医生具备理性,是要能帮助他更好地作出选择,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施展仁心。访:那你对医改的情况有所了解吗? 肖:听过一些,但也不是很了解。你让我具体说的话,我也不怎么能说得出来。访:那你觉得医院是应该更多的依赖国家财政,还是应该推向市场? 肖:推向市场吧。国家财政毕竟是有限的,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要依靠国家财政来满足全部公 6

民的医疗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推向推向市场,我觉得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现在很多国企不是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吗。访:如果把医院更多的推向市场的话,那又怎么解决医生普遍吃回扣的现象呢? 肖:我觉得这二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医生的收入也不只是依靠吃回扣来获得。虽然我也不太懂其中的运作机制,但是我相信,只要愿意找,还是能够找到更为合理公正的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的。访:那你怎么看现在很多民办医院甚至比公办医院更价格公道、服务优良的现象? 肖:我觉得这就是医院的市场化运作较好的一个结果。民营医院缺乏国家财政资金的强大后盾,它们更能深刻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更能明白只有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医院的经营就应该以人为本,医生更多地应该站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去工作。不过,我觉得想这样运作较好的医院还只是少部分,更多的医院都是需要进行经营价值理念改革的。访:那你觉得医患矛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吗,您对医患矛盾有什么看法? 肖:我觉得不算是很普遍吧,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会抱怨医院的医疗费用昂贵,但是真正上升 到纠纷矛盾的阶段的也并非占大多数。不过,就现在的医疗体制来说,特别是吃回扣的普遍现象,部分医生为了功利而罔顾职业道德,发生医患矛盾是必然的。这需要对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强化,当然作为病人,也同样改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就是医者要有医德,病患要有公德。访:那你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医患矛盾的主要责任方是在医生,还是在患者? 肖:这个不太好说,我觉得应该就事论事。访:您觉得现代社会医疗行业的最大弊病、缺陷是什么,您觉得应该怎样去改善? 肖:就是与药物提成相挂钩的不合理收入分配体制,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有待提高。要改善的话,我觉得首先就是要废除医药提成这一块的体制,其次就是要较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医院的各种医生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同时还要优化改善奖惩制度,用奖励的正面效应来促进医生的道德追求。访:你对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未来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是持怎样的态度呢,乐观、消极、还是无所谓? 肖:乐观的吧,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民众都普遍关注到了医疗行业的种种缺陷,国家在不断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而社会各界也都在积极地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在加上民众医疗认知的不断加强,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医疗行业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访:那,就这些了,谢谢你的参与。肖:嗯,不客气。

(二)访谈时间:2012年5月12号 访谈方式:网络 访谈者基本资料 L女士,女,22岁,中专学历,普通职员 W:你好,做这次访谈可能要麻烦你些时间了。L:没事的。W:你有接触过医生吗? L:没有接触过。W:有没有住院经历或者陪护的经历呢? L:也没有啊,就是因为没有,所以没接触过。W:嗯,至少小病总去过吧。那么,在就医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总会有一方处在相对主导的地位,你觉得是哪一方呢? 7

L:医生吧,毕竟我们去看病,是有求于人啊。

W:你怎么看待医生这一职业的作用呢?有啥价值? L:治病救人啊。医生的天职就是为了救死扶伤啊。人病的时候要去看病,就去找医生啊/ W:你觉得在一个社会中,医生的声誉和地位怎么样? L:很重要的吧。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医生,这个职业很重要。W:觉得声誉高吗? L:高啊,要不怎么都找名医呢 W:嗯,那么如果做个排序呢,1,医生,2,教师,3,律师,4,公务员。5,公司经理。L:53124.就是公司经理,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W:这是声望的排序吗? L:是你说的所受尊崇的地位吧。W:嗯。L:也差不多吧。医生没有经理/律师啥的那么风光,但是应该比教师和公务员好吧,毕竟比较专业,有专业知识,能救死扶伤。W:嗯,那么你觉得这几年,医生这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是有所下降,还是上升,或者不变? L:下降吧 W:为什么呢? L:图利的太多啦。到处都是收红包的,去看个病,如果没给点钱请个饭,就不认真看。我自己看法哈。W:是医生很多都追求利益而导致的吗? L:这个就不知道了 W:那么什么图利的太多,是医生还是大众? L:医生啊 W:嗯。那么,你觉得要成为一个医生,需要哪些条件呢? L:医术、爱心、职业道德吧。W:其中,你觉得什么最重要呢

L:职业道德吧

w:嗯,重视医德 L:对

w:你觉得当前的医生的道德品质状况,做个评价的话(1-10分,最高10分)L:5-6分 w:可以理解为,还未达到及格线吗 L:及格了,没那么差

w:嗯,好吧,刚及格 毕竟1-10分呢。。你觉得医生作为一种职业,与律师比较相近,还是与教师比较相近?先给你解释一下,律师是提供法律援助的,一帮专业人才,也强调做律师要凭良心。教师呢,则是教书育人的,相比,更强调师德。从这种意义上讲,你觉得医生,更像哪一个职业?

L: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看法? W:我,我的看法,访谈完了,再告诉你。L:好吧,那么,应该是老师吧。W:1您觉得医生的收入水平高吗?在社会中,这样一个职业的收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

平?1最低,10最高,评价一下。L:中高吧,7,不,6-7.W:嗯。很严谨。8

L:只是我个人观点。

W:就要个人观点。你觉得医生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呢?基本工资,红包,福利。。L:红包或者福利吧 W:嗯。你觉得医生收入红包在中国医院普遍吗?原因在哪呢? L:这个收红包我不确定,应该不少吧。原因嘛,都觉得花钱收买人心吧。W:大家都花了钱才放心,是吧。医生拿了钱之后,就会更加认真看病,如果没拿钱,病人自己也会感觉不放心的。L:嗯。W:你听说过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吗

L:听过,不怎么了解。没有具体关注。w:嗯,你觉得医院应该依靠国家给钱,还是应该推向市场啊

L:推向市场是怎样

w:就是自负盈亏,政府不给钱,医院就像企业一样,自负盈亏。

L:应该推向市场吧 w:为什么呢

L:反正也挣这么多钱,把它推向市场,让它自己挣钱吧,剩下国家的钱。w:如果是国家拨款,医院就不用宰病人了,国家给钱。如果国家不给钱,那么医院只能宰病人了

L:也是啊

w:嗯,那么你听说过医患矛盾吗,看过相关报道吗

L:不清楚,不过应该有,我也看到过相关的新闻。w:嗯,你觉得医患矛盾的原因在哪呢?

L:患者要求多或是医生态度不好吧。这应该是主要的原因吧。w:嗯,你觉得在发生医患矛盾时,谁往往占优势呢 L:医生啊 w: 为什么 L:还是那句话,有求于人啊。还有问题么? W:有,还有两个。你觉得现代社会医疗行业的最大弊病、缺陷是什么,您觉得应该怎样去改善?

L:这个不太清楚

7.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篇七

1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1 政府因素

政府在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是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 而到2002年, 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在2008年3万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 仅有1200多亿元用在医疗领域, 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目前政府投入平均只占医院经常性开支的7%, 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运行经费等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解决。这种“创收”机制导致医疗服务不规范、追求经济收益, 引发医患关系紧张。

1.2 医院因素

医患沟通渠道不畅。医护人员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主动深入咨询的情况较少。对医护人员而言, 由于职业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不能把所有治疗信息都告诉患者;另一方面, 他们需要时间进行理性思考, 因为病情千变万化, 他们要静心总结和集体商讨,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患者沟通, 而且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沟通渠道来帮助他们交换信息, 以致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3]。

1.3 患者自身素质的差异

患者认为医院是万能的, 到了医院就算进入相对的保险状态了。有的患者认为, 医院没有象商业部门对待顾客那样, 尽力为顾客服务, 他们的服务态度不尽仁义, 态度粗暴;有的患者甚至认为;医院故意拖延他们的病程, 延误他们的最佳治疗时期;有的则认为[4], 医院就是为了赚钱, 利益是医院的重心, “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已演化为“一切为了效益”, 许多患者不相信医务人员的诊断, 医患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1.4 社会媒体因素

部分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未能站在公正、公平的客观立场上, 未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尤其热衷于负面报道, 甚至出现失实的报道现象, 误导公众, 加深了人们对医疗行业及医务人员的不满和不信任, 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化[5]。

1.5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乏

医院作为医疗的主体在其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的因人文精神缺乏或不足导致非技术性因素, 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文化因素。

诊疗过程的“机械化”减少了医患沟通的机会。在职医护人员接受的进修、学习及各种培训都是以专业技能、诊疗水平的提高为主, 而缺乏医护沟通技巧、能力及人文医学服务、社会医学这样的必修课的培训和实践, 以致为数不少的医生面对医疗纠纷束手无策[6]。

1.6 医患之间的权利不平等

西方人普遍认为, 说一个人拥有权利, 就可以使这个人获得一道坚固的道德屏障, 使他免遭他人的随意伤害;他的权利构成了他人的行为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约束边界。在这样的伦理逻辑下, 医生与患者都有各自的道德屏障。相较而言, 患者的道德权利尤其需要得到保障。

2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理解、配合及合理的依从性是顺利完成诊疗计划、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医疗过程是一个密切协作的过程, 除医护之间的合作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医患沟通也使患者对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高风险性的了解增多, 可增大医生治疗疾病的信心。医患沟通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 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改善。病人到医院看病很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减少痛苦, 早日康复。

加强医患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才能获得患者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才能使医务工作者具有饱满的精力从事医学事业[7]。

把医患沟通纳入医疗质量范围中进行管理, 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 除了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 还要把医患沟通具体内容以及客观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

3 医患沟通的形式

目前医患沟通制度执行的具体内容:疾病的诊断、主要治疗手段, 重要检查项目的目的、结果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如化疗引起的并发症以及药物的副反应等) ;手术方式、手术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防范措施, 医疗、药品费用的使用情况;听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回答家属需要了解的问题[8]。

患者入院前, 门急诊医生必须将目前病情、可能发生的病情演变、预后及可能发生的费用等如实告知患方, 并征求患方意见, 必要时将沟通内容记录在门诊病历上。

患者入院后, 要求病房医生要及时完成授权书和知情选择书谈话、病危 (重) 谈话、72h谈话、有创检查或治疗谈话、贵重药物或耗材使用谈话、植入物使用谈话、特殊药物使用谈话、非医保药物使用谈话、输血谈话、手术知情同意谈话、术中术式改变及术后谈话、麻醉谈话、病情变化谈话、出院或自动出院谈话等, 并将谈话内容详细记录在格式化的文书或病历上, 并由医患双方签字, 注明谈话签字时间。

4 医患沟通努力的方向

4.1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当今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医疗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病人来医院就是来看病, 医院对病人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已经转向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那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 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 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 一切为患者, 一切从患者出发的理念, 提供优质的、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9]。

二是打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医院应根据门诊量的大小、门诊量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床位的多少来合理配置资源, 努力做到看病挂号、排队短、病人就诊时间短、取药时间短、看病效率高的“三短一高”现象, 确保服务流程科学、合理、有序, 使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 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三是建立人性化的沟通制度。应该从医患双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耐心为病人讲解病情以及相关的诊疗情况病人有知情权。告知病人不同治疗方案的可能结果, 可能的康复时间、费用等,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 这样病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人格得到了尊重, 才能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4.2 从医学人文精神角度定位医院

在医院的医疗过程中, 所实行的常规就医基本模式是“患者围着医生转, 治疗方案医生选”, 在以“患者为主体”的新的诊疗模式下, 患者的话语权, 选择权、知情同意权等各种权利将得到很好的保障, 患者就医也将更方便, 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也将得到更好的呵护, 更人性化的治疗和关怀[10]。

4.3 从主要以单向沟通为主, 向双向互动沟通转变

在现代医患关系中, 随着患者民主意识及维权意识的增强, 患者应该参与医疗意见和决策, 这种医患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为此, 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和耐心, 多聆听患者的询问, 多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 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要体恤患者的痛苦, 同情患者的困难, 尊重患者的想法, 打消患者的顾虑, 及时双向互动沟通, 实行信息及时反馈, 及时征求意见, 及时疏通患者的心结, 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11]。

4.4 开展健康专题讲座, 推行科室出院随访

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对出院病人, 尤其是一些患慢性疾病的病人和手术出院病人开展电话随访或家访, 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出院后病情及康复情况, 及早发现问题, 同时了解病人的感受, 增进医患感情[12]。

4.5 注重媒体报道的策略, 理性报道医患关系

8.搞好医患关系浅析 篇八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9-02

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它涉及医务人员和病人、医疗单位和社会之间多方面的关系,是当今社会一大热门话题。如何处理好医患间的关系,在医疗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诊治,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复,不融洽的医患关系:则会影响诊治质量,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

我们都知道,医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以治疗疾病的一面,又有伤害人体的作用,这在社会学上叫"双重效应"。在法律上,一般只要认为其行为目的是正当的,则不构成违法。医学上的"双重效应",是伴随着每一项医疗行为而存在的。打针会有针眼;把药物注入人体,是一种异物的侵入;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也可能引起溶血过敏等反应,或导致受血者感染传染病;外科手术要把人体的腹腔、胸腔等打开,造成损伤。对于这些医疗行为,仅以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来认定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责任,那么几乎所有的医疗行为均无合法的地位。

医生只要工作就会有过失。如果医生在工作中时刻想到需要无过失的证据,那么必然引起两个结果:一是医生将从"努力地保护病人"转为"努力地保护自己",尽量少冒风险。二是采取美国式的保护性医疗,"拉大网"式地对每一个病人作尽可能全面的检查。有各种客观的医院检查证据,你告不倒我。但这必然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立法者也终于认识到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弊端,因此,200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由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2010年7月1日起实行。第七章为“医疗损害责任”,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不再有“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但是,社会总在进步,医患关系的紧张终究是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得以缓解的。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是医学界、法学界、政府和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可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1 政府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这些都是靠医生来完成的,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加大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来面目,加大医保的报销比率,使广大群众感到不再看病难看病贵,这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

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医患沟通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医疗机构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责无旁贷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

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卫生法规、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医疗活动中,医生行医和患者就医都受到法规的保护和制约,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把医患关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其冲突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违反法律规定,在医疗机构闹事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如果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不作为行为,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另外,医疗事故鉴定涉及多个部门,多重管理难免会出问题,容易产生矛盾。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把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统一起来,消除各级医学会鉴定和司法部门鉴定不一致的问题。

4 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

新闻和舆论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应从正面大力报道医务人员的事迹,在医务人员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试想,如果没有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工作和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没有他们的刻苦攻关,医学上能取得如此多的奇迹吗?许多疑难危重疾病能转危为安吗?广大医务人员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卫者,虽然他们现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一如既往,永不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所以,我们的媒体应深入医院、深入到医务人员中间,去发现、挖掘他们中的真、善、美!

5 重视医院的基础服务建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医院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场所,在这期间,医院就是他们暂时生活的居住地。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医院开展"微笑服务",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重要途径,它足以弥补医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就仿佛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劳累。

上一篇:大学班委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小雷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