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

2024-09-14

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共8篇)

1.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 篇一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各地金融市场迅速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地方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如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将带来持久的破坏力和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这对于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生态 金融危机

金融自身的高风险及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态建设必须考虑金融风险问题。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生态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风险的防范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安全必然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金融业发展越快,金融运行质量就越高,金融核心作用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越大,经济增长就越快、质量就越高,而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对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助于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我市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的经济占比偏低

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区域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起点低,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余额居全省中游,但信贷增量增幅在全省排名靠后,存款总量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市相比还不高,贷款余额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687.29亿元,居全省第9位;较年初增加53.09亿元,增量居全省第15位;较年初增长8.37 %,增幅居全省第17位。2.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总体上讲,我市的金融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创新金融形式和产品做的还不够,基于传统业务创新的产品多,基于证券化、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的产品创新少,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和产品趋同,不能进行合理的市场功能定位。规范利用民间资本效果不显著,全市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发展较慢,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力度不够大,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比过高。3.现代金融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效果,诚信观念深入人心,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但金融文化还不稳定成熟,缺乏凝聚力、缺乏约束力,仍有部分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对于金融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存”和“贷”上,对现代金融产品认知度偏低,恶意逃废债务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容易导致金融行为的扭曲,滋生大量金融违法事件,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留下了隐患。4.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尽管目前信贷需求总量仍比较大,但贷款投放受到的约束也较多,贷款结构优化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不一,个别机构下降较多。截至去年底,全市银行业机构存贷比约为50.80%,新增存贷比仅为27.86%。按照银监部门存贷比的上限75%进行计算,安阳市尚有约327亿元的放贷能力。存贷比过低,无疑造成大量资金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既没有充分发挥出支持地方经济的作用,而且也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市场环境

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增强抗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力强化我市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扩大信贷总量,采取措施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解决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互促共赢,建立信息互通、协调顺畅、配合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金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

2.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信用环境

诚信建设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共同努力,并使之成为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总结推广诚信典型,努力构建企业和个人征信平台。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 2 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培植信用群体。打造“诚信政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遏制失信行为,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树立讲诚信、讲服务的政府形象。

3.强化法律保障,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

完善金融立法,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整顿执法秩序,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稳妥推进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推动作用,市委、市政府要坚决支持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各金融机构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有序竞争,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着眼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

4.加快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经济环境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征询、评价制度。

5.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中介环境

加强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及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较高、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和处置抵债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龙炳.《国民经济安全研究--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47.[2] 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J],软科学,2010(3):69-74.[3] 胡铭.金融系统风险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5):124-129.[4] 徐慧玲,徐传华.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0(11):131-134.3

2.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 篇二

据统计, 2003年至2009年, 北京市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共立案侦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55件、涉案人员59人。其中, 犯罪嫌疑人为一线经办人员或柜台人员的就有20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33%, 金融系统高级管理人员共有18人, 约占总人数的31%。金融部门如何控制风险, 防范金融部门内部人员作案,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已成为当今银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落实制度

目前, 有的银行经营管理者仍然错误地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是有了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 单纯地认为只要作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部控制教育和落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 这样做只是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汇编上,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虽然书面的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 但如何执行落实, 体现规章制度的真正作用, 还需要通过员工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 以及管理层的表率与监控等方面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保证的, 任何一名员工、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执行不细不严密的问题, 都会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构成不利影响, 产生业务风险。因此, 必须把内控作为一种思想注入经营活动之中, 把内控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形成理念, 自觉地行动, 使内部控制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靠操作层员工来完成的, 操作风险也都来源于各业务操作环节。为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必须加强教育和学习。加入世贸组织后, 会计人员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在会计队伍中要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的培训多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 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 “师傅”也可能把违章习惯传授给“徒弟”。会计人员遵章守纪观念淡薄, 按章操作的意识不强, 不仅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也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对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努力开发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三、有效监督和控制基层网点负责人

现行的内控制度对业务环节的规定和要求比较详细, 内控制度和内控管理行为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 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从近几年的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除抢劫案件外, 几乎是“十案十违章”, 对部分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考核不严、监督失控是发案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对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使管理层的业务水平和自律能力成为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 而一旦管理者由于出现疏忽或产生不良动机, 就可能造成巨大风险。部分管理者没有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片面追求业务扩张, 忽视风险控制, 直接影响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执行关键在人, 内部控制只有在具体实施中才能不断健全完善、发挥作用。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 就等于废纸一张, 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应建立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 按执行内控制度的好坏划分等级, 与网点的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作为考核网点绩效的指标, 与网点和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

四、加强内部稽核检查职能, 保持内控部门的独立性

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面的内控体系,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稽核派驻制度, 将下一级的稽核部门作为上一级银行的派出机构, 稽核人员纳入上级银行的管理, 使稽核部门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 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 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 能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 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同时, 要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检查人员力量, 不仅在人员数量上而且要在人员素质上予以保证。内部稽核检查部门员工应该是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品德素质和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这样才能将稽核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充分发挥内部稽核检查的职能作用, 使内部稽核部门成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明确岗位责任制, 加强各岗位的管理和监督

岗位责任制就是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 实现定岗、定人、定责, 使他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分工协作, 互相监督。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必须实行岗位分离, 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同时, 要对重点岗位和环节实施重点监控。一是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叉操作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从严密制度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 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三是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办理业务, 切实防范结算风险,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四是严格执行授权制度, 加强现场监管,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六、健全新业务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 我国银行广泛开展了许多新兴业务, 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 这些业务中所蕴藏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 在内部控制上也体现了新的特点, 需要有新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目前, 针对一些创新业务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健全、制度执行上存在风险隐患,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 并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寻找风险隐患和风险控制点

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对高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操作风险给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大幅度增加, 甚至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清楚在经营、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 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根本切入点。因此, 要细致、全面罗列经营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点, 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 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这样, 才能够在业务开展前, 测定出风险指标, 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 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风险问题以及重复出现的风险隐患, 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3.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篇三

一、加强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实行决策责任制。金融部门决策人员要对自己作出的决策负责,执行人员要认真实施各项决策,监督人员不仅要对执行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行监督,而且也要对决策人员的决策进行监督。其次,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按照工作特征和要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第三,建立违规违章预警预报、处理制度。建立业务主管部门监管制度、报送稽核制度,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预警预报。第四,建立违规违章的控制、转化、补偿制度。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控制其继续发展。对已经出现的违章问题,要采取措施立即纠正。纠正有困难的,用现有政策消化。对已经造成损失的,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妥善处理,以减少风险和损失。第五,建立新兴业务年度稽核制度。按照制度先进的原则对新兴业务加以规范,制度范围外的业务严禁开展,制度边缘的业务控制开展,对已经开展的业务要跟踪监督,防止失控。

二、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要设计好金融部门的信贷内控机制。金融部门信贷内控机制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控制和分级性控制统一、权责统一的原则。使贷款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各岗位、各权力之间既相互约束制衡,又相互照应合力协作。其次要完善决策、审批机制,提高贷款决策水平。要对所有贷款项目一律实行评估论证,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集体审批决策”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贷款决策机制,坚持执行谁决策、谁担风险、谁负责任的贷款决策失误惩处制度,以杜绝乱拍板、乱决策情况的发生。第三要健全贷款约束机制。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有效贯彻三岗分设的贷款制约机制。将贷款的调查、管理、检查、监测等环节职能适当分解,量化责任,以保证贷款投入的准确、安全和效益性。要建立起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约束。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负资金损失责任。第四要健全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确定贷款的风险预警显示指标,建立和完善对贷款用途、效益和贷款质量的日常跟踪监控考核制度,实行量化目标管理。成立专门的贷款风险监测机构,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考评,并按照贷款的风险状况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措施。第五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研与审查,准确把握住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情况,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对评估等级不同的借款人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六要发展信用保险,抵补风险损失。要求贷款各类资产都必须参加保险,从而相应减少贷款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点预警系统。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从预防风险入手,建立健全金融点风险预警系统及相关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是罗列全面、细致的风险要素和风险控制点,既要考虑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既要考虑静态风险,又要考虑动态风险;既要考虑操作风险,又要考虑体制和政策风险。二是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识别内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识别外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能否识别对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度、重要性、可能性;风险所造成的危害。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活动和措施,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列出所要采取的活动和措施,控制活动要与风险评估过程联系起来,要恰当实际,要保证管理指令的执行。

四、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金融机构一定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特别是不良资产清理后,划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将母体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不良资产划到或折扣转移到管理公司账户的资产方,冻结并等待重组,一部分经营资本及一些特殊的负债(主要是对应的历史遗留问题)划至管理公司账户的负债方,准备抵扣不良资产,正常的资产与负债留置母体机构的新账户,使母体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重组新业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国家来讲,一方面,政府要给予金融机构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其降低不良资产,增加呆、坏账资本金的提取,压缩财务开支,追究有关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促其加大不良资产回收力度。从金融机构来讲,一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项目招标,签订超过处理不良资产基数后给予重奖的目标责任制,制定特殊奖励政策,鼓励业内部门、分支机构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给相关的内部部门、有关分支机构下达一定的限制性指标,对原信贷责任人施加回收不良贷款压力,对新资产下达贷款风险控制指标等方式,力求在不良资产处理上抓出成效。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为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资本金,调动企业活力。企业改革将给金融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供难得的机遇。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参与企业改制过程,落实贷款债权,落实贷款担保责任,防止企业悬空、逃废债务。

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对金融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理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彻底改变政府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干预金融业信贷的发放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指导性计划等经济手段引导金融业信贷的发放,为金融机构自主放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篇四

一、当前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银行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银行金融风险。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有些借贷方甚至有钱还也不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余额数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数额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4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银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股市风险尤为突出,估计目前股市资金约有40000多亿元,有2000多万股民参与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外资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股市波动。部分上市公司乘机配股送股,使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已经或行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中许多债券是由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银行金融机构垫付,企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银行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5犯罪风险。银行风险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银行金融犯罪案件越多。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的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渠道过于集中。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吊帐贷款就是明显的表现。

二是法律制度严重滞后,没有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人们在银行金融活动中的行为。笔者查阅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银行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刑法》中关于银行金融刑事犯罪专章和《商业银行法》等相关金融法律文书,这些法律中只规定了对金融诈骗罪和内部人员违法发放贷款造成严重损失的法律责任追究。还没有哪一部法律规定了对借贷不还、恶意逃废债行为实施法律追究的条文,政法部门的一些同志对此也深有同感。由于缺乏严厉的法律约束,从而客观上让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其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条件和可乘之机。并且由于法律制度严重滞后,造成银行部门收贷、信息手段不硬,说话不响,缺乏可操作的强制措施。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政府部门从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出发,偏袒甚至纵恿一些企业和个人逃废债。一些银行部门的同志反映,如今实在不愿意打官司,因为银行部门一旦对借款人上诉,借款人从此再也不会理睬银行部门收贷收息,你找上门,他说“你们找我干什么,找法院去。”这样就更增加了银行收贷收息的难度和经营成本,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

四是信用法制观念淡薄。一些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对逃废债和借贷不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错误地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是婆婆的奶,大家都吮得。”有人以逃废、侵占银行部门资金为荣,称能从银行贷到款的有手段,贷到款又不还款的有本事。有的人用银行的贷款吃喝玩乐,嫖赌逍遥,购置固定资产和高档豪华用品,将银行的钱据为己有。

三、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当前出现的各种银行金融风险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用若干年时间逐步铲除各种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银行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法制环境。建议人民银行总行提请立法执法机关将恶意逃废债行为纳入犯罪范畴调整,制定《银行贷款法》、《合作银行金融法》,或在《商业银行法》、《刑法》关于银行金融刑事犯罪专章中增加制裁、惩处、打击悬空、逃废、拖欠银行债权行为的法律条款,明确借贷不还,肆意挥霍信贷资金,是侵占、贪污、挪用国家、集体财产的犯法行为,将追究法律刑事责任,以从法律上规范借贷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诉讼时效方面,银行信用也要像个人信用一样,只要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就可以享有永久性的追索权,或者大幅度地放宽诉讼时效,以防止因银行管理上的疏忽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保留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对称。坚决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是堵,防止银行债权的不正常流失,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地疏导,研究使不良资产流动和化解的办法。彻底清理和回收各商业银行对大规模发放的贷款和私设帐外帐造成的不良贷款,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同时,保持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在银行金融宏观调控下活而有序地运转。

第四,加在股票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与股市监管力度,严密监测股市走向,改善股票二级市场的管理办法,积极防范股市风险,有关部门尤其是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券商、新闻媒介要加大股市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证券监管部门要严密监测股市动态,及时引导股市合理走向。严把股票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对股票发行计划管理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要研究和制定防止外资进入股市的有效办法。要严密监视股市动态,加大对市场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对操纵市场行为、透支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要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五,坚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要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与少数信托投资公司、人民银行与有关证券公司的脱钩。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对于银行用信贷资金拆借资金买卖股票及其他直接投资,通过占用银行资金买卖股票和用银行资金垫交股票交割清算资金的,一经查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严肃清理、纠正和查处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银行业务等违规行为,取缔非法设立的银行金融机构。

第六,继续查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加强现金和储户帐户的管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谋取个人和团体利益严重的,要严肃查处负责人和经手人员,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为了减少现金投放,减少可能引发的违规犯法活动,必须建立大额现金提现备案、审批制。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坚决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要按照《贷款通则》要求,检查商业银行对异地存贷款备案制的执行情况。

5.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活动方案 篇五

一、明确重点攻坚任务

(一)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稳住宏观杠杆率。加强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妥善处置存量政府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强化国有企业债务约束和管理。

(二)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全面整治金融乱象,依法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交易场所清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加强金融广告监管,健全金融市场诚信体系。

(三)切实防控不良贷款风险

配合银监会,严控不良贷款增量。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管控能力,强化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的主体责任,按照“摸清家底、综合施策、控制增量、处置存量”的要求,严格贷款分类管理,持续监测逾期和关注类贷款。“有保有控、区别对待”的差别化信贷授信政策,防止盲目抽贷、停贷、压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形成新的不良贷款。推进建立联合授信机制,避免授信期限错配,防止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确保信贷资金回归实体。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呆账工核销、债务重组、债转股及“老赖”人员责任追究力度。

(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压实工作责任,发挥作用,强化部门联动,增强工作合力,确保行业领域集资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落实。

(五)畅通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数据共享服务作用,建立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及关联金融风险的监测、识别、共享制度,实现数据信息交流共享。

(六)强化金融风险早期干预机制。

定期开展金融风险隐患排查行动,做好互联互通,严格落实属地核查责任。

(七)健全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制定和完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八)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全面开展投资风险专项提示,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提升宣传教育广泛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6.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 篇六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成员,农村经济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支农服务的主导作用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也日益加强,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农村信用社处于金融风险易发的前沿,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今后的发展和对三农经济进一步的支持构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这一方面是当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如何才能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如何才能抓住农村信用社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加以化解,是每位信用社管理者所要认真对待的。

我们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诸多金融风险进行调研和细分,即可发现由信用社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所形成的信贷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风险,正是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诱发了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以及其它的隐性风险,基于这种认识的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历年积累极少,自有资金的比例很低,所有者权益多呈负数,几乎所有的营运资金都是源于客户的存款。信贷风险的产生,贷款的沉淀和占用,实质上是占用了客户的存款,使广大储户对信用社的信用度产生疑虑,导致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信用社的到期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

其二,社会信用观念差,众多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加剧了信用社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经营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如以贷收息、贷新还旧等,助长了一些贷款户的赖债风气,不欠税款欠利息,对信用社的贷款本息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导致信用社的贷款沉淀,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由信贷风险直接导致了信用社的财务风险。

其三,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使部分信用社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亏完股本亏存款,无法正常经营,无力保证到期支付,进而诱发挤兑风险,危及一方经济的平安。

因此说,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促进信用社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信用社全面降低风险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必由之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从改善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和内部发展机制两方面着手。

一、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

农村信用社自96年与农行脱钩以后,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商业银行相继收缩在农村的服务网点,更突出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农村信用社应正确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于“三农”经济,以支农求发展、以支农求生存,规范自身的服务方向,推广小额农贷业务,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支持专业村、镇的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业务上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规范信用社的业务操作,为今后信用社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进一步理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大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实行集约化经营,信贷权力上收,加上组织关系条条化以后,其独立经营的方针更加明显,抵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经营的能力更加增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定位于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抵御不合理干预的能力差,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自己是广大农户的银行,进一步密切与政府的关系,抓住时机,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落实债权债务,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债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宣传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强调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向当地政府宣传农村金融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最大程度上避免在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干预。

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定期储蓄存款这一客观的现实,其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在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过程中,承担的经营风险大,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业务,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村信用社理应得到更多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应借鉴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实质上的优惠。现阶段应充分考虑信用社的资本金不足的客观现实,以减免的营业税充实信用社的资本金,体现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特点,提高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执行利率方面给予放开,降低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信用社上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的利率,在信用社规范发展的初期,从政策和经营两方面给予扶持,以促使信用社尽快摆脱经营上的困难,化解业已存在的金融风险,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快组建省级联社,建立自下而上的经营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服务体系,应采取一种上虚下实的形式,由全国的信合执行机构,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本行业的大政经营方针,再由省级联社确定本地区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重点,并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总体安排,然后督促县联社和信用社具体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支农网络,全方位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调度资金头寸,避免单个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尽快组建以农村信用社为服务主体的存款保险机构,以及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业保险机构,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确保信用社的到期支付,提高农村信用社抵预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发展机制

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外部生存机制是信用社健康发展,减少信贷风险的外界客观保证,而内部发展机制则是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内在根本动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是实现信用社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实现信用社经营目标的必需。

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要将贷款的“三查”制度切实落在实处,在发放贷款时坚持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的操作流程,认真执行“贷款通则”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章操作,以严谨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信用社规范健康地发展,主动地防范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堵塞一切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漏洞;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一切在贷款过程中人为的不负责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有效阻止住不良贷款的再发生。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正视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产存量,向存量要效益,以盘活求生存;在认真把好增量关的同时,以联社为单

位,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联社辖内的不良资产集中管理,改变目前由信用社负责处置的做法,通过权利的集中、政策的倾斜完成基层信用社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对那些在化解不良贷款工作中,无所作为或存有畏难情绪的信用社领导,要坚决撤换。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活化信用社的存量信贷资产,化解信用社现有的金融风险。

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强化信用社的农村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经济为目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端正信用社的经营服务方向,切实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户自己的银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优质的金融服务换取广大农户对信用社的信任,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门难进、脸难看、款难贷”的现象,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在发展中化解现有的信贷风险。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信用社,对信用社的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科学地量化,严格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操作信用社的业务,认真测算信用社的保本经营点,掌握信用社的保本生息资产量,量化费用额,合理地设定信用社的人员编制,科学地减人增效;以保本点为基础设立机构,对未能达到保本经营点的一律撤并;对现有的网点以业务量大小为提取报酬的基础,减少不合理支出。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客观、量化的认识,才能改变过去粗放经营的做法,有的放矢地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金融风险。

7.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篇七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概述

在我国现阶段, 金融会计风险是金融风险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并且它所产生的影响力较其他金融风险更大。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 由于机构会计自身的原因而导致机构资金核算出现错误或者会计信息不够准确等, 从而给机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或者还可能由于机构自身的会计制度使得还机构的资金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进而严重的阻碍了该机构的发展步伐。这些都是导致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的是, 随着各国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活动, 世界经济已经渐渐的走向了多元化, 经济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促进各个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阻碍各个企业的发展, 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 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金融会计风险, 了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本质, 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措施

(一)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型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的是, 一个健全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为了更好的防范以及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各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型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并且尽快将这一体系应用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例如, 银行在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时, 应该充分的利用银行管理会计的各种理论。同时, 银行企业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 对银行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所有业务操作过程以及流程进行监督, 一旦发生有不按照体系工作的管理会计人员, 必须要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从而不断的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银行还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交流会, 然后鼓励国有的管理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 从而不断的完善银行现有的会计管理体系。最后, 银行还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工作氛围, 严禁出现做假账以及假报表等现象, 一旦发现这种现象, 必须要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从而不断的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 加强对于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

在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化解过程中, 金融会计工作人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银行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首先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重要性, 然后不断的加强对于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 从而将他们培养成高素养的一线工作人才。例如, 管理人员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会计部门, 并且聘请专业的金融会计人员来担任这些职位, 同时, 还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 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企业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 将他们的薪酬与业务素养进行挂钩, 定期对他们的业务素养进行考核, 然后根据他们的考核对他们的薪酬进行一定的调整, 从而促进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积极的学习并且掌握新的知识。最后, 企业还应该定期对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并且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工作素养增加到培训内容中, 从而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高端人才。

(三) 构建金融会计内部的控制体系

构建金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以及化解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尽快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金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例如, 企业应该首先建立一个有效的银行内部监督体系, 并且将这一体系应用到实际中, 同时, 银行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定期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确保各个部门严格按照体系工作。但是, 在选择监督部门的成员, 必须要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行考核, 然后选择专业素养较好的工作人员, 同时, 还必须要确保工作人员的数量。在进行监督时, 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体系进行工作, 对于不按照体系工作的人员以及部门必须要向管理者汇报。另外, 还应该建立领导人员考核体系, 然后每年年底对所有的领导人员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成绩不及格的领导人员, 管理者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从而确保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后, 企业还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企业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小结

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要正视金融会计风险, 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的本质以及它所能带来的危害, 然后, 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 各个银行的管理者应该首先提高对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的重视程度, 然后不断的完善银行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并且尽快将这些体系应用到实际运行过程中。同时, 银行还应该不断的加强对于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 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工作素养, 从而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高端人才。同时, 还应该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增加企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 这就渐渐的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金融会计风险的出现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危害, 大大的减缓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甚至给人们的生活我带来了许多困难, 因此, 如何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金融会计风险是金融风险中的一个主要危机, 它与其他类型的金融危机相比较, 给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加巨大, 为了使得我国能够更好的面对并且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首先明确金融会计风险的实质, 然后尽快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快速回到正轨。本文就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化解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未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于化解

参考文献

[1]杜宏伟.浅谈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

[2]李小全.试析银行会计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J].金融与经济.2013.8

8.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 篇八

随着我国的经济趋势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已经不能够只把注意力放在信贷风险和支付风险上,需要对金融风险从多方面和整体上进行分析。金融风险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金融会计风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信贷风险的危害程度相仿。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需要重点对待金融会计风险这个重要部分。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金融机构的经验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因会计核算或者会计信息提供等方面的错误造成的决策失误或者条件恶化等情况,造成金融机构资金、财产、信用等方面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金融会计风险。

(一)职业道德不强导致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业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营业网点也随之增多,这就使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短时间内大量会计工作人员的吸收,使会计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方面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一些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法行为。

(二)信息提供不真导致的风险

会计信息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才能够以此为基础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将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运动的安全、流动和盈利状况不能够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决策者没有真正了解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情况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1]。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只顾自身的利益,不遵守金融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通过会计信息处理来牟取私利。

(三)内部控制弱化导致的风险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是面对利益的驱使,有些银行无视贷款总规模限额管理规定,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超出了规定的限额;有些银行通过在会计项目上做文章,将贷款记在内部往来的科目上;有些银行无视法律规定而私自进行拆借,将帐外吸收的资金用在帐外的贷款、投资和核算中,或者将存款不计入帐内,将这些钱私下用作贷款或者当做小金库[2]。

(四)会计结算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风险

对于会计结算的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和不健全性,这些缺点和弱点导致在会计凭证和结算中运用隐蔽的、多样的手段对结算资金进行套现、侵吞、挪用等,成为了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风险。要通过《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有效实施,完善会计结算制度系统,加强内部管理。

(五)决策失误导致的风险

金融机构最大的风险就是决策风险,一旦决策层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决策失误主要是由于会计部门没有发挥管理职能,对决策所需信息的提供不能及时、准确,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等。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措施

(一)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运用会计管理的理论与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银行业务经营,尤其是业务经营中高风险的信贷业务,参与到银行管理的决策中,逐步建立管理型的金融会计新体系,使之适应商业化的经营特点。

(二)完善会计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金融风险的方法与化解需要银行内部与外部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都需要及时、可靠、完整。除了规范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对于银行外部的会计信息也应该提出相关的要求,比如对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该要求其具有真实、完整、相关的特性。

(三)改进金融会计制度

通过提高比例、扩大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的方式来改进坏账准备金计提方法。现行的制度规定不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坏账损失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两者相互不协调[3]。

(四)构建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都属于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体系。事前监督主要是指制定和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事中监督主要是指监控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事后监督主要是指复审检查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和各单位对于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主要的考察内容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监督中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给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五)实现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一方面是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系,采用统一的核算软件对帐务进行集中核算,会计资产负债报表和财务报表要实现业务处理、会计处理分离,系统自动生成并上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人为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变更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内部重要环节的风险控制,要做到会计核算的双人、双岗和双职,加强对成本和会计核算一系列内容的控制[4]。

(六)推行责任会计,实现会计电算化

责任会计的推行能够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将责任中心进行划分分散了金融风险,符合风险控制分散化的原则,将责任、权利和利益小范围充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推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减少人工核算带来的金融风险隐患。

总结

我国的经济发展日趋多元化,仅仅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和支付风险已经不能完全消除金融风险。金融会计风险也成为了金融风险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需要重点对待金融会计分析。本文對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会计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应采取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完善会计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改进金融会计制度、构建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实现金融风险监控机制、推行责任会计,实现会计电算化等有效措施,以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洁,赫凌敏.对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与探索[J].理论观察,2010,13(29):14-16.

[2]王宏新,马艺.入世后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1):24-25.

[3]唐笑炯.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04):19-26.

[3]朱庆仙.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4):119-123.

上一篇:形容领导有魄力下一篇:2022年报检员考试综合指导:入出境人员卫生检疫